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变异的专偶制
——从《源氏物语》看日本平安时代的婚姻形态
钱澄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04期第106~110页
【作者简介】扬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扬州 225009
钱澄(1959— ),男,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关 键 词】变异/群婚/专偶制/《源氏物语》/平安时代/日本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3)04-0106-05
一
综合摩尔根和恩格斯等关于人类婚姻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杂 婚、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对偶婚和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这样几种顺序相承的婚姻形 态。而且,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婚姻形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社会形 态相适应。前四种婚姻形态与前阶级社会相适应,而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婚姻形态则是专 偶制的。但是,在某些地区、某种历史条件下亦可能发生变异,变异的原因在于受到某 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中断了自身自然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原生形态的文明与 外来文明杂合在一起,从而出现变异。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在东半球的一些地区,与本地文明混合在一起的外来因素产生了一种变态社会,在 这种社会中,把文明生活的技术加以改革,以适应蒙昧人和野蛮人的习惯和需要……许 多部落本来的文明受到严重掺杂以改变了他们前进的自然过程。他们的制度和社会状况 因此也被改变了。”[1](P467)
摩尔根的论断亦适合于日本历史的特点,在亚洲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 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直接进入了阶级社会,从而使其社会形态兼具原始社会 与阶级社会的双重特征,并使两者杂糅在一起。其婚姻形态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别具一 格的色彩。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描写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的散文体小说 。基于文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透过其古雅、优美的文笔,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窥见平 安时代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它的婚姻形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源氏物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也在于它为我们 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标本”与“化石”。
二
日本平安时代延续着“访妻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发展,这种婚姻已发生变 化,夫妻同居逐渐出现,但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尤其是贵族社会,访妻婚仍占有重要的 地位,这从《源氏物语》亦可看出。归纳起来,此时访妻婚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在形式上婚姻仍以女性为主体,这是指男女双方结婚之后并不同居,而是各自 居住在自己家中,不过,平安时代贵族男子婚后亦可有自己的私邸,婚姻生活是由男子 到女家造访实现的。
例如,该书主人公源氏公子与左大臣之女葵姬结婚之后,葵姬继续住在左大臣家中, 源氏公子则住在宫中的淑景舍,或住在由其母桐壶更衣娘家邸宅改建而成的二条院私邸 。由于源氏公子恋慕其继母藤壶女御,加上与葵姬“性情总不投合”,“因此源氏公子 一味喜欢住在宫中。大约在宫中住了五六日,到左大臣邸宅住两三日,断断续续,不即 不离”[2](P18)。这样的走婚生活一直持续到葵姬抑郁而终,夫妻双方始终未能同居。 无独有偶,源氏的妻舅头中将与源氏公子亦颇为相似,他被右大臣看中,招赘为婿,“ 但他是个好色之徒,不喜欢去这正夫人家,而把自己家里装饰得富丽堂皇”[2](P21)。
一般情况下,这种婚姻采取暮合晨离的方式。例如,源氏公子与头中将以为已故常陆 亲王的女儿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人儿”[2](P134),便一起写信给这位小姐,最终源氏 公子在其乳母之女大辅命妇的安排下占得先机。源氏公子走访常陆亲王的小姐均在夜间 ,大都在第二天破晓之前匆匆离去,而这位小姐一向躲躲闪闪,面貌也不肯给人看清。 源氏公子本来并无心细看,但时间一长便感到蹊跷,心想,“细看一下,也许会发现意 外之美”[2](P148)。终于有一天在天亮观赏庭前花木雪景之际,源氏公子看清了这位 小姐的面容,才发现这位小姐是如此丑陋,“最难看的是那个鼻子。这鼻子首先映入人 目,很像普贤菩萨的白象的鼻子。这鼻子又高又尖,尖端略略下垂,并带红色,特别叫 人扫兴”[2](P143)。
第二,男子在正式婚姻之外,与若干女子保持性交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一般也是通 过走婚的形式实现的。
