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1939——1941年苏德经贸外交及后果
姜桂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2年07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2年02期第63~70页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姜桂石,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通辽 028043


    1939年—1941年苏德战争前,苏德两国从各自的战略和利益出发都要求改善两国关系 。如何打破自希特勒上台后两国关系的僵局?苏德双方都力图从经贸外交入手。苏德战 争前,苏德之间开展的经贸外交使双方的经贸关系异乎寻常地热起来。这种关系对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对苏德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造成了什么后果,我国学者对 此研究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作为战败国不仅被割地赔款,而且其经济也遭到了严 重破坏。正如列宁指出,凡尔赛条约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 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使孩子们挨饿,甚至饿死”① (注:《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91—292页。)。复仇主义心理驱 使德国对宰割它的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仇视,暂时超过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为 了在劫难后求生,德国渴求同苏俄进行经贸往来。与此同时,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经过 七年战争的破坏,经济也陷于崩溃。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恢复和发展经济 ,苏俄也极力从经济贸易上同西方往来。为此,1922年苏俄代表团参加了热那亚会议。 但是,英、法等国在会上提出了有损于苏俄主权的条件,使会议陷于僵局。苏俄代表团 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外同德国谈判,并签订了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拉巴 洛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在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包围圈上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它促 进了苏德经贸关系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 重已达50%。1932年德国向苏联出口的商品占苏联总进口的比重为50%的型铁,80%的钢 板、起重机、机车,90%的汽轮机”②(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0—1941年苏德经 济贸易关系》Г.М.Иваницкий,“Советско—Германски е торгов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1939—1941rr .”,《近现代史》(Новая u Новеǔшая uсmорuя)1989年第5期 ,第28页。)。但是,希特勒上台后,由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苏德关系恶化,官方的 经贸往来几乎陷于停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苏德两国各自出于战略和利益上的需要都渴望改善两国关系。 就苏联来说,由于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并于1938年9月同德、意签订了助 长侵略和反苏的“幕尼黑协定”。苏联政府为了打破英法帝国主义孤立苏联的政策,为 延缓希特勒德国侵略苏联,为从当时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德国获取先进设备,特别是武器 装备,不断地向德国暗送秋波。而希特勒德国惟恐苏联与英国和法国缔结军事政治同盟 ,在英法苏谈判时为在苏联和英法之间打进一个楔子;为在即将侵略波兰的战争中稳住 苏联,避免两线作战;为打破英法对它的经济封锁并从苏联获取战略物资;为使在苏联 不备之下对其突然猛击,便从1939年开始极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
    苏德两国为了打破自希特勒上台以来彼此间紧张关系的僵局,双方互递信号,私下频 繁接触,并力图从经贸外交入手,打开全面改善两国关系的大门。1939年3月10日,斯 大林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烈谴责英法的绥靖政策的同时,明确表示 ,苏联“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①(注:《斯大林 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言外之意,苏联决不让英法挑拨者把 苏联卷入到同德国的战争中去。这是斯大林向希特勒发出改善两国关系的第一个信号。 希特勒接到信号后也作出积极反应,前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在3月21日给参议员基·皮 特的信中指出:“希特勒正在破釜沉舟地力图使斯大林疏远法国和英国……我担心他会 成功的。”②(注:阿诺德·托因比等:《大战前夕,1939年》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 984年版,第733页。)
