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美国白银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久远影响
陈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7期
【原文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湘潭)2004年03期第56~61页
【作者简介】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江苏南通226007
陈明(1954- ),男,江苏泰县人,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联储史研究。
【关 键 词】通货膨胀主义/政府干预主义/自由铸银运动/《谢尔曼购银法》/布赖恩/影响
中图分类号:F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04)03-0056-06
白银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主体的、要求联邦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的一场广泛性群众运动。白银运动是19世纪后半叶美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它不仅直接导致了《金本位法》的确立,而且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新政时期的金融变革以及战后福利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要弄清白银运动的由来,必须对美国农场主的货币银行观作一历史透视。联邦政府建立之初,美国农场主曾经是硬币主义者,即货币紧缩主义者。他们反对发行任何形式的纸币,不管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还是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他们坚持金银等硬通货为唯一的货币形式。他们甚至反对建立任何形式的银行,包括联邦银行(中央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在杰弗逊·杰克逊时代,就因为农场主的竭力反对,致使当时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先后被迫关闭。这是因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的美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远离航道和市场的农场主,家庭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杰弗逊1812年在写给约翰·亚当斯的信中曾说道,在他所生活的乡村,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用自己的原料和劳力制造自己衣着所用的毛料和日常家计所需。“估计一只羊就够全家穿衣”[1]。当时农场主只有少量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所得货币用来纳税和购买其它所需商品。因此大部分农场主很少与遥远的市场联系,也不需要太多的货币。乡邻之间互相提供的劳务,往往以农产品或劳动力作为报酬。农场主之间的债务,即使以货币计算,一般也不用货币清帐,还债是通过进一步农产品和劳力交换进行,一般也不计算利息。当时,货币只是罕用的交换媒介,而不是积累的手段。因而,美国农场主不需要银行和纸币。他们的政治偶像杰弗逊就曾说过:美国是农业国,农民每年只收获一次,且大部分农产品自己消费,仅小部分用于交换,因而只需要少量货币便能满足交换的需要,没有必要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发行纸币只会导致货币贬值,只有金银才能保值。迟至1813年杰弗逊还认为,“事实上,一个年收入1万元的农民可以从他的商人那里得到所有的商品供给,而于年终向商人出售自己的产品而清帐,不需用1元现金”[2]。农场主不仅不需要,而且痛恨银行和纸币。这不仅是因为殖民地时期纸币和大陆券贬值的痛苦经历,更重要的是因为银行和纸币出现引起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破坏了他们理想的公正、公平社会。杰弗逊等人反复表达过这一思想。杰弗逊认为,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会导致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和欺诈,银行一旦破产,就近的城市较容易获得保值的金银货币,而留给农民的是一堆废纸。故而,建立银行只能“使一群骗子发财,而牺牲诚实和勤劳的那部分人的利益”[2]。卡罗林的约翰·泰勒也曾于1794年说过,“再往好处看,银行也不过是强加在劳动者头上,要他们为流通媒介付出代价的一种欺诈”[1]。农场主有一个关于“财产”的朴素概念。他们认为只有土地、金银和直接从生产劳动中,尤其是从土地劳作中获得的财富才是“真实”的或“自然”的财产,而纸币、银行股票、债券等是“非自然”的、或“非真实”的财产。他们认为,这些陌生的、不可触摸的非真实财产,正成为一股异己的、十分活跃的力量,威胁和侵蚀他们的真实财产。银行家、股票证券投机商,不在土地上劳作,却占有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这些财富无非是通过投机、欺诈、滥发纸币和证券,从而窃取了农场主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果实而来。如泰勒认为:“纸币银行体系完全是为了金融贵族利益而牺牲诚实和正直的农民的利益。只有维持私有财产的自然秩序,即确保每个劳动者享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的秩序,消灭从事欺诈和掠夺的非自然秩序,即纸币银行体系,就能实现财富的广泛分配,就能维持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3]
美国历史上的农场主还信奉斯密式的自由放任主义。他们反对联邦政府扩大经济职能。他们认为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越多,给予富人的特权就越多;联邦政府管得越少,则“非自然”的干扰就越少,就可避免“非自然”的财富和权力的集中。他们相信,只要保持“事物的自然秩序”,社会财富就会大致平均地分配。[4]他们尤其反对联邦政府给予私人经营银行特许权。这在他们看来,这是私人银行谋取了不正当的官方支持,僭取了不应有的垄断持权,是货币利益集权与政府的勾结,是私人利益对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控制。“普通人”的领袖杰克逊总统在反对给予美国第二银行新的特许的否决咨文中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富人和强者往往过于使我们的政府服从于他们自私的目的。……当法律在这些自然的和公正的利益之上加上非自然的社会差别,给予……特权,使富者更富,有力量的更强大,社会的下层——农民、技匠、劳动者……,就有权抱怨政府的不公正。”“如果政府限于平等保护,像上苍下雨一样,对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富人和穷人,普降甘霖,这将绝对是一大幸事。”[5]
