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战争与罗马工商业的发展
——兼谈庞培古城的羊毛制造业
宫秀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1年09期
【原文出处】《《求是学刊》》(哈尔滨)2001年01期第108~112页
【英文标题】War and Roman Industry and Commerce's Development
   GONG Xiu-hua
   (History Departmen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Jilin 130024,China)

【作者简介】宫秀华,(1954-),女,吉林省白山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系,吉林长春 130024
【内容提要】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罗马已由一个共和制的城邦国家发展成为号令意大利半岛、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这一历史巨变是通过不断向外扩张、征服完成的。本文重点论述罗马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中工商业的发展,认为战争是刺激罗马工商业发展的原动力,统一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地中海世界商贸活动的开展。本文还介绍了庞培古城的羊毛制造业,从而加深对罗马帝国初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与认识。
Rome had become the rule of Italy and Mediterranean world by the end of the Republic.The Rome's great change of history from the Republic into the Empire was finished by her expansion or conquest.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war was the motivation of Roman industry and commerce,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mpire promoted trade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It also discusses the wool industry of ancient Pompii,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s of the Empire.
【关 键 词】罗马/战争/工商业/庞培Rome/war/industry and commerce/Pompii


    中图分类号:K5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1)01-0108-05
    一、战争是刺激罗马工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两个世纪中,战争成为共和国一切事物的中心,成为编织意大利社会网络的“重要纤维”[1]。这一时期,罗马人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无不打上战争的烙印,同时战争又成为刺激罗马工商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时期,罗马统治者为应付大规模扩张所需要的兵力,每年大量征兵。在内战期间,罗马征兵的数量膨胀到每年有25万人充军。据统计,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用于军队的开支约占国家总收入的75%-80%。每年维持一个士兵的伙食、衣服和装备的款项达100德纳里,仅此一项,国家每年支出的费用就高达4500万德纳里[1]。
    在向地中海区域大规模的扩张中,意大利半岛是罗马进行战争的大本营。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罗马每年大约有10%的公民应征入伍,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面临着汉尼拔军队在意大利腹地转战的危急,使罗马军队损伤惨重。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之后,元老院颁布紧急命令,凡年满17岁到60岁的罗马公民一律应征入伍,还释放奴隶来补充急缺的兵员。这支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给养,意大利半岛的许多城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日夜赶制军需品。故意大利半岛的城市手工业在加工军需品的基础上率先发展起来[2]。
    罗马城是加工军需品的主要基地。罗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离海岸只有24公里的台伯河岸边,台伯河的北部河口很早就有一个天然的港湾,罗马人还修了连接地中海的运河。这一便利的航运条件也为罗马城成为军事工业的中心创造了条件。罗马城曾有两次大规模的驻军,这些驻军一般是一年一换岗,当每一批新驻军到达罗马后,都需要一大批军需品的供应。因而,与意大利其他城市相比,罗马城比较早地成为军事工业基地。这种军事工业受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制约,规模都不大,使用奴隶劳动。
