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9—1973)
禄德安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3期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2003年06期第129~132页
【英文标题】The Dé·tente of Cold War and the End of Vietnam War (1969-1973)
LU De-a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禄德安(1970—),男,河南许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洛阳师范学 院政法系讲师,主要从事政党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
【关 键 词】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苏联/中国/对外战略调整/冷战/缓和/越南战争结束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US (the United States)/USSR(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China/foreign strategic adjustment/Cold War/detente/the end of Vietnam War
中图分类号:K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3)06-0129-04
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和美、苏、中三国国内局势的变化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国际格局正在从两极世界向 多极世界转变。社会主义阵营内,中苏两个主要大国已从昔日的盟友发展成势不两立的 仇敌。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其政治、外交上的 独立倾向越来越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反 对霸权主义、争取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斗争更加高涨。其次,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苏两国的经济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据苏联计算,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 工业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到1960年分别上升到58%和65%,1970年又分别上 升到65%和80%以上[1](P298)。第三,在军事方面,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力量均势基本 形成,从1965年至1969年,美国陆基洲际导弹由854枚增至1054枚,而苏联则从270枚迅 速发展到1050枚,接近了美国的水平。及至1970年,在美国仍保持1054枚的情况下,苏 联又增至1300枚[2](P598)。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政治、经济霸权地位都受到挑战。1948年,美国在资 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54.6%,1970年下降为37.8%。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 重也由32%下降为15.2%。1950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49.6%,1970年只 有15.5%[3](P76)。60年代,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并导致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在国际政治领域,美国的地位也受到挑战,其一是在西方联盟 中面临挑战。法国的戴高乐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唱对台戏。联邦德国总理 勃兰特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绕过美国直接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谈判。其二,美国正 面临着第三世界的觉醒的挑战。60年代以后,美国在亚非拉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政策越来 越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抵制。此外,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 不断高涨,要求政府结束越战、放弃海外义务、重视国内发展的“新孤立主义”兴起, 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的政治统治。
与美国相比,这时苏联的政局比较稳定。勃列日涅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巩固了 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可以比较放开地推行其对外战略。不过,苏联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苏联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对社会主义各国发号施令。苏中关系 的破裂使它在与美国抗衡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日益强大中国的挑战。经济方面,尽管苏 联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差距减少,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是慢了 下来。1950—195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增长了6.4%,1958—1967年间增长了5.3% ,而1967—1973年间只增长了3.7%[4]。此外,由于苏联较为重视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 事工业,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活消费品短缺。这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为改变这种 状况,苏联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这都需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的内外政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 命”使国内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发展停滞下来。在国际上同时高举“反帝”、“ 反修”两面大旗,造成外交上的孤立局面。这一严峻形势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切 。1969年3月22日,毛泽东在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及陈毅、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 、叶剑英等人的谈话中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5]
