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弘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民族精神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
于沛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01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4年05期第4~12页
【作者简介】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内容提要】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自萌生时起,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 核心和精髓,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 同的内涵。和19世纪中期相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研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灵魂。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 秀传统,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和培育中国世界史研 究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自觉地将世界史研究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 在一起,使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关 键 词】中国/世界史研究/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或中国人民最初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从19世纪中期中国先进分 子“睁眼看世界”开始的,它始终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这一时代的主题 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世界史学者,无论是介 绍还是研究,他们首先是热诚的爱国主义者。40年前,当海外看到“中国在世界史中像 神话般地出现”,整个世界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际,中国科学院世界历 史研究所成立。它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即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 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突出优点和特点,是和时代 的脉搏一起跳动,始终贯穿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 国家历史进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和19世纪中期相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和中国世界历史研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继承、发扬中国世界历史研 究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民族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 的《南京条约》使朝野震动,一些人开始重视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了解,以寻求拯 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一股“睁眼看世界”的新思潮由知识界开始,逐渐成为一股新的社 会思潮和研究外国史地的高潮。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3月至1840年11月,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组织翻译工作。他根据英 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编译成《四洲志》,较完整地介绍了亚洲、非洲、欧 洲和美洲30多个国家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宗教等等。1841年6月,林则徐在发配到新 疆伊犁的途中,在京口(镇江)与魏源相会。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嘱托,在林则徐编译《四 洲志》和《澳门月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这是中国第一部有 关世界史地的专门著作,使闭塞已久的中国人开始有了全新的世界概念。魏源在《海国 图志·俄罗斯国总记》中以俄国彼得大帝为例,希望中国通过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 使国家走上强盛的道路。彼得大帝“聪明奇杰,离其国都,微行游于岩士达览等处船厂 、火器局,讲习工艺,旋国传授,所造火器、战舰,反优于他国,加以训兵练阵,纪律 精严。迨至近日,底利尼王攻取波兰国十部落,又击败佛兰西国王13万之众,其兴勃然 ,遂为欧罗巴最雄大国”。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帝国主义列强急欲瓜分中国。1896年王 炳耀辑《中日战辑》,上海书局出版。作者在悲愤之际,认为“当思倭之所以胜,吾之 所以败”,于是将外国报刊的有关资料汇编为《中日战辑》,使人们牢记国耻,奋发图 强。1897年,姚锡光编撰《东方兵事记略》,史料更加充实,较详细地记述了中日甲午 战争的过程。当时,也出现了少量的国别史著作,例如,薛福成的《续瀛寰志略》等。
