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认真地读一点世界史
齐世荣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2年10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2年04期第2~7页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089
2002年4月26日,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 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并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备受鼓舞。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一切青少年,一切从事各种工 作的干部都应当学习的。本文专就学习世界史的重要性,谈几点意见。
第一,通过学习世界史,可以了解人类历史自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从而看清 人类的光明前途,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总结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指出他有 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6页。)。唯物史观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 、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看清主流,认识到人类从远古到现在是朝着进步的方向,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当然不是笔直前进的,而是螺旋式前进的。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取得的成就尤其巨大。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殖 民体系土崩瓦解,广大被压迫民族从政治上得到解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 大增加。但20世纪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至今余 悸犹存。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亿万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环 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膨胀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0世纪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太明显,以致赞扬者有之,贬斥者亦有之。着眼于正 面影响的人,诺贝尔奖得主、西班牙科学家奥乔亚说:“最根本的事项,便是科学的进 步,成就实在不凡……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大特色。”着眼于负面影响的人,法国农艺 学家、生态学家迪蒙说:“我看20世纪,只把它看作一个屠杀、战乱不停的时代。”( 注: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20世纪确 实令人目迷五色,但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在90年代发生了 举世震惊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大问题直接涉及到人类的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已 经彻底失败了吗?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支配世界吗?
西方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纷纷断言社会主义已经灭亡。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 中狂妄地说:“到下个世纪(指21世纪——引者),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 ,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注:兹·布热津斯基:《大失 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如果单就苏联 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来看,布热津斯基的话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把这种蜕变 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观察,那么布热津斯基之辈就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列宁说:“如果从 实质上来观察问题,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生产方式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反 复而一下子就确立起来的吗?”(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 第17页。)历史事实确如列宁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40年,战胜国王后,出现 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接着是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直到1688年所谓的“光荣 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才稳定下来,前后共历时4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7 89年,中间经过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覆灭,到1814年路易十八复辟,后来复辟王朝又于 1830年被七月革命推翻,前后共历时40年。恩格斯说:“为了争取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 ,英国中间阶级不是经过了48年,而法国中间阶级不是经过了40年空前的斗争吗?中间 阶级不正是在复辟了的君主制自以为自己的地位比任何时候都巩固的时刻才最接近自己 的胜利的吗?”(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2—483页。)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 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这当然是十分困难,需要很长时间的。单就经济一个方面来讲 ,必须极大地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超过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社会 主义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 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 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注:《列宁选 集》第4卷,1995年第3版,第16页。)还应注意: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比它以前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步得多,从而生命力也更强。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过不断的自我调节,生 产力至今还在发展,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资本主义是会存在下去的。但这并不等于 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已经克服了它的根本矛盾,可以“万古长青”了。远的不说, 仅在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经历过4次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第一次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利用帝国主义战争的有利时机夺取了政权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是1929—1933年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危机。这场危机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打击之强烈,都是前所未 有的。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苏联和世界人 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壮大起来,战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灭亡,英、法沦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一国成为超级大国 。第四次大约是和第三次同时发生的,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在二战后 土崩瓦解。第三世界兴起,帝国主义力量受到削弱。
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会说,你所说上面这些危机已成历史陈迹,现在有了“新经济”, 资本主义体系,至少在美国,再也不会出现危机了。“新经济”难道真是一付能够确保 资本主义体系稳如泰山的灵丹妙药吗?“新经济”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96年12月30日 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所编发的一组文章。2000年4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召开 有政界、企业界、经济学界的人士参加的名为“白宫新经济会议”,使关于“新经济” 的炒作达于高潮。一些人甚至把“新经济”拔高为正在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入 了可持续扩张、不再有衰退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但是,就在克林顿召开“白宫新经济 会议”后不久,网络股市一落千丈。2000年底,纳斯达克指数从当年3月10日5048点的 高峰直泻,到2001年3月已跌到2000点以下,一年时间缩水60%多。随着纳斯达克股市泡 沫的破灭,众多的网络公司纷纷破产倒闭。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新经 济”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却不能消灭衰退的根源,正如蒸汽机、铁路、电报、电话以 及汽车的发明未能阻止周期性的危机爆发一样。以上论述,绝不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失灵了,只是说: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继续是新经济的主 要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仍将不可避免。资本主义虽然会通过自我调节还存在很长时 期,但绝非万古长青。
