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及其对策
张世均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02期
【原文出处】《涪陵师范学院学报》(重庆)2004年06期第101~104页
【作者简介】张世均,重庆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重庆 400067)
【关 键 词】冷战时期/巴基斯坦/安全忧患/战略与对策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国家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巴基斯坦政府的难题。印度独立前穆斯林 所处的弱势地位带来的安全忧患意识影响着巴基斯坦建国后的对内对外政策,冷战时期 的巴基斯坦面对具有优势实力的印度安全忧患意识更加突出。本文对冷战时期巴基斯坦 的安全忧患及其应对策略、影响做一个探讨,以利我们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一 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意识
独立前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由于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印度时常 发生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穆斯林在印度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 的安全忧虑。
(一)安全忧患意识导致穆斯林赞同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联合展开了第一次非 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印度的自治。但在1923年一些好斗的印度教徒发起了一场要穆斯 林改宗和组织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的“净化”运动,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程度。30年代初,穆斯林领导人提出了在印度北部建立穆斯林国家的构想, 企图达到保障穆斯林利益的目的。1937年7月到1939年11月,国大党利用在各省内阁执 政的机会,运用掌握的权力极力推行印度教,凌辱穆斯林,从而进一步激化了穆斯林和 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如国大党的省立法会议召开时,首先演奏被国大党视为民族歌曲 的《母亲万福》,这是一首反对伊斯兰教的,具有偶像崇拜的歌曲,受到穆斯林的反对 。一些国大党领导人甚至公开宣称要对穆斯林宗教实行贬抑政策。在一些民事和刑事纠 纷中,故意陷害穆斯林。国大党推行的这些歧视政策使印度的穆斯林处于弱势地位而失 去了安全感,因而迫使穆斯林领导人认真考虑建立穆斯林国家的问题以保障穆斯林的安 全。
1940年3月,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指出: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两个有着显著差异的 民族,因而惟一的出路是将印度划分为自治的民族国家,让两大民族各有自己的祖国。 真纳明确提出了两个民族分治的思想[1]。由于穆斯林联盟的领袖们担心在印度教徒占 主要地位的统一国家里,处于弱势地位的穆斯林的安全没有保障,1947年6月2—3日, 真纳、尼赫鲁、路易斯·蒙巴顿等7人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关于印度独立的秘密谈判中 ,真纳坚持印度分治,代表穆斯林联盟宣布接受英国的方案。3日,英印总督路易斯· 蒙巴顿宣布了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裂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巴基 斯坦和一个印度教国家——印度[2]。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的领导人从狭隘的民族和宗 教观出发都表示赞同“蒙巴顿方案”,导致了印度独立时印巴分别建国的结果。
(二)“土邦之争”证明了巴基斯坦存在着安全忧患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不久,就围绕着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 米尔展开了“土邦之争”。根据1947年6月3日颁布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各土邦有 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3]朱纳加尔土邦的居民主要是印度教徒,但是土邦的统治者纳瓦布是伊斯兰教徒 。纳瓦布开始表示愿意加入巴基斯坦,引起了印度教徒和印度政府的不满。于是,印度 政府派遣军队开进了朱纳加尔土邦,在赶走了伊斯兰教徒的纳瓦布后强行将朱纳加尔土 邦并入了印度,这就引起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强烈不满。在海德拉巴土邦的情况与朱纳加 尔土邦类似,海德拉巴土邦的王公是伊斯兰教徒,愿意加入巴基斯坦而引起海德拉巴土 邦属多数居民的印度教徒的不满和骚乱。印度政府不顾巴基斯坦政府的抗议,将军队开 进了海德拉巴土邦,强行将海德拉巴土邦并入了印度的版图。
在朱纳加尔土邦和海德拉巴土邦的争夺中两度失败的巴基斯坦不能再容忍印度在克什 米尔土邦的继续得势,因而采取了较强硬的立场,印巴双方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发生争 端,并导致了1947年10月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发生,直到1949年元旦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才 停火[4]。巴基斯坦与印度在独立初期的三次土邦之争中失利,在事实上又证明了巴基 斯坦存在着如何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严重安全忧患。
(三)“印巴战争”的结果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
1947年10月发生的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经过1948年的争夺从巴 基斯坦手中夺取了克什米尔的主要控制权。印度军队反败为胜,在克什米尔的争夺中后 来居上,取得了对巴基斯坦的优势。
1965—1966年发生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直接导火线是争夺双方有争议的库奇兰恩地区 。库奇兰恩地区在印巴分治时随着信德省划归巴基斯坦,1965年前一直为巴基斯坦所控 制。1956年,印度赶走巴基斯坦边防警察,控制了该地区,巴基斯坦政府曾提出抗议。 1965年4—7月,印巴发生激烈冲突,后在英国的调停下,双方于7月1日达成正式停火协 议。库奇兰恩地区归属问题于1968年2月经仲裁法庭裁决后才得到解决[5]。9月6日,印 度军队再次向巴基斯坦发动进攻,战争持续近1个月,在联合国的压力下,23日印巴实 现停火。1966年1月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虽然签订了《塔什干宣言》,但印度并无诚 意,继续干涉巴基斯坦内政[6]。