    在罗马城的带动下,意大利其他城市也兴起了赶制、加工军需品的小型制造业。由于军需品的供应没有统一计划,往往是应急的。经常是城市接到临时任务后,急忙召集劳动力,组织扩大生产规模。于是,这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就成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战乱而躲避到城里的闲散人员。据李维记载,公元前209年,应西班牙军队的需要,价值1200万德纳里的衣物被火速地运往西班牙[3]。公元前169年,一个城市官员记载:他根据命令将6000件战袍、3万件紧身短衣和200匹努米底亚马一起运往马其顿。有的学者对这批货物进行了估价,仅衣服的价值就达115万德纳里[4]。
    战争打到哪里,商人就跟到哪里。一些随军商贩在军营外面支起帐篷,随时为士兵提供一些日常用品。一些商人按季节变化固定地为驻军提供军需品,他们往往在冬季聚集在军营附近,渐渐形成了以军营为中心、专门为军队供应的“军用品市场”[5]。公元90年的一份文件中,可以看到一支驻军曾与192个商人签订了合同[5]。罗马政府也设立了专门官员来负责军需供应。帝国时期,此类官员分工十分细致。例如,负责与商人洽谈贸易、签订贸易合同、负责采购、运输军需品等事宜的各类官员已经形成了掌管军需品供应的管理系统。如果一个行省总督需要某些物质供应该行省驻军,他便派遣官员去与商人洽谈,然后商人凭借行省总督亲自签发的文件,可以免税入关,把货物运到该行省。
    二、庞培城的羊毛制造业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淹没了位于罗马城南部的庞培城。它曾以其迷人的风光、肥沃的土地和繁荣的工业享誉古代罗马世界。
    帝国初期,庞培城的主要工业是生产、销售羊毛制品。米谢尔·罗斯托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写到:“研究庞培城的贸易、工业等情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帝国早期的经济生活”。公元前1世纪末,庞培城的工业就初露端倪。公元1世纪,庞培城的富裕大街两边的民宅大多数被工商业者买下或租用,成为庞培城最繁华的大街,街中最重要的行业是制衣业。
    公元1世纪,羊毛制品是罗马世界主要的纺织品,它比亚麻更温暖、舒适。与羊毛织品匹敌的是棉花和丝绸,然而,棉花与丝绸太奢侈、昂贵,只有富人们才能享用。故低廉、温暖的羊毛织品就成为受欢迎的大众化纺织品[6]。活跃的庞培羊毛业在帝国初期享有盛名,成千上万的羊毛制品从庞培城生产出来,销往罗马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羊毛织品的大量消费,带动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生产、销售羊毛织品的工商业阶层的成长与壮大,使帝国的羊毛贸易十分活跃。随着罗马征服战争的不断扩大,日益膨胀起来的军队大量需要羊毛衣物。于是一些善于经营的工商业者就把一些身怀一技之长的手工业匠人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不大的手工业工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组织运输将这些羊毛产品销往各地。庞培城的羊毛加工已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操作程序,早期的织工大多数是女性,公元1世纪时,开始雇用大批的男工,劳动强度明显增加。供不应求的羊毛制品的加工,促使羊毛工业经营者们积极地开展技术革新,从卧式织机到立式织机的出现,标志着羊毛加工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甚至还能把灿烂的金银线织进衣物中,这种华丽锦绣的羊毛织品立即成为罗马贵族的“抢手货”。
    大约在公元3年建立的埃乌玛齐亚大厦(The Building of Eumachia,于1814-1822年发掘)位于富裕大街,是经营大宗羊毛、成衣的进出口交易中心[4]:一楼入口处的长廊和地下室专供商人洽谈贸易、签订合同等等;一楼的拐角处是热闹的拍卖大厅,大宗的羊毛和羊毛制品在这里以拍卖的形式出售[7];二楼是漂洗工人协会大厅和货仓。买卖双方聚集在拍卖大厅,高声地讨价还价。一般来说,价格由市场行情自由调节,基本上属于“随行就市”。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庞培城的羊毛贸易是典型的“市场经济”[4]。
    庞培城羊毛业繁荣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罗马政府给予羊毛生产业一些优惠政策。如公元前22年颁布的“麦特利亚法”(Lex Metelia),使羊毛业中一些专业联合组织合法化、公开化,其中庞培城的漂洗工人协会,参加人数众多,他们经常举行聚会,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工人组织[8];第二,庞培城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卷入到羊毛制造业中,名门望族更是醉心于获利丰厚的羊毛生产中,他们凭着雄厚的家资,巨额投资于羊毛制造业,带动了庞培城羊毛业的发展;第三,战争的刺激,使大量羊毛制品供不应求,为庞培城成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羊毛生产基地创造了客观条件。