总之,如果我们用世界历史眼光去观察既往,展望未来,就能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类 的前途。事在人为,如果我们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建成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若干世纪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将再次兴起。
第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 业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现状,也要了解它的历史。
在中国把改革开放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时,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 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 页。)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定局,但仍有不少组织和人们在反对它。如果我们 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就会知道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只能采取改革开放的 政策以及相应的趋利避害的措施,勇敢地迎接挑战。
关于经济全球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出现的。但是如同一切事物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有它的形成过程。15、16世纪,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产生。出现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把东西方两个世界联系在一 起,开始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1760年 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形成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 生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50—1870年间,以英国为中心形成了 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写道:“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 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 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 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伸张到世界 各个角落。列宁说:“在交换发展的一定阶段,在大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即大致在19 世纪和20世纪之交所达到的阶段,交换造成了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 注:《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2页。)在政治上,资本主 义列强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到这时,世界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的整体。20世纪50年代,经济国际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今天人们通常所 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前期,如果从第一次产业革命算起,至今已有200年的 历史了。
历史不可逆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我们 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 内扩大了贫富差距,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尤应注意。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 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比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在其 准备时期已经是一把“双刃剑”了。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 谈到英国在印度铺设铁路时,一方面指出:“由铁路系统产生的现代工业,必然会瓦解 印度种姓制度所凭借的传统的分工,而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的基本障碍。”同 时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 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 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 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 、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1页 。)如果说在民族还没有解放,人民还没有取得政权的时候,采取趋利避害的措施是不 可能的话,那么,今天中国人民已经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完全有条 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采取有效的趋利避害的措施。
我们要看清今天的国际政治格局,也需要了解世界历史。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进程 虽然漫长和曲折复杂,但这一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政治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愿望。霸权主义者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说21世纪(甚至再过几 个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世界只有一极,美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举世无匹,世界必 须听命于美国。对于这种论调,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它的荒谬了。
历史上在不同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大帝国,它们的统治者无不野心勃勃,飞扬跋扈, 妄图称霸世界,君临天下,但最后都一一覆灭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率军攻入亚洲,消 灭了波斯帝国,兵锋远及印度河,但在他死后不久帝国就瓦解了。继之而起的罗马帝国 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达西亚和不列颠岛,南 达北非,威力远远超过亚历山大帝国,存在的时间也长得多。但到5世纪,罗马帝国已 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维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 ,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古代的大帝国如此,近代的又如何呢?拿破仑是世界军事史上 罕见的天才,他的大军横扫欧洲,屡战屡胜。当他越过涅曼河时,是何等的踌躇满志, 不料攻下莫斯科后,竟是空城一座。俄国的议和使者不到,拿破仑终不得不败回巴黎。 不久即下诏退位,始则被囚于厄尔马岛,后虽有“百日”复位,又败于滑铁卢一役,终 被囚于圣赫勒拿岛,忧郁而亡。拿破仑帝国亦不复存在。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 ,号称“世界工厂”,“日不落国”,它的殖民地遍及世界。1897年,英国举行维多利 亚女王在位60周年庆典时,万民欢呼,大英帝国的强盛已达顶点,但同时“英国病”已 经在身。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它虽然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盛极而 衰,已不可避免。英国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当它走出战争时,已沦为二等国 家,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只剩下落日余辉了。反动透顶的希特勒第三帝国, 当其崛起时,自诩为“千年帝国”,实际上只存在了12年。纳粹军队也曾横扫欧洲,只 用了6个星期就打败了拥有庞大陆军的法兰西。希特勒在巴黎手舞足蹈,但曾几何时就 龟缩于柏林地堡之下,手足震颤,步履蹒跚,终于畏罪自杀。