    和上述著作相比,更重要的是大量译著的问世。19世纪末,外国历史著作在中国大量 翻译出版,成为当时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这些著作翻译出版所产生的影响,已经 超出了学术的或仅仅是历史学的范畴,而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万国史记》是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学者冈本监辅用汉语编写的世界通史性质的教科 书。1897年在中国出版,世纪之交在中国学术界广为流行。梁启超对其评价甚高,认为 此书可以使人认识到“大率研求新政新学者胜,拥虚名而无实际者败”,这可认为是“ 古今不易之理”。梁启超在他自己所编的《史学书目提要》中,把它列为首条。《俄土 战记》,汤睿译,大同译书局1897年出版。梁启超为此书作《俄土战记序》,于1898年 2月11日在《时务报》发表。梁启超在序中分析了土耳其衰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内治不修”和“外交不慎”。他认为这和19世纪末的中国十分相似。沙皇俄国不仅要 侵占土耳其,而且“欲得志于东方者数百年”,其野心始终没变。现在西方列强为了争 霸,“并心注力于中国”。在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却为了小朝廷的私利,“倚强盗以 作腹心,引饿虎以同寝食”。国难当头之际,让中国人民将“俄土之事,悬诸国门”, 时时警觉,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1898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等号召“变法图强”、“变法维新”。1897年,维新派唐才常撰有《最古各国政学 兴衰考》、《各国交涉源流考》、《各国政教公理总论》、《各国种类考》等,通过对 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论述只有通过变法维新才可以使国家强盛,反之则使国 家走向衰亡。《最古各国政学兴衰考》涉及到印度、希腊、罗马、埃及、波斯等文明古 国,通过对这些国家历史兴衰进行总结,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国 家,都应该顺势而“变”,走向繁荣;否则就将走向衰败。联系到中国的具体情况,他 认为在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急欲将中国瓜分之时,中国应该提倡“新学”、“ 实学”,通过“变法”一改陈腐衰落的面貌,使国家振兴发展,繁荣富强。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19世纪末,他提出“能变则存,不 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康有为曾编有俄、日、德、英多种变政考。在《俄彼 得变政记》中,赞扬俄国彼得大帝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学习西欧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 和政治、法律制度,回国后排除各种阻力,断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俄国融入欧洲文明 。1898年3月,康有为以《俄彼得变政记》进呈光绪帝。康有为还撰写有《法国革命记 》、《波兰分灭记》、《突厥削弱记》等外国史学著作。这些著作从另一个角度表述实 行变法维新的重要性,希望清王朝不要忘记这些国家由盛而衰的惨痛历史教训。如果说 俄国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通过变法维新,使国家富强,而波兰、突厥、法国, 则是故步自封,最后走向衰亡。
        二
    19、20世纪之交,有关世界一些国家亡国史的翻译或编译,在当时的中国世界史著述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的统计,1900年后的10年间,至少有50种以上。这些著 作,回应了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客观要求,因为研究亡国史,向国人敲响“亡国警钟 ”,有助于警醒国民,使其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当时研读“亡国史”比研读“建 国史”更有意义。因为“读建国之史,使人感,使人兴,使人发扬蹈厉。读亡国之史, 使人痛,使人惧,使人怵然自戒。虽然,处将亡之势,而不自知其所以亡者,则与其读 建国史,不如读亡国史”。例如,一些学者译出了日本学者柴四郎的《埃及近世史》作 为警戒。该书有多种中文译本(注:这些著作主要有:玉瑟斋主人译:《埃及近世史》 ,1900年5月,发表在《清议报》第45期;章起渭翻译:《埃及近世史》“历史丛书” 之一,商务印书馆1903年版;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版; 此外还有出洋学生编辑所编:《埃及近世史》“帝国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02年版 。),麦鼎华认为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在不少方面十分类似,欲想研究中国 的未来,不可不读埃及的历史。麦鼎华所以翻译此书,是因为感叹自己国家“时事之艰 危,悲国权之屈辱,用译是书以助戒惧”。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 华民族警醒。
    《埃及近世史》中文本面世后,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广泛反响。一些人总结埃及亡国的 历史教训,已经敏锐地看到,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紧紧依靠少数的志士仁人是不够的, 关键是要全国人民都要有爱国之心。他们提出,“国之立也,必人人心中有爱国之思想 ,人人目中有爱国之观念,然后扑者起,废者兴,死者生,亡者存,而埃及人民何如哉 ?”20世纪初的这种认识难能可贵,对当时救亡图存、自强自立的中国,无疑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除上述《埃及近世史》外,阐述埃及亡国历史的著述还有多种(注:例如, 日本学者北村三郎《埃及史》,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版,“史学小丛书”之一;文明书 局译刊:《埃及惨状》,文明书局1903年版;还有《埃及百年兴衰记》,《经济丛编》 1902—1904年连载;《埃及亡国惨状记》,《游学译编》1903年连载等。)。
    印度是中国周边大国之一。16世纪初,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法等国的侵略,175 7年之后,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19世纪中叶彻底亡国。因此,在20世纪初的中国 ,有不少著述探讨印度亡国的历史教训。例如,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上海群 谊译社1903年1月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希望国人将印度的灭亡作为前车之鉴,使国 人在惨痛的历史事实面前猛醒。
