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文明起源的三大阶段新论
王东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5期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03年02期第85~91页
【英文标题】A New Study on the Theory of Three Phases of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WANG D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王东(1948-),男,北京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文明起源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事件,而是长达5000年的世界历史过程,一个相对独立 的世界历史时代。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从距今一万年前开 始,“农业——新石器——陶器”,构成相互联系的三大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是距今七 八千年前,“铜器——城市——文字”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第三阶段是距今五千年上 下,原始国家的起源成了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等考古发现表 明,中国文明起源不同于环地中海地带的西方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农业、新石 器、陶器这三大技术创新源头,有可能进一步上溯到近一万五千年前。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is not a historical event that was completed once and for all.Rather,it is a world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had been going on for as long as 5000 years.It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orld historical epoch that has three phases.During the first one,starting from about 10000 years ago,the material foundations for civilization-agriculture, neolith and pottery tools,which constituted the three technical innovations-had been set.The second phase can be traced back to 7000 or 8000 years ago,when bronze ware,cities and writing,which are also known as the three elements for civilization,eventually took shape.The third phase began about 5000 years ago,marked by the appearance of ancient states,an overall symbol for the 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Archaeological findings on Yu-Chan-Yan in Hu-Nan Province,and Xian-Ren-Dong in Jiang-Xi province indicate that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prominent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The appearance of the three great technical innovations,agriculture,neolith and pottery tools,can be possibly traced back to 15000 years ago in China.
【关 键 词】文明起源/三大阶段/马克思/摩尔根/中国特色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three phases/Marx/Morgan/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3)02-0085-07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人类文明起源时代的5000年历史长河,可以说先后经历三次大的波澜,大体划分为三 个历史阶段: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 标志国家形成期。
        一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观点,理论渊源是摩尔根的“野蛮时代三段论”,特别是恩格 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在综合这两个思想源头基础上,我们认真汲取 了20世纪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试图做出“文明起源过程三阶段”的理 论创新。
    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野蛮时代三段论”,大体上相当于他所提出的“文明起源 三段论”。他采用三分法,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提出整个世界历史的三个阶段:蒙昧 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在这个“大三段论”中包括两个“小三段论”。比较低级的原始社会是蒙昧时代,又 包括三个阶段:原始人类产生的初级阶段——开始学会人工取火的中级阶段——使用弓 箭进行狩猎活动的高级阶段。这个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早期阶段,通称旧石器时代, 几乎占据了人类历史长河绝大部分,下限就是距今一万年前。
    比较高级的原始社会是野蛮时代,距今一万年到五千年间,前后是大约五千年时间。 这个时代也分为三个阶段,先后有五大创新:制陶术的发明导致野蛮时代初级阶段开始 ——野蛮时代中级阶段有三大发明,畜养动物、灌溉农业、房屋建筑——野蛮时代高级 阶段以冶铁技术的发明创造为标志。
    这里讲的野蛮时代三阶段,大体相当于文明起源三阶段。现代考古发现基本上肯定了 摩尔根的基本思路,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思索的重大问题。一个特别重要的核心问 题就是:
    文明起源时代的历史起点究竟是什么?
    由马克思奠基、恩格斯完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吸收、改进摩 尔根等前人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相当于唯物史观的“文明起 源三段论”。
    在接近尾声并且富于总结性的最后一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开头,恩格斯提出了 自己探讨野蛮时代、文明起源的新思路与哲学理论上的新基础:“我们已经根据希腊人 、罗马人和德意志人这三大实例,探讨了氏族制度的解体。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那些 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已经破坏了氏族社会组织,而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又把它完全消灭 的一般经济条件。在这里,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我们来说是和摩尔根的著作同样必要 的。”[1](P158)
    在野蛮时代最初的低级阶段,“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 次社会大分工”,“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在野蛮时代转为发达的高级阶段,“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即商 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海外贸易也有了 ”[1](P160)。
    在文明时代门槛上的第三次大分工,“文明时代巩固并加强了所有这些已经发生的各 次分工,特别是通过加剧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或者是像古代那样,城市在经济上统治乡 村,或者是像中世纪那样,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而使之巩固和加强,此处它又加上 了一个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 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在此以前,阶级形成的一切萌芽,还都只是与生产相联 系的;它们把从事生产的人分成了领导者和执行者,或者分成了规模较大的和较小的生 产者。这里首次出现一个阶级,它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的领导权,并在 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它成了每两个生产者之间的不可缺少的中间人,并对他们双 方都进行剥削。”[1](P163-166)
    从摩尔根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起源论,甚至具体到“文明起源三阶段论”的基本 思想,都包涵着至今仍有生机活力的闪光思想。但是,我们今天不能停留在他们的个别 结论上面,我们要学习借鉴的首先是唯物史观的活的方法,循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 进,对于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做出全新的理论概括,提出现代水平的“ 文明起源三阶段论”。
        二
    文明起源时代第一阶段——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农业起源革命——新石器革命—— 陶器革命。
    “文明起源第一阶段的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这是个新概念,综合了摩尔根“野蛮 时代初级阶段论”,汲取了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科学因素,又扬弃了个 别过时结论,立足20世纪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力图作出理论上的综合创新。
    20世纪考古发现充分肯定了从摩尔根到马克思、恩格斯探索文明起源论的奠基开创之 功,在此前提下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在文明起源历史起点问题上就提出了五 点质疑:文明起源时代的最初起点究竟是制陶业还是农业?