综上所述,可见美国早期农场主主张:金银等硬通货作为唯一货币形式,以防止通货膨胀;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就意味着保护少数人的特权,而不干预就是对以农场主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平等保护”。
二
但是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农场主的具体诉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硬币主义者,转而要求发行更多纸币,不再是货币紧缩主义者,转而要求通货膨胀;美国农场主也不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相反呼吁联邦政府干预,以保护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日益入不敷出的农人群体。这一转变源自美国农业与农民处境的深刻变化。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除个别偏远地区外,自给自足农业已随着农业商品化浪潮消失了。国内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市场。与此同时,国外也愈来愈多地需要美国的农产品。开始是棉花,然后是粮食。公路、运河和铁路网将种植园主和美国西部农场主与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东部农场主则由于西部的竞争,更进一步彻底开发城市市场。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来到广阔、肥沃土地上的农场主发现利用机器耕作的价值。他们很快用上了马拉的机械、收割机、铁犁、辗谷机和脱粒机。农场主不再仅仅种植和制造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商品生产,越来越多地从乡村商店里购买生活资料。他们尽量利用机器优势,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并通过借款实现最大限度的机械化。原本自给自足的农民,现在不得不经常与雇工、银行、商店、掮客、马匹和机械打交道了。那种农民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的旧传统已成为历史。正如《草原农场主》杂志于1868年所说,原来不那么需要钱的农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前所未有地需要钱,需要更多的钱。他们不得不放弃杰弗逊曾经说过的一只羊可供五口之家穿衣的古老的农民理想,不得不适应工业革命打造的新世界,否则不能得到农业生产必需的资本设备。收割机和其它农业机械必须用钱购买,要购买就要现金和信贷。布和工具不再是在农场作坊制造,购买它也需要用钱。在新的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借助于机器设备,信贷和现金,就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这些东西是传统农业所不需要的[6]。
内战结束后,美国农业进入了长达30年的萧条时期。谷物小麦价格年复一年地下降。农场主不得不通过生产更多的小麦、谷物、棉花来弥补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然而,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新的农业机械化使生产更多产量成为可能,但过度商品供给更进一步使粮食价格下降。农业萧条,农产品价格下降,不可避免地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尽管农业萧条不是某一地区问题,也不是某一国家的问题,而是当时普遍的国际问题——1870~1890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持续下跌,但农民认为价格下降是由于货币量不足引起的,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价格就会自动上升。
于是农场主要求政府增加货币供给。起先,农民要求联邦政府增加绿背纸币的发行。所谓绿背纸币,指南北战争初国会通过《法币法》授权联邦政府直接发行的、不可兑赎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1862~1864年,为支付战费,联邦政府被迫三次发行这种无硬币支持的法币,总额是4.5亿,占全部流动货币的一半[7]。大规模地扩张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急剧的通货膨胀。1861~1864年,价格上涨了74%。这是美国革命以来通货膨胀上升得较快的一次。这一时期也是农民的繁荣时期,尤其是胜利的北方农民。尽管战时财政迫使财政部发行了大量绿背纸币,但蔡斯、谢尔曼等共和党人却把发行政府信用货币看作不得已的权宜,原计划一旦紧急状况消除,将收回绿背纸币。他们的货币思想是与汉密尔顿一脉相承的。汉密尔顿认为,凡是政府直接发行的无硬币支持的信用货币,其价值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稳定的。任何政府只要遭遇财政困难时,必然会采取贬值的办法,其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蔡斯、谢尔曼等人也认为,政府发行通货,等于无利息的永久贷款。政府往往偏好超量发行纸币而无足够金银支撑,尤其在受到政治压力和在紧急状态下更是如此。故内战结束后,部分共和党人希望财政部作为直接发行钞票的银行这一角色尽快隐退,而将新建的国民银行体系发行的国民银行纸币作为全国的统一通货。1875年1月4日,共和党任期将满的国会通过了《恢复硬币支付法》(Resumption Act)。该法包括三个重要规定:第一,取消了3亿美元国民银行券的最高限额,允许各国民银行根据需要发行纸币。第二,将增加国民银行纸币发行与按比例撤回绿背纸币相结合,即每发行100美元国民银行纸币,财政部则撤回80元绿背纸币;第三,为确保尚未撤回绿背纸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授权财政部于1879年1月1日起,以1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赎绿背纸币,这就是所谓恢复硬币支付[8]。但在农场主看来,共和党政府之所以撤回绿背纸币和恢复硬币支付,是以华尔街为首的银行家,即所谓货币权力作祟的结果,是银行家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9]。银行家还要让私人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用私人发行的国民银行券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总之,西部和南部农民债务人认为货币权力应直接对他们一切经济不幸负责,特别是对农产品价格下降负责。于是农场主掀起了一场反对撤消绿背纸币,反对《恢复硬币支付法》,要求通货膨胀的绿背纸币运动。1879年初《恢复硬币支付法》付之实施,绿背纸币运动衰落。但随之另一种救世药方又代替了它。这就是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的白银运动。
三
