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苏芬冬战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陈从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2年08期
【原文出处】《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01期第70~74页
【英文标题】The Russo-Finish War(1939-1940)and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Alliance
CHEN Cong-Y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Xianning Teachers College,Xianning 437005,China
【作者简介】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历史系,湖北 咸宁 437005
陈从阳(1965—),男,湖北汉川市人,咸宁师专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20世 纪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
【关 键 词】冬季战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关系/苏英关系the Winter War/the International A nti-Fascism Alliance/relationshi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viet-Union and the British
中图分类号:K531.52 文献标识码:A
1939年冬的苏芬战争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来看,苏芬 战争严重恶化了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它为战后苏英、苏美等关系的改善及英苏 同盟的建立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一
苏联对小国芬兰的战争,激起了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众多国家纷纷谴责苏联对芬兰 的进攻。1939年12月3日芬兰致函国联秘书长,要求召开国联大会,采取必要措施制止 苏联的进攻。国联大会和国联理事会通过决议,谴责苏联为侵略者,号召国联成员国尽 自己的努力给芬兰以“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援助。14日国联通过决议,把苏联开除出国 联。在国联号召下,许多国家向芬兰提供了财政援助和武器装备。据统计:冬战期间各 国对芬兰的援助为:飞机350架、大炮1500门、手榴弹65000颗、炮弹2500000发、掷弹 筒160000000枚等。[1]一共有11500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志愿军 抵达芬兰参加战斗。
苏芬战争急剧地恶化了英苏、英法、英美关系。
冬季战争以前,由于英法对德推行绥靖政策、英法苏政治和军事谈判的破裂、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以及随后苏德瓜分波兰、苏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保护”等,苏联 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相当冷淡。
苏芬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法、美对苏德关系的看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后,英国虽痛感苏联“正在从欧洲撤退”,苏联已成为“一个敌对的中立国”,但对建 立英苏同盟并不完全失望,丘吉尔评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1939年8月24日法国针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召开部长会议,会上多数阁员同意达拉 第的看法:不应对同苏和解持完全绝望的态度,决不能让法苏关系破裂。苏联在德国的 默许、配合下对芬兰的战争,深深震动了西方朝野,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苏联已经与德 国结盟。英国政治家艾登认为:冬季战争表明苏联“红龙骑到希特勒主义的圣乔治背上 来了”,[2]法国从苏芬战争伊始就明确地把苏作为德国的一个同盟者,并准备断绝同 苏联的关系,甚至准备与苏联作战。富有远见的罗斯福总统也怀疑苏德联合的可能,一 贯乐观的伯利忧心忡忡:“如果这一恶梦成为现实(而倒霉的是,这再合逻辑不过了)… …俄国和德国的联合力量在各方面都将势不可挡”。[3]
冬季战争激起了英法美国内反苏反共浊流。在英国“掀起了反苏歇斯底里的汹涌浪潮 ,就其规模来讲,甚至超过20年前武装干涉时期发生的反苏运动”[4]1940年1月底法国 议会接到一项议案,要求与苏断绝外交关系,2月5日巴黎警察突然袭击苏联商务代表处 以及巴黎苏联国际旅行社大楼,1940年苏法贸易额比上年几乎减少了90%。在美国,194 0年2月一项不批准美国驻苏大使馆经费的提案以3票之差未被通过。
为帮助芬兰抵抗苏军,英法美政府向芬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在苏芬战争 期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101架飞机、214门大炮、185000发炮弹、50000颗手榴弹、100 00枚反坦克地雷和15700颗炸弹等大批武器和其他装备。法国达拉第政府送给芬兰飞机1 75架、大炮496门、轻机枪5000余挺、水雷400颗、手榴弹2000000枚、子弹20000000发 。[5]美国的援助以财政援助为主,1939年12月10日罗斯福宣布对芬兰贷款1000万美元 ,以购买农产品和其他民用供应品,次年2月美国通过进出口银行再次向芬兰贷款2000 万美元。
