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冷战期间美国“联系”政策在波兰的运用
杨友孙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12期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2004年05期第119~122页
【作者简介】杨友孙,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江西 南昌 330013。
【关 键 词】冷战/和平演变/联系政策/经济外交
从1958年4月美国出台和平演变波兰的纲领性文件NSC5808/1号文件[1](1958-1960.vol .10.P110-120)开始,到1989年8月波兰社会主义政权的垮台,美国以波兰为重点的对东 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外交战略和平演变战略走过了战略形成、战略实施、战略完成的 过程。“联系”政策则是这个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一、“联系”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波兰对美国经济依赖的形成
1.20世纪50—60年代波兰经济的“西向”及美国对波兰经济外交的缘起
1956年哥穆尔卡上台后,在苏波关系得到一定的调整的情况下,1956年底,波兰得以 开东欧“卫星国”风气之先,展开积极的“西向”外交,以求利用西方的资金和市场发 展本国经济。
加强与西方,尤其是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经济联系,不仅在经济上可以获得巨大的好 处,而且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通过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加强与西方的联系,将使波 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对苏联的依赖,并使波兰在对外政策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以及 讨价还价的能力”[2]。这样,哥穆尔卡改变了过去拒绝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态度,开 始大量接受其经济援助和贷款。
相对于美国对波兰经济的重要性而言,波兰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微乎其 微。但是,从一开始,美国就从政治和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考虑与波兰的经济联系,因 而很快就表现出了对波兰进行援助和贸易的热情。
1956年11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5616/2号文件,题为“美国对波兰与匈 牙利的临时政策”。在该文件中,美国表示愿意对提供波兰提出的经济援助,并藉此“ 尽量影响新的波兰领导人,使其坚持履行对波兰人民做出的改革承诺”[1](1955-1957. vol.25.P582)。
1957年2月20日,国务院为即将开始的美波经济会谈准备了一份预备材料。该材料指出 ,“美国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波兰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使波兰获取经济利益将促进波兰 自由化运动”。[3]
正是出于上述这些考虑,美国开始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外交。
1956年10月25日,波兰外交部副部长约·维涅维奇与比姆大使就美国援助问题进行了 试探性接触。同时,美国政府了做出了一些准备行动。例如,考虑到波兰出现的新变化 和美国对波兰政策的调整,1957年1月5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1954年的《农业贸易 发展与援助法》第107条(Public Law 480)并没有禁止向波兰出售农产品”[4],这就为 美国对波兰农产品出口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美波双方均持积极态度,美波之间的贸易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 第一个高潮。据估计,到1960年的时候,美国对波兰的出口总额就高达14309万美元, 占美国对整个苏联集团(不包括南斯拉夫)出口额的3/4。[5]
2.70年代波兰对美国经济依赖的加深及美国“经济卫星国”的形成
经过战后20多年的经济恢复,1970年,波兰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产量达 到1949年的8倍,国民收入为1949年3.3倍。[6](P136)但是20多年的工业化也产生了许 多问题,最严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业、消费品工业滞后,国民收入增长缓 慢,外债剧增,最严重的消费品匮乏。终于因此引发了战后波兰第二次危机。1971年12 月6日至1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华沙举行。新的第一书记盖莱克作了 重要讲话,提出了“高速发展战略”,即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三高”政策。“ 三高”政策企图实现这样的目标:既要高速发展重工业,又要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显然,这靠波兰自身的经济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盖莱克的设想是:向西方大量借贷 ,然后依靠西方市场进行出口创汇。由此,波兰开始了以大量向西方,尤其是向美国借 贷为基础和前提的经济发展战略。