在1971年东巴危机中,印度支持东巴的独立运动,于1971年4月10日允许东巴独立分子 在印度建立了“孟加拉国临时政府”[7]。11月21日,印度军队向东巴政府军发动进攻 ,公开以武力支持巴基斯坦分裂主义分子。12月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印巴立即 停火,但印度政府拒绝,直到16日攻陷东巴首府达卡才停止进攻[8]。印度通过这次战 争肢解了巴基斯坦,确立了对巴基斯坦的绝对军事优势,使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印巴实力 对比更加严重地向印度倾斜了。
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其安全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忧患,不 能完全保障自己领土安全,这是冷战时期令巴基斯坦最为头疼的、最难以解决的现实问 题。
二 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战略
巴基斯坦国力弱小,不具备成为地区大国的必要条件,如何有效地动员一切因素以防 止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粉碎敌对国家对它的挑衅与颠覆,捍卫民族的独立,成为巴基斯 坦独立后新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此,巴基斯坦政府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采取了一系 列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
(一)国内资源主要用于国防建设
1947年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91%的先进的大工业都划归 了印度,巴基斯坦国内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基础相当落后。加之,从1947年到1958年军 人接管文职政府的11年中,巴基斯坦八易总统(总督)[9],动荡的政局严重影响社会经 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里,巴基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其中工业增长8.1% ,农业增长2.3%,人口年增长2.9%,人均收入增长率不到1%。可见巴基斯坦独立后并不 具备成为地区大国的条件和潜力。
自从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巴基斯坦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国防建设,以达到 抗衡印度的目的。在20世纪50年代里,巴基斯坦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的约4%用于国防,曾 经被人们批评为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是定位于国防而不是国家发展。但是巴基斯坦的领 导人却认为这个比例是巴基斯坦国防的最低限度。1948—1958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 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51.34—73.01%[10]。在60年代里,巴基斯坦的国防开支几乎达到 国民生产总值的6%,而其敌对的印度同期比例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尽管印度国防开 支与巴基斯坦的同期比例仅为一半,但印度的国防开支数额仍然为巴基斯坦的6-7倍。1 963—1969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46.16—74.21%[11]。1970年, 巴基斯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5.75%用于国防开支,数额为3.25亿美元。印度的同期比例 为2.99%,但是数额达到24.3亿美元。到1975年,巴基斯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6.28%用于 国防开支,数额为6.22亿美元,印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3.32%用于国防开支,总额达到 了33亿美元。1970—1979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34.46—55.68% 。在80年代的十年里,印度国防开支一直保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而巴基斯坦把 国防预算提高到6%以上[12]。1980—1989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 35%左右。
巴基斯坦政府尽管动员了相当一部分国内资源用于国防开支来抗衡印度,但是由于巴 基斯坦国力薄弱,与印度相比实力悬殊,仅依靠国内资源是不能抗衡印度以保障其国家 安全的。
(二)积极寻求外援,与西方大国结盟
巴基斯坦政府强调以军事结盟和发展盟友的方式寻求外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 和美国之间爆发的冷战给巴基斯坦的外交选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苏美冷战开始 后形成的国际格局中,南亚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冷战双方大国的高度重视。
1954年4—7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为了遏止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开始极力拉拢 东南亚国家建立军事联盟。苏联出于全球战略考虑,试图与美国争夺印度洋和扩大在第 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加强了对印度的拉拢,而印度想要对付中国,称霸南亚最终成为 世界大国,也需要苏联的支持。印度与苏联关系的升温促使巴基斯坦决心寻求与苏联对 抗的西方大国的支持。
1954年5月,巴基斯坦与美国签订了《美国与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协定》,该条约被巴基 斯坦视为抗衡印度的措施之一。当时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波格拉就明确指出 :“目前,由于印度的军事力量比我们强大得多,我们还无法解决此问题。当我们拥有 足够的军事力量时,我保证我们会有更多的解决机会。”[13]
1954年9月6—8日,巴基斯坦参加了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 、泰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会议,正式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及其附件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议定书》和《太平洋宪章》,条约规定:缔约国有责任以“自助 和互助的办法抵御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受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根据条约建立 起来的“东南亚防务集团”是美国控制的、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不仅服务于 美国在远东以中国为敌对目标的侵略政策,而且成为美国控制亚洲国家的支柱[14]。
