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英国与尼翁会议
高翠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2期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京)2002年05期第18~23页
【英文标题】Britain and Nyon Meeting
Gao-Cui
Academy studies Dept.,The Museum of Chinese Revolution,Beijing 100006
【作者简介】中国革命博物馆 学术研究部,北京 100006
高翠(1974-),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革命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助理馆员,历史学硕士。
【关 键 词】英意关系/尼翁会议/绥靖政策/潜艇战/国际海军巡逻体系Relationship Between Br itain and Italy/Nyon Meeting/Appeasement Policy
中图分类号:K5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2)05-0018-06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为了解决地中海屡屡发生不明国籍的潜艇袭击各国商 船的问题,英、法、苏等9个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国家于1937年9月在日内瓦附近小城尼翁 召开会议,决定在地中海建立以英、法为主的国际海军巡逻体系。对于二战爆发前欧洲 国际关系中这个重要事件,国外学术界的看法相当分歧。两种典型看法是:一、强调西 方国家的反侵略立场,认为尼翁会议是民主国家采取武力手段对抗意大利潜艇攻击的一 次尝试(注:这一看法参见[7](p.841);又见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 录》第一卷(上)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64页。);二、认为尼翁 会议是“不干涉”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意大利的绥靖(注:这一看法参见吉尔·爱德华 兹:《英国与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Jill Edwards,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 d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London,1979)第124页;P.M.H.贝尔:《第二次 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起源》(P.M.H.Bell,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Eur ope,London,1986)第217页。)。国内学者对尼翁会议仅限于一般性论述,对其来龙去脉 不甚清楚(注:关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参见蒋相泽、余伟主编:《现代国际关系 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本文将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有 关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史料,并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新成果 ,通过对尼翁会议期间英国对意大利政策的分析,来说明英国在会议期间对法西斯意大 利实行了以缓和英意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绥靖外交。
一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爆发,到1937年7月进入僵持状态,双方都在重整军队和增加 给养。尽管有1936年9月的不干涉协定(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由英、法共同发起,意 大利、苏联、德国等27个国家共同签订了“对西班牙停止一切武器输出”的一系列个别 宣言、照会和法令,这一系列宣言、照会和法令被称为“不干涉协定”。通过这一协定 ,英、法剥夺了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购买武器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英、法对意、德以 武器援助西班牙叛军佛朗哥一方漠然视之。英、法对西班牙内战所采取的“不干涉”政 策的实质是对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行动的不干涉,是对意大利的绥靖。),意大 利和德国仍然公开对西班牙叛军进行援助,苏联则对共和国政府一方进行援助。1937年 8月2日,佛朗哥向罗马发出紧急电报,内称苏联将向西班牙政府运送600辆重坦克,100 00辆轻坦克和大量机关枪,请求意大利海军拦截这些挟带大量战争物资并驶往共和国港 口的苏联船只[1](p.103)。8月3日,佛朗哥进一步请求意大利海军封锁西西里以南驶往 共和国港口的海上交通,追踪并击沉驶往共和国港口的船只。8月5日,墨索里尼在与佛 朗哥的私人代表尼古拉斯的会谈中,同意了佛朗哥提出的封锁要求。随后,匿名的意大 利潜艇和飞机便开始从海上和空中对驶向共和国港口的船只加以打击。英国、法国、苏 联、西班牙和其他中立国家的船只屡遭劫难。
意大利在地中海发动的潜艇战侵犯了英国的利益,使英国船只在地中海航行的安全受 到严重威胁。因此,英国不得不对意大利的行动作出反应,并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自己 船只的安全。但是这些措施是以“不干涉”政策为原则,以不得罪意大利为前提的。
