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现状与前景(六篇)
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
李世安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7期
【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2003年02期第30~50页
【英文标题】World History Studies in China-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ive(6 Essays)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编 者 按】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史学界,如何对世界史学科的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审视,如何对 其发展趋向作一理性的前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 ,将有助于我们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地探讨我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新路径。为此 ,本刊邀请部分首都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此发表意见,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回应。他们所撰 写的以下一组稿件,从各自的切入点着手,或就国内的某一有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进行了 认真的梳理,并就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展开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看法;或 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当然,有关这一话题的 讨论,学术界众说纷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没有众所聚焦的视角,也没有 众所认同的权威性结论。但广大史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无疑将促进我国世界史研究的 深化与拓展,而这正是本刊一以贯之的学术宗旨。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3)02-0030-04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元化和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将越演越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史学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中国史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 的美国史研究,要响应时代的呼唤,迎接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对近年来中国在美国史 研究领域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笔者在2000年时,曾与李剑 鸣和贾文华同志进行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写作本文时,吸收了他们的许多宝贵意见, 特此表示感谢。)
一、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美国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美国史研究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我国 著名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的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1999年,在国内其他大学学报和 主要学术刊物上刊登的美国史论文,就有435篇,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近100篇,出版专 著11部以上。从1999年至今,发表的论著数量又有明显的增加。
除了美国政治史、经济史和外交史这三大热点外,美国史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拓宽。过 去研究相对薄弱的一些方面,如移民史、边疆开发史、种族史、文化史、社会史、科技 史,以及美国人权发展史等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出版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著述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立新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何顺果的《美国 边疆史》、李世安的《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王晓德的《美 国文化与外交》、梁茂信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王旭的《美国城市史》、白建才的 《美苏冷战史》、于群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以及苏格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等等。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张友伦的《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李剑鸣的《殖 民地时期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李世安的《美国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和人权外交》 、周钢的《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时殷弘的《匈牙利事件和美国政策 》,以及王晓德的《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等等。
近年来的美国史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美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史研究
我国学者十分关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 进行了研究。由于运用了大量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第一手资料,使研究的成果颇有深度 和说服力。例如:
1.美国政治史
关于美国政治史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围绕民主制度、政党制度、人权和宗教等问题进 行。
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上,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并不尽善尽美,存在不少问 题。例如张友伦在《美国社会的悖论:民主、平等与性别、种族歧视》(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既肯定了美国由于殖民时期具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因而才 形成美式民主制,但是他也指出,美国民主制受到英国与欧洲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阶 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存在种族不平等问题。
张定和在《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 从新的角度,研究了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沿革及现状,分析了由于美国政治制度本身 的问题而导致的缺陷。
在研究美国政治制度问题上,张海涛在《三说美国:国家资本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出 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坚持批评美国的传统观点,并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观点进行了 剖析,作者引用了1989年陈云同志的一句话作为该书的结尾:“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 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现在是到了该大呼特呼的时候了。 ”
张友伦在其论文《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中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问题,在其宪法中,没有写入保障人民权利 的条款,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利,妇女处于无权地位。
在关于美国政党制度产生的问题上,刘祚昌在《杰裴逊、麦迪逊与共和党的兴起》(《 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认为,杰裴逊与汉密尔顿的政治分野,是两党制产生的最 早缘由。在与汉密尔顿的现实斗争中,杰裴逊提出的奋斗纲领,奠定了共和党形成的思 想基础,促进了共和党的建立。