盖莱克的“三高”政策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效,尤其是1971—1975年的五年计 划使波兰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国民收入增长60%,工业产量增长73%,农业产量增长22 %;人民实际工资每年增长8%。[7](P394)但是,这个“三高政策”不仅因为其主要依靠 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而存在巨大的先天不足,而且它又进一步加强了波兰经济发展的结构 性失衡和对西方尤其是美国贷款、农产品的严重依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世纪70年代后波兰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
20世纪70年代后,波兰与西方的贸易额迅速增加,对美国的贸易额增加幅度尤其明显 。例如波兰自美国的进口额,1971年为7.33千万美元,1974年增为3.956亿美元。[10] 据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波兰农产品只能满足一半的市场需要,而超过1/3的农 产品必须从美国进口。[8](P102)
第二,波兰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债务急遽攀升。由于在美波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以及波兰长期向美国进行大量直接贷款,波兰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的债务逐渐增加, “三高”政策后增幅尤其明显。70年代10年之内上升了约25倍,到1979年达到200亿美 元,是该年度波兰财政收入的333%,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百分比,在东欧国家中也遥遥 领先。[8](P148-149)70年代初对美国债务只占西方债务总量的1/4左右,从70年代末开 始,由于波兰经济不景气,西方大多数国家逐渐停止了对波兰贷款,美国政府的贷款就 成为波兰外债的最主要来源。例如,仅1978—1979年间,美国商品贷款公司每年对波兰 贷款超过4.5亿美元。[9]
20世纪80年代后,波兰经济已经离不开西方,尤其离不开美国。不仅粮食、食品、收 音机、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大部分都来自美国,美国的牛仔衣、爵士乐、好莱坞电 影也成了波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句话,美国几乎包办了整个波兰国家的衣 食住行。“经济卫星国”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波兰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经济依赖 的写照。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直接转化为美国影响、控制波兰的王牌和讨价还价的砝码 。
二、美国对波兰和平演变战略的灵魂:“联系”政策的提出及其运用
所谓“联系”政策就是美国利用自身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和有利地位,迫使对方在另一 些问题上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让步和妥协。利用波兰经济上对自己的依赖,迫使或诱使波 兰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做出让步,是美国对波兰“联系”政策的核心。
虽然在公开场合和在美波谈判中,美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联系”政策,但“联系 ”政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美国对波政策考虑和外交实践之中。
1959年1月16日,美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墨钱特在致国务卿杜勒斯的信件中, 谈到了联系的方法。他说:“将援助谈判与美国国有化资产补偿联系起来,以便通过援 助促使波兰签订一个令人满意的补偿协议”[1](1958-1960.vol.10.P156)。
1959年2月11日,行动协调委员会在一份名为“波兰报告”的政策文件中,正式提出了 “联系”政策。报告指出,要“将经济谈判与国有资产补偿要求谈判联系起来”[1](19 58-1960.vol.10.P160)。此后,美国在一些报告、文件中多次出现“联系”一词。20世 纪70年代以后,以尼克松、基辛格为首的美国政府将“联系”原则广泛运用于美国的苏 东政策之中。[10]
“联系”政策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大棒”政策与“胡萝卜”政策。“大棒 ”政策通过实施经济压力的手段,迫使波兰做出让步;“胡萝卜”政策是通过使用经济 “利诱”的手段,诱使波兰做出让步。两项政策都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惯用政策,而冷 战期间在对波兰的外交政策过程中,美国则将“联系”政策的这两个基本策略和政策运 用得出神入化。
