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及迁移
李朱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1年09期
【原文出处】《《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第31~34页
【英文标题】The population and immigration in Kosova′s history
LI Zhu-p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hijiazhuang Teachers College,Shijiazhuang,050801,China)
【作者简介】李朱平 (1965-),男,河北藁城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讲师。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河北 石家庄 050801
【关 键 词】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塞尔维亚族/人口/迁移kosova/albanians/serbians/population/immigration
〔中图分类号〕G5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88(2001)02-0031-04
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使南斯拉夫联盟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轰炸,这成为20世纪末世界主要热点问题之一。科索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因素有重要关系。本文拟就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演变过程作一初探。
一、土耳其占领以前科索沃的居民及其变化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它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西南部,同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接壤。科索沃面积为10,887平方公里;境内有科索沃、梅托希亚两大平原;在两大平原的周围为丘陵和山地。森林覆盖率为50%,有丰富的矿藏,主要是铅锌和煤。
伊利里亚人是巴尔干半岛的原始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科索沃所处的这个半岛的西半部。早在公元前5-4世纪,已经有40多个伊利里亚人的游牧部落生活在这里,他们是科索沃的原始居民,其后裔发展成为阿尔巴尼亚人。
公元前6-7世纪,大批斯拉夫人从波兰、捷克南下到巴尔干半岛,并定居下来。斯拉夫人的支系塞尔维亚人占据了科索沃地区,这里的伊利里亚人被赶到丘陵、山地偏辟的边远地带和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地区。
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早期国家。1169年,斯特芬·奈马尼亚建立奈马尼亚王朝,都城是今天科索沃附近的拉斯城。[1]斯特芬·奈马尼亚的小儿子萨瓦修士,在1219年建立起东正教的独立的塞尔维亚教会,萨瓦担任大主教;驻地先是设在都城拉斯城以北的日查,后来又迁到拉斯城以南科索沃境内的佩奇城。佩奇建有许多东正教的教堂,因为是大主教驻地,它成为巴尔干地区东正教的圣地;萨瓦被塞尔维亚人称为圣萨瓦,萨瓦也成为文明、教化的同义语。塞尔维亚人视科索沃为本民族的发祥地。科索沃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统治中心。斯特芬·杜尚王朝是最兴盛的时期,杜尚死后,王国分裂为泽塔、科索沃和莫拉瓦河流域三个部分。拉扎尔大公统治着莫拉瓦河流域,拉扎尔大公的女婿武克·布兰科维奇统治着科索沃地区。[2]
科索沃地区是完全基督教化的世界,塞尔维亚人作为主要居民信奉东正教,科索沃平原是他们活动的舞台,被赶到山地生活的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人信仰天主教。东正教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两大教派,他们对基督教的教义有不同的解释,表现在社会准则、价值观念、人生目标、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东正教使用基里尔字母,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
二、土耳其占领科索沃期间的人口迁移过程
14世纪,土耳其的势力扩张到巴尔干半岛。1389年,土耳其军队与拉扎尔大公率领的塞尔维亚联军在科索沃平原决战,土耳其获胜并占领了科索沃。1459年,塞尔维亚王国灭亡。
自14世纪后期到1912年,土耳其对科索沃实行了长达520年的统治。这期间,塞尔维亚人多次起义,反抗土耳其人的残暴统治,协助奥地利、俄国军队与土耳其人作战,由于失败,塞尔维亚人开始离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则不断迁往那里。