苏芬战争给英法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苏芬战争达到自己援芬、反德、抑苏的多重战 略目的。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政府决心对德采取防御战略,对德实施经济封锁。 冬季战争增加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英法的战略重要性,英法两国认识到:如果两国向 芬兰提供积极的军事援助,不仅可以帮助芬兰,而且还可以带来多种军事上的好处:(1 )由于挪威和瑞典的可能卷入,英法可以在半岛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第二战场;(2)支持 芬兰持久抗战,将使苏联久陷芬兰战场,这样将使德国丧失它原可以从苏联得到的原料 、燃料的供应(尤其是石油);(3)对芬兰事件进行干预,再配合进攻高加索油田,可望 制止苏联在东南欧采取行动;(4)最重要的是:通过介入苏芬战争,可乘机封锁波罗的 海,切断瑞典对德国的铁矿砂供应,支持英法海上封锁战略。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 尔回忆:“我们的真正目标当然是确保拥有(瑞典的)铁矿,那样必将缩短战争并且避免 巨大伤亡。”[6]1939年12月19日在盟国最高委员会会议上,经达拉第提议,讨论了派 军队去芬兰的可能性问题;次年1月中旬,在芬兰统帅曼纳海姆的催促下,英法逐步取 得协调,初步决定援军在摩尔曼斯克、佩萨莫或纳尔维克登陆。2月5日盟国最高委员会 再次召开会议,决定:鉴于芬兰局势危殆,盟国必须尽快派遣“志愿军”入芬,近期内 盟国将向芬兰提供3—4万名训练有素的增援人员。增援部队将通过纳尔维克及挪威其他 可能的港口抵芬,盟国将争取挪、瑞(典)接受盟国过境权的要求,如果德国干涉,英法 将分出部分兵力支持瑞典抗衡德国;英国将负责协调出征半岛事宜和指挥军事行动。随 后英法开始了筹划工作,3月1日芬兰探询英法政府:第一批50000人的分谴队是否能在3 月份登陆,7日英国参谋长埃恩赛德将军通知芬兰外交部和曼纳海姆元帅:第一支分遣 队——个英法混合师可望在3月底以前经纳尔维克抵达芬兰,第二支分遣队——三个英 国师——旦有把握可通过铁路运输,立即就会赶到芬兰。
在制订派谴援芬远征军计划的同时,英法还拟定了轰炸高加索、特别是巴库油田的方 案。为“阻止(苏联)向德国供应石油”,1940年1月英国参谋长委员会计划小组委员会 拟定了第一个进攻高加索油田的计划。3月1日,该计划经修订后提交给战时内阁小组委 员会会议研究。3月27日英法最高军事指挥部举行联席会议,再次研究了可能封锁黑海 和空袭高加索及炼油厂的问题。28日盟国最高委员会根据法国倡议通过了有关空袭苏联 在高加索的石油供应地的原则性建议。
英法派遣援芬远征军和实施高加索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抗苏性质,如果这些计划付 诸实施,最终势必严重恶化英法与苏关系,且很难避免英法与苏公开进行战争的可能。 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政府总的态度是谨慎而有节制的。1939年12月14日张伯伦在下院发 表声明,谴责苏对芬兰的战争“使全世界有良心的人义愤填膺”,但他警告:打败德国 是主要目标,不要转移注意力。[7]12月19日英法在达拉第提议下讨论尽快向芬派遣远 征军的问题,但英国反应迟缓,担心此举会导致与苏关系的破裂。翌年2月盟国最高委 员会曾规定:援芬远征军要装扮成“志愿军”,以减少同苏联公开作战的机会。2月6日 和19日,英国三军参谋长委员会强调:与俄国的战争只有在可以加速打败德国的情况下 才能被接受,而目前情形并非如此,“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与俄国的战争将使实现我 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初目标——打败德国——变得更加困难。[6]迟至3月12日,当张伯 伦被迫回答援芬计划是否意味着英国准备对苏作战的质询时,张伯伦强调:“我们还没 有到那个地步。”[7]同时应该看到:在英法军事行动的背后,也暴露了英国某些政、 军界上层人士企图苟安的心态甚至组织国际反苏“十字军”的图谋。1939年12月5日英 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提出了一项关于趁苏芬战争爆发与德国缔结停战协定的议案。[8]1 2月16日张伯伦视察法国前线,他告诉蒙哥马利:“我不相信德国人会真有攻击我们的 任何意图。”[9]1939年12月9日英驻芬大使斯诺提出了组建反苏同盟军的建议。
二
冬季战争后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关系的全面恶化,从随后欧洲政局的变化来看,其造 成的后果是消极的。
苏芬战争结束后,英法战略地位急转直下。1940年4月9日德国对丹、挪发动突然袭击 ,丹、挪很快陷落;5月10日希特勒又在西线向比、荷、卢中立国家发动全线进攻,三 国相继败亡,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英国被逐出欧陆,法国贝当政府拱手称臣。短短二个 多月,欧洲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特勒德国已并吞欧洲九国,势如中天之日; 英国孤悬英伦,殊死抗争;偌大的苏联依然恪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洋彼岸的美国仍 在战争和和平的道路间徘徊。
西线战争的爆发埋葬了英国的绥靖政策,5月10日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组成了联合政 府,英国终于走上了一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法西斯道路。丘吉尔联合内阁积极支持其他 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以结成最广泛的反德战线,增强反法西斯力量,摆脱自己孤军奋 战的困难处境。
