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国际背景和美国因素
梁志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10期
【原文出处】《国际政治研究》(京)2004年03期第112~121页
【作者简介】梁志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大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邮编:100871)
【关 键 词】第一次印支战争/奠边府战役/国际背景/美国因素
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的印支半岛,北邻中国大陆,南临东南亚地区,地处从太平洋到 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既是一个通向中国大陆的桥头堡,又是一个南下西南太平洋的前进 基地,其经济与战略地位都至关重要。历史上就是殖民国家争夺的要地。二次大战后,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成为国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在冷战对峙的世界 格局中,印支地区虽称不上大国争夺的头号战略重点地区,但却是举世关注的热点地区 。二战结束后至80年代初的三十余年内,这个地区战火不停,不止一次地发生影响和震 撼世界全局的重大国际事件与局部战争,成为当代世界各种矛盾的集合地区。
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的抗法战争,国际上又称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 46-1954)。这场战争是法国企图重建殖民制度所引发的,首先是法国殖民主义者与印度 支那三国人民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它又不仅是法国与越、老、柬之间的冲突 ,而是一场各种力量参与的国际斗争。大国的卷入,特别是美国的插手和干涉是这场战 争延续和扩大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在重新考察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国际背景时,笔者认为不仅要研究法越矛盾以及英国、 苏联、中国等等因素,还需对美国的介入及战争中美国的作用作充分的考量,才能对这 场国际斗争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在纪念奠边府战役和日内瓦协议 签订50周年之时,笔者试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企图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动因
二次大战前,印度支那地区,特别是越南,是法国在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一块极为重 要的殖民领地和战略基地。二战期间,法国本土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的力量和影响 大为削弱。在战时,法国曾不得不允诺在战后调整它与殖民地、保护国的关系。然而, 即使在艰难的战争条件下,法国政府也从未有过任何主动放弃殖民地统治的意图。1943 年在布拉柴维尔召开的海外领地总督会议上,法国民族委员会提出,反对脱离法兰西帝 国的殖民地“自治”运动。会议通过的文件序言宣称:“法国为其属地文明所作努力的 目的,排除自治以及在法兰西帝国集团以外寻找发展的任何概念。”(注:G.Rosie,The British in Viet-Nam,London,1970,p.33.)这次会议还提出建立“联盟”,即后来的 “法兰西联邦”的设想。
法国从希特勒军队占领下解放后,1945年3月24日,法国临时政府就印度支那问题发表 声明,声称法国将在印度支那组成联邦,“印度支那联邦将和法国以及法兰西共和体的 其他部分组成一个‘法兰西联邦’。法兰西联邦的对外关系将由法国代表。印度支那在 法兰西联邦内部享有应有的自由。”而印度支那“联邦政府”由“总督领导,由向总督 负责的部长组成”,并根据最适宜联邦国家的选举方式选出议会,这个议会中也应有人 代表法国的利益。声明还说:“组成印度支那联邦,而在文化、种族和传统方面又互不 相同的五个国家,将在联邦内保持本国的特点”;“总督府,应为联邦各成员国之间各 国利益的仲裁人”;“印度支那联邦应在宗主国的援助下和在法兰西联邦总防御体系内 建立自己的陆、海、空军。”(注: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中文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466-467页。)这就是法国政府关于战后印度支那的既定方 针。其主旨是企图基本上恢复战前的“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但在联邦内给予印度支那 国家“一定的自由”,并且依据原“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的方式,继续坚持将印度支那 分为5个部分,将统一的越南人为地分为3个部分。由于法国在越南南部有大量的投资, 拥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法国特别不愿放弃以西贡为中心的“前交址支那直辖殖民 地”,因而“法国决意要把南方从这个国家的其余部分分裂出去”。法国“还坚持要控 制越南的军队和外交以及它的货币和经济”。(注: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 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3页。)
1946年初继戴高乐上台的法国政府仍坚持同样的主张。同年10月,制订的法兰西第四 共和国宪法正式规定了建立“法兰西联邦”的模式,提出“法兰西联邦一方面由包括法 国本土省和海外领地的法兰西共和国组成:另一方面,由联系国家和领土组成。”(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法国殖 民地的名称虽然改换为“海外领地”或“联系国家”、“联系领土”,但其实质,即隶 属于法国宗主国的关系没有变。
当美军在北非登陆、戴高乐派势力增长之时,在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军政官员,如维 希政府驻印度支那军队司令莫尔当(Mordand)将军等人转而与法国抗战政府联系。(注: [越]陈辉燎(Tran Huy Lieu):《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Lich SuTam Muoi Nam Chong Phap Cua Nhan Dan Viet Nam)第2卷下册,史学出版社,1961年,第117页,河 内。)为重返印支地区,1944年8月,法国政府首脑戴高乐将军任命莫尔当为他的总代表 ,并于同年11月向法驻印度支那总督德古(Jean Decoux)秘密下达指令,要求他留职并 接受莫尔当的领导。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美国关于战后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的主张 ,并反对美国和中国国民党政府插手印度支那事务。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时,英、法、荷等西方殖民国家“都决心再次获得在东南亚的属 地和发挥它们在该地区的影响”。(注:[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 第2卷(中译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法国政府力图重建和维持旧的 殖民制度的方针,首先得到在东南亚拥有殖民地,并竭力恢复旧殖民制度的英国的全力 支持。在战时,英国政府就同意法国派遣一个军事代表团进驻英属印度的加尔各答,并 协助法国建立军事情报网,以便随时向印度支那地区派遣人员。法国政府希望通过参加 对日作战以便获得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权,并在战后恢复它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但 因实力不足,只有等待盟军在印度支那登陆之时。1945年7月,在大战即将结束时,盟 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就印度支那问题达成一项协议,规定以北纬16度线为界,划分盟军在 印度支那的作战范围。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属中国战区;以南划归英国东南亚司令部辖 区内。这种划分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对日作战的需要。大战结束后,1945年9月初,中国 军队和英国军队以解除日军武装和接受日军投降的名义,分别开进北纬16度线以北和以 南地区。这个军事行动是美英为联法抗苏,不惜牺牲印支三国人民的利益所作出的妥协 和决定。
在这一国际背景下,由于获得了英国的支持,法国加紧了重返印度支那的活动。当英 军以盟军的身份在越南南部西贡登陆时,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南部人民委员会曾 派代表表示欢迎。但英军当局却拒不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并污蔑它是日本侵 略军的产物。随后英军又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名,宣布戒严,下令解散越南人民武装力量 ,禁止越南所办的报纸出版。同时,把被日军监禁在集中营的5000名法军释放出来,重 新武装,并帮助法国向印度支那南部运送新的军队。1945年9月21日,由英国军舰护送 的法军在西贡登陆。两天后,即23日晨,法军在英军的掩护与配合下,用突然袭击的手 段,攻占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在西贡的各政府机关。