    帝国时期,基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之上发展起来的制造工业为罗马的经济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注入了强盛的活力,使帝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把生羊毛加工成质地柔软的成衣,要经过多道复杂加工程序,这是家庭生产所不能做到的,必须有专门的组织,依靠熟练的技术操作,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实施有计划的生产,从而促使羊毛生产业从家庭型走向社会化。
    2.帝国时期,政府鼓励人们大规模养羊,长期雇佣纺织奴隶的工厂普遍兴起,使得羊毛制品遍布整个罗马世界。苏维东尼乌斯说:“奥古斯都穿着家制的羊毛衣服”,旨在唤起罗马人简朴的古风,带动人们反对奢侈腐化。然而,商品经济的潮流冲击着人们更新观念,他们再也不愿坐在织机前,花很长的时间去织那些看上去很粗陋的衣物,而是纷纷到市场、店铺去购买或订做款式新颖、漂亮精致的衣服。追求时尚已成为社会潮流,势不可挡。
    3.从罗马法的某些条文看到,在一些长期雇佣有技能奴隶的纺织工厂里,工厂主为怀有绝技的奴隶开薪水[9]。这些工厂不仅纺织设备比较完备,而且还具备运输能力,实现了生产、运输一体化[10],极大促进了帝国初期水陆运输业的发展。
    4.帝国时期,每个城市不可能拥有所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它必须与其他地区、其他城市进行交流与互补,才能得以发展。统一帝国的建立打破了各地区相对封闭的状态,使行省的众多城市、地区间以及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城市经济蓬勃发展。除了意大利半岛,在西西里、西班牙、高卢、小亚细亚和希腊等行省与地区,羊毛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地中海世界的商贸活动
    早在希腊化时代,地中海区域的商业贸易就比较活跃。据普林尼记载:“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是最早从事商贸活动的先驱者”。斯特拉波说:“腓尼基人是最优秀、最卓越的航海家和造船能手”。公元前8世纪末,迦太基城作为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迅速地发展起来,其在地中海西部建立起的商业优势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公元前4世纪末,西西里南岸的阿格里根图城就因源源不断地供应迦太基人葡萄酒而变得非常富庶。虽然,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战败,但那些曾经被迦太基商人控制的商业网络却依然存在。
    东部地中海区域贸易主要以罗得岛和亚历山大里亚为轴心,其次是以得罗斯岛和叙利亚的安条克为中心。亚历山大里亚的上层社会偏爱罗得岛生产的葡萄酒,每年亚历山大里亚城与罗得岛之间都进行大量的葡萄酒贸易。早在格拉古时代,意大利商人就积极地参与地中海区域的贸易活动。共和国末期,居住在各行省的意大利商人成为沟通罗马本土与行省之间经济的重要纽带。公元前1世纪,由于罗马掀起大规模扩张战争的狂澜席卷整个地中海区域,再加之,地中海海盗乘战乱猖狂肆虐,使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清剿海盗,才能保障地中海区域贸易的顺畅。公元前2世纪晚期,东部地中海世界的几支强大势力卷入到战争风云之中,从而造成海盗的猖狂。公元前102年,西里西亚行省运往罗马的粮船遭海盗抢劫,造成罗马城粮食短缺,元老院派安东尼清剿海盗[11]。公元前1世纪,小亚细亚行省爆发了反抗罗马统治的米特里达梯战争,使海盗又横行于东地中海,罗马商船频频遭抢劫[10]。尽管罗马政府十分重视清剿海盗问题,但收效甚微。海盗猖獗使商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引起了罗马新贵们(经商的骑士阶层)强烈的不满。公元前67年,元老院颁布了“加比尼亚法”(Lex Gabinia),庞培受命清剿海盗,他运用海陆夹攻的战术,下令封锁全部海岸线50公里以内的地区[1],派步兵日夜巡逻,以断绝海盗的给养;集合所有的海军在海面上进行大规模的搜剿。仅用40天的时间,西部地中海的海盗全部被肃清。他随后向东部地中海进军,下令烧毁了在东部海域搜缴的1300多艘海盗船只。整个地中海区域的海盗清剿工作用了3个月的时间[12]。从此,根绝了海盗的肆虐,为海上贸易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帝国初期,由于海域比较安全,奥古斯都便加强了陆路交通的管理。他不仅下令修筑道路,还在每一条道路上派有士兵组成的巡逻队按时巡逻,并在道路两旁按一定距离设立商站,为来往商人提供食宿。有人说:“帝国时期,在不列颠行省的道路上旅行,要比19世纪安全得多”[13]。奥古斯都不像他的前辈们对红海——印度洋区域仅限于军事掠夺,而是更重视该区域的政治性与商业性,当然这种商业性与政治性是以军事征服为前提,以军事掠夺相伴随的,只不过是奥古斯都政策的侧重点随着地中海区域的相对稳定而有所转移。公元前26-25年,他派遣埃及第一任行省总督埃里乌斯·加鲁斯率领由130艘战船组成的远征队,对也门人进行征服,其目的是打通阿拉伯南部的东方商路,这次远征动用了1万士兵。尽管这次远征战果不佳,却在政治上、外交上赢得了巨大的效应。阿拉伯南部的一些地区和印度等地开始第一次派遣使者来到罗马,或要求经商,或想了解罗马世界,甚至有的使者千里迢迢来到罗马,只是想亲眼目睹一下奥古斯都的风采。也门人还将奥古斯都的头像铸在他们的钱币上[14]。
