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
——俄国近五百年的历史脉络透视
高放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3年03期第129~138页
【英文标题】From Military Feudal Capitalism to Military Feudal Socialism
   ——A Study of Nearly 500-Year Historical Process of Russia
   Gao Fang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高放(1927— ),男,福建长乐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自1497年中央集权制的农奴制建立起,近五百年来,俄国社会发展历经农奴主义、资 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四个阶段,始终贯穿军事扩张性和封建专制性这样两位一 体的主线。俄国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只有先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彻底铲除 军事封建专制遗毒、充分发展自由民主后,才可能进一步消除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逐 步转轨、过渡到新的科学社会主义。
Since the centralized serfdom came into being in 1947,Russia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serfdom,capitalism,imperialism and socialism in nearly 500 years and an organic whole of military expansion and feudal autocracy always run through it.Like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Russia can  get rid of all the shortcomings of capitalism and transforms gradually into  a new scientific socialism by pass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capitalism and uprooting completely the harmful tradition of military feudal autocracy  and developing fully the freedom and democracy.
【关 键 词】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社会主义Military Feudalism/Imperialism/Socialism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3)03-0129-10
        一、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三次转轨和三个阶段
    民族文化传统在民族发展史的连续性、继承性、渗透性和滞后性,是民族成长的一条 历史规律。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不是单纯一色,通常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它们对于 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不同作用。如果说开拓进取、刚毅倔强、不畏强暴、普济 主义等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优点的话,那么对外军事扩张、对内军事压迫、封建专制主 义、官僚主义统治等则是俄罗斯民族的沉疴宿疾。列宁于1915年8月写成的《社会主义 与战争》中指出:“与俄国占优势的还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1](P517)1916年7月他 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中又说:俄国是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野蛮的、中 世纪的、经济落后的、军事官僚式的帝国主义”[2](P56)列宁把俄国界定的“军事封建 帝国主义”,特指俄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具有军事性和封建性的一大特征。他在这里所 说的“帝国主义”是狭义的,即指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如果从广义 上来使用“帝国主义”,即把它作为一种对外建立庞大帝国霸权来理解,我认为,可以 说俄国的149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开始建立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起,就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自1497年至1917年,沙皇俄国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经历420年,按其转轨情况,其间可 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即1497-1861年,共364年,为军事封建农奴主义,这是军事性和封 建性形成阶段;1861-1899年,约40年,为军事封建资本主义,这是军事性和封建性发 展阶段;1900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约17年,为狭义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这是军事 完成阶段。以下我们简要地概述这三个阶段俄国历史的演变和转轨。
    俄罗斯,这个被称为“黄头发”的民族(俄罗斯意为黄头发),在原始农业公社之后跳 过奴隶制阶段,到9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国家。从公元862年至1598年为留里克王朝统治 ,共计736年,先后立过21个王公。1276年创立莫斯科公国。自1462年第七个莫斯科大 公伊凡三世起,加强同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作斗争。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来在政治上 独立的东北罗斯诸王国,都先后臣服莫斯科大公。这时伊凡三世才建立起中央政权机构 ,自称为“全体俄罗斯人的主宰”和“俄罗斯国王”。各地方行政由中央任命的总督管 理。从此才开始创建了俄罗斯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的国家。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 》,限制农民人身自由,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领主土地,只限定他们在全年农活全部完成 之后的特定时间可以离开原领主另找工作。这是以国家法律形式固定了领主对农民的奴 役特权,从此形成了封建农奴制。伊凡三世建立了封建农奴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对内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不断进行军事扩张,称王称霸。在伊凡三世和他儿子瓦西里三 世统治的71年之中,领土从24135平方公里扩展到88495平方公里。伊凡三世之孙伊凡四 世于1547年自封沙皇,自比古罗马大独裁者凯撒(“沙”即凯撒的变音)。传到第二个沙 皇费多尔,留里克王朝覆亡。随后是罗曼诺夫王朝,历经17个沙皇(其中有4个女皇)。 沙皇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长达370年之久,前后有23个沙皇。其中在对外军事扩张、对内 军事封建专制统治方面最有成效的沙皇有以下四个。