在英国政府支持下,波、捷、挪、荷、比、卢等国相继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开展 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英国设立了特别作战局,联合和援助欧洲的抵抗运动。英国还积 极支持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抵抗派,1940年8月7日戴高尔和丘吉尔签署了八七协议和备 忘录,规定自由法国军队在盟军中的地位和指挥原则,规定英国对自由法国提供军事装 备和活动经费。英法在新形势下组成了同盟。
英美同盟也初具雏形。早在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现购自运”原则为基础的 中立法修正案,该法案的实施符合罗斯福采取以战争以外各种办法援助英法的主张。法 国投降后,英国战略地位日趋恶化,应英国政府的要求,1940年6月20日美国将50万支 来福枪、800门75毫米的大炮、8万挺机关枪、900门大炮、100万发炮弹开始陆续运往英 国。丘吉尔经常给罗斯福写信,极力把美国从中立引向参战。1940年9月2日英美签订驱 逐舰条约,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 年。美国站在英国方面向参战迈出了重要一步。1940年12月17日,在英国政府要求下, 罗斯福宣布:将根据租借法案给英国援助,即用贷款或租借办法提供武器和装备。12月 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强调: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巨大的兵工厂。1941年3 月11日租借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租借法案构成了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各国合作的军事 、经济基础。同时在极秘密的情况下,1941年春天,英美两国总参谋部代表还达成了AB C——1号参谋协定,规定了英美未来的先欧后亚的大战略。租借法和ABC——1号参谋长 协定的制订,奠定了英美建立军事同盟的基础,英美逐步在军事、政治上形成了实际的 结盟关系。
英国积极支持欧洲沦陷国的流亡政府和抵抗运动,英法、英美同盟的初步形成,为建 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重要一翼的英 苏同盟的建立,却因苏芬战争期间英苏关系的恶化显得步履维艰。
早在1939年9月下旬英国就开始考虑改进英苏关系的可能性问题,苏芬边界谈判期间, 英国关注的重点仍在于如何改善同苏联的关系。10月23日,哈里法克斯向内阁提出了一 份备忘录,力陈与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的“重大政治价值”,并建议英国海外贸易大臣斯 坦利应亲赴莫斯科签字。24日战时内阁讨论并批准了哈里法克斯的建议。苏芬战争爆发 后,英苏贸易谈判暂时搁浅,但1939年11月间丘吉尔仍向苏驻英大使表示:芬兰不应成 为英苏接近的障碍。1940年3月18日张伯伦政府建议苏联重新恢复1939年10月中断的贸 易谈判,苏接受了英国建议。鉴于苏德贸易对于德国的极端重要性,英国还力图使苏联 加入对德经济封锁行列,4月英国经济作战部拟定备忘录,要求在苏设立该部下属机构 ,遭到苏联拒绝。5月8日英国提出了苏德缔结贸易协定的内容以及希望限制苏联向德国 提供物资的问题,未引起苏方积极反响。
丘吉尔组成联合内阁后,下决心争取苏联,“与俄国重建相互信赖的关系”[10]5月英 政府决心委任斯塔福德·克里普斯为“专门特派全权代表”,到苏进行商务谈判,苏方 对此有异议,6月5日克里普斯被任命为驻苏大使。克里普斯系著名工党政治活动家,以 拥护英苏联盟著称。克里普斯的任命在英国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英国希望此举将使 苏联尽可能放弃中立政策。克里普斯不久抵苏,并捎给斯大林一封丘吉尔的亲笔信。丘 吉尔表示:尽管“我们两国代表有着极不相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但是我相信,这些事实 不会妨碍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范围中达成和谐和互利……在必要时,我们能就那 些必然与我们双方都有利害关系的欧洲事务进行商谈。目前摆在全欧洲(我们两国也包 括在内)面前的问题就是欧洲的国家和人民对于德国在大陆建立霸权的形势将如何反应 ”。[10]法国的败亡引起了苏联政府的震惊。苏政府认识到:法国的溃败是“在国际关 系发展方面有头等意义的事件”,它提醒全国人民“在军事进攻危险前保持动员准备状 态”。7月1日斯大林会见了克里普斯,此外,克里普斯还拜会了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克 里普斯提醒斯大林:“英国政府确信德国正力图称霸欧洲……这对于英国和苏联都是危 险的。由此两国应当商定一个防御德国以自卫的共同政策,并且商定重建欧洲均势的办 法”,[11]再次表达了英国政府愿意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愿望。但实践表明,此时苏 联对外政策并未出现根本转机。早在1940年3月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莫洛托夫表示:苏 联对外政策将“继续坚持中立立场,避免介于欧洲大国战争”。[1]同时战前英国推行 绥靖政策和苏芬战争间英苏关系的恶化,使斯大林对英国怀有很深的不信任感。斯大林 曾告诉崔可夫和铁木辛哥:“不要以为,法国溃败后,西方的妥协者会退出舞台。……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作出新的让步,只要侵略者调转枪口打苏联就行”。[12]斯大林 答复克里普斯:他看不出存在着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 欧洲的危险……他并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威胁了苏联以及它与德国的友好关系。[11] “所谓欧洲均势迄今不仅压制了德国,也束缚着苏联。因此苏联将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欧 洲旧均势死灰复燃。”[13]7月13日斯大林把与克里普斯谈话的备忘录交给德国。9月21 日斯大林更坦率告诉克里普斯:苏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避免被卷入战争,特别是避免同 德国的冲突。虽然德国是苏联的唯一真正威胁,但不能因此改变苏联的政策而有意挑起 德国入侵苏联。[14]