法英恢复在东南亚的旧的殖民统治制度的企图,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历史潮流背 道而驰。这种方针立即遭到东南亚各国人民,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人民的强烈 反对。1945年9月,为抗击法、英的侵略行为,西贡人民举行总罢工,并切断水电供应 ,袭击机场、仓库,焚烧法国轮船,攻打监狱,越南南部人民抗战开始。法国在占领越 南南部后,沿着19世纪下半叶入侵越南的老路,从南向北不断扩大侵略范围。作为缓兵 之计,法国又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举行多次谈判,并邀请胡志明主席赴巴黎访问和会 谈。1946年3月和9月,法越双方先后签订《三·六协定》和《九·一四协定》。在协定 中法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为印度支那联邦内的“一个自由的国家,有它的政府、国会 、军队和财政”,并同意“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和暴力行为”。(注:参见《印度支 那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7-10页。)但到1946年12月,进驻越 南北部的法军在完成军事部署后,在河内发动总攻击。至此,法国殖民者便完全撕毁与 越南签订的协定,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样就爆发了历时9年的越法战争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全面开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是法国企图恢复旧的殖民制度的对外扩张政 策造成的,同时也是英美纵容与支持法国殖民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二、美国的插手是第一次印支战争扩大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战后印度支那战火纷飞,地区局势日益恶化,其起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内外因素 造成的。如果说法国恢复殖民制度的行动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的话, 那么美国对印度支那事务的插手则是的第一次印支战争延续与扩大的主要外部因素。
1、支持法国势力重返印度支那是战后美国势力介入的开始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二次大战前,美国在东南亚的 殖民势力范围主要在菲律宾,而越南、老挝、柬埔寨是法国独占的殖民地。在太平洋战 争爆发前,美国虽是在太平洋上角逐的列强之一,但尚未能把它的注意力投向越南和印 支地区。
当日本于1940年9月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时,欧战刚爆发不久,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 欧洲战场上,在远东采取绥靖日本的方针,对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北部采取了“不介入” 的政策。1941年7月日本得寸进尺,侵入印度支那南部,并与法国维希政府签订《日法 共同防御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和《军事协定》,规定日本军队在印度支那全境有驻扎 权和移动权;法国还承诺支付日军占领费用,并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注:参阅《国际 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331-332页;[越]陈辉燎主编:《 法日时期的越南社会》(Xa hoi Viet nam trong thoi Phap.Nhat),第一卷,文史地出 版社,1957年,第15-18页。)日本由此拥有了西贡、金兰湾等作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海 军基地,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存在构成了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地——美属菲律宾的 直接威胁,这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使美国对日本再不能采取纵容和绥靖的态度了。 罗斯福政府认识到印度支那地区对它的战略上的重要性,开始改变“不介入”的方针, 要求日本撤出印度支那,并采取了报复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当太平洋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时,194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提出了在战后“国际 托管印度支那”的方案。这个方案既反对法国势力重返印度支那,又不同意让印支三国 立即独立。在1944年初的开罗会议和1945年初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一再重申他的这 一主张。他的具体设想是,印度支那托管机构将包括“一名法国人,一、二名印度支那 人以及一名中国人和一名俄国人——也可加上一名菲律宾人和一名美国人”。(注:King C.Chen,Vietnam and China 1938-1954,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p.91 .)美国的方案虽然得到苏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领导人的支持,但却遭到英国的坚决拒绝 和法国的强烈反对,不得不搁置起来。大战结束后,由于美苏矛盾的尖锐化,罗斯福去 世后,新上台的杜鲁门政府为联合英、法对抗苏联,调整了美法关系。因而在1945年7 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对英国作了让步,同意把印度支那南部作为英国东南亚战区司 令部指挥的范围,并商定以北纬16度线为界划分作战范围。1945年8月22-25日,杜鲁门 在与戴高乐会谈中,明确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军队和法国当局回到印度支那去。戴高乐 在回忆录中写道:“华盛顿方面保证不给我们(即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事务制造障碍”。 (注:夏尔·戴高尔:《戴高尔回忆录》,第三卷,第205-206页。)这样,在大战结束 后,由于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和支持,英国军队便以受降为名,进驻印支南部,这为法国 势力重返印度支那铺平了道路。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顾及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独 立自主的要求,企图主宰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的命运的大国霸权主义的行径。
2、美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助长了法国发动战争的气焰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之一。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但在盟国 军队进入越南之前,印支共产党和越南独立同盟便己果断地发动了“八月革命”,夺得 全国政权。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越南《独立宣言》,宣布成立越南民 主共和国。越南《独立宣言》一开头就援引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不朽格言,指出 ,“所有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他们应享有天赋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这就是:生存、自由 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注:胡志明:《为了独立自由,为了社会主义》,越南外文出 版社,1971年,第53页。)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时,越盟组织是一个以抗日救国为宗旨 的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以越盟为主体的政府是一个全民拥护的立宪民主政府。1946年1 月,在南部抗法战争激烈进行的形势下,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仍然 决定在全国举行普选,以选出国会和成立正式政府。1月6日,全国各地进行普选。多数 省份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3月2日,在河内召开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国会第一次 会议。国会选举胡志明为共和国政府主席,组成了包括各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内的联合政 府,接着颁布了第一部民主宪法。(注:[越]黎茂罕(Le mau Han)主编:《越南历史大 纲》(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第三集(越文版),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27页 。)越南民族运动的领袖胡志明享有崇高的威望,胡志明政府获得从北到南绝大多数越 南人民的拥护,这是国际舆论、也是美国所承认的客观事实。美国作者戴维·霍罗维茨 写道:“共产党人胡志明和他的游击队曾带头抗击日本人,到战争结束时,胡志明的越 盟已经成为一个深入群众的、把抱有各种不同政治见解的广大越南人团结起来的广泛民 族运动”。(注:[美]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 南》,第123页。)
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尤其是各大国的支持,越南民 主共和国政府主席胡志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曾多次致函美、英、苏、中等国政府首 脑,希望各大国帮助越南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提出“越南愿意与世界上一切爱好 和平的国家交朋友”。由于美国曾与英国在大战时发表支持民族自决和平等的《大西洋 宪章》,战后又以“反殖民主义”的姿态出现在东南亚,越南为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支持 ,胡志明主席曾8次致电、致函美国总统和国务卿,介绍越南情况的新进展,控诉法国 违反《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重新侵略越南,建议美国承认越南的独立。在 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一封信件中,胡志明指出:“我们越南人民经过多年的剥削和摧残 之后,刚刚开始建设事业,需要有安宁和自由的权利……我们要求联合国支持我们的独 立”。(注:参阅《越南外交1945—2000年》(Ngoai Giao Viet Nam 1945-2000)(越文 版),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2002年,第51-52页。)越南政府并努力与美国驻印支和越 南的代表机构和战略情报机关(OSS)的办事处保持经常的联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努力却得不到美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美国拒绝承认越南人民拥戴的胡志明政府, 却去扶植曾经投靠日本法西斯和依赖法国的保大傀儡政权,使越南和印支地区失去了获 得和平与安宁的机会。