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世界现代史研究的新视域与教学改革创新(笔谈)
新世纪世界现代史教材的改革和创新
李世安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7期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1期第32~39页
【英文标题】The New Visual Field of the Curr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Study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Talks on paper)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
李世安(1948—),男,贵州贵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关 键 词】世界现代史/全球史观/研究/教材/教学Current history of the world/global outlook of history/study/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编 者 按】中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活动与高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及教材编写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近年来这种互动关系尤为凸现。本期编排的一组文章就是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世界现代史研究的深化与教学、教材改革问题。王玮教授基于“全球史观”,通过分析世界历史发展主线,提出世界近代和现代史新的分期法,并就不同阶段基本内容与特征进行了描述;郑寅达教授结合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对世界现代史教材如何把握世界整体性运动与多样化发展的有机结合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李世安教授结合当前世界现代史教材建设状况,就未来的教材改革和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4)01-0032-08
从“八五”计划开始,我国高校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就已经开始。2002年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的由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教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优秀教材。
在“九五”期间,教育部专门启动了“高等学校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于199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该计划的大项目召集人会议,进行研讨和落实。几年来,已出版了包括世界现代史在内的一系列的有关教材。
在此期间,各地也编写了不少优秀的世界现代史教材。
世界现代史学界大多数人对近年来我国高校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评价是好的。他们认为,近年来出版的教材,质量较高,基本上反映了当代国内外的教学科研成果,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史学理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虽然其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是一个逐步完善、与时俱进的问题。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世界现代史教材的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和弊病。这些问题与弊病归纳起来如下:
其一,知识老化,内容单调,新的科研成果、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方法不能及时地反映到教材当中。
其二,结构单一,形式僵化,一般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结构块组成,再往里填充单调而又一成不变的内容。许多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现代化发展问题,教材竟毫无涉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枝蔓繁杂,内容臃肿,现在的教材越写越多,越编越厚,但都是注重历史过程的平铺直叙和简单的堆砌史料,学生读后不得要领。
其四,与中学历史教材不配套,缺少衔接。近年来,中学教材做了较大改进,新的教材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形式活泼,信息含量大。相比之下,高校教材的改进趋于落后,其内容与中学教材大体重合,不同的仅仅是史料的增加和史实叙述的细化,学生读起来有“似曾相识之感”,钝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其五,现行历史教材的史学观点保守落后,因循陈说旧见,赶不上国际史学理论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也与学术界学派纷呈的活跃格局格格不入,其中史学观点保守落后的问题尤其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有的人提出,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所谓“创新性改革”,主要是指观点体系的创新,即用新的世界史观点编写新的世界史教材。
还有人认为,新编写的高校世界史教材,应该尽可能包罗万象,即包括文明史、文化史、军事史、社会史、宗教史、民族史、人口史、现代化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内容。
此外,也有人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史作为今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新的学术增长点。例如,有人提出“技术史”是“重构世界史的学术生长点”的观点,认为“技术史是假历史让位于真历史的必要支撑”、“以技术史为新学术生长点是世界史固有内涵的必然外延”、“以技术史为世界史新学术生长点的生长平台”。在他们看来,没有技术史支撑的历史,似乎就是假历史。
上述一些观点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要求编写与时俱进的、能反映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的教材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些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及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内容改革等等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的讨论。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才能对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才能进一步搞好教学改革,编写出优秀的世界现代史教材。
进行世界现代史课程的改革创新,核心和重点的工作是确定教学内容要点。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1997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大项目召集人会议上,曾强调指出: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工作中,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学改革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要十分注意教学改革的科学性,继承与发扬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勇于开拓创新;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研究者营造一个民主气氛等等。
刘凤泰认为,创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他同时也谈到了教材要多样化,体现百花齐放和不同风格的问题等等。
刘凤泰同志的讲话是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
据此,笔者试就世界现代史如何改革和创新,提出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确定世界现代史(含当代史)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解决到底应该告诉学生什么内容的问题。
任何一本教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要告诉学生什么内容”的问题。毋庸置疑,要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呈现和反映各时代风貌的重要知识。历史教科书若不以反映时代精神的知识为主,就没有生命力。世界现代史知识的内容极其丰富,不能什么都包括在教科书内,只能选择反映时代风貌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指能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能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及能反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内容的知识。可以说,“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内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民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都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因此也是选择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