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美、苏、中三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二、美、苏、中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提出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试图通过 谈判制约苏联,同时缓和同中国的关系,推行“三角战略”,使中、苏“竞相与美国搞 好关系”,美国“对双方都有大量选择的余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 [1](P301)。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势力衰落的产物,是美国对外战略从攻势变为守势的重大转折 。正如尼克松本人所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1](P301)。它的主要目标是 结束越战,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
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利用美国心力交瘁之际与美国展开争夺。勃列日涅夫战略的基本内 容是:以“和平”和“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柱,以美国为主要对手进行争夺 ,欧洲是争霸的战略重点,加紧控制东欧盟国,在第三世界抢占战略要地,控制战略要 道,大肆扩展势力范围,进而在各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3](P1 54)。
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样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陈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勇气 对国际形势尤其是美苏矛盾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在1968年12月提交给中央的报告中指 出:“仅因为美帝侵越便认为其战略东移,以为美帝可以放弃或不重视欧洲是错误的。 仅仅看见美苏共同反华,便以为美苏之间没有矛盾,以为美帝放弃颠覆苏联东欧的企图 ,也是错误的。”[6]毛泽东也一直密切注视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1967年10月, 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中耐人寻 味地写道:“从长远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 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这是一个微妙的信 号。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如果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改变对华政策[7]。而 同一时期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警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增 兵中苏、中蒙边境,破坏边界现状,挑起武装冲突。
受毛泽东、周恩来指示,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四位老帅共同讨论国际形势 。1969年3月至10月,四位老帅经过25次讨论会后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其战略设想是 :利用美苏矛盾,缓解中美矛盾,力图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在寻求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础 上,联合美国,抗御对中国最具威胁的苏联霸权主义[8]。至此,中国的对外战略开始 进行重大调整。
三、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
大国战略的调整带来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972年至1974年,美苏首脑互访和会晤增 多,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双边贸易等问题上达成某些共识。在欧洲,联邦德国与苏 联、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苏英法四国在西柏林问题上达 成妥协。1972年开始的由35个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会议则把欧洲缓和推向高潮。
在亚洲,东西方缓和的主旋律是中美关系的解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 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然而,尼克松主义在亚洲结束越战的目标的实现则不顺利。因为尼克松政府的对越政 策是“结束战争但不是输掉战争”[9]。尼克松等人认为,越南是对美国“意志”和“ 信誉”的严重考验,如果美国简单地从越南一走了之,那将意味着放弃南越和承认失败 。因而尼克松决定必须体面地结束战争,他采取了两项不同然而是相辅相成的方针,即 一方面通过谈判,争取越南民主共和国和美国从越南南方共同撤军;另一方面加紧扩充 南越伪军,实现战争“越南化”,以便使美军尽早从越南脱身。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 尼克松政府的撤军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到1972年5月1日,驻越美军已减少至69000人, 至7月1日,仅剩49000人[2](P612)。
1969年1月25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以及西贡阮文绍集团 四方开始在巴黎举行谈判。由于各方分歧较大,谈判在最初的两年内进展缓慢。
中美缓和的步伐与越美谈判的过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因而中、越、美三方的关系就 显得更加复杂和微妙。起初,越南方面没有向中国通报越美谈判和接触情况,中国因为 不了解情况,没有表态。后来了解巴黎谈判的情况后,毛泽东对范文同说:“我赞成你 们的方针,我是赞成又打又谈的。”此后,中国就公开支持越南在巴黎的谈判[10]。美 方多次试图让中国影响越南,都为中国所拒绝。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提出越 南问题,周恩来郑重指出:结束越南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美国撤出自己的军队,不留 任何尾巴,让印支人民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战争一天不停,中国就支持越南一天 ,我们还为侵略可能扩大作好了准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提越南问题,周恩来反复地 对尼克松说:争取远东国际局势的缓和,关键在于解决越南和整个印支问题,美国越早 退出印支越好,如果战争打下去,我们将继续支持印支三国人民打到底,我们只有支持 和同情他们的义务,没有干涉他们或代替他们提出主张和代表他们谈判的权利[11](P16 1)。中国甚至表示,要使中美关系正常化,首先必须解决越南问题,台湾问题是下一步 。