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展开,美国对越政策便打上了冷战思维的浓重印记 。1946年末,美国国务院认定胡志明是“国际共产主义代理人”,1949年,美国国务卿 迪安·艾奇逊更认为胡志明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者”。(注:[美]托马斯·G.帕特 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715页。)因此, 在美国看来,胡志明信仰马列主义的观念,决定了他作为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而其共产 主义者的身份和苏联一样,决定了他领导下的国家是反资本主义的,而这是与美国的国 家利益根本对立的。这样,美国完全拒绝承认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正 是在这种思维观念的指导下,美国不但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对法国的战争行为作任何谴 责,而且默许和支持法国发动对越南的大规模的殖民战争。由此可见,美国在促成第一 次印支战争发生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英国学者A.J.斯托克威尔在说到1949年的东 南亚形势时所指出的,“没有美国的支持,或者至少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时,无论法国 还是荷兰,都不能继续其殖民战争。”(注:[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 史》第2卷,第291页。)
3、遏制中越的冷战思维是美国插手印支事务的重要动因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是战后印度支那政治 局势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局面在这一地区的形成,资本主义阵 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已从欧洲延伸到东南亚和印度支那。新中国的成立使越南在地 理上与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并有了中国这个坚强的后盾。1950年1月18日,中国承 认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主权国家。1月30日,苏联,随后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纷纷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这立即引起了美国、法国的强烈反应。此时美国的政策 发生了干涉东南亚和越南事务的决定性转变。在美国看来,印度支那是“自由世界的前 线”,而“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在于非共产党政权的存在。”(注:[新]尼古拉斯·塔林 主编:《剑桥东南亚史》第2卷,第291页。)于是同年2月7日,美国宣布承认阮朝末代 皇帝保大的南越政权,此后,许多西方国家都公开承认保大政权,用来与胡志明领导的 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对抗。美国国务院于1950年2月底向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中还强 调说:印度支那处于“共产主义扩张的直接威胁之中”,建议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卫美 国在印度支那的安全利益。(注:马晋强主编:《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 版社,2000年,第27页。)
同年2月12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出了美国的真实用心:“印度支那是值得大 赌一下的对象。北部有可以输出的锡、钨、锰、煤、木材和大米,南部有米、橡胶、茶 叶、胡椒、牲畜、牛羊皮等等……,从军事观点来看,印度支那也是同等重要的,它是 位于共产党中国与英属马来亚之间八百英里长的陆地桥梁,而与缅甸和泰国有共同的边 界。海防和西贡这两个主要港口是绝好的军事基地。”(注:转引自《印度支那问题大 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第123页。)美国的重要行动则是2月23日与法国共 同签署的包括南越保大政权、柬埔寨和老挝在内的所谓“五国防御条约”,该条约使美 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干涉合法化。
美国对越南的公开直接的干涉,引发了越南人民的强烈反美浪潮。1950年3月19日,西 贡-堤岸地区发生了30万群众参加的反美示威游行。(注:参见[越]黎茂罕(Le mau Han) 主编:《越南历史大纲》(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第三集(越文版),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79-80页。)后来,这一天被定为越南的“全国抗美日”。越南在反对法国 殖民者的同时,提出了反对美国的干涉者的口号,从此越南的抗战与国际上的和平、民 主运动互相配合起来。越南从努力获取美国同情与支持转向反对美国的干涉,标志着越 美关系的重大转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为,朝鲜、台湾和印支紧密相关,对美国在东亚和 西太平洋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并认定在中国革命的影响下,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落入 共产党的控制”,都将导致这一地区倒向共产主义,并且这一状况将延伸到南亚、中近 东,甚至威胁西欧的稳定和安全。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美国在亚洲执行遏制共产主义 和压制东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并使美国日益深入地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的泥潭中而难 以自拔。这种冷战思维和随后出现的“多米诺骨牌”理论,使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是60年代越战升级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是美国侵入越南的决策人 之一,他曾认为牺牲美国人的生命在亚洲反对共产主义是值得的,但经过近30年的沉默 与思考后,他在《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一书中,“不得不带着痛苦和沉重的心情坦 白承认”:“我根据我的判断,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过高估计了失去越南对西方安 全的影响。”他还说:“我们低估了民族主义的力量,它们可以鼓励人民为它们的信仰 去战斗,并付出牺牲。今天,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类似的错误。”( 注: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中译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第331、343页。)不过,50年代初的美国一些领导人却在上述冷战观念指导下,仰仗 自己的军事实力,卖力地推行干涉主义政策。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指示派遣美军参战,发表声明,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 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示“加速以军事援助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 其联邦成员国的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以便与这些部队建立密切工作关系”(注:哈 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第402页。), 并迅即加强了对印度支那的法国军队的军事援助。美国将大量的军事物资运往印度支那 ,派遣数以百计的军事人员组成“军事援助顾问团”进驻越南。这样,美国便将所谓“ 韩战”(即朝鲜战争)与“越战”,视为“双管齐下的战争”。
1950年12月23日,美国与法国及西贡政权签订关于军事援助的正式协定,此后,美国 的援助日益增加。据统计:美国援助法国印度支那战争的费用,1950年为520亿法郎, 占整个费用的19%;1951年为620亿法郎,占16%;1952年为2000亿法郎,占35%;1953年 为2850亿法郎,占43%;1954年为5560亿法郎,占73%。(注:参阅《越南人民军历史》( Lich Su Quan Doi Nhan Dan Viet Nam),第一集,越南人民军出版社,1977年,第427 页,胡志明市。)美国也从中取得控制印度支那的广泛权利。条约规定,美国有权监督 美援物资的使用,美国专家有权加以“视察”。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经济势力日益深 入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在经济上,美国资本打入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工矿企业和外贸部 门;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美国排挤法国,直接与南越政府及其军队打交道。美国日益深 入地卷入印度支那事务与法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法国虽不能不依赖美国的援助,又不 甘心被排挤和取代。法国驻印度支那高级官员对美国在越南利用“援助”培植自身势力 的行为十分不满,强调要求美国的援助必须由法国人单独负责。法国广大民众反对肮脏 的殖民战争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
为加紧构筑针对中国和越南的包围圈,1950年10月,美国与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 》。1951年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同年9月又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 订《美澳新安全条约》。随后又与韩国和台湾地区缔结双边军事协定。这样就在中国和 越南的周边形成了一个军事包围体系。