    关于朝鲜亡国的著作,也有多种。1910年,梁启超在《朝鲜灭亡之原因》中,分析了 朝鲜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朝鲜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国家的命运,全系一家一人之 身,这尤其值得国人认真思考。李芝圃在直隶教育图书局1911年出版《朝鲜亡国史》中 ,从历史、政治等方面分析了朝鲜灭亡的原因,认为朝鲜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二点:其一 ,实行君主专制,没有民主政治,人民不享有自由,其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对日 本侵略者报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认为日本会“保护其独立”,“保护其领土完整”。 作者强调中国要通过朝鲜亡国汲取教训,牢记“国际只有强权,而无所谓公法;和平但 凭铁血,而不可恃条文”。
    关于越南亡国的历史著作,同样有多种问世,例如梁启超的《越南亡国史》,系根据 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潘承珠的口述撰写而成,上海广智书局1905年10月出版。书中阐 述了越南灭亡的经过和原因,以及灭亡后国家的惨状。梁启超强调,法国侵略越南,同 时觊觎中国由来已久,越南亡国,则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赵伸(直斋)著有《腥风血 雨录》,在《云南》杂志1907年第4—6号上连载。赵伸认为,越南亡国的惨状,以及越 南亡国的屈辱历史,有助于治疗“东亚病夫三百年来之大病”,加快中华民族的觉醒。 19世纪,经过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省,被英国占领而亡国。张成清 著《缅甸史》,载《云南》1908年第13—14和16号上。他译编缅甸亡国的历史,目的是 鼓吹爱国主义精神,希望中国人民免蹈缅甸之后尘,振作精神,反帝救亡,拯救国家于 危难之中。1903年,《湖北学生界》第5期、第7-8期合刊发表了《菲立宾(菲律宾)亡国 惨状记略》。该文发表后不久,1904年浙江金华《萃新报》创刊号全文转载。该文的主 要内容是,菲律宾先后沦亡西班牙、美国的悲惨历史。著者认为,这对当时的中国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与阅者诸君,沉观静思,以数其覆车之轨迹”,作为历史的借 鉴。
    在介绍、研究外国一些国家亡国历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使介绍、研究帝国主义列 强侵略史的著作凸现出来,因为导致这些国家亡国的重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 掠夺。介绍和研究帝国主义的侵略历史,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
    日本斋藤奥治著《西力东侵史》在当时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该书有两种中文版 本。一是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版,由秦元弼译;另一种为林长民翻译,1903年作为福建 留日学生“闽学会丛书”出版。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它是“时 下最急需之奇书”。据《周作人日记》1903年4月9日记载,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经购 得此书,并将它和《译书汇编》等书刊托人带回绍兴,介绍到国内。基于对近代以来对 世界历史的概括,出版者指出近代以来,“西力东侵,如电如潮,亚洲诸国,俱蒙影响 ”,而“受影响尤烈者有三”,即日本因能够因势利导,所以“转弱为强”,而印度却 顽固守旧,执迷不悟,所以只能“坐以待毙”。中国“有十倍于日本之潜势力,而自暴 自弃,恐渐为印度之续”。“同此国同此民也,何为东不如西?”“同此东方之国,同 此东方之人也,何为中国不如日本?”译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此书,认真思考这些 问题(注:上海文明书局:《新书出版广告》,《江苏》1903年第1期。)。《西力东侵 史》的某些观点,明显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行辩护。但译编此书的目的,并不是 为帝国主义张目,而是为了使中国人民更加警醒,认清帝国主义的嘴脸。
    陈崎编译的《外患史》,是《国耻丛言》之一,上海时中书局1903年出版。陈崎编《 国耻丛言》的目的,是专门记述中国的国耻,叙述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使人们 能够从娱乐升平、如醉如梦中醒悟过来,彻底抛弃享乐主义情绪,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 途。这是一部简明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陈崎在《外患史》的“前言”中说:“ 天下无外患,不足以兴国,竞争不力者,进步不速。天下无不知外患者,不足以亡国。 今日外患亟矣,不知外患者,何蚩蚩蚩也。”深切地表达了忧国忧民,希望中华民族自 立自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感情。
    沙皇俄国是一个极富侵略扩张的国家,沙皇俄国的历史是一部掠夺各民族土地的历史 。《时务报》在1897年9月17日、27日,连载《俄人蚕食太平洋迤北边地考》。此文译 者为陈贻范,未署原作者名。《时务报》连载此文的用意,在于提醒中国人民不要忘记 与中国接壤的虎视眈眈的俄国。文章概述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包括侵略中国的 狡诈手段,和烧杀淫掠所犯下的罪行。文章强调,俄国同中国的交往,以不断地“拓土 ”,无止境地扩张俄国的版图的目的。每当中国内政外交出现危机时,俄国便“乘隙而 入,肆意要求,侵割土地”。
    养浩斋主人译辑《俄国蚕食亚洲史略》,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系“史学小丛书 ”之一。译者通过此书,希望中国“朝野忧国者鉴”。日本蕨山生著《俄国经营东方策 》,上海通社1903年译自日文出版,系“通社丛书”之一。译者认为,俄国野心勃勃, 在20世纪急欲称霸世界,首先要把矛头指向中国,而对这一点,我国同胞所知却甚少, 特别是清政府中的一些高官,极力主张“联俄”,他们在俄国东侵的历史事实面前,应 该猛醒了。