美国一极论者认为以上所说不过是历史上的大帝国,美利坚帝国与它们不同,将永远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领袖,根本不存在衰落问题。但是,不论美国的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多么得天独厚,也不论美国当前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多么强大,只要它执迷不悟地 企图建立世界霸权,就一定难免衰落的下场。理由很多,总结历史经验,最根本的有两 点。其一,大国之兴起,必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大国一 旦认为自己的利益是全球性的,走上对外扩张、侵略、干涉的道路,它的战线就会拉得 越来越长,从而也就要过度地增加军事开支。庞大的军事开支一时可以刺激某些经济部 门的繁荣,但从长远上会削弱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增长,这便种下了衰落的根源。其二 ,压迫与反抗是成正比例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越大。美国 到处张牙舞爪,就树敌越多,它妄图让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永远俯首贴耳地听从它的命 令,是根本做不到的。保罗·肯迪尼说得对:“历史从来不曾赋予任何国家以永久地超 越其他社会的命运,那样将意味着冻结自远古时代以来就存在的增长率、技术进步和军 事发展这种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美国从上到下需要一致认识到“世界上 正在发生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经济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速,国际社会在 政治上和文化上比以前更加多样化”。在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进程中,“美国经济和军事 的综合实力可能仍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强大,但这种差距不会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那几十年里那样悬殊”(注: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第646—648页。)。基辛格说:冷战结束,出现了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局面。“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 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 量,实际上也削弱了。”(注: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7 50页。)就连污蔑共产主义“大失败”的布热津斯基也承认美国面临20个十分严重的难 题,并哀叹说:国内难题抑制了美国的力量,“因此,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 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注: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 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第三,借鉴世界历史经验,可以知兴替之道。
毛泽东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他这里所说的历史知识,当然也包括世界历史知 识在内。试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关系全局性的大问题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的提出,既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结果,也是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 经验的结果。
苏联从建国开始,直到勃列日涅夫,都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急于向共产 主义过渡。苏俄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犯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的错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首先是战时形势所迫,但也有主观因素在内。列宁后来在 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 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列宁及时发现了问题 ,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关于如何在一个小农为主的国家里建设 社会主义的探索,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可惜,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于1929年过 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他在 1936年过早地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以后,苏联在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已经 完成”,现已处于“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实际上,苏联社会主义 还远远没有建成。赫鲁晓夫上台后,任意妄为,竟在1961年10月苏共22大上提出了一个 在20年内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的空想计划。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降了调,不再说什 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仍说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提法都是 不符合实际、超越历史阶段的。
我国在1949年革命胜利以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1958 年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后来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于 是在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以后,还兴起了大办人民公社运动,企图用人民公社的形 式,找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问题决议》,《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 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方针。”还宣布:“共 产主义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以上说明,苏联、中国都曾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多次犯了急于向共产主 义过渡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 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做出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此,社会主义建设便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2000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9月6日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时说:“世界局势的演变和人类 社会的发展,不管还会经历多少艰难曲折,终将走向更高的文明和更全面的进步。”这 是总结世界历史的整个过程得出的科学结论。认真地学习世界历史,就能对此坚信不疑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奋斗。^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2年10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2年04期第2~7页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089
第一,通过学习世界史,可以了解人类历史自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从而看清 人类的光明前途,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总结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指出他有 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6页。)。唯物史观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 、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看清主流,认识到人类从远古到现在是朝着进步的方向,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当然不是笔直前进的,而是螺旋式前进的。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取得的成就尤其巨大。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殖 民体系土崩瓦解,广大被压迫民族从政治上得到解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 大增加。但20世纪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至今余 悸犹存。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亿万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环 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膨胀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0世纪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太明显,以致赞扬者有之,贬斥者亦有之。着眼于正 面影响的人,诺贝尔奖得主、西班牙科学家奥乔亚说:“最根本的事项,便是科学的进 步,成就实在不凡……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大特色。”着眼于负面影响的人,法国农艺 学家、生态学家迪蒙说:“我看20世纪,只把它看作一个屠杀、战乱不停的时代。”( 注: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20世纪确 实令人目迷五色,但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在90年代发生了 举世震惊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大问题直接涉及到人类的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已 经彻底失败了吗?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支配世界吗?