(一)经济与经济联系
这方面的著名事例是“国有化资产补偿问题”的谈判。即美国要求波兰政府对在冷战 初期由于波兰国有化而造成美国在波兰财产损失进行补偿。
1959年4月8日,美国驻波兰大使雅各布·比姆利用自己有利的形势提出了波兰无法承 受的巨额补偿:1.25亿美元。在波方的反对下,美国表示愿意将补偿金额适当降低。19 59年夏,双方谈判在华沙继续举行。7月31日,比姆大使提出了7.5千万美元的赔偿额, 波方代表、财政部长科特里茨基表示只能接受2.4千万美元的赔偿[1](1958-1960.vol.1 0.P230),双方僵持不下,此后又经过多次谈判仍无结果。1960年初,波兰向美国提出 经济求援:一个三年的援助计划;取消美国PL480协议中要求“美元支付”的条款;签 订关于谷物、棉花贸易的新PL480协议、获得最惠国待遇、工业机器设备进口等,美国 再次趁机要求波兰提高国有化资产补偿金数额。波兰政府无奈只好再次同意提高补偿金 。
1960年7月16日,美波就国有化补偿问题达成最后协议:波兰同意向美国支付国有化补 偿金4千万美元,从1961年1月10日起开始支付,每年支付200万,20年付清。[1](1958- 1960.vol.10.P285)为了表示奖赏,7月21日,美国与波兰达成新的PL480协议:即关于 美国向波兰出售价值1.3亿美元的农产品的协议;[11](p259)11月17日,美国恢复波兰 的最惠国待遇。
(二)经济与文化渗透及人员往来相联系
美国“联系”原则运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经济问题与促进美波人员往来和文化交 流联系起来。从1957年美波签订第一个PL480协议起,美国就利用该协议与波兰达成了 一些关于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协议。美国在这方面运用“联系”政策的典型,集 中体现在以下计划中:
1.兹罗提计划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PL480协议中逐渐挣得一定数额的兹罗提,并开始将其用于资 助美国在波兰英语教学计划、医务支援活动等。随着美国积累的兹罗提逐渐增多,不少 政界人士、民间组织领导人希望政府增加兹罗提基金并扩大兹罗提项目。1966年10月7 日,约翰逊总统在编辑作家协会的讲话中,要求加强运用兹罗提的计划。[12]不久,美 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扩大兹罗提项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10月26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制 定了兹罗提一揽子计划。[1](1964-1968.vol.17.P347-349)显然,签订协议意味着美国 对波兰的影响将大幅度扩大,但由于波兰“急需美元”,以及希望“这个协议成为获得 更多有吸引力的双边项目的前奏,并以此减轻波兰对美国的债务负担”,最后还是决定 与美国达成了协议。[1](1964-1968.vol.17.P354-355)这就是包括“兹罗提旅游计划” 、“兹罗提英语教学计划”、“兹罗提农业计划”、“兹罗提医疗计划”等一系列项目 在内的一揽子计划,统称“兹罗提计划”。在“兹罗提计划”下,美国的英语教师、农 业专家、医生等人员大量来到波兰,波兰的相关人员也大量来到美国学习,这样美国对 波兰社会和波兰人民的影响和渗透大大增加了。
2.信息媒体保证项目
信息媒体保证项目是指美国以同意兹罗提可以直接兑换美元、美国资助波兰信息事业 为条件,换取双方签订信息媒体保证项目。该项目要求双方彼此不干涉对方的各种媒体 和信息人员在对方国家的信息活动。这样实际上是便利了美国新闻署的一些信息和文化 交流活动,包括同意美国在波兰发行或向波兰出口杂志、书刊、电影,美国记者在波兰 从事新闻甚至秘密活动。
自1957年开始,波兰直接用波兰货币兹罗提购买美国农产品和一些生产设备显得十分 迫切,美国趁机向波兰提出达成国际媒体保证协议的条件。1958年2月12日,双方关于 《信息媒体保证协议》终于在华沙签字并生效。该协议签订后,兹罗提从此可以直接兑 换美元或折算美元;从1958年到1964年该协议有效期间,美国与波兰签订了7个年度协 议,共拨款价值8百万美元的兹罗提用于资助波兰购买书籍、电影、报纸等。[7](P366)
(三)经济与政治联系
“联系”政策最为广泛的运用是在政治领域,即美国凭借经济上对波兰的控制,迫使 波兰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做出让步。正如1963年1月19日国务卿腊斯克给美国驻波兰使 馆的电报中所说,“政治因素是美国考虑达成PL480协议的主要因素”[1](1961-1963.vol.16.P151)。
1.经济与苏波关系相联系
1958年的NSC5808/1号文件,曾经明确指出,美国对波兰经济援助和贸易的一个重要目 标,是促使波兰加强对苏联的独立性。因此,美国对波兰的援助、贷款等经济“投资” ,就必然要与苏波关系挂钩,这在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都有所表现。
1968年初,苏联组织华约一些国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成为苏联入侵政策的积极 支持者。此后,美国政府对波兰的贷款基本停止,对波兰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态度也从 消极的不合作变为坚决的反对。同时,扬言准备取消波兰最惠国待遇。不仅如此,美国 国内还立即掀起了一场抵制波货的运动,使美波贸易遇到重大挫折。在波兰政府指示下 ,驻美大使米科洛夫斯基立即会见了美国国务院官员戴维斯。米科洛夫斯基恳求美国停 止抵制波货和不要取消最惠国待遇,戴维斯回答说,抵制波货运动并不是政府所能控制 的,而对维持最惠国待遇没有信心。[1](1964-1968.vol.17.P375-377)最惠国待遇虽然 最后并没有取消,但波兰在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与苏联并肩作战的行为还是付出了代价 ,美波之间的贸易转入低谷。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波兰经济的脆弱性,尤其是农产品 的奇缺,而正是这个问题成为波兰1970年12月事件的导火线。