联邦政府建立之初的1792年,美国开始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即任何人可携金银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或银币。人们可以用247.5克黄金,换得10美元金币,用371.25克银,换得1元银币。这意味着银与金的比价是15∶1。但杰克逊政府时期,金币贬值,即10元金币的含金量减少到232.2克黄金,但是银币含银量不变。如此银与金的比价变成16∶1。换言之,即1盎司银官方价值1.292美元,1盎司金官方价值20.67美元[9]。然而,在公开市场上,银的价格却远超过1盎司1.292美元。因此,人们往往宁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白银而不愿用白银铸币,于是银币逐渐从流通中消失。因而,1873年2月12日通过的《铸币条例》,只字未提铸造标准银币,实际上是停止铸造含371.25克白银的、标重412.5克的银元。1873年立法未提及铸造银币在当时并未引起银矿主特别注意,他们并不关心政府是否购买他们生产的白银。但这一忽略却在1874年引起了轩然大波。1874年美国西部发现丰富的银矿,白银供应量急增。如内华达银矿,1873生产了645000美元的白银,两年后该矿出产了16125000美元的白银,是1873年的25倍多[10]。1874年1盎司白银的市价跌至1.238美元[9]。这还只是银价长期急剧下降的开端。与白银供给增加的同时,对白银的世界需求却日趋萎缩。尤其是几个欧洲国家从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变为金本位后,急剧减少了银的货币用途。银矿主不久就发觉,如果不是因为1873年法未提到铸造银元的话,他们原本可以以1盎司1.292美元的价格出售白银给铸币厂,而不是以1.238美元1盎司价格在市场出售。银矿主们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市场。因此,他们要求政府成为他们生产的白银的最大顾客,购买白银从而铸成银币。他们指责1873年法放弃铸造标准银币是东部银行家和立法者的一场阴谋。当时一个更流行的说法是,银的非货币化是英国人的阴谋。英国人企图以此确保黄金支付从而提高英国人持有的美国价券的价值[11]。白银生产者称1873年法为“73年罪恶”。
银生产者要求以16∶1的银金比价自由和无限制地铸银币。如果仅仅银矿主这样要求,也许掀不起太大的波澜。但他们得到政治上有更大潜力的农场主阶级的支持。白银生产者和农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西部农场主要更多的流通货币,银矿主要更大的市场。中西部和南部的农民债务人,也支持白银生产者,认为自由铸银会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其债务负担。绿背党支持者也接受这一观点。因为把新的银币注入流通和发行更多的绿背纸币一样可有效增加货币总量[11]。农场主和银矿主为反对单一金本位制,联合起来组织了几次强大的政治运动。如1875年以农场主为主体组成的第一个全国性第三党即独立党,其纲领原先是要求扩大政府信用货币即绿背纸币发行,后来则改为要求政府自由无限地铸造银币。又如,1879年以来,先是在德克萨斯和伊利诺艾州兴起,继而于80年代后期扩展到整个南部植棉地带和中西部种粮各州的农民同盟运动也要求联邦政府掌握货币发行权并自由铸造银币。至1892年,西北部农民同盟和南方农民同盟的少数派联合组成人民党即平民主义党,并于奥马哈召开第一次正式的全国会议。其纲领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政府发行一切通货;每个人头增加50美元通货;反对单一金本位制;反对私人银行控制信贷和货币发行。其候选人詹姆斯·B·韦弗将军参加过绿背纸币运动,曾出版过亲农民和劳工、反银行的、题为《召唤行动》一书。他在1892年总统选举中赢得1200万张选票中的100万张,22张选举人票[12]。上述这些运动,大多由银矿主提供资金,农场主提供人力。
迫于白银运动的压力,国会于1878年5月通过了《白兰德·艾利森法》。该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足量银锭从而铸成不少于200万不多于400万元标准银币。该法案虽被海斯总统否决,但却被国会强行通过。由于财政部总是按最低限额购买白银,不能满足银矿商人的胃口,其余自由银派也不满于该法,因为它没有规定无限铸银。后来农场主和白银生产者又迫使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购银法》,取代《白兰德·艾利森法》。新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白银,并以此为基础发行金库兑换券(treasury notes)。金库兑换券是法币,可随时兑成铸币,或者黄金或者白银,由财政部长定夺[10]。
四
《艾利森法》和《谢尔曼购银法》实质上使金银复本位制得以延续。如果说在美国建国初年白银开采量相对稳定时期实行双金属本位制,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币值稳定的话,但在19世纪末白银开采技术已十分纯熟,银矿和白银生产量急剧增加,白银市场价格急剧下落的情况下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则大大不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纸币和银币的泛滥,使黄金兑续机制难以为继,致使混乱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自从1879年恢复硬币支付以来,联邦政府为稳定币值,竭力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绿背纸币、金库兑换券、银币)与金美元保持平价,办法是确保各种货币与金元或黄金的自由兑换。为此,政府必须确保金库拥有足够的黄金以随时满足任何银币或纸币持有者兑换黄金的要求。但美国财政大多处于赤字状态。这就意味着财政部用于兑赎政府负债的黄金储备非但得不到增加,反而逐月减少。加之,1892年4月至1893年7月间,来自海关收入的黄金减少,因为这15个月中进口商只用绿背纸币、金库兑换券、银币支付关税。1893年的贸易逆差更是雪上加霜。由于银行黄金储备不足,因而为解决对外平衡所需的黄金最终还是来自金库:进口商即黄金输出者别无它法,只有用绿背纸币、金库兑换券和银币兑换金库黄金,从而导致黄金储备进一步减少[13]。更糟的是,1890年以后,外国投资者因担心《谢尔曼购银法》会导致金银复本位转变成单一银本位,从而减损其债权的价值,故而开始抽逃资本。外资抽逃意味着美国每年要向欧洲支付大量黄金(除非大量出口商品)。再者,由于《谢尔曼购银法》规定,购买白银的款项是以财政部发行的法定货币金库兑换券来支付的,金库兑换券按规定是可以兑换黄金或白银的,而财政部总是用黄金兑换,因此,到1893年6月,金库兑换券的大量发行,致使美国政府的活期负债增加了1.5亿,从而破坏了政府活期负债与黄金储备的正常比率[13]。1893年财政部的黄金准备已降低到公认的最低安全限额以下。纸币流通量增加,银币贬值,黄金储备流失,使公众担心美国金本位难以维持。因为根据格雷欣姆定律,在复本位制下,往往劣币驱逐良币,即人们窖藏黄金,只用银币和纸币作支付手段,因而导致黄金从流通中消失。另一方面,财政部无穷无尽地用黄金兑换纸币和银币,而人们向国库缴纳款项则用纸币或银币,黄金储备势必不断减少,金本位制将难以为继。与此同时,1893年6月26日英属印度放弃金银复本位制,停止铸造银币,不再购买白银从而引起白银的市场价值大降。美国银币的内在价值从67美分金币跌到60美分金币以下[10]。印度宣布银非货币化以后,美国的“通货慌”到达顶点。接着爆发了1893年恐慌。1893年恐慌不仅使数千家企业破产,而且导致数百家银行倒闭。这使得货币问题争论成为当时政治的中心问题。1893年3月4日就职的克里夫兰总统首先遭遇的最大难题就是《购银法》所引起的混乱的货币体系。当时,纸币美元已5倍于财政部的黄金储量[10]。不仅如此,由于一个银元可以兑换一个金美元,因此,大量银元的存在使黄金储备更难维持。美国的通货体系受到严重威胁。克里夫兰坚信,恐慌和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没有坚定地遵守金本位制。总统于1893年6月实行的复苏政策是,坚决不与国会中白银派妥协,不惜一切代价拯救金本位,以恢复对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企业信心。