西方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纷纷断言社会主义已经灭亡。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 中狂妄地说:“到下个世纪(指21世纪——引者),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 ,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注:兹·布热津斯基:《大失 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如果单就苏联 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来看,布热津斯基的话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把这种蜕变 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观察,那么布热津斯基之辈就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列宁说:“如果从 实质上来观察问题,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生产方式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反 复而一下子就确立起来的吗?”(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 第17页。)历史事实确如列宁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40年,战胜国王后,出现 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接着是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直到1688年所谓的“光荣 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才稳定下来,前后共历时4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7 89年,中间经过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覆灭,到1814年路易十八复辟,后来复辟王朝又于 1830年被七月革命推翻,前后共历时40年。恩格斯说:“为了争取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 ,英国中间阶级不是经过了48年,而法国中间阶级不是经过了40年空前的斗争吗?中间 阶级不正是在复辟了的君主制自以为自己的地位比任何时候都巩固的时刻才最接近自己 的胜利的吗?”(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2—483页。)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 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这当然是十分困难,需要很长时间的。单就经济一个方面来讲 ,必须极大地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超过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社会 主义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 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 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注:《列宁选 集》第4卷,1995年第3版,第16页。)还应注意: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比它以前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步得多,从而生命力也更强。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过不断的自我调节,生 产力至今还在发展,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资本主义是会存在下去的。但这并不等于 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已经克服了它的根本矛盾,可以“万古长青”了。远的不说, 仅在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经历过4次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第一次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利用帝国主义战争的有利时机夺取了政权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是1929—1933年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危机。这场危机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打击之强烈,都是前所未 有的。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苏联和世界人 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壮大起来,战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灭亡,英、法沦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一国成为超级大国 。第四次大约是和第三次同时发生的,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在二战后 土崩瓦解。第三世界兴起,帝国主义力量受到削弱。
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会说,你所说上面这些危机已成历史陈迹,现在有了“新经济”, 资本主义体系,至少在美国,再也不会出现危机了。“新经济”难道真是一付能够确保 资本主义体系稳如泰山的灵丹妙药吗?“新经济”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96年12月30日 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所编发的一组文章。2000年4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召开 有政界、企业界、经济学界的人士参加的名为“白宫新经济会议”,使关于“新经济” 的炒作达于高潮。一些人甚至把“新经济”拔高为正在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入 了可持续扩张、不再有衰退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但是,就在克林顿召开“白宫新经济 会议”后不久,网络股市一落千丈。2000年底,纳斯达克指数从当年3月10日5048点的 高峰直泻,到2001年3月已跌到2000点以下,一年时间缩水60%多。随着纳斯达克股市泡 沫的破灭,众多的网络公司纷纷破产倒闭。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新经 济”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却不能消灭衰退的根源,正如蒸汽机、铁路、电报、电话以 及汽车的发明未能阻止周期性的危机爆发一样。以上论述,绝不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失灵了,只是说: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继续是新经济的主 要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仍将不可避免。资本主义虽然会通过自我调节还存在很长时 期,但绝非万古长青。
总之,如果我们用世界历史眼光去观察既往,展望未来,就能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类 的前途。事在人为,如果我们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建成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若干世纪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将再次兴起。
第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 业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现状,也要了解它的历史。
在中国把改革开放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时,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 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 页。)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定局,但仍有不少组织和人们在反对它。如果我们 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就会知道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只能采取改革开放的 政策以及相应的趋利避害的措施,勇敢地迎接挑战。
关于经济全球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出现的。但是如同一切事物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有它的形成过程。15、16世纪,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产生。出现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把东西方两个世界联系在一 起,开始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1760年 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形成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 生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50—1870年间,以英国为中心形成了 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写道:“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 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 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 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伸张到世界 各个角落。列宁说:“在交换发展的一定阶段,在大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即大致在19 世纪和20世纪之交所达到的阶段,交换造成了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 注:《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2页。)在政治上,资本主 义列强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到这时,世界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的整体。20世纪50年代,经济国际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今天人们通常所 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前期,如果从第一次产业革命算起,至今已有200年的 历史了。