美国的这个战略企图具有两面三刀的作用,一方面在防止“共产主义势力”的名义下 ,遏制中国和越南;另一方面,则是以援助为名,向东亚东南亚扩张,建立起美国在亚 太地区的霸权。美国既大力扶植越南右翼亲美势力,借法国之手打击越南民主共和国, 同时又乘机向印度支那地区渗透,竭力排挤法国势力,以便取而代之。美国日益深入地 卷入印度支那战争,成为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重要干涉者。
三、奠边府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美国扩大延长印支战争的战略图谋
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了越南战场。此时,越南抗战已打了8个 年头,越南人民军越战越强,战争形势发生了日益不利于法军的变化。同年初上台的艾 森豪威尔政府加强了对处于颓势的法国的支持。
1953年5月,法国派遣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中欧陆军参谋长,法国将领亨利·纳瓦尔 (Henri Navarre)任法国驻印度支那远征军总司令。在赴任之前,纳瓦尔同美国国防部 商议,共同制定了一项军事计划。纳瓦尔企图在美国援助下,集中机动部队,增加和整 编法军,扩充伪军,强化法占区的统治,争取主动,转守为攻,以便在18个月(1953年1 0月-1955年5月)内消灭越军主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纳瓦尔计划》的核心是组织主 力集团作战。为此,拟于1954年将主力部队组成7个师,内有1个伞兵师,与越军在北方 战场上决战。(注:关于《纳瓦尔计划》,可参见武元甲(Vo Nguyen Giap):《奠边府 》(Dien Bien Phu),越南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47-56页;《越南人民军历史》(Lich Su Quan Doi Nhan Dan Viet Nam),第一集,第527页。)这一计划不但获得法军 参谋长会议的高度评价,而且得美国的全力支持。
不过,在1954年初,军事形势的恶化己促使法国同意采取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印支停战 间题,并经苏、美、法、英四国外长会议商定,将于同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但这并不符合美国主战派的意图,他们策划在日内瓦会议召开 前增强法国的军事力量,“发动一个试图扭转法国军事局面的最后挣扎”,以便阻止通 过协商的办法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协议。
1954年7月举行的美英法三国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法国外长皮杜尔提出, 作为美国进一步援助法国的条件之一是法国采用《纳瓦尔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法 国从本土、非洲殖民地及朝鲜战场抽调援军,并扩充保大政权的军队。美国则进一步增 加对法国和保大政权的军事援助。1953-1954年冬春,正是在美国大力支持和参与下, 法军出动上万机动兵力,占领了越南西北战略要地——奠边府,对越南的中央抗战根据 地和越南连接老挝北部的通道构成严重威胁。这样,奠边府战役不仅是越南抗击法国的 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且是越南对抗美国扩大和延长印支战争的一个关键性战役。
在这种形势下,越南决定开展奠边府战役,中国也决定大力配合和支援越南人民打赢 这场关系越南抗战和印支地区和平恢复的决定性战役。中国将援越抗法作为支持越南人 民抗击法国殖民者、打败美国干涉者的一场具有国际主义色彩的神圣斗争。奠边府是越 南西北莱州省的一个边远小县,但它坐落在越老边境的芒清盆地之中,是越南通往老挝 的交通要道。法国和美国都把它视为重要的战略十字路口。纳瓦尔主张加强和守住奠边 府,把它建成坚强的“炮台”。在美国的援助下,据守奠边府的16000多名法军,其中 大部分为最精锐的伞兵和机械化部队,拥有喷火器、凝固汽油弹以及用于夜间作战的红 外线仪器等特种装备。法军构筑了49个据点,分为8个据点群,控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 ,埋没了地雷,安装了电网,并修建两个机场,将这里建成战争开始以来前所未有的强 大据点群。法国和美国的高级将领视察奠边府防御工事体系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 不可侵犯的炮台”,“是东南亚的凡尔登”。(注:凡尔登是第一次世界大中法国著名 的防御阵地。)纳瓦尔企图在此吸引越军主力,进行决战。但纳瓦尔计划出乎其意料之 外地受到越南人民军的异常猛烈打击。奠边府的法军陷入越南军民的四面围困之下。
此时美国政府立即紧张起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海军上将“主张使用500架飞 机对越盟军队投掷战术原子弹来阻止奠边府的陷落”。他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一起声称 ,“如果中国公然介入,北京也要受到原子弹的待遇。”(注:[美]戴维·霍罗威茨: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第124页。)在这一背景下,1954年4 月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一倒都倒的“多米诺骨牌”理论(Domino Theory), 他说:“我们把一排的多米诺骨牌立起来,如果碰倒第一个,那么最后一个将会出现的 情况就是,很会就会倒下去。”(注:参见迈克尔·利弗著:《当代东南亚政治研究指 南》(中译本),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 ,第191页。)他断言,如果印度支那陷落,将导致缅甸、泰国、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 陷落;那时印度将为共产主义所包围,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台湾和日本都将 受到严重的威胁。(注:[英]科拉尔·贝尔著:《国际事务概览1954年》(中译本),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52页。)1954年4月16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宣称,如果法国 人撤退,美国将不得不派军队去。(注: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从雅尔塔到越南》(中译本),第125页。)美国两艘装载核武器的航空母舰“博克塞 ”号和“菲律宾海洋”己派往印支附近海域巡弋。这样,美国不仅承担了法国在印支战 争的大部分费用,使这场战争变为美国出钱出顾问而由法国人卖力的战争,而且力图使 战争国际化,为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参战,发动另一次朝鲜式的战争提供借口。此时的第 一次印支战争实际上成了一场法国替美国人卖力的战争。由美国力主的扩大和延长印度 支那战争的战略图谋至此昭然若揭!
但是美国主战派的企图并没有完全得逞。一是美国国会、政府内和公众的多数舆论并 不支持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李奇微将军也不同意派美军到印支丛 林地带去作战;二是在内外交困和法国人民的强大反战声势压力下,法国政府不愿再打 下去了。激进社会党人孟戴斯·弗朗斯为总理的新内阁上台时表示,法国将于1954年7 月20日前停止这场战争;三是美国主战派企图组织英国和其他盟国参加的联合军事行动 的计划,由于其主要盟邦英国拒绝而流产。四是遭到联合国许多成员国,尤其是安理会 一些成员的反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大力支援下,越南军队在奠边府战 役的迅速胜利,给予了美国这一企图以最为沉重的一击。
在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奠边府战役被越南称为“奠边府大捷”,是1953-1954年整个 冬春战役中关键性的一个战役。战役从1954年3月13日开始,到5月7日即日内瓦会议讨 论印支停战问题前夕,经过55个昼夜的浴血战斗,终于以越南人民军的全胜结束。这个 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和老挝、柬埔寨两国抗战形势的发展 ,对日内瓦协议的签订和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恢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导致了以 拉尼埃为首的主战派组成的法国内阁于6月18日下台,主张停战的孟戴斯·弗朗斯内阁 上台。但会议仍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战胜了美国的干扰,于7月21日达成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的协议。美国虽然没有在协议的《最后宣言》上签字,但慑于国际舆论的压力, 也得不发表声明:“不使用武力和威胁”妨碍日内瓦协议的实施。但随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又声称美国“不受这个决定约束”。(注:《印度支那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97-122页。)
然而,奠边府的胜利和日内瓦协议的签订,终于使美国好战集团企图把第一次印度支 那战争延长和扩大成第二个“朝鲜战争”的图谋破了产,并且使它们敌视、包围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政策遭到严重失败。日内瓦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越、老、柬三国抗战的胜利结 束和印支地区和平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结语
第一次印支战争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这场战争,客观 地总结历史经验,并从这场付出沉重代价的战争中汲取有益的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历史 已经证明,法国从印支地区的撤退,标志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殖民主义灭亡是不可 避免的。弱小国家只要坚持团结,坚持斗争,一定能战胜大国的侵略,赢得独立。历史 还表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必然要失败的,用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是行不通的,国 际争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办法求得解决,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际关系的正确的 行动准则,也是日内瓦会议所倡导的精神。在冷战已经结束的当今世界,抛弃过时的冷 战思维,发扬和平协商的日内瓦精神,树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观念是我们共同的 责任。这也是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10期