与此同时,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越南人民在战场上的斗争。1970年,毛泽东发表题为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零”声明,谴责 美国的战争升级政策。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李先念于1971年3月和9月先后访问 越南。从1969年到1972年的四年间,中国政府共签订并执行了30多个向越南提供无偿的 经济、军事援助的协议[12]。1971年到1973年,是中国向越南提供援助最多的三年,签 订援助协定的总额近人民币90亿元[11](P162)。从1972年5月至1973年8月,中国第二次 派出支援部队进入越南,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中国海军援越扫雷工作队由12艘扫雷艇 、4艘保障艇组成,协助越南疏通北方各主要航道[13]。
美国摆脱越战负担的努力与美苏缓和的步调也是一致的。但苏联在对越政策上与中国 截然不同,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苏联不惜牺牲朋友的利益。美国多次向苏联施加外交 压力。美国提醒苏联,越南局势的恶化可能使正处在最高级会谈前夕的美苏关系受到损 害。美国还暗示苏联,作为对苏联在军事上支持越南的报复,美国将对苏联要求它敦促 西德批准东西德条约不予理会。美国的威胁和讹诈颇为见效。苏联除抗议美国的战争升 级并为自己进行辩解外,并未表现出不惜美苏关系恶化的意图,而是采取了低调的姿态 。在1972年4月美国空军轰炸了停泊在海防港内的四艘苏联商船后,苏联的抗议也是温 和的。勃列日涅夫甚至对访苏的基辛格说,苏联并不支持越南北方的进攻,并说尽管越 南民主共和国已正式要求苏联取消同美国的首脑会晤,但他不顾这个要求,还是在进行 首脑会晤的准备工作[14]。
在5月下旬的美苏首脑会议上,苏联顺应了美国的意图,波德戈尔内、勃列日涅夫和柯 西金都对越南做工作,压越南对美国让步,致使越南在巴黎和谈中的立场软化[15]。7 月,越方改变了联合政府中要排除所有现任西贡政府人员的要求,同意除阮文绍以外的 西贡政府的其他成员均可暂留其职。8月,越方不仅表示不要求阮文绍辞职,而且放弃 了在组成联合政府问题上的否决权,不再将联合政府作为临时性机构。10月,越方做出 关键让步,放弃了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代之以建立一个由三方同等人数组成的“民族 和解与和睦全国委员会”,负责在南越进行选举。10月下旬,美越草签了停战协定。但 由于阮文绍的反对和美国大选的影响,双方的正式协定未能按预定日期签署。1972年11 月—12月,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多次与前来参加苏联成立50周年庆典的越南领导人长 征会谈,迫使越南与美国妥协[15]。
苏联一再迁就美国,一则担心越南问题会成为影响美苏缓和的绊脚石,因为“对他们( 苏联人)来说,缓和是第一位的”[9](P779)。二则由于中美关系的大门已打开,苏联将 可能面临中美联合对苏的局面,因而也急于搞好苏美关系,不至于在苏美中大三角中处 于被动地位。
面对苏联的压力,加上战场上的劣势,越方不得不再次妥协。1973年1月,谈判各方在 巴黎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四、越战结束的原因辨析
说到越战结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例如,国际局势的演变引起的美国的战 略收缩,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战运动,以越南为首的印支人民的英勇斗争,等等。在以上 几个原因中,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对越战的结束只起推动作用,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其余的两个原因中哪一个对越战的结束作用更大呢?笔者认为,是国际局势的演变 引起的美国的战略收缩。不能否认,越南人民的英勇斗争对结束越战产生了的巨大推动 作用,但是,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中三大国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动所产生的巨大 作用相比,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以下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作用的有限性。
第一,在越南战场上,美军一直占据着主动权,即使是在被越南人视为战争转折点的 “春节大捷”中,越军也遭到30∶1的惨重失败[16]。它的意义仅仅是在心理上和意志 上使美军受挫,阻止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把战争推进到一个“边打边谈”阶段,而不 是打败了美军。在“边打边谈”阶段,在美军主力陆续撤出越南之后,越南仍未打败美 军,这一点连越南人也不得不承认,“我方由于1968年各次总进攻中的巨大损失,也由 于1969年—1970年敌人的猛烈反击,南方革命陷入一个极其艰苦的境地”,“到1971年 末,我们在战场上的阵势仍未得到改善”,即使是被越南人引以自傲的1972春—夏攻势 ,“我们也没有达到争取决定性胜利的目标”[17]。
第二,巴黎会谈的最终结果,南方的阮文绍政权仍然得以保留,并可参加战后政治安 排,这是越方最终妥协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越南革命力量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主 动,即使有苏联的压力,他们也不会在自己一贯坚持的立场上让步。由此可以看出,越 南人民的斗争是推动越战结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实际上,越战结束的 最根本的动因来自美、苏、中三国冷战过程中的互动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美国实力的 衰落,从而导致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包括对苏缓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和从越南撤军 。冷战缓和背景下美国试图以华制越的做法遭到失败,但其以苏制越的做法则颇为有效 。从这一意义上讲,导致越战结束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导致越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一样 ,都是冷战。因而,我们可以说,越战是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的殉葬品。
收稿日期:2003-05-28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3期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2003年06期第129~132页
【英文标题】The Dé·tente of Cold War and the End of Vietnam War (1969-1973)
