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杨和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2年07期
【原文出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02期第102~106页
【英文标题】Question on “the disintegration”of the Yalta System
   YANG He-ping
   History Department,Sichuan Teachers College,NanChong 637002,China

【作者简介】四川师范学院 历史系,四川 南充 637002
    杨和平(1966-),男,四川平昌人,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 史研究。

【内容提要】“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这一命题近年几乎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事实上,雅尔塔体制尚 未瓦解。雅尔塔体制是以雅尔塔会议前后一系列相关会议达成的所有协定为法律基础的 ;雅尔塔体制的内涵包括二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世界政治体制,也包括经济体制 ;苏联解体后,瓦解的是两极国际格局,而非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没有解体是由其历 史进步性决定的。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Yalta System has almost been a generally accepte d proposition in recent years.But in fact,th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disint egrated.The legal basis of the Yalta System was all of the agreements reache d in a series of related meetings around the Yalta meeting;its main contents includs the division of world political map,the world political system,and also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after World War Ⅱ.what was disintegrated wa s the two polar pattern,but not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therefore,th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disintegrated just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progressiveness.
【关 键 词】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the Yalta System/disintegration/question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2)02-0102-05
    20世纪末,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雅尔塔体制有一种几乎得到普遍认同的命题(尽管 更多的人是人云亦云):随着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制也就“瓦解”、“崩溃 ”了。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一部《世界当代史(1945-1991)》第10章第2 节的标题就叫“雅尔塔体制的瓦解”[1](P10);《世界历史》1997年曾发表了一篇文章 中也有“……甚至雅尔塔体系崩溃、瓦解之后……”、“雅尔塔体系才和平地崩溃”的 说法[2](P26-28);199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课”考试题文科第18题(选择 题)的题干是“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主要表现为… …”[3](P189)。但是,冷静思考,我们会觉得这一命题是不准确的,因为世纪之交的 客观现实显示,雅尔塔体制并没有瓦解。那么,雅尔塔体制是不是“瓦解”、“崩溃” 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要涉及雅尔塔体制的创建、内涵、性质等诸多问题。笔 者在此谈点想法,希望得到同道专家的指教。
        一、雅尔塔体制的创建
    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后初期大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在近现代 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 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 国际关系格局和体制。例如19世纪初对拿破仑的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和国际联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 外。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协约的缔结不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而是在 战争后期开始进行的。还在战争进行之时的1939年11月,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 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就提出了建立“一种包括全世界之有效的集体安全组织”的动议 (这是建立联合国的最初动议[4])。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上 的一次会晤中拟定了《大西洋宪章》(这是“第一份预见战后‘建立普遍和永久的国际 安全体系’的英美文件”),从而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二战后期,盟国不 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 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 米亚的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以雅尔塔会议及其协 定为中心,此前此后的一系列相关会议所达成的所有协定的总和共同构成雅尔塔体制的 法律基础。
    如此,雅尔塔体制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①罗斯福与丘吉尔就纽芬兰会晤,拟定《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②莫 斯科三外长会议(1943年10月);③开罗会议(1943年11月);④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 8日-12月1日);⑤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年7月);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4年8月21日- 10月17日);⑦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9日-26日)。
    雅尔塔会议阶段:雅尔塔会议在前述会议成果的基础上,对某些协议如联合国安理会 的表决程序问题等,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具体化阶段:①旧金山会议(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②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 -8月2日);③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④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及德国的分裂 ;⑤旧金山对日会议及《旧金山对日和约》等。这些都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 充和具体化。
    有鉴于此,至少,雅尔塔体制决不单单是雅尔塔会议上确立起来的战后国际关系体制 。
        二、雅尔塔体制的内涵
    较多的人认为,雅尔塔体制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安排的,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 峙和妥协而形成的。欧洲衰落,美国雄踞西方世界之首,社会主义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就使国际关系从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过渡到美苏对峙的时代。归结起来,雅尔塔体制就 是指美苏对峙的冷战体制。