8月17日,英国外交部举行大臣会议,与会军政要人一致同意:由皇家海军保护英国船 只,并向报界发出声明:“英王陛下政府感到严重不安的是:近来在地中海对海上船舶 进行袭击的次数不断增加,目前发生的这类事件的区域不断扩大”;“英王陛下政府已 通过海军部发出指示:如有潜艇不加警告便袭击任何英国商船,英国军舰有权对该潜艇 进行还击”。实际上,这一声明只是对意大利的警告。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声明中只字 未提潜艇的国籍[2](pp.180~183)。随后,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又于8月20日和26日 两次对意大利发出警告,但都无济于事,意大利仍继续进行潜艇攻击。
在英国考虑采取措施制止意大利潜艇攻击的同时,法国政府也在讨论对策,并于8月26 日和30日两次向英国建议召开一次由地中海国家参加,有可能的话也包括黑海国家在内 的特殊会议,来解决地中海潜艇攻击问题[2](pp.190~192)。
8月底和9月初发生了两件大事,促使英国国内反意情绪高涨。8月27日,墨索里尼为叛 军攻占西班牙城市桑坦德而公开向佛朗哥和意大利在西班牙的军队表示祝贺:“我特别 感到高兴的是,在这十天激战中,意大利古罗马军团的部队对桑坦德辉煌胜利作出了英 勇的贡献……这种十分亲密的战友关系是使我们在西班牙和地中海共享的文明免受一切 威胁的最后胜利的保证。”[3](p.137)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也对这一事件大加渲染:“桑 坦德的胜利不是尾声的开始——结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它是对赤色分子的一次 沉重的打击。”[4](p.5)这种公开“嘲弄不干涉原则”的行为引起英国人强烈的不满[5 ](p.12)。9月1日,意大利潜艇“伊里德号”对英国驱逐舰“哈沃克号”进行攻击,尽 管并未得手,却使英国国内反应强烈。齐亚诺在9月2日的日记中写到:“海军非常活跃 ——三次发射鱼雷,一次得手。但国际舆论却激动起来了。尤其是在英国,这是由于驱 逐舰‘哈沃克号’遭到攻击的结果,幸而未被击中。这艘潜艇是‘伊里德号’,一场争 执已经开始了。”[4](p.7)英国报界反映了这种不断增长的公众舆论,如《泰晤士报》 9月2日的新闻报道中提到,普遍的情绪是:“没有什么能够为‘非限制’进攻进行辩护 。”《曼彻斯特卫报》9月2日的社论指出:“毫无疑问,这些海盗行为起源于意大利… …意大利必须明白它不能愚弄任何国际协定和公开违背所有正义和法律的原则。”[5]( p.13)
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政府于9月2日召开大臣会议,决定原则上接受法国建议, 即英王陛下政府可能召集由地中海和黑海相关国家参加的会议,以应对地中海现存的危 险形势;并决定在9月8日内阁会议上继续讨论这一问题。针对意大利潜艇对英国船只的 攻击,这次会议决定:1.加强英国在西地中海的驱逐舰的力量。2.向意大利政府提出抗 议,但是不能对其潜艇攻击加以谴责[2](pp.217~218)。
此后,英法开始筹备国际会议。英国主张参加国应严格限制在地中海范围之内,并强 调必须邀请意大利,但不包括西班牙内战的任何一方;法国则希望苏联和西班牙共和国 政府参加,意大利应被排除在外;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法国外长伊冯·德尔博斯威 胁辞职的情况下,艾登勉强同意邀请苏联,但仍坚持意大利必须得到邀请,双方终于达 成妥协:苏联和黑海国家、意大利和德国将被邀请,但不邀请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的代 表[2](pp.232~233)。英国之所以坚持邀请意大利,是要避免冲突,因为不邀请就意味 着意大利应对潜艇袭击事件负责[5](p.13)。
9月5日,英国和法国政府邀请意大利、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 、埃及、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10国参加9月10日在日内瓦附近尼翁小镇(此地距日 内瓦大约15英里)召开的会议,“以中止地中海的不安全状态,并且保证有关海上航行 的国际法得到严格实施”[6](p.345)。英、法之所以把会议地点定于尼翁而不是日内瓦 ,也是为了避免激怒意大利,因为他们担心意大利会将日内瓦与其因入侵埃塞俄比亚而 遭到国联制裁一事联系起来。
9月6日意大利收到邀请书后,本来就不打算接受邀请,而苏联于当天下午向意大利政 府发出的一份谴责意大利击沉其两艘船只的照会恰恰给意大利提供了拒绝的借口。苏联 在照会中指出,意大利的行动与人道主义和国际法原则相违背,意大利应为这些事实上 的侵略承担责任,并提出以下要求:1.完全中止这些侵略行为;2.对苏联政府所遭受的 损失进行赔款;3.对从事以上侵略行为的人员进行惩罚[2](p.238)。齐亚诺在9月6日的 日记中明确写道:“布尔什维克走错了一步棋,使我们有了拒绝的理由。”[4](p.10) 意大利政府针对苏联照会发表声明,否认侵略事实,拒绝承担责任,并且声称苏联发出 照会是试图破坏这次会议,使得他们不可能再与苏联坐在同一张桌子旁举行会谈;所以 意大利政府对邀请的回答只能是“保持缄默”[2](pp.237~238)。
艾登得知意大利可能拒绝参加会议后,极力劝说意大利改变主意。9月7日,艾登指示 英国驻意大利代办莫里斯·英格拉姆,要他敦促意大利政府参加会议。他在电报中说: “通过它(按指意大利政府)不顾苏联照会而打算在这次会议上进行合作这一事实本身, 就能够说明意大利政府正在使用最好的办法来抵制苏联的行动。”[2](pp.240~241)同 一天,艾登会见意大利驻英代办克罗拉,在会谈中艾登指出:“我们十分重视尼翁会议 ,不仅因为我们必须对付海盗行为,而且对于英意双方来说,我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次会 议的成功更能作为我们会谈的序幕。假如苏联政府试图通过照会来破坏这次会议是事实 的话,那么对意大利政府来说,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比参加这次会议更能打破苏联的企图 的了。”克罗拉表示,他完全理解艾登提出的建议,他也准备向政府汇报这次会谈的内 容,但是他担心,如果意大利参加,这次会议就有可能成为意大利和苏联之间激烈争论 的场所。艾登回答道:“英国政府的意图是,这次会议应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我们 希望快刀斩乱麻,而且我们的日程安排中不包括意识形态争论的内容。”[2](pp.246~ 247)9月8日,英格拉姆会见齐亚诺,向他表达了英国希望意大利参加会议的愿望,并指 出:“如果意大利拒绝参加,就会使人产生意大利同情海盗行为的印象。因而我向阁下 的政府强烈呼吁,不要使自己落入苏联的陷阱之中。”[2](pp.249~250)
尽管英国政府做出种种努力试图说服意大利参加会议,但是直到9月9日,意大利政府 仍未做出令英国满意的答复,并且表示:“在苏联照会制造的事件获得满意解决之前, 意大利必须推迟做出任何肯定的答复。”[2](p.265)德国对意大利表示支持,并在9月9 日的答复中提出:“意、德两国政府建议将这一问题提交不干涉委员会讨论解决。”[2 ](p.265)意、德两国的答复实际上意味着拒绝出席尼翁会议。
