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探寻欧洲文明的特性
——试读《欧洲文明的进程》
敖怀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9期
【原文出处】《欧洲研究》(京)2003年03期第148~153页
1998年春上,陈乐民、周弘两位老师曾邀请多位研究欧洲历史文化的知名专家学者, 开会讨论他们共同完成的“欧洲文明扩张史”书稿。会议开得认真、热烈,大家通过对 话交流,都对欧洲文明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有了更加宏观和明晰的体察和认识。而后,《 欧洲文明扩张史》一书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于1999年出版。
现在,经过作者修订,该书改名《欧洲文明的进程》由北京三联书店再版。(注:陈乐 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笔者 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又跟着作者在字里行间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欧洲文明之旅,生出许 多新鲜、别样的感悟和理解。不过,笔者学力有限,悟性不高,以下所记大抵只是笔者 的些许感想和心得。日后总要细读参详才是道理。
一
从《欧洲文明扩张史》到《欧洲文明的进程》,改版后的书名更加贴近、符合该书的 主要内容。作者开宗明义,“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欧洲文明是在怎样的历史人文条件下 成长、发展和向外扩张的,从而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以作为加深了解我们 自己的参照。”(第1页,本文引语皆出自该书,下同)全书除了“序言:我们眼中的欧 洲文明”,全部13章中有11章是专事探讨欧洲文明的演进过程的,只有最后两章才对欧 洲文明与世界、欧洲文明与中国的关系作了简约的论述,由此可见本书的重心所在。
文明,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个字眼,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从小处着眼,我们以 文明与否来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从大处着眼,我们一直在建设整个国家和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以文明说事,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其内涵和外延却相去甚远。这 种情形充分反映了“文明”一词其含义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通常大家并不觉得其中有什 么挂碍、不妥和有欠周详之处。但是,把它上升到学术层面,就不容随便通融和马虎了 。可以看出,本书的立论是基于人们对“文明”的通约理解的。但是在序言中,作者又 进一步对“文明”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作者所论的文明并非“那种宽泛无边、包罗万象 的‘文明’”,“而只着眼于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文明’。衡量文明的尺度、衡 量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看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第1页)根据这种标准,作者把“文 明”这一总概念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功能性的文明”。“物质文明 ”顾名思义,一目了然;“精神文明”则是历史文化生成的深层精神特征,并通过哲学 、宗教和文学艺术等表现出来;“功能性文明”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指的是属于上层 建筑层面的运行体制、机制等带有“工具”、“手段”性质的文明。(第2页)
这番限定实质上表明了作者进步主义的文明史观。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一文明的 概念出发来勾画、描述欧洲文明的进程的。虽然作者基本采用史家笔法,根据历史线索 展示了欧洲文明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滥殇,历经中世纪的沉积和酝酿,近代的勃发、激 荡和扩张,到现当代的幻灭和中兴的全过程,然而如作者所言,本书起不了“教科书” 的作用,它也不是一部“欧洲通史”,而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根据上述文明史观对 整个欧洲文明的历程进行了浓缩、提炼和升华,是一种长程的、宏观而又有所侧重的历 史整合。如同中国画,可以工笔重彩,但更是写意的、传神的,铺陈扬榷、挥洒自如。 因此,我们看到,作者所写“欧洲文明”又侧重于“西欧”文明,并藉其两大特征来展 开分合交错的历史叙述。根据作者的总结,欧洲文明的两大特征是:其一,同源异流,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包蕴着“同一性中的多样性”和“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两种取向 ,同一性导向“欧洲主义”,多样性产生“民族主义”,欧洲文明之演进即体现为“欧 洲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其二,欧洲文明从发展趋势 看,是通向现代化,并与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欧洲文明在其历程中虽然跌 宕起伏、迂回曲折,但始终在前进,在推动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第4-5、339页)
所以,作者在对通常所重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了简略的交代之后,即把中世纪作为整 个欧洲文明的起点,充分肯定了中世纪对于欧洲文明之生成的贡献;然后,在揭示“民 族国家”和“欧洲观念”这两大近世欧洲政治文化特征的背景下,着重抒写了从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从“商业革命”到实证科学的发展等相互关联的重大物质和 精神运动,描述、分析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现当代欧洲政治的制度 、机制和思潮的变化和发展。林林总总,环环相扣,却始终不出物质、精神和功能性文 明等文明三大维度的限定范围。而究其根本,大抵在于欧洲文明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 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进程”。(第11页)