    1939年5月3日,苏联政府突然宣布,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的职务已由莫洛托夫 接任。李维诺夫离开外交部显然是苏联政策发生变化的一个预兆。正如丘吉尔后来写道 :“这位被德国视为眼中钉的大名鼎鼎的犹太人,顿时像一件破工具似地被扔到了一边 ……李维诺夫的去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③(注:阿诺德·托因比等:《大战前 夕,1939年》下册,第738页。)5月5日,弗郎索瓦—蓬塞在罗马提醒他的英国同行说, 斯大林“搞掉他(李维诺夫)是为了要同希特勒勾搭”。④(注:阿诺德·托因比等:《 大战前夕,1939年》下册,第739页。)这是苏联向德国求爱的又一个信号。因为李维诺 夫在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期间主要是同英法打交道,他又是犹太人,这是希特勒德国不 能接受的,撤换李维诺夫就是向德国表明苏联已为改善苏德关系扫清了障碍。
    苏德双方私下往来更为频繁,这里就不多赘述,仅就和本文有关的略谈一下。1939年5 月底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希尔格在接到上级指示后,于6月8日会见了苏联贸易人民 委员米高杨,曾就恢复经济会谈等事宜向苏方作了试探。7月22日苏联报纸公开宣布, 苏联愿意恢复经济谈判。同一天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在接到柏林指示后,表示德国愿意 在经济会谈中采取“一种鲜明的和解态度”⑤(注:阿诺德·托因比等:《大战前夕,1 939年》下册,第811页。)。7月底苏德正式恢复经济谈判。8月14日深夜,里宾特洛甫 电告舒伦堡,要他向苏联领导人作出关于加强苏德友好关系的声明,并表示他(里宾特 路甫)本人准备到莫斯科,“以元首的名义把元首的观点转告斯大林先生”。8月17日, 苏联复照德国,表示欢迎德国政策“朝着认真改善苏德政治关系的方向转变”,建议改 善关系的第一步是缔结一个商业和贷款协定⑥(注:李巨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 结》,《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1939 年8月,按照柏林的指令,德国驻莫斯科的贸易代表团收回了在此之前拖延同苏联贸易 谈判的种种异议,并以贷款年息5%的优惠条件吸引斯大林⑦(注:Г.М.依瓦尼茨基: 《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29页。)。1939年 8月19日,苏德签订了经贸贷款协定。协定规定,德国向苏联提供最现代化的工业设备 和两亿马克的贷款。为了取信于疑虑重重的苏联,德国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真 执行了协定所承担的义务。
    1939年末到1940年初,苏芬战争爆发,苏联遭到了英美法等国的强烈谴责,在政治上 日趋孤立。英国和法国同苏联实际上已处于军事冲突的边缘,并在国际贸易中对苏联展 开了“经济战”。苏联政府为了缓解其孤立的处境,进一步加强防御能力,利用德国遏 制英法,急切地希望加强并扩大同德国的经贸关系。德国为鼓励苏联同英法对抗,为闪 击北欧,进攻英法创造条件,也愿意加强同苏联的经贸关系。双方经过谈判,于1940年 2月1日签订了经济协定。按照这个协定,苏联向德国出口原料,而德国向苏联出口工业 品、设备和军械物品,其总额为6—7亿马克。该协定促进了苏德贸易的发展。
    1941年1月10日,希特勒德国在行将侵略苏联的前夕,为再次给苏联打一针麻醉剂,同 苏联又于莫斯科签订了扩大的经济协定。“协定规定的相互供货的金额大大超过了第一 个合同年度的范围。苏联供给德国工业原料、石油和食品,尤其是谷物,德国向苏联提 供工业设备。”①(注:《真理报》(Правδk5m702.jpgа)1941年1月11日。)1939—1941年苏 德相互签订的三个经贸协定,是苏德经济关系的基础。它促进了苏德贸易的发展,使双 方的贸易额达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如1939年苏德贸易额为6100万马克,1940年一年间 就猛增到6.07亿马克,即增长了9倍②(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 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7页。)。
    苏德之间贸易的增长以及交换的主要产品的情况,可从以下两个表中窥见一斑。
         德国农产品和木材总进口与从苏联进口的比较(千吨)
表1③(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7页。)
          1939年       1940年        1941年上半年
           (其中)从        (其中)从       (其中)从
品 名    总进口  苏联进口  总进口   苏联进口  总进口  苏联进口
黑 麦     133    —     159     82    78     78
小 麦     900    —     672     4     365    189
大 麦     382    —     728     697    133    96
燕 麦     33    —     121     118    190    184
玉 米     586    —     507     14    —     —