1683-1699年,土耳其与奥地利进行了长达16年的战争。战争前期,奥地利取得胜利,解放了大片塞尔维亚人的土地,包括科索沃在内。佩奇的东正教大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策动当地的塞尔维亚人起义,组织民兵参战。1689年秋季,塞尔维亚民兵有一团人,分成十个连队,协助奥地利军队作战。1689年底,奥地利军队由于战争失利而北撤,随着奥地利军队的撤退,科索沃地区的塞尔维亚人,担心受到报复和迫害,开始他们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逃亡。大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率领起义的人们逃亡到北方的贝尔格莱德及以北地区,逃亡途中科索沃地区许多对土耳其统治不满的塞尔维亚人纷纷加入。奥地利皇帝宣布收容这些逃亡的基督教徒,向他们提供土地、房屋,这又使更多的塞尔维亚人逃离科索沃。这次大迁移从1690年开始持续了10年,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离开了科索沃。
1737年,奥地利、俄国联合在科索沃地区与土耳其进行战争,结果是奥地利和俄国失败。战争中支持奥、俄军队的塞尔维亚人又一次开始逃亡。这次是在佩奇的东正教大主教阿尔塞尼耶四世带领下集体逃亡的,他们迁移到伏伊伏丁那及克罗地亚。奥匈政府在与土耳其占领区接壤的地区设立边屯区,安置这些塞尔维亚人,并从中招募士兵,驻守边屯区,用来抵抗土耳其帝国的侵犯。
经过两次大迁移后,科索沃地区的塞尔维亚人(以下简称塞族人)大量减少,留下了大量荒芜的土地。在寒尔维亚人第一次大规模逃亡后,土耳其占领当局采取措施,一方面宣布赦免参加过暴动的塞族人,另一方面,把居住在山区包括今天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以下简称阿族人)强制迁移到科索沃的平原地带,分给他们土地、房屋,鼓励他们生产。由于平原的经济条件好于山区,山区的阿族人也自发地迁到平原地区,不断迁移的结果,使阿族人在科索沃地区变得越来越多,塞族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塞族人大批离开科索沃,形成了科索沃历史上复杂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土耳其的军事进攻,以及塞族人多次起义的失败。
14世纪中期土耳期扩张到巴尔干半岛并不断北进,占领了科索沃后,又灭掉塞尔维亚王国,直打到维也纳城下才被奥地利挡住攻势。此后,奥地利多次与土耳其进行战争,互有胜负。在奥地利、俄国与土耳其进行战争时,科索沃的塞族人建立民兵组织,反对土耳其。在土耳其占领期间,塞族人多次起来反抗土耳其的统治,1593年“圣萨瓦暴动”,坚持到1609年最后失败。战争和起义的失败导致许多塞族人逃离科索沃,以避免土耳其当局的报复、迫害。
第二,土耳其的残酷统治,主要是沉重的赋税和宗教政策。在土耳其统治下,非伊斯兰教居民被称为“赖雅”(意为畜牲、臣民),要交纳沉重的人头税和“血贡”(把儿童交给土耳其占领当局,受完全伊斯兰化的教育),而穆斯林交纳的捐税要轻得多。塞尔维亚人不愿改宗伊斯兰教,为了生存,许多塞族人离开科索沃,而很多阿族人为了取得好一些的生活条件,由天主教改信伊斯兰教。17世纪中叶以后,土耳其由于自身的危机,加强了在占领区的统治,在科索沃取消了东正教的独立教会组织。宗教政策的变化,使大量东正教徒的塞族人离开,迁移到基督教统治的地区。
第三,阿族人对塞族人的歧视和排挤,塞尔维亚自治公国的建立及独立,也是科索沃塞族人迁移的原因。伴随着塞族人的离开,土耳其占领当局把住在科索沃山区及相邻的阿尔巴尼亚地区的阿族人迁到科索沃平原。阿族人原来信仰天主教,17世纪中叶时大多数阿族人改宗了伊斯兰教。在土耳其统治下,阿族人的地位比塞族人要高。在科索沃,由于塞族人不断外迁,而阿族人又不断迁入,使本地区塞族人不断减少,阿族人则日益增多;阿族人在科索沃的事务中作用增加,其民族意识开始滋生、发展。19世纪末,阿族人建立了政治组织,要求自治。塞族人受到异教徒阿族人的歧视和排挤,民族矛盾趋于尖锐化,许多塞族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塞尔维亚自治公国于1833年建立,并在1878年独立。这使科索沃的塞族人大量迁移到同宗教同种族的塞尔维亚王国。1880-1912年,塞族人又一次大规模离开科索沃,这次有40万人。[3]
长期的人口迁移,使科索沃地区的人口状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690年以前,塞族人占大多数,阿族人占少数。由于塞族人三次大规模迁离本地,再加上人们自发迁移,本地区塞族人日益减少,而阿族人则渐渐增加。1880年,阿族人有24万,到1910年土耳其人口普查时,阿族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其余为塞族人、黑山人,土耳其人。[4],阿族人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要居民。
在科索沃,随着阿族人成为多数,他们的宗教伊斯兰教取代东正教成为主要宗教,塞族人在当地变成少数民族。阿族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语言用拉丁字母,属拉丁文化圈,塞族人信仰东正教,语言上使用基里尔字母,属东正教文化圈,双方在语言、宗教上有巨大的差异,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本地的主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加剧了他们间的争斗,从而形成难以解决的科索沃问题。科索沃问题的实质是阿族人的自治和独立。