以源氏公子为例,他的婚姻与性生活便有代表性,书中称其“到处拈花惹草”[2](PP1 33~134),上至皇上的宠妃藤壶女御和已故太子妃六条妃子,下到居于陋巷的夕颜和宫 中五十七、八的老侍女,都成为访婚对象。其中,有的是临时的,有的是短期的,有的 是长期的,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秘密的,还有的则发展成为婚姻关系。例如,桐壶院 (源氏公子之父)有个妃子,人称为丽景殿女御的,她的三妹花散里,曾经在宫中与源氏 公子有过露水姻缘。一天源氏公子去悄悄访问这花散里,经过中川近旁,想起这是以前 曾经欢度一宵的地方,不禁心动,派随从惟光去传达一首诗,但被婉拒,该女子即“为 公子久疏问候而伤心变节的女子”[2](P258)。这一例中的花散里后来即由临时的访婚 对象而变为夫人之一,并在源氏正夫人死后受托照料源氏公子的儿子夕雾。而中川近旁 的那位女子便与源氏公子成为路人,再无往来。
不仅源氏公子在正式婚姻之外有无数若干的访婚对象,即使是对正式夫人云居雁感情 专一的夕雾,在与云居雁婚前亦与源氏家臣惟光的女儿藤典侍有私情,暗中过着走婚生 活;在妻舅柏木死后竟又娶其妻落叶公主。“正人君子”夕雾尚且如此,平安时代那些 恣情纵欲的贵族男子的婚姻、性生活状况便不言而喻了。
第三,凡是容貌秀美、才华出众的女子,往往成为众多男子的追求目标,趋之若鹜。
例如,夕颜之女玉鬘“长相异常优美”[2](P488),源氏将其接入府中作为女儿 抚养,他对夫人紫姬说:“我定要宣扬出去,叫大家知道我家中有这个美人。”[4]( P4 88)果然,向玉鬘求婚者纷至沓来,“兵部卿亲王(源氏之弟)求爱未久,便已 焦 灼不堪,在情书中申怨诉恨”[2](P510)。“承香殿女御(朱雀院的妃子)的哥哥髭黑 大 将,本来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现在也苦苦地向玉鬘求爱了。”[2](P51 0) 此外,源氏妻舅的儿子柏木、式部卿亲王的儿子左兵卫督(紫姬之兄),包括冷泉帝都 纷 纷向玉鬘求爱。《源氏物语》中关于源氏品性的描述,很能反映当时的这一风习 :(对于女子)虽未谋面,但只要名声在外,便成为追求目标。[2](P129)
第四,婚姻关系确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独占。
与贵族男子荒淫无度的性生活相反,平安时代的妇女被笼闭在家中,丈夫愿来即来, 不想来就不来。丈夫可以在外任意地眠花宿柳,而妻子却无权过问。以源氏为例,他的 几位夫人——葵姬、紫姬、花散里、末摘花、明石姬,无一不是“从一而终”,这其中 葵姬因为与其感情不合,而遭冷落。末摘花因为丑陋,而被嘲讽,在源氏谪居须磨期间 ,末摘花穷困潦倒,源氏东山再起后,偶然一次机会才想起这位红鼻子的访婚对象,感 念她忠贞不渝,这才从经济上给予照料,使其衣食无忧。而花散里,在源氏谪居须磨期 间独守空闺,静候公子驾返,源氏从须磨回来后隔了很长时间才去访问花散里,却居然 与之开玩笑,怀疑她有外情。至于紫姬,由于相貌异常端丽秀美,源氏更是严加防范, “将其笼闭室中,不让人窥见其美貌”[2](P588),甚至连夕雾也不能走进她的房间。 而对于与柏木私通的三公主(在朱雀院出家之前一再请求下,源氏娶朱雀院之女三公主 为妻),源氏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实际上却冷淡疏远,暗中挖苦,最终柏木含恨而终 ,三公主万念俱灰,妙龄之际遁入空门,削发为尼。
与丈夫妻子的独占相适应,妇女的贞操观也逐渐产生。例如,空蝉在无助与无奈之下 与源氏发生关系后,内心非常痛苦,尽管内心十分讨厌自己的太夫伊豫介,而觉得源氏 “神情风采的确英爽俊秀,非同凡俗”[2](P50),但仍然痛恨源氏,拒绝与他见面,正 如她自己所言:“我是有夫之妇,所以身份已定,无可奈何的了。”[2](P51)源氏亦不 得不感叹:“那空蝉对我冷酷无情,原属可恨;但对于丈夫伊豫介,她却是个忠贞多情 的女子,令人佩服。”[2](P467)再如,宇治八亲王的二女公子与薰君也是如此。二女 公子嫁给匂皇子之后,时而被冷落,尽管她非常感激薰君对她始终如一的关怀与体贴 ,但却讨厌并拒绝薰君对她的恋情。
当然,在这个时代,妇女婚前的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例如,源氏与伊豫介 的女儿轩端荻私通后再无踪影,轩端荻却若无其事地嫁给了藏人少将。就连朱雀帝对自 己心仪的妃子胧月夜入宫前与源氏私通也不以为然,他想:“此事有何不可!倘是入宫 后开始的,确是不成体统。但他们是早有关系的,那么互相交心并无不称之处。”因此 并不责备源氏。[2](P240)
第五,婚姻服从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
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将婚姻视为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女性便不幸成为这种斗争的牺 牲品。贵族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邀宠,从而在权势之争中占据 有利地位。退而求其次,也要攀上高枝,托庇于有权有势的王公大臣。最低标准,也要 求门当户对。对于这些,《源氏物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如第十七回《赛画》,冷 泉帝爱画,因此对于懂画的妃子总是另眼相看,权中纳言(源氏妻舅,即前述头中将), 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胜过六条妃子的女儿前斋宫(源氏受六条妃子之嘱,照拂其女),与 源氏各各使出浑身解数,在冷泉帝面前比画,以此让冷泉帝垂青自己的女儿。再如明石 姬之父明石道人,连播磨地方最高贵的国守都不放在眼中,良清是前任国守的儿子,曾 经求婚,明石道人明确加以拒绝:要找乘龙快婿,誓愿女儿嫁与宫中达官贵人,“与其 嫁与庸夫,不如投身海底,长与波臣为伍”[2](P304)。明石姬抱怨他“一味好高,希 图将来幸福,但倘真成事实,一定反而悲哀,后悔莫及”[2](PP308~309)。后来果真 如此,攀上源氏后,明石姬生了女儿,源氏回到京城后嫌其身份低贱,便将明石姬的女 儿过继给身份高贵的紫姬,以便将来名正言顺地入宫做皇后,从而使明石姬内心饱尝了 痛苦与煎熬。