    农业最初起源是在西半球还是东半球的亚非欧大陆?
    最早的农业是水作农业还是天然旱作农业?
    东半球亚非欧大陆是畜牧业起源在先,还是农业起源在先?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本质内容,究竟是从野蛮部落中分化出游牧部落,还是农业部落?
    这五个问题不是机械罗列关系,其中最本质、最核心、最深层的一个问题是:文明起 源时代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是制陶业、畜牧业,还是农业起源?
    摩尔根“野蛮时代初级阶段起点论”,首先着重强调了制陶术发明的发端作用:“低 级野蛮社会始于制陶术的发明。”不过,看来他自己当时也已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重大问题:“我们以制陶术的发明或制陶业的流行作为划分蒙昧社会同野蛮社会的 界线,这样做固然不免有武断之嫌,但从多方面考虑,最确当的分界标准大概还无过于 此。蒙昧社会同野蛮社会这两种状态显然有别,这是久已公认的,不过,以前不曾提出 过某种进步现象作为由前一种社会进入后一种社会的标志。”后来他仍感到理由不够充 分,并一再做出解释:“对于人类文化顺序相承的诸阶段的起点,我们选择了陶器的使 用作为其中的一个分界标志,其意义不像饲养动物、使用铁器和发明标音字母那么鲜明 ,因而对于这一抉择需要加以解释。人类必定先有村居生活,并且,简单的技术必定先 已达到相当进步的水平,然后才会制造陶器。”[2](P11,10,12)那么,究竟是什么产 业兴起,才造成了“村居生活”呢?这里离真理只差一步!
    这里反映出一个深层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文明起源时代起点的犹疑不决,偏重陶器 技术,对于农业起源在文明起源物质前提中的决定意义认识不足,也没有注意到与农业 起源直接相关的新石器革命。这个理论缺陷的产生,有一个理论根源,就是摩尔根在考 察社会发展时有一个六项式:生存技术——政治——语言——家庭——居住方式——财 产。其缺憾在于,他从比较表层的生存技术、生活资料出发,而没有更加深入注意到生 活资料的生产实践、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妨碍了他把“农业起源——新石器革命”, 提到野蛮时代——文明起源时代的出发点上去。
    在这里,我们需要一方面坚持发展唯物史观的文明起源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根据20 世纪考古学的新实践,对于恩格斯的个别提法作出修正与发展。从“三次社会大分工” 的角度,来探究国家起源、文明起源的深层经济根源,唯物史观的这条基本思路是完全 正确的。然而,关于“第一次大分工”的提法却值得推敲:“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 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在于,为什么这里只提畜牧业,而不 提农业呢?恩格斯下文中摆出了当时掌握的考古学事实:“园圃种植业大概是亚洲的低 级阶段野蛮人所不知道的,但它在那里作为田野耕作的先驱而出现不迟于中级阶段。在 图兰平原的气候条件下,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没有饲料储备,游牧生活是不可能的;因 此,牧草栽培和谷物种植,在这里就成了必要条件。黑海以北的草原,也是如此。但谷 物一旦作为家畜饲料而种植,它很快也成了人类的食物。”[1](P160-161)然而,由于 这样的表述,就产生出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当下面讲到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 分离”时,并没有农业起源在先的前提,没有明确回答农业何时分化出来的问题。
    20世纪考古发现修正了这里的提法与判断,证实了北非与亚洲,包括西亚两河流域、 东亚大陆的中国,同属于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 明起源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农业起源是多元化、多中心的,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是四 个,四种主要粮食作物分别创造出来:
    大麦、小麦——首先起源在西亚两河流域以北的新月形地带的山前台地上,而后首先 传播在北非的古埃及;
    稻米——首先起源在华南广西、长江中游、下游地区;
    粟子——首先起源在华北平原与太行交界的山前台地上;
    玉米——首先起源在中美洲。
    西亚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还表明,在这个西方文明发源中心,是农业起源在先,陶器 起源在后,在陶器于距今八九千年前起源的时代以前,还有一二千年的“无陶新石器时 代”,或叫“前陶新石器时代”。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尤其是农业考古学最新发现,我们有必要对“第一次大分工”的 提法作出精确化,也对摩尔根提出的野蛮时代、文明起源理论,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补充 :
    文明起源时代的历史起点和最初原点,是新石器时代起点上的第一次大分工,从根本 上说首先是农业起源,再加上从农业起源派生出来的畜牧业起源、家畜起源,从原始的 采集、渔猎经济中分化出来,人类定居、剩余劳动增加、其他文明质前提的确立、文明要素的萌生,全部建立在农业起源这个基点上。如果说整个文明大厦全都建立在剩余劳 动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最初的剩余劳动,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必然首先产生 在农业起源之中。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必然逻辑,也是经过考古学发现证实的科学 事实。柴尔德所谓“新石器革命”,本质上首先是农业起源革命。
