明清史 |
二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
——兼论小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云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08期
【原文出处】《探索与争鸣》(沪)2005年05期第5~8页
【作者简介】张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关 键 词】巴尔干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小国
位于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环抱着的一个三角形半岛,由于峰峦连绵的巴尔干山脉而得名;而巴尔干半岛的出名,更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战后大国争斗中所处的地位,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热点地区。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酷烈战争。这场战争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巴尔干各国;然而,同世界其他各地一样,巴尔干各国也反作用于这场战争。当德意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东南欧这块土地时,侵略者们发现,这里并不是他们平静的“后方基地”;相反,他们只能为其战争赌注付出惨重代价。巴尔干各国抗德、抗意的伟大斗争,在二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
巴尔干国家的武装抵抗运动,是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进程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9年4月上旬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始,至1941年6月德军夺取克里特岛,进而发动反苏战争的二年多时间。在这一阶段,德、意法西斯完成了全面入侵巴尔干的侵略计划,巴尔干一些国家的抵抗主要表现为由政府和军队实行武装抵抗的形式。
1939年4月7日,墨索里尼按照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既定战略目标,悍然出兵侵占阿尔巴尼亚,拉开了德意法西斯武装侵略巴尔干的战争序幕。1940年年中,德国开始了控制巴尔干的行动,以便为未来的侵苏战争准备可靠的南翼,并建立一个突击英国地中海交通线以及近东、北非的战略要地;10月,德军占领罗马尼亚;同年10月底,意军以8个师、近9万人兵力,越过阿尔巴尼亚边界侵入希腊领土。1941年3月,在德国的压力下,保加利亚加入了轴心集团,即德意匈三国同盟;德军随后开进保加利亚,德军元帅利斯特在索菲亚设立指挥部;4月,南斯拉夫和希腊同时遭到德军入侵。
这一阶段,巴尔干的抵抗运动主要在希腊和南斯拉夫展开。1940年10月,意军进入希腊后,立即遭到了强烈抵抗,在右翼沿海地区,意军推进速度缓慢;在左翼,意军2个师的战略进攻几乎未取得进展;在中路,希腊军队以一个多师的兵力,利用品都斯山脉有利的地形进行顽强抵抗,遏制了意军主力的进攻。在希军的打击下,11月下旬,意军实行总退却。墨索里尼为了挽回面子,又于1941年1月和3月先后两次入侵希腊,但均以失败而告终。4月初,德、意、匈三国约80个师的兵力,以猛烈的空中轰炸为先导,向南、希两国同时发起进攻。南军共约50个师,兵力分散,当德军主力突破斯科普里、尼什地域的防御后,南军爱国官兵的奋战已无法扭转局势。随着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陷落,17日,南军余部约30万人在萨拉热窝投降,国王贝德二世和政府要员流亡伦敦。在希腊,希军最初顶住了德军向萨洛尼卡方向实施的主要突击。但4月10日德军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地域南下,突破希军防线薄弱的中部,并向纵深推进,希军被迫向南退却,从北非仓促调来希腊作战的英国远征军也边战边退,撤离希腊。27日,德军进入雅典,国王乔治二世和政府要员也流亡伦敦。6月2日,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希腊国土全部沦陷。至此,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在德意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之下。巴尔干的抵抗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闪击战,至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退出战争。这一阶段主要以民众及其武装力量的抵抗为主,并且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苏德战争爆发后,希腊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山区组织游击队,并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9月27日与左翼政党成立希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1942年2月建立希腊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片山区,并于11月配合英军在北非作战。1943年夏,为配合盟国进军南欧,希腊人民解放军发动猛烈攻势,沉重打击了德意侵略者。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全面占领,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建立了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于7月7日开始发动全民起义,迅速席卷二分之一的领土,在各地建立了人民解放委员会,形成了以乌日策为中心的大片解放区。期间虽然遭到德意主力军的多次疯狂围攻,却愈战愈强。