第六,同宗同姓通婚、异辈近亲通婚成为普遍现象。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父系婚禁规则便越来越完备,不仅同 父兄弟姐妹不能通婚,按照父系计算,就是血缘关系极其微弱的人之间的婚姻也被视为 邪恶的事,最后发展到同姓皆不准通婚。例如在中国,古代就有“同姓不婚”的禁规, 这一点亦为国外许多人类学、民族学家所提及。摩尔根指出:“中国的夫与妻也总是属 于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习惯和法律都禁止同姓通婚。”[1](P362)韦斯特马克进一 步论述:“若与父方的近亲通婚,惩罚更加严重。一个女子若与叔祖、叔父、兄弟或侄 子结婚,或发生非婚性交,都要处死刑。”[3](P50)
但是,受中国文明影响进入阶级社会的日本,甚至在大化革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几百年 之后仍没有父系的禁婚规则。从《源氏物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叔伯兄妹、叔伯与侄女、 侄儿与姑母等同宗同姓通婚、异辈近亲通婚乃是一种普遍的习惯和现象。首先是日本的 皇族,绝大多数都实行同姓近亲通婚,例如,藤壶女御乃是先皇第四皇女,先帝与桐壶 院关系不明,或是皇上的堂兄或是叔伯父,因此四公主为桐壶帝的侄女或堂姐妹,而藤 壶女御后来又与桐壶帝之子源氏公子私通。六条妃子的女儿前斋宫入宫为冷泉帝女御亦 属同宗通婚;明石小女公子为太子妃,亦为堂兄妹通婚。再从源氏的婚恋与性交对象看 ,除了藤壶女御是同宗外,其他如槿姬、紫姬亦为同宗。朱雀院出家之前将女儿三公主 托付给源氏,让他娶三公主为妻,三公主乃源氏侄女,此为同宗异辈通婚。此外,朱雀 帝的母亲为弘徽殿女御,弘徽殿女御的妹妹胧月夜(从两人年龄差距看,可能属于同父 异母姐妹)却入宫成为朱雀帝的妃子。还有匂皇子娶宇治八亲王之女二女公子为妻,匂皇子与二女公子属于侄子辈与姑母辈的关系。
除了同宗同姓通婚、异辈近亲通婚之外,姑舅表婚也较为流行,这种婚姻亦为近亲通 婚,既适合于母系氏族社会,也适合于父系社会。如源氏与葵姬,源氏之父桐壶帝与葵 姬之母为嫡亲兄妹;再如夕雾与云居雁亦是表姐弟关系。但书中同父母姐妹子女之间的 平行表婚却没有出现,也没有发现同母异父兄弟姐妹通婚和舅父娶外甥女的例子。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皇族近亲通婚有其特殊性,为了“防止通过妇女途径又出来一个 家系,极力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引起皇权的不安”,古代日本曾有“长辈为皇族的女 子,不出四代的,必须嫁给皇族成员”的规定[4](PP738~73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其时日本社会的婚姻状况。但当时整个社会基本保持了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原则,上述通 婚现象普遍存在[5]。
第七,世系以父系计算。
从《源氏物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的观念及其基于这种观 念的父系血缘观已经明确,父亲对于子女负有权利与义务。例如,源氏在正夫人葵姬去 世后便将儿子交给另一位夫人花散里照料;再如源氏对明石姬所生之女婚姻的操纵、安 排,先是将其过继给从未生育的紫姬,使其具有高贵的身份,长成之后又使其入宫成为 太子妃、皇后。再者,财产继承关系也是父子相承,如源氏去世之后,其居住的二条邸 宅便由夕雾继承。
三
“访妻婚”属于什么样的婚姻形态?其实,走访婚并非日本所独有,在人类婚姻史上, 这种形式的婚姻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走访婚 便与日本历史上的“访妻婚”极为相似,就原生形态而言,当属于同一种婚姻形态,只 不过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后者保留了较多、较完备的原初形态,而前者经过数 百年的演变之后发生了某种变异,将两者进行对比,我们即可对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 属于何种婚姻形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永宁纳西族的走访婚称之为“阿肖婚姻”或“阿注婚姻”。“阿肖”是过走婚生活男 女双方的互称,意思是“共宿的朋友”(肖是躺下之意)。它明确地点破了双方关系的实 质是在一起过性生活[6](P81)。严汝娴、宋兆麟在《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一书中对这 种走访婚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认为走访婚属于群婚的范畴,但已向对偶婚过渡。“ 在氏族的早、中期,一个氏族的男子到外氏族拜访女配偶,后一氏族的男子也到其他氏 族拜访女配偶。配偶双方均分开进行生产和消费。他们的关系仅仅是夜间的偶合。当时 ,只有走访婚这种形式,既能保证外婚制,又能不打破氏族作为一个经济生活实体。” [6](P444)
而且,走访婚又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初是野合群婚,古希腊地理学家 斯特累波(公元前68年~公元20年)有关亚马逊女人的叙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按照 他的说法,这些女人与伽伽日人为邻住在高加索。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亚马逊女人便 爬到与伽伽日人相隔的山上去。这时,伽伽日人也按照古老习俗来到此地,随即与亚马 逊女人发生性交关系。性交后生出的女孩,亚马逊女人留在身边,男孩则交给伽伽日人 [7](P163)。后来才固定地由男方到女方走访。“这种走访开始是集体的……后来才有 了像纳西族男子分别走访女方的居住形式。”[6](P23)
既然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属于群婚范畴,那么为了弄清日本平安时代访妻婚的性质 ,我们可以将其与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作一比较,找出异同。
严汝娴、宋兆麟将永宁纳西族的走访婚大致归纳为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建立简便,解除自由。
