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罗马天主教语境中的美国历史和民族
——奥雷斯蒂斯·布朗森论移民的美国化
彭小瑜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5期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04年01期第114~129页
【作者简介】彭小瑜,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 100871
【内容提要】移民通过美国化(Americanization)融入主流社会这一现象通常被看成是美国生活最 成功的一个方面。到20世纪60年代,文化多元主义的倾向又使得一些美国学者和政治家 提出,“熔炉”现象其实并不存在,美国社会各族群之间从来都有鲜明的界限。这种思 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美国主流社会历来大力提倡移民全盘美国化这一至今并未改 变的事实。美国人自己对移民美国化问题的认识构成思想史上一个有趣的片段,其中奥 雷斯蒂斯·布朗森对19世纪天主教移民美国化所发表的见解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其 核心内容是:移民应该认同美国宪法,参与民主政治,对激进的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持 怀疑态度,以天主教信仰促进民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
【关 键 词】布朗森/天主教/移民/美国化


    在通俗文化中,美国历来被看成是多民族移民的“熔炉”。(注:“熔炉”一语出自赞 格威尔1909年的剧本(Israel Zangwill,The Melting Pot,Drama in Three Acts.New York:Macmillan,1909)。该剧在百老汇上演后轰动一时。剧情是,一个年轻的犹太移民 来到新大陆以后努力忘却“旧世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主义情绪,希望自己能够融入更 优越的美国文化和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新美国民族之中。)移民通过美国化融入主流社 会这一现象被看成是美国生活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到20世纪60年代,文化多元主义的倾 向又使得一些美国学者和政治家提出,“熔炉”现象其实并不存在,美国社会各族群之 间从来都有鲜明的界限。(注:N.Glazer and D.P.Moynihan,Beyond the Melting Pot. Cambridge,Mass.:M.I.T.Press,1963,pp.v—vi.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以纽约市的情况 为例比较和探讨了不同族裔背景的美国人的文化和宗教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在经济、教育 和政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1980年4月14日,美国主教团发表了关于文化多元主义的牧 函,反对种族歧视,鼓励人们重视组成美国社会的诸多族群的文化遗产,因为“美国化 不是提倡丢弃文化的多样性,而是更广泛地欣赏之。”这篇牧函回顾了移民的历史,指 出,在将美国描述为多族群的“熔炉”时,人们曾经认为“熔炉”的用处是将所有人都 造就成完全相似的“美国人”,分享同一的文化和传统,同一的“美国生活方式”将通 行于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广袤地区。主教们指出,美国社会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文化,追 求美国国内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完全同一所带来的灾难不会小于在国际关系上追求价 值观念的绝对同一所带来的灾难。“所有的族群都是美国社会主流的组成部分。”国徽 上的“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表明,美国社会的统一和整体性是以多种文化为 基础的。主教们在这里关心的重点显然是多元文化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宽容,特别是拉 美移民和亚洲移民文化传统的价值。他们还呼吁学者加强研究多元文化。这样前卫的观 点显然受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影响,不再旗帜鲜明地鼓吹 认同主流文化。肯定移民原有民族文化价值的文化多元主义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美 国主流社会历来大力提倡移民全盘美国化这一至今并未改变的事实。(注:H.J.Nolan(ed.),Cultural Plur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Pastoral Let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Catholic Bishops,vol.4,Washington D.C.:National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United States Catholic Conference,1984,pp.364—376.)移民的 “美国化”意味着他们认同美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参与民主政治,他们通常还接受主流 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罗马天主教、新教和犹太教等宗教信仰。美国人自己对移民美国 化问题的认识构成思想史上一个有趣的片段,其中奥雷斯蒂斯·布朗森(1803—1876)对 19世纪天主教移民美国化所发表的见解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也影响到历史学家对 美国天主教历史的观察视野。(注:关于布朗森的文献,主要是H.F.Brownson(ed.),The Works of Orestes A.Brownson,20 vols.Detroit:T.Nourse,1882-1907。布朗森作品 的选本有A.S.Ryan(ed.),The Brownson Reader.New York:P.J.Kenedy & Sons,1955;R. Kirk(ed.),Orestes Brownson:Selected Essays.Chicago:Henry Regnery Company,195 5;P.W.Carey,Orestes A.Brownson:Selected Writings.New York:Paulist Press,1991 。这些选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布朗森的思想,篇幅也精悍,但是没有收全他阐述移民美 国化问题的文章,在此主要参考他20卷本的全集,其中许多篇章原来发表在他自己主编 的《布朗森季刊》(Brownson's Quarterly/1844—1875)上。)本文的用意正是通过对布 朗森思想的分析来说明,移民之美国化关系到美国立国的根本,是不可能因为文化多元 主义等思潮而动摇的。