1942年年底,人民解放游击队组建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共9个师、38个旅和36支游击队,人数达15万,解放区扩大至4.8万平方公里。在保加利亚,抵抗运动的主要领导核心是工人党中央特别军事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苏德战争爆发前后即成立了第一批游击队,开展反抗纳粹德国占领和亲希特勒的搏里斯政权。1942年秋,由于祖国阵线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游击运动的开展。1943年春,工人党将军事委员会改为人民解放起义军总司令部,划全国为12个战区。年底武装力量的人数已超过6000。同时建立祖国阵线军事联盟,争取反动政府军倒戈,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也程度不同地开展武装反抗斗争,如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自苏德战争爆发后共发动过300余次军事行动,至意大利投降时,就己解放了大部分国土。
第三阶段从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至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垮台,巴尔干各国获得解放。这一阶段的抵抗运动,主要是配合和响应苏军的战略攻势,以武装起义为主要形式,开展武装反抗斗争。
意大利的投降,大大推动了巴尔干国家武装斗争的发展,成为巴尔干各国武装抵抗运动的一个转折点。在南斯拉夫,1943年9月意大利退出战争后,南人民解放军接受了意军13个师的投降,获得大批装备,发展至8个军(26个师),连同若干独立旅和游击队,共约30万人。1944年下半年,南人民解放军又粉碎了德国占领军的多次围攻,发展成拥有50个师、40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同年10月20日,南人民解放军配合进入南斯拉夫境内的苏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5年5月5日,在苏军配合下解放了全国。
同南斯拉夫一样,意大利投降后,希人民解放军也获得了大批装备,战斗力有了进一步加强,在1943年胜利粉碎了德军的冬季攻势,解放了大片国土。1944年5月,希流亡政府与国内各派抵抗力量签署《黎巴嫩协定》,决定成立联合政府和统一的国家军,7月希人民解放军再一次粉碎了德军“扫荡”;9月希人民解放军开展秋季攻势,10月12日解放雅典,11月3日解放全国。
在阿尔巴尼亚,1943年9月,德军在意大利军撤离后没有在阿尔巴尼亚增加占领军,企图依靠当地吉斯林部队对付解放军,这客观上有利于阿尔巴尼亚武装斗争的发展。在阿共领导下,阿解放军于9月、11月两次粉碎了德军的围攻,毙敌约3300多人。1944年春,阿解放军转入反攻,夺回了大批失地,11月17日解放首都地拉那,29日全国解放。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的鼓舞下,1944年8月,根据罗共中央建议,罗马尼亚民族民主同盟军事委员会于23日宣布起义。当天,起义军占领了布加勒斯特电台、政府大厦及首都其他重要据点。其他大城市也相继爆发起义,并主动进攻驻罗德军,经过几天激战,至8月底解放了首都,罗境内的德军基本被歼。随后,罗马尼亚与同盟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对德宣战。接着罗军14个师参加了解放其他国土及匈亚利、斯洛伐克的战斗。
在保加利亚,1944年初工人党通过决议,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此时人民解放起义军已发展到4万余人,游击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同年9月8日,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境,翌日爆发了“九九起义”,推翻了穆拉维耶夫法西斯政权,随即成立祖国阵线政府。此后,保人民军继续参加解放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斗。
二
在武装抵抗的同时,巴尔干各国民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从舆论宣传到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为抵抗运动增添了多样性色彩。
开展舆论宣传,是巴尔干民众抵抗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罗马尼亚,由希特勒扶植的扬·安东内斯库政权建立后,罗共中央便立即阐明了自己对军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立场。1940年9月10日,发表了一本题为《我们的观点》的小册子[1],揭露安东内斯库政权的独裁性,指出这个政权在政治和经济上从属于德国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罗马尼亚民族利益具有极大危险性。1941年9月6日,罗共发表了《罗马尼亚人民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斗争》文件,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军事法西斯独裁,停止反苏战争并参加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斗争,组织一个由一切爱国力量的代表组成的民族独立政府等。罗共还通过地下报刊,如《火花报》、《阶级斗争》,通过利用合法报刊尤其是社会民主党的报纸《新世界》,宣传为维护自由和民主权利、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主义的共同斗争的必要性。在罗共领导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迅速“开展了揭露希特勒主义的政策和军事法西斯独裁的广泛行动”[2],进行了一系列有组织的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和其他的抗议活动。