年轻人何时找阿肖,开始过婚姻生活,一般根据每个人身体的发育和性成熟的程度来 决定。走访婚的建立比较简单,只要双方中意,谈话投机,立刻就可以建立阿肖关系, 晚上男的到女的家中或到另外的地方偶居。一般说来,阿肖关系不受经济因素影响,每 个人体态的美丑、聪明与愚笨、年轻与衰老、健康与残废等因素,对建立阿肖关系有很 重要的影响。
阿肖关系的解除也很简单,在过走婚生活的年轻人中间,经常离异是正常、普遍的现 象。
第二,通婚有一定的范围。
通婚范围基本保留了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原则,永宁纳西族最初的氏族是“尔”,后来 又分裂为若干女儿氏族“斯日”,同一斯日的男女不能通婚,凡是不同斯日的男女之间 ,都能婚配。对于不是同母系血缘的父系血亲,如父女之间、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之间 都可以通婚。而同母异父的兄妹,甚至姨兄妹、从姨兄妹等均不能通婚,因为通婚触犯 母系血缘关系。
第三,以单纯的性生活需要为基础。
阿肖关系的主要基础是性生活的需要。当然,外貌、年龄、健康状况以及个人的能力 等,对于建立阿肖关系都有一定影响。年轻、能干、漂亮的人物阿肖就多,有的美貌年 轻女子甚至有多达数十上百的阿肖。
第四,婚姻的不稳定性。
由于阿肖之间既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又不是建立在性爱的基础之上的,仅仅是一种 性生活的关系,因此很不稳定,经常发生离异。
第五,缺乏独占性。
即某一个男子可以与许多女子婚配,谁也不能独占谁,谁也不允许别人独占。
第六,以女子为主体。
走访婚的形式,决定了婚配双方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这里,女子是主人。女方 居住在本氏族内,有专门的客房,男人是来走访的客人,随前者居住。因此,妇女处于 有利的主导地位,有相当的主动权。
第七,子女属于母亲。
由于阿肖双方不组成家庭,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彼此又经常离异,因此不容易确定 谁是生父。即使是长期阿肖,也只是夜间的偶合,白天双方不生活在一起,所以子女与 生父的关系很冷漠。因而世系只能根据母系,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存在着群婚 ,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系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8](P38)
对照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与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源氏 物语》所反映的平安时代的访妻婚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只是大体上保留了 走访婚的外壳,即由男方到女方造访的走访婚形式和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婚禁规则,与永 宁纳西族的走访婚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永宁纳西族的走访婚基本上是以性交为目的,是基于性的需要,男女双方是性 交关系;而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则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以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 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8](PP76~77)。
第二,永宁纳西族过走访婚生活的男女双方都具有性的自由,而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 婚“妇女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自由,而男子却没有被剥夺”[8](P73),性自由为男子 独有。而且,贵族男子还滥用这种权利,过着穷奢极欲的多妻生活,妇女成为男子泄欲 的对象。
第三,永宁纳西族过走访婚生活的男女双方,婚姻关系是平等的,而日本平安时代的 访妻婚则“以男子占统治地位为特征”[7](P296),女子处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地位, 无任何权利可言。
基于这三点差异,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大体上属于专偶制婚姻形态 ,这符合恩格斯关于专偶制婚姻特征的论述,即男子的统治与婚姻关系的牢固[8](P59) 。
但是,日本历史是呈跳跃式发展的,它的婚姻形态也与之相适应,呈跳跃式发展,省 略了人类婚姻史上漫长的对偶婚阶段,而由群婚形态直接向专偶制婚姻形态过渡,因而 在专偶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群婚习俗始终存在。虽然专偶制的因素逐渐增长,群婚的 因素逐渐消减,但人类历史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浓缩在几百年中完成。 因而日本社会也只能穿上先进文明的时装,拖着野蛮社会长长的尾巴跨入文明社会的门 槛。其社会形态必然发生变异,其婚姻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异。我们可以将这种专偶制的 变异概括为两点:第一,独占但不同居;第二,父权制社会延续母系氏族社会婚禁规则 。因此,可以将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称之为“变异的专偶制”。
收稿日期:2003-06-16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04期第106~110页
【作者简介】扬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扬州 225009