国外非常重视世界现代史在传播知识上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版了一本畅销历史教科书《我们的历史》,其作者沃尔夫冈·胡格教授就强调要传授知识。他说:“对一本历史教科书而言,重要的并非是系统、完整、连贯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而在于通过传授部分历史知识,唤醒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动他们的心弦。”他没有强调时代性,而纯粹是谈知识性。但是他所指的部分知识,并非抽象的知识,而是反映时代风貌的知识。因为在他的书中,无论那一章,都体现出当代人的历史观,其内容都是当代人关心的问题,或对理解当代问题有帮助的内容[1]。
第二,教学内容要有战略重点。
为了写出反映时代风貌的知识,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有战略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虽然新世纪的世界现代史教材应该体现新的研究成果,应渗透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但必须要有战略重点。
历史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学科。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任何一个天才的历史学家,都不可能对世界现代史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深入的掌握与了解。对学生讲什么,不讲什么,必须有个重点。属于重点的必须要讲,这些内容过去要讲,现在要讲,将来还要讲。对这些知识应该重视推陈出新。
改革的目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因此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去看待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有重点。
第三,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社会功能性。
在确定教学内容要点时,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社会功能性。这一点与“时代性”和“战略重点”是密切相连的。
教学内容必须发挥其社会功能,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他所处时代的需要,即服务于时代的需要。美国历史学家康尼尔·李德民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就是说,以对于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
我国的高等学校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内容首先而且必须为我国目前的社会服务。因此讲什么内容,不讲什么内容,必须要有讲究。教学内容不是科研,什么都可以研究。教学内容必须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因此,教学内容虽然可以百花齐放,但是在一些重点内容上百花齐放也不能是一人一个观点,一人讲一个内容。在讲堂上所讲的内容,必须是重点和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
我国著名的世界现代史专家齐世荣教授对如何编写教材提出了三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服务于时代的标准”。他对“服务于时代的标准”的解释,是以面向21世纪为例的。他说,对于21世纪的发展趋势,至少要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否则就谈不到教育要“面向未来”了。他认为21世纪有三种趋势:一是科学技术将更加迅速地发展,经济在历史上的决定性影响将日益明显。二是在政治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与此同时,美国力图称霸世界,建立单极秩序。但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三是在文化上,各国文化将呈现发展的多样性,世界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又有排斥和斗争。我们只有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才能在文化方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齐世荣先生指出:“从第一条标准出发,我们就可以从无穷无尽的历史事实中首先选择那些与上述三种趋势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加以叙述。”[2]齐先生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应当说,目前我国世界现代史教材的情况基本上是合乎时代的要求的。目前市面上通行的教材,虽然风格各异,内容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说,基本上反映出近年来国内外科研的成果。
知识是需要更新的,但是知识的更新并不是翻新花样。许多历史知识是不能更新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一个公民必须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无论什么教科书,都应包括在内。例如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无论将来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变成什么样子,历史书都应该讲述这段历史。而不能因为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或价值观不同,不予讲授。
由于历史的社会功能性,历史教学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才,就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授历史。
第四,在世界现代史教材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要讲到。
写世界现代史教材,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构去写,是否就是“结构单一,形式僵化”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讨论。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不写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点,就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线和重点写出的历史书,只能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专门史似的或大杂烩似的东西。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重点,兼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是比较能反映历史全貌的写法,是目前许多教科书的写法,也即叙述史的写法。
国外许多教材,包括许多名为《世界文明史》的教材,实际上也都是采取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线的叙述史写法。
法国老一代的历史年鉴学派的学者们,曾经激烈反对叙述史,反对写历史书以政治史为主线,他们鼓吹要写总体史,历史书要包罗万象。他们的贡献是从此开辟了历史研究的一些新领域,如人口史、环境史等。但是写历史忽略了政治史是不行的。年鉴学派在走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以政治史为主来写历史的立场上,新一代年鉴学派的学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对他们原来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并承认要写好历史书,还是要采取叙述史的方式。
很明显,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为主。外交史、军事史、社会史、宗教史、民族史、人口史、现代化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内容,可以择重分别归纳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去。例如民族、外交、军事、社会等内容,可以归纳到政治方面;宗教可以归纳到文化思想方面;人口、经济、现代化等可以归纳到经济方面。有的可以交叉归类,如现代化问题,可以按照性质,分别归类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中去。
在这个问题上,齐世荣先生说得很干脆。他说:“就一部教材的总体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应讲到,至于具体到每一章节,写什么,不写什么,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拘泥。”[2]
试想如果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线,那么又该以什么为主线呢?花样如何翻新呢?