保加利亚工人党从战争一开始,就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列。德军入侵后,他们利用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出版了若干小册子,其中以托多尔·巴甫洛夫的《错误的观念》为最著名”[3]。由于该书的影响,也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统治,极大地激发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热情。保加利亚工人党还多次呼吁,坚决反对希特勒代理人“无视保加利亚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把保加利亚缚在法西斯的战车上”[4],告诫人们:“我们获救的希望,寄托于一切热爱自由的国家所进行的反法西斯的共同斗争”[5]。他们还通过设于莫斯科的广播电台,宣布自己的斗争纲领,争取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季米特洛夫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早已载入史册,成为保加利亚人民的骄傲。
开展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是巴尔干民众抵抗运动的主要形式。在保加利亚,从1941年3月德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土之后,就出现了第一批破坏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烧毁了停在瓦尔纳的运载汽油的列车,烧毁了德军的军服和汽油仓库”[6]。此后,破坏活动的次数不断增多。据德国情报局发表的1943年9月1日至1944年2月15日的统计数字来看,共发生破坏事件1118起,其中炸毁铁轨36起,使火车出轨或相撞38起,破坏运输物资15起,破坏交通线38起,破坏工业企业16起,烧毁档案文件45起,夺取食物、武器、金钱178起,侦察活动21起,绑架及暗杀82起,袭击德军人员12起,其他袭击活动637起[7]。而且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仅1944年6月一个月,就发生破坏事件497起[8]。
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也有效地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活动,他们袭击塞菜尼察的矿井和帕托西的油田,毁坏设备,烧毁仓库,从法西斯分子那里夺取粮食分给居民,夺取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交给游击队。
罗马尼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其他爱国者,冒着生命危险,组织破坏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他们“火烧莫戈什瓦亚武器库,破坏伯尔拉德军械库,炸毁布泽乌城郊的军需库,火烧特尔戈维什特兵工厂,破坏锡比乌附近的默尔沙军需工厂”[9]。
组织工人罢工、士兵哗变,是巴尔干民众抵抗运动的又一种形式。苏德战争爆发后,反战和反德情绪笼罩着罗马尼亚军队,许多官兵开小差,逃离自己部队或不到征兵站应征入伍。在战争的最初两年里,逃兵人数高达24068人。充当进攻苏联附庸军的罗马尼亚军队,“集体倒戈投降苏军的事件屡见不鲜”[10]。在苏联的罗马尼亚战俘中也开始了反法西斯运动。1943年2月2日,罗马尼亚战俘中有2700名士兵和43名军官向苏军指挥部提出报告,要求加入苏联军队,尽快地把他们派到前线去[11],以便能拿起武器为消灭法西斯、为解放自己的祖国而战。翌年3月底,由罗马尼亚战俘组成的志愿兵师开赴前线,投入到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罗马尼亚工人阶级坚决反对法西斯统治和反苏战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不少工厂举行罢工,广大工人拒绝出工、实行消极怠工。根据德军特务机关的资料统计,从1942年4月1日到1943年4月1日一年之中,因被控实行经济怠工而遭逮捕的有1714人,因采取破坏行动而被捕的17人,“因散布失败主义情绪”而被捕的122人[12]。
在保加利亚,1943年2月,工人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新阶段在法西斯军队内部活动的命令,加强了在军队中的宣传动员工作。保军中许多进步军人严厉谴责本国法西斯统治集团的反民族的罪恶政策,并从军队转入游击队。据统计,1942年逃离军队的士兵为633名,1943年为667名,1944年上半年为996名[13]。在匈亚利,广大民众拒绝响应征兵号召。1943年12月,在埃尔代利北部,就有近万人逃避服兵役。
军队中的纪律日益松弛,开小差者不断增多。大批匈亚利军人在前线形势发展和各国人民武装斗争的影响下,拒绝上前线作战,转而参加了苏联、波兰等国军队或游击队。1944年5月,570名匈亚利军人倒戈投向苏联军队;在卢布林地区,一个匈亚利连加入了波兰游击队[14]。
三
二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体现了小国在大国战略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打乱了德国的侵略计划,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1940年年底,希特勒以“第12号指令”的名义,正式批准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的侵苏计划。该计划定于1941年5月15日以一次快速战局击溃苏联。在这之前,希特勒就想通过武装外交手段,不经过激烈战斗,就能控制巴尔干各国。因此于1940年年中,开始实施其控制巴尔干地区的战略行动。