二
鉴于意、德两国拒绝参加会议的态度,英国政府在继续争取意大利和德国参加会议的 同时,也在考虑在两国不出席的情况下如何与其他国家一起制止潜艇攻击。
9月6日,英国海军部和外交部共同拟定了在意、德不参加会议的情况下制止潜艇攻击 的计划,其核心是组织有关国家进行海军巡逻,将地中海划分为两个区域,英国和法国 将在地中海西部海域发挥主要作用,而邀请苏联和地中海东部国家监视爱琴海[7](p.83 1)。9月7日,艾登在《关于地中海的形势》备忘录中正式提议,建立一种暂不包括意、 德在内的海军巡逻体系,同时提出,英国应在会上努力就以下几点与其他国家取得一致 :(1)鉴于潜艇在地中海针对各国船只所从事的海盗行径,为了保护所有船只,有关各 国应命令其海军力量采取以下第(2)、(3)款所指示的行动;(2)任何潜艇若以与1936年1 1月6日伦敦条约规定的潜艇攻击规则相违背的方式进攻商船时,均将遭到反击并在可能 情况下将其摧毁;(3)本规定适用于在最近曾有商船被袭击或击沉位置附近的任何潜艇 ;(4)上述规定有效期为一个月,届时将对位置进行复查。备忘录仍然没有放弃寻求意 大利的合作,它在最后指出:即使意、德不参加这次会议,也要邀请两国尽早参与到海 军巡逻体系中来[2](pp.243~245)。
第二天,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上述巡逻计划和艾登备忘录。在经过一些修改和补 充之后,内阁会议批准了这两份文件,并决定以此作为英国在即将召开的尼翁会议上提 供给与会各国讨论的建议。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对邀请苏联参加爱琴海巡逻提出质疑, 认为这有可能使会议呈现出反法西斯的色彩。为了减轻对意大利的刺激,张伯伦要求事 先将英国建议通知意大利政府。
9月10日下午,艾登、德尔博斯率领英、法代表团到达尼翁小镇,除了德国、意大利和 阿尔巴尼亚之外,其他被邀请国都出席了这次会议。9月14日,代表们就地中海巡逻安 排达成了一致,并签订了《尼翁协定》,其主要内容为:(1)参加各国应训令本国海军 按照下述(2)、(3)款采取行动,以保护不属于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的所有商船;(2)任 何潜艇若以违反1930年4月22日在伦敦签订的关于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所列 举的、并经1936年11月伦敦议定书确定的国际法规则的方式攻击上述船舶,应予以反击 并在可能情况下予以消灭(注:潜艇用于海战是一战期间由德国开始的。一战后,1922 年2月1日签订的、有关战争中使用潜水艇和有毒气体的华盛顿条约第三条规定:潜水艇 在拿捕一商船时必须遵守以下国际法规则:“在拿捕一商船之前,应先命令它接受临检 ,以便确定它的性质。商船除接到警告后仍拒绝临检,或被拿捕后不遵守指定路线行驶 者,不得攻击。除非商船上的船员及旅客先被安置于安全地位,不得将该商船破坏。” 但该条约未生效。1930年4月22日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伦敦条约第四部分和193 6年11月6日签订的、关于潜水艇战争法规的议定书都重申了上述国际法规则,并补充规 定“安全地位”是指“除旅客与水手之安全在当时海上与气候情况下,因接近陆地或有 可能装载上他船而得确保外,该船之小艇不得视为安全地位”。);(3)不属于西班牙纷 争任何一方的船只受到违反前款规定的攻击后,在其被攻击位置附近的任何潜艇,如有 正当理由相信它为攻击主犯时,前款规定应同样适用;(4)为以有效方式实施上述安排 ,与会各国就以下各点达成一致:①在西地中海和马耳他海峡,除第勒尼安海以外,英 法舰队将按照两国达成的区域划分进行公海和领海巡逻;②在东地中海,在领海,由各 参与国进行巡逻;在公海,除亚德里亚海之外,英、法将按照两国达成的区域划分一直 巡逻到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因为这一地区最有可能对船只造成威胁;地中海沿岸的其 他参与国应保证在其资源允许范围内向需要援助的舰队提供给养,尤其应允许它们在其 领海内采取行动并在需要时使用其港口。与会各国达成共识:上述区域限制和区域划分 在任何时间均可由参与国进行修改,以顺应形势的发展[2](pp.271~273)。
9月17日,九国又签订了《补充协定》,规定了制止飞机和水面舰只对船只进行攻击的 措施。主要内容有:(1)本协定补充《尼翁协定》并为该协定的构成部分;(2)本协定适 用于那些针对不属于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的商船,不顾1930年4月22日伦敦条约第四部 分所提到的、并由1936年11月6日伦敦议定书所确认的、关于海战国际法所规定的人道 主义原则,在地中海内进行任何攻击的水面船舰或航空器;(3)按照《尼翁协定》在公 海上担任保护商业航运的任何水面军舰,作为前款规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攻击的见证者, 甲,如攻击由航空器发出,应向该航空器开火;乙,如攻击由水面船舰发出,应在其能 力范围内进行抵抗,必要时可要求援助。参加各国在领水内,根据本协定的精神,各自 训令其本国军舰采取行动[2](pp.271~273)。
至此,随着《尼翁协定》及其《补充协定》的签订,尼翁会议宣告结束。可以看出, 尼翁会议和《尼翁协定》具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针对地中海出现的潜艇攻击问题, 建立了以英、法为主的国际海军巡逻体系;第二,该协定不但未包括任何可能得罪意大 利的内容,而且还为积极寻求意大利的合作创造了机会:一方面,协定没有指出意大利 是潜艇攻击造成损失的责任者,更没有为这一侵略行为制定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协定 实际上将苏联排除在爱琴海巡逻之外,这就避免了使这次会议呈现一种英、法、苏共同 反对法西斯的色彩,从而避免了伤害意大利的感情。正如英国驻法公使劳埃德·托马斯 9月15日对艾登所说:“(建立海军巡逻体系)令人满意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不针对任 何人的协定,并且这一协定是在审慎考虑相关大国的敏感之处的情况下签订的。”[8]( p.73)不言而喻,“任何人”和“相关大国”是指意大利。不仅如此,为了寻求意大利 的合作,该协定还“依从张伯伦要宽容意大利的意志”[9](p.124),在第勒尼安海为意 大利划出了一个巡逻区,努力把意大利拉入海军巡逻体系之中。