    美国天主教历史是美国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研究的学者几乎 无一例外地注意和重视移民的“美国化”问题。事实上,首次使用“美国化”这一用语 的文化人就是布朗森这位皈依天主教的美国人。
    布朗森出生在佛蒙特,是殖民地时期英国移民的后代,相对于19世纪大量进入美国的 天主教新移民来说,他是美国的原住民;由于他本来是新教徒,所以改信天主教以后被 很多天主教徒称为“扬基皈依者”。在20世纪前半期,布朗森几乎被人们遗忘了,但在 19世纪的美国和欧洲,他是许多文化人知晓的名人,他主办和出版的季刊《布朗森评论 》在他1844年皈依罗马天主教以后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天主教杂志之一;他就时政和宗 教问题发表的大量文章获得很多天主教平信徒和教士的喜爱,也引起广泛的争议;他的 诚实人格和犀利文风使他即使在新教人士中也赢得一些欣赏者,是当时美国文化界的风 云人物之一。(注:A.M.Schlesinger,Jr.,Orestes A.Brownson:A Pilgrim's Progress .Reprint edition of 1939.New York:Octagon Books,1963,pp.294—297.这部传记的 出版推动了美国历史学界对布朗森的研究,学者们,特别是天主教学者,除了编辑出版 上面提到的作品选,还陆续发表了以下将要引用的一系列研究著作和传记。)20世纪最 著名的美国史权威小施莱辛格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布朗森的传记,他对布朗森的评价是 ,他的很多观点大大超前他的同时代人,他不仅仅属于美国天主教徒,他的“非同寻常 的智慧和深刻的诚实”使他的作品和思想成为整个美国民族的精神遗产。(注:A.M.Schlesinger,Jr.,Orestes A.Brownson:A Pilgrim's Progress,pp.296—297.)在19世 纪的美国天主教会里,他享有很高声望,甚至被比作早期教会的教父,被赞誉为当代的 奥古斯丁、特尔图良和杰罗姆。(注:T.R.Ryan,Orestes A.Brownson:A Definitive Biography.Hungtington,Indiana:Our Sunday Visitor,Inc.,1976,p.725;M.R.G.Whalen,Some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 of Orestes A.Brownson on His Contemporaries,p.71.)
    本文着重阐释布朗森对天主教移民美国化的要义。布朗森就天主教移民的美国化做过 多方面的论述。他的观点为同时代和后世的教士和平信徒们所分享和进一步阐发,最终 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研究美国天主教历史的重要思维范式。
        一 天主教移民与美国认同
    学者对美国天主教历史的研究通常都十分重视移民的美国化和他们如何融入到新兴美 国民族中去的问题。在此仅以麦卡沃伊、格利森和多兰三人的研究为例。这三位历史学 家对20世纪后半期研究美国天主教历史的学者具有主导性的影响。
    研究美国的移民史和民族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系列的名词和概念问题。从美国立 国到20世纪后半期,令思想家和学者同时感到兴奋和苦恼的是,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和 国家的“民族”概念很难用来描述美国多样的和不断变化的现实。在其通常的意义上, 英文的“民族”(nation)一词带有政治结构意义,相当于我们所说“民族国家”,很接 近“中华民族”这一词组里的“民族”的含义。(注: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Springfield,Mass.:Merriam-Webster,1998,p.1216:nation 1b:a community of people composed of one or more nationalities and possessing a more or less defined territory and government,c:a territorial division containing a body of people of one or more nationalities and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arge size and independent status.)而“民族性”( nationality/nationalities)一语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我们在汉语里所说的个别“民族” ,比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语句里的“民族”。这一层意义上的“民族” 一词所强调的是构成特定民族的文化,包括共同的起源、语言和其他文化传统,我个人 比较倾向于翻译成“族裔”,而且在现代美国英语里还有一个更常用的同义词“族群” (ethnic group)。(注: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p.1216:nationality 5a,a people having a common origin,tradition,and language and capable of forming or actually constituting a nation-state.b,an ethnic group constituting one element of a larger unit(as a nation).p.398:ethnic 2a,of or relating to large group of people classes according to common racial,national,tribal,religious,linguistic or cultural origin or background(ethnic minorities).b,being a member of an ethnic group.)由于汉语对“民族”的 上述两层含义不作区分,以汉语进行有关美国民族问题的研究和写作十分不便,引入“ 族裔”和“族群”这两个概念有助于行文的准确和逻辑的前后一致。美利坚民族在建国 之初主要由来自英国的新教徒组成。19世纪20年代以后,爱尔兰裔、德裔、意大利裔、 波兰裔以及其他族裔的移民大量增加,成为美国民族的新成员,但是他们作为族群的特 征并没有因此消失;美国民族成为多族群的组合体,许多族群可以列入“少数群体”(minorities)的范畴,是所谓“少数族群”(ethnic minorities)。(注: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p.1167:minority 3a:a part of population differing from others in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often subjected to different treatment.此处所强调的不是“少数群体”在数量上的弱势 ,而是文化上和待遇上的特殊性,其受到的“不同”待遇可能是歧视,也可能是20世纪 60年代以后的特殊优待政策。声称自己是少数民族,既表示自己在文化上有鲜明的特征 ,也流露出对所遭受歧视的不满和抗议。关于民族、族群和少数群体等概念,参见W.Petersen,Concepts of Ethnicity,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pp .234—242。)少数族群和主流社会的关系当然包含前者的美国化和认同美国,但是作为 少数群体的族群也参与主流文化的构筑。