10月间,经不起德国的压力,罗马尼亚政府投入了希特勒的怀抱;1941年3月,匈亚利和保加利亚也加入了轴心集团,德军在这些国家的领土上部署兵力。然而,意大利入侵希腊受挫,特别是南斯拉夫发动政变,对希特勒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并决定采取报复性打击。3月25日,南政府迫于德国的压力,答应与轴心国结为同盟,希特勒获得了德军可以使用通向希腊边境的贝尔格莱德一一尼希的铁路线。但事隔两天,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军事政变,亲德政府被推翻。希特勒害怕此举会导致南斯拉夫退出轴心国势力范围,从而危及即将开始的入侵希腊的“马利他”(Marita)行动,尤其是定于5月5日开始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就在南斯拉夫发生军事政变的同一天,希特勒签署了武力消灭南斯拉夫的第25号指令,明确指出:“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改变了巴尔干的政局,即使南斯拉夫目前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尽快予以粉碎。”[15]德国统帅部于是决定同时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4月6日,德、意、匈实施对两国的全面攻势。至月底,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全部国土陷入德意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希特勒赢得了对巴尔干的全部控制,但却“产生了一个致命伤的后果:他去年1月决定对苏联的进攻被耽误了一个月宝贵的时间”[16]。
战后,许多中外学者对德意发动的巴尔干之战的成败得失,均有许多高论,但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即此战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由中国世界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巨廉教授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指出:“此战,德国虽以极少的伤亡(死亡和失踪约5500人,不含克里特岛战役)连夺两国,却失去了随后的侵苏战争中关键性的一个月时间。”[17]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权威之作——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持同样的观点。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指出:此战使希特勒“丧失了战胜俄国的机会”,理由是希特勒“经不起既要入侵俄国又要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为了征服巴尔干半岛各国,希特勒只能动用原本进攻苏联的装甲师,从而使“巴巴罗萨”计划“从5月中旬推迟到6月下半月”[18]。由英美著名学者合作编篡的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根据德国海军最高指挥部战争日记的一项记录,十分肯定地断言:“巴尔干的行动起初使‘巴巴罗萨’计划延迟了大约五个星期”[19]。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大量兵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希腊抵抗运动共牵制12—14个法西斯师约30万人,歼敌14万,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歼敌40万人。南斯拉夫抵抗运动一直是希特勒的一块心病,把其视为是对轴心国在巴尔干阵地构成的一种严重威胁。随着南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从1943年1月开始,希特勒即实施了代号为“Ⅰ-Ⅲ白色作战计划”,发动了对南人民武装力量的7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20]。至1944年9月底,南斯拉夫抵抗运动大约牵制了近20万德军、23万伪军和2.5万匈亚利军队,严重地破坏了德军加强巴尔干阵地的种种努力,为而后盟军在欧洲大陆发动大反攻和胜利进军创造了有利的前提。罗马尼亚是德国所需石油的主要供应国,也是其粮食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通往巴尔干的屏障。德国在此保留着强大的军队集团,计47个师和5个旅,其中包括3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为了对付苏军,也为了镇压罗马尼亚的抵抗运动。1944年8月,罗马尼亚新政府申明退出法西斯集团时,德军投入了大量机械化部队,立即大肆轰炸罗马尼亚首都,妄图通过一切手段,把这个国家从欧洲版图上抹掉。德军的这次军事行动,加速了其在罗马尼亚的最后垮台。保加利亚的抵抗运动构成了对德国占领军的严重威胁,驻巴尔干的德军司令官利斯特元帅不得不公开承认:德国“在保加利亚的军队感到像在苏维埃国家一样”[21]。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弘扬了这个地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传统,凸现了巴尔干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自19世纪中期以降,巴尔干半岛在同欧洲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主义,曾经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19世纪中期,是决定巴尔干人民历史命运的重要时期,在1875—1878年的“东方危机”中,巴尔干各国人民遇到了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机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发展的新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尔干各国人民抗德、抗意的抵抗运动,就是19世纪反霸、反殖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主义传统乃是抵抗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繁衍、发展和繁荣的不竭的源泉。小国寡民,虽然人力、物力有限,但民族尊严和人心向背,在国际事务中,是决不容忽视的。