克里夫兰要求国会在8月7日召开特别会议,目的是对付工商界的恐慌。克里夫兰在咨文中称,“恐慌是政府不明智法律所确立的金融政策的结果。共和党国会通过的《谢尔曼法》是财政部黄金储备流失的主要原因”。他指责《谢尔曼法》在三年中使政府金储备减少了1.32亿,要求财政部无条件停止购买白银[10]。《谢尔曼购银法》于1893年11月1日被废除。
1893年席卷全国的恐慌,克里夫兰废除《谢尔曼购银法》,这一切都进一步刺激了自由银运动和布赖恩的崛起,也推动了要求通货膨胀从而减轻沉重债务负担的平民主义运动[10]。至1895年,自由铸银已成为内战以来最尖锐的全国性问题。在许多人看来,克里夫兰是华尔街的傀儡。农民把沉重的债务负担看成是遭受东部富有的信贷阶级剥削的结果。白银支持者把自由铸银看成是纠治农民和工人大众最关注的货币问题的良方。他们认为黄金只对富有的债券持有人和其它债权人有利,因为随着价格下落,他们的债权的购买力增强[11]。
骚乱是广泛的。自由银派1895年建立全国复本位联合会,出版周刊《复本位主义者》。1896年该组织与美国双本位同盟和全国白银委员会联合。威廉·H·哈维以一本题为《两个国家的故事》的小说和一本配有卡通、题为《科恩金融学校》的书将反金本位的白银争论推向高潮[14]。哈维认为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和恢复价格“可以阻止收入和财富从自由持有人向资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可以阻止财富的迅速集中”[13]。政府自由铸银将会恢复1873年白银非货币化之前对白银的无限需求,从而以16∶1的银金旧比例重建其市场或商业价值。金属货币的大量增加,会扩大对商品的需求,使价格下降趋势扭转过来。如此,债务不随所有其它价值而缩减的问题就通过总体价值上升,换言之,即通过价格上涨而得到解决[13]。哈维认为自由铸银是迈向扩大货币供给的必要的第一步,“增加交换媒介的供给会创造一个更平等的劳动产品的分配”[13],也就是财产或财富。
捍卫金本位者和自由银者之间较量最终在1896年总统选举中摊牌了。是年的总统竞选在共和党候选人麦金莱和民主党布赖恩之间展开。自由银派成功地控制了各州大会并使民主党芝加哥全国会议采纳了自由银纲领。36岁的布赖恩因其著名的“金十字架”演说而成为总统提名候选人:“我们对主张金本位的人的答复是:‘你们不应当把带刺的王冠按低而压在劳动者的眼眉上,你们不应当把人类钉死在金十字架上。’”[15]自由银意味着人民“将重新获得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这个控制被银行篡夺了”,“铸造和货币供给的权力是政府的功能”,布赖恩叫道,“那些反对这一建议的人告诉我们:发行货币是银行的功能,政府应走出银行事务。我与杰弗逊站在一起,告诉他们:发行货币是政府的功能,银行应走出管理事务”[15]。布赖恩还谴责金本位“是英国政策,会使美国成为伦敦的金融奴隶”。布赖恩的民主党发誓要“废除国民银行纸币,代之以一个政府发行的纸币,并且可以兑赎铸币”,当然包括银铸币[15]。民主党要求国家摆脱金本位,以“人民的名义”,重新控制全国货币和银行体系。全国白银党和人民党,即平民党,因希望在白银问题上取胜,偏离了其更广泛的改革计划,也提名布赖恩。布赖恩民主党与平民党结盟。自由银各种力量联合了。支持金本位的克里夫兰民主党人分离出去,举行独立的大会。
共和党提名麦金莱为总统候选人。麦金莱说,“我们不能拿货币那样神圣的东西来赌博”,人民党和白银党宣称自由和无限铸银币,“对我国的金融和工业利益是一个威胁,并已经产生了普遍的惊慌”,“这危及到工商企业对国家信心”[15]。“共和党无保留地支持健全货币”,自从1879恢复硬币支付以来,“每一个美元都像黄金一样好。我们坚定不移地反对任何旨在使我们的货币贬值或损害国家信用的行为”。除非与主要商业国家达成国际金银复本位制协议,“现存金本位制必须维持”[15]。
1896年大选的结果是麦金莱和金本位制的胜利。1900年,布赖恩与麦金莱再次竞选,麦金莱以更大优势再次赢得了胜利。布赖恩的两次大选失败标志着白银运动告终,金本位在美国最终胜利。1900年,美国《金本位法》确立。金本位胜利的基本原因是1897年以来世界货币黄金供给的大幅增长。农民寻求通过白银推动价格上升的目标,却于1897年通过国际黄金供给的大量增加而实现了。到1900年价格水平已从90年代中期低谷回升,经济也恢复了活力。
平民主义运动、白银运动虽然布失败了,但是平民主义要求政府发行纸币,政府干预经济,保护弱势人群,要求摆脱私人银行货币发行,反对集中货币权力的精神却长期存在。平民主义者要求废除金本位制的诉求最终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时期最终实现,其要求自由铸银以实现通胀、减轻债务负担的愿望在新政时期改革措施中也部分得到体现。罗斯福政府为了满足农场主、产银者、债务人关于在国内实现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要求,于1933年6月5日放弃了金本位制。总统还于1933年12月21日,根据《托马斯修正案》授权,命令铸币当局以1盎司0.6464美元的价格购买国内新产白银。1934年5月22日,总统在给国会咨文中建议财政部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达到1.92美元1盎司,或直到财政部银储量的货币价值达到金储量的三分之一。由此产生了1934年6月19日的《购银法》。该法直到1963年方才废除。据计,从1933年12月31日到1961年年中,财政部为购银共开支近20亿美元[16]。在20世纪初银行改革运动中,布赖恩民主党激进派,坚决反对建立私人银行家主导的中央银行,坚持《联邦储备法》中明文规定,联邦储备纸币是政府的货币,要求联邦政府对联储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控制。联储建立后,平民主义者仍竭力阻挠联储的独立,呼吁加强国会和行政对联储控制,要求降低贴现率,实行扩大就业和社会福利的放松的货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50和60年代,凯恩斯的福利国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联邦政府除了长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外,也对联储频频施压,要求拧开货币的笼头。无论是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还是约翰逊的“伟大社会”,都是为了更公平、公正的社会,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以来,美国福利国家思想所以能占据主导地位,与白银运动以来的平民主义倾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收稿日期:2004-03-11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7期
【原文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湘潭)2004年03期第56~61页
【作者简介】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江苏南通226007