三、塞尔维亚统治下的科索沃人口状况及迁移
科索沃由土耳其统治到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塞尔维亚重新获得了科索沃。两次大战中,保加利亚、意大利曾经占领过科索沃,战后科索沃又归塞尔维亚统治。由于不断的战争及塞尔维亚的民族政策,科索沃的人口发展呈复杂的态势,最终导致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科索沃重归塞尔维亚王国统治。塞王国政府不承认阿族人是一个民族,实行压制政策,镇压了1913年阿族人的起义。此后阿族人开始迁离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于1912年底建国,使80万居住在科索沃,希腊的阿族人迁移到阿尔巴尼亚,但是仍有大量的阿族人留在了科索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占领了科索沃,它执行压制塞族人,偏袒阿族人的政策。一战后,科索沃仍并入塞尔维亚王国,塞政府实行“大塞尔维亚”的民族政策,对阿族人实行强制同化,没收他们的土地,驱逐他们离开科索沃,再将异地的塞族人迁入,许多逃亡出去的塞族人的后裔也趁机返回科索沃。1919-1940年,有4.5万阿族人离开科索沃,移居阿尔巴尼亚,5万阿族人被关进监狱,同期有6万塞族人迁入科索沃。[5]
第二次大战中,意大利占领了科索沃,把它并入“大阿尔巴尼亚”。意军占领当局命令:凡1918年10月31日后迁入的塞族人、黑山人必须在三天内离开科索沃[6]。阿族人把意军当作解放者来欢迎,报复、欺负塞族人。到二战结束时,近10万塞族人离开科索沃,1.5万阿族人迁入。
1944年11月,南斯拉夫人民军解放了科索沃。从此,科索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先是自治区,后来是自治省,有较广泛的权力。1945-1966年,科索沃自治区的塞族人占有支配地位。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教都受到塞尔维亚政府的严密控制,阿族干部不受信任,有大批的阿族人被逐,大批的塞族人迁入。60年代中期以后,科索沃取得自治省地位,成为“准联邦单位”,实行高度自治,在联邦享有否决权,阿族干部在自治省取得支配性的权力。塞族人开始被逐出权力机构,受到多方面的压制、迫害,塞族人、黑山人的墓碑常常被破坏。塞族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缺少理想的工作,“仅1971年,有387名塞族、黑山族专家离开科索沃,而没有任何人劝说他们留下”[7]。自治省政府禁止非阿族人迁入。
二战以后,科索沃地区的塞族人数量和所占比例总的趋势是减少和下降的。战后初期,有一批塞族人迁入,使塞族人数量有所增加,但从60年代开始,塞族人在当地的比例,不断下降。1961年为23.6%,1971年降为18.4%,1991年为11%。1991年塞族人只有19。4万。[8]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间,塞族人和黑山人减少了2.7万。
与塞族不同,1945年后,科索沃的阿族人口及其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呈迅速上升趋势。1961年,阿族人有64.6万人,占总人口的73.7%;1981年,阿族人达到122.6万,占总人口的77.4%,1991年阿族人达到168万,所占比例为82.2%,[9]90年代末阿族人口已有180万。
科索沃地区阿族人口迅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南联邦政府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二战后,南斯拉夫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1%,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战后南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对多子女家庭实行补助。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1947年到1974年,南斯拉夫人口增长36%,同期整个欧洲只增长15%,[10]南成为欧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科索沃是前南斯拉夫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倾向于多生多育。1945年到1975年间,科索沃人口增长96%,而同期经济发达的伏伊伏丁那,人口只增加20%。70年代后,南斯拉夫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1988年,南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而科索沃高达24‰。阿族人口增长过快,这又增加了本地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更加贫困化。反过来,贫困地区财富的基本源泉是人口,人们又倾向于早生、多生,造成了人口发展的恶性循环。