实际上,在会议进行中英国仍在劝说意大利参加会议。9月13日,在尼翁会议的正式协 定签订之前,英格拉姆与法国驻意代办布隆代尔向齐亚诺递交了一份包括《尼翁协定》 在内的照会,希望意大利同意在第勒尼安海进行巡逻[2](pp.289~290)。齐亚诺收到照 会时表现出一种自尊受到极大伤害的态度,认为意大利正面对一个既成事实,因而受到 极大打击[2](p.290)。第二天意大利对此作出答复:“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重大利益及其 交通线正好与地中海航线相重合的事实,使意大利必须要求与地中海的任何国家享有平 等的待遇。”[2](pp.292~293)明显表示出意大利政府对海军巡逻安排的不满。
9月16日,艾登再次表明了英国寻求意大利合作的态度:“我们当然乐意在任何时候考 虑意大利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我们的方案可以逐月加以修改……只有通过意大利在 尼翁富有建设性的合作才能驱散地中海潜艇攻击和墨索里尼发出的信息(按指为攻克桑 坦德而向叛军祝贺)在两国间制造的紧张气氛。”[2](p.301)9月17日《补充协定》签订 后,艾登又一次指示英格拉姆与布隆代尔步调一致地向意大利政府递交一份《补充协定 》复件,同时告诉齐亚诺:“我们准备仔细审查意大利可能提出的、对尼翁安排的任何 积极的建议。”[2](p.303)
在英国一再劝说和邀请下,意大利的态度有所软化。9月19日齐亚诺召见英法代办时指 出:“一旦意大利舰队在任务与分配区域方面与英、法平等的原则获得承认,意大利参 与执行《尼翁协定》一事就会在原则上得到保证,并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如果英、法两 国批准这一点,意大利将十分渴望迅速地行动起来。”[2](pp.308~309)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在巴黎召开英法意三国会议,对尼翁安排加以修改,以满足 意大利的要求。9月20日艾登指示英格拉姆,要他与布隆代尔会见齐亚诺并表达以下愿 望:“两国政府感到:没有什么像未能承认意大利作为地中海强国的地位一事那样令人 忧虑。如果意大利能够在执行这一有望进行修改的计划中进行合作,他们将十分高兴。 他们本着这种精神建议:三国海军专家不久将聚集巴黎,以便有可能对尼翁安排加以修 改。”[2](p.312)9月21日意大利终于接受了英法邀请,同意参加巴黎会谈,以讨论意 大利参与地中海海军巡逻问题[2](p.317)。
9月27日至9月30日,英法意三方海军会谈在巴黎举行,并就如何保护地中海商船的具 体措施达成协定。该协定一方面规定了商船在地中海上的航行路线,另一方面对三国海 军巡逻的具体区域进行了调整。意大利的巡逻区被扩大到包括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和 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整个中、东地中海之间水域[6](p.352),这使意大利可以在不必担心 被查觉的情况下向摩洛哥的佛朗哥军队运送给养[10](p.210)。
通过三方海军会谈,英国成功地将意大利拉入海军巡逻体系。英国再次与意大利妥协 。
三
英国对尼翁会议的结果十分满意,因为既实现了制止潜艇攻击的技术目标,又避免了 与意大利发生正面冲突。正如艾登回到伦敦后在9月29日内阁会议上所指出的:“在本 次会议上,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目标,即本次会议不应呈现反法西斯的倾向,而是应 解决对付地中海海盗行径的技术问题……我们的代表团能够将会议限定于恰当的范围内 ……本次会议还为意大利敞开着大门……就是希望以此作为进一步讨价还价的基础。” [2](pp.340~341)当天下午,英法意三方海军会谈达成协定的消息传来,艾登十分高兴 ,他在内阁会议上指出:使意大利加入海军巡逻体系这一行动表明了“两国政府的强烈 愿望,即西班牙内战不再成为国际混乱的源头,而且西班牙的形势可能朝着促进世界其他地区走向全面绥靖的道路发展。”[2](p.343)
应当肯定,尼翁会议及《尼翁协定》使国际海军巡逻体系得以建立并迅速制止了地中 海的潜艇袭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艾登指出:“我们相信我们 已制止了潜艇在地中海的海盗活动。我们在这个海域建立了一支警察力量,如果还有潜 艇胡作非为,我希望而且相信它们将受到应得的惩罚。”[7](p.844)丘吉尔也对会议结 果表示满意,指出海军巡逻体系的建立使“海盗的潜望镜毫无用处”[11](p.80)。
但是必须指出,尼翁会议和其后的英、法、意三国海军会议是在英国对西班牙内战实 行“不干涉”政策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是以不损害英意关系为前提的。英国在会议期 间竭尽全力避免伤害意大利,张伯伦事后承认,“我们再次与意大利搞了缓和”[12](p .163)。正如英国史学家彼得·格雷顿所说,劝说意大利参加海军巡逻反映了首相“将 墨索里尼从希特勒的怀抱中分离出来”的愿望[1](p.103)。意大利对英国的妥协态度表 示满意,齐亚诺得意地说:“我们参加了一次按照我们的意愿来修改尼翁条文的会议。 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从被怀疑为海盗变为地中海警察——并且把船只被我们击沉的苏 联人排除在外。”[4](p.15)
然而,英国对意大利的友好表示并没有得到报答,反而使意大利意识到英国寻求妥协 的真实意图。他们把尼翁会议看作是“不干涉”委员会的另一种形式[9](p.124),认为 这是对意大利的再次让步,因而更加放心大胆地援助佛朗哥。9月15日,齐亚诺同意立 即向佛朗哥提供两艘潜艇,并答应将再提供两艘[4](p.15)。在加紧干涉西班牙内战的 同时,意大利逐渐向德国靠拢。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并于12月11日退出国联,表明了与英国对立的态度。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3年02期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京)2002年05期第18~23页
【英文标题】Britain and Nyon Meeting
Gao-Cui
Academy studies Dept.,The Museum of Chinese Revolution,Beijing 100006
【作者简介】中国革命博物馆 学术研究部,北京 100006
高翠(1974-),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革命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助理馆员,历史学硕士。