钱澄(1959— ),男,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内容提要】 | 在亚洲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直接进入 阶级社会,使其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发生变异。日本平安时代虽然仍实行“访妻婚”, 但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与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对比,就可发现 两者虽然形式相似,但却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属于专偶制婚姻形态, 但已发生变异,表现为:第一,独占但不同居;第二,父权制时代延续母系氏族社会婚 禁规则,因此属于“变异的专偶制”。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之 提供了完整的“标本”与“化石”。 |
一
综合摩尔根和恩格斯等关于人类婚姻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杂 婚、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对偶婚和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这样几种顺序相承的婚姻形 态。而且,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婚姻形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社会形 态相适应。前四种婚姻形态与前阶级社会相适应,而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婚姻形态则是专 偶制的。但是,在某些地区、某种历史条件下亦可能发生变异,变异的原因在于受到某 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中断了自身自然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原生形态的文明与 外来文明杂合在一起,从而出现变异。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在东半球的一些地区,与本地文明混合在一起的外来因素产生了一种变态社会,在 这种社会中,把文明生活的技术加以改革,以适应蒙昧人和野蛮人的习惯和需要……许 多部落本来的文明受到严重掺杂以改变了他们前进的自然过程。他们的制度和社会状况 因此也被改变了。”[1](P467)
摩尔根的论断亦适合于日本历史的特点,在亚洲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 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直接进入了阶级社会,从而使其社会形态兼具原始社会 与阶级社会的双重特征,并使两者杂糅在一起。其婚姻形态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别具一 格的色彩。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描写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的散文体小说 。基于文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透过其古雅、优美的文笔,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窥见平 安时代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它的婚姻形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源氏物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也在于它为我们 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标本”与“化石”。
二
日本平安时代延续着“访妻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发展,这种婚姻已发生变 化,夫妻同居逐渐出现,但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尤其是贵族社会,访妻婚仍占有重要的 地位,这从《源氏物语》亦可看出。归纳起来,此时访妻婚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在形式上婚姻仍以女性为主体,这是指男女双方结婚之后并不同居,而是各自 居住在自己家中,不过,平安时代贵族男子婚后亦可有自己的私邸,婚姻生活是由男子 到女家造访实现的。
例如,该书主人公源氏公子与左大臣之女葵姬结婚之后,葵姬继续住在左大臣家中, 源氏公子则住在宫中的淑景舍,或住在由其母桐壶更衣娘家邸宅改建而成的二条院私邸 。由于源氏公子恋慕其继母藤壶女御,加上与葵姬“性情总不投合”,“因此源氏公子 一味喜欢住在宫中。大约在宫中住了五六日,到左大臣邸宅住两三日,断断续续,不即 不离”[2](P18)。这样的走婚生活一直持续到葵姬抑郁而终,夫妻双方始终未能同居。 无独有偶,源氏的妻舅头中将与源氏公子亦颇为相似,他被右大臣看中,招赘为婿,“ 但他是个好色之徒,不喜欢去这正夫人家,而把自己家里装饰得富丽堂皇”[2](P21)。
一般情况下,这种婚姻采取暮合晨离的方式。例如,源氏公子与头中将以为已故常陆 亲王的女儿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人儿”[2](P134),便一起写信给这位小姐,最终源氏 公子在其乳母之女大辅命妇的安排下占得先机。源氏公子走访常陆亲王的小姐均在夜间 ,大都在第二天破晓之前匆匆离去,而这位小姐一向躲躲闪闪,面貌也不肯给人看清。 源氏公子本来并无心细看,但时间一长便感到蹊跷,心想,“细看一下,也许会发现意 外之美”[2](P148)。终于有一天在天亮观赏庭前花木雪景之际,源氏公子看清了这位 小姐的面容,才发现这位小姐是如此丑陋,“最难看的是那个鼻子。这鼻子首先映入人 目,很像普贤菩萨的白象的鼻子。这鼻子又高又尖,尖端略略下垂,并带红色,特别叫 人扫兴”[2](P143)。