第三,阿族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盛行一夫多妻制。在农村地区,一个男子可以娶4个妻子,生育没有节制。阿族人口增长很快,1961年有64.6万,20年后增加到122.6万,增加了将近1倍。阿族人口的增长,使其在本地区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另外,塞族人、黑山人的迁离,也提高了阿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在1961年-1981年,阿族人口增长了96%,而非阿族居民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了2.7万人。
阿族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他们日益不满于自治地位,要求成为南联邦第七共和国。阿族人认为,黑山族只有58万人,是主体民族,有自己的共和国,而阿族人口远远超过了黑山,所以阿族应该是主体民族,应有自己的共和国。阿族民族主义分子多次制造骚乱,向南联邦政府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目的。1981年,阿族人发生骚乱,直接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局公布的阿族人口数字是有意缩小的,不真实。南联邦政府曾多次修改宪法,提高科索沃的自治地位,扩大他们的权力。
科索沃是前南斯拉夫最不发达的地区。南当局曾设立专门基金,支援不发达地区,科索沃得到了大量资金,主要发展了基础工业,如能源、采矿、冶金,这些部门要求投资多,周期长,但利润低。总的来说,科索沃落后的经济结构改变不大,经济发展速度大大低于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又由于过快的人口增长,人均社会产值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80年代以后。南联邦经济滑坡,拨款取消,科索沃的经济困难进一步增大,人口的过快发展又更加重了经济压力,阻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阿族对留在联盟内解决落后的经济地位不再抱什么希望,转而要求加快政治变革,实行民族自治。早在1878年在科索沃出现了第一个民族性的政治组织——保卫阿尔巴尼亚人联盟。后来又成立了要求自治的佩奇联盟。20世纪上半期,阿族的民族主义分子反对塞尔维亚对他们的控制,主张并入阿尔巴尼亚。在一战和二战中,阿族民族主义者都和占领当局合作,迫害塞族人。在科索沃,民族矛盾集中表现在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
二战后,阿族的民族主义思潮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8年和1981年在科索沃发生了阿族知识分子领导的骚乱。随着南联邦的解体,阿族的民族主义思潮迅猛发展,而人口的绝对优势是旨在分离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基础。
1987年科索沃又一次发生骚乱,塞尔维亚政府实行紧急状态,并于1990年修改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权力,解散了省议会和政府,阿族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导致了阿族人的全面对抗。1991年,阿族人秘密地举行“全民公决”,87%的阿族选民参加了投票,结果99.87%的票赞成独立。[11]“全民公决”的结果更加助长了阿族民族主义者的极端倾向,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政权”,选举出总统、总理、议会,使塞族人的政权机构不能正常地行使权力。阿族激进派武装“科索沃解放军”于1996年开始暴力活动,并最终导致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南联盟受到了北约的轰炸,国际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
纵观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及迁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外来的侵略战争,塞尔维亚政府的错误的民族政策造成了不断的人口迁移。
科索沃的居民几经变迁,阿尔巴尼亚人最后成为主要居民。国际维和部队在科索沃举行的地方政权选举,是以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和民族比例为依据的,于是阿族人取得了占支配地位的时代。
〔收稿日期〕2001-02-26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1年09期
【原文出处】《《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第31~34页
【英文标题】The population and immigration in Kosova′s history