1940年夏,由于苏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英苏之间出现了新的纠葛。出于战略考虑,英 国承认了苏合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事实,并表示英国将不参加任何反苏的军事集团。10月 19日克里普斯走访外贸人民委员部,向苏转交了英国关于扩大贸易的建议。22日他又同 苏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会谈,向苏政府建议先缔结贸易协定,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维辛斯基对英国政府的建议给予了否定的评价。但克里普斯并不灰心,他认为这不是 苏政府的最后答复。正当克里普斯等待苏联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答复时,苏德柏林会 谈举行,通过柏林会谈,苏联明白德国并未与英国勾结在一起,可以指望英国成为反希 特勒的潜在盟国,但苏对英国态势并未出现很大松动。1941年2月莫洛托夫会见克里普 斯,指出1940年11月11日维辛斯基所表达的个人观点,即“英国备忘录中所包含的建议 不能作为调整苏英关系的基础,是得到苏联政府赞同的。”美国驻苏大使史坦哈特在给 国务院的报告中指出:英国外交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苏联加入反德战争,但是“通过同大 不列颠举行重要谈判或达成协议的途径使苏联挑起这类冲突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苏联全 部政策的目的就是避免这类冲突,即避免卷入对轴心国作战。”[5]
1941年春天,当意大利军队在希腊受挫后,丘吉尔决心建立巴尔干战线,英国曾打算 吸引苏联参与行动,以阻止德国扩张。2月克里普斯询问斯大林是否愿意会见英国外交 大臣艾登,苏联以“政治上尚无准备”为由一口回绝。苏联唯一所作的是派专机把克里 普斯送到安卡拉与艾登会晤,而这一点也使克里普斯欣喜不已。[2]同年3月丘吉尔以“ 欣慰而兴奋”的心情得到德国装甲部队正在从布加勒斯特向克拉科夫濒繁调动的情报, 4月中旬丘吉尔把德国打算于5月进攻苏联的消息告诉了斯大林,艾登同时致信克里普斯 ,要他向斯大林充分说理,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阻挠希特勒按照自己的意图解决巴 尔干问题,并表示:英苏间“建立类似联合战线这样的组织是有利的”[15]。6月13日 艾登又召见苏驻英大使,向他表示:如果最近将来爆发苏德战争,英国准备以其在近东 的空军全力援助苏联,并派一个军事代表团赴苏,并同苏发展经济合作。但英国这些友 好举动,都被斯大林视为挑拨苏德关系和冲突,以使英国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而冷落一旁 。1941年4月19日《真理报》发表文章,痛斥那些“指望苏联加入反轴心国行列”的人 们,称有关苏德关系恶化的消息是臆造的。甚至在德国进攻苏联前一个星期,塔斯社还 严正声明:“有关苏德战争迫进”的传说是“那些敌视苏联和德国,热衷于进一步扩大 和发动战争的势力笨拙地捏造出来的。作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苏同 盟关系终于未能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建立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制止法 西斯侵略战争、防止战争蔓延以及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德波战争以前,由于 种种原因,英法苏政治、军事谈判破裂,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出现重大挫折 ,希特勒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从而点燃了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第一注狼烟。在此以后,如 若苏、美、英、法等国共同努力,互相之间改善关系,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联合 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1939年苏芬冬战的爆发等一系列事件,苏英、苏美、苏法关系 急剧恶化,增加了他们之间改善和发展关系的困难,加上其他许多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再度搁浅,从而又一次丧失了制止法西斯战火在欧洲蔓延的机会。 希特勒把战火硝烟烧遍了北欧、西欧、北非以及东欧,法西斯侵略战争终于一步步向世 界大战演进,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被投入到血与火的灾难之中。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2年08期
【原文出处】《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01期第70~74页
【英文标题】The Russo-Finish War(1939-1940)and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Alliance
