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起的原因
杨黔云/刘苏荣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7期
【原文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昆明)2003年03期第70~75页
【英文标题】On the reasons why the modern social security emerged in Europe
   YANG Qianyun/LIU Surong
   Historic Department of Qujing Teachers' College,Qujing 655000,China

【作者简介】曲靖师范学院历史系,云南 曲靖 655000
    杨黔云(1965—),男,贵州沿河人,曲靖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现代化问 题。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是工业化的产物。现代社会保 障制度的建立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今天,它广泛地建立于世界各地。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兴起于欧洲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其中经 济方面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Modern social security rose in Europe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and it was the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At that time the social securities of Germany and England were special representative.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country,and today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world extensively.The reasons why modern social security rose in Europe include three aspects:economy,politics and people's idea.
【关 键 词】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欧洲/经济/政治/思想观念modern social security/Europe/economy/politics/idea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3)03-0070-06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文明之一,是人类社会的伟 大发明。虽然德国在1883年颁布的《疾病保险法》首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先河,但是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的萌动与勃兴却是20世纪之事。在20世纪,世界上绝大多 数国家都先后相继经历了社会保障制度由产生、发展、兴盛再到危机和改革调整的历史 变化的全过程。迄今为止,已有160余个国家或地区相继建立了作为现代国家社会安全 体系乃至文明标志的社会保障制度。[1]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广泛建立是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工业社会衍生的硕果之一。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 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形成之后,作为非正式 制度的家庭保障功能日趋衰微,工业革命以不可抵抗的形式强加在产业工人群体身上的 种种风险,起初表现为劳资关系的严重对立,尔后进一步演化成共产主义思潮主导下的 工人运动。在德国,德皇与俾斯麦政府被迫选择了社会保障制度;而英国则在传统的济 贫法与友谊社的体制基础上自下而上选择了社会保障制度。[2]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兴 起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起的最根本的原因。鉴于英国和德国分别是第一和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而且英、德两国所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上非常具有代表 性,本文就主要以英、德两国为例来阐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起的原因。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产生和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当中, 尽管欧洲各国因国情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与形式也各 有差异,然而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国家的出场,政府开始充当一定的角色。 从此,原有的传统保障形式开始走上了国家化、社会化的道路。[3]换句话说,国家化 、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就是现代社会保障。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建立现代社会保 障制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德两国政府已经开始对本国的社会 经济生活进行积极的干预。
    在欧洲,最先实行比较全面的现代社会保障的是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德国是世界 上第一个为劳动阶级建立、制定社会立法计划的国家。[4]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 疾病保险法”,该法为德国300万工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医疗上的保障,费用由工人和雇 主双方共同负担。1884年颁布的“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规定因工伤亡的工人可以得到医 疗及丧葬费,费用完全由资本家承担。1886年这个工伤及疾病保险法扩大到700万农业 工人。1889年的“老年及残疾保险法”规定:工人到70岁时可以领取养老金,残疾工人 也可以领取津贴。[5]进入20世纪以后,德国从各个方面又开始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 行完善,作为这一努力的结果,1911年7月9日德国政府颁布了《帝国保险制度》,该法 成为当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这部《帝国保险制度》由《帝国保险总论》、《医疗 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工人的养老保险》、《投保人相互间以及与其他义务者 之间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程序》六项法规组成。1911年12月20日德国政府制定并颁布 了《雇员保险法》。1927年7月16日还制定并颁布了《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至此,德国构建出当时世界上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2]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 强有力的德国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这在俾斯麦执政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铁血宰相”的政治才干促使德国最终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与德国不同的是,英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是自下而上的。