豆 类     180    11     162     47    —     —
籽 棉     259     2     120     71    46     30
亚麻和亚麻制品 238     4     112     14     7      7
建筑用材和用材 2 153   103    3 156    696    1 537    246
机械化学用材  1 496   66    1 182    462    523    120
油 渣 饼   62    —82    29     8     8
           德国矿产原料的总进口与从苏联进口的比较(千吨)
表2①(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7页。)
          1939年       1940年        1941年上半年
            (其中)从       (其中)从       (其中)从
品 名    总进口  苏联进口  总进口  苏联进口   总进口  苏联进口
磷酸钙    1 025    31     174    129    127    55
石 棉     18     1     12     8     12     7
铬矿石     193    —     40     26     4     —
锰矿石     235     6     119     65     116    75
油母页岩   4 674    5     1 806    617    816    248
铂(公斤)3 320  1    2 290    1 474   1 546   1 262
 锡      9     —      7     1     1    —
 镍      3     —      5     2     2     1
 铜      144    —     105     7     55     7

    1939年—1941年随着苏德贸易的增长,双方还频繁地互派代表团和专家。甚至在1941 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时,苏联在德国的专家、验收工程师和商务人员还有778名② (注:Л.Н.佐林:《特殊任务》(Зорин Л.Н,Особая заk5m702.jpgанча) ,莫斯科1987年版,第10页。)。
        二
    德国与苏联战前的经贸外交是两国各自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评述卫国战争前苏德 经贸关系及其对双方的影响,主要应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
    从战略高度看,苏德战争前,苏德之间的贸易更有利于德国。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德国通过对苏贸易,从苏联获取了相当数量的战略物资,冲破了西方国家对它 的经济封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战争经济的发展。根据1940年2月11日签订的苏 德经济协定,苏联应在12个月内向德国提供5亿马克的原料,加上1939年8月19日贸易协 定规定的1亿多马克,总计6.5亿马克。其中规定,苏联保证向德国提供100万吨饲料和 苹果,90万吨石油,50万吨磷酸盐,10万吨铬矿石,50万吨铁矿石,30万吨废铁和生铁 ,2400公斤铂以及大量的锰矿石和其他战略物资①(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 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0页。)。此外,德国还向 苏联提出一份各种货物的清单,其中首批交货的有:按价值计算,含金的残渣200万马 克,还有航空汽油15万吨,汽车用的汽油20万吨,工业用油50万吨,谷物200万吨,禽 蛋1亿个,木材1.2亿马克,烟草400万马克②(注:《苏军中央国家档案》(Ценmр аnьныǔ zосуk5m702.jpgарсmвеныǔ архuв Совеmскоǔ Ар мuu),全宗33987,目录3,卷宗1243,第1页。)。
    苏联向德国出口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占苏联全部对外出口的比重相当可观。如磷 酸盐占49%、石棉占77.7%、铬矿石占62.4%、锰矿石占40.7%、石油占75.2%、棉花占66% ③(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 年第5期,第38页。)。
    苏联在对德的贸易中还为德国解决了货物运输和运价问题。1939年8月19日的苏德经贸 协定,明文规定德国尽可能通过苏联国土,利用苏联的铁路、海运和河运、港口直达运 输。1939年10月28日,在苏、德贸易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米高扬通知德方,“苏联同意 向德国提供黑海港口直达运输第三国的货物,也允许德国在第三国购买的货物进入苏联 港口”。此次会谈还解决了关于德国从远东国家经苏联国土直达运输的优惠运价问题。 米高扬说:“苏联作为例外,愿意帮助德国;同意从满洲里直达运往德国的大豆的运价 临时降低50%。”④(注:《苏军中央国家档案》,全宗33987,目录3,卷宗1243,第2 页。)