二
作者在说明本书的写作“技巧”时,借用了19世纪荷兰一位文艺评论家在评价荷兰近 代著名画家伦勃朗时的一段话:“最好的历史记载就如同运用伦勃朗的技巧:它将一束 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 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第330页)对照本书的章节安排、剪 裁取舍,深感此言不虚。书中不乏可圈可点、发人深思的观点,闪光出彩之处更是比比 皆是,但限于篇幅,笔者在此更只能照此方法,就其荦荦大者说上几句。
(一)对中世纪的重新审视
自启蒙运动以降,受理性主义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欧洲文明的历史 断裂,是所谓“黑暗时代”,没有一点进步意义。这种绝对化和片面的看法早已遭到扬 弃,但是中世纪对于欧洲文明的历史作用仍然不甚明了。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审视中世 纪的社会结构和精神运动,充分肯定了中世纪对于欧洲文明的发轫作用。
其一,欧洲文明的制度发端于中世纪。中世纪承上启下,其“最大的意义是建立起名 符其实的‘封建制度’。”而“欧洲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在欧洲封建制 时期开始萌芽。可以说,没有欧洲封建制,就没有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在这个 过程中,“以精神同一性和文化多元性为特征的欧洲文明”也开始形成。从人文地理的 变迁来看,中世纪欧洲文明的中心已经离开地中海,移至欧洲中部的莱茵河流域。封建 制主要是日耳曼人的创造,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土地分封占有制基础上的分权体制,以及 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它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 规范,这些都是后来欧洲文明中的精髓。”同样,封建制下的地方独立性和自治性也造 成了诸如语言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及各地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特性。(第39—52页)而后是 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是商业的发展、封建制的衰落和王权的兴起,民族意识和主权观 念的形成。欧洲文明经由中世纪而走出中世纪。
其二,欧洲人以基督教为媒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意识。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传 播确实起了在精神上把欧洲‘统一’起来的作用,也就是说‘欧洲观念’的形成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曾有赖于基督教的‘欧洲化’。”由于基督教的普及和推动,欧洲的文化教 育实际上也在中世纪奠定了基础。(第9页)
(二)对近世欧洲政治文化的梳理
首先仍有必要说明本书使用的“政治文化”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包蕴在文化中的政 治性取向”。(第105-106页)那么何谓文化?作者对文明与文化做了简约的追溯和比较。 要言之,文明是外在的、物质的、易于传导的,而文化是内在的、精神的和不易传导的 。(第393页)可见,作者所说的政治文化是对历史的、普遍的政治现实的精神抽象,因 而可以纳入作者的文明范畴之内。
作者认为,近世欧洲的政治文化“可撮要为两条线:一条线是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 即‘民族国家’成为欧洲的普遍现实。另一条线反映欧洲人的相互‘认同感’,即‘欧 洲观念’。前者通向主权国家,后者通向所谓‘欧洲统一’进程。”这两条线都承接于 中世纪:近代国家孕育、萌动于中世纪,到近代终成普遍现象;欧洲观念其源头来自古 代希腊和希伯来的“两希文明”,但中古遍及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则是欧洲人互有认同感 的一个根本原因。然而,“这两个观念的基础都是民族国家的观念和现实,所谓欧洲的 一体化或整合,其基本的元素归根到底也是‘民族国家’。”(第106-107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这一概念的界定。作者认为, 欧洲的“民族国家”不是一个普世性的概念,而是指“基本上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的 那种国家形态”,所以,“‘民族国家’是一个欧洲概念。”(第107-108页)在中世纪 ,西欧大部分地区有民族而无国家,正是这种有族而无国的境况推动各个民族向国家过 渡,而且日益明显和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一个重要杠杆。民族 国家的普遍出现,结束了“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神权大一统时期,古典意义的“帝 国”观念从此让位于近代国家观念。但是,民族国家不但不脱离基督教文明,而且民族 愿望常常通过基督教的民族化表达出来,如遍布西欧各地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各个民族的民族一国家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民族国家产生的过程,也是民族主义 产生的过程。从9世纪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到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现代欧 洲的政治版图基本划定,民族国家的欧洲已经定型。(第109-111页)
(三)欧洲文明的思想阐释