在美国人权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在肯定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 美国人权政策存在的问题。例如李世安在《美国司法制度对黑人人权的践踏》(《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中,指出由于美国司法中的政治色彩和经验主义,形成 了美国司法制度中的种族主义传统。李世安的《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河北人民 出版社,2001年版)更是历史地和全面地论述了美国的人权政策。
关于宗教问题,学者们认为,美国虽然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但宗教始终是美国政治不 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例如董小川在《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 998年第4期)中,就持这一观点。他指出,200多年来,各种宗教势力从未停止过反对政 教分离制度的斗争。
2.美国经济史
关于美国经济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何顺果的《美国边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论述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背景 、进程、模式及其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该书还强调了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的作用,东 西部的互动关系,指出西部开发是19世纪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
李剑鸣的论文《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大学学报》,1996 年第2期)和陈雄章在其论文《论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对外经济交往》(《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9年第1期)中,分别从土地问题以及当时国际经济交往的大环境中,对美国经 济的发展作了分析。
黄柯可在《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点》(《世界历史》,2000年第3期)中,从 农业人口外流的阻力小、障碍少,外来移民不断形成新农民,使美国农业劳动力转化的 过程较短,和美国农村人口转移与全国人口流向同步、同向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了美国农 业发展中的这个重要问题。
周钢和李军在论文《美国西部“牧羊帝国”的崛起》(《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中 ,指出牧羊业在美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牧牛业更为重要的作用。
李世安的《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中国当代出版社,1996年 版),用大量的新资料,分析了美国政府在民族市场和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中的作 用,强调了国家干预是美国经济起飞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3.美国思想文化史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多元性是美国思想文化的一大特点。但在这一混杂的大熔炉里, “上帝的选民”,崇尚理性与科学、追求自由、宣扬个性和笃信上帝等观念,始终占据 主流地位。这些观点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消极意义。
王晓德在《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史学集刊》,1998年第2期)中,论 述了美国“使命观”的产生及其滥用的情况。
孙中有在论文《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中 指出,虽然启蒙运动与大觉醒运动促进了美国个性与自由意识的成长,推动了美国教育 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它们孕育出的个人主义给日后美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美国对外战略与外交
美国20世纪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近年来备受关注。
1.对外战略及政策
我国学者认为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战略重心在太平洋,其潜在的敌 国是日本。但是由于受孤立主义及自身实力的影响,美国在一战前实行“中立政策”, 以坐收渔人之利。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战略,实行“先欧后亚”的方针。徐蓝的论文 《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战略演变》(《历史研究》,1 996年第6期),认为1938年是美国上述战略发生变化的分水岭。
在冷战时期,美国则实行“重欧轻亚”的战略方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遏制”政 策。崔丕在《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散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 第2期)中,认为凯南的“遏制”战略的特质在于“均势遏制”,而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 “全球遏制”。两者在本质上都一样,把对付前苏联作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基石。
冷战时期的美国对东欧政策则是鼓励“和平演变”,同时不要激化与前苏联的矛盾。 时殷宏的《匈牙利事件和美国政策》(《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就持这种观点 。王玮在《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对冷战的历史根源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客观的角度 历史地分析了冷战发生的原因。
2.美国对外关系
在中美关系的研究上,新作不少。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苏格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 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代表性的论文有李世安的《46年来的美国对台湾 问题》(《台湾研究》,1997年第2期)。
在早期的中美关系研究上,王立新的著作《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就鸦片战争前至189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传教士在中美文化交流中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许多学者认为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基本准则。但是越来越多的 学者也提出和同意国家利益是美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之一。前者以徐世澄为代表,他 在论文《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东方出版社论文集,1999年)中持这一观点。后 者可见于张建新的论文《寻求大国的庇护:太平洋战争期间澳美关系评述》(《史学集 刊》,1998年第4期)。
贾庆国在《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对50年代中美关系最为低落时期,仍然存在着改善的可能进行了分析。
顾宁在其论文《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映及影响》( 《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中,认为从尼克松时期开始的“遏制”但不“孤立”的对 华政策源于1996年的美国国会听政会。
关于中美关系的现状,贾庆国与汤炜的《棘手的合作: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瞻》(文化 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和朱成虎主编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势》(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都强调了两国的合作在增加,对抗在减少,中美关系在建设亚太地区冷 战后的新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3.移民政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梁茂信在《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一书中,对美国的移民政策作了全面考察。