第五,编写一个参考性的最低要求的课程标准,但是鼓励创新和百花齐放。
众所周知,中学教材的编写,需要课程标准。中学教材的出版,是一种政府行为,中学教材必须经教育部审查通过才能使用。大学本科教材是否需要一个课程标准,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学教材需要百花齐放,反映各种学术派别的研究成果,不必要一个共同的课程标准。但是如果要培养知识水平相对一致的、具有主流社会人才所需的历史素养的人才,即合乎需要的人才,则需要一个参考性的最低要求的课程标准,明确高校本科世界现代史教材中必须讲授的最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力量,编写风格各异、层次不同、体现不同学派思想的多样化教材。
第六,教学内容改革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时,今后特别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关系。因为大学世界现代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教育,使学生把握历史现象或事物的本质,让学生从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之中,吸取理想和情感自由发展的养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精神食粮,最终实现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大学世界现代史教材,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贯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此基础上来选择教学的内容。
二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从司马迁、希罗多德直到今天的后现代和全球史学,历史学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历史学为人类社会服务,并且使自身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但是创新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需要借鉴和利用原有的理论,离开继承的创新是站不住脚的。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创新都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这一目标进行,否则任何创新都不合乎教学改革的目的,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高校世界现代史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地对已经出版的优秀教材进行修订,这是新世纪世界现代史教材创新的任务之一。因此应该对“九五”期间在“高等学校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下出版的教材,进行修订和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三是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精简性的关系。教材内容既要相对完整,但是又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或支离破碎。教学内容要精简,但更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不完整和不系统,学生只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就达不到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的目的。反之,如果不注意精简,教材虽然完整,但是庞杂凌乱,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需要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来构筑教材的体系。
四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既要选择世界现代史素质教育所必需的教学内容,但是同时也要反映出不同学派的风格和侧重点。
此外,要构筑一个完整、系统和重点突出的教材体系,还要十分重视史学理论的创新和对世界现代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并在教学内容中给予反映。
收稿日期:2003-10-24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7期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1期第32~39页
【英文标题】The New Visual Field of the Curr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Study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Talks on paper)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
李世安(1948—),男,贵州贵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内容提要】 | There has been extraordinary relation betwen the current world history study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world history teach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ing of colleges.For recent years this inter relation has been prominent.This set of paper compiled by us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is ques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Based on“global outlook of history”an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main 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istory.prof,Wang Wei puts forwand the new division method of modern and current world history periods and describes them in respect to their basical contents and features in different stages.Combining with the new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history field of our county in recent years explains his own views that how the current world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 grasp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world integral movement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current world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prof.Li Shian expounds the question about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every side which has quite strong pra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
【编 者 按】中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活动与高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及教材编写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近年来这种互动关系尤为凸现。本期编排的一组文章就是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世界现代史研究的深化与教学、教材改革问题。王玮教授基于“全球史观”,通过分析世界历史发展主线,提出世界近代和现代史新的分期法,并就不同阶段基本内容与特征进行了描述;郑寅达教授结合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对世界现代史教材如何把握世界整体性运动与多样化发展的有机结合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李世安教授结合当前世界现代史教材建设状况,就未来的教材改革和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八五”计划开始,我国高校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就已经开始。2002年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的由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教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优秀教材。
在“九五”期间,教育部专门启动了“高等学校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于199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该计划的大项目召集人会议,进行研讨和落实。几年来,已出版了包括世界现代史在内的一系列的有关教材。
在此期间,各地也编写了不少优秀的世界现代史教材。
