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赵文亮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9期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新乡)2003年04期第106~109页
【英文标题】Nationalism and the Wa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ZHAO Wen-liang
History Dep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2,China
【作者简介】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系,河南 新乡 453002
【关 键 词】民族主义/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民族解放战争/局部战争nationalism/war/the two World Wars/part wars/national liberation war
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3)04-0106-04
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整个人类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不仅战争的次数和频 度前所未有,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也达到了人类历史的高峰。从世纪之初的三次帝国主义 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二战后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直到世纪之末的科 索沃战争,整个世界不断经受着战争腥风血雨的洗礼。
20世纪战争的频繁和烈度的增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与成为20世纪重大国际问题 的民族主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帝国主义各国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民族主义对20世纪战争 最明显的作用。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 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 的历史进步性。主要由于战争的作用,到1871年,民族主义在欧洲基本取得胜利。
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 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的基 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 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 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1](P15)。 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主要大国先后进入了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 此时,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后起的资本 主义大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和地区的霸权;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不 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各国资产阶级学者和政客的鼓动下,民族主义的宣传甚嚣尘上。他 们强调本民族的优越及其利益的重要性,主张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即强权和战争的方 式为本民族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德意志的泛日耳曼主义、俄罗斯的泛 斯拉夫主义、英国的殖民主义、法国民族复仇主义、日本的天皇制军国主义、美国的新 殖民主义等。正是在欧洲各国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鼓噪声中,偶发的“萨拉热窝事件” 由于各大国的迅速介入,很快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战争使最为顽 固的民族主义堡垒的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土崩瓦解,大民族主义失去 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对中东欧各国的大民族主义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 面,英法的胜利更加助长了其国内早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传统的强权政治逻辑的 作用下,为追求“报复和异乎寻常的欲望”,它们以主宰者的身份对战败国及其殖民地 进行了重新瓜分,建立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战后霸权的工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 败国所进行的骇人听闻的掠夺和制裁(凯恩斯称之为剥皮政策[2](P77)),激起了整个德 意志民族的仇恨,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异常高涨。这就为鼓吹日耳曼种族主义、强 权政治和对外侵略的希特勒的上台铺垫了道路。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挑战,实力衰弱且彼 此孤立的西方国家只能采取维护各自利益的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就成了 历史的必然。
由上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极端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必然要导致争夺地区霸权甚至世界 霸权的战争。当战争发生在非欧洲地区、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并且作战双方实力有较大 差异的时候,这种战争也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或地区战争;但当战争发生在世界的心脏 地区——欧洲,在实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集团之间展开时,这种战争就表现为世 界大战。世界大战是民族主义战争在20世纪最高、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二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 族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帝反殖反封、争取民族独立斗 争的主要和基本的斗争形式。这种战争在20世纪开展得十分普遍和频繁,持续时间也很 长,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