2.“联系”政策与团结工会的沉浮
“联系”政策最成功的范例是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美国将经济作为武器,用诱压兼 施的方式,促使波兰政府做出重大让步,最后终于实现了使团结工会东山再起的目标。
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政权宣布实施军事管制,并于1982年10月宣布团结工 会为非法组织。美国立即对波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1981年12月24日,美国 宣布实施经济制裁的同时,向波兰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波兰政府取消战时状态,恢 复1981年12月13日前的状态,释放所有被捕人员;恢复团结工会的活动。[6](P171)198 2年底,在西方社会巨大压力下,波兰政府终于释放了团结工会第一号人物瓦文萨。
1984年12月,波兰政府释放了两名团结工会积极分子,美国随即宣布改变对波兰政府 申请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反对态度。
1986年6月29日,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对部分政治犯实施大赦;9月11日,波兰政府宣布 ,在4日内释放225名政治犯。对此,美国政府开始考虑解除所有的经济制裁,包括对波 贷款和恢复波兰最惠国待遇。12月,雅鲁泽尔斯基任命成立了一个“社会顾问委员会” ,隶属于部长会议,由一些天主教徒、前团结工会顾问、无党派知识分子组成,就达成 波兰社会全面和解和对话进行探讨。1987年1月,雅鲁泽尔斯基远赴梵蒂冈,就波兰局 势与教皇保罗二世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并表达了希望教皇呼吁美国取消经济制裁的愿 望。教皇随后向美国建议,取消对波兰的经济制裁。1987年2月19日,里根总统宣布取 消对波兰的经济制裁,长达62个月的经济制裁终于取得了巨大胜利。
由此可见,美国的“联系”政策在冷战期间美国对波兰的对外战略及和平演变战略中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执政时期,“联系”政策更是成为对社 会主义国家乃至美国整个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12期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2004年05期第119~122页
【作者简介】杨友孙,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江西 南昌 330013。
【内容提要】 | 冷战期间,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外交,有意识地促使波 兰形成对它的经济依赖。接着,通过“联系”政策,使波兰逐渐在经济、文化、政治方 面发生美国所希望的变化。“联系”政策的运用,是冷战期间美国得以实现在波兰的外 交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 |
一、“联系”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波兰对美国经济依赖的形成
1.20世纪50—60年代波兰经济的“西向”及美国对波兰经济外交的缘起
1956年哥穆尔卡上台后,在苏波关系得到一定的调整的情况下,1956年底,波兰得以 开东欧“卫星国”风气之先,展开积极的“西向”外交,以求利用西方的资金和市场发 展本国经济。
加强与西方,尤其是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经济联系,不仅在经济上可以获得巨大的好 处,而且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通过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加强与西方的联系,将使波 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对苏联的依赖,并使波兰在对外政策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以及 讨价还价的能力”[2]。这样,哥穆尔卡改变了过去拒绝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态度,开 始大量接受其经济援助和贷款。
相对于美国对波兰经济的重要性而言,波兰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微乎其 微。但是,从一开始,美国就从政治和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考虑与波兰的经济联系,因 而很快就表现出了对波兰进行援助和贸易的热情。