二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肆意践踏小国、弱国的利益,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当今世界,如果还有谁想要重蹈覆辙的话,德、意、日的昨天也就是他们的明天。这是历史的结论。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08期
【原文出处】《探索与争鸣》(沪)2005年05期第5~8页
【作者简介】张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 巴尔干国家的武装抵抗运动,起自1939年4月上旬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迄于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至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多样性特点,体现了小国在大国战略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
一
巴尔干国家的武装抵抗运动,是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进程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9年4月上旬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始,至1941年6月德军夺取克里特岛,进而发动反苏战争的二年多时间。在这一阶段,德、意法西斯完成了全面入侵巴尔干的侵略计划,巴尔干一些国家的抵抗主要表现为由政府和军队实行武装抵抗的形式。
1939年4月7日,墨索里尼按照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既定战略目标,悍然出兵侵占阿尔巴尼亚,拉开了德意法西斯武装侵略巴尔干的战争序幕。1940年年中,德国开始了控制巴尔干的行动,以便为未来的侵苏战争准备可靠的南翼,并建立一个突击英国地中海交通线以及近东、北非的战略要地;10月,德军占领罗马尼亚;同年10月底,意军以8个师、近9万人兵力,越过阿尔巴尼亚边界侵入希腊领土。1941年3月,在德国的压力下,保加利亚加入了轴心集团,即德意匈三国同盟;德军随后开进保加利亚,德军元帅利斯特在索菲亚设立指挥部;4月,南斯拉夫和希腊同时遭到德军入侵。
这一阶段,巴尔干的抵抗运动主要在希腊和南斯拉夫展开。1940年10月,意军进入希腊后,立即遭到了强烈抵抗,在右翼沿海地区,意军推进速度缓慢;在左翼,意军2个师的战略进攻几乎未取得进展;在中路,希腊军队以一个多师的兵力,利用品都斯山脉有利的地形进行顽强抵抗,遏制了意军主力的进攻。在希军的打击下,11月下旬,意军实行总退却。墨索里尼为了挽回面子,又于1941年1月和3月先后两次入侵希腊,但均以失败而告终。4月初,德、意、匈三国约80个师的兵力,以猛烈的空中轰炸为先导,向南、希两国同时发起进攻。南军共约50个师,兵力分散,当德军主力突破斯科普里、尼什地域的防御后,南军爱国官兵的奋战已无法扭转局势。随着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陷落,17日,南军余部约30万人在萨拉热窝投降,国王贝德二世和政府要员流亡伦敦。在希腊,希军最初顶住了德军向萨洛尼卡方向实施的主要突击。但4月10日德军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地域南下,突破希军防线薄弱的中部,并向纵深推进,希军被迫向南退却,从北非仓促调来希腊作战的英国远征军也边战边退,撤离希腊。27日,德军进入雅典,国王乔治二世和政府要员也流亡伦敦。6月2日,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希腊国土全部沦陷。至此,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在德意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之下。巴尔干的抵抗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闪击战,至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退出战争。这一阶段主要以民众及其武装力量的抵抗为主,并且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苏德战争爆发后,希腊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山区组织游击队,并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9月27日与左翼政党成立希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1942年2月建立希腊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片山区,并于11月配合英军在北非作战。1943年夏,为配合盟国进军南欧,希腊人民解放军发动猛烈攻势,沉重打击了德意侵略者。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全面占领,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建立了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于7月7日开始发动全民起义,迅速席卷二分之一的领土,在各地建立了人民解放委员会,形成了以乌日策为中心的大片解放区。期间虽然遭到德意主力军的多次疯狂围攻,却愈战愈强。1942年年底,人民解放游击队组建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共9个师、38个旅和36支游击队,人数达15万,解放区扩大至4.8万平方公里。在保加利亚,抵抗运动的主要领导核心是工人党中央特别军事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苏德战争爆发前后即成立了第一批游击队,开展反抗纳粹德国占领和亲希特勒的搏里斯政权。1942年秋,由于祖国阵线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游击运动的开展。1943年春,工人党将军事委员会改为人民解放起义军总司令部,划全国为12个战区。年底武装力量的人数已超过6000。同时建立祖国阵线军事联盟,争取反动政府军倒戈,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也程度不同地开展武装反抗斗争,如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自苏德战争爆发后共发动过300余次军事行动,至意大利投降时,就己解放了大部分国土。