    第一个是伊凡雷帝(1530-1584年),即伊凡四世。他三岁登基,当上莫斯科公国大公。 从小在宫庭环境中养成暴躁如雷的性格,后来又实行专横残暴的军事统治,故被称为雷 帝。十七岁开始自称沙皇。对内实行改革,设立“重臣杜马”作为咨询机构,组建特辖 军,严厉打击大贵族,尽除封建地方割据,加强高度中央集权;对外大肆推行军事扩张 ,1555年第一次进行军事改革,颁布兵役条例,使贵族骑兵队伍猛增,军事实力大为增 强,南征东战,占领了大片土地,为建立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第一个沙皇的对外军 事扩张,在兼并了伏尔加河地区之后,已经沿着顿河和第聂伯河南下,到达克里米亚海 岸,还向里海、中亚和太平洋岸发展,企图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第二个是彼得大帝(1672-1725年),即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个沙皇。1696 年24岁其兄伊凡五世病殁后独掌实权。他自幼习军,军事知识丰富。1697年到西欧诸国 考察,通晓英、德、法、荷四国外语。执政期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全面推行经济 、政治、文化、军事改革,加紧学习西欧先进事物。对17世纪中叶最终确立的农奴制进 行改革,把农奴的人身和财产全交归士绅处置,同时动用军事手段严厉镇压起义的农民 和起义的各族人民。重视发展商业甚至工业,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实行城市自 治,设市议会和市政厅。1703年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靠近西欧的圣彼得堡。1721年元老 院奉尊彼得一世为“大帝”和“国父”,莫斯科公国从此改称俄罗斯帝国(含波兰王国 和芬兰大公国),从此建立了绝对君主制。“俄罗斯”这个新词是古代罗斯(pycb)这个 旧词拉丁化的形式,西方人称罗斯为俄罗斯(pocur),罗斯人逐渐接受了这个称呼,并 以此为国名。(注:中文译名“俄罗斯”是由蒙古语音译而来,清朝末年曾经按照日文 译法称为“露西亚”。)为了学习西方,彼得大帝聘请大批外国教师来俄执教,每年选 派留学生到西欧,1724年设立俄国科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废除神 学。建立正规陆军,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种;创建海军,开办航海学校,建立海军 基地。他主政36年,发兵35次,大肆向北朝西往南进行军事扩张。总之,彼得大帝实现 了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的俄国历史的第一次转轨,建立了军事封建农奴主义的大 帝国,开始了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个是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五个沙皇。1855年37岁继位 。1861年颁布法令,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度,促进了工商业和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60-70年代实行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教方面的资产阶级性改革,加速了俄国转轨到 资本主义道路。例如政府发给建筑铁路的专利权,增加铁路建设投资;设立地方自治局 ,颁布新市政条例;普及教育,加强中学和大学的现代化管理和教学。同时制定新兵役 法,兴办新式军校,大力扩军,对外兴师动武。1863年镇压波兰人民起义;1871年取得 舰队在黑海的停泊权;1873年同德、奥建立三皇同盟;1877-1878年发动对土耳其的战 争,逼近君士坦丁堡,获得多瑙河口岸,占领南高加索;1865、1868、1873年先后征服 中亚地区浩罕(或称科坎德)、布哈拉、希瓦三个封建汗国,随后残酷镇压那里人民的反 抗。沙皇俄国自16世纪开始大肆向东扩张,到17世纪与我国开始发生边界问题。1689年 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平等划界。但是自1850年起沙俄军队又节节侵华。1858—1864年 间迫使清政府签定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我国 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取得了多处通商口岸,并享有特权。亚历山大二世还疯狂用 军事暴力压迫人民。从70年代起国内以民粹派为代表“到民间去”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 动崛起,屡压不服,屡禁不止。1881年3月这个残暴的沙皇被民粹派革命分子暗杀于首 都彼得堡。总之,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实现了沙俄从军事封建农奴主义到军事封建资本主 义的第二次转轨。
    第四个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年)。这是最后一个凶残的沙皇,绰号“血腥 尼古拉”。1894年26岁即位。上台后大力扶植新出现的垄断资本组织,促使工业资本与 银行资本联姻。1897年实行币制改革。八家大银行于1899年时掌握全部银行资本半数以 上,大力投资于石油、冶金、煤矿等产业中的托拉斯和辛迪加组织。仅1896-1900之间 就建立了190家股份公司。大举借贷西欧多国资本,外资企业激增,使俄国帝国主义与 西欧诸国帝国主义更紧密联结一体。对内加紧军事镇压芬兰、南高加索和中亚等地各民 族人民的反抗;取缔俄罗斯的工农革命运动,1905年制造“流血的星期日”,强力扑灭 了1905-1907年有广大工农参加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外加紧侵华:1895年建 立华俄银行,从经济上榨取中国;1896年强行要在我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1898年正式 逼签条约,租借旅顺和大连港,1900年把旅大地区改称关东州,由沙俄派遣总督;同年 沙俄还派兵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用刺刀和皮鞭逼迫数万名华工于1903年修 成全长1121公里的中东铁路,以及自哈尔滨至大连长达1129公里的中东铁路南满支路, 使沙俄在太平洋攫得不冻港,力图称霸太平洋。1904-1905年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日俄战 争,互相争夺霸权。1911年乘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之际,沙俄派骑兵侵入外蒙古。1912年 签订《俄蒙条约》,1915年又签订《中俄蒙协约》和《中俄呼伦条约》,使沙俄在外蒙 古窃夺了多项殖民特权,同时策动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1911年沙俄与英国勾结,出兵 镇压波斯(今伊朗)革命,并在其北部驻军不走。1914年沙俄参与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 战,尼古拉二世自任俄军总司令。因在大战中惨败招致国内爆发于1917年二月革命,沙 皇专制政府终于被革命人民推翻。总之,末代沙皇完成了俄罗斯帝国主义从军事封建资 本主义到狭义上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第三次转轨,也就最终自掘坟墓,埋葬了帝国主 义。