1956年11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5616/2号文件,题为“美国对波兰与匈 牙利的临时政策”。在该文件中,美国表示愿意对提供波兰提出的经济援助,并藉此“ 尽量影响新的波兰领导人,使其坚持履行对波兰人民做出的改革承诺”[1](1955-1957. vol.25.P582)。
1957年2月20日,国务院为即将开始的美波经济会谈准备了一份预备材料。该材料指出 ,“美国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波兰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使波兰获取经济利益将促进波兰 自由化运动”。[3]
正是出于上述这些考虑,美国开始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外交。
1956年10月25日,波兰外交部副部长约·维涅维奇与比姆大使就美国援助问题进行了 试探性接触。同时,美国政府了做出了一些准备行动。例如,考虑到波兰出现的新变化 和美国对波兰政策的调整,1957年1月5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1954年的《农业贸易 发展与援助法》第107条(Public Law 480)并没有禁止向波兰出售农产品”[4],这就为 美国对波兰农产品出口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美波双方均持积极态度,美波之间的贸易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 第一个高潮。据估计,到1960年的时候,美国对波兰的出口总额就高达14309万美元, 占美国对整个苏联集团(不包括南斯拉夫)出口额的3/4。[5]
2.70年代波兰对美国经济依赖的加深及美国“经济卫星国”的形成
经过战后20多年的经济恢复,1970年,波兰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产量达 到1949年的8倍,国民收入为1949年3.3倍。[6](P136)但是20多年的工业化也产生了许 多问题,最严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业、消费品工业滞后,国民收入增长缓 慢,外债剧增,最严重的消费品匮乏。终于因此引发了战后波兰第二次危机。1971年12 月6日至1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华沙举行。新的第一书记盖莱克作了 重要讲话,提出了“高速发展战略”,即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三高”政策。“ 三高”政策企图实现这样的目标:既要高速发展重工业,又要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显然,这靠波兰自身的经济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盖莱克的设想是:向西方大量借贷 ,然后依靠西方市场进行出口创汇。由此,波兰开始了以大量向西方,尤其是向美国借 贷为基础和前提的经济发展战略。
盖莱克的“三高”政策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效,尤其是1971—1975年的五年计 划使波兰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国民收入增长60%,工业产量增长73%,农业产量增长22 %;人民实际工资每年增长8%。[7](P394)但是,这个“三高政策”不仅因为其主要依靠 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而存在巨大的先天不足,而且它又进一步加强了波兰经济发展的结构 性失衡和对西方尤其是美国贷款、农产品的严重依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世纪70年代后波兰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
20世纪70年代后,波兰与西方的贸易额迅速增加,对美国的贸易额增加幅度尤其明显 。例如波兰自美国的进口额,1971年为7.33千万美元,1974年增为3.956亿美元。[10] 据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波兰农产品只能满足一半的市场需要,而超过1/3的农 产品必须从美国进口。[8](P102)
第二,波兰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债务急遽攀升。由于在美波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以及波兰长期向美国进行大量直接贷款,波兰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的债务逐渐增加, “三高”政策后增幅尤其明显。70年代10年之内上升了约25倍,到1979年达到200亿美 元,是该年度波兰财政收入的333%,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百分比,在东欧国家中也遥遥 领先。[8](P148-149)70年代初对美国债务只占西方债务总量的1/4左右,从70年代末开 始,由于波兰经济不景气,西方大多数国家逐渐停止了对波兰贷款,美国政府的贷款就 成为波兰外债的最主要来源。例如,仅1978—1979年间,美国商品贷款公司每年对波兰 贷款超过4.5亿美元。[9]