第三阶段从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至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垮台,巴尔干各国获得解放。这一阶段的抵抗运动,主要是配合和响应苏军的战略攻势,以武装起义为主要形式,开展武装反抗斗争。
意大利的投降,大大推动了巴尔干国家武装斗争的发展,成为巴尔干各国武装抵抗运动的一个转折点。在南斯拉夫,1943年9月意大利退出战争后,南人民解放军接受了意军13个师的投降,获得大批装备,发展至8个军(26个师),连同若干独立旅和游击队,共约30万人。1944年下半年,南人民解放军又粉碎了德国占领军的多次围攻,发展成拥有50个师、40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同年10月20日,南人民解放军配合进入南斯拉夫境内的苏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5年5月5日,在苏军配合下解放了全国。
同南斯拉夫一样,意大利投降后,希人民解放军也获得了大批装备,战斗力有了进一步加强,在1943年胜利粉碎了德军的冬季攻势,解放了大片国土。1944年5月,希流亡政府与国内各派抵抗力量签署《黎巴嫩协定》,决定成立联合政府和统一的国家军,7月希人民解放军再一次粉碎了德军“扫荡”;9月希人民解放军开展秋季攻势,10月12日解放雅典,11月3日解放全国。
在阿尔巴尼亚,1943年9月,德军在意大利军撤离后没有在阿尔巴尼亚增加占领军,企图依靠当地吉斯林部队对付解放军,这客观上有利于阿尔巴尼亚武装斗争的发展。在阿共领导下,阿解放军于9月、11月两次粉碎了德军的围攻,毙敌约3300多人。1944年春,阿解放军转入反攻,夺回了大批失地,11月17日解放首都地拉那,29日全国解放。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的鼓舞下,1944年8月,根据罗共中央建议,罗马尼亚民族民主同盟军事委员会于23日宣布起义。当天,起义军占领了布加勒斯特电台、政府大厦及首都其他重要据点。其他大城市也相继爆发起义,并主动进攻驻罗德军,经过几天激战,至8月底解放了首都,罗境内的德军基本被歼。随后,罗马尼亚与同盟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对德宣战。接着罗军14个师参加了解放其他国土及匈亚利、斯洛伐克的战斗。
在保加利亚,1944年初工人党通过决议,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此时人民解放起义军已发展到4万余人,游击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同年9月8日,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境,翌日爆发了“九九起义”,推翻了穆拉维耶夫法西斯政权,随即成立祖国阵线政府。此后,保人民军继续参加解放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斗。
二
在武装抵抗的同时,巴尔干各国民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从舆论宣传到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为抵抗运动增添了多样性色彩。
开展舆论宣传,是巴尔干民众抵抗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罗马尼亚,由希特勒扶植的扬·安东内斯库政权建立后,罗共中央便立即阐明了自己对军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立场。1940年9月10日,发表了一本题为《我们的观点》的小册子[1],揭露安东内斯库政权的独裁性,指出这个政权在政治和经济上从属于德国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罗马尼亚民族利益具有极大危险性。1941年9月6日,罗共发表了《罗马尼亚人民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斗争》文件,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军事法西斯独裁,停止反苏战争并参加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斗争,组织一个由一切爱国力量的代表组成的民族独立政府等。罗共还通过地下报刊,如《火花报》、《阶级斗争》,通过利用合法报刊尤其是社会民主党的报纸《新世界》,宣传为维护自由和民主权利、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主义的共同斗争的必要性。在罗共领导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迅速“开展了揭露希特勒主义的政策和军事法西斯独裁的广泛行动”[2],进行了一系列有组织的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和其他的抗议活动。