【原文出处】《国际政治研究》(京)2004年03期第112~121页
【作者简介】梁志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大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邮编:100871)
【内容提要】 |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支地区成为国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是法国企图重建殖民制度所引发的,首先是法国殖民主义者与 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它又不仅是法国与越、老、柬之间的 冲突,而是一场各种力量参与的国际斗争。大国的卷入,特别是美国的插手和干涉是这 场战争延续和扩大的一个至关重要外部因素。在纪念奠边府战役和日内瓦协议签订50周 年之时,重新考察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国际背景,不仅要研究法越矛盾以及英国、苏联、 中国等等因素,还需对美国的介入及战争中美国的作用作充分的考量,才能对这场国际 斗争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
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的抗法战争,国际上又称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 46-1954)。这场战争是法国企图重建殖民制度所引发的,首先是法国殖民主义者与印度 支那三国人民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它又不仅是法国与越、老、柬之间的冲突 ,而是一场各种力量参与的国际斗争。大国的卷入,特别是美国的插手和干涉是这场战 争延续和扩大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在重新考察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国际背景时,笔者认为不仅要研究法越矛盾以及英国、 苏联、中国等等因素,还需对美国的介入及战争中美国的作用作充分的考量,才能对这 场国际斗争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在纪念奠边府战役和日内瓦协议 签订50周年之时,笔者试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企图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动因
二次大战前,印度支那地区,特别是越南,是法国在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一块极为重 要的殖民领地和战略基地。二战期间,法国本土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的力量和影响 大为削弱。在战时,法国曾不得不允诺在战后调整它与殖民地、保护国的关系。然而, 即使在艰难的战争条件下,法国政府也从未有过任何主动放弃殖民地统治的意图。1943 年在布拉柴维尔召开的海外领地总督会议上,法国民族委员会提出,反对脱离法兰西帝 国的殖民地“自治”运动。会议通过的文件序言宣称:“法国为其属地文明所作努力的 目的,排除自治以及在法兰西帝国集团以外寻找发展的任何概念。”(注:G.Rosie,The British in Viet-Nam,London,1970,p.33.)这次会议还提出建立“联盟”,即后来的 “法兰西联邦”的设想。
法国从希特勒军队占领下解放后,1945年3月24日,法国临时政府就印度支那问题发表 声明,声称法国将在印度支那组成联邦,“印度支那联邦将和法国以及法兰西共和体的 其他部分组成一个‘法兰西联邦’。法兰西联邦的对外关系将由法国代表。印度支那在 法兰西联邦内部享有应有的自由。”而印度支那“联邦政府”由“总督领导,由向总督 负责的部长组成”,并根据最适宜联邦国家的选举方式选出议会,这个议会中也应有人 代表法国的利益。声明还说:“组成印度支那联邦,而在文化、种族和传统方面又互不 相同的五个国家,将在联邦内保持本国的特点”;“总督府,应为联邦各成员国之间各 国利益的仲裁人”;“印度支那联邦应在宗主国的援助下和在法兰西联邦总防御体系内 建立自己的陆、海、空军。”(注: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中文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466-467页。)这就是法国政府关于战后印度支那的既定方 针。其主旨是企图基本上恢复战前的“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但在联邦内给予印度支那 国家“一定的自由”,并且依据原“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的方式,继续坚持将印度支那 分为5个部分,将统一的越南人为地分为3个部分。由于法国在越南南部有大量的投资, 拥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法国特别不愿放弃以西贡为中心的“前交址支那直辖殖民 地”,因而“法国决意要把南方从这个国家的其余部分分裂出去”。法国“还坚持要控 制越南的军队和外交以及它的货币和经济”。(注: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 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3页。)
1946年初继戴高乐上台的法国政府仍坚持同样的主张。同年10月,制订的法兰西第四 共和国宪法正式规定了建立“法兰西联邦”的模式,提出“法兰西联邦一方面由包括法 国本土省和海外领地的法兰西共和国组成:另一方面,由联系国家和领土组成。”(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法国殖 民地的名称虽然改换为“海外领地”或“联系国家”、“联系领土”,但其实质,即隶 属于法国宗主国的关系没有变。
当美军在北非登陆、戴高乐派势力增长之时,在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军政官员,如维 希政府驻印度支那军队司令莫尔当(Mordand)将军等人转而与法国抗战政府联系。(注: [越]陈辉燎(Tran Huy Lieu):《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Lich SuTam Muoi Nam Chong Phap Cua Nhan Dan Viet Nam)第2卷下册,史学出版社,1961年,第117页,河 内。)为重返印支地区,1944年8月,法国政府首脑戴高乐将军任命莫尔当为他的总代表 ,并于同年11月向法驻印度支那总督德古(Jean Decoux)秘密下达指令,要求他留职并 接受莫尔当的领导。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美国关于战后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的主张 ,并反对美国和中国国民党政府插手印度支那事务。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时,英、法、荷等西方殖民国家“都决心再次获得在东南亚的属 地和发挥它们在该地区的影响”。(注:[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 第2卷(中译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法国政府力图重建和维持旧的 殖民制度的方针,首先得到在东南亚拥有殖民地,并竭力恢复旧殖民制度的英国的全力 支持。在战时,英国政府就同意法国派遣一个军事代表团进驻英属印度的加尔各答,并 协助法国建立军事情报网,以便随时向印度支那地区派遣人员。法国政府希望通过参加 对日作战以便获得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权,并在战后恢复它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但 因实力不足,只有等待盟军在印度支那登陆之时。1945年7月,在大战即将结束时,盟 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就印度支那问题达成一项协议,规定以北纬16度线为界,划分盟军在 印度支那的作战范围。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属中国战区;以南划归英国东南亚司令部辖 区内。这种划分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对日作战的需要。大战结束后,1945年9月初,中国 军队和英国军队以解除日军武装和接受日军投降的名义,分别开进北纬16度线以北和以 南地区。这个军事行动是美英为联法抗苏,不惜牺牲印支三国人民的利益所作出的妥协 和决定。
在这一国际背景下,由于获得了英国的支持,法国加紧了重返印度支那的活动。当英 军以盟军的身份在越南南部西贡登陆时,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南部人民委员会曾 派代表表示欢迎。但英军当局却拒不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并污蔑它是日本侵 略军的产物。随后英军又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名,宣布戒严,下令解散越南人民武装力量 ,禁止越南所办的报纸出版。同时,把被日军监禁在集中营的5000名法军释放出来,重 新武装,并帮助法国向印度支那南部运送新的军队。1945年9月21日,由英国军舰护送 的法军在西贡登陆。两天后,即23日晨,法军在英军的掩护与配合下,用突然袭击的手 段,攻占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在西贡的各政府机关。
法英恢复在东南亚的旧的殖民统治制度的企图,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历史潮流背 道而驰。这种方针立即遭到东南亚各国人民,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人民的强烈 反对。1945年9月,为抗击法、英的侵略行为,西贡人民举行总罢工,并切断水电供应 ,袭击机场、仓库,焚烧法国轮船,攻打监狱,越南南部人民抗战开始。法国在占领越 南南部后,沿着19世纪下半叶入侵越南的老路,从南向北不断扩大侵略范围。作为缓兵 之计,法国又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举行多次谈判,并邀请胡志明主席赴巴黎访问和会 谈。1946年3月和9月,法越双方先后签订《三·六协定》和《九·一四协定》。在协定 中法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为印度支那联邦内的“一个自由的国家,有它的政府、国会 、军队和财政”,并同意“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和暴力行为”。(注:参见《印度支 那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7-10页。)但到1946年12月,进驻越 南北部的法军在完成军事部署后,在河内发动总攻击。至此,法国殖民者便完全撕毁与 越南签订的协定,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样就爆发了历时9年的越法战争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全面开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是法国企图恢复旧的殖民制度的对外扩张政 策造成的,同时也是英美纵容与支持法国殖民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二、美国的插手是第一次印支战争扩大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战后印度支那战火纷飞,地区局势日益恶化,其起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内外因素 造成的。如果说法国恢复殖民制度的行动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的话, 那么美国对印度支那事务的插手则是的第一次印支战争延续与扩大的主要外部因素。
