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研究法西斯的又一部力作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读感
韦红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4年01期
【原文出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5期第636~638页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韦红(1964-),女,安徽枞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K516.43/4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1-881X(2003)06-0636-03
    有关法西斯问题、特别是关于德国法西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问题,是史学界研 究的一个老课题,国内外史学界在相关领域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史学界在德国法西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问题的研究方面有了重大进展,推出了 一批重要著作,其中有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新论 》、陈祥超、郑寅达等著《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专政》等。然而,学术研究无止境,对 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的研究也是如此。综观已出版的有关著述,在阐述 德国法西斯问题时,通常只论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思想理论体系,而对其产生的根源 则缺乏相对深刻的历史性探究。特别在论及德国法西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关著述 则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少有探究。最近,武汉大学吴友法教授推出其独著新作《德 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一书 ,针对学术界在法西斯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以新的视角,更为深入地探究了德国法 西斯兴起的原因以及德国法西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是这一领域研究 中的又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佳作。
    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一书的内在逻辑架构看,全书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作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作为切入 点,并由此使人们认识到对德国法西斯兴起问题进行再探讨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曾是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课题。过去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结果。作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完全 正确。其理由是,30年代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然而美国并没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策源地。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第二次世界大战视为经济危机的产物,它应该有其更 为复杂的现实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全面爆发看,它是由 德、意、日法西斯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挑起的。所以,作者在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德 、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因此,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必须重视研究法西斯的兴起 问题。根据作者的看法,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前言, 第1页),而30年代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 。由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发动战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德 国法西斯的兴起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以上看法既点出了作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 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又使人们认识到了深入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则分析和探讨了德国法西斯逐步走向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作者并没 有将研究仅仅停留于法西斯的兴起问题上,而是进一步论述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作者认为,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法 西斯就是战争,法西斯要发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前言,第8页)。但是,作者指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国际社会正义力量采取正确的策略,制止希特勒法西斯发动 侵略战争或推迟战争爆发的条件还是具备的。也就是说,尽管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但战争并非绝对不可避免,至少是可以推迟的。这实际上也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谋篇布局来看,《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一书的侧重点置于第一部分,即德国法西斯 的兴起问题上。在本书出版前,作者曾对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问题进行了10余年的辛 勤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本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从实际情况看,第一 部分所阐释的相关问题确实都有相当的研究水平和深度,显示出作者在德国法西斯的兴 起问题的研究方面有相当深厚的功底。该部分的每一章都集中论述一个问题,实际上自 成一篇严谨的论文。
    根据作者的观点,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 这些原因可划分为现实的和历史的两大类。
    所谓现实的原因,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特定的国内外环境。对此,作者做 了相当透彻的、不乏新意的分析。首先,作者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对德国 的不公正处置是德国法西斯兴起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过去人们在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的 原因时,通常只注意研究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希特勒怎样进行欺骗宣传,争取群众, 垄断资产阶级如何支持希特勒,并最终把希特勒推上总理宝座。事实上,法西斯在德国 的兴起与当时德国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 和约》使德国遭受凌辱和宰割,在国际上蒙受耻辱,德国人的民族感情因此受到巨大创 伤。同时,战争的破坏和巨额战争赔款导致德国经济严重危机,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从而使德国人民中产生了一种仇视战胜国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为 纳粹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使纳粹势力迅速崛起。其次,作者还就其他促使德国法 西斯上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为代表的反动势力 的支持是德国法西斯政治上迅速控制德国的重要因素;30年代经济危机导致了魏玛共和 国议会民主制的危机,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天赐良机等等。
    对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历史原因的分析是该书写得最深刻的部分之一。作者从多维视角 详细分析了德国法西斯兴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思想的继承性,显示出作者宽广的思 路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因而颇具新意。