第二,男子在正式婚姻之外,与若干女子保持性交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一般也是通 过走婚的形式实现的。
以源氏公子为例,他的婚姻与性生活便有代表性,书中称其“到处拈花惹草”[2](PP1 33~134),上至皇上的宠妃藤壶女御和已故太子妃六条妃子,下到居于陋巷的夕颜和宫 中五十七、八的老侍女,都成为访婚对象。其中,有的是临时的,有的是短期的,有的 是长期的,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秘密的,还有的则发展成为婚姻关系。例如,桐壶院 (源氏公子之父)有个妃子,人称为丽景殿女御的,她的三妹花散里,曾经在宫中与源氏 公子有过露水姻缘。一天源氏公子去悄悄访问这花散里,经过中川近旁,想起这是以前 曾经欢度一宵的地方,不禁心动,派随从惟光去传达一首诗,但被婉拒,该女子即“为 公子久疏问候而伤心变节的女子”[2](P258)。这一例中的花散里后来即由临时的访婚 对象而变为夫人之一,并在源氏正夫人死后受托照料源氏公子的儿子夕雾。而中川近旁 的那位女子便与源氏公子成为路人,再无往来。
不仅源氏公子在正式婚姻之外有无数若干的访婚对象,即使是对正式夫人云居雁感情 专一的夕雾,在与云居雁婚前亦与源氏家臣惟光的女儿藤典侍有私情,暗中过着走婚生 活;在妻舅柏木死后竟又娶其妻落叶公主。“正人君子”夕雾尚且如此,平安时代那些 恣情纵欲的贵族男子的婚姻、性生活状况便不言而喻了。
第三,凡是容貌秀美、才华出众的女子,往往成为众多男子的追求目标,趋之若鹜。
例如,夕颜之女玉鬘“长相异常优美”[2](P488),源氏将其接入府中作为女儿 抚养,他对夫人紫姬说:“我定要宣扬出去,叫大家知道我家中有这个美人。”[4]( P4 88)果然,向玉鬘求婚者纷至沓来,“兵部卿亲王(源氏之弟)求爱未久,便已 焦 灼不堪,在情书中申怨诉恨”[2](P510)。“承香殿女御(朱雀院的妃子)的哥哥髭黑 大 将,本来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现在也苦苦地向玉鬘求爱了。”[2](P51 0) 此外,源氏妻舅的儿子柏木、式部卿亲王的儿子左兵卫督(紫姬之兄),包括冷泉帝都 纷 纷向玉鬘求爱。《源氏物语》中关于源氏品性的描述,很能反映当时的这一风习 :(对于女子)虽未谋面,但只要名声在外,便成为追求目标。[2](P129)
第四,婚姻关系确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独占。
与贵族男子荒淫无度的性生活相反,平安时代的妇女被笼闭在家中,丈夫愿来即来, 不想来就不来。丈夫可以在外任意地眠花宿柳,而妻子却无权过问。以源氏为例,他的 几位夫人——葵姬、紫姬、花散里、末摘花、明石姬,无一不是“从一而终”,这其中 葵姬因为与其感情不合,而遭冷落。末摘花因为丑陋,而被嘲讽,在源氏谪居须磨期间 ,末摘花穷困潦倒,源氏东山再起后,偶然一次机会才想起这位红鼻子的访婚对象,感 念她忠贞不渝,这才从经济上给予照料,使其衣食无忧。而花散里,在源氏谪居须磨期 间独守空闺,静候公子驾返,源氏从须磨回来后隔了很长时间才去访问花散里,却居然 与之开玩笑,怀疑她有外情。至于紫姬,由于相貌异常端丽秀美,源氏更是严加防范, “将其笼闭室中,不让人窥见其美貌”[2](P588),甚至连夕雾也不能走进她的房间。 而对于与柏木私通的三公主(在朱雀院出家之前一再请求下,源氏娶朱雀院之女三公主 为妻),源氏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实际上却冷淡疏远,暗中挖苦,最终柏木含恨而终 ,三公主万念俱灰,妙龄之际遁入空门,削发为尼。
与丈夫妻子的独占相适应,妇女的贞操观也逐渐产生。例如,空蝉在无助与无奈之下 与源氏发生关系后,内心非常痛苦,尽管内心十分讨厌自己的太夫伊豫介,而觉得源氏 “神情风采的确英爽俊秀,非同凡俗”[2](P50),但仍然痛恨源氏,拒绝与他见面,正 如她自己所言:“我是有夫之妇,所以身份已定,无可奈何的了。”[2](P51)源氏亦不 得不感叹:“那空蝉对我冷酷无情,原属可恨;但对于丈夫伊豫介,她却是个忠贞多情 的女子,令人佩服。”[2](P467)再如,宇治八亲王的二女公子与薰君也是如此。二女 公子嫁给匂皇子之后,时而被冷落,尽管她非常感激薰君对她始终如一的关怀与体贴 ,但却讨厌并拒绝薰君对她的恋情。
当然,在这个时代,妇女婚前的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例如,源氏与伊豫介 的女儿轩端荻私通后再无踪影,轩端荻却若无其事地嫁给了藏人少将。就连朱雀帝对自 己心仪的妃子胧月夜入宫前与源氏私通也不以为然,他想:“此事有何不可!倘是入宫 后开始的,确是不成体统。但他们是早有关系的,那么互相交心并无不称之处。”因此 并不责备源氏。[2](P240)
第五,婚姻服从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
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将婚姻视为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女性便不幸成为这种斗争的牺 牲品。贵族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邀宠,从而在权势之争中占据 有利地位。退而求其次,也要攀上高枝,托庇于有权有势的王公大臣。最低标准,也要 求门当户对。对于这些,《源氏物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如第十七回《赛画》,冷 泉帝爱画,因此对于懂画的妃子总是另眼相看,权中纳言(源氏妻舅,即前述头中将), 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胜过六条妃子的女儿前斋宫(源氏受六条妃子之嘱,照拂其女),与 源氏各各使出浑身解数,在冷泉帝面前比画,以此让冷泉帝垂青自己的女儿。再如明石 姬之父明石道人,连播磨地方最高贵的国守都不放在眼中,良清是前任国守的儿子,曾 经求婚,明石道人明确加以拒绝:要找乘龙快婿,誓愿女儿嫁与宫中达官贵人,“与其 嫁与庸夫,不如投身海底,长与波臣为伍”[2](P304)。明石姬抱怨他“一味好高,希 图将来幸福,但倘真成事实,一定反而悲哀,后悔莫及”[2](PP308~309)。后来果真 如此,攀上源氏后,明石姬生了女儿,源氏回到京城后嫌其身份低贱,便将明石姬的女 儿过继给身份高贵的紫姬,以便将来名正言顺地入宫做皇后,从而使明石姬内心饱尝了 痛苦与煎熬。