20世纪80年代后,波兰经济已经离不开西方,尤其离不开美国。不仅粮食、食品、收 音机、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大部分都来自美国,美国的牛仔衣、爵士乐、好莱坞电 影也成了波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句话,美国几乎包办了整个波兰国家的衣 食住行。“经济卫星国”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波兰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经济依赖 的写照。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直接转化为美国影响、控制波兰的王牌和讨价还价的砝码 。
二、美国对波兰和平演变战略的灵魂:“联系”政策的提出及其运用
所谓“联系”政策就是美国利用自身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和有利地位,迫使对方在另一 些问题上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让步和妥协。利用波兰经济上对自己的依赖,迫使或诱使波 兰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做出让步,是美国对波兰“联系”政策的核心。
虽然在公开场合和在美波谈判中,美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联系”政策,但“联系 ”政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美国对波政策考虑和外交实践之中。
1959年1月16日,美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墨钱特在致国务卿杜勒斯的信件中, 谈到了联系的方法。他说:“将援助谈判与美国国有化资产补偿联系起来,以便通过援 助促使波兰签订一个令人满意的补偿协议”[1](1958-1960.vol.10.P156)。
1959年2月11日,行动协调委员会在一份名为“波兰报告”的政策文件中,正式提出了 “联系”政策。报告指出,要“将经济谈判与国有资产补偿要求谈判联系起来”[1](19 58-1960.vol.10.P160)。此后,美国在一些报告、文件中多次出现“联系”一词。20世 纪70年代以后,以尼克松、基辛格为首的美国政府将“联系”原则广泛运用于美国的苏 东政策之中。[10]
“联系”政策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大棒”政策与“胡萝卜”政策。“大棒 ”政策通过实施经济压力的手段,迫使波兰做出让步;“胡萝卜”政策是通过使用经济 “利诱”的手段,诱使波兰做出让步。两项政策都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惯用政策,而冷 战期间在对波兰的外交政策过程中,美国则将“联系”政策的这两个基本策略和政策运 用得出神入化。
(一)经济与经济联系
这方面的著名事例是“国有化资产补偿问题”的谈判。即美国要求波兰政府对在冷战 初期由于波兰国有化而造成美国在波兰财产损失进行补偿。
1959年4月8日,美国驻波兰大使雅各布·比姆利用自己有利的形势提出了波兰无法承 受的巨额补偿:1.25亿美元。在波方的反对下,美国表示愿意将补偿金额适当降低。19 59年夏,双方谈判在华沙继续举行。7月31日,比姆大使提出了7.5千万美元的赔偿额, 波方代表、财政部长科特里茨基表示只能接受2.4千万美元的赔偿[1](1958-1960.vol.1 0.P230),双方僵持不下,此后又经过多次谈判仍无结果。1960年初,波兰向美国提出 经济求援:一个三年的援助计划;取消美国PL480协议中要求“美元支付”的条款;签 订关于谷物、棉花贸易的新PL480协议、获得最惠国待遇、工业机器设备进口等,美国 再次趁机要求波兰提高国有化资产补偿金数额。波兰政府无奈只好再次同意提高补偿金 。
1960年7月16日,美波就国有化补偿问题达成最后协议:波兰同意向美国支付国有化补 偿金4千万美元,从1961年1月10日起开始支付,每年支付200万,20年付清。[1](1958- 1960.vol.10.P285)为了表示奖赏,7月21日,美国与波兰达成新的PL480协议:即关于 美国向波兰出售价值1.3亿美元的农产品的协议;[11](p259)11月17日,美国恢复波兰 的最惠国待遇。
(二)经济与文化渗透及人员往来相联系
美国“联系”原则运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经济问题与促进美波人员往来和文化交 流联系起来。从1957年美波签订第一个PL480协议起,美国就利用该协议与波兰达成了 一些关于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协议。美国在这方面运用“联系”政策的典型,集 中体现在以下计划中:
1.兹罗提计划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PL480协议中逐渐挣得一定数额的兹罗提,并开始将其用于资 助美国在波兰英语教学计划、医务支援活动等。随着美国积累的兹罗提逐渐增多,不少 政界人士、民间组织领导人希望政府增加兹罗提基金并扩大兹罗提项目。1966年10月7 日,约翰逊总统在编辑作家协会的讲话中,要求加强运用兹罗提的计划。[12]不久,美 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扩大兹罗提项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10月26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制 定了兹罗提一揽子计划。[1](1964-1968.vol.17.P347-349)显然,签订协议意味着美国 对波兰的影响将大幅度扩大,但由于波兰“急需美元”,以及希望“这个协议成为获得 更多有吸引力的双边项目的前奏,并以此减轻波兰对美国的债务负担”,最后还是决定 与美国达成了协议。[1](1964-1968.vol.17.P354-355)这就是包括“兹罗提旅游计划” 、“兹罗提英语教学计划”、“兹罗提农业计划”、“兹罗提医疗计划”等一系列项目 在内的一揽子计划,统称“兹罗提计划”。在“兹罗提计划”下,美国的英语教师、农 业专家、医生等人员大量来到波兰,波兰的相关人员也大量来到美国学习,这样美国对 波兰社会和波兰人民的影响和渗透大大增加了。