    作者首先认为,法西斯主义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因素之大成,因 此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与德国前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因为德国有不同 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点在第一编第二章《前资本主义因素对 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影响》一章中阐述得很清楚:其一,德国没有经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 命,资产阶级出世较晚,十分软弱,容克封建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打击和清除。这种状况 使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德国长期没有得到健全和发展,资产阶级没有在政治上占真正 的统治地位。其二,近代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在俾斯麦为代表的容克地主阶级领导 下完成的,俾斯麦建立了统一的德国,这一历史功绩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容克势力在德国 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而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又使德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容克 资产阶级阶层。所有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容克资产阶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其三,德国 一直存在着专制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在思想文化领域 培植了一批德国学术界称之为“进步的反动派”,培植了一批军官团阶层、极端沙文主 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势力。作者认为,以上各种独特的“德国现象”的历史遗存,“遇 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德国法西斯运动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发展”(第54 页)。
    作者还具体细致地分析了德国法西斯产生的思想根源,认为德国历史上的非理性主义 思想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谢林的绝对创世说、叔本华和尼采的 唯意志论、狄尔泰等人的生命科学、张伯伦的种族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想都是德国法西 斯的思想前驱,法西斯主义则是非理性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并通过“实践”方式将非理 性主义从沙龙、咖啡馆和书房搬到了大街上(第56、74页)。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一编中还有一个闪光的新点,即用两章的篇幅,将30年代的 德国与美国进行横向比较,用比较研究的方式来解读法西斯在德国兴起的原因。众所周 知,30年代的德国和美国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前者专制主义 等保守反动势力影响比较强大,资产阶级民主比较脆弱,后者则不同,资产阶级民主比 较成熟。正是这两类国家,为了克服30年代经济危机,都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但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实行法西斯专政的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结果将德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在美国,罗斯福推行“新政”,对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条件下,加强国家干预,不 仅有助于克服经济危机,而且开辟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为什么在30年代的经济危机面前,德、美两国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呢?根据作者的看 法,这是现实环境与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德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和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在人民的民主意识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在抵制前资本主义因素及 抵御法西斯进攻的能力上存在差异;第二,德国和美国在经济上差距比较大。美国的经 济基础远远超过德国,可以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缓解危机,不需用法西斯专政的 强制办法控制危机,也没有必要走上战争冒险道路去扩大市场和掠夺资源。德国则由于 经济实力不如美国,债务缠身,《凡尔赛和约》赔款尚未付清,无力扶持破产企业和金 融系统,只能靠法西斯专制主义措施来克服危机;第三,德国和美国在民族心理上差别 较大。在德国,民族观念原本就很强烈,《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奴役则加深了德国人 对战胜国的民族仇视。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帮助了法西斯的兴起。美国则不然。美 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德国那种浓厚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第四,两国无产阶级在抵 御法西斯进攻中的作用不同。在德国,由于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互相斗争,使无产阶级 力量处于分裂,没有建立起反法西斯阵线。美国工人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力量相对集 中,支持罗斯福连任,挫败了法西斯的篡权计划。第五,两国法西斯的力量也有明显差 异。德国法西斯有非常明确的纲领和斗争目标,善于鼓动群众,发展较快,还得到垄断 资本家和上层统治人物的支持。美国法西斯组织虽然较多,但各自孤立,力量分散,没 有像德国纳粹党那样形成全国统一性组织和领导中心,也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 标,因此难成气候。这些比较无疑有助于使研究得到深入。
    本书第二编虽然不是重点,但对于提示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却具有重 要意义。在揭示“法西斯就是战争”的本质的同时,详细研究和分析推动德国法西斯不 断巩固和壮大、并逐步走向战争的外在因素,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作者的看法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和德国法西斯在外交方面欺骗、讹诈的成功等是推动德国法西 斯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并走上侵略波兰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道路的外部刺激因素 。如果当时英、法等国不是推行绥靖政策,对德国法西斯不是姑息、纵容、退让,而是 同苏联等欧洲其他国家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共同反对法西斯战争,就有可能制止,至少 推迟战争的爆发。正是从此意义上,在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情况下,“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消除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第321页)
    当然,也许是出于体例的原因,《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一书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本书是作者系列论文基础上的集成之作,每一章几乎就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因此,虽 然就每一章而言,论述颇为严谨,但就全书的处理而言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论点在 不同部分重复出现的情况。当然,瑕不掩瑜,《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一书中提出的有关 极富启发性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对于深化我国学术界对法西斯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大有裨 益的。
    收稿日期:2003-08-09^



返回2004年01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