第六,同宗同姓通婚、异辈近亲通婚成为普遍现象。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父系婚禁规则便越来越完备,不仅同 父兄弟姐妹不能通婚,按照父系计算,就是血缘关系极其微弱的人之间的婚姻也被视为 邪恶的事,最后发展到同姓皆不准通婚。例如在中国,古代就有“同姓不婚”的禁规, 这一点亦为国外许多人类学、民族学家所提及。摩尔根指出:“中国的夫与妻也总是属 于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习惯和法律都禁止同姓通婚。”[1](P362)韦斯特马克进一 步论述:“若与父方的近亲通婚,惩罚更加严重。一个女子若与叔祖、叔父、兄弟或侄 子结婚,或发生非婚性交,都要处死刑。”[3](P50)
但是,受中国文明影响进入阶级社会的日本,甚至在大化革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几百年 之后仍没有父系的禁婚规则。从《源氏物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叔伯兄妹、叔伯与侄女、 侄儿与姑母等同宗同姓通婚、异辈近亲通婚乃是一种普遍的习惯和现象。首先是日本的 皇族,绝大多数都实行同姓近亲通婚,例如,藤壶女御乃是先皇第四皇女,先帝与桐壶 院关系不明,或是皇上的堂兄或是叔伯父,因此四公主为桐壶帝的侄女或堂姐妹,而藤 壶女御后来又与桐壶帝之子源氏公子私通。六条妃子的女儿前斋宫入宫为冷泉帝女御亦 属同宗通婚;明石小女公子为太子妃,亦为堂兄妹通婚。再从源氏的婚恋与性交对象看 ,除了藤壶女御是同宗外,其他如槿姬、紫姬亦为同宗。朱雀院出家之前将女儿三公主 托付给源氏,让他娶三公主为妻,三公主乃源氏侄女,此为同宗异辈通婚。此外,朱雀 帝的母亲为弘徽殿女御,弘徽殿女御的妹妹胧月夜(从两人年龄差距看,可能属于同父 异母姐妹)却入宫成为朱雀帝的妃子。还有匂皇子娶宇治八亲王之女二女公子为妻,匂皇子与二女公子属于侄子辈与姑母辈的关系。
除了同宗同姓通婚、异辈近亲通婚之外,姑舅表婚也较为流行,这种婚姻亦为近亲通 婚,既适合于母系氏族社会,也适合于父系社会。如源氏与葵姬,源氏之父桐壶帝与葵 姬之母为嫡亲兄妹;再如夕雾与云居雁亦是表姐弟关系。但书中同父母姐妹子女之间的 平行表婚却没有出现,也没有发现同母异父兄弟姐妹通婚和舅父娶外甥女的例子。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皇族近亲通婚有其特殊性,为了“防止通过妇女途径又出来一个 家系,极力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引起皇权的不安”,古代日本曾有“长辈为皇族的女 子,不出四代的,必须嫁给皇族成员”的规定[4](PP738~73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其时日本社会的婚姻状况。但当时整个社会基本保持了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原则,上述通 婚现象普遍存在[5]。
第七,世系以父系计算。
从《源氏物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的观念及其基于这种观 念的父系血缘观已经明确,父亲对于子女负有权利与义务。例如,源氏在正夫人葵姬去 世后便将儿子交给另一位夫人花散里照料;再如源氏对明石姬所生之女婚姻的操纵、安 排,先是将其过继给从未生育的紫姬,使其具有高贵的身份,长成之后又使其入宫成为 太子妃、皇后。再者,财产继承关系也是父子相承,如源氏去世之后,其居住的二条邸 宅便由夕雾继承。
三
“访妻婚”属于什么样的婚姻形态?其实,走访婚并非日本所独有,在人类婚姻史上, 这种形式的婚姻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走访婚 便与日本历史上的“访妻婚”极为相似,就原生形态而言,当属于同一种婚姻形态,只 不过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后者保留了较多、较完备的原初形态,而前者经过数 百年的演变之后发生了某种变异,将两者进行对比,我们即可对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 属于何种婚姻形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永宁纳西族的走访婚称之为“阿肖婚姻”或“阿注婚姻”。“阿肖”是过走婚生活男 女双方的互称,意思是“共宿的朋友”(肖是躺下之意)。它明确地点破了双方关系的实 质是在一起过性生活[6](P81)。严汝娴、宋兆麟在《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一书中对这 种走访婚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认为走访婚属于群婚的范畴,但已向对偶婚过渡。“ 在氏族的早、中期,一个氏族的男子到外氏族拜访女配偶,后一氏族的男子也到其他氏 族拜访女配偶。配偶双方均分开进行生产和消费。他们的关系仅仅是夜间的偶合。当时 ,只有走访婚这种形式,既能保证外婚制,又能不打破氏族作为一个经济生活实体。” [6](P444)
而且,走访婚又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初是野合群婚,古希腊地理学家 斯特累波(公元前68年~公元20年)有关亚马逊女人的叙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按照 他的说法,这些女人与伽伽日人为邻住在高加索。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亚马逊女人便 爬到与伽伽日人相隔的山上去。这时,伽伽日人也按照古老习俗来到此地,随即与亚马 逊女人发生性交关系。性交后生出的女孩,亚马逊女人留在身边,男孩则交给伽伽日人 [7](P163)。后来才固定地由男方到女方走访。“这种走访开始是集体的……后来才有 了像纳西族男子分别走访女方的居住形式。”[6](P23)
既然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属于群婚范畴,那么为了弄清日本平安时代访妻婚的性质 ,我们可以将其与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作一比较,找出异同。