CHEN Cong-Y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Xianning Teachers College,Xianning 437005,China
【作者简介】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历史系,湖北 咸宁 437005
陈从阳(1965—),男,湖北汉川市人,咸宁师专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20世 纪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 分析了苏芬冬战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间的关系,指出:冬季战争严重恶化了苏 联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它为战后苏英、苏美关系的改善及英苏同盟的建立设置了障 碍,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Aft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sso-Finish War and the Inte rnational Anti-Fascism Alliance,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the Winter War se verely wors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estern de mocratic states,so as to set up a barrier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Soviet-U-nion and the British,as well as the American,and e ven worse,to the disadvantage of earlier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mational A nti-Fascism Alliance. |
1939年冬的苏芬战争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来看,苏芬 战争严重恶化了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它为战后苏英、苏美等关系的改善及英苏 同盟的建立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一
苏联对小国芬兰的战争,激起了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众多国家纷纷谴责苏联对芬兰 的进攻。1939年12月3日芬兰致函国联秘书长,要求召开国联大会,采取必要措施制止 苏联的进攻。国联大会和国联理事会通过决议,谴责苏联为侵略者,号召国联成员国尽 自己的努力给芬兰以“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援助。14日国联通过决议,把苏联开除出国 联。在国联号召下,许多国家向芬兰提供了财政援助和武器装备。据统计:冬战期间各 国对芬兰的援助为:飞机350架、大炮1500门、手榴弹65000颗、炮弹2500000发、掷弹 筒160000000枚等。[1]一共有11500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志愿军 抵达芬兰参加战斗。
苏芬战争急剧地恶化了英苏、英法、英美关系。
冬季战争以前,由于英法对德推行绥靖政策、英法苏政治和军事谈判的破裂、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以及随后苏德瓜分波兰、苏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保护”等,苏联 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相当冷淡。
苏芬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法、美对苏德关系的看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后,英国虽痛感苏联“正在从欧洲撤退”,苏联已成为“一个敌对的中立国”,但对建 立英苏同盟并不完全失望,丘吉尔评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1939年8月24日法国针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召开部长会议,会上多数阁员同意达拉 第的看法:不应对同苏和解持完全绝望的态度,决不能让法苏关系破裂。苏联在德国的 默许、配合下对芬兰的战争,深深震动了西方朝野,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苏联已经与德 国结盟。英国政治家艾登认为:冬季战争表明苏联“红龙骑到希特勒主义的圣乔治背上 来了”,[2]法国从苏芬战争伊始就明确地把苏作为德国的一个同盟者,并准备断绝同 苏联的关系,甚至准备与苏联作战。富有远见的罗斯福总统也怀疑苏德联合的可能,一 贯乐观的伯利忧心忡忡:“如果这一恶梦成为现实(而倒霉的是,这再合逻辑不过了)… …俄国和德国的联合力量在各方面都将势不可挡”。[3]
冬季战争激起了英法美国内反苏反共浊流。在英国“掀起了反苏歇斯底里的汹涌浪潮 ,就其规模来讲,甚至超过20年前武装干涉时期发生的反苏运动”[4]1940年1月底法国 议会接到一项议案,要求与苏断绝外交关系,2月5日巴黎警察突然袭击苏联商务代表处 以及巴黎苏联国际旅行社大楼,1940年苏法贸易额比上年几乎减少了90%。在美国,194 0年2月一项不批准美国驻苏大使馆经费的提案以3票之差未被通过。