1、支持法国势力重返印度支那是战后美国势力介入的开始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二次大战前,美国在东南亚的 殖民势力范围主要在菲律宾,而越南、老挝、柬埔寨是法国独占的殖民地。在太平洋战 争爆发前,美国虽是在太平洋上角逐的列强之一,但尚未能把它的注意力投向越南和印 支地区。
当日本于1940年9月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时,欧战刚爆发不久,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 欧洲战场上,在远东采取绥靖日本的方针,对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北部采取了“不介入” 的政策。1941年7月日本得寸进尺,侵入印度支那南部,并与法国维希政府签订《日法 共同防御法属印度支那议定书》和《军事协定》,规定日本军队在印度支那全境有驻扎 权和移动权;法国还承诺支付日军占领费用,并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注:参阅《国际 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331-332页;[越]陈辉燎主编:《 法日时期的越南社会》(Xa hoi Viet nam trong thoi Phap.Nhat),第一卷,文史地出 版社,1957年,第15-18页。)日本由此拥有了西贡、金兰湾等作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海 军基地,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存在构成了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地——美属菲律宾的 直接威胁,这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使美国对日本再不能采取纵容和绥靖的态度了。 罗斯福政府认识到印度支那地区对它的战略上的重要性,开始改变“不介入”的方针, 要求日本撤出印度支那,并采取了报复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当太平洋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时,194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提出了在战后“国际 托管印度支那”的方案。这个方案既反对法国势力重返印度支那,又不同意让印支三国 立即独立。在1944年初的开罗会议和1945年初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一再重申他的这 一主张。他的具体设想是,印度支那托管机构将包括“一名法国人,一、二名印度支那 人以及一名中国人和一名俄国人——也可加上一名菲律宾人和一名美国人”。(注:King C.Chen,Vietnam and China 1938-1954,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p.91 .)美国的方案虽然得到苏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领导人的支持,但却遭到英国的坚决拒绝 和法国的强烈反对,不得不搁置起来。大战结束后,由于美苏矛盾的尖锐化,罗斯福去 世后,新上台的杜鲁门政府为联合英、法对抗苏联,调整了美法关系。因而在1945年7 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对英国作了让步,同意把印度支那南部作为英国东南亚战区司 令部指挥的范围,并商定以北纬16度线为界划分作战范围。1945年8月22-25日,杜鲁门 在与戴高乐会谈中,明确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军队和法国当局回到印度支那去。戴高乐 在回忆录中写道:“华盛顿方面保证不给我们(即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事务制造障碍”。 (注:夏尔·戴高尔:《戴高尔回忆录》,第三卷,第205-206页。)这样,在大战结束 后,由于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和支持,英国军队便以受降为名,进驻印支南部,这为法国 势力重返印度支那铺平了道路。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顾及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独 立自主的要求,企图主宰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的命运的大国霸权主义的行径。
2、美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助长了法国发动战争的气焰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之一。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但在盟国 军队进入越南之前,印支共产党和越南独立同盟便己果断地发动了“八月革命”,夺得 全国政权。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越南《独立宣言》,宣布成立越南民 主共和国。越南《独立宣言》一开头就援引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不朽格言,指出 ,“所有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他们应享有天赋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这就是:生存、自由 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注:胡志明:《为了独立自由,为了社会主义》,越南外文出 版社,1971年,第53页。)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时,越盟组织是一个以抗日救国为宗旨 的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以越盟为主体的政府是一个全民拥护的立宪民主政府。1946年1 月,在南部抗法战争激烈进行的形势下,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仍然 决定在全国举行普选,以选出国会和成立正式政府。1月6日,全国各地进行普选。多数 省份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3月2日,在河内召开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国会第一次 会议。国会选举胡志明为共和国政府主席,组成了包括各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内的联合政 府,接着颁布了第一部民主宪法。(注:[越]黎茂罕(Le mau Han)主编:《越南历史大 纲》(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第三集(越文版),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27页 。)越南民族运动的领袖胡志明享有崇高的威望,胡志明政府获得从北到南绝大多数越 南人民的拥护,这是国际舆论、也是美国所承认的客观事实。美国作者戴维·霍罗维茨 写道:“共产党人胡志明和他的游击队曾带头抗击日本人,到战争结束时,胡志明的越 盟已经成为一个深入群众的、把抱有各种不同政治见解的广大越南人团结起来的广泛民 族运动”。(注:[美]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 南》,第123页。)
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尤其是各大国的支持,越南民 主共和国政府主席胡志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曾多次致函美、英、苏、中等国政府首 脑,希望各大国帮助越南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提出“越南愿意与世界上一切爱好 和平的国家交朋友”。由于美国曾与英国在大战时发表支持民族自决和平等的《大西洋 宪章》,战后又以“反殖民主义”的姿态出现在东南亚,越南为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支持 ,胡志明主席曾8次致电、致函美国总统和国务卿,介绍越南情况的新进展,控诉法国 违反《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重新侵略越南,建议美国承认越南的独立。在 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一封信件中,胡志明指出:“我们越南人民经过多年的剥削和摧残 之后,刚刚开始建设事业,需要有安宁和自由的权利……我们要求联合国支持我们的独 立”。(注:参阅《越南外交1945—2000年》(Ngoai Giao Viet Nam 1945-2000)(越文 版),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2002年,第51-52页。)越南政府并努力与美国驻印支和越 南的代表机构和战略情报机关(OSS)的办事处保持经常的联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努力却得不到美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美国拒绝承认越南人民拥戴的胡志明政府, 却去扶植曾经投靠日本法西斯和依赖法国的保大傀儡政权,使越南和印支地区失去了获 得和平与安宁的机会。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展开,美国对越政策便打上了冷战思维的浓重印记 。1946年末,美国国务院认定胡志明是“国际共产主义代理人”,1949年,美国国务卿 迪安·艾奇逊更认为胡志明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者”。(注:[美]托马斯·G.帕特 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715页。)因此, 在美国看来,胡志明信仰马列主义的观念,决定了他作为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而其共产 主义者的身份和苏联一样,决定了他领导下的国家是反资本主义的,而这是与美国的国 家利益根本对立的。这样,美国完全拒绝承认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正 是在这种思维观念的指导下,美国不但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对法国的战争行为作任何谴 责,而且默许和支持法国发动对越南的大规模的殖民战争。由此可见,美国在促成第一 次印支战争发生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英国学者A.J.斯托克威尔在说到1949年的东 南亚形势时所指出的,“没有美国的支持,或者至少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时,无论法国 还是荷兰,都不能继续其殖民战争。”(注:[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 史》第2卷,第291页。)