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界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900至一次大战结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的起步阶段。此时,亚 洲国家开始觉醒,中国义和团运动拉开了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战争的 序幕;接着,伊朗、土耳其等国先后爆发了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不同 程度的胜利;处于帝国主义直接奴役之下的印度、越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则出现 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人民起义。非洲不少国家也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人民起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广泛兴 起阶段。在此阶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而且 大多数国家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方式展开的。民族解放战争几乎遍及亚洲各国,还扩展 到非洲和拉美的部分国家。在亚洲,有中国的北伐战争、朝鲜的“三·一”起义(1919 年)和“六·十万岁”运动(1926年)、越南的安沛起义(1930年)和义安——河静苏维埃 运动(1934年)、印度尼西亚反荷起义(1926—1927年)、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叙利亚反法大起义(1925—1927年)、沙特阿拉伯的统一战争(1916—1927年)、土耳其民 族革命战争(1918—1923年)。在非洲,自北非的埃及到南非,许多国家都曾爆发过反对 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和武装斗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埃及人民起义(1919年),摩洛哥里 夫共和国反西、反法战争(1921—1926年),利比亚人民反意战争(1922—1931年)。在拉 美,人民群众反帝反独裁的斗争在一些国家也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展开。
30年代和40年代中期,法西斯主义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主要矛盾,抗击法 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主要形式。中 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卫国战争和西班牙共和国反对德意侵略与干涉的民族 革命战争构成这一时期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的主体。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遍地开花、民族解放战争 取得最终胜利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 结束了欧洲的统治”[3](P811-812)。大多数国家的独立是经由民族解放战争的道路取 得的。
经过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洗礼,亚非地区各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迅速增强,他们在二次大战后纷纷起来争取民族独立。但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并不甘 心失去自己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帝国,常常企图使用武力来维持其殖民统治。于是,殖 民地的人民只能诉诸于战争,而且这种民族战争在亚非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据统计, 战后共发生了43场民族解放战争;1945—1964年20年间全球所发生的104场战争和武装 冲突中,有35.6%(即37场)属于这一类型。[4](P188-189)在亚洲,有印支三国的抗法战 争(1946—1954年),印度尼西亚的抗荷战争,马来亚、塞浦路斯和南也门的反英战争, 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反法战争等。在非洲,有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乍得、喀麦 隆和马达加斯加的反法民族解放战争,西撒哈拉反西战争,肯尼亚的反英战争,安哥拉 、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反对葡萄牙的民族解放战争,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反对南非白 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斗争。在拉美,有古巴反美反独裁革命战争(1953—1959年),尼加拉 瓜反美反独裁游击战争(1961—1980年)。广大的殖民地附属国通过战争相继获得独立, 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在民族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后,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一些国家接踵而至。于是,新 独立的民族国家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侵略与干涉的战争。在二战后第三世界 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28场国际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绝大部分属于这类战争。这些 战争从发达国家来看,是要称霸世界或为了维护殖民利益;从民族独立国家来看,则是 民族解放战争类型的一种延续。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和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 义干涉和侵略的朝鲜战争(1950—1953),印支三国的抗美救国战争(1961—1975年),埃 及抗击英法以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即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黎巴嫩的抗美战争(195 8年),刚果人民反对美国干涉战争(1964—1965年)等。
另外,战后苏联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以及它对周围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压控制,激起一 些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各国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并因而导致了苏联与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在东欧,苏联出兵12个师武力占领了匈牙利(195 6年),伙同华沙条约组织5国65万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在远东和中亚,中苏 之间发生了多次边界武装冲突;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和1979年中越边界之战的发生也有 苏联霸权主义的因素。1979年苏联出兵10万占领南下印度洋的战略要冲阿富汗,标志着 70年代苏联对外扩张的顶点。阿富汗人民虽然经过长达9年的民族解放战争,迫使苏联 军队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于1989年撤军,但也从此埋下了阿富汗长期内战的种子。
三
民族主义导致了战后频繁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世界动荡、威胁世界和平的重 要因素。