英国在西方资本主 义世界的发展体系中,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根基 ,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机器劳动代替了手工劳动,使得城市的失业和贫困的规模 日益扩大。早在18世纪,英国工人就曾自发组织,成立了“友谊会”实行互助。该会会 员大都是来自同一行业的技术工人,定期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当会员碰到意外不能工 作时,可以从“友谊会”领取救济。这种由个人交纳会费,从而获得援助的方法还属于 私人自愿投保的性质。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国家进行了一定 的政治改革,政治逐步民主化,保守党政府和自由党政府相继推出了许多提案,由此新 的社会保障形式逐步形成了。[6]第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全国性的公共健康保险法案是1 875年通过的“公共健康法”[7]。1906年自由党政府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法 ”、“劳工介绍法”。1911年又通过了“国民保险法”。“国民保险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残疾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失业的。这项法案是由国家协助自发性的组 织来帮助残病期间工资收入者的第一个尝试。这个法案是在纳费和强制的基础上制定的 。它适用于自16至70岁的一切体力工人,以及每年薪金不超过160镑如文书之类的其他 一切职员。这项法案所需的费用按不同的比例由雇主、职工和国家分担。[8]1906年以 后英国自由党政府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确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这 些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应该为其成员提供有效的社 会保障,这是国家的职责,也是公民的权利。同时,公民也应该对社会保障制度承担一 定的义务,因为公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受益者,这种义务主要以公民交纳一定数量 或比例的社会保障费用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强制性原则。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 成员有益,但是,由于社会成员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 利益与社会成员的眼前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这两者间发生冲突时,的确有一部分社会成 员由于种种原因宁肯选择眼前利益,而不是选择长远利益。因此,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必 须在一些主要措施如养老金、健康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实行强制性原则。第三,单方 责任与共同责任原则。工伤一类的问题主要责任应该由雇主方面承担,因而,在推行工 伤赔偿制度时应该实行单方责任原则,由雇主单方承担对受伤雇工的赔偿。在失业、健 康等问题上国家、雇主及雇工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因而实行共同责任原则。上 述原则成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 原则。[9]
        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尤其是德、英两国兴起的原因,总的来说 可分为经济、政治以及人们对待社会保障的态度三个方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 起的经济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社会问题普遍严重。贫困问题是具有广泛性的主要 社会问题。20世纪初,英国的4300万总人口中的3800万人是生活贫困者。根据德国帝国 统计局的计算,在1894—1902年间,德国一个5口之家的平均生活费为每周24马克40芬 尼,而当时平均每名工人的周工资仅为21马克10芬尼。[9]失业是威胁人们的另一个社 会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工人的失业率为20%。[9]工人的工作条件极端恶化,19 世纪70年代,普鲁士矿工的工伤死亡率为2.77‰,煤矿工人工伤死亡率还要高,为2.82 ‰。1906年,法国北部库尔里耶煤矿因事故共夺去1100名矿工的生命。下层人民的健康 状况恶化,布尔战争时,25%的英国应征者身体不合格。1871年一年,伦敦16家医院共 收治55000名病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 决社会问题,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10]其实,自工业革命兴起以来,随着社会 贫富悬殊的日益扩大,贫困问题就已经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广泛存在了。只是处在19世 纪末20世纪初这个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里,贫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显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为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标志——社会保障的政府机制的形成,或者说导致政府介 入社会保障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相对于某一个国家而言,在很大意义上还与该国特定 的文化、历史、经济与社会背景有关。总的说来,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对老、弱、病 、残等社会特殊群体保障的责任主体的认可,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首先,责无旁贷 的最原始、最古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家庭是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经济保障的最原始和最 基本的保护单位。但家庭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在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和高度城市 化社会后,家庭在弱者群体的保障能力上已非常有限。虽然保障的家庭机制仍然要保持 相当长的时间,但毕竟无法承担主要角色了。其次,是社会劳动者的互助组织和互助机 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在政府对贫困问题尚未做出正式安排之前,劳动者的互助组织 首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为政府介入起到了先驱作用。但由于工业化 、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使群众性的互济互助组织无法承担起主要角色。再 次,市场机制的风险保障。由于其非强制性的自愿决策的特征,无法克服其所固有的逆 向选择弱点,也使其无法成为对老、弱、病、残这样社会特殊群体抵御风险,实现经济 保障的主要形式。[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增进 公共利益、实现公共消费,必须构造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机制的“社会保障” ,去实现这一项任务。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逻辑。[11]总而言之 ,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极其复杂而广泛的,使得只有政府的介入才能解 决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那么,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先在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欧洲兴 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起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近代晚期西欧各国工人运动的重新高涨。