    麦卡沃伊将1820年到1860年界定为美国天主教徒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群体 ”的形成时期。他认为,在1820年以前,美国的天主教徒已经是有自己特点的“少数群 体”,大量天主教移民在此以后的进入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该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特性, 甚至以某种形式强化之。麦卡沃伊的这一“少数群体”理论是对美国天主教移民历史的 一种“修正史学”观点。(注:T.T.McAvoy,The Formation of the Catholic Mino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820—1860.Review of Politics 10(1948),pp.13-3 4;T.T.McAvoy,The Catholic Mino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789-1821.Records and Studies 39/40(1952),pp.33-50.)他认为,传统的历史学在承认美国文化主流的盎 格鲁—新教特性的同时忽视了,在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和后来的美国,天主教徒也是 美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信仰天主教,同时也接受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他还指出, 历史学家还过于强调1820年以后逐渐在教会占据领导地位的爱尔兰移民的影响,将他们 的特性等同于作为少数群体的整个美国天主教徒的特性。(注:吉尔戴在他对美国天主 教会历史的研究中,将马雷夏尔和其他法国裔教士看成是抵制美国化的势力,认为他们 依然是“外国”教士,而以约翰·英格兰(1786—1842)为代表的爱尔兰教士则是促成天 主教会美国化的力量。Peter Guilday,The Life and Times of John England,First Bishop of Charleston,2 vols.New York:The American Press,1927,vol.2,pp.71-72 。)第一位美国主教卡罗尔(1736—1815,先为巴尔的摩主教,后为大主教)和他最初的 几位继任者在1820年以前已经领导美国教会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个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处理平信徒托管制度(平信徒试图以此从主教手中夺取堂区的管理权)所引起 的一系列问题时,卡罗尔以及其他大主教和主教显示了圣统的权威性,在美国教会确立 了主教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1819年和1820年,教皇庇护七世在没有咨询美国主教团的 情况下任命了三位爱尔兰教士分别为费城、里士满和查尔斯顿的主教,当时巴尔的摩大 主教马雷夏尔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于1821年亲自去罗马,向教廷陈诉自己的意见,认 为在罗马的爱尔兰教士不恰当地干预美国主教的选任。美国主教团此后长期垄断向教廷 推举主教候选人的权力,堂区教士被排斥在推举过程之外。其次,除了殖民地时期在马 里兰建立的农场,美国的教会既没有世袭的大宗产业,也没有国家的资助,主要的经济 支持是平信徒的捐赠。为了废止平信徒托管制度,卡罗尔最终要求取得对所有美国教会 的控制权,1822年传教圣部确立了美国主教控制教产的原则,从而保证了教产能够完全 用于宗教事业。再次,卡罗尔和他最初几位继任者在政治和文化上完全认同美国。在卡 罗尔之后的巴尔的摩大主教中间,尼尔(1746—1817,1815年就职)和埃克尔斯顿(1801 —1851,1834年就职)出生在美国,怀特菲尔德(1770—1834,1828年就职)出生在英国 ,马雷夏尔(1768—1828,1817年就职)出生在法国。19世纪大量外国天主教移民之所以 能够在排外主义的歧视面前坚持美国化,根源就在于这一传统。麦卡沃伊特别指出,马 雷夏尔和其他法国背景的主教并没有试图移植高卢文化传统,相反,努力引导爱尔兰和 其他新移民美国化,限制爱尔兰教士被任命为主教,维持美国教士的领导权。
    麦卡沃伊也注意到,在勉力维持与新教徒和谐关系的同时,卡罗尔等最初几位巴尔的 摩大主教有一种继承于英国天主教徒的“失败主义”情绪,不愿意旗帜鲜明地对歧视和 迫害天主教的观念和行为提出强烈的抗议。这种倾向于妥协的态度在排外主义盛行的19 世纪中期显然不足以保护教会的利益。1820年之后,爱尔兰裔和德裔移民在数量上的压 倒优势并没有取消这些盎格鲁—法兰西主教留给美国教会的遗产,即主教强有力的权威 ,主教对教会财产的直接控制,教会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与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天 主教徒的美国化努力。新来的移民在排外主义的迫害之风面前强硬地捍卫了自己的信仰 和宗教组织,同时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盎格鲁—美国文化继续构成天主教文化和价值观的 核心部分,追求美国化成为所有天主教移民的理想,鼓励教徒美国化成为主教团的既定 政策。
    也就是说,天主教徒虽然构成美国社会的少数群体,而且在严格意义上是具有特定宗 教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少数族群”(minority ethnic groups),但是他们逐渐地与主流 社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族群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迅速美国化,成为新兴美 国民族的成员。
    美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移民各个族群美国化的过程。他们的宗教信 仰在这一过程起什么作用呢?为着呼应麦卡沃伊,格利森在阐述何为美国化和认同美国 的时候,也以天主教移民的经历为例。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习惯将“美国认同”一 语作为“美国民族性”和“美国性格”的同义词来使用。(注:P.Gleason,American



返回2004年05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