保加利亚工人党从战争一开始,就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列。德军入侵后,他们利用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出版了若干小册子,其中以托多尔·巴甫洛夫的《错误的观念》为最著名”[3]。由于该书的影响,也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统治,极大地激发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热情。保加利亚工人党还多次呼吁,坚决反对希特勒代理人“无视保加利亚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把保加利亚缚在法西斯的战车上”[4],告诫人们:“我们获救的希望,寄托于一切热爱自由的国家所进行的反法西斯的共同斗争”[5]。他们还通过设于莫斯科的广播电台,宣布自己的斗争纲领,争取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季米特洛夫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早已载入史册,成为保加利亚人民的骄傲。
开展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是巴尔干民众抵抗运动的主要形式。在保加利亚,从1941年3月德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土之后,就出现了第一批破坏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烧毁了停在瓦尔纳的运载汽油的列车,烧毁了德军的军服和汽油仓库”[6]。此后,破坏活动的次数不断增多。据德国情报局发表的1943年9月1日至1944年2月15日的统计数字来看,共发生破坏事件1118起,其中炸毁铁轨36起,使火车出轨或相撞38起,破坏运输物资15起,破坏交通线38起,破坏工业企业16起,烧毁档案文件45起,夺取食物、武器、金钱178起,侦察活动21起,绑架及暗杀82起,袭击德军人员12起,其他袭击活动637起[7]。而且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仅1944年6月一个月,就发生破坏事件497起[8]。
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也有效地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活动,他们袭击塞菜尼察的矿井和帕托西的油田,毁坏设备,烧毁仓库,从法西斯分子那里夺取粮食分给居民,夺取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交给游击队。
罗马尼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其他爱国者,冒着生命危险,组织破坏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他们“火烧莫戈什瓦亚武器库,破坏伯尔拉德军械库,炸毁布泽乌城郊的军需库,火烧特尔戈维什特兵工厂,破坏锡比乌附近的默尔沙军需工厂”[9]。
组织工人罢工、士兵哗变,是巴尔干民众抵抗运动的又一种形式。苏德战争爆发后,反战和反德情绪笼罩着罗马尼亚军队,许多官兵开小差,逃离自己部队或不到征兵站应征入伍。在战争的最初两年里,逃兵人数高达24068人。充当进攻苏联附庸军的罗马尼亚军队,“集体倒戈投降苏军的事件屡见不鲜”[10]。在苏联的罗马尼亚战俘中也开始了反法西斯运动。1943年2月2日,罗马尼亚战俘中有2700名士兵和43名军官向苏军指挥部提出报告,要求加入苏联军队,尽快地把他们派到前线去[11],以便能拿起武器为消灭法西斯、为解放自己的祖国而战。翌年3月底,由罗马尼亚战俘组成的志愿兵师开赴前线,投入到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罗马尼亚工人阶级坚决反对法西斯统治和反苏战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不少工厂举行罢工,广大工人拒绝出工、实行消极怠工。根据德军特务机关的资料统计,从1942年4月1日到1943年4月1日一年之中,因被控实行经济怠工而遭逮捕的有1714人,因采取破坏行动而被捕的17人,“因散布失败主义情绪”而被捕的122人[12]。
在保加利亚,1943年2月,工人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新阶段在法西斯军队内部活动的命令,加强了在军队中的宣传动员工作。保军中许多进步军人严厉谴责本国法西斯统治集团的反民族的罪恶政策,并从军队转入游击队。据统计,1942年逃离军队的士兵为633名,1943年为667名,1944年上半年为996名[13]。在匈亚利,广大民众拒绝响应征兵号召。1943年12月,在埃尔代利北部,就有近万人逃避服兵役。
军队中的纪律日益松弛,开小差者不断增多。大批匈亚利军人在前线形势发展和各国人民武装斗争的影响下,拒绝上前线作战,转而参加了苏联、波兰等国军队或游击队。1944年5月,570名匈亚利军人倒戈投向苏联军队;在卢布林地区,一个匈亚利连加入了波兰游击队[14]。
三
二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体现了小国在大国战略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打乱了德国的侵略计划,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1940年年底,希特勒以“第12号指令”的名义,正式批准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的侵苏计划。该计划定于1941年5月15日以一次快速战局击溃苏联。在这之前,希特勒就想通过武装外交手段,不经过激烈战斗,就能控制巴尔干各国。因此于1940年年中,开始实施其控制巴尔干地区的战略行动。
10月间,经不起德国的压力,罗马尼亚政府投入了希特勒的怀抱;1941年3月,匈亚利和保加利亚也加入了轴心集团,德军在这些国家的领土上部署兵力。然而,意大利入侵希腊受挫,特别是南斯拉夫发动政变,对希特勒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并决定采取报复性打击。3月25日,南政府迫于德国的压力,答应与轴心国结为同盟,希特勒获得了德军可以使用通向希腊边境的贝尔格莱德一一尼希的铁路线。但事隔两天,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军事政变,亲德政府被推翻。希特勒害怕此举会导致南斯拉夫退出轴心国势力范围,从而危及即将开始的入侵希腊的“马利他”(Marita)行动,尤其是定于5月5日开始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就在南斯拉夫发生军事政变的同一天,希特勒签署了武力消灭南斯拉夫的第25号指令,明确指出:“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改变了巴尔干的政局,即使南斯拉夫目前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尽快予以粉碎。”[15]德国统帅部于是决定同时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4月6日,德、意、匈实施对两国的全面攻势。至月底,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全部国土陷入德意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希特勒赢得了对巴尔干的全部控制,但却“产生了一个致命伤的后果:他去年1月决定对苏联的进攻被耽误了一个月宝贵的时间”[16]。