如何说明“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这两大近世欧洲的政治文化特征?作者从思想和 观念运动入手,通过阐释思想家们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及具有普遍影响的政治和社 会思潮,来勾勒欧洲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也许是各别时 代精神的集中表达。从马基雅弗利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到霍布斯的“利维坦”,再 到黑格尔的“国家”,通过剖析和比较三位欧洲近代政治学巨擘的国家学说,深刻揭示 了近世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不断飞跃和最终完成。同样,通过发掘18世纪初法国圣 -皮埃尔神父关于“欧洲联盟”的构想和卢梭的评论,通过演绎康德在其政治哲学中对 “永久和平”的终极思考,反映了近代史期欧洲一些思想家面对战争频仍而对“永久和 平”的忧患意识和热切向往,回溯了“欧洲观念”和欧洲联合的思想源流。诚如作者所 言,“欧洲观念”和某种欧洲“联盟”思想的形成和生发正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 就是民族国家“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在成长着”,而且这种势头“不可逆转”,(第143页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作者这番索隐钩沉的思想演示,却帮助我们追根溯源,深入理 解了欧洲联合的漫长历程。众多欧洲的有识之士对欧洲联合和统一道路的探求、批评、 试验和实践,就是欧洲联合之理念不断丰富、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为我们 今天理解欧洲一体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背景。
这种以思想阐释来说明欧洲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历史运动,探寻、触摸欧洲文 明的心性,构成了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独特视角和方法,也是贯穿于本书结句行文、史 论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换个角度,在根本上,这种阐释思想、史论结合的叙述风格也 是欧洲文明的心性使然。因为从古典及于现代,欧洲文明皆以绵延不绝的思想探索和理 论创新为先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回应、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殊不 知,正是精神领域的变化,如同酵母一样在催生着新社会”。(第274页)
三
通观全书,笔者以为,“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这两大欧洲近世政治文化的特征 实则揭示了整个欧洲文明的两条主要线索。它们也为我们理解欧洲文明进程中的诸多问 题提供了既宏观又细致的框架和方法。可以看出,自中古至近欧洲文明主要体现为民族 国家的演进,民族国家甚至是断然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之间无论建立何 种程度的‘联盟’都必须先经过各民族的独立国家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不能绕过的。” (第129-130页)20世纪末苏东“社会主义大家庭”解体,东欧在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主导 下的、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一体化的失败可为佐证,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东欧还没有普遍 存在着名副其实的独立自主、主权完整的‘民族国家’。”(第130页)由此,我们理应 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思“民族国家”这一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对此迄今 我们仍做得很不够)。但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观念”终于通过欧洲一体化 进程找到了它的现实表达,今天的欧洲仍然是“民族国家”的欧洲,但它同时也越来越 成为“欧洲观念”的政治现实了。不断扩大并深化联合的欧洲联盟是欧洲民族国家的政 府间政治实体,但它已然具备越来越显著的超国家因素,这种因素实质上就是欧洲文明 之共性、同一性的集中体现。于是,我们看到,“欧洲观念”成了欧洲联合的一种精神 支柱,它不仅蕴含着欧洲人所认同的历史人文价值观,而且更是欧洲人现实的经济、政 治、社会和文化诉求。诚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的民族国家肯定不会被湮没、超越 ,但是“民族国家”与“欧洲观念”这两大线索之间将愈益达致新的平衡,并通过诸如 欧盟的多层治理、以某种类似中世纪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欧洲文 明正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演进。
从整体上看,欧洲文明的“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的特性也是外在于其他文明而 存有的。只要把欧洲文明与其他地域或政治共同体的文明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这两大特 性的确是欧洲的特产。因此,以欧洲文明的特性为参照,我们就有必要对当今这个后冷 战时代的国际政治、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很难想象欧洲文明的这些特性可以向其他地域或政治共同体移植,同时只要我们考虑 到这些特性所包蕴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以及它们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在衡量 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时,在将欧洲一体化与其他区域一体化进行比较 时,我们也许就不应该那么乐观了。同样,虽然欧洲文明自传入北美,并在那里生出既 同源又出新的美国文明,欧洲文明扩展成为20世纪的“欧美文明”,或以欧美为主的“ 西方文明”,但是,对照欧洲文明的“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特性,我们似乎也应 该关注并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为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内在差异。欧美文明或者 说西方文明不是铁板一块,也许它从来就并非如此。^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9期
