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评《正义之剑——全球之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
郭方/邸文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12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3年03期第93~96页
【作者简介】郭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邸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


    1945年至2001年,我国出版了一些有关二战史的著作,也出版过十多种介绍审判、追 捕纳粹战犯的译著(主要集中在纽伦堡审判方面)。但总起来看,其所涉及内容仍然有限 。时至今日,关于纳粹战犯的问题尚未有把握全局、观点鲜明、论据翔实的作品问世。冯存诚等同志的近作《正义之剑——全球之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全书共51万字,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研究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 的力作。
    作者含辛茹苦,几尽15年,完成了这部极富创新、蕴含丰厚、史料确且、富有可读性 的专著。纵览全书,具有以下明显的特色:
    一、独立构筑了对纳粹战犯研究体系
    对纳粹战犯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我国付诸阙如,即使在国际学术界也 属凤毛麟角。有份量、上档次的力作也不过10多种,其中主要有:(德国)阿达尔勃特· 吕克尔的《1945—1978年期间对纳粹战犯的惩处》(1979年)、(法国)儒勒·波加茨沃的 《纳粹主义完结后的纳粹分子》(1973年)和(英国)诺尔曼·图多罗夫的《战争罪行,战 犯与审判战犯》(1986年)。而《正义之剑》的作者,除认真吸纳了上述力作的成果外, 还认真研究了600多部中、外文资料集,在认真研究、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构筑了历史 跨度长、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新研究体系。
    从历史跨度时限上看,作者从1945年11月第一次审判纳粹战犯,一直追踪到21世纪之 初的第一年,直到搁笔时为止,探讨了2001年奥地利新纳粹“海德尔”现象和对新、老 纳粹分子罪行的声讨。
    从全方位的方面看,作者在研究内容上将前人的成果臻之完善,并进一步全面勾画出 审判和追捕纳粹战犯的各个方面和历史脉络:从战争背景、大屠杀规模与类别,纳粹战 犯的规模和类型、对纳粹战犯的审判,纳粹战犯的逃亡与追捕,直到对纳粹战犯目前状 况的介绍,研究的方位涵盖面完整而广泛。
    从多层次方面看,作者在论述纳粹战犯的审判案件时,将多达数百万具有典型意义的 案件,从散落在上百部有关或相关的专著、杂论或者纪实报道中聚拢起来,按时间、国 别、性质分门别类。在纳粹战犯的分类方面,一改以往专著只侧重军政部门、党卫军、 特别行动队和集中营杀手的思路,力图把笔锋拓展到参与纳粹战争罪行的各个领域、各 个职业,如企业家、专家学者、教授、行政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并以大量准确、 足以量化的事实与证言,首次揭示了纳粹妇女是积极参与战争罪行的一个重要群体。作 者以确凿无误的事实与数字,勾划出形形色色的纳粹战犯的脸谱,并从五大洲的各个层 面,反映出追捕、审判纳粹战犯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不容置疑地揭露出那些怙恶不悛的 纳粹战犯尽管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逃窜、匿藏,最终也无法逃脱正义审判这一历史规 律!
    作者构筑的该书研究体系,是以往著作望尘莫及的,具有完整、系统和全新的特点。
    二、不囿旧说,勇于创新
    作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大量的中、外文史料,经过多年孜孜不 倦的研究,对国内外史学界注重不够或长期探讨的一些重要问题,勇于抒发己见,提出 了另人信服的见解:
    1.关于纳粹欧洲“新秩序”问题
    在以往论述纳粹欧洲战场侵略罪行的著作中,较为注重于论述战争进程和军事作战方 式,而对纳粹欧洲“新秩序”这一重要问题只是简略地提及。而本书作者则从纳粹侵略 、统治欧洲的野蛮手段和同化政策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论述,明确揭 示出所谓“新秩序”,实际上不过是纳粹德国不择手段、最大限度地掠夺、剥削、奴役 被占领国家与地区以及纳粹德国统治阶级获得最丰厚利润的代名词。
    2.关于纳粹种族屠杀问题
    这一重要问题,国内外舆论界通常只关注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问题,本书则论述了 大屠杀的受害对象不仅包括被其视为劣等种族和死敌的犹太人,而且还包括吉普赛人, 某些被认为含有犹太血统的突厥系民族,甚至还包括纯粹日耳曼人中的精神病患者以及 严重残疾人。人们由此能够全面理解纳粹种族屠杀和反人道主义的本质。
    关于纳粹疯狂反犹的原因,曾是史学家多年探讨的难题。作者认为纳粹反犹具有多方 面的深层原因,主要为四点:欧洲历史上反犹历史文化传统(自古以来犹太民族的命运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存在岐视和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传统)、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 希特勒个人心理原因,并指明纳粹反犹的极端独特性:同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相比,古 代的暴君、酷吏乃至现代的无耻政客尽管残暴,但是他们并未有从肉体上灭绝整个犹太 民族的计划,也不曾操纵现代化生产线似的杀人设施。只有在k5nc06.jpg旗下,犹太人才 痛切地感受到了身陷灭顶之灾的民族危机。“只有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 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关于希特勒与屠杀犹太人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否认”论调,认为 希特勒对此事并不知晓,而是下面的人独断实施的结果。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对这种流 行广泛的论调进行了驳斥。作者指出,戈林是遵照希特勒的指示并下达命令,责成中央 保安总局局长海德里希,由后者制定并实施对犹太人“最后解决”的计划。作者还详细 地论述了纳粹灭绝犹太人的4个阶段。
    3.关于男女青年追随和堕落为纳粹战犯的原因
    作者不仅着重搜集战犯的罪证,而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纳粹战犯、特别是其 中男女青年在狂热中堕落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其所处的历史条件 和社会环境做了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论证。这是作者对西方学术界广为流传的法西斯主义 与资本主义“无关论”的严正批驳,同时昭示世界进步势力防患于未然,应积极、主动 地铲除新纳粹和各种极端势力产生和崛起的社会土壤,防止其坐大到危害国际和平与稳 定的程度。