    日本山本利喜雄著、麦鼎华译《俄罗斯史》,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当时“西北 利亚(西伯利亚)铁道既成,势力骎骎南下,我国实首当其冲。“若懵于其国势民情,日言抵御,曷当于事”。因此,出版这部著作是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抵抗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Y.X.C.生的《东亚十年外交史》,刊载在《江苏》1904年第9—10期。主要内容是中日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民牢记国耻,从而奋起斗争,保家卫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撰写的《二百年来之俄患篇》,发表在1911年2月20日至3月4日的《民立报》。宋教仁依据俄国200年来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揭露了俄国侵略中国的种种事实和伎俩,“以警告国人”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彼得大帝的遗嘱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沙皇俄国不仅要成为欧洲大国,而且要在全球扩张,实现称霸世界的计划。20世纪初,有关“彼得遗嘱”的先后公布(注:主要有:《俄皇大彼得遗训十条》,《杭州白话报》1901年9月17日、9月27日;《俄皇大彼得遗诏十四则》,《政艺通报》1902年第20期;《俄皇大彼得遗训》,《俄事警闻》1903年第3—4期;《俄皇大彼得遗嘱》,《扬子江》1904年第3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至于“彼得大帝”遗嘱的真伪,至今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但是,彼得大帝确实是向自己的继承者指示种种侵略方针的帝王,他的继承者们确实也忠实地执行了他的世界性的侵略方针。
        三
    中国近代的世界史介绍和研究发端于鸦片战争时期。从洋务运动时期到20世纪初这些 介绍和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对亚洲、欧洲、北美一些国家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有所深化。 20世纪初,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近代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在辛亥革命期间进 一步深化。
    20世纪初,对世界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已有长足发展,使其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不断增 加,在中国史学界,出现了对中国传统史学盲目地否定一切,而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 包括他们撰写的中国史著作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的错误倾向,一些学者对此提出批评。 梁启超说:“本国人于本国历史,则所以养国民精神,发扬其爱国心,皆在于是”,不 能“望诸他山。”(注:梁启超:《东籍月旦》,《新民从报》1902年第11号。)马叙伦 的批评更为激烈,他说:“一国必有一国之特性,而后可言特立”。“政治、学术、技 艺三者皆备”,都适合本国的特点,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言必称外国则是奴性十足, 中国人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尽快“改其奴性”(注:马叙伦:《无史 辨》,《新世界学报》1902年第9期。)。这种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辛亥革命时期的外国史编译和介绍,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史”方面,这不是 偶然的。一些知识分子鼓吹以美国以及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榜样,使这一时期有 关外国革命史的介绍和研究,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它主要表现为由一般性的介绍 和了解,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救 亡图存,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将实现民主共和,推翻清王朝统 治的革命提上日程。彻底结束在中国沿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 社会历史潮流。
    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结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揭开了法国历史上 的崭新一页,由此法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的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夜,中国对世 界各国“革命史”的介绍中,法国大革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围绕着对法国大革命的 认识和评价,不同的政治派别展开了尖锐的思想斗争。
    日本奥田竹松著、留日爱国学生组织青年会编辑部编译的《佛兰西革命史》,1903年 由上海明权社发行。该书是当时诸多中文本法国革命史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作者高度 评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欢呼这场革命给法国、欧洲,以至整个世界所带 来的深刻变化。1903年第7期《浙江潮》介绍此书时,明确指出编译此书的目的,是为 了从中寻找“救吾国之妙药”。此书“欲鼓吹民族主义,以棒喝我国民”。改订再三, 始行出版。其中叙法国革命流血之事,“慷慨激昂,奕奕欲生,正可为吾国前途之龟鉴 云云。购而读之,不觉起舞,真救吾国之妙药,兴吾国之主动机关也。爱国志士不可不 各手一编,以自策励”。上海明权社谈到为什么要把这本书译成中文时,强调这本书是 “国民奇书”,“凡吾国青年志士有不愿为奴隶而愿为国民者,当各手一册,以朝夕自 励”(注:上海明权社出书广告,《江苏》1903年第3期。)。1903年,上海至少有三种 关于法国革命史的译本问世:其一,赵天骥译《法国革命战史》,1903年1月,上海广 智书局出版。其二,中国国民丛书社译自日文《法国革命战史》,1903年4月,上海商 务印书馆出版。1911年辛亥革命时,该书在1912年、1913年先后再版,在辛亥革命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三,人演社社员译《佛国革命战史》,1903年5月,上海文明书 局出版。书中较多地介绍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以及启蒙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作 者强调,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革命爆发做了必要的舆论准 备,正是由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才使民智大开,民气大变,激发爱国之 心,鼓舞革命斗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20世纪的中国,犹如18世纪的法国,只有通过 革命鼓动,使国民从蒙昧中猛醒,自觉地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中国才有希望 。