社会矛盾的尖锐导致了工人运动的重 新高涨。工会运动的发展是这段时期工人运动高涨的最基本的事实。1877年,德国已有 全国性工会26个。[12]法国的全国性工会在1874年已达135个,地方性工会1884年为68 个,1890年增至1006个。[13]工会会员在1906年达80万,这对以农业为主的法国来说已 是相当可观的数字。同时,罢工运动蓬勃展开。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鲁尔、柏林、莱 比锡、纽伦堡都进行了8小时工作日大罢工。1889年伦敦码头工人罢工四周,1911年英 国矿工全国性罢工持续了6个月之久。法国工人1882年罢工182次,1893年为634次,189 9年已达771次。[13]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欧各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最重要表现 。德国于1875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社会民主党,其在议会选举中所得 的选票1877年为31.2万张,1884年为55万张,1890年更是增至100多万张。法国于1879 年成立了工人党,后经多次分化组合,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仍日渐壮大。1906年,社会 主义党团在选举中共获得87.7万张选票,拥有44个议席,到1914年已获得140万张选票 ,103个议席,成为法国议会第二大党。英国也于1900年建立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 改称工党,同年在议会中所拥有的议席为29席,1910年已达42席。其他西欧国家也纷纷 成立工人阶级政党,并在议会中取得席位。这些工人阶级政党除了领导政治斗争外,还 把争取工人阶级经济生活的改善,迫使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福利立法作为自己的重要斗 争内容。近代晚期西欧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推动资产阶级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 直接动力。[10]
    第二,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鼓动和统治者认识的转变。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与工人运动 的新发展,引起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注意,他们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制定社 会保障立法,缓和社会矛盾。主要由法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讲 坛社会主义学派对德国近代晚期的社会改革影响极大。该派主张国家应采取保护性措施 来改善工人生活及劳动状况,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强制性社会保险、限制劳动时间等。讲 坛社会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谢夫曼还参加了三项社会保险法的起草工作。德国民族自由党 也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建立起一套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社会政策体系。[10]
    西欧各国的政治领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正视社会问题,并 试图通过社会立法手段代替镇压手段。
    19世纪的德国无论在工业化规模方面,还是在社会对于现代化保障的需求方面都实际 上远不及英国,然而它却能够率先自上而下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原因何在?19世纪 下半叶的德国阶级矛盾十分复杂,政治流派繁多,资产阶级的力量却比较薄弱,而无产 阶级则比较强大且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发展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斗争理论和成 熟的战斗组织。俾斯麦政府为了扑灭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使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 做法,企图通过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来拉拢工人,阻止工人运动的发展。这一深刻 的政治因素是德国率先实行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然而,由政府主管的社会保障计划之 所以能够顺利实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普鲁士行政官僚机构的完善。普鲁士 行政官僚机构形成于17世纪普鲁士崛起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使政府的管理机构能够 保持较高的效率,俾斯麦才得以利用这个机构推行社会保障计划。[2]
    在德国,也许社会立法运动的最强大动力来源于社会民主党运动的压力。无论统治阶 级还是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恐惧都是非常真实而深刻的。反对派赞成采取残酷无情 的手段来镇压社会主义,不作丝毫的让步;国王和俾斯麦则宁愿采取家长态度,设法用 先发制人的手段来对付社会民主党的宣传,使群众抛弃自己的造反的领袖,投入父亲般 的统治者和保护人的怀抱。威廉一世在1881年11月17日的诏书中苦口婆心地指出:“医 治社会弊病,不能依靠镇压社会民主党的过火行为,而同时却能够通过积极促进工人的 福利来办到。”[14]俾斯麦确实说服国王从王室基金中拿出一笔钱来办各种社会福利办 合作社、建立伤病养老金和残废人互助金等。狡猾而注重实际的俾斯麦认为,采取这种 措施,既可以孤立资产阶级,又可以使工人不关心政治、不干预国家管理,从而巩固王 权。[15]可见,德国的统治阶级是极其狡猾的,尽管也有经济上的考虑,但他们建立现 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的专制统治,而绝对不是出于对劳动群众的关 心。
    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态度的转变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起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在 这里我们以英国社会对待贫困的态度的转变为例。从广义的范畴来说,至今人类社会所 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与贫困作斗争,从贫困走向富裕、发达。贫困风险是劳动者以及社 会成员最基本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是政府解决贫困风险最正规、最主要的社会计划。 贫困风险自人类社会形成便一直存在,只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它表现的是分散的、一 家一户的问题。[11]
    在英国,自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以来的几个世纪里,对贫困者给予帮助一 直是地方政府的事务。中央政府对这一问题基本上是持袖手旁观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 为对贫困状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贫困是由个人,尤其是道德有缺 陷的人引起的,因此贫困这一问题被视为不重要。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早期的济贫制度 带有明显的惩罚性。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人们对贫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是因 为社会工作者的调查使人们对英国社会的贫困问题的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19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末,布思和劳恩屈分别在伦敦和约克对贫困问题进行调查。在这两个调查 中,他们放弃了维多利亚时代对贫困问题采取的绝对衡量标准,而改用相对衡量标准, 即划定贫困线的办法。