陈明(1954- ),男,江苏泰县人,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联储史研究。
【内容提要】 |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向农业商品经济转变,为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农场主由硬币主义转向通货膨胀主义,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向政府干预主义。他们与急于寻求白银市场的银生产者一道发起自由铸银运动,反对单一金本位制,迫使国会先后通过了《白兰德—艾利森法》和《谢尔曼购银法》,致使混乱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企业投资信心,克里夫兰政府废除《谢尔曼购银法》,进一步将以农场主为主体的平民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导致布赖恩民主党的崛起。布赖恩白银党在1896年大选中的失败,标志着自由银运动的衰落。但平民主义和白银党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直接发行货币,要求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的精神却长期存在,影响深远。 |
白银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主体的、要求联邦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以实现通货膨胀的一场广泛性群众运动。白银运动是19世纪后半叶美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它不仅直接导致了《金本位法》的确立,而且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新政时期的金融变革以及战后福利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要弄清白银运动的由来,必须对美国农场主的货币银行观作一历史透视。联邦政府建立之初,美国农场主曾经是硬币主义者,即货币紧缩主义者。他们反对发行任何形式的纸币,不管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还是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他们坚持金银等硬通货为唯一的货币形式。他们甚至反对建立任何形式的银行,包括联邦银行(中央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在杰弗逊·杰克逊时代,就因为农场主的竭力反对,致使当时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先后被迫关闭。这是因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的美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远离航道和市场的农场主,家庭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杰弗逊1812年在写给约翰·亚当斯的信中曾说道,在他所生活的乡村,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用自己的原料和劳力制造自己衣着所用的毛料和日常家计所需。“估计一只羊就够全家穿衣”[1]。当时农场主只有少量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所得货币用来纳税和购买其它所需商品。因此大部分农场主很少与遥远的市场联系,也不需要太多的货币。乡邻之间互相提供的劳务,往往以农产品或劳动力作为报酬。农场主之间的债务,即使以货币计算,一般也不用货币清帐,还债是通过进一步农产品和劳力交换进行,一般也不计算利息。当时,货币只是罕用的交换媒介,而不是积累的手段。因而,美国农场主不需要银行和纸币。他们的政治偶像杰弗逊就曾说过:美国是农业国,农民每年只收获一次,且大部分农产品自己消费,仅小部分用于交换,因而只需要少量货币便能满足交换的需要,没有必要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发行纸币只会导致货币贬值,只有金银才能保值。迟至1813年杰弗逊还认为,“事实上,一个年收入1万元的农民可以从他的商人那里得到所有的商品供给,而于年终向商人出售自己的产品而清帐,不需用1元现金”[2]。农场主不仅不需要,而且痛恨银行和纸币。这不仅是因为殖民地时期纸币和大陆券贬值的痛苦经历,更重要的是因为银行和纸币出现引起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破坏了他们理想的公正、公平社会。杰弗逊等人反复表达过这一思想。杰弗逊认为,建立银行和发行纸币会导致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和欺诈,银行一旦破产,就近的城市较容易获得保值的金银货币,而留给农民的是一堆废纸。故而,建立银行只能“使一群骗子发财,而牺牲诚实和勤劳的那部分人的利益”[2]。卡罗林的约翰·泰勒也曾于1794年说过,“再往好处看,银行也不过是强加在劳动者头上,要他们为流通媒介付出代价的一种欺诈”[1]。农场主有一个关于“财产”的朴素概念。他们认为只有土地、金银和直接从生产劳动中,尤其是从土地劳作中获得的财富才是“真实”的或“自然”的财产,而纸币、银行股票、债券等是“非自然”的、或“非真实”的财产。他们认为,这些陌生的、不可触摸的非真实财产,正成为一股异己的、十分活跃的力量,威胁和侵蚀他们的真实财产。银行家、股票证券投机商,不在土地上劳作,却占有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这些财富无非是通过投机、欺诈、滥发纸币和证券,从而窃取了农场主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果实而来。如泰勒认为:“纸币银行体系完全是为了金融贵族利益而牺牲诚实和正直的农民的利益。只有维持私有财产的自然秩序,即确保每个劳动者享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的秩序,消灭从事欺诈和掠夺的非自然秩序,即纸币银行体系,就能实现财富的广泛分配,就能维持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3]
美国历史上的农场主还信奉斯密式的自由放任主义。他们反对联邦政府扩大经济职能。他们认为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越多,给予富人的特权就越多;联邦政府管得越少,则“非自然”的干扰就越少,就可避免“非自然”的财富和权力的集中。他们相信,只要保持“事物的自然秩序”,社会财富就会大致平均地分配。[4]他们尤其反对联邦政府给予私人经营银行特许权。这在他们看来,这是私人银行谋取了不正当的官方支持,僭取了不应有的垄断持权,是货币利益集权与政府的勾结,是私人利益对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控制。“普通人”的领袖杰克逊总统在反对给予美国第二银行新的特许的否决咨文中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富人和强者往往过于使我们的政府服从于他们自私的目的。……当法律在这些自然的和公正的利益之上加上非自然的社会差别,给予……特权,使富者更富,有力量的更强大,社会的下层——农民、技匠、劳动者……,就有权抱怨政府的不公正。”“如果政府限于平等保护,像上苍下雨一样,对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富人和穷人,普降甘霖,这将绝对是一大幸事。”[5]