1955年9月,巴基斯坦同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通 过这个军事条约集团,巴基斯坦正式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条约网中的一个坚实 的网扣,成为了亲西方集团的一员。巴基斯坦当时的外交部长费洛兹·汗·努恩明确表 示,巴基斯坦需要巴格达条约组成员的保护[15]。1959年3月,巴基斯坦和美国签订了 《双边合作协定》。至此,巴基斯坦和美国完全结成了同盟关系,完成了依靠西方大国 保护其安全的战略目标。
巴基斯坦在建国初期,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推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想获得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对付地区敌人印度的威胁,借助地区外大国—— 美国的力量来与敌对大国印度抗衡。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后,美国向巴 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装备并且承诺对巴基斯坦的独立与安全承担义务。从1954 年到1965年9月印巴战争爆发为止,美国共计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和近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16]。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当巴基斯坦的安全 受到威胁时,美国曾派出航空母舰达到印度洋地区为巴基斯坦壮胆。巴基斯坦亲美国的 外交政策在巴基斯坦独立初期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国 际形势的演变,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从1958年起大幅度下降,1961年几乎完全停 止[17],到20世纪70年代末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变得冷淡起来,使巴基斯坦最终 退出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新政策,从 而结束了巴基斯坦独立后实行的新西方的外交战略。
三 巴基斯坦国家安全战略的消极影响
巴基斯坦为了扭转与印度力量失衡的状况,以对内动员相当资源和对外与美国结盟的 战略来解决国家安全忧患,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给巴基斯 坦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一)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里,巴基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其中工业增长8.1%,农业增 长2.3%,人口年增长2.9%,人均收入增长率不到1%。从1949—1950年到1987—1988年度 ,按照1959—1960年度不变要素成本价格计算,巴基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从123.8亿卢比和124亿卢比上升到888.87亿卢比和861.66亿卢比,分别增加了6.2倍和 近6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5%和5.2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期从350.6卢比增长到85 6卢比,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率为2.45%。1977年,巴基斯坦人均收入为190美元,在 世界银行列出的37个低收入国家中位居中等。1988年,巴基斯坦人均收入为394美元, 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中[18]。
巴基斯坦政府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实行依靠外援的政策,结果造成巴基斯坦外债负担 加重,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恶性循环。1954—1955年度外债负担为3.37亿美元,1976— 1977年度达到了72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了90亿美元,1990年6月达到151.9亿美元,约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过分地依赖外援不利于国内筹措资金,巴基斯坦国民储蓄率仅 为印度的50%,是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作为国内筹措资金主要来源之一 的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0%左右,大约为印度的2/3。
自从巴基斯坦独立以来,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国防建设和对 外过分依靠西方援助的政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中巴 基斯坦人口中识字率经过40年的努力,1988年仅为26.5%,是发展中国家识字率最低的 国家之一,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引起了部分穆斯林国家的不满
1947—1953年,巴基斯坦政府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首先积极改善和发展与伊斯兰 兄弟国家的关系。巴基斯坦与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与埃及、 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还企图改善与阿富汗的关系。但是,自从1954年巴 基斯坦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结盟的外交政策后,给巴基斯坦与一些伊斯兰国家 的关系蒙上了阴影,如埃及政府就对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的政策感到愤怒;阿富汗于19 55年和1961年曾两次宣布与巴基斯坦断绝外交关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国家元首达乌 德在首次正式演讲中称巴基斯坦为与之存在分歧的惟一国家[19]。尽管伊斯兰国家的不 满情绪使巴基斯坦感到为难,但是为了抗衡印度,巴基斯坦义无返顾地做出了和美国结 盟的选择,说明印度给巴基斯坦造成的安全忧虑相当强烈。