3、遏制中越的冷战思维是美国插手印支事务的重要动因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是战后印度支那政治 局势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局面在这一地区的形成,资本主义阵 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已从欧洲延伸到东南亚和印度支那。新中国的成立使越南在地 理上与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并有了中国这个坚强的后盾。1950年1月18日,中国承 认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主权国家。1月30日,苏联,随后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纷纷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这立即引起了美国、法国的强烈反应。此时美国的政策 发生了干涉东南亚和越南事务的决定性转变。在美国看来,印度支那是“自由世界的前 线”,而“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在于非共产党政权的存在。”(注:[新]尼古拉斯·塔林 主编:《剑桥东南亚史》第2卷,第291页。)于是同年2月7日,美国宣布承认阮朝末代 皇帝保大的南越政权,此后,许多西方国家都公开承认保大政权,用来与胡志明领导的 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对抗。美国国务院于1950年2月底向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中还强 调说:印度支那处于“共产主义扩张的直接威胁之中”,建议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卫美 国在印度支那的安全利益。(注:马晋强主编:《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 版社,2000年,第27页。)
同年2月12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出了美国的真实用心:“印度支那是值得大 赌一下的对象。北部有可以输出的锡、钨、锰、煤、木材和大米,南部有米、橡胶、茶 叶、胡椒、牲畜、牛羊皮等等……,从军事观点来看,印度支那也是同等重要的,它是 位于共产党中国与英属马来亚之间八百英里长的陆地桥梁,而与缅甸和泰国有共同的边 界。海防和西贡这两个主要港口是绝好的军事基地。”(注:转引自《印度支那问题大 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第123页。)美国的重要行动则是2月23日与法国共 同签署的包括南越保大政权、柬埔寨和老挝在内的所谓“五国防御条约”,该条约使美 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干涉合法化。
美国对越南的公开直接的干涉,引发了越南人民的强烈反美浪潮。1950年3月19日,西 贡-堤岸地区发生了30万群众参加的反美示威游行。(注:参见[越]黎茂罕(Le mau Han) 主编:《越南历史大纲》(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第三集(越文版),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79-80页。)后来,这一天被定为越南的“全国抗美日”。越南在反对法国 殖民者的同时,提出了反对美国的干涉者的口号,从此越南的抗战与国际上的和平、民 主运动互相配合起来。越南从努力获取美国同情与支持转向反对美国的干涉,标志着越 美关系的重大转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为,朝鲜、台湾和印支紧密相关,对美国在东亚和 西太平洋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并认定在中国革命的影响下,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落入 共产党的控制”,都将导致这一地区倒向共产主义,并且这一状况将延伸到南亚、中近 东,甚至威胁西欧的稳定和安全。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美国在亚洲执行遏制共产主义 和压制东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并使美国日益深入地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的泥潭中而难 以自拔。这种冷战思维和随后出现的“多米诺骨牌”理论,使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是60年代越战升级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是美国侵入越南的决策人 之一,他曾认为牺牲美国人的生命在亚洲反对共产主义是值得的,但经过近30年的沉默 与思考后,他在《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一书中,“不得不带着痛苦和沉重的心情坦 白承认”:“我根据我的判断,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过高估计了失去越南对西方安 全的影响。”他还说:“我们低估了民族主义的力量,它们可以鼓励人民为它们的信仰 去战斗,并付出牺牲。今天,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类似的错误。”( 注: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中译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第331、343页。)不过,50年代初的美国一些领导人却在上述冷战观念指导下,仰仗 自己的军事实力,卖力地推行干涉主义政策。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指示派遣美军参战,发表声明,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 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示“加速以军事援助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 其联邦成员国的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以便与这些部队建立密切工作关系”(注:哈 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第402页。), 并迅即加强了对印度支那的法国军队的军事援助。美国将大量的军事物资运往印度支那 ,派遣数以百计的军事人员组成“军事援助顾问团”进驻越南。这样,美国便将所谓“ 韩战”(即朝鲜战争)与“越战”,视为“双管齐下的战争”。
1950年12月23日,美国与法国及西贡政权签订关于军事援助的正式协定,此后,美国 的援助日益增加。据统计:美国援助法国印度支那战争的费用,1950年为520亿法郎, 占整个费用的19%;1951年为620亿法郎,占16%;1952年为2000亿法郎,占35%;1953年 为2850亿法郎,占43%;1954年为5560亿法郎,占73%。(注:参阅《越南人民军历史》( Lich Su Quan Doi Nhan Dan Viet Nam),第一集,越南人民军出版社,1977年,第427 页,胡志明市。)美国也从中取得控制印度支那的广泛权利。条约规定,美国有权监督 美援物资的使用,美国专家有权加以“视察”。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经济势力日益深 入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在经济上,美国资本打入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工矿企业和外贸部 门;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美国排挤法国,直接与南越政府及其军队打交道。美国日益深 入地卷入印度支那事务与法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法国虽不能不依赖美国的援助,又不 甘心被排挤和取代。法国驻印度支那高级官员对美国在越南利用“援助”培植自身势力 的行为十分不满,强调要求美国的援助必须由法国人单独负责。法国广大民众反对肮脏 的殖民战争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
为加紧构筑针对中国和越南的包围圈,1950年10月,美国与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 》。1951年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同年9月又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 订《美澳新安全条约》。随后又与韩国和台湾地区缔结双边军事协定。这样就在中国和 越南的周边形成了一个军事包围体系。
美国的这个战略企图具有两面三刀的作用,一方面在防止“共产主义势力”的名义下 ,遏制中国和越南;另一方面,则是以援助为名,向东亚东南亚扩张,建立起美国在亚 太地区的霸权。美国既大力扶植越南右翼亲美势力,借法国之手打击越南民主共和国, 同时又乘机向印度支那地区渗透,竭力排挤法国势力,以便取而代之。美国日益深入地 卷入印度支那战争,成为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重要干涉者。