    俄国帝国主义区别于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的两大特点就是它对外向周边地区的军事 扩张和内部全面保留了封建特色。第一,英、法等国是通过炮舰越洋过海,到亚、非、 美、各大洲实现军事征服,建立殖民地和殖民帝国体系;而俄国则是用骑兵向周边地区 进行军事扩张,把周边各少数民族地区殖民地化,形成包括100多个民族的各族人民的 监狱。有人计算过,沙俄向周边的军事扩张,其速度是每天平均增加130平方公里或50 平方英里。[3](P1)第二,英、法等国走上帝国主义道路,都曾经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不同程度上摧毁了封建主义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封建贵族转化为新兴资产阶级。惟 独沙俄的封建性,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家政权到意识形 态,一直是较长期、较完整地全面保留下来。木犁粗放耕种,农奴制残余,宗法经济, 小商品生产,地主土地所有制,贵族统治,专制政府,高度中央集权,官僚专横,政教 合一,东正教威权,皇权主义,对沙皇的个人崇拜,等级特权观念,大俄罗斯主义,泛 斯拉夫主义等,几百年来一脉相承,根深蒂固。
    尽管沙俄在近四百年中有过从军事封建农奴主义到军事封建资本主义,再到军事封建 帝国主义的三次历史转轨,然而其军事性和封建性这两大特征却是互相交织,内外兼用 ,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到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才终结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二、苏联军事封建社会主义的四次转轨和四个阶段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和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从资本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苏联通过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经济计划化、全面向资本主义进攻等措施,消灭了地主贵族阶级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私 有制,改造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小私有制,建立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两 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旧的地主、富农、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消灭了,城乡小资 产阶级被改造了,无产阶级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工人阶级。到1936年苏联宣布已经基本上 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苏共由于缺少经验,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长期急于求成,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没有全面彻底铲除封建主 义余毒,却急于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因此苏联宣布建成的社 会主义不仅是低标准的社会主义,而且是渗透了沙俄军事性和封建性的畸形的军事封建 社会主义。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是俄国历史的第四次转轨。
    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概括为军事封建社会主义,是我于1999年写成的《封建社会主 义不同于军事封建社会主义》(在《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我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并非是社会主义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而是包含有若干军事 、封建因素,可称之为军事封建社会主义。在文中我只是综述了军事性和封建性对苏联 模式的渗透。现在再分阶段简要考察其军事性和封建性的演变。
    第一阶段是列宁领导的头6年(1917—1923)。这时坚决卸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俄罗斯 主义沉重包袱,砸碎“各族人民的监狱”,实现民族自决权,让波兰、芬兰、立陶宛、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建立独立国家,凡是自愿同俄罗斯民族联合者则成立联邦,各民族 享有高度自主权。但是在苏共中央领导层中已开始出现大俄罗斯主义的倾向。例如1922 年底在建立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列宁主张在国名中去掉原来的“俄 罗斯”一词,不突出俄罗斯民族,使苏联真正成为大小各民族自愿平等的联邦,除国防 和外交等要由中央集中统一治理外,其余概由各民族自主。而斯大林等人则主张全面实 行高度中央集权,各个独立的民族共和国只是在俄罗斯联邦范围内享有自治权。列宁在 养病中还口授记录,严肃批评了这种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错误。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 ,列宁坚持了正确原则,然而在对外关系上也曾犯有以军事进攻手段来输出革命的错误 。例如,1920年夏天苏俄红军收复乌克兰后,就挥师向波兰进攻,想在波兰甚至进而在 芬兰、立陶宛建立苏维埃政权,结果遭到惨败,苏俄终于不得不同波兰签订和约,承认 波兰独立。列宁在同蔡特金谈话时讲到了红军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他说:“我们那个轻 率地奋勇冒进的先锋队没有后援部队或军需品,甚至没有吃到过一次足够的干面包。他 们不得不向波兰农民和中产阶级征发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于是波兰人就把红军看作是敌 人,不是弟兄和解放者。他们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并不是按社会的、革命的方式, 而是照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那样。我们指望的波兰革命没有发生。”[4](P21)可见 列宁从这次错误中已初步认识到用武力输出革命会引起民族主义的反抗,结果适得其反 。可是当时苏共领导层中很多人还执迷不悟,又一次猛烈抨击列宁,不赞成列宁关于同 波兰签订和约的主张,他们还想待红军休养生息、准备好充足的后援部队和军需品后再 进军华沙。这当然是异想天开。在对华政策方面当时苏联也暴露出大俄罗斯主义。