严汝娴、宋兆麟将永宁纳西族的走访婚大致归纳为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建立简便,解除自由。
年轻人何时找阿肖,开始过婚姻生活,一般根据每个人身体的发育和性成熟的程度来 决定。走访婚的建立比较简单,只要双方中意,谈话投机,立刻就可以建立阿肖关系, 晚上男的到女的家中或到另外的地方偶居。一般说来,阿肖关系不受经济因素影响,每 个人体态的美丑、聪明与愚笨、年轻与衰老、健康与残废等因素,对建立阿肖关系有很 重要的影响。
阿肖关系的解除也很简单,在过走婚生活的年轻人中间,经常离异是正常、普遍的现 象。
第二,通婚有一定的范围。
通婚范围基本保留了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原则,永宁纳西族最初的氏族是“尔”,后来 又分裂为若干女儿氏族“斯日”,同一斯日的男女不能通婚,凡是不同斯日的男女之间 ,都能婚配。对于不是同母系血缘的父系血亲,如父女之间、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之间 都可以通婚。而同母异父的兄妹,甚至姨兄妹、从姨兄妹等均不能通婚,因为通婚触犯 母系血缘关系。
第三,以单纯的性生活需要为基础。
阿肖关系的主要基础是性生活的需要。当然,外貌、年龄、健康状况以及个人的能力 等,对于建立阿肖关系都有一定影响。年轻、能干、漂亮的人物阿肖就多,有的美貌年 轻女子甚至有多达数十上百的阿肖。
第四,婚姻的不稳定性。
由于阿肖之间既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又不是建立在性爱的基础之上的,仅仅是一种 性生活的关系,因此很不稳定,经常发生离异。
第五,缺乏独占性。
即某一个男子可以与许多女子婚配,谁也不能独占谁,谁也不允许别人独占。
第六,以女子为主体。
走访婚的形式,决定了婚配双方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这里,女子是主人。女方 居住在本氏族内,有专门的客房,男人是来走访的客人,随前者居住。因此,妇女处于 有利的主导地位,有相当的主动权。
第七,子女属于母亲。
由于阿肖双方不组成家庭,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彼此又经常离异,因此不容易确定 谁是生父。即使是长期阿肖,也只是夜间的偶合,白天双方不生活在一起,所以子女与 生父的关系很冷漠。因而世系只能根据母系,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存在着群婚 ,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系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8](P38)
对照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与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源氏 物语》所反映的平安时代的访妻婚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只是大体上保留了 走访婚的外壳,即由男方到女方造访的走访婚形式和母系氏族外婚制的婚禁规则,与永 宁纳西族的走访婚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永宁纳西族的走访婚基本上是以性交为目的,是基于性的需要,男女双方是性 交关系;而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则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以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 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8](PP76~77)。
第二,永宁纳西族过走访婚生活的男女双方都具有性的自由,而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 婚“妇女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自由,而男子却没有被剥夺”[8](P73),性自由为男子 独有。而且,贵族男子还滥用这种权利,过着穷奢极欲的多妻生活,妇女成为男子泄欲 的对象。
第三,永宁纳西族过走访婚生活的男女双方,婚姻关系是平等的,而日本平安时代的 访妻婚则“以男子占统治地位为特征”[7](P296),女子处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地位, 无任何权利可言。
基于这三点差异,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大体上属于专偶制婚姻形态 ,这符合恩格斯关于专偶制婚姻特征的论述,即男子的统治与婚姻关系的牢固[8](P59) 。
但是,日本历史是呈跳跃式发展的,它的婚姻形态也与之相适应,呈跳跃式发展,省 略了人类婚姻史上漫长的对偶婚阶段,而由群婚形态直接向专偶制婚姻形态过渡,因而 在专偶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群婚习俗始终存在。虽然专偶制的因素逐渐增长,群婚的 因素逐渐消减,但人类历史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浓缩在几百年中完成。 因而日本社会也只能穿上先进文明的时装,拖着野蛮社会长长的尾巴跨入文明社会的门 槛。其社会形态必然发生变异,其婚姻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异。我们可以将这种专偶制的 变异概括为两点:第一,独占但不同居;第二,父权制社会延续母系氏族社会婚禁规则 。因此,可以将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称之为“变异的专偶制”。
收稿日期:2003-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