为帮助芬兰抵抗苏军,英法美政府向芬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在苏芬战争 期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101架飞机、214门大炮、185000发炮弹、50000颗手榴弹、100 00枚反坦克地雷和15700颗炸弹等大批武器和其他装备。法国达拉第政府送给芬兰飞机1 75架、大炮496门、轻机枪5000余挺、水雷400颗、手榴弹2000000枚、子弹20000000发 。[5]美国的援助以财政援助为主,1939年12月10日罗斯福宣布对芬兰贷款1000万美元 ,以购买农产品和其他民用供应品,次年2月美国通过进出口银行再次向芬兰贷款2000 万美元。
苏芬战争给英法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苏芬战争达到自己援芬、反德、抑苏的多重战 略目的。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政府决心对德采取防御战略,对德实施经济封锁。 冬季战争增加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英法的战略重要性,英法两国认识到:如果两国向 芬兰提供积极的军事援助,不仅可以帮助芬兰,而且还可以带来多种军事上的好处:(1 )由于挪威和瑞典的可能卷入,英法可以在半岛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第二战场;(2)支持 芬兰持久抗战,将使苏联久陷芬兰战场,这样将使德国丧失它原可以从苏联得到的原料 、燃料的供应(尤其是石油);(3)对芬兰事件进行干预,再配合进攻高加索油田,可望 制止苏联在东南欧采取行动;(4)最重要的是:通过介入苏芬战争,可乘机封锁波罗的 海,切断瑞典对德国的铁矿砂供应,支持英法海上封锁战略。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 尔回忆:“我们的真正目标当然是确保拥有(瑞典的)铁矿,那样必将缩短战争并且避免 巨大伤亡。”[6]1939年12月19日在盟国最高委员会会议上,经达拉第提议,讨论了派 军队去芬兰的可能性问题;次年1月中旬,在芬兰统帅曼纳海姆的催促下,英法逐步取 得协调,初步决定援军在摩尔曼斯克、佩萨莫或纳尔维克登陆。2月5日盟国最高委员会 再次召开会议,决定:鉴于芬兰局势危殆,盟国必须尽快派遣“志愿军”入芬,近期内 盟国将向芬兰提供3—4万名训练有素的增援人员。增援部队将通过纳尔维克及挪威其他 可能的港口抵芬,盟国将争取挪、瑞(典)接受盟国过境权的要求,如果德国干涉,英法 将分出部分兵力支持瑞典抗衡德国;英国将负责协调出征半岛事宜和指挥军事行动。随 后英法开始了筹划工作,3月1日芬兰探询英法政府:第一批50000人的分谴队是否能在3 月份登陆,7日英国参谋长埃恩赛德将军通知芬兰外交部和曼纳海姆元帅:第一支分遣 队——个英法混合师可望在3月底以前经纳尔维克抵达芬兰,第二支分遣队——三个英 国师——旦有把握可通过铁路运输,立即就会赶到芬兰。
在制订派谴援芬远征军计划的同时,英法还拟定了轰炸高加索、特别是巴库油田的方 案。为“阻止(苏联)向德国供应石油”,1940年1月英国参谋长委员会计划小组委员会 拟定了第一个进攻高加索油田的计划。3月1日,该计划经修订后提交给战时内阁小组委 员会会议研究。3月27日英法最高军事指挥部举行联席会议,再次研究了可能封锁黑海 和空袭高加索及炼油厂的问题。28日盟国最高委员会根据法国倡议通过了有关空袭苏联 在高加索的石油供应地的原则性建议。
英法派遣援芬远征军和实施高加索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抗苏性质,如果这些计划付 诸实施,最终势必严重恶化英法与苏关系,且很难避免英法与苏公开进行战争的可能。 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政府总的态度是谨慎而有节制的。1939年12月14日张伯伦在下院发 表声明,谴责苏对芬兰的战争“使全世界有良心的人义愤填膺”,但他警告:打败德国 是主要目标,不要转移注意力。[7]12月19日英法在达拉第提议下讨论尽快向芬派遣远 征军的问题,但英国反应迟缓,担心此举会导致与苏关系的破裂。翌年2月盟国最高委 员会曾规定:援芬远征军要装扮成“志愿军”,以减少同苏联公开作战的机会。2月6日 和19日,英国三军参谋长委员会强调:与俄国的战争只有在可以加速打败德国的情况下 才能被接受,而目前情形并非如此,“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与俄国的战争将使实现我 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初目标——打败德国——变得更加困难。[6]迟至3月12日,当张伯 伦被迫回答援芬计划是否意味着英国准备对苏作战的质询时,张伯伦强调:“我们还没 有到那个地步。”[7]同时应该看到:在英法军事行动的背后,也暴露了英国某些政、 军界上层人士企图苟安的心态甚至组织国际反苏“十字军”的图谋。1939年12月5日英 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提出了一项关于趁苏芬战争爆发与德国缔结停战协定的议案。[8]1 2月16日张伯伦视察法国前线,他告诉蒙哥马利:“我不相信德国人会真有攻击我们的 任何意图。”[9]1939年12月9日英驻芬大使斯诺提出了组建反苏同盟军的建议。
二
冬季战争后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关系的全面恶化,从随后欧洲政局的变化来看,其造 成的后果是消极的。
苏芬战争结束后,英法战略地位急转直下。1940年4月9日德国对丹、挪发动突然袭击 ,丹、挪很快陷落;5月10日希特勒又在西线向比、荷、卢中立国家发动全线进攻,三 国相继败亡,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英国被逐出欧陆,法国贝当政府拱手称臣。短短二个 多月,欧洲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特勒德国已并吞欧洲九国,势如中天之日; 英国孤悬英伦,殊死抗争;偌大的苏联依然恪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洋彼岸的美国仍 在战争和和平的道路间徘徊。