本来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已经声明要将沙皇政府掠自中国的一切 ,概无条件归还中国,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可是到1920年9月27日苏俄政府发表第 二次对华宣言时虽然重申了以上原则,却对中俄之间的中东铁路表明“关于苏俄对该路 之需用,允订专约”,也就是苏俄要继续占用,不还给中国。更有甚者,苏俄政府居然 继承沙俄政府策动外蒙古脱离中国的衣钵。1919年8月苏俄政府发表宣言,声明蒙古人 应有自行安排其本国生活的权利。在俄共(布)帮助下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21年3月召开 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正式建党,同时成立临时人民政府,并请求苏俄政府出兵,以共 同对流窜到外蒙古的白俄匪军作战。7月苏俄红军开进外蒙古,在其策动下正式成立蒙 古人民政府,11月苏蒙两国政府签订友好条约。到莫斯科谈判签约的蒙古代表团还访问 了列宁。列宁在谈话中“向我代表团广泛地发挥了蒙古人民共和国非资本主义的发展可 能和必要的这个思想”。[5](P142)为了帮助外蒙古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也是用军 事手段输出革命,硬使外蒙古脱离中国。除了对外关系,在对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 ,列宁时期由于阶级斗争非常尖锐和复杂,也犯过专政过头、扩大化的错误。至于封建 主义的渗透,当时主要表现为沙皇时代的官僚渐渐转入苏维埃机关,实行官僚主义,装 成共产主义者。正如列宁所指出:“把他们赶出门外,他们又从窗户飞进来。”[6](P7 70)这些守旧的官僚高踞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贪赃枉法,腐败成风,尽搞特权,滥 发文件,作风拖拉,不负责任。列宁主张严惩这些守旧官僚,同时认识到同封建主义流 毒作斗争是长期的任务。
    第二阶段是斯大林领导的30年(1923—1953)。如果说列宁领导的前六年是苏联模式的 起始和初步探索阶段,那么斯大林领导的这三十年则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定型和凝固化 阶段。因此人们把苏联模式称为斯大林模式也是不无道理的。斯大林没有认真改正列宁 临终前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所指出的他“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太粗暴”等缺点 ,并且在列宁病故后的党内斗争中愈益贪权,把同他观点不同的人都作为反党集团和反 党分子,先清洗出党,再扣上“帝国主义间谍、特务和叛国者”等罪名加以肉体消灭。 在30年代“大清洗”和随后的政治运动中斯大林等人用军事手段镇压了数百万的党政军 骨干精英,同时培植了一大批忠于领袖个人的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从1929年庆祝 斯大林50寿辰起持续大搞个人崇拜,到1941年斯大林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完成个人 集权制,又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到1953年73岁中风猝死)和指定接班人制(1952年已明 显指定曾任他的秘书的马林科夫接班)。这“三制”与民主共和国的权力制约制、任期 限定制和民主选举制那“三制”鲜明对立。所以斯大林带头实行的政治体制使社会主义 共和国发生了严重变形。在斯大林领导的时期,由领袖个人垄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 解释权和发展权,社会科学工作者只能阐发领袖如何创新,难以提出自己的创见。在科 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只能是一家孤鸣、一枝独秀,无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独立 见解、独特风格的科学家、艺术家长期横遭批判和迫害。个人集权制的推行使苏联模式 缺少应有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自由。在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也是在推行无产阶 级世界革命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旗号下,使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严重膨胀。最突出的事例是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附有秘密协议,由两国在东欧划分势力范 围,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划归苏联范围。随即在苏联策 动下由这三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于1940年8月同时申请加入苏联,作为苏联的新加盟共 和国。同年,苏联还通过外交谈判逼迫自1918年起已归属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 科维纳移交苏联,并入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另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也作为苏联的新加盟共和国。1939年10月还逼迫芬兰交换领土,遭拒绝后于11月间 发动对芬兰的全面进攻,还策动建立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后迫使芬兰战败求 和,于1940年3月签订苏芬和约,使苏联靠近列宁格勒的国界北移150公里,另强行租借 芬兰的汉科半岛及其周边海域30年为期。在东线,苏联策动外蒙古当局于1924年6月13 日宣布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大呼拉尔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11月间第一届大呼拉 尔会议还通过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原省会库伦改称乌兰巴托(意为红色勇士),作 为首都。中国政府拒不承认这种制造中华民族分袭的行径,除苏联外,世界各国政府也 拒不承认外蒙古独立。一不做、二不休。苏联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盟国 要求其参与对日本宣战的机会,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交换条件,在1945年2月11日苏美 英三国政府首脑于雅尔塔背着中国政府秘商达成《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雅 尔塔密约的内容是苏联答应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将参加同盟国对日作战,其第一个 条件就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也就是自1924年以来苏联策划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独立存在的现状须予维持。当时中国政府拒不接受这种损害中国主权的外国秘密协定。 后来在1945年8月举行的中苏两国政府会谈中,中国政府被迫同意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 票来决定其是否独立。在那种情势下,1945年10月20日的公民投票,有百分之九十七点 八的人投票赞成独立,自此外蒙古实际上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和大牧场。雅尔塔秘约还答 应苏联战后拥有在中国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的权益,还要把日本的千岛群 岛和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予苏联。总之,在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比沙俄时期的领土 又增加了60万平方公里,使苏联领土继续扩张到2240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其领土等于三个美国,七个印度,六十个日本,五百五十个荷兰。