随着“贫困”被重新定义并且被重新“发现”,随着穷人“社会 剥夺”程度和需求程度的被曝光,随着对贫困这一社会问题因果关系提供的新的解释, 整个社会开始了解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一个事实:近1/3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只 有1/40的人获得救济。这一发现导致重新检验对待穷人的办法,增强了社会各阶层改善 社会中不利者条件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开始认识到,贫困的主要原因除了新济贫法强调 的个人道德的堕落外,还有普遍的经济因素,如失业和低工资等。[16]既然贫困之类的 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理应对此承担责任,作为社会 最高组织形式的国家理应采取措施,尽量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为其全体成员提供一整 套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国家的职责,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这一职责 应该不断扩大。[8]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一件新事物的出现是 多么的重要。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欧洲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许多破绽,社会不公更加严重。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了,但是其分配 却极不公平。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大大恶化了,他们的不满与日俱增 ,这对于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来说是一个“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只有对资本主义 社会进行调整和弥缝,才能使资本主义继续生存下去。同时,阶级斗争的形式也迫使统 治集团不得不从事这种调整。这一时期,工人阶级以及其他劳动群众的觉悟更加提高, 他们组织起来为捍卫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斗争。各国几乎都成立了工人的政党和工会,从 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压力。同时,18世纪末以来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欧洲社会工业 化与城市化,使得欧洲社会生活愈益复杂化,因而产生了过去意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新 问题。这些都需要积极地加以解决。另外,这时实行这种调整也有了可能。第一,当时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支强大的科学家队伍成长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政府 出谋划策,协助政府在社会许多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第二,工农 业生产的大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为实行社会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 ]总而言之,当时的形势使得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英、德等国政府必须而且也有可 能对本国的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积极的干预,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完全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这就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兴起的大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钉在资本上”,成为资本的附属 物,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来实现的。 资本越积累,工人的劳动强度越大,失业也就越多,生活条件也越没有保障,一句话, 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马克思曾以当时的英格兰为例,指 出需要救济的贫民阶层由三类人组成: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他们的人数随资本的 需要而变化,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就有大批工人被抛向街头,而当经济复苏时,这些人 就会减少;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他们是产业后备军的候补者,随时 可以迅速大量地被卷入现有劳动大军的队伍;第三类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他们或是因 为年老,或是因为伤残、疾病、失业而被迫流落街头。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 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 律。[17]
    资产阶级在本性上是不会管工人的死活的,但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为了劳动力的再生 产,他们也不得不采取一些社会保障措施来救济贫民、抚恤伤残等等。马克思、恩格斯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等著作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实 际上也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官方济贫事业”。既然资产阶级认为过剩人口对于资本主义 生产是必要的,那么他们也必然会为这个劳动力的蓄水池提供生存条件,否认这一点是 不符合实际的。[17]而实际上,一些资本家认为实施社会保障措施能免除工人的后顾之 忧,有利于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因而,他们是支持政 府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
    收稿日期:2002-11-12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阎宇红.西欧各国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产生、发展与变革[J].国际关系学报,1998 ,(4).
    [3]Marrin Perry.Western Civilization[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 92.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John Qakland.British Civilization[M].Cambridg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英]约·阿·兰·马里欧特著、姚会 译.现代英国(中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3.
    [8]丁建定.从济贫到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丁建定.试论近代晚期西欧的社会保障制度[J].开封:史学月刊,1997,(4).
    [1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4.
    [12]丁建弘.德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沈炼之,楼均信.法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15]张文焕.拉萨尔和俾斯麦[M].北京:三联书店,1981.
    [16]陈晓律等.当代英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7]周沛.社会保障的阶级属性、资金来源与建立原则[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哲社 版)1997,(2).^

返回2003年0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