    1886年,日本中江笃介(中江兆民)著《革命前法朗西二世纪事》,中国出洋学生编辑 所1901年译刊。1903年7月4日,上海《大陆报》曾经介绍此书,认为革命前的法国专制 独裁,社会黑暗腐败,“今取支那现象一一比较之,殆其返影。同人夙抱杞忧,不忍默 缄,特译此书,以为前车之鉴”。寄生(汪东)著《法国革命史论》,长文约3万余字, 连载在《民报》1907年第13、15、16、18号和1908年第19号。该文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 “20世纪初,在介绍法国大革命史的专文中,史论性最强,联系中国实际最密切,反清 革命旗帜最鲜明”的文章。该文章的主要特点在于有意识地将中国和法国的封建专制统 治进行比较。作者写道:“述法国革命之旨,在与中国一一相较,否则何取乎以异国往 事为谈资。”作者认为中国人对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当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清王 朝封建统治的“虐史”,与法国的封建统治者十分类似。“法国当十八世纪,在上者之 专制,与夫文士党锢之狱,民以困,议论之沸腾,无一不与中国类”。法国大革命不仅 仅只影响到欧洲国家的革命,清王朝的“政治无一善而有百弊,君相百僚,相与游魂于 釜底,安处于风幕而不自救,改弦更张,非可属望,张皇微眇,又无所补于今之世”, 只有革命才是惟一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通过充分肯定法国大革命,鼓吹中国 进行反清斗争,这实际上是在为推翻清王朝制造革命舆论。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已经有 了较多的了解。法国大革命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被称之为“全欧革命之先声” ,“近代文明之春雷”,“惊天动地之伟业”。争取“自由、平等、博爱”,使他们深 受鼓舞,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憧憬着在中国实现 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惊天动地的伟业。1906年,革命青年柳亚子著文热情歌颂法国大革命 的同时,将中国太平天国革命与之相提并论。文章说:“欧洲法兰西大革命,既开十九 世纪之新幕,由是而伊大利事件,而匈牙利事件,而奥大利事件,全欧大势为之一变。 潮流东渐,遂开巴尔干半岛之风云。而洪氏适以时起,甸南服,欧人大注目于其举动, 称之为中国革命军。”(注:柳亚子:《中国灭亡小史》,《复报》1906年第6期。)
    除法国大革命之外,当时还编译有意大利、苏格兰、荷兰、希腊、葡萄牙、俄国、菲 律宾等国的革命史著作。这些著作同样是通过各个国家革命历史的记叙,阐述反对封建 专制统治,发动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这些著作主要有,张仁普译:《意大利独 立史》,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版;东京留学生译述:《义(意)大利独立战史》,商务印 书馆1902年版;《意大利建国史》,上海一新书局1903年版;穆湘瑶译:《苏格兰独立 志》,通社1903年版;《苏格兰独立史》,商务印书馆“历史丛书”之一;《荷兰独立 史》,《江苏》1903年;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版;《葡萄 牙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俄国革命战史》,上海人演社1903年版;中国同 时伤心人译:《飞腊滨独立战史》、《非律宾民党起义记》,《杭州白话报》1901年。 )。然而,在众多的革命史的介绍中,内容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有关美国独立史的 介绍。这些介绍,始于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期间,而后一直不曾中断,只是到20世纪初 ,美国独立史的介绍、研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特点。
    20世纪初,美国独立史的研究,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姜宁著、章宗元译《 美国独立史》,1902年由译书汇编社出版,该书原书名为《美国史》,共14卷,其中前 6卷的主要内容为美国独立之前的历史,故译出后称之为《美国独立史》。该书出版后 受到热烈欢迎,出版三个月后即有再版;后8卷的主要内容为美国独立之后的历史,概 述100年来美国历史发展的概貌。1903年也由章宗元翻译成书,书名为《美史记事本末 》。除以上外,章宗元还译刊有《美国宪法》、《美国民政考》。由以上可以看出,章 宗元在美国留学期间,对美国历史,特别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以及美国政治制度的 历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介绍到国内,使国内更多的人对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美国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所了解。
    日本羽化生(涩江保)著、中国东京留学生译《美国独立战史》,商务印书馆1903年出 版。1911年辛亥革命时,商务印书馆重新修订再版,使该书的再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译者强调世界上每个国家争取独立、自由,都要付出流血的代价,强调这本书可以“ 作吾爱国青年的先导”。1912年、1913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该书对美国独 立战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样,都具有世界历史性 的意义。译者将美国独立战争和当时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强调独立战争的胜利,是“掷 头颅,流颈血所博而来”,认为它是中国有志之士的必读书。