【内容提要】 | 1937年9月,英国在尼翁会议期间对意大利实行了以缓和英意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绥靖 外交。会前,英国明知意大利是潜艇战的罪魁,还积极邀请其参加会议。会议期间,英 国不仅未指出意大利是潜艇战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者,而且还在第勒尼安海为它划出巡逻 区。会后,英国在满足意大利平等要求的基础上,又将它拉入海军巡逻体系。英国在尼 翁会议期间对意大利的让步只能促使墨索里尼更加肆无忌惮地加紧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 During Nyon meeting,Britain had once implemented Appeasement Policy to Ita ly in sep.1937,its aim was to relax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ain and Italy.B efore the meeting,Britain knew that Italy was the chief criminal of submarin e war,but invited it take part in this meeting actively.On the meeting,Brita in hadn't pointed out that Italy should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submarine wa r,but lined out the patrol borough for it.After that,Britain has met Italy's demand,had it join the patrol system of navy.These concessions made Mussoli ni willfully intervene into Spanish civil war by force. |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为了解决地中海屡屡发生不明国籍的潜艇袭击各国商 船的问题,英、法、苏等9个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国家于1937年9月在日内瓦附近小城尼翁 召开会议,决定在地中海建立以英、法为主的国际海军巡逻体系。对于二战爆发前欧洲 国际关系中这个重要事件,国外学术界的看法相当分歧。两种典型看法是:一、强调西 方国家的反侵略立场,认为尼翁会议是民主国家采取武力手段对抗意大利潜艇攻击的一 次尝试(注:这一看法参见[7](p.841);又见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 录》第一卷(上)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64页。);二、认为尼翁 会议是“不干涉”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意大利的绥靖(注:这一看法参见吉尔·爱德华 兹:《英国与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Jill Edwards,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 d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London,1979)第124页;P.M.H.贝尔:《第二次 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起源》(P.M.H.Bell,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Eur ope,London,1986)第217页。)。国内学者对尼翁会议仅限于一般性论述,对其来龙去脉 不甚清楚(注:关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参见蒋相泽、余伟主编:《现代国际关系 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本文将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有 关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史料,并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新成果 ,通过对尼翁会议期间英国对意大利政策的分析,来说明英国在会议期间对法西斯意大 利实行了以缓和英意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绥靖外交。
一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爆发,到1937年7月进入僵持状态,双方都在重整军队和增加 给养。尽管有1936年9月的不干涉协定(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由英、法共同发起,意 大利、苏联、德国等27个国家共同签订了“对西班牙停止一切武器输出”的一系列个别 宣言、照会和法令,这一系列宣言、照会和法令被称为“不干涉协定”。通过这一协定 ,英、法剥夺了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购买武器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英、法对意、德以 武器援助西班牙叛军佛朗哥一方漠然视之。英、法对西班牙内战所采取的“不干涉”政 策的实质是对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行动的不干涉,是对意大利的绥靖。),意大 利和德国仍然公开对西班牙叛军进行援助,苏联则对共和国政府一方进行援助。1937年 8月2日,佛朗哥向罗马发出紧急电报,内称苏联将向西班牙政府运送600辆重坦克,100 00辆轻坦克和大量机关枪,请求意大利海军拦截这些挟带大量战争物资并驶往共和国港 口的苏联船只[1](p.103)。8月3日,佛朗哥进一步请求意大利海军封锁西西里以南驶往 共和国港口的海上交通,追踪并击沉驶往共和国港口的船只。8月5日,墨索里尼在与佛 朗哥的私人代表尼古拉斯的会谈中,同意了佛朗哥提出的封锁要求。随后,匿名的意大 利潜艇和飞机便开始从海上和空中对驶向共和国港口的船只加以打击。英国、法国、苏 联、西班牙和其他中立国家的船只屡遭劫难。