    奥古斯都还加强对两河流域地区的商贸联系。帕提亚王国是位于东方的一座反罗马的堡垒,罗马曾先后派遣几支大军都没有将其攻下。于是,在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叙利亚行省驻有重兵,使其成为一道防范帕提亚王国的东方防线。然而,帕提亚王国不仅对罗马在东方行省不时地构成威胁,也成为东方贸易顺利进行的巨大障碍。故帕提亚王国一直是罗马统治者们的一块心病。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终于摧毁了这座堡垒,并在该地区建立起许多“帕提亚商站”(Pathian Stations)[15],经营东方运往罗马世界的各种商品,使两河流域的东西方贸易交往日益活跃起来。奥古斯都为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还把帕提亚国王跪着的形象印铸到罗马钱币上[15]。
    奥古斯都时期,每年有120艘商船航行于埃及与印度、阿拉伯等地。来自东方的商品绝大多数是由亚历山大里亚港转运到意大利,或地中海其他地区。从东方进口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从西方运往东方的商品主要以木材、兽皮等地方产品为主(一般都是未经加工的原料)。例如,西班牙行省的巨大商船从该省的南部启航,满载着木材、兽皮或其他货物沿海行驶到埃及行省的亚历山大里亚港,卸货后再满载着东方的各种商品归来[16]。从罗马—希腊—小亚细亚—黑海沿岸;罗马—西班牙—亚历山大里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印度—两河流域,在整个帝国编织了由各行省、各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组成的商贸网络,使东西方贸易的交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与奥古斯都同时代的文学家奥维德曾这样描述:罗马城里到处可以看到来自东方的药品、稻米、胡椒粉,贵妇人手腕上戴着精美绝伦的珠宝饰物,有钱人家里的象牙装饰的餐桌、沙发和躺椅,那些柔软的、金光闪闪的丝绸不仅穿在女人身上,也穿到了男人身上,光彩夺目的蓝宝石、红宝石、绿宝石、紫晶和蛋白石都成为男人们送给情人的最好礼物[17]。另一位与奥古斯都同时代的作家、诗人贺拉斯用36头牛的价格换来了一个用玛瑙装饰的小盒子,就因那块玛瑙里面含有一枚天然的松针才变得如此昂贵。
    帝国初期,东方贸易给罗马社会带来崭新、奢华的生活方式——锦绣灿烂的丝绸、设计新颖的东方家具、精美绝伦的珠宝首饰、用东方调味品烹制的美味佳肴和豪华的音乐宴会等,帝国境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呈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
    收稿日期:2000-09-16


【参考文献】
    [1] CORNELL T.The Second Punic War[M].London,1996.
    [2] ARNOLD J.Toynbee Hannibal's Legacy[M].London,1965.
    [3] LIVY.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M].London,1938.
    [4] MOELLER WATTER O.The Wool Trade of Ancient Pompeii[M].Netherlands,1976.
    [5] WHITTAKER L R.Frontiers of the Roman Fmpire[M].London,1994.
    [6] WILD J P.Textile Manufacture in the Northern Roman Provinces[M].Cambridge,1970.
    [7] FINLEY.The Ancient Economic[M].Los Angeles,1973.
    [8] BREWSTER E H.Roman Craftsmen and Tradesmen of the Early Empire[M].Wisconsin,1917.
    [9] FORBES ROBERT J.Studies in Ancient Technology[M].Leiden,1964.
    [10] FRANK T.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J].Baltimore,1959,Vol.15.
    [11] BROUGHTON T R S.The Magistrates of the Roman Republic[M].Oxford,1951.
    [12] GEFFREY RICKMAN.The Corn Supply of Ancient Rome[M].Oxford,1980.
    [13] G M D.Britain Rome's Most Northerly Province[M].London,1969.
    [14] VOMALA BEGLEY.Rome and India in the Ancient Sea Trade[M].London,1991.
    [15] MICHEL AUSTIN.Modus Operandi[M].London,1998.
    [16] RICHARD DUNCAN JONES.Structure and Scale in the Roman Economy[M].Cambridge,1990.
    [17] RICE T.Holmes.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M].Oxford,1931.^

返回2001年09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