丁则民在《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中,讨论了美国 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政策。
戴超武则在《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 中,具体地考察了美国的亚洲移民政策。
近年来也出版了一些好的译著,其中重要的有《美国的激进主义》、《美国赖以立国 的文本》、《美国外交文件》等等。同时涌现了一批极有作为的美国史史学批评学术新 秀,如杨玉圣等人。
在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美国史研究人才中,除了上述著述的作者外,还有大量公务员、 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其间,出现了一批选题新而专的博士论文,其中包括思想 史、城市史、区域经济史、黑人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南开大学博士生吴金平等人的博士 论文,还为美国一家出版社选中,即将以英文出版。
在学术交流上也较为频繁,在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 学和南京国际关系学院,都召开过国际会议或各种专题讨论会。
二、美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史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在选题上有严重偏向,特别是偏向 中美外交史的著作过多。例如从1995年到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有58部专著问世。但 是其中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有36部,约占62%;而关于研究美国历史本身的仅有22部, 只占34%;关于黑人史和妇女史的几乎为零。论文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外交史和中美关 系史的论文共180篇,占总数的41%,并且集中在二战前后和冷战时期。
第二,是选题陈旧,资料薄弱,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严重。多数论著都未能利用档案文 献;即使在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中,借助第一手文献进行研究的为数也不多。
第三,从论著的规模看,大多偏向于大而通,真正的专题研究比较少见,因而具有坚 实基础和创新意义的论著不多。
第四,多数论著几乎落后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反映出过去研究的新进展。所 借鉴和利用的国外著述的论点和资料比较陈旧、不准确和不全面,论著的分析框架也比 较陈旧。
第五,资料建设不够。目前需要做好美国问题的工具书和基本资料的引进工作和编纂 工作。
第六,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研究美国史的单位和点正在萎缩,人员减少,资金投入 严重不足。而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利于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 。
三、对21世纪初年美国史研究的一些建议
当今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有其深刻的历史 根源。从历史的、长远的视角来考察美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提出一些规律性和基础性的 看法,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之间的关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为了提高我国的美国史的研究水平,我国政府有关领导部门应组织力量,对美国史学 科的选题进行梳理,从原创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考虑,选定一些重 大的课题进行立项。在拟定这些选题时,特别要加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理论研究, 重视美国历史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在选题规模上,应当以中等偏小的题目为主;以目前国内的研究条件和学术积累来看 ,研究大而通的选题,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成果。目前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选题,归纳起来 如下:
美国早期社会史
美国革命和建国史
美国黑人史
美国妇女史
美国家庭史
美国工人的生活、工作和文化史
美国人口、移民与族裔史
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史
美国经济史
美国环保政策史
以文化和经济扩张为内涵的美国外交史
美国区域史和地方史
美国政治制度史
美国政治思想史
美国冷战史
美国军事史
当然还有其他各种专题研究,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了繁荣我国的美国史研究,需要有国家、各高校和各个研究机构,重点资助具有前 沿性的,或填补国内空白的课题,其中包括有新资料和新进展的传统选题。
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7期
【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2003年02期第30~50页
【英文标题】World History Studies in China-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ive(6 Essays)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 | The Editor's Note:In the new century scholars of history are concerned about an accurate evaluation of world history studies in China and a reasonable pro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studies.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is conducive to both concerns.For this purpose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is journal has invited some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higher educations institutions to air their views on this question.There is neither consensus nor focuses in the following 6 essays but they throw ligh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espective of world history studies in China. |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元化和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将越演越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史学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中国史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 的美国史研究,要响应时代的呼唤,迎接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对近年来中国在美国史 研究领域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笔者在2000年时,曾与李剑 鸣和贾文华同志进行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写作本文时,吸收了他们的许多宝贵意见, 特此表示感谢。)
一、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美国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美国史研究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我国 著名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的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1999年,在国内其他大学学报和 主要学术刊物上刊登的美国史论文,就有435篇,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近100篇,出版专 著11部以上。从1999年至今,发表的论著数量又有明显的增加。