意大利在地中海发动的潜艇战侵犯了英国的利益,使英国船只在地中海航行的安全受 到严重威胁。因此,英国不得不对意大利的行动作出反应,并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自己 船只的安全。但是这些措施是以“不干涉”政策为原则,以不得罪意大利为前提的。
8月17日,英国外交部举行大臣会议,与会军政要人一致同意:由皇家海军保护英国船 只,并向报界发出声明:“英王陛下政府感到严重不安的是:近来在地中海对海上船舶 进行袭击的次数不断增加,目前发生的这类事件的区域不断扩大”;“英王陛下政府已 通过海军部发出指示:如有潜艇不加警告便袭击任何英国商船,英国军舰有权对该潜艇 进行还击”。实际上,这一声明只是对意大利的警告。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声明中只字 未提潜艇的国籍[2](pp.180~183)。随后,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又于8月20日和26日 两次对意大利发出警告,但都无济于事,意大利仍继续进行潜艇攻击。
在英国考虑采取措施制止意大利潜艇攻击的同时,法国政府也在讨论对策,并于8月26 日和30日两次向英国建议召开一次由地中海国家参加,有可能的话也包括黑海国家在内 的特殊会议,来解决地中海潜艇攻击问题[2](pp.190~192)。
8月底和9月初发生了两件大事,促使英国国内反意情绪高涨。8月27日,墨索里尼为叛 军攻占西班牙城市桑坦德而公开向佛朗哥和意大利在西班牙的军队表示祝贺:“我特别 感到高兴的是,在这十天激战中,意大利古罗马军团的部队对桑坦德辉煌胜利作出了英 勇的贡献……这种十分亲密的战友关系是使我们在西班牙和地中海共享的文明免受一切 威胁的最后胜利的保证。”[3](p.137)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也对这一事件大加渲染:“桑 坦德的胜利不是尾声的开始——结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它是对赤色分子的一次 沉重的打击。”[4](p.5)这种公开“嘲弄不干涉原则”的行为引起英国人强烈的不满[5 ](p.12)。9月1日,意大利潜艇“伊里德号”对英国驱逐舰“哈沃克号”进行攻击,尽 管并未得手,却使英国国内反应强烈。齐亚诺在9月2日的日记中写到:“海军非常活跃 ——三次发射鱼雷,一次得手。但国际舆论却激动起来了。尤其是在英国,这是由于驱 逐舰‘哈沃克号’遭到攻击的结果,幸而未被击中。这艘潜艇是‘伊里德号’,一场争 执已经开始了。”[4](p.7)英国报界反映了这种不断增长的公众舆论,如《泰晤士报》 9月2日的新闻报道中提到,普遍的情绪是:“没有什么能够为‘非限制’进攻进行辩护 。”《曼彻斯特卫报》9月2日的社论指出:“毫无疑问,这些海盗行为起源于意大利… …意大利必须明白它不能愚弄任何国际协定和公开违背所有正义和法律的原则。”[5]( p.13)
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政府于9月2日召开大臣会议,决定原则上接受法国建议, 即英王陛下政府可能召集由地中海和黑海相关国家参加的会议,以应对地中海现存的危 险形势;并决定在9月8日内阁会议上继续讨论这一问题。针对意大利潜艇对英国船只的 攻击,这次会议决定:1.加强英国在西地中海的驱逐舰的力量。2.向意大利政府提出抗 议,但是不能对其潜艇攻击加以谴责[2](pp.217~218)。
此后,英法开始筹备国际会议。英国主张参加国应严格限制在地中海范围之内,并强 调必须邀请意大利,但不包括西班牙内战的任何一方;法国则希望苏联和西班牙共和国 政府参加,意大利应被排除在外;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法国外长伊冯·德尔博斯威 胁辞职的情况下,艾登勉强同意邀请苏联,但仍坚持意大利必须得到邀请,双方终于达 成妥协:苏联和黑海国家、意大利和德国将被邀请,但不邀请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的代 表[2](pp.232~233)。英国之所以坚持邀请意大利,是要避免冲突,因为不邀请就意味 着意大利应对潜艇袭击事件负责[5](p.13)。
9月5日,英国和法国政府邀请意大利、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 、埃及、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10国参加9月10日在日内瓦附近尼翁小镇(此地距日 内瓦大约15英里)召开的会议,“以中止地中海的不安全状态,并且保证有关海上航行 的国际法得到严格实施”[6](p.345)。英、法之所以把会议地点定于尼翁而不是日内瓦 ,也是为了避免激怒意大利,因为他们担心意大利会将日内瓦与其因入侵埃塞俄比亚而 遭到国联制裁一事联系起来。
9月6日意大利收到邀请书后,本来就不打算接受邀请,而苏联于当天下午向意大利政 府发出的一份谴责意大利击沉其两艘船只的照会恰恰给意大利提供了拒绝的借口。苏联 在照会中指出,意大利的行动与人道主义和国际法原则相违背,意大利应为这些事实上 的侵略承担责任,并提出以下要求:1.完全中止这些侵略行为;2.对苏联政府所遭受的 损失进行赔款;3.对从事以上侵略行为的人员进行惩罚[2](p.238)。齐亚诺在9月6日的 日记中明确写道:“布尔什维克走错了一步棋,使我们有了拒绝的理由。”[4](p.10) 意大利政府针对苏联照会发表声明,否认侵略事实,拒绝承担责任,并且声称苏联发出 照会是试图破坏这次会议,使得他们不可能再与苏联坐在同一张桌子旁举行会谈;所以 意大利政府对邀请的回答只能是“保持缄默”[2](pp.237~238)。
艾登得知意大利可能拒绝参加会议后,极力劝说意大利改变主意。9月7日,艾登指示 英国驻意大利代办莫里斯·英格拉姆,要他敦促意大利政府参加会议。他在电报中说: “通过它(按指意大利政府)不顾苏联照会而打算在这次会议上进行合作这一事实本身, 就能够说明意大利政府正在使用最好的办法来抵制苏联的行动。”[2](pp.240~241)同 一天,艾登会见意大利驻英代办克罗拉,在会谈中艾登指出:“我们十分重视尼翁会议 ,不仅因为我们必须对付海盗行为,而且对于英意双方来说,我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次会 议的成功更能作为我们会谈的序幕。假如苏联政府试图通过照会来破坏这次会议是事实 的话,那么对意大利政府来说,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比参加这次会议更能打破苏联的企图 的了。”克罗拉表示,他完全理解艾登提出的建议,他也准备向政府汇报这次会谈的内 容,但是他担心,如果意大利参加,这次会议就有可能成为意大利和苏联之间激烈争论 的场所。艾登回答道:“英国政府的意图是,这次会议应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我们 希望快刀斩乱麻,而且我们的日程安排中不包括意识形态争论的内容。”[2](pp.246~ 247)9月8日,英格拉姆会见齐亚诺,向他表达了英国希望意大利参加会议的愿望,并指 出:“如果意大利拒绝参加,就会使人产生意大利同情海盗行为的印象。因而我向阁下 的政府强烈呼吁,不要使自己落入苏联的陷阱之中。”[2](pp.249~250)