民族主义对战争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当一个民族处于异族统治和民族分裂的 情况下,它的认同意识能够促使该民族人民团结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解放和 民族统一的战争之中,促进了民族解放。但另一方面,当一个民族经过民族战争取得独 立后,民族主义本身所带有的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以及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 ,会在受到长期压抑后非常容易地释放出来。一旦国家有矛盾,民族主义情绪便会膨胀 ,并以极端的形式,即战争的形式显示出来。在20世纪,这一问题在民族独立国家之间 表现的最为明显。
早在二次大战前,就出现过民族主义导致的落后民族或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战争,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苏波战争(1920年)、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1920年)、 伊(朗)土(耳其)伊(拉克)三国库尔德人争取独立的战争(1920—1945年)、苏芬战争(193 9—1940年)等。二次大战后,因民族主义问题引起的局部战争持续不断,具体来说可分 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或部族矛盾所引发的局部战争。
这类战争在战后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开展得相当普遍。这些国家多民族并存,种族、 民族(或部族)成分复杂,殖民时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恶毒政策使各民族隔阂甚深;或 者由于统治者推行民族(或部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加之其他国家的挑拨离间甚至公开干 涉,因而民族战争便会轻易爆发。在亚洲的中国、菲律宾、缅甸、斯里兰卡、阿富汗、 伊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塞浦路斯等国都发生过民族战争。其中斯里兰卡泰米 尔人与作为统治民族的僧伽罗人正进行着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阿富汗持续十几 年的内战刚刚停息;黎巴嫩更因民族和宗教冲突而内战不断从而留下了“黎巴嫩化”这 一内战不断、国家分裂的代名词。在非洲,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开展得更加普遍。战后 非洲所发生的32场国内战争和武装冲突,绝大多数都是国内民族或部族战争。有超过半 数的国家经受过民族战争的浩劫。其中利比里亚和安哥拉分别出现过三次内战,扎伊尔 七燃战火。非洲国家的民族战争不仅次数多、频率高,而且其复杂性、野蛮性和激烈程 度常令世人震惊。例如,在拥有250多个部族的尼日利亚,其三个最大的部族豪萨—— 富拉尼族、伊博族和约鲁巴族之间经常进行战争,部族屠杀不断,仅仅1967至1970年的 内战就造成200余万人的死亡。1994年卢旺达短短三四个月的部族战争,全国750万人中 竟有100万人被杀,200多万人逃亡。1999年的布隆迪部族战争给这个只有500万人的国 家造成了20多万人的死亡和近百万难民。[4](P200)
世纪之末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的冲突更由于北约的介入,从而演变成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科索沃战争。
第二种类型,民族国家之间因民族问题引起的局部战争。
在战后所发生的99场国际性战争中,有65场(即占总数的65.7%)是在二次大战后才获得 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进行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因相邻国家民族主义的碰撞而引发的 。这一类型的战争遍及亚非拉,特点为发生次数和介入国家多、规模大、烈度强、持续 时间长。从时间上看是随着五六十年代大量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而日益增多起来。 在1945—1965年的20年里,这种战争有8场,而1965—1984年的20年里却有41场。[4](P 190-191)从东南亚、南亚、西亚到北非、中非、东非和南非,再到拉丁美洲,邻国之间 的战争持续不断,且频率越来越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战后几十年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 列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冲突,五次中东战争有四次是因民族问题引起的。
在研究这类战争时,下面两点值得引起重视。
其一,个别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导致的地区争霸战争不仅引起地区动荡,而且 成为国际性战争的主要“热”源之一。例如,印度试图称雄南亚及与巴基斯坦的争夺导 致了中印边界战争、三次印巴战争和印巴之间经常性的边界武装冲突,因而西方舆论惊 呼:“南亚曾经是、将来也仍然是世界的火药桶”。[4](P185)伊拉克与伊朗为称雄海 湾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1980—1988年)的全面战争,使用了包括毒气在内的一切武器, 双方伤亡200多万人,军费开支4000多亿美元,不仅给双方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后果,而 且影响了中东乃至全球局势的稳定。[5](P456)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也同它的民 族主义恶性膨胀和地区霸权主义野心有关,并由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 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越南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 梦想建立印度支那联邦,于1978年出兵20万侵占近邻小国柬埔寨,既而向中国挑衅,由 此引发了长达20年的柬埔寨战争和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造成了东南亚的长期动荡。 南非白人政权为称雄南部非洲,不仅多次出兵干预周边国家的内战,而且向周边国家发 动了多次侵略战争。
其二,随着冷战的结束,民族主义浪潮随即迅速向整个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扩张蔓延, 以致“从南非各城市的边缘到斯里兰卡的海岸,从科索沃的山谷到巴斯克山区,到处可 听到武器的铿锵声”[6],民族主义更成为国际战争的“热”源之一。1989年以来全球 发生的24场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有14场是由民族和种族矛盾所引发的。[4](P200-201) 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分裂后,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高涨,新独立国家之间因民族问题而爆 发了多次战争。其中的斯洛文尼亚战争(1991年)、克罗地亚战争(1991—1993年)、波黑 战争(1992—1995)和科索沃战争(1997—1999年)均源于国内民族问题,并很快演化为巴 尔干各民族国家之间甚至西方国家介入的残酷的国际战争,使前南地区各国人民横遭战 争的屠戮。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9期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新乡)2003年04期第106~109页
【英文标题】Nationalism and the Wa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ZHAO Wen-liang
History Dep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2,China
【作者简介】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系,河南 新乡 453002