LI Zhu-p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hijiazhuang Teachers College,Shijiazhuang,050801,China)
【作者简介】李朱平 (1965-),男,河北藁城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讲师。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河北 石家庄 050801
【内容提要】 | 科索沃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7世纪时,塞尔维亚人成为主要居民。土耳其占领期间,一部分塞尔维亚人迁离科索沃,阿族人迁入。20世纪初,阿族人成为科索沃地区的主要居民。20世纪后半期,阿族人口迅速增长,成为科索沃阿族分离主义的基础。 The Albanian ancestors were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in kosova′s history.In the 7th century,serbians became the main inhabitants.During Turkish occupation,a part of serbians moved out of kosova and Albanians moved in.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Albanians became kosova′s main inhabitants.An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their population increased quickly,which became the basis of splittism. |
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使南斯拉夫联盟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轰炸,这成为20世纪末世界主要热点问题之一。科索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因素有重要关系。本文拟就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演变过程作一初探。
一、土耳其占领以前科索沃的居民及其变化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它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西南部,同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接壤。科索沃面积为10,887平方公里;境内有科索沃、梅托希亚两大平原;在两大平原的周围为丘陵和山地。森林覆盖率为50%,有丰富的矿藏,主要是铅锌和煤。
伊利里亚人是巴尔干半岛的原始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科索沃所处的这个半岛的西半部。早在公元前5-4世纪,已经有40多个伊利里亚人的游牧部落生活在这里,他们是科索沃的原始居民,其后裔发展成为阿尔巴尼亚人。
公元前6-7世纪,大批斯拉夫人从波兰、捷克南下到巴尔干半岛,并定居下来。斯拉夫人的支系塞尔维亚人占据了科索沃地区,这里的伊利里亚人被赶到丘陵、山地偏辟的边远地带和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地区。
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早期国家。1169年,斯特芬·奈马尼亚建立奈马尼亚王朝,都城是今天科索沃附近的拉斯城。[1]斯特芬·奈马尼亚的小儿子萨瓦修士,在1219年建立起东正教的独立的塞尔维亚教会,萨瓦担任大主教;驻地先是设在都城拉斯城以北的日查,后来又迁到拉斯城以南科索沃境内的佩奇城。佩奇建有许多东正教的教堂,因为是大主教驻地,它成为巴尔干地区东正教的圣地;萨瓦被塞尔维亚人称为圣萨瓦,萨瓦也成为文明、教化的同义语。塞尔维亚人视科索沃为本民族的发祥地。科索沃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统治中心。斯特芬·杜尚王朝是最兴盛的时期,杜尚死后,王国分裂为泽塔、科索沃和莫拉瓦河流域三个部分。拉扎尔大公统治着莫拉瓦河流域,拉扎尔大公的女婿武克·布兰科维奇统治着科索沃地区。[2]
科索沃地区是完全基督教化的世界,塞尔维亚人作为主要居民信奉东正教,科索沃平原是他们活动的舞台,被赶到山地生活的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人信仰天主教。东正教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两大教派,他们对基督教的教义有不同的解释,表现在社会准则、价值观念、人生目标、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东正教使用基里尔字母,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
二、土耳其占领科索沃期间的人口迁移过程
14世纪,土耳其的势力扩张到巴尔干半岛。1389年,土耳其军队与拉扎尔大公率领的塞尔维亚联军在科索沃平原决战,土耳其获胜并占领了科索沃。1459年,塞尔维亚王国灭亡。