(三)暂时给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1954年前,巴基斯坦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1954年,巴基 斯坦政府抛弃了不结盟政策,转而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盟,除利用西方大国的力量 抗衡印度外,也加入遏止社会主义中国的阵营,引起了中国政府的疑虑和警惕。9月23 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个军事同盟不仅支持美国在远东以中国为 主要敌对目标的政策。并且便利美国从各方面侵略亚洲国家。”[20]同时,巴基斯坦与 中国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曲折,主要表现为巴基斯坦国内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强硬 ,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 工作人员进行监视,并且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的交往进行一系列的限制;在一些 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与中国的看法相左;在西藏农奴主叛乱过程中对中国政府提出过措辞 激烈的批评;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还接见了由蒋介石的一员陆军中将率领的“中国回教 朝觐团”等事件[21],给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直到1955年4月 在万隆会议期间,巴基斯坦总理物地拜会了周恩来总理,向周恩来总理解释了巴基斯坦 的外交政策,澄清了巴基斯坦的立场,化解了中巴之间原有的相互疑虑,重新促进了中 巴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
(四)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后,两国间的争端逐渐得到解决。1953年6—8月,印巴两国总理 在一系列的会晤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于8月20日发表公报说: “克什米尔争执应根据该邦人民的愿望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最好的方法,是举行公 平的不偏不倚的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执行官将于1954年4月底委派”[22],克什米尔 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一线希望。1954年5月,巴基斯坦不顾印度尼赫鲁总理毫不隐讳的警 告而签订了巴美协定后,尼赫鲁总理立即撤回了早先的承诺,拒绝考虑克什米尔问题上 的任何变动,使印巴两国关系又恢复到了往日的敌对状态。巴基斯坦政府坚持与美国结 盟的外交政策,从而完全改变了印巴问题的背景。随着苏联势力对印度的介入和巴美关 系的冷淡,巴基斯坦为了抗衡印度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和印度的核潜力而开始研制 核武器,使印巴安全战略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核对抗,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总之,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的安全忧患意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巴基斯坦一直努力寻求 扭转印度与巴基斯坦力量失衡状况,既动员了国内的相当资源,又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 援助,但是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恶化了一系 列国内和国际关系。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02期
【原文出处】《涪陵师范学院学报》(重庆)2004年06期第101~104页
【作者简介】张世均,重庆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重庆 400067)
【内容提要】 | 印度独立前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相比处于弱势,弱势团体的安全忧患意识成为穆斯林 赞同印巴分治的重要原因;印巴独立后的“土邦之争”证明了巴基斯坦存在着安全忧患 ;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中的失利又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为了解决安全忧患 ,巴基斯坦采取对内发展军事力量和对外与美国结盟的对策与印度进行抗衡。其结果致 使巴基斯坦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导致了部分穆斯林国家的不满 ,进一步恶化了与印度的关系,给巴中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
一 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意识
独立前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由于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印度时常 发生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穆斯林在印度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 的安全忧虑。
(一)安全忧患意识导致穆斯林赞同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联合展开了第一次非 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印度的自治。但在1923年一些好斗的印度教徒发起了一场要穆斯 林改宗和组织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的“净化”运动,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程度。30年代初,穆斯林领导人提出了在印度北部建立穆斯林国家的构想, 企图达到保障穆斯林利益的目的。1937年7月到1939年11月,国大党利用在各省内阁执 政的机会,运用掌握的权力极力推行印度教,凌辱穆斯林,从而进一步激化了穆斯林和 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如国大党的省立法会议召开时,首先演奏被国大党视为民族歌曲 的《母亲万福》,这是一首反对伊斯兰教的,具有偶像崇拜的歌曲,受到穆斯林的反对 。一些国大党领导人甚至公开宣称要对穆斯林宗教实行贬抑政策。在一些民事和刑事纠 纷中,故意陷害穆斯林。国大党推行的这些歧视政策使印度的穆斯林处于弱势地位而失 去了安全感,因而迫使穆斯林领导人认真考虑建立穆斯林国家的问题以保障穆斯林的安 全。
1940年3月,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指出: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两个有着显著差异的 民族,因而惟一的出路是将印度划分为自治的民族国家,让两大民族各有自己的祖国。 真纳明确提出了两个民族分治的思想[1]。由于穆斯林联盟的领袖们担心在印度教徒占 主要地位的统一国家里,处于弱势地位的穆斯林的安全没有保障,1947年6月2—3日, 真纳、尼赫鲁、路易斯·蒙巴顿等7人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关于印度独立的秘密谈判中 ,真纳坚持印度分治,代表穆斯林联盟宣布接受英国的方案。3日,英印总督路易斯· 蒙巴顿宣布了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裂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巴基 斯坦和一个印度教国家——印度[2]。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的领导人从狭隘的民族和宗 教观出发都表示赞同“蒙巴顿方案”,导致了印度独立时印巴分别建国的结果。