战后,许多中外学者对德意发动的巴尔干之战的成败得失,均有许多高论,但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即此战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由中国世界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巨廉教授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指出:“此战,德国虽以极少的伤亡(死亡和失踪约5500人,不含克里特岛战役)连夺两国,却失去了随后的侵苏战争中关键性的一个月时间。”[17]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权威之作——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持同样的观点。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指出:此战使希特勒“丧失了战胜俄国的机会”,理由是希特勒“经不起既要入侵俄国又要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为了征服巴尔干半岛各国,希特勒只能动用原本进攻苏联的装甲师,从而使“巴巴罗萨”计划“从5月中旬推迟到6月下半月”[18]。由英美著名学者合作编篡的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根据德国海军最高指挥部战争日记的一项记录,十分肯定地断言:“巴尔干的行动起初使‘巴巴罗萨’计划延迟了大约五个星期”[19]。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大量兵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希腊抵抗运动共牵制12—14个法西斯师约30万人,歼敌14万,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歼敌40万人。南斯拉夫抵抗运动一直是希特勒的一块心病,把其视为是对轴心国在巴尔干阵地构成的一种严重威胁。随着南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从1943年1月开始,希特勒即实施了代号为“Ⅰ-Ⅲ白色作战计划”,发动了对南人民武装力量的7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20]。至1944年9月底,南斯拉夫抵抗运动大约牵制了近20万德军、23万伪军和2.5万匈亚利军队,严重地破坏了德军加强巴尔干阵地的种种努力,为而后盟军在欧洲大陆发动大反攻和胜利进军创造了有利的前提。罗马尼亚是德国所需石油的主要供应国,也是其粮食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通往巴尔干的屏障。德国在此保留着强大的军队集团,计47个师和5个旅,其中包括3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为了对付苏军,也为了镇压罗马尼亚的抵抗运动。1944年8月,罗马尼亚新政府申明退出法西斯集团时,德军投入了大量机械化部队,立即大肆轰炸罗马尼亚首都,妄图通过一切手段,把这个国家从欧洲版图上抹掉。德军的这次军事行动,加速了其在罗马尼亚的最后垮台。保加利亚的抵抗运动构成了对德国占领军的严重威胁,驻巴尔干的德军司令官利斯特元帅不得不公开承认:德国“在保加利亚的军队感到像在苏维埃国家一样”[21]。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弘扬了这个地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传统,凸现了巴尔干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自19世纪中期以降,巴尔干半岛在同欧洲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主义,曾经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19世纪中期,是决定巴尔干人民历史命运的重要时期,在1875—1878年的“东方危机”中,巴尔干各国人民遇到了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机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发展的新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尔干各国人民抗德、抗意的抵抗运动,就是19世纪反霸、反殖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主义传统乃是抵抗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繁衍、发展和繁荣的不竭的源泉。小国寡民,虽然人力、物力有限,但民族尊严和人心向背,在国际事务中,是决不容忽视的。
二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肆意践踏小国、弱国的利益,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当今世界,如果还有谁想要重蹈覆辙的话,德、意、日的昨天也就是他们的明天。这是历史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