自14世纪后期到1912年,土耳其对科索沃实行了长达520年的统治。这期间,塞尔维亚人多次起义,反抗土耳其人的残暴统治,协助奥地利、俄国军队与土耳其人作战,由于失败,塞尔维亚人开始离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则不断迁往那里。
1683-1699年,土耳其与奥地利进行了长达16年的战争。战争前期,奥地利取得胜利,解放了大片塞尔维亚人的土地,包括科索沃在内。佩奇的东正教大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策动当地的塞尔维亚人起义,组织民兵参战。1689年秋季,塞尔维亚民兵有一团人,分成十个连队,协助奥地利军队作战。1689年底,奥地利军队由于战争失利而北撤,随着奥地利军队的撤退,科索沃地区的塞尔维亚人,担心受到报复和迫害,开始他们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逃亡。大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率领起义的人们逃亡到北方的贝尔格莱德及以北地区,逃亡途中科索沃地区许多对土耳其统治不满的塞尔维亚人纷纷加入。奥地利皇帝宣布收容这些逃亡的基督教徒,向他们提供土地、房屋,这又使更多的塞尔维亚人逃离科索沃。这次大迁移从1690年开始持续了10年,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离开了科索沃。
1737年,奥地利、俄国联合在科索沃地区与土耳其进行战争,结果是奥地利和俄国失败。战争中支持奥、俄军队的塞尔维亚人又一次开始逃亡。这次是在佩奇的东正教大主教阿尔塞尼耶四世带领下集体逃亡的,他们迁移到伏伊伏丁那及克罗地亚。奥匈政府在与土耳其占领区接壤的地区设立边屯区,安置这些塞尔维亚人,并从中招募士兵,驻守边屯区,用来抵抗土耳其帝国的侵犯。
经过两次大迁移后,科索沃地区的塞尔维亚人(以下简称塞族人)大量减少,留下了大量荒芜的土地。在寒尔维亚人第一次大规模逃亡后,土耳其占领当局采取措施,一方面宣布赦免参加过暴动的塞族人,另一方面,把居住在山区包括今天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以下简称阿族人)强制迁移到科索沃的平原地带,分给他们土地、房屋,鼓励他们生产。由于平原的经济条件好于山区,山区的阿族人也自发地迁到平原地区,不断迁移的结果,使阿族人在科索沃地区变得越来越多,塞族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塞族人大批离开科索沃,形成了科索沃历史上复杂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土耳其的军事进攻,以及塞族人多次起义的失败。
14世纪中期土耳期扩张到巴尔干半岛并不断北进,占领了科索沃后,又灭掉塞尔维亚王国,直打到维也纳城下才被奥地利挡住攻势。此后,奥地利多次与土耳其进行战争,互有胜负。在奥地利、俄国与土耳其进行战争时,科索沃的塞族人建立民兵组织,反对土耳其。在土耳其占领期间,塞族人多次起来反抗土耳其的统治,1593年“圣萨瓦暴动”,坚持到1609年最后失败。战争和起义的失败导致许多塞族人逃离科索沃,以避免土耳其当局的报复、迫害。
第二,土耳其的残酷统治,主要是沉重的赋税和宗教政策。在土耳其统治下,非伊斯兰教居民被称为“赖雅”(意为畜牲、臣民),要交纳沉重的人头税和“血贡”(把儿童交给土耳其占领当局,受完全伊斯兰化的教育),而穆斯林交纳的捐税要轻得多。塞尔维亚人不愿改宗伊斯兰教,为了生存,许多塞族人离开科索沃,而很多阿族人为了取得好一些的生活条件,由天主教改信伊斯兰教。17世纪中叶以后,土耳其由于自身的危机,加强了在占领区的统治,在科索沃取消了东正教的独立教会组织。宗教政策的变化,使大量东正教徒的塞族人离开,迁移到基督教统治的地区。
第三,阿族人对塞族人的歧视和排挤,塞尔维亚自治公国的建立及独立,也是科索沃塞族人迁移的原因。伴随着塞族人的离开,土耳其占领当局把住在科索沃山区及相邻的阿尔巴尼亚地区的阿族人迁到科索沃平原。阿族人原来信仰天主教,17世纪中叶时大多数阿族人改宗了伊斯兰教。在土耳其统治下,阿族人的地位比塞族人要高。在科索沃,由于塞族人不断外迁,而阿族人又不断迁入,使本地区塞族人不断减少,阿族人则日益增多;阿族人在科索沃的事务中作用增加,其民族意识开始滋生、发展。19世纪末,阿族人建立了政治组织,要求自治。塞族人受到异教徒阿族人的歧视和排挤,民族矛盾趋于尖锐化,许多塞族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塞尔维亚自治公国于1833年建立,并在1878年独立。这使科索沃的塞族人大量迁移到同宗教同种族的塞尔维亚王国。1880-1912年,塞族人又一次大规模离开科索沃,这次有40万人。[3]
长期的人口迁移,使科索沃地区的人口状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690年以前,塞族人占大多数,阿族人占少数。由于塞族人三次大规模迁离本地,再加上人们自发迁移,本地区塞族人日益减少,而阿族人则渐渐增加。1880年,阿族人有24万,到1910年土耳其人口普查时,阿族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其余为塞族人、黑山人,土耳其人。[4],阿族人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要居民。