    农业起源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伴生物,也就是文明起源的第二大物质前提——新石 器技术革命。为了农业起源中刀耕火种、割穗收获、研磨加工的需要,距今一万年至八 千年间逐渐创造出新石器农具群。新石器的本质特征,按照西方长期流传的传统说法, 就是从打制石器走向磨制石器,更科学地说是走向切、钻、琢、磨四大工艺综合运用于 农用石器的深加工,由此引出工具上的大革命,生产力上的大革命,也为文明起源过程 事先铺垫下第二块物质技术的奠基石。
    确立了“农业起源——新石器起源”在文明起源中应有的物质前提地位之后,陶器的 发明创造也就有了应有的历史前提,又有了应有的历史地位。由于农业起源加上新石器 ,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变革、大发展,由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出生活方式的变革:谷物 产量大大增加,贮存粮食的器皿需要增加了,必需有较多的粮食贮存,才能度过冬季, 贮备灾荒,饲养牲畜;农业起源之后,定居生活开始了,对于各种容器的需要增加了; 随着农业起源、新石器起源,人们劳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范围都扩大了,与自然 水源的距离也拉大了,如何用人工容器保持人工水源,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随 着农业起源、畜牧起源、新石器起源过程的展开,人们迫切要求发展熟食,从石烹时代 发展到陶烹时代,出现了陶釜、陶灶、陶鼎、陶锅等一系列陶制炊具群。
    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从西方到东方,大多数是把这个阶段排除在文明起源时 代之外的,最多上溯到铜器、城市、文字起源。这里提出的新主张,是把“农业——新 石器——陶器”这三大物质前提的奠定,作为文明起源时代第一阶段。
        三
    文明起源时代第二阶段——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铜器—城市—文字”的多元发生 。
    “文明起源三大要素发生期”这个新概念,综合了摩尔根“野蛮时代中级阶段论”与 恩格斯“第二次大分工”这两个概念的合理内核,又综合了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最 新成果,力争有所创新。
    摩尔根《古代社会》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闪光思想,即把文明起源过程,区分为两个 相互衔接而又相互区别的历史阶段——“文明要素发生时期”和“真正进入文明状态” 。
    关于文明要素有哪些的问题,摩尔根的回答看来是初步区分了两个层次:“基本要素 ”与“诸多要素”。应当声明的是,他本人并没有使用这样明确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但从《古代社会》全书看来,却蕴涵着这种区分的基本思想。
    第一章《人类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趋向于从宏观世界历史高度,谈到野蛮时代文 明起源过程中先后生成的五大要素:制陶术——动物驯养——农业种植业——房屋建筑 ——冶铁术。后来他还说:“文明的一切要素,包括文字在内。”
    而第三章《人类发展速度的比例》,则接近于用追溯法,列举了野蛮时代三个阶段上 文明起源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发生过程:野蛮社会初级阶段文明起源过程中的10个要素— —中级阶段的20个要素——高级阶段的近20个要素。[2](P28,274,32,31)后来马克 思晚年在做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时,基本肯定了“文明要素”这个提法。在《 古代社会》一书第二编第八章《希腊人的氏族》中,把私有财产制度作为推进文明起源 的新要素:“财产已经成为逐渐改造希腊制度而为政治社会开辟途径的新要素,这个要 素既是政治社会的基础,也是它的主要动力。完成这样一个根本的变革,不管从现代的 眼光来看是多么简单明了,在当时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2](P218)。马克思在摘要中 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段论述,并倾向于肯定文明“新要素”这个提法:“私有制是新的 要素,经过延续了若干世纪的在氏族基础上建立国家的尝试以后,这种要素逐渐改造希 腊的制度并为上述变化(即向政治社会或国家过渡)作好了准备。”[3](P16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没有专门论及文明要素问题,但在《雅 典国家的产生》这一章中,也用了“新社会要素”这个提法;同时,他把国家称为“文 明社会的概括”,与“文明起源要素”形成鲜明对照。
    由此看来,把整个文明起源过程,除了前面的物质前提奠基期之外,还可进一步区分 为“文明要素发生期”与“文明整体形成期”两个阶段,是有理论根据的,也有历史渊 源。现代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也有助于证实这种区分。
    这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究竟哪些属于文明起源过程中产生的诸多要素?哪些属 于有全局意义的基本要素?