(二)“土邦之争”证明了巴基斯坦存在着安全忧患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不久,就围绕着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 米尔展开了“土邦之争”。根据1947年6月3日颁布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各土邦有 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3]朱纳加尔土邦的居民主要是印度教徒,但是土邦的统治者纳瓦布是伊斯兰教徒 。纳瓦布开始表示愿意加入巴基斯坦,引起了印度教徒和印度政府的不满。于是,印度 政府派遣军队开进了朱纳加尔土邦,在赶走了伊斯兰教徒的纳瓦布后强行将朱纳加尔土 邦并入了印度,这就引起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强烈不满。在海德拉巴土邦的情况与朱纳加 尔土邦类似,海德拉巴土邦的王公是伊斯兰教徒,愿意加入巴基斯坦而引起海德拉巴土 邦属多数居民的印度教徒的不满和骚乱。印度政府不顾巴基斯坦政府的抗议,将军队开 进了海德拉巴土邦,强行将海德拉巴土邦并入了印度的版图。
在朱纳加尔土邦和海德拉巴土邦的争夺中两度失败的巴基斯坦不能再容忍印度在克什 米尔土邦的继续得势,因而采取了较强硬的立场,印巴双方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发生争 端,并导致了1947年10月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发生,直到1949年元旦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才 停火[4]。巴基斯坦与印度在独立初期的三次土邦之争中失利,在事实上又证明了巴基 斯坦存在着如何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严重安全忧患。
(三)“印巴战争”的结果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
1947年10月发生的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经过1948年的争夺从巴 基斯坦手中夺取了克什米尔的主要控制权。印度军队反败为胜,在克什米尔的争夺中后 来居上,取得了对巴基斯坦的优势。
1965—1966年发生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直接导火线是争夺双方有争议的库奇兰恩地区 。库奇兰恩地区在印巴分治时随着信德省划归巴基斯坦,1965年前一直为巴基斯坦所控 制。1956年,印度赶走巴基斯坦边防警察,控制了该地区,巴基斯坦政府曾提出抗议。 1965年4—7月,印巴发生激烈冲突,后在英国的调停下,双方于7月1日达成正式停火协 议。库奇兰恩地区归属问题于1968年2月经仲裁法庭裁决后才得到解决[5]。9月6日,印 度军队再次向巴基斯坦发动进攻,战争持续近1个月,在联合国的压力下,23日印巴实 现停火。1966年1月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虽然签订了《塔什干宣言》,但印度并无诚 意,继续干涉巴基斯坦内政[6]。
在1971年东巴危机中,印度支持东巴的独立运动,于1971年4月10日允许东巴独立分子 在印度建立了“孟加拉国临时政府”[7]。11月21日,印度军队向东巴政府军发动进攻 ,公开以武力支持巴基斯坦分裂主义分子。12月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印巴立即 停火,但印度政府拒绝,直到16日攻陷东巴首府达卡才停止进攻[8]。印度通过这次战 争肢解了巴基斯坦,确立了对巴基斯坦的绝对军事优势,使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印巴实力 对比更加严重地向印度倾斜了。
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其安全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忧患,不 能完全保障自己领土安全,这是冷战时期令巴基斯坦最为头疼的、最难以解决的现实问 题。
二 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战略
巴基斯坦国力弱小,不具备成为地区大国的必要条件,如何有效地动员一切因素以防 止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粉碎敌对国家对它的挑衅与颠覆,捍卫民族的独立,成为巴基斯 坦独立后新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此,巴基斯坦政府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采取了一系 列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
(一)国内资源主要用于国防建设
1947年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91%的先进的大工业都划归 了印度,巴基斯坦国内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基础相当落后。加之,从1947年到1958年军 人接管文职政府的11年中,巴基斯坦八易总统(总督)[9],动荡的政局严重影响社会经 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里,巴基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其中工业增长8.1% ,农业增长2.3%,人口年增长2.9%,人均收入增长率不到1%。可见巴基斯坦独立后并不 具备成为地区大国的条件和潜力。
自从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巴基斯坦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国防建设,以达到 抗衡印度的目的。在20世纪50年代里,巴基斯坦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的约4%用于国防,曾 经被人们批评为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是定位于国防而不是国家发展。但是巴基斯坦的领 导人却认为这个比例是巴基斯坦国防的最低限度。1948—1958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 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51.34—73.01%[10]。在60年代里,巴基斯坦的国防开支几乎达到 国民生产总值的6%,而其敌对的印度同期比例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尽管印度国防开 支与巴基斯坦的同期比例仅为一半,但印度的国防开支数额仍然为巴基斯坦的6-7倍。1 963—1969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46.16—74.21%[11]。1970年, 巴基斯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5.75%用于国防开支,数额为3.25亿美元。印度的同期比例 为2.99%,但是数额达到24.3亿美元。到1975年,巴基斯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6.28%用于 国防开支,数额为6.22亿美元,印度将国民生产总值的3.32%用于国防开支,总额达到 了33亿美元。1970—1979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34.46—55.68% 。在80年代的十年里,印度国防开支一直保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而巴基斯坦把 国防预算提高到6%以上[12]。1980—1989年间,巴基斯坦国防费用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 35%左右。