尽管英国政府做出种种努力试图说服意大利参加会议,但是直到9月9日,意大利政府 仍未做出令英国满意的答复,并且表示:“在苏联照会制造的事件获得满意解决之前, 意大利必须推迟做出任何肯定的答复。”[2](p.265)德国对意大利表示支持,并在9月9 日的答复中提出:“意、德两国政府建议将这一问题提交不干涉委员会讨论解决。”[2 ](p.265)意、德两国的答复实际上意味着拒绝出席尼翁会议。
二
鉴于意、德两国拒绝参加会议的态度,英国政府在继续争取意大利和德国参加会议的 同时,也在考虑在两国不出席的情况下如何与其他国家一起制止潜艇攻击。
9月6日,英国海军部和外交部共同拟定了在意、德不参加会议的情况下制止潜艇攻击 的计划,其核心是组织有关国家进行海军巡逻,将地中海划分为两个区域,英国和法国 将在地中海西部海域发挥主要作用,而邀请苏联和地中海东部国家监视爱琴海[7](p.83 1)。9月7日,艾登在《关于地中海的形势》备忘录中正式提议,建立一种暂不包括意、 德在内的海军巡逻体系,同时提出,英国应在会上努力就以下几点与其他国家取得一致 :(1)鉴于潜艇在地中海针对各国船只所从事的海盗行径,为了保护所有船只,有关各 国应命令其海军力量采取以下第(2)、(3)款所指示的行动;(2)任何潜艇若以与1936年1 1月6日伦敦条约规定的潜艇攻击规则相违背的方式进攻商船时,均将遭到反击并在可能 情况下将其摧毁;(3)本规定适用于在最近曾有商船被袭击或击沉位置附近的任何潜艇 ;(4)上述规定有效期为一个月,届时将对位置进行复查。备忘录仍然没有放弃寻求意 大利的合作,它在最后指出:即使意、德不参加这次会议,也要邀请两国尽早参与到海 军巡逻体系中来[2](pp.243~245)。
第二天,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上述巡逻计划和艾登备忘录。在经过一些修改和补 充之后,内阁会议批准了这两份文件,并决定以此作为英国在即将召开的尼翁会议上提 供给与会各国讨论的建议。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对邀请苏联参加爱琴海巡逻提出质疑, 认为这有可能使会议呈现出反法西斯的色彩。为了减轻对意大利的刺激,张伯伦要求事 先将英国建议通知意大利政府。
9月10日下午,艾登、德尔博斯率领英、法代表团到达尼翁小镇,除了德国、意大利和 阿尔巴尼亚之外,其他被邀请国都出席了这次会议。9月14日,代表们就地中海巡逻安 排达成了一致,并签订了《尼翁协定》,其主要内容为:(1)参加各国应训令本国海军 按照下述(2)、(3)款采取行动,以保护不属于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的所有商船;(2)任 何潜艇若以违反1930年4月22日在伦敦签订的关于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所列 举的、并经1936年11月伦敦议定书确定的国际法规则的方式攻击上述船舶,应予以反击 并在可能情况下予以消灭(注:潜艇用于海战是一战期间由德国开始的。一战后,1922 年2月1日签订的、有关战争中使用潜水艇和有毒气体的华盛顿条约第三条规定:潜水艇 在拿捕一商船时必须遵守以下国际法规则:“在拿捕一商船之前,应先命令它接受临检 ,以便确定它的性质。商船除接到警告后仍拒绝临检,或被拿捕后不遵守指定路线行驶 者,不得攻击。除非商船上的船员及旅客先被安置于安全地位,不得将该商船破坏。” 但该条约未生效。1930年4月22日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伦敦条约第四部分和193 6年11月6日签订的、关于潜水艇战争法规的议定书都重申了上述国际法规则,并补充规 定“安全地位”是指“除旅客与水手之安全在当时海上与气候情况下,因接近陆地或有 可能装载上他船而得确保外,该船之小艇不得视为安全地位”。);(3)不属于西班牙纷 争任何一方的船只受到违反前款规定的攻击后,在其被攻击位置附近的任何潜艇,如有 正当理由相信它为攻击主犯时,前款规定应同样适用;(4)为以有效方式实施上述安排 ,与会各国就以下各点达成一致:①在西地中海和马耳他海峡,除第勒尼安海以外,英 法舰队将按照两国达成的区域划分进行公海和领海巡逻;②在东地中海,在领海,由各 参与国进行巡逻;在公海,除亚德里亚海之外,英、法将按照两国达成的区域划分一直 巡逻到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因为这一地区最有可能对船只造成威胁;地中海沿岸的其 他参与国应保证在其资源允许范围内向需要援助的舰队提供给养,尤其应允许它们在其 领海内采取行动并在需要时使用其港口。与会各国达成共识:上述区域限制和区域划分 在任何时间均可由参与国进行修改,以顺应形势的发展[2](pp.271~273)。
9月17日,九国又签订了《补充协定》,规定了制止飞机和水面舰只对船只进行攻击的 措施。主要内容有:(1)本协定补充《尼翁协定》并为该协定的构成部分;(2)本协定适 用于那些针对不属于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的商船,不顾1930年4月22日伦敦条约第四部 分所提到的、并由1936年11月6日伦敦议定书所确认的、关于海战国际法所规定的人道 主义原则,在地中海内进行任何攻击的水面船舰或航空器;(3)按照《尼翁协定》在公 海上担任保护商业航运的任何水面军舰,作为前款规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攻击的见证者, 甲,如攻击由航空器发出,应向该航空器开火;乙,如攻击由水面船舰发出,应在其能 力范围内进行抵抗,必要时可要求援助。参加各国在领水内,根据本协定的精神,各自 训令其本国军舰采取行动[2](pp.271~273)。