LU De-a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禄德安(1970—),男,河南许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洛阳师范学 院政法系讲师,主要从事政党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 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 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 ;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 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 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 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the adjustment of these three countries' foreign policy resulted in the detente of Cold war.On the Vietnamese issue, US adopted talk-and-fight strategy,and lured China and USSR to put pressure on North Vietnam.China stuck to urging US to withdraw.USSR traded Vietnam with US.It w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S,USSR and China in Cold war that brought the end of Vietnam War.To grasp the law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nflict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Cold war and the end of Vietnam War. |
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和美、苏、中三国国内局势的变化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国际格局正在从两极世界向 多极世界转变。社会主义阵营内,中苏两个主要大国已从昔日的盟友发展成势不两立的 仇敌。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其政治、外交上的 独立倾向越来越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反 对霸权主义、争取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斗争更加高涨。其次,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苏两国的经济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据苏联计算,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 工业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到1960年分别上升到58%和65%,1970年又分别上 升到65%和80%以上[1](P298)。第三,在军事方面,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力量均势基本 形成,从1965年至1969年,美国陆基洲际导弹由854枚增至1054枚,而苏联则从270枚迅 速发展到1050枚,接近了美国的水平。及至1970年,在美国仍保持1054枚的情况下,苏 联又增至1300枚[2](P598)。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政治、经济霸权地位都受到挑战。1948年,美国在资 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54.6%,1970年下降为37.8%。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 重也由32%下降为15.2%。1950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49.6%,1970年只 有15.5%[3](P76)。60年代,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并导致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在国际政治领域,美国的地位也受到挑战,其一是在西方联盟 中面临挑战。法国的戴高乐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唱对台戏。联邦德国总理 勃兰特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绕过美国直接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谈判。其二,美国正 面临着第三世界的觉醒的挑战。60年代以后,美国在亚非拉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政策越来 越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抵制。此外,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 不断高涨,要求政府结束越战、放弃海外义务、重视国内发展的“新孤立主义”兴起, 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的政治统治。
与美国相比,这时苏联的政局比较稳定。勃列日涅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巩固了 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可以比较放开地推行其对外战略。不过,苏联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苏联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对社会主义各国发号施令。苏中关系 的破裂使它在与美国抗衡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日益强大中国的挑战。经济方面,尽管苏 联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差距减少,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是慢了 下来。1950—195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增长了6.4%,1958—1967年间增长了5.3% ,而1967—1973年间只增长了3.7%[4]。此外,由于苏联较为重视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 事工业,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活消费品短缺。这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为改变这种 状况,苏联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这都需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的内外政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 命”使国内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发展停滞下来。在国际上同时高举“反帝”、“ 反修”两面大旗,造成外交上的孤立局面。这一严峻形势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切 。1969年3月22日,毛泽东在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及陈毅、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 、叶剑英等人的谈话中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5]