    这种说法抓住了本质,但却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对于雅尔塔体制内涵的把握,首先 应该认同这样的判断,苏美英三国在战争后期的几次首脑会谈和首脑会议上就战后世界 的调整和安排所达成的协议和谅解,形成了构筑战后国际格局的制度和方法。由于有关 战后调整的问题基本上是在雅尔塔会议上最后解决的,所以这些制度和方法就在习惯上 被人们称为雅尔塔体制。简单地说,雅尔塔体制就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作的安排[5](P1 0)。这种表述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解。据此,作为一个专用名词,“雅尔塔 体制”应该是战后国际体制,包括世界政治地图和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或秩序的同义语 了。概括起来讲,雅尔塔体制的内容是:(1)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在欧洲,西欧仍旧保 留资本主义,东欧则为苏联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德国由美英和苏联分区占领(后来变 为西德属美英,东德归苏联)。在亚洲,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 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 为美国势力范围。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地由联合国实行托管。(2)战后世界政治体制, 也就是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它以“雅尔塔公式”,也就是“大 国一致”原则作为安理会运作的基础。(3)战后世界经济体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即是所谓的战后世界经济体制,也即是国际经 济旧秩序的三大支柱。为了结束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状态,建 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过美、英 等有关国家的艰苦谈判之后,终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从而建立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两个机构均实行“双挂钩一固定”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 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并按资金的份额决 定各国投票权的大小,实际为股份最多的美国所操纵,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推行其 对外政策的工具。接着,还是在美英等国的主导下又缔结了“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 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1995年与“关贸总协定”共存一年,1996年1 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不再存在),从而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的自由化发展。当然,同样由于美国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 家,美国在这其中依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正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世界政治体制、世界经济体制这几个部分共同构成雅 尔塔体制的主体,一直主导着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
    就此3个方面,说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新创建的联合国属于雅尔塔体制的基本构 成部分是没有异议的。但是,战后确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是不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部分就有 分歧了。有人不同意把经济体制也划入雅尔塔体制的范畴,说近代以来的维也纳体制、 凡尔赛——华盛顿体制都没有包含经济体制。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对历史 的把握不能以更“历史”的历史为范本,否则,人类社会何以进步?雅尔塔体制包含了 经济体制的内涵恰恰是历史的进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这些大国政治家们已经认识到 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整体,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不包 含经济体制恰恰是其难以为继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雅尔塔体制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的 经济体制恰恰是其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泉源。另外,当时主导战后国际体制建立的罗斯福 总统的思路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通过联合国从政治上控制整个世界,通过经济体 制从经济上主导全球的发展方向。
        三、雅尔塔体制尚未解体
    雅尔塔体制既然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作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政治体制、经 济体制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便是苏联 已经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的政治、经济运转秩序。从政治地图上讲, 也许最大的变化就是德国统一了,东欧国家脱离了苏联阵营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仅此 而已。但从政治体制上讲,正如很多专家论述的那样,联合国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部分 ”[5](P10),是其“核心”、“支柱”[2](P21-26),苏联解体后,它依然是在按照雅 尔塔体制确立的机制在运转。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也依然是按照雅尔塔体制所确立 的规则在规范着现在世界的经济生活。尽管GATT已经变成了WTO,但从整体上讲,旧的 国际经济秩序还是主导现在世界经济生活的经济秩序。虽然国际社会已有了多年的建立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并已有令人振奋的成果,但从目前的客观情势来看,要改变这 一状况还将是一个十分遥远的过程。也就是说,雅尔塔体制确立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在 冷战结束后十余年里,还在主导着世界的运转,而且从情势来看,它还将继续主导世界 的运转。既然如此,何谈瓦解。
    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概念问题,那就是“格局”与“体制”。从理论上讲,人们不是 抽象地生活在一个大的时代概念里,而是具体地活动在特定的世界格局和国际体制之中 。所谓世界格局,主要是客观性的。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斗 争所形成的一种战略性态势,西方有人称之为“星座”(Constellation)。人们的一切 决策、活动甚至思维方式,都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和制约。所谓国际体制(Internati onal System),主要是主观性的。它是人们(尤其是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 根据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一定的国 际体制,常常是一定的世界格局的反映,同时又使之定型和发生作用。一定的世界格局 ,又由于一定的国际体制的形成,制约各种力量的消长对比,从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因此,两者密切联系和重叠,都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6](P11)。二战后,主导世界 的国际体制就是雅尔塔体制,它所反映的格局是美、苏或者说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 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两极格局。战后几十年来,两极格局维持了一 段时间后,就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造成的结果仅仅是两极格局的解体,而不是一些学者据以论说的那样,雅尔塔体制解 体了。雅尔塔体制的主体部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仍然在主导着国际 秩序的运转。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还将继续担负起规范世界政 治、经济体制的作用。尽管联合国需要改革,世界更需要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据此,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和体制中,瓦解的是两极格局,而非雅尔塔体制。
        四、雅尔塔体制的历史进步性
    为什么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了,雅尔塔体制又没有解体呢?这是由雅尔塔体制的历史进步 性决定的。
    诚然,雅尔塔体制带有深刻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 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 ,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 安排,雅尔塔体制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带给我们这个世界的最直接最有影响的后果, 是美、苏对峙下的冷战,正是它构成了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也是无可 辩驳的事实。但是,同样也不能否认的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的产物,雅尔塔体制反映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并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这些历史 进步性对战后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消失,而 是留给冷战后的世界的宝贵遗产。
    首先,雅尔塔体制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 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从总体来说,正是它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发生争端时的行为方 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因此,战后冷战 时期,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这便形成了冷战 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也就是说,在东西方的紧张对峙包括在局部 战场上的冲突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 接的军事冲突,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与此相关,雅尔塔体制所提倡的 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 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法西斯国家的民主改造,欧洲 国家的一体化,亚非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伴随着欧洲的衰落、新老殖民主义的式微和 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而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联 合国”大家庭里能有近190个成员国,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也是20世纪的 一个最伟大的划时代的变化。