2.信息媒体保证项目
信息媒体保证项目是指美国以同意兹罗提可以直接兑换美元、美国资助波兰信息事业 为条件,换取双方签订信息媒体保证项目。该项目要求双方彼此不干涉对方的各种媒体 和信息人员在对方国家的信息活动。这样实际上是便利了美国新闻署的一些信息和文化 交流活动,包括同意美国在波兰发行或向波兰出口杂志、书刊、电影,美国记者在波兰 从事新闻甚至秘密活动。
自1957年开始,波兰直接用波兰货币兹罗提购买美国农产品和一些生产设备显得十分 迫切,美国趁机向波兰提出达成国际媒体保证协议的条件。1958年2月12日,双方关于 《信息媒体保证协议》终于在华沙签字并生效。该协议签订后,兹罗提从此可以直接兑 换美元或折算美元;从1958年到1964年该协议有效期间,美国与波兰签订了7个年度协 议,共拨款价值8百万美元的兹罗提用于资助波兰购买书籍、电影、报纸等。[7](P366)
(三)经济与政治联系
“联系”政策最为广泛的运用是在政治领域,即美国凭借经济上对波兰的控制,迫使 波兰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做出让步。正如1963年1月19日国务卿腊斯克给美国驻波兰使 馆的电报中所说,“政治因素是美国考虑达成PL480协议的主要因素”[1](1961-1963.vol.16.P151)。
1.经济与苏波关系相联系
1958年的NSC5808/1号文件,曾经明确指出,美国对波兰经济援助和贸易的一个重要目 标,是促使波兰加强对苏联的独立性。因此,美国对波兰的援助、贷款等经济“投资” ,就必然要与苏波关系挂钩,这在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都有所表现。
1968年初,苏联组织华约一些国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成为苏联入侵政策的积极 支持者。此后,美国政府对波兰的贷款基本停止,对波兰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态度也从 消极的不合作变为坚决的反对。同时,扬言准备取消波兰最惠国待遇。不仅如此,美国 国内还立即掀起了一场抵制波货的运动,使美波贸易遇到重大挫折。在波兰政府指示下 ,驻美大使米科洛夫斯基立即会见了美国国务院官员戴维斯。米科洛夫斯基恳求美国停 止抵制波货和不要取消最惠国待遇,戴维斯回答说,抵制波货运动并不是政府所能控制 的,而对维持最惠国待遇没有信心。[1](1964-1968.vol.17.P375-377)最惠国待遇虽然 最后并没有取消,但波兰在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与苏联并肩作战的行为还是付出了代价 ,美波之间的贸易转入低谷。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波兰经济的脆弱性,尤其是农产品 的奇缺,而正是这个问题成为波兰1970年12月事件的导火线。
2.“联系”政策与团结工会的沉浮
“联系”政策最成功的范例是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美国将经济作为武器,用诱压兼 施的方式,促使波兰政府做出重大让步,最后终于实现了使团结工会东山再起的目标。
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政权宣布实施军事管制,并于1982年10月宣布团结工 会为非法组织。美国立即对波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1981年12月24日,美国 宣布实施经济制裁的同时,向波兰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波兰政府取消战时状态,恢 复1981年12月13日前的状态,释放所有被捕人员;恢复团结工会的活动。[6](P171)198 2年底,在西方社会巨大压力下,波兰政府终于释放了团结工会第一号人物瓦文萨。
1984年12月,波兰政府释放了两名团结工会积极分子,美国随即宣布改变对波兰政府 申请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反对态度。
1986年6月29日,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对部分政治犯实施大赦;9月11日,波兰政府宣布 ,在4日内释放225名政治犯。对此,美国政府开始考虑解除所有的经济制裁,包括对波 贷款和恢复波兰最惠国待遇。12月,雅鲁泽尔斯基任命成立了一个“社会顾问委员会” ,隶属于部长会议,由一些天主教徒、前团结工会顾问、无党派知识分子组成,就达成 波兰社会全面和解和对话进行探讨。1987年1月,雅鲁泽尔斯基远赴梵蒂冈,就波兰局 势与教皇保罗二世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并表达了希望教皇呼吁美国取消经济制裁的愿 望。教皇随后向美国建议,取消对波兰的经济制裁。1987年2月19日,里根总统宣布取 消对波兰的经济制裁,长达62个月的经济制裁终于取得了巨大胜利。
由此可见,美国的“联系”政策在冷战期间美国对波兰的对外战略及和平演变战略中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执政时期,“联系”政策更是成为对社 会主义国家乃至美国整个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