【原文出处】《欧洲研究》(京)2003年03期第148~153页
现在,经过作者修订,该书改名《欧洲文明的进程》由北京三联书店再版。(注:陈乐 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笔者 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又跟着作者在字里行间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欧洲文明之旅,生出许 多新鲜、别样的感悟和理解。不过,笔者学力有限,悟性不高,以下所记大抵只是笔者 的些许感想和心得。日后总要细读参详才是道理。
一
从《欧洲文明扩张史》到《欧洲文明的进程》,改版后的书名更加贴近、符合该书的 主要内容。作者开宗明义,“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欧洲文明是在怎样的历史人文条件下 成长、发展和向外扩张的,从而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以作为加深了解我们 自己的参照。”(第1页,本文引语皆出自该书,下同)全书除了“序言:我们眼中的欧 洲文明”,全部13章中有11章是专事探讨欧洲文明的演进过程的,只有最后两章才对欧 洲文明与世界、欧洲文明与中国的关系作了简约的论述,由此可见本书的重心所在。
文明,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个字眼,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从小处着眼,我们以 文明与否来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从大处着眼,我们一直在建设整个国家和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以文明说事,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其内涵和外延却相去甚远。这 种情形充分反映了“文明”一词其含义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通常大家并不觉得其中有什 么挂碍、不妥和有欠周详之处。但是,把它上升到学术层面,就不容随便通融和马虎了 。可以看出,本书的立论是基于人们对“文明”的通约理解的。但是在序言中,作者又 进一步对“文明”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作者所论的文明并非“那种宽泛无边、包罗万象 的‘文明’”,“而只着眼于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文明’。衡量文明的尺度、衡 量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看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第1页)根据这种标准,作者把“文 明”这一总概念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功能性的文明”。“物质文明 ”顾名思义,一目了然;“精神文明”则是历史文化生成的深层精神特征,并通过哲学 、宗教和文学艺术等表现出来;“功能性文明”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指的是属于上层 建筑层面的运行体制、机制等带有“工具”、“手段”性质的文明。(第2页)
这番限定实质上表明了作者进步主义的文明史观。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一文明的 概念出发来勾画、描述欧洲文明的进程的。虽然作者基本采用史家笔法,根据历史线索 展示了欧洲文明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滥殇,历经中世纪的沉积和酝酿,近代的勃发、激 荡和扩张,到现当代的幻灭和中兴的全过程,然而如作者所言,本书起不了“教科书” 的作用,它也不是一部“欧洲通史”,而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根据上述文明史观对 整个欧洲文明的历程进行了浓缩、提炼和升华,是一种长程的、宏观而又有所侧重的历 史整合。如同中国画,可以工笔重彩,但更是写意的、传神的,铺陈扬榷、挥洒自如。 因此,我们看到,作者所写“欧洲文明”又侧重于“西欧”文明,并藉其两大特征来展 开分合交错的历史叙述。根据作者的总结,欧洲文明的两大特征是:其一,同源异流,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包蕴着“同一性中的多样性”和“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两种取向 ,同一性导向“欧洲主义”,多样性产生“民族主义”,欧洲文明之演进即体现为“欧 洲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其二,欧洲文明从发展趋势 看,是通向现代化,并与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欧洲文明在其历程中虽然跌 宕起伏、迂回曲折,但始终在前进,在推动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第4-5、339页)
所以,作者在对通常所重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了简略的交代之后,即把中世纪作为整 个欧洲文明的起点,充分肯定了中世纪对于欧洲文明之生成的贡献;然后,在揭示“民 族国家”和“欧洲观念”这两大近世欧洲政治文化特征的背景下,着重抒写了从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从“商业革命”到实证科学的发展等相互关联的重大物质和 精神运动,描述、分析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现当代欧洲政治的制度 、机制和思潮的变化和发展。林林总总,环环相扣,却始终不出物质、精神和功能性文 明等文明三大维度的限定范围。而究其根本,大抵在于欧洲文明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 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进程”。(第11页)