巴基斯坦政府尽管动员了相当一部分国内资源用于国防开支来抗衡印度,但是由于巴 基斯坦国力薄弱,与印度相比实力悬殊,仅依靠国内资源是不能抗衡印度以保障其国家 安全的。
(二)积极寻求外援,与西方大国结盟
巴基斯坦政府强调以军事结盟和发展盟友的方式寻求外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 和美国之间爆发的冷战给巴基斯坦的外交选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苏美冷战开始 后形成的国际格局中,南亚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冷战双方大国的高度重视。
1954年4—7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为了遏止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开始极力拉拢 东南亚国家建立军事联盟。苏联出于全球战略考虑,试图与美国争夺印度洋和扩大在第 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加强了对印度的拉拢,而印度想要对付中国,称霸南亚最终成为 世界大国,也需要苏联的支持。印度与苏联关系的升温促使巴基斯坦决心寻求与苏联对 抗的西方大国的支持。
1954年5月,巴基斯坦与美国签订了《美国与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协定》,该条约被巴基 斯坦视为抗衡印度的措施之一。当时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波格拉就明确指出 :“目前,由于印度的军事力量比我们强大得多,我们还无法解决此问题。当我们拥有 足够的军事力量时,我保证我们会有更多的解决机会。”[13]
1954年9月6—8日,巴基斯坦参加了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 、泰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会议,正式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及其附件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议定书》和《太平洋宪章》,条约规定:缔约国有责任以“自助 和互助的办法抵御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受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根据条约建立 起来的“东南亚防务集团”是美国控制的、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不仅服务于 美国在远东以中国为敌对目标的侵略政策,而且成为美国控制亚洲国家的支柱[14]。
1955年9月,巴基斯坦同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通 过这个军事条约集团,巴基斯坦正式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条约网中的一个坚实 的网扣,成为了亲西方集团的一员。巴基斯坦当时的外交部长费洛兹·汗·努恩明确表 示,巴基斯坦需要巴格达条约组成员的保护[15]。1959年3月,巴基斯坦和美国签订了 《双边合作协定》。至此,巴基斯坦和美国完全结成了同盟关系,完成了依靠西方大国 保护其安全的战略目标。
巴基斯坦在建国初期,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推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想获得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对付地区敌人印度的威胁,借助地区外大国—— 美国的力量来与敌对大国印度抗衡。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后,美国向巴 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装备并且承诺对巴基斯坦的独立与安全承担义务。从1954 年到1965年9月印巴战争爆发为止,美国共计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和近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16]。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当巴基斯坦的安全 受到威胁时,美国曾派出航空母舰达到印度洋地区为巴基斯坦壮胆。巴基斯坦亲美国的 外交政策在巴基斯坦独立初期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国 际形势的演变,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从1958年起大幅度下降,1961年几乎完全停 止[17],到20世纪70年代末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变得冷淡起来,使巴基斯坦最终 退出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新政策,从 而结束了巴基斯坦独立后实行的新西方的外交战略。
三 巴基斯坦国家安全战略的消极影响
巴基斯坦为了扭转与印度力量失衡的状况,以对内动员相当资源和对外与美国结盟的 战略来解决国家安全忧患,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给巴基斯 坦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一)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里,巴基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其中工业增长8.1%,农业增 长2.3%,人口年增长2.9%,人均收入增长率不到1%。从1949—1950年到1987—1988年度 ,按照1959—1960年度不变要素成本价格计算,巴基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从123.8亿卢比和124亿卢比上升到888.87亿卢比和861.66亿卢比,分别增加了6.2倍和 近6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5%和5.2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期从350.6卢比增长到85 6卢比,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率为2.45%。1977年,巴基斯坦人均收入为190美元,在 世界银行列出的37个低收入国家中位居中等。1988年,巴基斯坦人均收入为394美元, 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中[18]。