世界现代史学界大多数人对近年来我国高校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评价是好的。他们认为,近年来出版的教材,质量较高,基本上反映了当代国内外的教学科研成果,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史学理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虽然其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是一个逐步完善、与时俱进的问题。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世界现代史教材的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和弊病。这些问题与弊病归纳起来如下:
其一,知识老化,内容单调,新的科研成果、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方法不能及时地反映到教材当中。
其二,结构单一,形式僵化,一般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结构块组成,再往里填充单调而又一成不变的内容。许多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现代化发展问题,教材竟毫无涉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枝蔓繁杂,内容臃肿,现在的教材越写越多,越编越厚,但都是注重历史过程的平铺直叙和简单的堆砌史料,学生读后不得要领。
其四,与中学历史教材不配套,缺少衔接。近年来,中学教材做了较大改进,新的教材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形式活泼,信息含量大。相比之下,高校教材的改进趋于落后,其内容与中学教材大体重合,不同的仅仅是史料的增加和史实叙述的细化,学生读起来有“似曾相识之感”,钝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其五,现行历史教材的史学观点保守落后,因循陈说旧见,赶不上国际史学理论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也与学术界学派纷呈的活跃格局格格不入,其中史学观点保守落后的问题尤其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有的人提出,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所谓“创新性改革”,主要是指观点体系的创新,即用新的世界史观点编写新的世界史教材。
还有人认为,新编写的高校世界史教材,应该尽可能包罗万象,即包括文明史、文化史、军事史、社会史、宗教史、民族史、人口史、现代化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内容。
此外,也有人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史作为今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新的学术增长点。例如,有人提出“技术史”是“重构世界史的学术生长点”的观点,认为“技术史是假历史让位于真历史的必要支撑”、“以技术史为新学术生长点是世界史固有内涵的必然外延”、“以技术史为世界史新学术生长点的生长平台”。在他们看来,没有技术史支撑的历史,似乎就是假历史。
上述一些观点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要求编写与时俱进的、能反映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的教材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些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及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内容改革等等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的讨论。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才能对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才能进一步搞好教学改革,编写出优秀的世界现代史教材。
进行世界现代史课程的改革创新,核心和重点的工作是确定教学内容要点。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1997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大项目召集人会议上,曾强调指出: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工作中,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学改革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要十分注意教学改革的科学性,继承与发扬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勇于开拓创新;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研究者营造一个民主气氛等等。
刘凤泰认为,创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他同时也谈到了教材要多样化,体现百花齐放和不同风格的问题等等。
刘凤泰同志的讲话是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
据此,笔者试就世界现代史如何改革和创新,提出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确定世界现代史(含当代史)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解决到底应该告诉学生什么内容的问题。
任何一本教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要告诉学生什么内容”的问题。毋庸置疑,要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呈现和反映各时代风貌的重要知识。历史教科书若不以反映时代精神的知识为主,就没有生命力。世界现代史知识的内容极其丰富,不能什么都包括在教科书内,只能选择反映时代风貌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指能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能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及能反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内容的知识。可以说,“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内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民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都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因此也是选择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
国外非常重视世界现代史在传播知识上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版了一本畅销历史教科书《我们的历史》,其作者沃尔夫冈·胡格教授就强调要传授知识。他说:“对一本历史教科书而言,重要的并非是系统、完整、连贯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而在于通过传授部分历史知识,唤醒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动他们的心弦。”他没有强调时代性,而纯粹是谈知识性。但是他所指的部分知识,并非抽象的知识,而是反映时代风貌的知识。因为在他的书中,无论那一章,都体现出当代人的历史观,其内容都是当代人关心的问题,或对理解当代问题有帮助的内容[1]。
第二,教学内容要有战略重点。
为了写出反映时代风貌的知识,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有战略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虽然新世纪的世界现代史教材应该体现新的研究成果,应渗透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但必须要有战略重点。
历史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学科。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任何一个天才的历史学家,都不可能对世界现代史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深入的掌握与了解。对学生讲什么,不讲什么,必须有个重点。属于重点的必须要讲,这些内容过去要讲,现在要讲,将来还要讲。对这些知识应该重视推陈出新。
改革的目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因此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去看待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有重点。
第三,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社会功能性。
在确定教学内容要点时,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社会功能性。这一点与“时代性”和“战略重点”是密切相连的。
教学内容必须发挥其社会功能,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他所处时代的需要,即服务于时代的需要。美国历史学家康尼尔·李德民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就是说,以对于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
我国的高等学校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内容首先而且必须为我国目前的社会服务。因此讲什么内容,不讲什么内容,必须要有讲究。教学内容不是科研,什么都可以研究。教学内容必须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因此,教学内容虽然可以百花齐放,但是在一些重点内容上百花齐放也不能是一人一个观点,一人讲一个内容。在讲堂上所讲的内容,必须是重点和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