二
作者在说明本书的写作“技巧”时,借用了19世纪荷兰一位文艺评论家在评价荷兰近 代著名画家伦勃朗时的一段话:“最好的历史记载就如同运用伦勃朗的技巧:它将一束 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 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第330页)对照本书的章节安排、剪 裁取舍,深感此言不虚。书中不乏可圈可点、发人深思的观点,闪光出彩之处更是比比 皆是,但限于篇幅,笔者在此更只能照此方法,就其荦荦大者说上几句。
(一)对中世纪的重新审视
自启蒙运动以降,受理性主义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欧洲文明的历史 断裂,是所谓“黑暗时代”,没有一点进步意义。这种绝对化和片面的看法早已遭到扬 弃,但是中世纪对于欧洲文明的历史作用仍然不甚明了。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审视中世 纪的社会结构和精神运动,充分肯定了中世纪对于欧洲文明的发轫作用。
其一,欧洲文明的制度发端于中世纪。中世纪承上启下,其“最大的意义是建立起名 符其实的‘封建制度’。”而“欧洲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在欧洲封建制 时期开始萌芽。可以说,没有欧洲封建制,就没有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在这个 过程中,“以精神同一性和文化多元性为特征的欧洲文明”也开始形成。从人文地理的 变迁来看,中世纪欧洲文明的中心已经离开地中海,移至欧洲中部的莱茵河流域。封建 制主要是日耳曼人的创造,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土地分封占有制基础上的分权体制,以及 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它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 规范,这些都是后来欧洲文明中的精髓。”同样,封建制下的地方独立性和自治性也造 成了诸如语言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及各地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特性。(第39—52页)而后是 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是商业的发展、封建制的衰落和王权的兴起,民族意识和主权观 念的形成。欧洲文明经由中世纪而走出中世纪。
其二,欧洲人以基督教为媒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意识。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传 播确实起了在精神上把欧洲‘统一’起来的作用,也就是说‘欧洲观念’的形成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曾有赖于基督教的‘欧洲化’。”由于基督教的普及和推动,欧洲的文化教 育实际上也在中世纪奠定了基础。(第9页)
(二)对近世欧洲政治文化的梳理
首先仍有必要说明本书使用的“政治文化”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包蕴在文化中的政 治性取向”。(第105-106页)那么何谓文化?作者对文明与文化做了简约的追溯和比较。 要言之,文明是外在的、物质的、易于传导的,而文化是内在的、精神的和不易传导的 。(第393页)可见,作者所说的政治文化是对历史的、普遍的政治现实的精神抽象,因 而可以纳入作者的文明范畴之内。
作者认为,近世欧洲的政治文化“可撮要为两条线:一条线是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 即‘民族国家’成为欧洲的普遍现实。另一条线反映欧洲人的相互‘认同感’,即‘欧 洲观念’。前者通向主权国家,后者通向所谓‘欧洲统一’进程。”这两条线都承接于 中世纪:近代国家孕育、萌动于中世纪,到近代终成普遍现象;欧洲观念其源头来自古 代希腊和希伯来的“两希文明”,但中古遍及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则是欧洲人互有认同感 的一个根本原因。然而,“这两个观念的基础都是民族国家的观念和现实,所谓欧洲的 一体化或整合,其基本的元素归根到底也是‘民族国家’。”(第106-107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这一概念的界定。作者认为, 欧洲的“民族国家”不是一个普世性的概念,而是指“基本上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的 那种国家形态”,所以,“‘民族国家’是一个欧洲概念。”(第107-108页)在中世纪 ,西欧大部分地区有民族而无国家,正是这种有族而无国的境况推动各个民族向国家过 渡,而且日益明显和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一个重要杠杆。民族 国家的普遍出现,结束了“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神权大一统时期,古典意义的“帝 国”观念从此让位于近代国家观念。但是,民族国家不但不脱离基督教文明,而且民族 愿望常常通过基督教的民族化表达出来,如遍布西欧各地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各个民族的民族一国家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民族国家产生的过程,也是民族主义 产生的过程。从9世纪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到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现代欧 洲的政治版图基本划定,民族国家的欧洲已经定型。(第109-111页)
(三)欧洲文明的思想阐释