西线战争的爆发埋葬了英国的绥靖政策,5月10日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组成了联合政 府,英国终于走上了一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法西斯道路。丘吉尔联合内阁积极支持其他 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以结成最广泛的反德战线,增强反法西斯力量,摆脱自己孤军奋 战的困难处境。
在英国政府支持下,波、捷、挪、荷、比、卢等国相继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开展 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英国设立了特别作战局,联合和援助欧洲的抵抗运动。英国还积 极支持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抵抗派,1940年8月7日戴高尔和丘吉尔签署了八七协议和备 忘录,规定自由法国军队在盟军中的地位和指挥原则,规定英国对自由法国提供军事装 备和活动经费。英法在新形势下组成了同盟。
英美同盟也初具雏形。早在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现购自运”原则为基础的 中立法修正案,该法案的实施符合罗斯福采取以战争以外各种办法援助英法的主张。法 国投降后,英国战略地位日趋恶化,应英国政府的要求,1940年6月20日美国将50万支 来福枪、800门75毫米的大炮、8万挺机关枪、900门大炮、100万发炮弹开始陆续运往英 国。丘吉尔经常给罗斯福写信,极力把美国从中立引向参战。1940年9月2日英美签订驱 逐舰条约,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 年。美国站在英国方面向参战迈出了重要一步。1940年12月17日,在英国政府要求下, 罗斯福宣布:将根据租借法案给英国援助,即用贷款或租借办法提供武器和装备。12月 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强调: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巨大的兵工厂。1941年3 月11日租借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租借法案构成了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各国合作的军事 、经济基础。同时在极秘密的情况下,1941年春天,英美两国总参谋部代表还达成了AB C——1号参谋协定,规定了英美未来的先欧后亚的大战略。租借法和ABC——1号参谋长 协定的制订,奠定了英美建立军事同盟的基础,英美逐步在军事、政治上形成了实际的 结盟关系。
英国积极支持欧洲沦陷国的流亡政府和抵抗运动,英法、英美同盟的初步形成,为建 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重要一翼的英 苏同盟的建立,却因苏芬战争期间英苏关系的恶化显得步履维艰。
早在1939年9月下旬英国就开始考虑改进英苏关系的可能性问题,苏芬边界谈判期间, 英国关注的重点仍在于如何改善同苏联的关系。10月23日,哈里法克斯向内阁提出了一 份备忘录,力陈与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的“重大政治价值”,并建议英国海外贸易大臣斯 坦利应亲赴莫斯科签字。24日战时内阁讨论并批准了哈里法克斯的建议。苏芬战争爆发 后,英苏贸易谈判暂时搁浅,但1939年11月间丘吉尔仍向苏驻英大使表示:芬兰不应成 为英苏接近的障碍。1940年3月18日张伯伦政府建议苏联重新恢复1939年10月中断的贸 易谈判,苏接受了英国建议。鉴于苏德贸易对于德国的极端重要性,英国还力图使苏联 加入对德经济封锁行列,4月英国经济作战部拟定备忘录,要求在苏设立该部下属机构 ,遭到苏联拒绝。5月8日英国提出了苏德缔结贸易协定的内容以及希望限制苏联向德国 提供物资的问题,未引起苏方积极反响。
丘吉尔组成联合内阁后,下决心争取苏联,“与俄国重建相互信赖的关系”[10]5月英 政府决心委任斯塔福德·克里普斯为“专门特派全权代表”,到苏进行商务谈判,苏方 对此有异议,6月5日克里普斯被任命为驻苏大使。克里普斯系著名工党政治活动家,以 拥护英苏联盟著称。克里普斯的任命在英国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英国希望此举将使 苏联尽可能放弃中立政策。克里普斯不久抵苏,并捎给斯大林一封丘吉尔的亲笔信。丘 吉尔表示:尽管“我们两国代表有着极不相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但是我相信,这些事实 不会妨碍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范围中达成和谐和互利……在必要时,我们能就那 些必然与我们双方都有利害关系的欧洲事务进行商谈。目前摆在全欧洲(我们两国也包 括在内)面前的问题就是欧洲的国家和人民对于德国在大陆建立霸权的形势将如何反应 ”。[10]法国的败亡引起了苏联政府的震惊。苏政府认识到:法国的溃败是“在国际关 系发展方面有头等意义的事件”,它提醒全国人民“在军事进攻危险前保持动员准备状 态”。7月1日斯大林会见了克里普斯,此外,克里普斯还拜会了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克 里普斯提醒斯大林:“英国政府确信德国正力图称霸欧洲……这对于英国和苏联都是危 险的。由此两国应当商定一个防御德国以自卫的共同政策,并且商定重建欧洲均势的办 法”,[11]再次表达了英国政府愿意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愿望。但实践表明,此时苏 联对外政策并未出现根本转机。早在1940年3月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莫洛托夫表示:苏 联对外政策将“继续坚持中立立场,避免介于欧洲大国战争”。[1]同时战前英国推行 绥靖政策和苏芬战争间英苏关系的恶化,使斯大林对英国怀有很深的不信任感。斯大林 曾告诉崔可夫和铁木辛哥:“不要以为,法国溃败后,西方的妥协者会退出舞台。