    第三阶段是赫鲁晓夫领导的11年(1953—1964)。赫鲁晓夫起初是想对斯大林模式的弊 病作些改革,包括其对外的军事扩张和对内的军事专制。例如,他于1954年10月访华, 在会谈中表示苏联决定从旅顺、大连撤军,旅顺海军基地和大连行政权完全归还中国。 1955年5月24日就移交工作签署了最后议定书。另外,从1955年1月1日起,还将1950年 以来中苏合营的金属公司、石油公司、造船公司、民用航空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移交 给中国,使之成为中国独营的国有企业。同时苏联也调整了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废除了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同罗马尼亚等国的合股公司, 并且从罗马尼亚撤回苏联驻军。从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之后,斯大林把南斯拉夫总统、 南共主席铁托当作“帝国主义间谍特务和杀人匪帮”,要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赫鲁晓夫 于1955年5月底率领代表团访南,登门道歉,恢复了苏南两国两党正常关系,并且加强 了经贸合作。同年9月苏联还决定把原来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提前交还芬兰,并且把苏 联在这一地区建筑的兵营、住宅、仓库和铁路、公路无偿地交给芬兰政府。苏联还带头 裁军64万人,这无疑有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在国内,赫鲁晓夫揭发批判对斯大林的 个人崇拜,纠正斯大林破坏民主集中制、推行个人集权制的错误,主张党政分开,强调 集体领导。他把党的总书记改称第一书记,自己担任中央第一书记,不兼部长会议主席 (即政府总理),还平反了斯大林时期制造的大批冤假错案。在大反个人崇拜之后,苏联 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一度出现活跃与生机。但是赫鲁晓夫是不高明、不彻底、不成功的 改革家。时过境迁,好景不长。一旦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他在党内国内坐稳了 位子,他又故态复萌,故技重演,对外又搞军事扩张,对内又搞专制统治。1956年秋天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广大人民不满党和政府的错误领导、要求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的群 众性示威游行事件,赫鲁晓夫以这是“帝国主义的颠覆活动”为借口,硬要出动军队和 坦克来加以武力解决。由于苏联出兵更加激化了矛盾,以致在匈牙利被反革命势力所利 用,演变为暴乱。后来苏联第二次出兵干涉匈牙利事件虽然是不得已的,但也留下了消 极的后果。波匈事件之后,苏与波、匈、罗、德四国签订了四个双边条约,加强了苏联 在这些国家的驻军和军事控制。同时,苏联还通过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推行所谓“超国 家计划”,旨在加强对东欧诸国的经济控制。由于南斯拉夫不同意苏联对东欧的大国主 义干预,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主张,苏联从1957年11月起又第二次带头批判南共的现 代修正主义观点,使苏南关系再次恶化。为了防止民主德国公民大批逃往西柏林和联邦 德国,赫鲁晓夫出主意要民主德国定于1961年8月13日连夜赶筑一道高4米、宽1.3米、 长155公里的柏林墙。从此苏联也加强了对民主德国的控制。由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 导人不同意赫鲁晓夫的诸多观点和做法,赫鲁晓夫就不断对阿施加压力,于1961年底苏 阿正式断交。1958年赫鲁晓夫要同中国建立所有权各占一半的联合舰队,意在控制中国 漫长的海岸线。1962年苏联煽动新疆居民6万多人外逃,还在伊宁市煽动反政府暴乱。1 964年赫鲁晓夫公然还要把我国的内蒙古并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去。为了在军事上控制古 巴,赫鲁晓夫于1962年9月间以援助古巴防备美国入侵名义把导弹秘密运往古巴,并且 在古巴加紧建造发射台。被美国发现后,苏联只好被迫包装运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加勒比海危机”。除了对外军事扩张外,赫鲁晓夫对内也加强专制统治。1957年6月 通过中央全会把反对他的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打成反党集团,解除他们的 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职务。1958年3月赫鲁晓夫又免去布尔加宁的部长会议 主席职务,由他自己以党中央第一书记兼任政府的第一把手,恢复了斯大林时期党政领 导职务合二而一的个人集权的传统体制。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新党章规定:苏共中央主 席团委员(即政治局委员,自1952年十九大起中央政治局改称中央主席团)“一般最多只 能连续当选三届”。但是又写明“某些党的活动家,由于他们享有公认的威信,具有高 度的政治品质、组织者品质和其他品质,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连续进入领导机关”。这 显然是为赫鲁晓夫又搞终身制打开绿灯。从50年代后期起,在苏联又刮起了对赫氏个人 崇拜之风。1957年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特别是1961年苏联首次载人宇宙航行 成功,赫氏甚至被吹捧为“宇宙之父”。1964年4月17日举国同庆,大规模庆祝赫氏70 大寿,上午在克里姆林宫的庆典上为他授勋,下午举行盛大招待会。出版界推出8卷本 的他的言论集,报刊上颂扬他是“伟大的列宁主义者”,“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 这时他荣极一时,似乎已登上权力的巅峰。然而,仅隔半年,就在这一年的10月14日他 本来挑选的接班人候选者勃列日涅夫等人,竟暗中秘密串联,依靠军队支持,在中央主 席团会议上逼迫他辞职。他刚刚起步的改革也就中断了。