    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间,《独立宣言》曾5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5月10 日,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 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发表此文的目的,在于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唤起国民精神, “明我国民当任之责,振我同胞爱国之心”。该报在创刊之时即发表美国《独立宣言》 ,是借该宣言,表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独立、民主的崇高革命理想,希望能 够像美国人民一样,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自由国家。1911年11月21日,由上海一些革命 派学者创办的《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此文根据美国《独 立宣言》全文译出。此系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40天,全国不少省份纷纷要求独立的形势 下刊发的。1912年1月11日,《民国报》又刊载《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此时系1 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在短短不到 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两次发表美国独立宣言,不是偶然的。孙中山早在1904年著有《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该文被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的宣言书,其思想内容和政治倾向,明显地受到《独立宣言》的影响。孙中山说:为了 保证人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必须建立一个新的、进步的、开明的 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的计划,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早就 制订出来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也都甘愿接受新秩序,渴望着情况改善,把他们从现在悲 惨的生活境遇中解救出来”。孙中山最后对美国人民说:“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 造我们的新政府,尤其因为你们是自由与民主的战士。”(注:《孙中山选集》,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由此不难看出,《独立宣言》所体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思 想,在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 神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 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不仅表现为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而且也显示出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土壤。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成为中 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简要地回顾中国世界历史研究早期的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弘 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对于世界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世界历史研究自萌生时期,就表现出由那个时代所决定的鲜明 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世界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世界上一些 国家“亡国史”、“革命史”的介绍和研究,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今天虽然时代变 了,但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灵魂。只有这样,中国世界史研究才能建立起 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从事世界历史研究,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 业基础知识,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要有一定的史学理论方法论素养,但首先要有中国 人的灵魂。而这一“灵魂”的核心,只能是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现在和未来,这种精 神都不能少,在世界历史研究中,既要反对僵化,也要反对西化。
    史学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发展。历史研究若想充分地实现其学术的和社会的功能 ,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爱国主义在今天的具体内容,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我们 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民族精神, 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将世界史研究同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中 国世界史研究在新时期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返回2005年01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