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美、苏、中三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二、美、苏、中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提出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试图通过 谈判制约苏联,同时缓和同中国的关系,推行“三角战略”,使中、苏“竞相与美国搞 好关系”,美国“对双方都有大量选择的余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 [1](P301)。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势力衰落的产物,是美国对外战略从攻势变为守势的重大转折 。正如尼克松本人所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1](P301)。它的主要目标是 结束越战,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
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利用美国心力交瘁之际与美国展开争夺。勃列日涅夫战略的基本内 容是:以“和平”和“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柱,以美国为主要对手进行争夺 ,欧洲是争霸的战略重点,加紧控制东欧盟国,在第三世界抢占战略要地,控制战略要 道,大肆扩展势力范围,进而在各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3](P1 54)。
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样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陈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勇气 对国际形势尤其是美苏矛盾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在1968年12月提交给中央的报告中指 出:“仅因为美帝侵越便认为其战略东移,以为美帝可以放弃或不重视欧洲是错误的。 仅仅看见美苏共同反华,便以为美苏之间没有矛盾,以为美帝放弃颠覆苏联东欧的企图 ,也是错误的。”[6]毛泽东也一直密切注视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1967年10月, 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中耐人寻 味地写道:“从长远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 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这是一个微妙的信 号。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如果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改变对华政策[7]。而 同一时期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警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增 兵中苏、中蒙边境,破坏边界现状,挑起武装冲突。
受毛泽东、周恩来指示,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四位老帅共同讨论国际形势 。1969年3月至10月,四位老帅经过25次讨论会后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其战略设想是 :利用美苏矛盾,缓解中美矛盾,力图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在寻求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础 上,联合美国,抗御对中国最具威胁的苏联霸权主义[8]。至此,中国的对外战略开始 进行重大调整。
三、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
大国战略的调整带来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972年至1974年,美苏首脑互访和会晤增 多,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双边贸易等问题上达成某些共识。在欧洲,联邦德国与苏 联、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苏英法四国在西柏林问题上达 成妥协。1972年开始的由35个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会议则把欧洲缓和推向高潮。
在亚洲,东西方缓和的主旋律是中美关系的解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 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然而,尼克松主义在亚洲结束越战的目标的实现则不顺利。因为尼克松政府的对越政 策是“结束战争但不是输掉战争”[9]。尼克松等人认为,越南是对美国“意志”和“ 信誉”的严重考验,如果美国简单地从越南一走了之,那将意味着放弃南越和承认失败 。因而尼克松决定必须体面地结束战争,他采取了两项不同然而是相辅相成的方针,即 一方面通过谈判,争取越南民主共和国和美国从越南南方共同撤军;另一方面加紧扩充 南越伪军,实现战争“越南化”,以便使美军尽早从越南脱身。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 尼克松政府的撤军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到1972年5月1日,驻越美军已减少至69000人, 至7月1日,仅剩49000人[2](P612)。
1969年1月25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以及西贡阮文绍集团 四方开始在巴黎举行谈判。由于各方分歧较大,谈判在最初的两年内进展缓慢。