历史不可逆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我们 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 内扩大了贫富差距,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尤应注意。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 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比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在其 准备时期已经是一把“双刃剑”了。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 谈到英国在印度铺设铁路时,一方面指出:“由铁路系统产生的现代工业,必然会瓦解 印度种姓制度所凭借的传统的分工,而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的基本障碍。”同 时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 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 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 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 、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1页 。)如果说在民族还没有解放,人民还没有取得政权的时候,采取趋利避害的措施是不 可能的话,那么,今天中国人民已经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完全有条 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采取有效的趋利避害的措施。
我们要看清今天的国际政治格局,也需要了解世界历史。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进程 虽然漫长和曲折复杂,但这一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政治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愿望。霸权主义者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说21世纪(甚至再过几 个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世界只有一极,美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举世无匹,世界必 须听命于美国。对于这种论调,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它的荒谬了。
历史上在不同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大帝国,它们的统治者无不野心勃勃,飞扬跋扈, 妄图称霸世界,君临天下,但最后都一一覆灭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率军攻入亚洲,消 灭了波斯帝国,兵锋远及印度河,但在他死后不久帝国就瓦解了。继之而起的罗马帝国 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达西亚和不列颠岛,南 达北非,威力远远超过亚历山大帝国,存在的时间也长得多。但到5世纪,罗马帝国已 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维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 ,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古代的大帝国如此,近代的又如何呢?拿破仑是世界军事史上 罕见的天才,他的大军横扫欧洲,屡战屡胜。当他越过涅曼河时,是何等的踌躇满志, 不料攻下莫斯科后,竟是空城一座。俄国的议和使者不到,拿破仑终不得不败回巴黎。 不久即下诏退位,始则被囚于厄尔马岛,后虽有“百日”复位,又败于滑铁卢一役,终 被囚于圣赫勒拿岛,忧郁而亡。拿破仑帝国亦不复存在。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 ,号称“世界工厂”,“日不落国”,它的殖民地遍及世界。1897年,英国举行维多利 亚女王在位60周年庆典时,万民欢呼,大英帝国的强盛已达顶点,但同时“英国病”已 经在身。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它虽然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盛极而 衰,已不可避免。英国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当它走出战争时,已沦为二等国 家,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只剩下落日余辉了。反动透顶的希特勒第三帝国, 当其崛起时,自诩为“千年帝国”,实际上只存在了12年。纳粹军队也曾横扫欧洲,只 用了6个星期就打败了拥有庞大陆军的法兰西。希特勒在巴黎手舞足蹈,但曾几何时就 龟缩于柏林地堡之下,手足震颤,步履蹒跚,终于畏罪自杀。
美国一极论者认为以上所说不过是历史上的大帝国,美利坚帝国与它们不同,将永远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领袖,根本不存在衰落问题。但是,不论美国的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多么得天独厚,也不论美国当前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多么强大,只要它执迷不悟地 企图建立世界霸权,就一定难免衰落的下场。理由很多,总结历史经验,最根本的有两 点。其一,大国之兴起,必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大国一 旦认为自己的利益是全球性的,走上对外扩张、侵略、干涉的道路,它的战线就会拉得 越来越长,从而也就要过度地增加军事开支。庞大的军事开支一时可以刺激某些经济部 门的繁荣,但从长远上会削弱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增长,这便种下了衰落的根源。其二 ,压迫与反抗是成正比例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越大。美国 到处张牙舞爪,就树敌越多,它妄图让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永远俯首贴耳地听从它的命 令,是根本做不到的。保罗·肯迪尼说得对:“历史从来不曾赋予任何国家以永久地超 越其他社会的命运,那样将意味着冻结自远古时代以来就存在的增长率、技术进步和军 事发展这种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美国从上到下需要一致认识到“世界上 正在发生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经济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速,国际社会在 政治上和文化上比以前更加多样化”。在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进程中,“美国经济和军事 的综合实力可能仍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强大,但这种差距不会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那几十年里那样悬殊”(注: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第646—648页。)。基辛格说:冷战结束,出现了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局面。“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 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 量,实际上也削弱了。”(注: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7 50页。)就连污蔑共产主义“大失败”的布热津斯基也承认美国面临20个十分严重的难 题,并哀叹说:国内难题抑制了美国的力量,“因此,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 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注: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 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第三,借鉴世界历史经验,可以知兴替之道。
毛泽东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他这里所说的历史知识,当然也包括世界历史知 识在内。试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关系全局性的大问题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的提出,既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结果,也是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 经验的结果。
苏联从建国开始,直到勃列日涅夫,都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急于向共产 主义过渡。苏俄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犯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的错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首先是战时形势所迫,但也有主观因素在内。列宁后来在 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 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列宁及时发现了问题 ,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关于如何在一个小农为主的国家里建设 社会主义的探索,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可惜,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于1929年过 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他在 1936年过早地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以后,苏联在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已经 完成”,现已处于“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实际上,苏联社会主义 还远远没有建成。赫鲁晓夫上台后,任意妄为,竟在1961年10月苏共22大上提出了一个 在20年内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的空想计划。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降了调,不再说什 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仍说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提法都是 不符合实际、超越历史阶段的。
我国在1949年革命胜利以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1958 年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后来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于 是在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以后,还兴起了大办人民公社运动,企图用人民公社的形 式,找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问题决议》,《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 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方针。”还宣布:“共 产主义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以上说明,苏联、中国都曾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多次犯了急于向共产主 义过渡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 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做出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此,社会主义建设便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2000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9月6日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时说:“世界局势的演变和人类 社会的发展,不管还会经历多少艰难曲折,终将走向更高的文明和更全面的进步。”这 是总结世界历史的整个过程得出的科学结论。认真地学习世界历史,就能对此坚信不疑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