……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作出新的让步,只要侵略者调转枪口打苏联就行”。[12]斯大林 答复克里普斯:他看不出存在着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 欧洲的危险……他并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威胁了苏联以及它与德国的友好关系。[11] “所谓欧洲均势迄今不仅压制了德国,也束缚着苏联。因此苏联将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欧 洲旧均势死灰复燃。”[13]7月13日斯大林把与克里普斯谈话的备忘录交给德国。9月21 日斯大林更坦率告诉克里普斯:苏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避免被卷入战争,特别是避免同 德国的冲突。虽然德国是苏联的唯一真正威胁,但不能因此改变苏联的政策而有意挑起 德国入侵苏联。[14]
1940年夏,由于苏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英苏之间出现了新的纠葛。出于战略考虑,英 国承认了苏合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事实,并表示英国将不参加任何反苏的军事集团。10月 19日克里普斯走访外贸人民委员部,向苏转交了英国关于扩大贸易的建议。22日他又同 苏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会谈,向苏政府建议先缔结贸易协定,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维辛斯基对英国政府的建议给予了否定的评价。但克里普斯并不灰心,他认为这不是 苏政府的最后答复。正当克里普斯等待苏联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答复时,苏德柏林会 谈举行,通过柏林会谈,苏联明白德国并未与英国勾结在一起,可以指望英国成为反希 特勒的潜在盟国,但苏对英国态势并未出现很大松动。1941年2月莫洛托夫会见克里普 斯,指出1940年11月11日维辛斯基所表达的个人观点,即“英国备忘录中所包含的建议 不能作为调整苏英关系的基础,是得到苏联政府赞同的。”美国驻苏大使史坦哈特在给 国务院的报告中指出:英国外交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苏联加入反德战争,但是“通过同大 不列颠举行重要谈判或达成协议的途径使苏联挑起这类冲突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苏联全 部政策的目的就是避免这类冲突,即避免卷入对轴心国作战。”[5]
1941年春天,当意大利军队在希腊受挫后,丘吉尔决心建立巴尔干战线,英国曾打算 吸引苏联参与行动,以阻止德国扩张。2月克里普斯询问斯大林是否愿意会见英国外交 大臣艾登,苏联以“政治上尚无准备”为由一口回绝。苏联唯一所作的是派专机把克里 普斯送到安卡拉与艾登会晤,而这一点也使克里普斯欣喜不已。[2]同年3月丘吉尔以“ 欣慰而兴奋”的心情得到德国装甲部队正在从布加勒斯特向克拉科夫濒繁调动的情报, 4月中旬丘吉尔把德国打算于5月进攻苏联的消息告诉了斯大林,艾登同时致信克里普斯 ,要他向斯大林充分说理,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阻挠希特勒按照自己的意图解决巴 尔干问题,并表示:英苏间“建立类似联合战线这样的组织是有利的”[15]。6月13日 艾登又召见苏驻英大使,向他表示:如果最近将来爆发苏德战争,英国准备以其在近东 的空军全力援助苏联,并派一个军事代表团赴苏,并同苏发展经济合作。但英国这些友 好举动,都被斯大林视为挑拨苏德关系和冲突,以使英国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而冷落一旁 。1941年4月19日《真理报》发表文章,痛斥那些“指望苏联加入反轴心国行列”的人 们,称有关苏德关系恶化的消息是臆造的。甚至在德国进攻苏联前一个星期,塔斯社还 严正声明:“有关苏德战争迫进”的传说是“那些敌视苏联和德国,热衷于进一步扩大 和发动战争的势力笨拙地捏造出来的。作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苏同 盟关系终于未能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建立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制止法 西斯侵略战争、防止战争蔓延以及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德波战争以前,由于 种种原因,英法苏政治、军事谈判破裂,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出现重大挫折 ,希特勒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从而点燃了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第一注狼烟。在此以后,如 若苏、美、英、法等国共同努力,互相之间改善关系,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联合 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1939年苏芬冬战的爆发等一系列事件,苏英、苏美、苏法关系 急剧恶化,增加了他们之间改善和发展关系的困难,加上其他许多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再度搁浅,从而又一次丧失了制止法西斯战火在欧洲蔓延的机会。 希特勒把战火硝烟烧遍了北欧、西欧、北非以及东欧,法西斯侵略战争终于一步步向世 界大战演进,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被投入到血与火的灾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