综上所述,可见美国早期农场主主张:金银等硬通货作为唯一货币形式,以防止通货膨胀;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就意味着保护少数人的特权,而不干预就是对以农场主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平等保护”。
二
但是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农场主的具体诉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硬币主义者,转而要求发行更多纸币,不再是货币紧缩主义者,转而要求通货膨胀;美国农场主也不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相反呼吁联邦政府干预,以保护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日益入不敷出的农人群体。这一转变源自美国农业与农民处境的深刻变化。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除个别偏远地区外,自给自足农业已随着农业商品化浪潮消失了。国内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市场。与此同时,国外也愈来愈多地需要美国的农产品。开始是棉花,然后是粮食。公路、运河和铁路网将种植园主和美国西部农场主与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东部农场主则由于西部的竞争,更进一步彻底开发城市市场。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来到广阔、肥沃土地上的农场主发现利用机器耕作的价值。他们很快用上了马拉的机械、收割机、铁犁、辗谷机和脱粒机。农场主不再仅仅种植和制造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商品生产,越来越多地从乡村商店里购买生活资料。他们尽量利用机器优势,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并通过借款实现最大限度的机械化。原本自给自足的农民,现在不得不经常与雇工、银行、商店、掮客、马匹和机械打交道了。那种农民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的旧传统已成为历史。正如《草原农场主》杂志于1868年所说,原来不那么需要钱的农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前所未有地需要钱,需要更多的钱。他们不得不放弃杰弗逊曾经说过的一只羊可供五口之家穿衣的古老的农民理想,不得不适应工业革命打造的新世界,否则不能得到农业生产必需的资本设备。收割机和其它农业机械必须用钱购买,要购买就要现金和信贷。布和工具不再是在农场作坊制造,购买它也需要用钱。在新的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借助于机器设备,信贷和现金,就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这些东西是传统农业所不需要的[6]。
内战结束后,美国农业进入了长达30年的萧条时期。谷物小麦价格年复一年地下降。农场主不得不通过生产更多的小麦、谷物、棉花来弥补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然而,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新的农业机械化使生产更多产量成为可能,但过度商品供给更进一步使粮食价格下降。农业萧条,农产品价格下降,不可避免地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尽管农业萧条不是某一地区问题,也不是某一国家的问题,而是当时普遍的国际问题——1870~1890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持续下跌,但农民认为价格下降是由于货币量不足引起的,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价格就会自动上升。
于是农场主要求政府增加货币供给。起先,农民要求联邦政府增加绿背纸币的发行。所谓绿背纸币,指南北战争初国会通过《法币法》授权联邦政府直接发行的、不可兑赎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1862~1864年,为支付战费,联邦政府被迫三次发行这种无硬币支持的法币,总额是4.5亿,占全部流动货币的一半[7]。大规模地扩张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急剧的通货膨胀。1861~1864年,价格上涨了74%。这是美国革命以来通货膨胀上升得较快的一次。这一时期也是农民的繁荣时期,尤其是胜利的北方农民。尽管战时财政迫使财政部发行了大量绿背纸币,但蔡斯、谢尔曼等共和党人却把发行政府信用货币看作不得已的权宜,原计划一旦紧急状况消除,将收回绿背纸币。他们的货币思想是与汉密尔顿一脉相承的。汉密尔顿认为,凡是政府直接发行的无硬币支持的信用货币,其价值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稳定的。任何政府只要遭遇财政困难时,必然会采取贬值的办法,其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蔡斯、谢尔曼等人也认为,政府发行通货,等于无利息的永久贷款。政府往往偏好超量发行纸币而无足够金银支撑,尤其在受到政治压力和在紧急状态下更是如此。故内战结束后,部分共和党人希望财政部作为直接发行钞票的银行这一角色尽快隐退,而将新建的国民银行体系发行的国民银行纸币作为全国的统一通货。1875年1月4日,共和党任期将满的国会通过了《恢复硬币支付法》(Resumption Act)。该法包括三个重要规定:第一,取消了3亿美元国民银行券的最高限额,允许各国民银行根据需要发行纸币。第二,将增加国民银行纸币发行与按比例撤回绿背纸币相结合,即每发行100美元国民银行纸币,财政部则撤回80元绿背纸币;第三,为确保尚未撤回绿背纸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授权财政部于1879年1月1日起,以1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赎绿背纸币,这就是所谓恢复硬币支付[8]。但在农场主看来,共和党政府之所以撤回绿背纸币和恢复硬币支付,是以华尔街为首的银行家,即所谓货币权力作祟的结果,是银行家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9]。银行家还要让私人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用私人发行的国民银行券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总之,西部和南部农民债务人认为货币权力应直接对他们一切经济不幸负责,特别是对农产品价格下降负责。于是农场主掀起了一场反对撤消绿背纸币,反对《恢复硬币支付法》,要求通货膨胀的绿背纸币运动。1879年初《恢复硬币支付法》付之实施,绿背纸币运动衰落。但随之另一种救世药方又代替了它。这就是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的白银运动。