中美缓和的步伐与越美谈判的过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因而中、越、美三方的关系就 显得更加复杂和微妙。起初,越南方面没有向中国通报越美谈判和接触情况,中国因为 不了解情况,没有表态。后来了解巴黎谈判的情况后,毛泽东对范文同说:“我赞成你 们的方针,我是赞成又打又谈的。”此后,中国就公开支持越南在巴黎的谈判[10]。美 方多次试图让中国影响越南,都为中国所拒绝。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提出越 南问题,周恩来郑重指出:结束越南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美国撤出自己的军队,不留 任何尾巴,让印支人民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战争一天不停,中国就支持越南一天 ,我们还为侵略可能扩大作好了准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提越南问题,周恩来反复地 对尼克松说:争取远东国际局势的缓和,关键在于解决越南和整个印支问题,美国越早 退出印支越好,如果战争打下去,我们将继续支持印支三国人民打到底,我们只有支持 和同情他们的义务,没有干涉他们或代替他们提出主张和代表他们谈判的权利[11](P16 1)。中国甚至表示,要使中美关系正常化,首先必须解决越南问题,台湾问题是下一步 。
与此同时,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越南人民在战场上的斗争。1970年,毛泽东发表题为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零”声明,谴责 美国的战争升级政策。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李先念于1971年3月和9月先后访问 越南。从1969年到1972年的四年间,中国政府共签订并执行了30多个向越南提供无偿的 经济、军事援助的协议[12]。1971年到1973年,是中国向越南提供援助最多的三年,签 订援助协定的总额近人民币90亿元[11](P162)。从1972年5月至1973年8月,中国第二次 派出支援部队进入越南,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中国海军援越扫雷工作队由12艘扫雷艇 、4艘保障艇组成,协助越南疏通北方各主要航道[13]。
美国摆脱越战负担的努力与美苏缓和的步调也是一致的。但苏联在对越政策上与中国 截然不同,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苏联不惜牺牲朋友的利益。美国多次向苏联施加外交 压力。美国提醒苏联,越南局势的恶化可能使正处在最高级会谈前夕的美苏关系受到损 害。美国还暗示苏联,作为对苏联在军事上支持越南的报复,美国将对苏联要求它敦促 西德批准东西德条约不予理会。美国的威胁和讹诈颇为见效。苏联除抗议美国的战争升 级并为自己进行辩解外,并未表现出不惜美苏关系恶化的意图,而是采取了低调的姿态 。在1972年4月美国空军轰炸了停泊在海防港内的四艘苏联商船后,苏联的抗议也是温 和的。勃列日涅夫甚至对访苏的基辛格说,苏联并不支持越南北方的进攻,并说尽管越 南民主共和国已正式要求苏联取消同美国的首脑会晤,但他不顾这个要求,还是在进行 首脑会晤的准备工作[14]。
在5月下旬的美苏首脑会议上,苏联顺应了美国的意图,波德戈尔内、勃列日涅夫和柯 西金都对越南做工作,压越南对美国让步,致使越南在巴黎和谈中的立场软化[15]。7 月,越方改变了联合政府中要排除所有现任西贡政府人员的要求,同意除阮文绍以外的 西贡政府的其他成员均可暂留其职。8月,越方不仅表示不要求阮文绍辞职,而且放弃 了在组成联合政府问题上的否决权,不再将联合政府作为临时性机构。10月,越方做出 关键让步,放弃了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代之以建立一个由三方同等人数组成的“民族 和解与和睦全国委员会”,负责在南越进行选举。10月下旬,美越草签了停战协定。但 由于阮文绍的反对和美国大选的影响,双方的正式协定未能按预定日期签署。1972年11 月—12月,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多次与前来参加苏联成立50周年庆典的越南领导人长 征会谈,迫使越南与美国妥协[15]。
苏联一再迁就美国,一则担心越南问题会成为影响美苏缓和的绊脚石,因为“对他们( 苏联人)来说,缓和是第一位的”[9](P779)。二则由于中美关系的大门已打开,苏联将 可能面临中美联合对苏的局面,因而也急于搞好苏美关系,不至于在苏美中大三角中处 于被动地位。
面对苏联的压力,加上战场上的劣势,越方不得不再次妥协。1973年1月,谈判各方在 巴黎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四、越战结束的原因辨析
说到越战结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例如,国际局势的演变引起的美国的战 略收缩,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战运动,以越南为首的印支人民的英勇斗争,等等。在以上 几个原因中,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对越战的结束只起推动作用,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其余的两个原因中哪一个对越战的结束作用更大呢?笔者认为,是国际局势的演变 引起的美国的战略收缩。不能否认,越南人民的英勇斗争对结束越战产生了的巨大推动 作用,但是,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中三大国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动所产生的巨大 作用相比,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以下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作用的有限性。
第一,在越南战场上,美军一直占据着主动权,即使是在被越南人视为战争转折点的 “春节大捷”中,越军也遭到30∶1的惨重失败[16]。它的意义仅仅是在心理上和意志 上使美军受挫,阻止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把战争推进到一个“边打边谈”阶段,而不 是打败了美军。在“边打边谈”阶段,在美军主力陆续撤出越南之后,越南仍未打败美 军,这一点连越南人也不得不承认,“我方由于1968年各次总进攻中的巨大损失,也由 于1969年—1970年敌人的猛烈反击,南方革命陷入一个极其艰苦的境地”,“到1971年 末,我们在战场上的阵势仍未得到改善”,即使是被越南人引以自傲的1972春—夏攻势 ,“我们也没有达到争取决定性胜利的目标”[17]。
第二,巴黎会谈的最终结果,南方的阮文绍政权仍然得以保留,并可参加战后政治安 排,这是越方最终妥协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越南革命力量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主 动,即使有苏联的压力,他们也不会在自己一贯坚持的立场上让步。由此可以看出,越 南人民的斗争是推动越战结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实际上,越战结束的 最根本的动因来自美、苏、中三国冷战过程中的互动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美国实力的 衰落,从而导致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包括对苏缓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和从越南撤军 。冷战缓和背景下美国试图以华制越的做法遭到失败,但其以苏制越的做法则颇为有效 。从这一意义上讲,导致越战结束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导致越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一样 ,都是冷战。因而,我们可以说,越战是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的殉葬品。
收稿日期:2003-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