除了美国政治史、经济史和外交史这三大热点外,美国史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拓宽。过 去研究相对薄弱的一些方面,如移民史、边疆开发史、种族史、文化史、社会史、科技 史,以及美国人权发展史等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出版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著述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立新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何顺果的《美国 边疆史》、李世安的《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王晓德的《美 国文化与外交》、梁茂信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王旭的《美国城市史》、白建才的 《美苏冷战史》、于群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以及苏格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等等。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张友伦的《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李剑鸣的《殖 民地时期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李世安的《美国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和人权外交》 、周钢的《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时殷弘的《匈牙利事件和美国政策 》,以及王晓德的《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等等。
近年来的美国史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美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史研究
我国学者十分关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 进行了研究。由于运用了大量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第一手资料,使研究的成果颇有深度 和说服力。例如:
1.美国政治史
关于美国政治史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围绕民主制度、政党制度、人权和宗教等问题进 行。
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上,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并不尽善尽美,存在不少问 题。例如张友伦在《美国社会的悖论:民主、平等与性别、种族歧视》(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既肯定了美国由于殖民时期具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因而才 形成美式民主制,但是他也指出,美国民主制受到英国与欧洲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阶 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存在种族不平等问题。
张定和在《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 从新的角度,研究了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沿革及现状,分析了由于美国政治制度本身 的问题而导致的缺陷。
在研究美国政治制度问题上,张海涛在《三说美国:国家资本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出 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坚持批评美国的传统观点,并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观点进行了 剖析,作者引用了1989年陈云同志的一句话作为该书的结尾:“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 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现在是到了该大呼特呼的时候了。 ”
张友伦在其论文《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中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问题,在其宪法中,没有写入保障人民权利 的条款,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利,妇女处于无权地位。
在关于美国政党制度产生的问题上,刘祚昌在《杰裴逊、麦迪逊与共和党的兴起》(《 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认为,杰裴逊与汉密尔顿的政治分野,是两党制产生的最 早缘由。在与汉密尔顿的现实斗争中,杰裴逊提出的奋斗纲领,奠定了共和党形成的思 想基础,促进了共和党的建立。
在美国人权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在肯定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 美国人权政策存在的问题。例如李世安在《美国司法制度对黑人人权的践踏》(《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中,指出由于美国司法中的政治色彩和经验主义,形成 了美国司法制度中的种族主义传统。李世安的《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河北人民 出版社,2001年版)更是历史地和全面地论述了美国的人权政策。
关于宗教问题,学者们认为,美国虽然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但宗教始终是美国政治不 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例如董小川在《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 998年第4期)中,就持这一观点。他指出,200多年来,各种宗教势力从未停止过反对政 教分离制度的斗争。
2.美国经济史
关于美国经济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何顺果的《美国边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论述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背景 、进程、模式及其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该书还强调了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的作用,东 西部的互动关系,指出西部开发是19世纪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
李剑鸣的论文《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大学学报》,1996 年第2期)和陈雄章在其论文《论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对外经济交往》(《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9年第1期)中,分别从土地问题以及当时国际经济交往的大环境中,对美国经 济的发展作了分析。
黄柯可在《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点》(《世界历史》,2000年第3期)中,从 农业人口外流的阻力小、障碍少,外来移民不断形成新农民,使美国农业劳动力转化的 过程较短,和美国农村人口转移与全国人口流向同步、同向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了美国农 业发展中的这个重要问题。
周钢和李军在论文《美国西部“牧羊帝国”的崛起》(《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中 ,指出牧羊业在美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牧牛业更为重要的作用。
李世安的《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中国当代出版社,1996年 版),用大量的新资料,分析了美国政府在民族市场和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中的作 用,强调了国家干预是美国经济起飞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3.美国思想文化史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多元性是美国思想文化的一大特点。但在这一混杂的大熔炉里, “上帝的选民”,崇尚理性与科学、追求自由、宣扬个性和笃信上帝等观念,始终占据 主流地位。这些观点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消极意义。
王晓德在《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史学集刊》,1998年第2期)中,论 述了美国“使命观”的产生及其滥用的情况。
孙中有在论文《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中 指出,虽然启蒙运动与大觉醒运动促进了美国个性与自由意识的成长,推动了美国教育 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它们孕育出的个人主义给日后美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美国对外战略与外交
美国20世纪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近年来备受关注。
1.对外战略及政策
我国学者认为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战略重心在太平洋,其潜在的敌 国是日本。但是由于受孤立主义及自身实力的影响,美国在一战前实行“中立政策”, 以坐收渔人之利。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战略,实行“先欧后亚”的方针。徐蓝的论文 《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战略演变》(《历史研究》,1 996年第6期),认为1938年是美国上述战略发生变化的分水岭。