【内容提要】 | 民族主义与20世纪的战争有不解之缘。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民族主 义对战争所起的作用存在着重大差异:帝国主义各国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导致了两次世 界大战,使人类饱受了史无前例的战争浩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席卷亚 非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广泛开展,打碎了西方的殖民体系,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取 得民族独立;二战后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导致了战后频繁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 世界动荡、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Nationalism has a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wars in the 20 century .However various types of nationalism,at different stages or in differentcountries,played different roles to a specific war.The malignant expansionof the nationalism in imperialism countries resulted in the two World Wars.After the two World Wars,the nationalism in the Third World leads the world to frequent post-War local conflicts and part wars.It has been a chieffactor for world turbulence and threats to world peace. |
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整个人类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不仅战争的次数和频 度前所未有,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也达到了人类历史的高峰。从世纪之初的三次帝国主义 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二战后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直到世纪之末的科 索沃战争,整个世界不断经受着战争腥风血雨的洗礼。
20世纪战争的频繁和烈度的增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与成为20世纪重大国际问题 的民族主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帝国主义各国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民族主义对20世纪战争 最明显的作用。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 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 的历史进步性。主要由于战争的作用,到1871年,民族主义在欧洲基本取得胜利。
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 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的基 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 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 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1](P15)。 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主要大国先后进入了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 此时,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后起的资本 主义大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和地区的霸权;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不 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各国资产阶级学者和政客的鼓动下,民族主义的宣传甚嚣尘上。他 们强调本民族的优越及其利益的重要性,主张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即强权和战争的方 式为本民族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德意志的泛日耳曼主义、俄罗斯的泛 斯拉夫主义、英国的殖民主义、法国民族复仇主义、日本的天皇制军国主义、美国的新 殖民主义等。正是在欧洲各国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鼓噪声中,偶发的“萨拉热窝事件” 由于各大国的迅速介入,很快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战争使最为顽 固的民族主义堡垒的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土崩瓦解,大民族主义失去 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对中东欧各国的大民族主义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 面,英法的胜利更加助长了其国内早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传统的强权政治逻辑的 作用下,为追求“报复和异乎寻常的欲望”,它们以主宰者的身份对战败国及其殖民地 进行了重新瓜分,建立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战后霸权的工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 败国所进行的骇人听闻的掠夺和制裁(凯恩斯称之为剥皮政策[2](P77)),激起了整个德 意志民族的仇恨,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异常高涨。这就为鼓吹日耳曼种族主义、强 权政治和对外侵略的希特勒的上台铺垫了道路。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挑战,实力衰弱且彼 此孤立的西方国家只能采取维护各自利益的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就成了 历史的必然。
由上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极端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必然要导致争夺地区霸权甚至世界 霸权的战争。当战争发生在非欧洲地区、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并且作战双方实力有较大 差异的时候,这种战争也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或地区战争;但当战争发生在世界的心脏 地区——欧洲,在实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集团之间展开时,这种战争就表现为世 界大战。世界大战是民族主义战争在20世纪最高、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二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 族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帝反殖反封、争取民族独立斗 争的主要和基本的斗争形式。这种战争在20世纪开展得十分普遍和频繁,持续时间也很 长,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