    第四阶段是勃列日涅夫领导的18年(1964—1982)。这是苏联社会政治上停滞、倒退, 经济上走向衰落的关键性转折、转轨的阶段。为了纠正赫鲁晓夫又搞个人集权和党政不 分的错误,在解除他的职务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曾经作出规定:今后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 记和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不得兼任,永远分开。这样永远使党政领导职务分开,旨在防 止个人专权,加强集体领导。中央全会选举原中央书记勃列日涅夫为第一书记,并决定 由原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柯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可是在苏联这样一个有深厚封建专 制主义传统、缺少社会主义民主建树的国家,仅靠中央一项规定是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 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和个人集权问题的。像勃列日涅夫这样平庸少能的人,一旦登上党 中央第一把手的权力巅峰,在缺少党内民主自由的条件下,他的权力欲也会急剧膨胀。 果不其然,他登基之后,又采取新的手法、新的方式重建斯大林模式的个人集权制。主 要有四个步骤:(1)调换干部,培植亲信。把赫鲁晓夫的人马都撤除掉,要米高扬等老 人退休,大量选拔自己的随从进中央核心部门,尤其是重用自己的乡亲,形成“第聂伯 罗彼得罗夫斯克帮”,清除政治对手谢列平等。完成拉帮结派之后,他还任人唯亲。他 儿子被提拔为外贸部第一副部长,女婿擢升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还有一个弟弟也当上 副部长。在重用亲属方面,他远超过斯大林和赫鲁晓夫。(2)于1966年4月召开他上台以 来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即苏共二十三大。在这次党代表大会上修改党章,把苏共中央 主席团又改回到原来的政治局,同时把第一书记也改回到原来的总书记。他认为政治局 比主席团更具有政治权威性,总书记比之第一书记也更加显赫、更为总揽全局。到1971 年举行苏共二十四大时,他进而把党代表大会每隔四年改为多隔五年才召开一次,这样 党内民主又再次被削弱。本来列宁领导的头六年,一直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即每年 春天召开一次。后来斯大林越来越严重地破坏年会制,到1952年党的十九大才定为每隔 四年召开一次。赫鲁晓夫时期还照此规章,现在拖得更长了,这样更便于中央和个人专 权。(3)勃列日涅夫当上总书记后,在政权系统还没有重要职位。这样他到资本主义各 国访问就不方便,不够排场,在国内也不便于指挥政府。可是1964年党中央全会又有过 党中央第一把手不得兼任政府第一把手的规定。这又不便于再作改变。于是他又抛出了 新招数,即于1977年5月通过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波德戈尔内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决定 由他自己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当上国家元首,用这种新形式再次实行了党政 两大权的合一。(4)总结历史经验,也深知党的总书记直接牢牢掌握军权是维护个人集 权制和领导终身制的根本保证。斯大林作为党中央总书记就是从1941年起兼任人民委员 会(1946年3月起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才能 成为最高权威和终身领袖。斯大林之后取消了国防委员会,赫鲁晓夫没有直接掌握军权 ,所以较为容易把他撤换下来。勃列日涅夫从1976年起又设国防委员会,并且亲自兼任 主席,同年苏联最高苏维埃还授予他元帅军衔。这样他就又再次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 。另外,他还紧步斯大林,紧密掌握秘密警察“克格勃”系统,形成党军警三位一体的 “铁三角政权”,以实现他的个人专制统治。他迁进斯大林住过的孔策沃别墅后,曾经 自鸣得意地说过,我就是沙皇。个人集权制需要鼓吹个人崇拜来为其制造舆论,愚弄群 众,笼络人心。所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也开动宣传机器。先是不断出版秘书们为他起草 的各种讲话搞,后来汇集为九大卷《勃列日涅夫文集》。还组织一些作家和记者为他写 了三本传记性回忆录,名为《小地》、《复兴》和《垦荒地》,并授予他“列宁文学奖 ”。苏联人平均每两个人手边就有一本勃氏的著述。1966、1971年1977年为祝贺勃列日 涅夫的60、65和70寿辰,举办越来越隆重的庆典。70岁大寿时苏共中央授予他第5枚“ 列宁勋章”和第2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还有一件特制的金质佩剑。各个报刊为他 专辟祝寿版面,满纸充溢吹捧谀词,歌颂他的丰功伟绩,说他是“天才”、“伟人”等 等。他拥有200多枚勋章和奖章,其总数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人所得加起来还要多。 不仅在对内专制方面,而且在对外军事扩张方面,勃氏比起前两任领导人也大为超过。 随着苏联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增长,这个时期苏联已发展到与美国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在 军事上争夺世界霸权的地步。首先,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加强对东欧的军事控制,把 东欧纳入苏联军事体系,实现军事一体化,包括武装力量“联合防御”和指挥一体化, 战役和战斗训练一体化,军事预算、军事装备、军工生产和军事科学研究一体化。1968 年“布拉格之春”掀起独立自主的改革高潮时,苏联竟联合“华约”五国部队入侵捷克 斯洛伐克,粗暴地干预并且镇压了群众性的改革运动。勃氏还鼓吹“有限主权论”、“ 国际专政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来为其社会帝国主义的行径进行理论上的诡辩 。其次,苏联于1969年入侵我国珍宝岛和新疆地区,同时还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陈兵 百万,严重威胁我国安全,70年代末苏联海军舰艇还进驻越南的金兰湾,苏联投入巨资 加强该地各种军事设施,并且建立了矛头指向中国的导弹基地。苏联还支持越南入侵柬 埔寨。再次,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空前绝后地在亚非拉地区进行军事扩张,在这个地 区控制了十几个攫取了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使用权。例如自1964年起给予安哥拉军援, 为其提供武器,培训军事干部。1975、1976年还进一步派去军事人员。1977—1978年以 同样方式插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也门的内部事务。在拉丁美洲则向尼加拉瓜和萨尔 瓦多伸手。在亚洲,自1974起大力增加对阿富汗的军援,1979年10万苏军悍然入侵、占 领阿富汗,遇到阿人民强烈反抗。拖延十年之久,苏军才被迫撤出。最后,苏美两极争 霸世界的格局达到极致。勃列日涅夫刚上台时,对美国还采取“缓和战略”,但是自19 75年起就转为进攻了。尤其是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后,也把以往的防守改变为进攻,实 行“加强战备”方针,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大量增加军费,要在军事上突破美苏战 略平衡,夺取军事优势。为了与美国的强硬政策相对抗,苏联1981年的军费开支猛增到 1400亿美元,约为1965年320亿美元的4.4倍;武装力量也由赫鲁晓夫时期的300多万人 扩充到400多万人;舰艇总吨位已接近美国,作战舰艇与攻击潜艇等方面已超过美国, 洲际导弹1970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到80年代初进而在质量上也赶上了美国。勃氏的军 事战略是立足于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正是这种同美国军事争霸的战略,使苏联综合国 力大为下降,民用经济日益萎缩,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改善。这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 祸根。