在冷战时期,美国则实行“重欧轻亚”的战略方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遏制”政 策。崔丕在《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散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 第2期)中,认为凯南的“遏制”战略的特质在于“均势遏制”,而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 “全球遏制”。两者在本质上都一样,把对付前苏联作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基石。
冷战时期的美国对东欧政策则是鼓励“和平演变”,同时不要激化与前苏联的矛盾。 时殷宏的《匈牙利事件和美国政策》(《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就持这种观点 。王玮在《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对冷战的历史根源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客观的角度 历史地分析了冷战发生的原因。
2.美国对外关系
在中美关系的研究上,新作不少。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苏格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 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代表性的论文有李世安的《46年来的美国对台湾 问题》(《台湾研究》,1997年第2期)。
在早期的中美关系研究上,王立新的著作《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就鸦片战争前至189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传教士在中美文化交流中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许多学者认为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基本准则。但是越来越多的 学者也提出和同意国家利益是美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之一。前者以徐世澄为代表,他 在论文《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东方出版社论文集,1999年)中持这一观点。后 者可见于张建新的论文《寻求大国的庇护:太平洋战争期间澳美关系评述》(《史学集 刊》,1998年第4期)。
贾庆国在《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对50年代中美关系最为低落时期,仍然存在着改善的可能进行了分析。
顾宁在其论文《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映及影响》( 《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中,认为从尼克松时期开始的“遏制”但不“孤立”的对 华政策源于1996年的美国国会听政会。
关于中美关系的现状,贾庆国与汤炜的《棘手的合作: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瞻》(文化 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和朱成虎主编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势》(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都强调了两国的合作在增加,对抗在减少,中美关系在建设亚太地区冷 战后的新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3.移民政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梁茂信在《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一书中,对美国的移民政策作了全面考察。
丁则民在《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中,讨论了美国 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政策。
戴超武则在《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 中,具体地考察了美国的亚洲移民政策。
近年来也出版了一些好的译著,其中重要的有《美国的激进主义》、《美国赖以立国 的文本》、《美国外交文件》等等。同时涌现了一批极有作为的美国史史学批评学术新 秀,如杨玉圣等人。
在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美国史研究人才中,除了上述著述的作者外,还有大量公务员、 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其间,出现了一批选题新而专的博士论文,其中包括思想 史、城市史、区域经济史、黑人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南开大学博士生吴金平等人的博士 论文,还为美国一家出版社选中,即将以英文出版。
在学术交流上也较为频繁,在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 学和南京国际关系学院,都召开过国际会议或各种专题讨论会。
二、美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史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在选题上有严重偏向,特别是偏向 中美外交史的著作过多。例如从1995年到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有58部专著问世。但 是其中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有36部,约占62%;而关于研究美国历史本身的仅有22部, 只占34%;关于黑人史和妇女史的几乎为零。论文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外交史和中美关 系史的论文共180篇,占总数的41%,并且集中在二战前后和冷战时期。
第二,是选题陈旧,资料薄弱,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严重。多数论著都未能利用档案文 献;即使在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中,借助第一手文献进行研究的为数也不多。
第三,从论著的规模看,大多偏向于大而通,真正的专题研究比较少见,因而具有坚 实基础和创新意义的论著不多。
第四,多数论著几乎落后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反映出过去研究的新进展。所 借鉴和利用的国外著述的论点和资料比较陈旧、不准确和不全面,论著的分析框架也比 较陈旧。
第五,资料建设不够。目前需要做好美国问题的工具书和基本资料的引进工作和编纂 工作。
第六,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研究美国史的单位和点正在萎缩,人员减少,资金投入 严重不足。而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利于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 。
三、对21世纪初年美国史研究的一些建议
当今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有其深刻的历史 根源。从历史的、长远的视角来考察美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提出一些规律性和基础性的 看法,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之间的关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为了提高我国的美国史的研究水平,我国政府有关领导部门应组织力量,对美国史学 科的选题进行梳理,从原创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考虑,选定一些重 大的课题进行立项。在拟定这些选题时,特别要加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理论研究, 重视美国历史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在选题规模上,应当以中等偏小的题目为主;以目前国内的研究条件和学术积累来看 ,研究大而通的选题,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成果。目前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选题,归纳起来 如下:
美国早期社会史
美国革命和建国史
美国黑人史
美国妇女史
美国家庭史
美国工人的生活、工作和文化史
美国人口、移民与族裔史
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史
美国经济史
美国环保政策史
以文化和经济扩张为内涵的美国外交史
美国区域史和地方史
美国政治制度史
美国政治思想史
美国冷战史
美国军事史
当然还有其他各种专题研究,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了繁荣我国的美国史研究,需要有国家、各高校和各个研究机构,重点资助具有前 沿性的,或填补国内空白的课题,其中包括有新资料和新进展的传统选题。
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