我国著名的世界现代史专家齐世荣教授对如何编写教材提出了三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服务于时代的标准”。他对“服务于时代的标准”的解释,是以面向21世纪为例的。他说,对于21世纪的发展趋势,至少要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否则就谈不到教育要“面向未来”了。他认为21世纪有三种趋势:一是科学技术将更加迅速地发展,经济在历史上的决定性影响将日益明显。二是在政治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与此同时,美国力图称霸世界,建立单极秩序。但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三是在文化上,各国文化将呈现发展的多样性,世界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又有排斥和斗争。我们只有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才能在文化方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齐世荣先生指出:“从第一条标准出发,我们就可以从无穷无尽的历史事实中首先选择那些与上述三种趋势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加以叙述。”[2]齐先生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应当说,目前我国世界现代史教材的情况基本上是合乎时代的要求的。目前市面上通行的教材,虽然风格各异,内容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说,基本上反映出近年来国内外科研的成果。
知识是需要更新的,但是知识的更新并不是翻新花样。许多历史知识是不能更新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一个公民必须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无论什么教科书,都应包括在内。例如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无论将来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变成什么样子,历史书都应该讲述这段历史。而不能因为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或价值观不同,不予讲授。
由于历史的社会功能性,历史教学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才,就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授历史。
第四,在世界现代史教材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要讲到。
写世界现代史教材,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构去写,是否就是“结构单一,形式僵化”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讨论。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不写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点,就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线和重点写出的历史书,只能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专门史似的或大杂烩似的东西。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重点,兼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是比较能反映历史全貌的写法,是目前许多教科书的写法,也即叙述史的写法。
国外许多教材,包括许多名为《世界文明史》的教材,实际上也都是采取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线的叙述史写法。
法国老一代的历史年鉴学派的学者们,曾经激烈反对叙述史,反对写历史书以政治史为主线,他们鼓吹要写总体史,历史书要包罗万象。他们的贡献是从此开辟了历史研究的一些新领域,如人口史、环境史等。但是写历史忽略了政治史是不行的。年鉴学派在走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以政治史为主来写历史的立场上,新一代年鉴学派的学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对他们原来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并承认要写好历史书,还是要采取叙述史的方式。
很明显,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为主。外交史、军事史、社会史、宗教史、民族史、人口史、现代化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内容,可以择重分别归纳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去。例如民族、外交、军事、社会等内容,可以归纳到政治方面;宗教可以归纳到文化思想方面;人口、经济、现代化等可以归纳到经济方面。有的可以交叉归类,如现代化问题,可以按照性质,分别归类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中去。
在这个问题上,齐世荣先生说得很干脆。他说:“就一部教材的总体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应讲到,至于具体到每一章节,写什么,不写什么,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拘泥。”[2]
试想如果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线,那么又该以什么为主线呢?花样如何翻新呢?
第五,编写一个参考性的最低要求的课程标准,但是鼓励创新和百花齐放。
众所周知,中学教材的编写,需要课程标准。中学教材的出版,是一种政府行为,中学教材必须经教育部审查通过才能使用。大学本科教材是否需要一个课程标准,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学教材需要百花齐放,反映各种学术派别的研究成果,不必要一个共同的课程标准。但是如果要培养知识水平相对一致的、具有主流社会人才所需的历史素养的人才,即合乎需要的人才,则需要一个参考性的最低要求的课程标准,明确高校本科世界现代史教材中必须讲授的最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力量,编写风格各异、层次不同、体现不同学派思想的多样化教材。
第六,教学内容改革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时,今后特别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关系。因为大学世界现代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教育,使学生把握历史现象或事物的本质,让学生从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之中,吸取理想和情感自由发展的养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精神食粮,最终实现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大学世界现代史教材,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贯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此基础上来选择教学的内容。
二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从司马迁、希罗多德直到今天的后现代和全球史学,历史学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历史学为人类社会服务,并且使自身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但是创新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需要借鉴和利用原有的理论,离开继承的创新是站不住脚的。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创新都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这一目标进行,否则任何创新都不合乎教学改革的目的,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高校世界现代史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地对已经出版的优秀教材进行修订,这是新世纪世界现代史教材创新的任务之一。因此应该对“九五”期间在“高等学校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下出版的教材,进行修订和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三是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精简性的关系。教材内容既要相对完整,但是又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或支离破碎。教学内容要精简,但更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不完整和不系统,学生只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就达不到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的目的。反之,如果不注意精简,教材虽然完整,但是庞杂凌乱,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需要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来构筑教材的体系。
四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既要选择世界现代史素质教育所必需的教学内容,但是同时也要反映出不同学派的风格和侧重点。
此外,要构筑一个完整、系统和重点突出的教材体系,还要十分重视史学理论的创新和对世界现代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并在教学内容中给予反映。
收稿日期:2003-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