巴基斯坦政府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实行依靠外援的政策,结果造成巴基斯坦外债负担 加重,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恶性循环。1954—1955年度外债负担为3.37亿美元,1976— 1977年度达到了72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了90亿美元,1990年6月达到151.9亿美元,约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过分地依赖外援不利于国内筹措资金,巴基斯坦国民储蓄率仅 为印度的50%,是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作为国内筹措资金主要来源之一 的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0%左右,大约为印度的2/3。
自从巴基斯坦独立以来,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国防建设和对 外过分依靠西方援助的政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中巴 基斯坦人口中识字率经过40年的努力,1988年仅为26.5%,是发展中国家识字率最低的 国家之一,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引起了部分穆斯林国家的不满
1947—1953年,巴基斯坦政府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首先积极改善和发展与伊斯兰 兄弟国家的关系。巴基斯坦与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与埃及、 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还企图改善与阿富汗的关系。但是,自从1954年巴 基斯坦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结盟的外交政策后,给巴基斯坦与一些伊斯兰国家 的关系蒙上了阴影,如埃及政府就对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的政策感到愤怒;阿富汗于19 55年和1961年曾两次宣布与巴基斯坦断绝外交关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国家元首达乌 德在首次正式演讲中称巴基斯坦为与之存在分歧的惟一国家[19]。尽管伊斯兰国家的不 满情绪使巴基斯坦感到为难,但是为了抗衡印度,巴基斯坦义无返顾地做出了和美国结 盟的选择,说明印度给巴基斯坦造成的安全忧虑相当强烈。
(三)暂时给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1954年前,巴基斯坦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1954年,巴基 斯坦政府抛弃了不结盟政策,转而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盟,除利用西方大国的力量 抗衡印度外,也加入遏止社会主义中国的阵营,引起了中国政府的疑虑和警惕。9月23 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个军事同盟不仅支持美国在远东以中国为 主要敌对目标的政策。并且便利美国从各方面侵略亚洲国家。”[20]同时,巴基斯坦与 中国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曲折,主要表现为巴基斯坦国内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强硬 ,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 工作人员进行监视,并且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的交往进行一系列的限制;在一些 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与中国的看法相左;在西藏农奴主叛乱过程中对中国政府提出过措辞 激烈的批评;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还接见了由蒋介石的一员陆军中将率领的“中国回教 朝觐团”等事件[21],给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直到1955年4月 在万隆会议期间,巴基斯坦总理物地拜会了周恩来总理,向周恩来总理解释了巴基斯坦 的外交政策,澄清了巴基斯坦的立场,化解了中巴之间原有的相互疑虑,重新促进了中 巴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
(四)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后,两国间的争端逐渐得到解决。1953年6—8月,印巴两国总理 在一系列的会晤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于8月20日发表公报说: “克什米尔争执应根据该邦人民的愿望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最好的方法,是举行公 平的不偏不倚的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执行官将于1954年4月底委派”[22],克什米尔 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一线希望。1954年5月,巴基斯坦不顾印度尼赫鲁总理毫不隐讳的警 告而签订了巴美协定后,尼赫鲁总理立即撤回了早先的承诺,拒绝考虑克什米尔问题上 的任何变动,使印巴两国关系又恢复到了往日的敌对状态。巴基斯坦政府坚持与美国结 盟的外交政策,从而完全改变了印巴问题的背景。随着苏联势力对印度的介入和巴美关 系的冷淡,巴基斯坦为了抗衡印度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和印度的核潜力而开始研制 核武器,使印巴安全战略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核对抗,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总之,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的安全忧患意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巴基斯坦一直努力寻求 扭转印度与巴基斯坦力量失衡状况,既动员了国内的相当资源,又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 援助,但是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恶化了一系 列国内和国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