三、奠边府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美国扩大延长印支战争的战略图谋
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了越南战场。此时,越南抗战已打了8个 年头,越南人民军越战越强,战争形势发生了日益不利于法军的变化。同年初上台的艾 森豪威尔政府加强了对处于颓势的法国的支持。
1953年5月,法国派遣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中欧陆军参谋长,法国将领亨利·纳瓦尔 (Henri Navarre)任法国驻印度支那远征军总司令。在赴任之前,纳瓦尔同美国国防部 商议,共同制定了一项军事计划。纳瓦尔企图在美国援助下,集中机动部队,增加和整 编法军,扩充伪军,强化法占区的统治,争取主动,转守为攻,以便在18个月(1953年1 0月-1955年5月)内消灭越军主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纳瓦尔计划》的核心是组织主 力集团作战。为此,拟于1954年将主力部队组成7个师,内有1个伞兵师,与越军在北方 战场上决战。(注:关于《纳瓦尔计划》,可参见武元甲(Vo Nguyen Giap):《奠边府 》(Dien Bien Phu),越南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47-56页;《越南人民军历史》(Lich Su Quan Doi Nhan Dan Viet Nam),第一集,第527页。)这一计划不但获得法军 参谋长会议的高度评价,而且得美国的全力支持。
不过,在1954年初,军事形势的恶化己促使法国同意采取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印支停战 间题,并经苏、美、法、英四国外长会议商定,将于同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但这并不符合美国主战派的意图,他们策划在日内瓦会议召开 前增强法国的军事力量,“发动一个试图扭转法国军事局面的最后挣扎”,以便阻止通 过协商的办法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协议。
1954年7月举行的美英法三国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法国外长皮杜尔提出, 作为美国进一步援助法国的条件之一是法国采用《纳瓦尔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法 国从本土、非洲殖民地及朝鲜战场抽调援军,并扩充保大政权的军队。美国则进一步增 加对法国和保大政权的军事援助。1953-1954年冬春,正是在美国大力支持和参与下, 法军出动上万机动兵力,占领了越南西北战略要地——奠边府,对越南的中央抗战根据 地和越南连接老挝北部的通道构成严重威胁。这样,奠边府战役不仅是越南抗击法国的 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且是越南对抗美国扩大和延长印支战争的一个关键性战役。
在这种形势下,越南决定开展奠边府战役,中国也决定大力配合和支援越南人民打赢 这场关系越南抗战和印支地区和平恢复的决定性战役。中国将援越抗法作为支持越南人 民抗击法国殖民者、打败美国干涉者的一场具有国际主义色彩的神圣斗争。奠边府是越 南西北莱州省的一个边远小县,但它坐落在越老边境的芒清盆地之中,是越南通往老挝 的交通要道。法国和美国都把它视为重要的战略十字路口。纳瓦尔主张加强和守住奠边 府,把它建成坚强的“炮台”。在美国的援助下,据守奠边府的16000多名法军,其中 大部分为最精锐的伞兵和机械化部队,拥有喷火器、凝固汽油弹以及用于夜间作战的红 外线仪器等特种装备。法军构筑了49个据点,分为8个据点群,控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 ,埋没了地雷,安装了电网,并修建两个机场,将这里建成战争开始以来前所未有的强 大据点群。法国和美国的高级将领视察奠边府防御工事体系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 不可侵犯的炮台”,“是东南亚的凡尔登”。(注:凡尔登是第一次世界大中法国著名 的防御阵地。)纳瓦尔企图在此吸引越军主力,进行决战。但纳瓦尔计划出乎其意料之 外地受到越南人民军的异常猛烈打击。奠边府的法军陷入越南军民的四面围困之下。
此时美国政府立即紧张起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海军上将“主张使用500架飞 机对越盟军队投掷战术原子弹来阻止奠边府的陷落”。他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一起声称 ,“如果中国公然介入,北京也要受到原子弹的待遇。”(注:[美]戴维·霍罗威茨: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第124页。)在这一背景下,1954年4 月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一倒都倒的“多米诺骨牌”理论(Domino Theory), 他说:“我们把一排的多米诺骨牌立起来,如果碰倒第一个,那么最后一个将会出现的 情况就是,很会就会倒下去。”(注:参见迈克尔·利弗著:《当代东南亚政治研究指 南》(中译本),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 ,第191页。)他断言,如果印度支那陷落,将导致缅甸、泰国、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 陷落;那时印度将为共产主义所包围,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台湾和日本都将 受到严重的威胁。(注:[英]科拉尔·贝尔著:《国际事务概览1954年》(中译本),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52页。)1954年4月16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宣称,如果法国 人撤退,美国将不得不派军队去。(注: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从雅尔塔到越南》(中译本),第125页。)美国两艘装载核武器的航空母舰“博克塞 ”号和“菲律宾海洋”己派往印支附近海域巡弋。这样,美国不仅承担了法国在印支战 争的大部分费用,使这场战争变为美国出钱出顾问而由法国人卖力的战争,而且力图使 战争国际化,为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参战,发动另一次朝鲜式的战争提供借口。此时的第 一次印支战争实际上成了一场法国替美国人卖力的战争。由美国力主的扩大和延长印度 支那战争的战略图谋至此昭然若揭!
但是美国主战派的企图并没有完全得逞。一是美国国会、政府内和公众的多数舆论并 不支持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李奇微将军也不同意派美军到印支丛 林地带去作战;二是在内外交困和法国人民的强大反战声势压力下,法国政府不愿再打 下去了。激进社会党人孟戴斯·弗朗斯为总理的新内阁上台时表示,法国将于1954年7 月20日前停止这场战争;三是美国主战派企图组织英国和其他盟国参加的联合军事行动 的计划,由于其主要盟邦英国拒绝而流产。四是遭到联合国许多成员国,尤其是安理会 一些成员的反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大力支援下,越南军队在奠边府战 役的迅速胜利,给予了美国这一企图以最为沉重的一击。
在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奠边府战役被越南称为“奠边府大捷”,是1953-1954年整个 冬春战役中关键性的一个战役。战役从1954年3月13日开始,到5月7日即日内瓦会议讨 论印支停战问题前夕,经过55个昼夜的浴血战斗,终于以越南人民军的全胜结束。这个 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和老挝、柬埔寨两国抗战形势的发展 ,对日内瓦协议的签订和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恢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导致了以 拉尼埃为首的主战派组成的法国内阁于6月18日下台,主张停战的孟戴斯·弗朗斯内阁 上台。但会议仍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战胜了美国的干扰,于7月21日达成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的协议。美国虽然没有在协议的《最后宣言》上签字,但慑于国际舆论的压力, 也得不发表声明:“不使用武力和威胁”妨碍日内瓦协议的实施。但随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又声称美国“不受这个决定约束”。(注:《印度支那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97-122页。)
然而,奠边府的胜利和日内瓦协议的签订,终于使美国好战集团企图把第一次印度支 那战争延长和扩大成第二个“朝鲜战争”的图谋破了产,并且使它们敌视、包围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政策遭到严重失败。日内瓦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越、老、柬三国抗战的胜利结 束和印支地区和平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结语
第一次印支战争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这场战争,客观 地总结历史经验,并从这场付出沉重代价的战争中汲取有益的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历史 已经证明,法国从印支地区的撤退,标志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殖民主义灭亡是不可 避免的。弱小国家只要坚持团结,坚持斗争,一定能战胜大国的侵略,赢得独立。历史 还表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必然要失败的,用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是行不通的,国 际争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办法求得解决,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际关系的正确的 行动准则,也是日内瓦会议所倡导的精神。在冷战已经结束的当今世界,抛弃过时的冷 战思维,发扬和平协商的日内瓦精神,树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观念是我们共同的 责任。这也是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所得出的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