    其次,作为雅尔塔体制的“一部分”、“核心”、“支柱”的联合国,作为战后最大 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既与国际联盟有着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与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 别。国际联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史无前例的国 际政治的重要发展。但是国联的政治实践却并没有能够实现它所标榜的宗旨,它并不具 有真正的普遍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日本和德国相继退出 ,不受约束;英法执掌国联,却热衷于以此维护英法的利益,因而国联不仅没有在保卫 世界和平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联合国”总结了国联的失 败教训,在国联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为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 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盟国一起筹建了联合国。它是战时盟国共同规划战后和 平的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大成就。今天已经包括近190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的普遍性和 广泛性自不必说,而且几十年来,尽管它也犯过种种错误,特别是有如“中国的合法席 位被非法剥夺长达22年之久”一样的悖离联合国宗旨的不正常现象,但是它在解决地区 争端,维护地区和平,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人权以及非殖民化的进程等方面,仍然发挥 了重要作用。随着冷战的缓和与终结,以及世界朝多极化方向的不断发展,联合国在执 行联合国宪章,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如此等等,雅尔塔体制的历史进步性使其在冷战结束后,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依然具有 存在下去的合理性。
    至于雅尔塔体制的经济体制,它保证了战后半个世纪全球经济的有序运转的贡献是不 容否认的。当然,其不合理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冷战后时代的国际气候中,经济发展 的相同追求已经使南北双方许多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 深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对方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对抗只会导致经济衰退 或贫困,对话与合作才能带来共同繁荣与发展。基于这种“共识”,南北双方均开始了 一定程度的战略与策略的调整。但是,实际操作的初步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充 分享受到明显的好处,发达国家在向更富裕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在加剧。 “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体制上,也就是雅尔塔体 制所包含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曾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 民地或附属国。布雷顿森林法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 定》)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操纵下, 根据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意愿制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殖民地、附属国(后来的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对于重大问题的表决要有85% 以上的投票同意才能通过,然而单美国一国就掌握了20%的投票权[7](P358)(发达国家 共占50%左右),这20%足以使美国否决那些不合它的胃口的提案了。在《关税和贸易总 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中,“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主要份 额,它们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从《总协定》中取得较大好处。《总协定》中有利于发展 中国家的一些规定,往往因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而不能贯彻,所以人们把《总协 定》称为‘富人俱乐部’”[8](P196)。现在,原先的殖民地、附属国虽然取得了政治 独立,但经济上依然没有获得平等的地位,依然在受着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国际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完全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垄 断地位,继续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发达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竭力维护原 有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不等价的交换关系,发展中国家作为西方原材料供应地和销售 市场的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合理的 国际经济新秩序,那么,从根本上讲,不仅消除南方国家的贫困是个问题,而且全球的 共同发展也很成问题。
    实际上,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早在50年代就响起来了。1955年4月的万隆 会议就提出了亚非国家谋求经济发展,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的要求。60年代,这种呼 声和要求开始有了一些具体的成果了。如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召开,77国集团的形成,联 合国第15届大会通过的《为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发展而采取联合行动的决议》,联合国第 17届大会通过的《国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决议》(确认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 的主权权利)。进入70年代,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6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 济秩序的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同年,联合国第29届大会又 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这3个文件被认为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基 本法律文件。此后几年里,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让世人产生了一种似 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很快就会建立的憧憬。然而,1981年墨西哥坎昆会议后,世人的憧 憬变成了记忆中的海市蜃楼仿佛一夜之间又消失了。冷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注重区域性 经济合作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南美洲自由贸易市场等, 地区经济一体化成了世界经济一大潮流。不幸的是,这股潮流淹没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 经济秩序的呼声。
    如此看来,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将是一个相当遥远和困难的过程。而雅尔塔体 制的经济方面还将继续运作下去,要令其“瓦解”还得待以时日。


【参考文献】
    [1]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1991)(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3.
    [2]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J].世界 历史,1997,(1):21-29.
    [3]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分析(1999年版)[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刘少华.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J].世界历史,1996,(3):10-17.
    [5]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7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6]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0.
    [7]李金荣.国际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8]世界经济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返回2002年0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