三
联邦政府建立之初的1792年,美国开始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即任何人可携金银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或银币。人们可以用247.5克黄金,换得10美元金币,用371.25克银,换得1元银币。这意味着银与金的比价是15∶1。但杰克逊政府时期,金币贬值,即10元金币的含金量减少到232.2克黄金,但是银币含银量不变。如此银与金的比价变成16∶1。换言之,即1盎司银官方价值1.292美元,1盎司金官方价值20.67美元[9]。然而,在公开市场上,银的价格却远超过1盎司1.292美元。因此,人们往往宁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白银而不愿用白银铸币,于是银币逐渐从流通中消失。因而,1873年2月12日通过的《铸币条例》,只字未提铸造标准银币,实际上是停止铸造含371.25克白银的、标重412.5克的银元。1873年立法未提及铸造银币在当时并未引起银矿主特别注意,他们并不关心政府是否购买他们生产的白银。但这一忽略却在1874年引起了轩然大波。1874年美国西部发现丰富的银矿,白银供应量急增。如内华达银矿,1873生产了645000美元的白银,两年后该矿出产了16125000美元的白银,是1873年的25倍多[10]。1874年1盎司白银的市价跌至1.238美元[9]。这还只是银价长期急剧下降的开端。与白银供给增加的同时,对白银的世界需求却日趋萎缩。尤其是几个欧洲国家从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变为金本位后,急剧减少了银的货币用途。银矿主不久就发觉,如果不是因为1873年法未提到铸造银元的话,他们原本可以以1盎司1.292美元的价格出售白银给铸币厂,而不是以1.238美元1盎司价格在市场出售。银矿主们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市场。因此,他们要求政府成为他们生产的白银的最大顾客,购买白银从而铸成银币。他们指责1873年法放弃铸造标准银币是东部银行家和立法者的一场阴谋。当时一个更流行的说法是,银的非货币化是英国人的阴谋。英国人企图以此确保黄金支付从而提高英国人持有的美国价券的价值[11]。白银生产者称1873年法为“73年罪恶”。
银生产者要求以16∶1的银金比价自由和无限制地铸银币。如果仅仅银矿主这样要求,也许掀不起太大的波澜。但他们得到政治上有更大潜力的农场主阶级的支持。白银生产者和农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西部农场主要更多的流通货币,银矿主要更大的市场。中西部和南部的农民债务人,也支持白银生产者,认为自由铸银会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其债务负担。绿背党支持者也接受这一观点。因为把新的银币注入流通和发行更多的绿背纸币一样可有效增加货币总量[11]。农场主和银矿主为反对单一金本位制,联合起来组织了几次强大的政治运动。如1875年以农场主为主体组成的第一个全国性第三党即独立党,其纲领原先是要求扩大政府信用货币即绿背纸币发行,后来则改为要求政府自由无限地铸造银币。又如,1879年以来,先是在德克萨斯和伊利诺艾州兴起,继而于80年代后期扩展到整个南部植棉地带和中西部种粮各州的农民同盟运动也要求联邦政府掌握货币发行权并自由铸造银币。至1892年,西北部农民同盟和南方农民同盟的少数派联合组成人民党即平民主义党,并于奥马哈召开第一次正式的全国会议。其纲领要求自由和无限铸银;政府发行一切通货;每个人头增加50美元通货;反对单一金本位制;反对私人银行控制信贷和货币发行。其候选人詹姆斯·B·韦弗将军参加过绿背纸币运动,曾出版过亲农民和劳工、反银行的、题为《召唤行动》一书。他在1892年总统选举中赢得1200万张选票中的100万张,22张选举人票[12]。上述这些运动,大多由银矿主提供资金,农场主提供人力。
迫于白银运动的压力,国会于1878年5月通过了《白兰德·艾利森法》。该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足量银锭从而铸成不少于200万不多于400万元标准银币。该法案虽被海斯总统否决,但却被国会强行通过。由于财政部总是按最低限额购买白银,不能满足银矿商人的胃口,其余自由银派也不满于该法,因为它没有规定无限铸银。后来农场主和白银生产者又迫使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购银法》,取代《白兰德·艾利森法》。新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白银,并以此为基础发行金库兑换券(treasury notes)。金库兑换券是法币,可随时兑成铸币,或者黄金或者白银,由财政部长定夺[10]。
四
《艾利森法》和《谢尔曼购银法》实质上使金银复本位制得以延续。如果说在美国建国初年白银开采量相对稳定时期实行双金属本位制,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币值稳定的话,但在19世纪末白银开采技术已十分纯熟,银矿和白银生产量急剧增加,白银市场价格急剧下落的情况下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则大大不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纸币和银币的泛滥,使黄金兑续机制难以为继,致使混乱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自从1879年恢复硬币支付以来,联邦政府为稳定币值,竭力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绿背纸币、金库兑换券、银币)与金美元保持平价,办法是确保各种货币与金元或黄金的自由兑换。为此,政府必须确保金库拥有足够的黄金以随时满足任何银币或纸币持有者兑换黄金的要求。但美国财政大多处于赤字状态。这就意味着财政部用于兑赎政府负债的黄金储备非但得不到增加,反而逐月减少。加之,1892年4月至1893年7月间,来自海关收入的黄金减少,因为这15个月中进口商只用绿背纸币、金库兑换券、银币支付关税。1893年的贸易逆差更是雪上加霜。由于银行黄金储备不足,因而为解决对外平衡所需的黄金最终还是来自金库:进口商即黄金输出者别无它法,只有用绿背纸币、金库兑换券和银币兑换金库黄金,从而导致黄金储备进一步减少[13]。更糟的是,1890年以后,外国投资者因担心《谢尔曼购银法》会导致金银复本位转变成单一银本位,从而减损其债权的价值,故而开始抽逃资本。外资抽逃意味着美国每年要向欧洲支付大量黄金(除非大量出口商品)。再者,由于《谢尔曼购银法》规定,购买白银的款项是以财政部发行的法定货币金库兑换券来支付的,金库兑换券按规定是可以兑换黄金或白银的,而财政部总是用黄金兑换,因此,到1893年6月,金库兑换券的大量发行,致使美国政府的活期负债增加了1.5亿,从而破坏了政府活期负债与黄金储备的正常比率[13]。1893年财政部的黄金准备已降低到公认的最低安全限额以下。纸币流通量增加,银币贬值,黄金储备流失,使公众担心美国金本位难以维持。因为根据格雷欣姆定律,在复本位制下,往往劣币驱逐良币,即人们窖藏黄金,只用银币和纸币作支付手段,因而导致黄金从流通中消失。另一方面,财政部无穷无尽地用黄金兑换纸币和银币,而人们向国库缴纳款项则用纸币或银币,黄金储备势必不断减少,金本位制将难以为继。与此同时,1893年6月26日英属印度放弃金银复本位制,停止铸造银币,不再购买白银从而引起白银的市场价值大降。美国银币的内在价值从67美分金币跌到60美分金币以下[10]。印度宣布银非货币化以后,美国的“通货慌”到达顶点。接着爆发了1893年恐慌。1893年恐慌不仅使数千家企业破产,而且导致数百家银行倒闭。这使得货币问题争论成为当时政治的中心问题。1893年3月4日就职的克里夫兰总统首先遭遇的最大难题就是《购银法》所引起的混乱的货币体系。当时,纸币美元已5倍于财政部的黄金储量[10]。不仅如此,由于一个银元可以兑换一个金美元,因此,大量银元的存在使黄金储备更难维持。美国的通货体系受到严重威胁。克里夫兰坚信,恐慌和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没有坚定地遵守金本位制。总统于1893年6月实行的复苏政策是,坚决不与国会中白银派妥协,不惜一切代价拯救金本位,以恢复对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企业信心。