    4.关于6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追捕纳粹战犯高潮迭起的原因
    作者客观地论述和评价了战后初期美、英、法三国和前苏联对纳粹战犯的国际审判和 缉捕法办,并指出,此后因“冷战”和西方大国对纳粹战犯曲意庇护和苏联过分退让, 致使大量纳粹战犯匿藏和逃脱。关于6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追捕纳粹战犯高潮迭起的原因 ,作者认为:(1)纳粹战犯的滔天罪行,引起国际民主势力义愤填膺,更加激起战争受 害者的极端愤慨,形成一股强烈要求将一切在逃和漏网纳粹战犯缉拿归案、绳之以法的 强劲潮流;(2)自60年代以来,以色列情报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追查行动;(3)包括德 国在内的欧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对纳粹战犯罪行认识的不断深化,追捕战犯已成为进步人 类的共同事业。这三股力量互相促进,彼此支持,协调行动,促使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缉 捕纳粹战犯的持续高潮。最后作者指出,彻底清算纳粹战犯离不开德国人民的奋斗,并 预言最后一名纳粹战犯的消亡远在10年之后。
    5.驳斥西方广为流行的“元首产物”论
    在西方史学界,一些著名史学家从方法论角度,集中研究法西斯元首的生平、特征、 世界观及其行动,从传统史学角度强调“大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他们认为,法西斯 的崛起及其运动基本上源生于法西斯元首的个人魅力,源生于元首的思想、愿望及其行 动。因此,纳粹德国的罪行,实为希特勒一人的罪行。本书作者通过指名道姓、有凭有 据揭露纳粹战犯的种种残虐罪行,戳穿“万事全怪希特勒,本人只是盲从者”的论调, 并揭示纳粹统治是垄断资本统治的一种极端形式,纳粹罪行实为垄断资本中极为好战集 团的罪行。因此,该书不仅是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和声讨,也是对纳粹罪恶政权和垄断资 本中极为好战集团战争罪行的审判和声讨。这对于激发正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无疑 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6.立足史实,勇于立异
    在以往二战史特别是纳粹战犯罪行史的国际研究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无疑 具有不容置疑的最具权威性的依据和论据。然而,在肯定纽伦堡审判铁案不可翻案的今 天,也必须指出在这一审判过程中,也确实存在某些值得推敲之处。其中最为主要的当 属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难人数。当时,该法庭接受了解放该集中营的苏联一家的数字, 死难者人数为400万人。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国波兰,甚至提出该集中营受害者高达550 万人的结论。而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死难者还不足80万人。我国一些著作在20世纪90 年代仍沿用400万人这一数字。作者在研究了100多本有关重要的书刊和资料后,认为死 难者当在160万人以上,与波兰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150万人以上大体相当。这 应视为《正义之剑》一书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该书在我国首次经过令人信服的论证, 确认了纳粹战犯的规模——15万至17万人。
    为纳粹战犯“开脱”历来是属大逆不道,会招致无穷谴责。但作者经过深入研究,毅 然指明了审判纳粹战犯中也存在冤、假、错案,例如民主德国于1953年以集中营刽子手 罪名处决的埃尔娜·多恩案则是其中一例。作者还指出,即使在杀人如麻的“特别行动 队”主犯中,也有罪不当诛者,例如,古斯塔夫·诺斯克。
    三、史论结合,雅俗共赏
    1.史料翔实,论述严谨
    作者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各种书摊和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的多种途径,广泛搜集有关 中文资料书刊360多部,并掌握6种外语,搜集了英、法、德、俄、波、捷文书刊、资料 集240多部。此外,10余年来也随时跟踪世界各国追捕、审判纳粹战犯的动态,掌握最 新最活的资料。作者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丰富的史料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归纳,得 出准确的数字,在论述中不失谨严,所做的结论用词恰当中肯,使这部著作史料翔实、 论述严谨,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
    2.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自然离不开引用必要的文献、事例和数字。但是,如果要 使读者突破法学界和历史学界的范畴,则必须避免把整本书变成“判决书式的堆砌”。 作者融深刻学术性和史实真实性于活泼流畅的文笔之中,使作品具有“深入浅出,雅俗 共赏”的特色。全书共计14章,除第4、5、6、7、11章中基本使用论述的笔法外,其他 各章均在确保忠于史实和数据的前提下,着力使用了生动活泼的纪实手法,例如对门格 尔、伊尔玛·格蕾丝、欧勃霍泽等战犯的描述,甚至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
    毋庸置疑,《正义之剑》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突出的一点是对若干重要案件的 论述未能充分展开。例如,纳粹党卫军于1944年12月在阿登战役中制造的马尔梅迪惨案 ,在向来强调人生价值的美国和西欧,曾引起强烈反响;在西方二战史学家的笔下,也 是重点之一。但在《正义之剑》一书中,作者只给了七行字的篇幅,基本事实和重要案 犯下场均未详细陈述。
    其次,作者对于国内外评介较多的军队内战犯着力不够,基本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 未能进一步挖掘;对于政府中的战犯的论述,也有不完备之感,至少应对每一个内阁部 长有一个基本的交待。
    之所以出现上述缺陷,可能是作者只侧重于历史资料的开发,而对充分使用因特网这 个高科技手段有所忽略,未能充分借鉴国际各研究机构最新和更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此外,注释是学术著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品中原来大量的 中文和英、法、德、俄、波、捷外文注释,因篇幅所限,在出版时全部删略,实为遗憾 !



返回2003年1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