    我们不妨仿照“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列出一系列前人探索的“文明起源要素表” 。
    摩尔根先后列出了近50个文明起源要素,在“文明起源诸多要素”的基础上,他当年 看重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是:(1)陶器;(2)畜牧业;(3)农业种植业;(4)房屋建筑 术;(5)冶铁术;(6)文字。
    马克思的摘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于摩尔根提及的文明起源 诸多要素,特别是有重大意义的六个基本要素,大都作过肯定性概述。恩格斯在论及文 明形成前夕的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特别突出了两大要素的关键作用:一是铁器;二是 文字。他有一个十分简明的概括:“从铁矿石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 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而在“文明起源诸多要素”这个层面上,他曾历数古 希腊文明起源中的十来种要素:铁器、风箱、手磨、快轮制陶、榨油、酿酒、车轮、建 筑术、城市、荷马史诗与全部神话。[1](P22,23)
    20世纪世界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1936年用英文发表了影响颇广的《人类创造 了自己》一书。他把人类文明起源的主要轨迹,总结归纳为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间,先 后发生的三次大革命: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人类知识上的革命。柴尔德关 于头二个革命的学术观点,多为世人关注,而关于后一个革命的论述,则较少为人论及 ,而对于我们清点“文明起源要素”的工作,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该书最后两 章,认为构成文明形成重要因素的人类知识上的革命,主要要素是公元前5000年—前30 00年间,即城市革命之前2000年间,有16项影响人类历史走向文明的重要发明创新:
    (1)使用运河和沟渠的人工灌溉法;(2)犁耕;(3)牲畜动力;(4)帆船;(5)轮车;(6) 果园种植;(7)发酵作用;(8)铜的冶炼与使用;(9)房屋建筑用砖;(10)拱门;(11)在 陶器表层上釉;(12)印章;(13)太阳历;(14)文字;(15)记数法;(16)青铜。
    而城市革命之后的2000年间,即公元前2600年—前600年间,他又补充了四项影响人类 文明过程的四项重大发明创造:(1)十进位法;(2)经济实用的冶铁术;(3)字母文字;( 4)城市供水系统。[4](P217)
    面向21世纪世界考古与中国考古最新发现,对于前人探索足迹作出比较研究,并且努 力做出理论创新,我们或许可以引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文明起源是一个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除去头两三千年是“农业——新石器— —陶器”这文明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之外,还有两三千年时间,即距今7500年—5000年 之间的两三千年历史长河;
    这两三千年时间,是在物质基础初步奠定前提下,文明直接起源的历史过程;
    文明直接起源过程之所以拉得这么长,是因为文明起源是诸多要素、多元发生,逐渐 萌发、不断生成的复杂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下子或一次性的生成过程;
    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在“物质奠基——文明形成”这两大阶段之间,专门分出一个“ 文明要素生成期”是完全必要的;
    文明要素又有必要区分为两个层次;铜器是经济基础上首要文明要素;城市是社会交 往上的首要文明要素;文字是精神文化上的首要文明要素;其他方面还有层次稍低的诸 多文明要素。
        四
    文明起源第三阶段——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各种要素、各种片断的简单罗列、机械相加。
    文明起源过程中,要素与总体、渐变与质变、起源与形成、诸多要素与文明整体的关 系问题,是一个难度甚高的重大问题。
    对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总体标志问题,从19世纪到20世纪,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与 争论,有以下四种学术观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文字主要标志论。这个观点流行最为普遍,较有代表性的首推摩尔根1877年的《古代社会》一书,另外还有大体同时的泰勒的《原始文化》、《人类学:人类与文明 研究导论》等论著。
    第二,城市革命重要标志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者是20世纪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 德,1950年他专门发表了专题论文《城市革命》,论证了城市形成是文明降生的决定性 标志,并列举了城市革命的十项标准。