至此,随着《尼翁协定》及其《补充协定》的签订,尼翁会议宣告结束。可以看出, 尼翁会议和《尼翁协定》具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针对地中海出现的潜艇攻击问题, 建立了以英、法为主的国际海军巡逻体系;第二,该协定不但未包括任何可能得罪意大 利的内容,而且还为积极寻求意大利的合作创造了机会:一方面,协定没有指出意大利 是潜艇攻击造成损失的责任者,更没有为这一侵略行为制定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协定 实际上将苏联排除在爱琴海巡逻之外,这就避免了使这次会议呈现一种英、法、苏共同 反对法西斯的色彩,从而避免了伤害意大利的感情。正如英国驻法公使劳埃德·托马斯 9月15日对艾登所说:“(建立海军巡逻体系)令人满意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不针对任 何人的协定,并且这一协定是在审慎考虑相关大国的敏感之处的情况下签订的。”[8]( p.73)不言而喻,“任何人”和“相关大国”是指意大利。不仅如此,为了寻求意大利 的合作,该协定还“依从张伯伦要宽容意大利的意志”[9](p.124),在第勒尼安海为意 大利划出了一个巡逻区,努力把意大利拉入海军巡逻体系之中。
实际上,在会议进行中英国仍在劝说意大利参加会议。9月13日,在尼翁会议的正式协 定签订之前,英格拉姆与法国驻意代办布隆代尔向齐亚诺递交了一份包括《尼翁协定》 在内的照会,希望意大利同意在第勒尼安海进行巡逻[2](pp.289~290)。齐亚诺收到照 会时表现出一种自尊受到极大伤害的态度,认为意大利正面对一个既成事实,因而受到 极大打击[2](p.290)。第二天意大利对此作出答复:“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重大利益及其 交通线正好与地中海航线相重合的事实,使意大利必须要求与地中海的任何国家享有平 等的待遇。”[2](pp.292~293)明显表示出意大利政府对海军巡逻安排的不满。
9月16日,艾登再次表明了英国寻求意大利合作的态度:“我们当然乐意在任何时候考 虑意大利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我们的方案可以逐月加以修改……只有通过意大利在 尼翁富有建设性的合作才能驱散地中海潜艇攻击和墨索里尼发出的信息(按指为攻克桑 坦德而向叛军祝贺)在两国间制造的紧张气氛。”[2](p.301)9月17日《补充协定》签订 后,艾登又一次指示英格拉姆与布隆代尔步调一致地向意大利政府递交一份《补充协定 》复件,同时告诉齐亚诺:“我们准备仔细审查意大利可能提出的、对尼翁安排的任何 积极的建议。”[2](p.303)
在英国一再劝说和邀请下,意大利的态度有所软化。9月19日齐亚诺召见英法代办时指 出:“一旦意大利舰队在任务与分配区域方面与英、法平等的原则获得承认,意大利参 与执行《尼翁协定》一事就会在原则上得到保证,并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如果英、法两 国批准这一点,意大利将十分渴望迅速地行动起来。”[2](pp.308~309)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在巴黎召开英法意三国会议,对尼翁安排加以修改,以满足 意大利的要求。9月20日艾登指示英格拉姆,要他与布隆代尔会见齐亚诺并表达以下愿 望:“两国政府感到:没有什么像未能承认意大利作为地中海强国的地位一事那样令人 忧虑。如果意大利能够在执行这一有望进行修改的计划中进行合作,他们将十分高兴。 他们本着这种精神建议:三国海军专家不久将聚集巴黎,以便有可能对尼翁安排加以修 改。”[2](p.312)9月21日意大利终于接受了英法邀请,同意参加巴黎会谈,以讨论意 大利参与地中海海军巡逻问题[2](p.317)。
9月27日至9月30日,英法意三方海军会谈在巴黎举行,并就如何保护地中海商船的具 体措施达成协定。该协定一方面规定了商船在地中海上的航行路线,另一方面对三国海 军巡逻的具体区域进行了调整。意大利的巡逻区被扩大到包括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和 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整个中、东地中海之间水域[6](p.352),这使意大利可以在不必担心 被查觉的情况下向摩洛哥的佛朗哥军队运送给养[10](p.210)。
通过三方海军会谈,英国成功地将意大利拉入海军巡逻体系。英国再次与意大利妥协 。
三
英国对尼翁会议的结果十分满意,因为既实现了制止潜艇攻击的技术目标,又避免了 与意大利发生正面冲突。正如艾登回到伦敦后在9月29日内阁会议上所指出的:“在本 次会议上,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目标,即本次会议不应呈现反法西斯的倾向,而是应 解决对付地中海海盗行径的技术问题……我们的代表团能够将会议限定于恰当的范围内 ……本次会议还为意大利敞开着大门……就是希望以此作为进一步讨价还价的基础。” [2](pp.340~341)当天下午,英法意三方海军会谈达成协定的消息传来,艾登十分高兴 ,他在内阁会议上指出:使意大利加入海军巡逻体系这一行动表明了“两国政府的强烈 愿望,即西班牙内战不再成为国际混乱的源头,而且西班牙的形势可能朝着促进世界其他地区走向全面绥靖的道路发展。”[2](p.343)
应当肯定,尼翁会议及《尼翁协定》使国际海军巡逻体系得以建立并迅速制止了地中 海的潜艇袭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艾登指出:“我们相信我们 已制止了潜艇在地中海的海盗活动。我们在这个海域建立了一支警察力量,如果还有潜 艇胡作非为,我希望而且相信它们将受到应得的惩罚。”[7](p.844)丘吉尔也对会议结 果表示满意,指出海军巡逻体系的建立使“海盗的潜望镜毫无用处”[11](p.80)。
但是必须指出,尼翁会议和其后的英、法、意三国海军会议是在英国对西班牙内战实 行“不干涉”政策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是以不损害英意关系为前提的。英国在会议期 间竭尽全力避免伤害意大利,张伯伦事后承认,“我们再次与意大利搞了缓和”[12](p .163)。正如英国史学家彼得·格雷顿所说,劝说意大利参加海军巡逻反映了首相“将 墨索里尼从希特勒的怀抱中分离出来”的愿望[1](p.103)。意大利对英国的妥协态度表 示满意,齐亚诺得意地说:“我们参加了一次按照我们的意愿来修改尼翁条文的会议。 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从被怀疑为海盗变为地中海警察——并且把船只被我们击沉的苏 联人排除在外。”[4](p.15)
然而,英国对意大利的友好表示并没有得到报答,反而使意大利意识到英国寻求妥协 的真实意图。他们把尼翁会议看作是“不干涉”委员会的另一种形式[9](p.124),认为 这是对意大利的再次让步,因而更加放心大胆地援助佛朗哥。9月15日,齐亚诺同意立 即向佛朗哥提供两艘潜艇,并答应将再提供两艘[4](p.15)。在加紧干涉西班牙内战的 同时,意大利逐渐向德国靠拢。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并于12月11日退出国联,表明了与英国对立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