在科索沃,随着阿族人成为多数,他们的宗教伊斯兰教取代东正教成为主要宗教,塞族人在当地变成少数民族。阿族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语言用拉丁字母,属拉丁文化圈,塞族人信仰东正教,语言上使用基里尔字母,属东正教文化圈,双方在语言、宗教上有巨大的差异,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本地的主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加剧了他们间的争斗,从而形成难以解决的科索沃问题。科索沃问题的实质是阿族人的自治和独立。
三、塞尔维亚统治下的科索沃人口状况及迁移
科索沃由土耳其统治到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塞尔维亚重新获得了科索沃。两次大战中,保加利亚、意大利曾经占领过科索沃,战后科索沃又归塞尔维亚统治。由于不断的战争及塞尔维亚的民族政策,科索沃的人口发展呈复杂的态势,最终导致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科索沃重归塞尔维亚王国统治。塞王国政府不承认阿族人是一个民族,实行压制政策,镇压了1913年阿族人的起义。此后阿族人开始迁离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于1912年底建国,使80万居住在科索沃,希腊的阿族人迁移到阿尔巴尼亚,但是仍有大量的阿族人留在了科索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占领了科索沃,它执行压制塞族人,偏袒阿族人的政策。一战后,科索沃仍并入塞尔维亚王国,塞政府实行“大塞尔维亚”的民族政策,对阿族人实行强制同化,没收他们的土地,驱逐他们离开科索沃,再将异地的塞族人迁入,许多逃亡出去的塞族人的后裔也趁机返回科索沃。1919-1940年,有4.5万阿族人离开科索沃,移居阿尔巴尼亚,5万阿族人被关进监狱,同期有6万塞族人迁入科索沃。[5]
第二次大战中,意大利占领了科索沃,把它并入“大阿尔巴尼亚”。意军占领当局命令:凡1918年10月31日后迁入的塞族人、黑山人必须在三天内离开科索沃[6]。阿族人把意军当作解放者来欢迎,报复、欺负塞族人。到二战结束时,近10万塞族人离开科索沃,1.5万阿族人迁入。
1944年11月,南斯拉夫人民军解放了科索沃。从此,科索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先是自治区,后来是自治省,有较广泛的权力。1945-1966年,科索沃自治区的塞族人占有支配地位。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教都受到塞尔维亚政府的严密控制,阿族干部不受信任,有大批的阿族人被逐,大批的塞族人迁入。60年代中期以后,科索沃取得自治省地位,成为“准联邦单位”,实行高度自治,在联邦享有否决权,阿族干部在自治省取得支配性的权力。塞族人开始被逐出权力机构,受到多方面的压制、迫害,塞族人、黑山人的墓碑常常被破坏。塞族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缺少理想的工作,“仅1971年,有387名塞族、黑山族专家离开科索沃,而没有任何人劝说他们留下”[7]。自治省政府禁止非阿族人迁入。
二战以后,科索沃地区的塞族人数量和所占比例总的趋势是减少和下降的。战后初期,有一批塞族人迁入,使塞族人数量有所增加,但从60年代开始,塞族人在当地的比例,不断下降。1961年为23.6%,1971年降为18.4%,1991年为11%。1991年塞族人只有19。4万。[8]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间,塞族人和黑山人减少了2.7万。
与塞族不同,1945年后,科索沃的阿族人口及其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呈迅速上升趋势。1961年,阿族人有64.6万人,占总人口的73.7%;1981年,阿族人达到122.6万,占总人口的77.4%,1991年阿族人达到168万,所占比例为82.2%,[9]90年代末阿族人口已有180万。
科索沃地区阿族人口迅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南联邦政府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二战后,南斯拉夫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1%,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战后南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对多子女家庭实行补助。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1947年到1974年,南斯拉夫人口增长36%,同期整个欧洲只增长15%,[10]南成为欧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科索沃是前南斯拉夫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倾向于多生多育。1945年到1975年间,科索沃人口增长96%,而同期经济发达的伏伊伏丁那,人口只增加20%。70年代后,南斯拉夫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1988年,南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而科索沃高达24‰。阿族人口增长过快,这又增加了本地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更加贫困化。反过来,贫困地区财富的基本源泉是人口,人们又倾向于早生、多生,造成了人口发展的恶性循环。