    在波兰、英法等国同德国交战并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苏德之间的贸易不仅 有利于德国强化战争经济,而且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德国冲破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纳粹 德国的经济部宣称:“俄国人已经向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商品,如谷物、石油、磷酸 盐,还将提供对我们军事工业和整个经济不可缺少的更多的原料。”⑤(注:Г.М.依 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1页 。)德国的海军上将埃·雷德尔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援助,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进一 步提供的援助慷慨到这种程度,以至对德国的经济封锁几乎必遭失败。”德国总参谋部 的军需官瓦格纳上校把苏德贸易协定称之为“最后的救星。”⑥(注:Г.М.依瓦尼茨 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1页。)
    但是,苏德战争爆发以前,苏联的对德贸易对德国战争经济的影响,并不像有些人所 强调的那样,“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1939—1940年期间,德国进口总额为69亿马 克,而苏联在此期间向德国供货总额只有6.5亿马克,占德国进口总额尚不到10%⑦(注 :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 期,第31页。)。当时德国从北欧诸国和芬兰进口的原料占德国原料进口的11.5%,而从 苏联进口的原料只占1.9%⑧(注: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所档案馆(Архив инс титута марксизма—ленинизма при ЦК КпСС): 《伟大的卫国战争历史文献资料(Докуменmы u маmерuаnы оmk5m702.jpgеnа uсmорuu веnuкоǔ оmечесmвенноǔ воǔны) 第1098期,第145页。)。1941年中期,德国石油资源为1000万吨,而苏联向德国提供的 石油只有100万吨⑨(注:П.П.谢沃斯季亚诺夫:《在伟大的考险面前》(Совос тъянов П.П,Переk5m702.jpgвенuкuм uсnыmанuем),莫斯科1 981年版,第313页。)。可见,苏联向德国提供的原料是有限的,它对德国的战争经济 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德国从战略目标出发,同苏联进行贸易往来,不仅是要从苏联获取战略物资, 而且还在于通过改善同苏联的经贸关系改善苏德的国家关系,破坏苏联同英国和法国的 关系;为进攻波兰和后来进攻北欧和法国稳住苏联,避免两线作战;为麻痹苏联,以便 在进攻苏联之时造成历史上最大的骗局。苏德战争前,希特勒德国从经贸外交入手,改 善了苏德关系;破坏了苏联同英法的关系;在进攻波兰和法国时,稳住了苏联,避免了 两线作战;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特别是苏联人民,基本上实现了希特勒的目的。 因此,苏德之间的战前经贸外交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本身,对德国来说,更重要的是 ,它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三
    苏德之间的贸易,对苏联来说有利有弊。从局部来看,有一定利益,从全局来看,则 是利少弊多。
    苏德之间的贸易,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数量较多的现代化工业设备、武器设 备和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国防能力的增强。仅1940年苏联 就按合同从德国进口了种类齐全的机床,生产合成材料的设备、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 技术、工业冷却剂、良好牲畜和高产农作物的种子等,总价值达3.3亿马克①(注:《苏 军中央国家档案》,全宗33987,目录3,卷宗1243,第6—11页。)。
    苏联在对德贸易中,特别注重军事物资的订购和对其研究。1939年10月20日,苏联向 德国提出一份包括500多种的军事物资的订购计划。后来,甚至提出总额为15亿马克巨 款(包括以前订购的在内)的军事物资的订购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未能完全实现)。如苏联 从德国买到了“享克尔—110式”、“麦塞施米特—109式”、“容克—88式”、“道尔 尼—215式”、“比克尔—133式”等所有类型的飞机和全套武器装备,包括机关炮、机 枪和炸弹、瞄准器和无线电台。苏联设计师和空军飞行员对购进的德国飞机的各种机型 都仔细地作了研究②(注:《苏军中央国家档案》,全宗33987,目录3,卷宗1243,第5 4—90、188—189页。)。
    斯大林非常重视向德国派出专家和参观团。曾派遣以А.Н.古谢夫为团长,以航空设 计专家А.С.雅科夫列夫等为团员的航空工业部代表团访问德国。代表团返回莫斯科后 ,全体成员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对德国的军械非常关注,指示要认真研究德国 航空技术的资料,要求在两国类似机型飞机的比较中,对苏联飞机提出改进方案③(注 :А. 雅科夫列夫:《生活的目的(航空设计师的回忆录)》(Яковълев А,Ц еnь жuзнu(Заnuскu авuаконсmукmора),莫斯科1968 年版,第168—172、175—176、216页。)。
    1940年5—10月,苏联红军空军科学研究所对从德国购进的各种类型飞机的战斗性能和 使用性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达3500人,其中有21名是有关工厂的 设计师和工程师,3个设计室的研究人员及航空工程人员。研究后提出了在苏联飞机制 造中采用新技术的具体方案,并计划于1942年实施④(注:《苏军中央国家档案》,全 宗33987,目录3,卷宗1243,第255—259页。)。据航空设计专家雅科夫列夫回忆说, 它促进了苏联航空工业的发展。