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1497年中央集权制的农奴制建立起,近五百年来,俄国社会发展历经农 奴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四个阶段,始终贯穿着军事扩张性和封建专制 性这样两位一体的主线。它在前社会主义阶段,可以说是黑白交混的灰线。就其对外狂 暴军事扩张、对内血腥军事专制统治而言,这是一条黑线,就其使俄国不断扩大、逐步 强大而言,这是一条白线。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遗传基因的继承性,同时又有其改良 基因的变异性。然而,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迅速改良基因,这取决于客观内外环境的变 化和人们主观能动的作用。1917年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果能长期拥有列宁这样 英明领袖的领导,在不断总结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不发达国家通往社会主义的新 路,那么就可能迫使他彻底清除俄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条黑白交混的灰线,把资本主 义、帝国主义的俄国逐步改造为真正红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苏联。可惜列宁逝世 过早,接替列宁的斯大林思想毛病较多。他既急于用行政命令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帝国 主义,又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时却不急于清除俄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军 事扩张主义和军事封建专制主义毒素,而且让其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俄国历史上 军事扩张性和军事封建专制性这一条灰线真像是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社会主义取代资 本主义本来理应是变灰色为红色。可是红色社会被历史传袭而来的黑线渗透之后,却使 之变成为缺少光泽的赭色。苏联时期的军事封建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带有红色印记的赭色 社会。
    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转轨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主要形成于斯大林阶段。当然,这不 能归咎于斯大林一个人,而是俄国社会历史发展惰性和惯性的产物,是由于军事扩张性 和军事封建专制性渗透到最先进的共产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中来的产物。如果有列宁那 样英明、清醒的领袖继续坐镇十几年,也许苏联社会的发展会有另一番面貌。这样设想 并非夸大个别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正是肯定了特别杰出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巨大 推动作用,这样才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如果认为不论什么人执政,苏联必定都是形成 军事封建社会主义,那岂不是机械论和宿命论吗?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 ,苏联大刮个人崇拜歪风。那时在宣传中总把斯大林与列宁并列为“天才的领袖”,总 把斯大林吹捧为“今天的列宁”。实际上这两位领袖的素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想只 要引述曾经与列宁、斯大林长期共事的亲密老战友莫洛托夫的看法就足够了。莫洛托夫 晚年坦率地说:“至于谈到列宁和斯大林,我要说:前者是天才,后者是人才。”[7]( P326)实践证明,列宁确实是天才,尽管他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毕竟他把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同20世纪初俄国社会实际和国际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形成较为系统的 列宁主义,初步探索了像俄国这样较为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且力图解 决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践同样证明,斯大林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尽管他犯有严重的错误,毕竟他在列宁之后,只用了二三十年时间使苏联变为拥有现代 工业和核武器的社会主义强国。历史实践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斯大林主义。可是斯大林 主义却是较为复杂的意识形态。它既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又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分,更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渗透了军事扩张性和军 事封建专制性的东西。由此苏联才沿着俄国近四百多年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轨迹转轨成 为军事封建社会主义。
    苏联的不幸还在于自斯大林之后,半个世纪以来,未能再出现列宁式的天才人物。继 斯大林而起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这些领导人,在思想作风方面依旧是斯大林式的, 而在能力才干方面又不如斯大林。别看赫鲁晓夫在口头上大批猛揭斯大林的错误,可是 作为斯大林之后苏联党政领导第二代的核心人物,在他统治的11年之中,他在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上奉行的依然是准斯大林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上依然固守权力过度集 中的斯大林模式,只是在某些方针政策上作了调整和改变,其对外军事扩张性和对内军 事封建专制性依然如故,而且有所发展。勃列日涅夫作为斯大林之后苏联党政领导第三 代的核心人物,在他统治的18年之中,比起赫鲁晓夫更加倒退复旧。他在指导思想和领 导体制上奉行的是新斯大林主义,在对外军事扩张和对内集权专制上比之斯大林不少方 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终于完成了军事封建社会主义。