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界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900至一次大战结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的起步阶段。此时,亚 洲国家开始觉醒,中国义和团运动拉开了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战争的 序幕;接着,伊朗、土耳其等国先后爆发了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不同 程度的胜利;处于帝国主义直接奴役之下的印度、越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则出现 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人民起义。非洲不少国家也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人民起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广泛兴 起阶段。在此阶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而且 大多数国家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方式展开的。民族解放战争几乎遍及亚洲各国,还扩展 到非洲和拉美的部分国家。在亚洲,有中国的北伐战争、朝鲜的“三·一”起义(1919 年)和“六·十万岁”运动(1926年)、越南的安沛起义(1930年)和义安——河静苏维埃 运动(1934年)、印度尼西亚反荷起义(1926—1927年)、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叙利亚反法大起义(1925—1927年)、沙特阿拉伯的统一战争(1916—1927年)、土耳其民 族革命战争(1918—1923年)。在非洲,自北非的埃及到南非,许多国家都曾爆发过反对 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和武装斗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埃及人民起义(1919年),摩洛哥里 夫共和国反西、反法战争(1921—1926年),利比亚人民反意战争(1922—1931年)。在拉 美,人民群众反帝反独裁的斗争在一些国家也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展开。
30年代和40年代中期,法西斯主义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主要矛盾,抗击法 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主要形式。中 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卫国战争和西班牙共和国反对德意侵略与干涉的民族 革命战争构成这一时期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的主体。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遍地开花、民族解放战争 取得最终胜利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 结束了欧洲的统治”[3](P811-812)。大多数国家的独立是经由民族解放战争的道路取 得的。
经过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洗礼,亚非地区各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迅速增强,他们在二次大战后纷纷起来争取民族独立。但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并不甘 心失去自己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帝国,常常企图使用武力来维持其殖民统治。于是,殖 民地的人民只能诉诸于战争,而且这种民族战争在亚非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据统计, 战后共发生了43场民族解放战争;1945—1964年20年间全球所发生的104场战争和武装 冲突中,有35.6%(即37场)属于这一类型。[4](P188-189)在亚洲,有印支三国的抗法战 争(1946—1954年),印度尼西亚的抗荷战争,马来亚、塞浦路斯和南也门的反英战争, 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反法战争等。在非洲,有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乍得、喀麦 隆和马达加斯加的反法民族解放战争,西撒哈拉反西战争,肯尼亚的反英战争,安哥拉 、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反对葡萄牙的民族解放战争,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反对南非白 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斗争。在拉美,有古巴反美反独裁革命战争(1953—1959年),尼加拉 瓜反美反独裁游击战争(1961—1980年)。广大的殖民地附属国通过战争相继获得独立, 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在民族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后,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一些国家接踵而至。于是,新 独立的民族国家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侵略与干涉的战争。在二战后第三世界 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28场国际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绝大部分属于这类战争。这些 战争从发达国家来看,是要称霸世界或为了维护殖民利益;从民族独立国家来看,则是 民族解放战争类型的一种延续。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和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 义干涉和侵略的朝鲜战争(1950—1953),印支三国的抗美救国战争(1961—1975年),埃 及抗击英法以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即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黎巴嫩的抗美战争(195 8年),刚果人民反对美国干涉战争(1964—1965年)等。
另外,战后苏联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以及它对周围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压控制,激起一 些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各国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并因而导致了苏联与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在东欧,苏联出兵12个师武力占领了匈牙利(195 6年),伙同华沙条约组织5国65万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在远东和中亚,中苏 之间发生了多次边界武装冲突;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和1979年中越边界之战的发生也有 苏联霸权主义的因素。1979年苏联出兵10万占领南下印度洋的战略要冲阿富汗,标志着 70年代苏联对外扩张的顶点。阿富汗人民虽然经过长达9年的民族解放战争,迫使苏联 军队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于1989年撤军,但也从此埋下了阿富汗长期内战的种子。