    第二,卫国战争爆发以前,苏德密切的贸易关系,影响了苏联同东欧诸国和英、美、 法等大国的贸易关系,致使苏联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孤立。
    1939—1940年,苏联同东欧一些国家的贸易额明显下降。1940年苏联同东欧一些国家 的贸易总额为1440万卢布,其中保加利亚占870万卢布,匈牙利占70万卢布,罗马尼亚 占60万卢布,捷克斯洛伐克占420万卢布,南斯拉夫占20万卢布①(注:《1922—1981年 苏联对外贸易纪念统计文集》(Внещняя mореовnя СССР 1922—19 81,Юбunеǔныǔсmаmuсmuческuǔ соборнuк),莫斯科 1982年版,第10—14页。),仅相当于同期苏德贸易额的几十分之一。
    1940年5月,美国对苏联的出口降到了最低水平,低于50万美元②(注:Г.М.依瓦尼 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8页。)。
    英国和法国不仅中断了对苏联的贸易,而且还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推行“经济战”反对 苏联。大不列颠实际上对苏联的通商航线实行了封锁,他们的军舰借口与走私作斗争, 检查苏联商船和由苏联机构租用的外国商船③(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 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8页。)。
    苏联同英、美、法等国之间的这种冷漠关系,甚至影响到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间 里。
    第三,卫国战争爆发以前,苏德之间的贸易总的来说,苏联是受了德国的诱骗。因此 ,它未能延缓苏德战争的爆发。
    1939—1940年夏季以前德国对苏联的贸易,主要是以优惠的条件、严守合同的姿态诱 使苏联上钩。正如米高扬和苏联驻德国商务代办Е.巴巴林在报告中指出:“引人注意 的是,德国公司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交货日期上对我们的需求都采取了协调一致的行 动,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德国公司对实现我们的需求和履行各项义务所表现的行为 需要我们高度注意。”④(注:《国际生活》(Межk5m702.jpgунароk5m702.jpgная жuзн ь)1978年第3期,第112页。)从1940年夏季起,即当德国拟就进攻苏联的作战方案之后 ,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主要是以欺骗为主。1940年8月14日,戈林元帅在同军事经济和武 装管理部部长的谈话中指示:“元首希望向俄国人的供货在1941年春天以前按时进行, 以后我们不愿满足俄国人的要求。”⑤(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 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7页。)德国外交部也建议德国商行同 苏联签订不能兑现的订货合同。正如П.П.谢沃斯季诺夫评论说:“德国方面,表面上 制造继续努力信守合同的假象,实际上在千方百计地暗中破坏向苏联提供设备。”⑥( 注:转引自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 89年第5期,第36页。)甚至在1940年11月,莫洛托夫在柏林同希特勒会谈时,希特勒还 一再表明,德国将尽力信守合同。但是,就在这次会谈期间,希特勒签发了第18号指令 。指令说:“不管这次谈判的结果如何,也应当按照已经下达的指令继续准备在东方作 战。”⑦(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 》1989年第5期,第35页。)1941年1月10日,苏德又签订了经济协定,这是希特勒欺骗 宣传的杰作。其目的是以一纸空文向苏联表明苏德经济合作可以长期持续下去,以便稳 住苏联。
    希特勒德国利用种种手段,使相当一部分合同不能兑现。据原西德历史学家耶·埃· 福利科马娜提供的资料,“1940—1941年期间,德国向苏联供货只占其总量的57—67% ,也没有完全配套的金属制品、机械和电工仪器等货物的供应”⑧(注:Г.М.依瓦尼 茨基:《1939—194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8页。)。 而苏联在德国拟就侵略苏联的作战方案之后,还按合同向德国提供了2亿多马克的商品 贷款,把大量的资金投向了“第三帝国”①(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1年 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8页。)。
    虽然苏联情报机构多次提供了希特勒准备进攻苏联的可靠情报,但苏联政府相信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友好的边界条约和密切的经贸关系可以延缓苏德战争的爆发,特别 是斯大林惟恐触怒希特勒招致战火,始终信守合同,甚至在1941年6月22日夜,苏联列 车还满载货物为执行合同向德国驶去。
    卫国战争前,苏德之间的经贸外交,表面上看很密切,但它仍然是双方的一场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柏林明显地赢得了莫斯科”②(注:Г.М.依瓦尼茨基:《1939—194 1年苏德经济贸易关系》,《近现代史》1989年第5期,第37页。)。因此,卫国战争前 苏德的经贸外交,不仅没有延缓苏德战争的爆发,而且希特勒还在这种外交的掩盖下, 完成了对苏战争的准备。^



返回2002年0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