    在勃列日涅夫死后,从1982年11月到1985年3月又经过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无所作为 的延误过渡,到戈尔巴乔夫接班时,可以说苏联已经是问题严重,矛盾重重。戈尔巴乔 夫1985年3月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才54岁,在苏联历史上是年富力强的领导人。如果 他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髓,本来可以从发展党内民主起步,进而发展苏维埃 民主,逐步清除军事扩张性和军事封建专制性的弊病,使苏联重新焕发社会主义的青春 。可惜他也是在斯大林模式和体制下一帆风顺爬上政治权力顶峰的。他和斯大林一样, 具有刚愎自用、专横独断的弱点。在头三年沿着旧的轨道改革受阻之后,他从1988年6 月第19次党代表会议起,急剧转向右的方面。他打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号, 想一下子铲除军事扩张性和封建专制性,对斯大林主义不作一分为二的具体分析,力图 立即全盘清除斯大林主义,使苏联进入后斯大林主义的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结果对外一 味退让,让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压力和影响大为增强,对内领导不力,使国内潜藏已 久的经济、政治和民族矛盾激化,政局动荡。这样就给叶利钦背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完全转向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以可乘之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煽动群众,终于摧毁了 苏共和苏联。于是俄国历史又第五次转变,从军事封建社会主义转向当代资本主义。
    然而社会历史的发展依然存在惰性和惯性。从1991年底至1999年底,叶利钦任俄罗斯 总统这8年期间,俄国社会照样不可能从军事封建社会主义一下子转轨到自由民主资本 主义。由于苏联解体,经济下滑,科技滞后,俄国在军事上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然而 叶利钦依旧是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他于1991年6月间以无党籍自由派人士当选为俄罗 斯联邦第一任民选总统后,翌年5月又兼任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最高统帅,6月再兼任俄 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主席,集政、军、安三大权于一身。叶利钦的名字是鲍里斯,在俄语 中意为“勇士”。他成为政坛勇士,勇攀政治权力巅峰之后,于1996年5月间曾自命为 “鲍里斯一世”,自认为是彼得一世式的改革家,是彼得大帝式的新沙皇。后来的实践 证明,他的“休克疗法”等改革措施并不成功,致使俄罗斯国家和社会在从社会主义转 轨到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出现无序、混乱和强烈阵痛;然而他在滥用权力方面却真像是彼 得大帝式的新沙皇。最为突出的事例莫过于当俄罗斯议会与总统在决策上发生尖锐分歧 时,当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反对叶利钦的“休克疗法”等改革措施时,叶利钦竟于1993年 10月调动军队炮击议会所在地的白宫,用重机枪和直升飞机向议会大楼扫射,坚决用武 力镇压了议会中的反对派。这要算是现代民主政治历史上的奇闻怪事,也使叶利钦作为 “民主派”首领的形象大为受损,暴露出他的确酷似新沙皇。到1999年底,当叶利钦处 境维艰、大有走投无路之时,他却亮出奇招,突然辞职,并且指定年方46岁的普京为代 总统。普京这个人精明强干,治国颇为有方。所以他在2000年3月举行的总统竞选中, 以获得52.94%的选票当选,击败了他的四个对手。普京执政两年多来政绩显著,比较得 民心。他要想使俄罗斯日益富强,在世界上重振雄威。然而他将在多大程度上转而遵循 现代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规则呢?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总之,纵观俄国近五百年的历史,贯穿着一条对外军事扩张和对内军事封建专制的黑 色底线。尽管其间俄国社会制度历经封建农奴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的转轨和巨变,但是这一条黑色底线始终明显地展示出来。它对于我们认清俄国历史和 俄国社会的特性很有好处,对于我们认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和根源以及覆亡的原 因大有帮助。马克思在1881年曾经提出这样的设想,即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 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在西欧先进社会主义国家帮助之下直接过渡到社 会主义。然而,到20世纪初,由于俄国社会内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公有制的农村公社已 经大都瓦解,由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甚至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 段,同时西欧英、法、德等先进国家又没有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所以马克思关 于俄国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已经成为泡影。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 曾提出通过“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立即消灭商品货币、实行实物分配,使俄国直接过 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可是在初步实践中碰壁、遭到众多群众反对之后,列宁幡然醒悟 ,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发展,逐步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这 是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然而后来斯大林于1929年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急于向资本主 义全面进攻,同时又搞起个人崇拜、个人集权、终身制等。可以说,由于俄国历史上遗 传下来的军事扩张和军事封建专制,“卡夫丁峡谷”的阻断和灾难,苏联未能真正率先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变形为军事封建社会主义。看来俄国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一样,只有先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彻底铲除军事封建专制遗毒、充分发展自由民主 之后,才可能进一步消除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逐步转轨、过渡到新的科学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03-02-26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M].北京:三联书店 ,1978.
    [4]蔡特金.列宁印象记[M].北京:三联书店,1954.
    [5]兹拉特金著,陈大维译.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展史[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2.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莫洛托夫秘谈录——与莫洛托夫140次谈论(菲·丘耶夫日记摘编)[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返回2004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