    第三,社会秩序主要标志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等四人编写的《世界文明史》,该书提出城市是文明的表征,社会秩序是文明的 内在本质规定:“探讨城市的起源实际上与探讨文明的起源是一样的。文明可定义为人 类组织的这样一个阶段,其行政机构、社会机构和经济机构已发展到足以处理(不论如 何不完善)一个复杂社会中与秩序、安全和效能有关的问题。”[5](P38)美国学者维尔 ·杜伦(Will Durant)在《东方的文明》一书开头,就从社会秩序角度对文明作出定义 :“文明是社会秩序,它促进文化创造。文明包含四大要素:经济支持、政治组织、道 德传统以及知识和艺术的追求。”[6](P3)
    第四,国家主要标志论。这个观点是由马克思进行理论奠基,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以三次社会大分工为文明 起源主线,而最后的总体标志则是国家的形成。“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个提法 是恩格斯1884年提出的,而基本思想都渊源于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 稿,1857年—1858年写成的《资本论》第一手稿。
    下面我们对上述四种文明起源总体标志论做出比较研究,试比较它们的得失曲直。
    文字不失为文明起源的重要表征,但由于文字形成是一个至少长达3000年的历史过程 ,作为文明形成标志,看似明确,实则难以准确把握。人们在常识中,倾向于这种认识 ,因而自然而然把文明史说成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把在此之前的历史称为“史 前史”或“史前时期”。从摩尔根、泰勒,到马克思、恩格斯,都首肯过这种较为公认 的说法。
    然而细致推敲起来,象形文字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字母文字产生在公元前1000 年前后,二者相距二三千年,究竟把哪一个作为文明形成标志,却是不十分明确的。摩 尔根写作《古代社会》那个时代,由于考古发现有限,这个界限分得不明确,因而常把 二者相提并论,都作为文明时代形成首要标志,认为文明社会“这一阶段始于标音字母 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并且申明“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 等的标准”。恩格斯也采用了类似的说法。可是,现代考古发现已经把文字形成史的基 本轮廓大体澄清了:
    公元前4000年,甚至更早一些,东西方都有原始形态的象形文字起源;
    公元前3500年—前1000年东西方古典文字逐步构成体系,初步走向成熟;
    公元前1500年—前1000年,从腓尼基到古希腊,形成了字母文字,中国则走向部首文 字。由此可见,抽象文字、字母文字的产生,是一个至少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进程,上 溯到原始象形符号、刻画符号,更是长达7000年以上的漫长历史过程,把如此漫长的文 字形成过程,作为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今天看来很难说是优化选择。
    20世纪中后期,对柴尔德的城市革命主要标志论,也有人提出质疑。质疑集中在两个 方面:有人认为柴尔德的理论观点主要立足于两河流域,而古埃及在相当长时间里曾是 灌区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曾是文明在先,城市在后;而还有人认为两河流域、古希腊、 中美洲,则有一段历史,有文明起源,有文明个别要素,却未达到文明时代的整体要求 。
    “社会秩序主要标志论”,注意到社会关系的总体性是合理的,但社会秩序比较抽象 ,比较一般,没有找到一个明确标志社会秩序总体尺度。这个尺度,不是国家又是什么 呢?
    相比之下,唯物史观的“国家形成总体标志论”,更经得住考古实践的历史检验,更 富有总体性与确定性,可以作为文明起源期的制高点和文明形成期的出发点。
    国家形成也是一个更易于把握的具有确定性的历史过程,便于在考古学、历史学上精 确把握。
    文明起源过程,好比五千年初步建成人类文明大厦:
    第一阶段,是距今一万年开始的头二三千年,文明大厦的物质奠基期;
    第二阶段,是距今七八千年开始的二三千年,文明大厦的要素发生期;
    第三阶段,是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国家形成期,文明大厦的总体形成期。
    中日考古最新发现,还提出了更新的问题: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近1.5万年前的人工 栽培稻和陶片;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庙岩先后发现了近1.5万年前的陶片;日本 也先后发现了1.5—1.2万年前的陶片。
    中国与东亚文明起源时代的最初历史起点,有可能再向前上溯五千年,达到一万五千 年前。这个中国特色的新问题,尚待从考古发现与理论概括两方面的统一中进一步探索 。
    收稿日期:2002-10-2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V·G·柴尔德.远古文化史[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5]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返回2003年05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