三
民族主义导致了战后频繁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世界动荡、威胁世界和平的重 要因素。
民族主义对战争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当一个民族处于异族统治和民族分裂的 情况下,它的认同意识能够促使该民族人民团结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解放和 民族统一的战争之中,促进了民族解放。但另一方面,当一个民族经过民族战争取得独 立后,民族主义本身所带有的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以及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 ,会在受到长期压抑后非常容易地释放出来。一旦国家有矛盾,民族主义情绪便会膨胀 ,并以极端的形式,即战争的形式显示出来。在20世纪,这一问题在民族独立国家之间 表现的最为明显。
早在二次大战前,就出现过民族主义导致的落后民族或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战争,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苏波战争(1920年)、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1920年)、 伊(朗)土(耳其)伊(拉克)三国库尔德人争取独立的战争(1920—1945年)、苏芬战争(193 9—1940年)等。二次大战后,因民族主义问题引起的局部战争持续不断,具体来说可分 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或部族矛盾所引发的局部战争。
这类战争在战后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开展得相当普遍。这些国家多民族并存,种族、 民族(或部族)成分复杂,殖民时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恶毒政策使各民族隔阂甚深;或 者由于统治者推行民族(或部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加之其他国家的挑拨离间甚至公开干 涉,因而民族战争便会轻易爆发。在亚洲的中国、菲律宾、缅甸、斯里兰卡、阿富汗、 伊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塞浦路斯等国都发生过民族战争。其中斯里兰卡泰米 尔人与作为统治民族的僧伽罗人正进行着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阿富汗持续十几 年的内战刚刚停息;黎巴嫩更因民族和宗教冲突而内战不断从而留下了“黎巴嫩化”这 一内战不断、国家分裂的代名词。在非洲,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开展得更加普遍。战后 非洲所发生的32场国内战争和武装冲突,绝大多数都是国内民族或部族战争。有超过半 数的国家经受过民族战争的浩劫。其中利比里亚和安哥拉分别出现过三次内战,扎伊尔 七燃战火。非洲国家的民族战争不仅次数多、频率高,而且其复杂性、野蛮性和激烈程 度常令世人震惊。例如,在拥有250多个部族的尼日利亚,其三个最大的部族豪萨—— 富拉尼族、伊博族和约鲁巴族之间经常进行战争,部族屠杀不断,仅仅1967至1970年的 内战就造成200余万人的死亡。1994年卢旺达短短三四个月的部族战争,全国750万人中 竟有100万人被杀,200多万人逃亡。1999年的布隆迪部族战争给这个只有500万人的国 家造成了20多万人的死亡和近百万难民。[4](P200)
世纪之末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的冲突更由于北约的介入,从而演变成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科索沃战争。
第二种类型,民族国家之间因民族问题引起的局部战争。
在战后所发生的99场国际性战争中,有65场(即占总数的65.7%)是在二次大战后才获得 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进行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因相邻国家民族主义的碰撞而引发的 。这一类型的战争遍及亚非拉,特点为发生次数和介入国家多、规模大、烈度强、持续 时间长。从时间上看是随着五六十年代大量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而日益增多起来。 在1945—1965年的20年里,这种战争有8场,而1965—1984年的20年里却有41场。[4](P 190-191)从东南亚、南亚、西亚到北非、中非、东非和南非,再到拉丁美洲,邻国之间 的战争持续不断,且频率越来越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战后几十年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 列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冲突,五次中东战争有四次是因民族问题引起的。
在研究这类战争时,下面两点值得引起重视。
其一,个别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导致的地区争霸战争不仅引起地区动荡,而且 成为国际性战争的主要“热”源之一。例如,印度试图称雄南亚及与巴基斯坦的争夺导 致了中印边界战争、三次印巴战争和印巴之间经常性的边界武装冲突,因而西方舆论惊 呼:“南亚曾经是、将来也仍然是世界的火药桶”。[4](P185)伊拉克与伊朗为称雄海 湾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1980—1988年)的全面战争,使用了包括毒气在内的一切武器, 双方伤亡200多万人,军费开支4000多亿美元,不仅给双方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后果,而 且影响了中东乃至全球局势的稳定。[5](P456)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也同它的民 族主义恶性膨胀和地区霸权主义野心有关,并由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 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越南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 梦想建立印度支那联邦,于1978年出兵20万侵占近邻小国柬埔寨,既而向中国挑衅,由 此引发了长达20年的柬埔寨战争和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造成了东南亚的长期动荡。 南非白人政权为称雄南部非洲,不仅多次出兵干预周边国家的内战,而且向周边国家发 动了多次侵略战争。
其二,随着冷战的结束,民族主义浪潮随即迅速向整个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扩张蔓延, 以致“从南非各城市的边缘到斯里兰卡的海岸,从科索沃的山谷到巴斯克山区,到处可 听到武器的铿锵声”[6],民族主义更成为国际战争的“热”源之一。1989年以来全球 发生的24场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有14场是由民族和种族矛盾所引发的。[4](P200-201) 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分裂后,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高涨,新独立国家之间因民族问题而爆 发了多次战争。其中的斯洛文尼亚战争(1991年)、克罗地亚战争(1991—1993年)、波黑 战争(1992—1995)和科索沃战争(1997—1999年)均源于国内民族问题,并很快演化为巴 尔干各民族国家之间甚至西方国家介入的残酷的国际战争,使前南地区各国人民横遭战 争的屠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