如何说明“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这两大近世欧洲的政治文化特征?作者从思想和 观念运动入手,通过阐释思想家们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及具有普遍影响的政治和社 会思潮,来勾勒欧洲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也许是各别时 代精神的集中表达。从马基雅弗利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到霍布斯的“利维坦”,再 到黑格尔的“国家”,通过剖析和比较三位欧洲近代政治学巨擘的国家学说,深刻揭示 了近世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不断飞跃和最终完成。同样,通过发掘18世纪初法国圣 -皮埃尔神父关于“欧洲联盟”的构想和卢梭的评论,通过演绎康德在其政治哲学中对 “永久和平”的终极思考,反映了近代史期欧洲一些思想家面对战争频仍而对“永久和 平”的忧患意识和热切向往,回溯了“欧洲观念”和欧洲联合的思想源流。诚如作者所 言,“欧洲观念”和某种欧洲“联盟”思想的形成和生发正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 就是民族国家“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在成长着”,而且这种势头“不可逆转”,(第143页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作者这番索隐钩沉的思想演示,却帮助我们追根溯源,深入理 解了欧洲联合的漫长历程。众多欧洲的有识之士对欧洲联合和统一道路的探求、批评、 试验和实践,就是欧洲联合之理念不断丰富、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为我们 今天理解欧洲一体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背景。
这种以思想阐释来说明欧洲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历史运动,探寻、触摸欧洲文 明的心性,构成了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独特视角和方法,也是贯穿于本书结句行文、史 论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换个角度,在根本上,这种阐释思想、史论结合的叙述风格也 是欧洲文明的心性使然。因为从古典及于现代,欧洲文明皆以绵延不绝的思想探索和理 论创新为先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回应、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殊不 知,正是精神领域的变化,如同酵母一样在催生着新社会”。(第274页)
三
通观全书,笔者以为,“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这两大欧洲近世政治文化的特征 实则揭示了整个欧洲文明的两条主要线索。它们也为我们理解欧洲文明进程中的诸多问 题提供了既宏观又细致的框架和方法。可以看出,自中古至近欧洲文明主要体现为民族 国家的演进,民族国家甚至是断然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之间无论建立何 种程度的‘联盟’都必须先经过各民族的独立国家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不能绕过的。” (第129-130页)20世纪末苏东“社会主义大家庭”解体,东欧在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主导 下的、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一体化的失败可为佐证,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东欧还没有普遍 存在着名副其实的独立自主、主权完整的‘民族国家’。”(第130页)由此,我们理应 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思“民族国家”这一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对此迄今 我们仍做得很不够)。但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观念”终于通过欧洲一体化 进程找到了它的现实表达,今天的欧洲仍然是“民族国家”的欧洲,但它同时也越来越 成为“欧洲观念”的政治现实了。不断扩大并深化联合的欧洲联盟是欧洲民族国家的政 府间政治实体,但它已然具备越来越显著的超国家因素,这种因素实质上就是欧洲文明 之共性、同一性的集中体现。于是,我们看到,“欧洲观念”成了欧洲联合的一种精神 支柱,它不仅蕴含着欧洲人所认同的历史人文价值观,而且更是欧洲人现实的经济、政 治、社会和文化诉求。诚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的民族国家肯定不会被湮没、超越 ,但是“民族国家”与“欧洲观念”这两大线索之间将愈益达致新的平衡,并通过诸如 欧盟的多层治理、以某种类似中世纪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欧洲文 明正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演进。
从整体上看,欧洲文明的“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的特性也是外在于其他文明而 存有的。只要把欧洲文明与其他地域或政治共同体的文明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这两大特 性的确是欧洲的特产。因此,以欧洲文明的特性为参照,我们就有必要对当今这个后冷 战时代的国际政治、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很难想象欧洲文明的这些特性可以向其他地域或政治共同体移植,同时只要我们考虑 到这些特性所包蕴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以及它们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在衡量 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时,在将欧洲一体化与其他区域一体化进行比较 时,我们也许就不应该那么乐观了。同样,虽然欧洲文明自传入北美,并在那里生出既 同源又出新的美国文明,欧洲文明扩展成为20世纪的“欧美文明”,或以欧美为主的“ 西方文明”,但是,对照欧洲文明的“民族国家”和“欧洲观念”特性,我们似乎也应 该关注并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为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内在差异。欧美文明或者 说西方文明不是铁板一块,也许它从来就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