第三,阿族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盛行一夫多妻制。在农村地区,一个男子可以娶4个妻子,生育没有节制。阿族人口增长很快,1961年有64.6万,20年后增加到122.6万,增加了将近1倍。阿族人口的增长,使其在本地区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另外,塞族人、黑山人的迁离,也提高了阿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在1961年-1981年,阿族人口增长了96%,而非阿族居民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了2.7万人。
阿族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他们日益不满于自治地位,要求成为南联邦第七共和国。阿族人认为,黑山族只有58万人,是主体民族,有自己的共和国,而阿族人口远远超过了黑山,所以阿族应该是主体民族,应有自己的共和国。阿族民族主义分子多次制造骚乱,向南联邦政府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目的。1981年,阿族人发生骚乱,直接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局公布的阿族人口数字是有意缩小的,不真实。南联邦政府曾多次修改宪法,提高科索沃的自治地位,扩大他们的权力。
科索沃是前南斯拉夫最不发达的地区。南当局曾设立专门基金,支援不发达地区,科索沃得到了大量资金,主要发展了基础工业,如能源、采矿、冶金,这些部门要求投资多,周期长,但利润低。总的来说,科索沃落后的经济结构改变不大,经济发展速度大大低于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又由于过快的人口增长,人均社会产值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80年代以后。南联邦经济滑坡,拨款取消,科索沃的经济困难进一步增大,人口的过快发展又更加重了经济压力,阻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阿族对留在联盟内解决落后的经济地位不再抱什么希望,转而要求加快政治变革,实行民族自治。早在1878年在科索沃出现了第一个民族性的政治组织——保卫阿尔巴尼亚人联盟。后来又成立了要求自治的佩奇联盟。20世纪上半期,阿族的民族主义分子反对塞尔维亚对他们的控制,主张并入阿尔巴尼亚。在一战和二战中,阿族民族主义者都和占领当局合作,迫害塞族人。在科索沃,民族矛盾集中表现在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
二战后,阿族的民族主义思潮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8年和1981年在科索沃发生了阿族知识分子领导的骚乱。随着南联邦的解体,阿族的民族主义思潮迅猛发展,而人口的绝对优势是旨在分离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基础。
1987年科索沃又一次发生骚乱,塞尔维亚政府实行紧急状态,并于1990年修改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权力,解散了省议会和政府,阿族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导致了阿族人的全面对抗。1991年,阿族人秘密地举行“全民公决”,87%的阿族选民参加了投票,结果99.87%的票赞成独立。[11]“全民公决”的结果更加助长了阿族民族主义者的极端倾向,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政权”,选举出总统、总理、议会,使塞族人的政权机构不能正常地行使权力。阿族激进派武装“科索沃解放军”于1996年开始暴力活动,并最终导致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南联盟受到了北约的轰炸,国际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
纵观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及迁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科索沃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外来的侵略战争,塞尔维亚政府的错误的民族政策造成了不断的人口迁移。
科索沃的居民几经变迁,阿尔巴尼亚人最后成为主要居民。国际维和部队在科索沃举行的地方政权选举,是以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和民族比例为依据的,于是阿族人取得了占支配地位的时代。
〔收稿日期〕2001-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