克里夫兰要求国会在8月7日召开特别会议,目的是对付工商界的恐慌。克里夫兰在咨文中称,“恐慌是政府不明智法律所确立的金融政策的结果。共和党国会通过的《谢尔曼法》是财政部黄金储备流失的主要原因”。他指责《谢尔曼法》在三年中使政府金储备减少了1.32亿,要求财政部无条件停止购买白银[10]。《谢尔曼购银法》于1893年11月1日被废除。
1893年席卷全国的恐慌,克里夫兰废除《谢尔曼购银法》,这一切都进一步刺激了自由银运动和布赖恩的崛起,也推动了要求通货膨胀从而减轻沉重债务负担的平民主义运动[10]。至1895年,自由铸银已成为内战以来最尖锐的全国性问题。在许多人看来,克里夫兰是华尔街的傀儡。农民把沉重的债务负担看成是遭受东部富有的信贷阶级剥削的结果。白银支持者把自由铸银看成是纠治农民和工人大众最关注的货币问题的良方。他们认为黄金只对富有的债券持有人和其它债权人有利,因为随着价格下落,他们的债权的购买力增强[11]。
骚乱是广泛的。自由银派1895年建立全国复本位联合会,出版周刊《复本位主义者》。1896年该组织与美国双本位同盟和全国白银委员会联合。威廉·H·哈维以一本题为《两个国家的故事》的小说和一本配有卡通、题为《科恩金融学校》的书将反金本位的白银争论推向高潮[14]。哈维认为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和恢复价格“可以阻止收入和财富从自由持有人向资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可以阻止财富的迅速集中”[13]。政府自由铸银将会恢复1873年白银非货币化之前对白银的无限需求,从而以16∶1的银金旧比例重建其市场或商业价值。金属货币的大量增加,会扩大对商品的需求,使价格下降趋势扭转过来。如此,债务不随所有其它价值而缩减的问题就通过总体价值上升,换言之,即通过价格上涨而得到解决[13]。哈维认为自由铸银是迈向扩大货币供给的必要的第一步,“增加交换媒介的供给会创造一个更平等的劳动产品的分配”[13],也就是财产或财富。
捍卫金本位者和自由银者之间较量最终在1896年总统选举中摊牌了。是年的总统竞选在共和党候选人麦金莱和民主党布赖恩之间展开。自由银派成功地控制了各州大会并使民主党芝加哥全国会议采纳了自由银纲领。36岁的布赖恩因其著名的“金十字架”演说而成为总统提名候选人:“我们对主张金本位的人的答复是:‘你们不应当把带刺的王冠按低而压在劳动者的眼眉上,你们不应当把人类钉死在金十字架上。’”[15]自由银意味着人民“将重新获得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这个控制被银行篡夺了”,“铸造和货币供给的权力是政府的功能”,布赖恩叫道,“那些反对这一建议的人告诉我们:发行货币是银行的功能,政府应走出银行事务。我与杰弗逊站在一起,告诉他们:发行货币是政府的功能,银行应走出管理事务”[15]。布赖恩还谴责金本位“是英国政策,会使美国成为伦敦的金融奴隶”。布赖恩的民主党发誓要“废除国民银行纸币,代之以一个政府发行的纸币,并且可以兑赎铸币”,当然包括银铸币[15]。民主党要求国家摆脱金本位,以“人民的名义”,重新控制全国货币和银行体系。全国白银党和人民党,即平民党,因希望在白银问题上取胜,偏离了其更广泛的改革计划,也提名布赖恩。布赖恩民主党与平民党结盟。自由银各种力量联合了。支持金本位的克里夫兰民主党人分离出去,举行独立的大会。
共和党提名麦金莱为总统候选人。麦金莱说,“我们不能拿货币那样神圣的东西来赌博”,人民党和白银党宣称自由和无限铸银币,“对我国的金融和工业利益是一个威胁,并已经产生了普遍的惊慌”,“这危及到工商企业对国家信心”[15]。“共和党无保留地支持健全货币”,自从1879恢复硬币支付以来,“每一个美元都像黄金一样好。我们坚定不移地反对任何旨在使我们的货币贬值或损害国家信用的行为”。除非与主要商业国家达成国际金银复本位制协议,“现存金本位制必须维持”[15]。
1896年大选的结果是麦金莱和金本位制的胜利。1900年,布赖恩与麦金莱再次竞选,麦金莱以更大优势再次赢得了胜利。布赖恩的两次大选失败标志着白银运动告终,金本位在美国最终胜利。1900年,美国《金本位法》确立。金本位胜利的基本原因是1897年以来世界货币黄金供给的大幅增长。农民寻求通过白银推动价格上升的目标,却于1897年通过国际黄金供给的大量增加而实现了。到1900年价格水平已从90年代中期低谷回升,经济也恢复了活力。
平民主义运动、白银运动虽然布失败了,但是平民主义要求政府发行纸币,政府干预经济,保护弱势人群,要求摆脱私人银行货币发行,反对集中货币权力的精神却长期存在。平民主义者要求废除金本位制的诉求最终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时期最终实现,其要求自由铸银以实现通胀、减轻债务负担的愿望在新政时期改革措施中也部分得到体现。罗斯福政府为了满足农场主、产银者、债务人关于在国内实现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要求,于1933年6月5日放弃了金本位制。总统还于1933年12月21日,根据《托马斯修正案》授权,命令铸币当局以1盎司0.6464美元的价格购买国内新产白银。1934年5月22日,总统在给国会咨文中建议财政部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达到1.92美元1盎司,或直到财政部银储量的货币价值达到金储量的三分之一。由此产生了1934年6月19日的《购银法》。该法直到1963年方才废除。据计,从1933年12月31日到1961年年中,财政部为购银共开支近20亿美元[16]。在20世纪初银行改革运动中,布赖恩民主党激进派,坚决反对建立私人银行家主导的中央银行,坚持《联邦储备法》中明文规定,联邦储备纸币是政府的货币,要求联邦政府对联储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控制。联储建立后,平民主义者仍竭力阻挠联储的独立,呼吁加强国会和行政对联储控制,要求降低贴现率,实行扩大就业和社会福利的放松的货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50和60年代,凯恩斯的福利国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联邦政府除了长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外,也对联储频频施压,要求拧开货币的笼头。无论是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还是约翰逊的“伟大社会”,都是为了更公平、公正的社会,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以来,美国福利国家思想所以能占据主导地位,与白银运动以来的平民主义倾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收稿日期:2004-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