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论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杨鲁慧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1年07期
【原文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01期第106~110页
【英文标题】On Russia's Strategies in Asian-Pacific Regions
YANG Lu-hui
(School of Polit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作者简介】杨鲁慧(1956-),女,河南清丰人,山东大学国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 国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关 键 词】俄罗斯/对外战略/亚太地区Russia/strategies abroad/Asian-Pacific regions
[中图分类号]D 8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1)01-0106-05
苏联解体是战后国际关系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两极体系中一极的“坍塌”,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组合、调整。冷战后,在新的世界政治体系中,俄罗斯在世界上应如何定位,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的走向又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历史由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承者面临着“双重”构建任务,既要根据国内制度变迁,制定新的经济战略,又要重新调整对外战略,重塑俄罗斯大国形象。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根本上说,俄罗斯是否能实现其大国复兴的战略目标,以大国的地位和作用驰骋于世界政治舞台上,还是在于它对外战略的有效性。它不仅必须在国内创新出有效率的经济机制,同时也必须制定出稳定灵活的对外战略,更重要的是在两者之间实现有机的结合。
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是苏联对外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亚太地区也是它们争夺的重要地区。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调整了它的亚太政策,并强调亚洲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亚太地区是对外政策的“一个中心问题”,形成了主题鲜明的亚太战略:承认苏联和美国都是亚太地区的国家;认可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注重强化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政策力度;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作为向亚太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苏联亚太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俄罗斯的东方政策,为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外交开辟了道路,是俄罗斯新的亚太政策的渊源。但俄罗斯毕竟不同于苏联,它面临着新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严峻环境,需要重新调整它的对外战略。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奉行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把外交活动的重心移向欧美发达国家。但这种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的,随后又调整为“全方位”外交战略,即“两个重点”:美欧和亚太。在重视西方外交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亚太外交。1997年叶利钦在会见菲律宾总统拉莫斯时提出:“俄罗斯不应该只围绕着欧洲和西方转,还应当发展与亚洲地区国家的合作。亚洲对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因为俄罗斯2/3领土在亚洲,还因为俄罗斯致力于积极参与这一地区的进程。”(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7年9月12日电)
俄罗斯“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并不意味着外交战略没有重点,在外交目标的次序安排上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其中对外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亚太地区,这是俄罗斯东方外交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力争参与亚太地区发展的全过程。它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是,保证俄国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俄进行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俄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加入地区一体化进程创造条件。把经济发展放到外交政策的重要位置上,这是俄罗斯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逻辑结果,也是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选择。从全方位外交和非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主义出发,俄罗斯制定了亚太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与该地区所有国家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致力于参加亚太地区所有的多边机制,参与该地区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走向亚太市场。与中国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俄罗斯认为,同中国处理好关系是走向亚太地区的捷径。因此,前总统叶利钦要求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必须坚决地走向亚太地区,认为“俄罗斯这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亚太地区在俄外交中的地位日趋上升,已成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当选俄总统以来,多次重申将继续推动亚太战略,并于2000年7月对中国、朝鲜和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二、俄罗斯亚太政策的演变和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大大缩小,其地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东部,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虽然没有受到直接威胁,但却面临着丧失亚洲大国地位的危险。对此俄罗斯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参与亚太事务。其亚太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2年),实行向西方“一边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确的亚太战略目标。90年代初期,俄罗斯基于实行西方民主,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努力“融进西方文明社会”。这一阶段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特点:其一,完全向西方国家倾斜的“一边倒”政策。俄罗斯在放弃原先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后,为向西方世界示好,不惜在国内外问题上向西方作出重大让步,企求以此换取同西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和盟友”关系。其二,以寻求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为推动国内激进经济改革的动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与西方国际社会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罗斯切身利益问题上唯唯诺诺。其三,1992年初期,俄罗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虽然提出不但要偏重于欧美,而且要侧重于亚洲,但并未付诸具体行动,在目标和政策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阶段(1992-1993年),积极推行稳定东部安全环境,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确立以“亚太大国”地位为主要目标的亚太战略。俄罗斯在推行经济改革过程中付出重大代价,但仍未获得大规模援助和西方社会的信任,这大大伤害了俄罗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外交战略,把目光投向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1992年7月,叶利钦宣布,俄罗斯外交“将坚定不移走向东方”。总统顾问斯坦克维奇撰文言:亲西方外交只能使我们今后扮演小伙伴的角色,只有加强亚太外交,建立全面、均衡的外交战略框架,才能最终恢复我们作为一个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1993年叶利钦批准了俄国的“对外政策构想”,“强调恢复大国地位,维护本国利益”,突出“经济优先”和“东西均衡”的原则。这标志着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形成和俄罗斯亚太战略目标的最终确立。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发挥俄罗斯远东的经济潜力和地缘经济优势,争取融入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成为亚太经济合作伙伴。其二,以安全对话为重点,积极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体系。(拉林:《莫斯科对亚太地区安全和稳定的看法》俄新社1995年8月1日)其三,以多边对话为途径,正确处理与亚太大国的关系。1992年11月至1993年10月,叶利钦先后出访了韩国、中国、印度和日本,以促进中俄关系全面发展,缓和日俄关系,发展韩俄友好关系,争取印度的继续亲俄立场。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保持亚太力量均衡格局,借助亚太制衡欧美,实现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前一时期推行的亲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亚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所有的重要政治、经济事务。在亚太地区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强化和重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显示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在这一阶段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的层面上,而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谋求尽快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把亚太地区营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战略大后方和政治筹码。其二,在亚太地区实现以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地位。俄不仅要保持同亚洲所有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要积极参加该地区所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事务,确保俄罗斯拥有良好的东部安全环境和经济环境。其三,这一时期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识到,作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在世界大家庭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种种限制和阻挠。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此时是合作与对抗并存,在对抗和妥协中寻求发展空间。
三、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内容及原因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几经修改与完善,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大东方外交力度,全面恢复和发展同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中、美、日、俄是亚太地区和世界事务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四个大国,冷战结束后,它们之间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的本质是强调合作与发展而非对抗与冲突。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中国的地位非常独特和重要,俄中关系的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这是一个从睦邻友好、全面双边合作、建设性伙伴的关系逐步上升为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双方欲从战略的高度来处理俄中关系的愿望。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对华政策的目标是与俄的亚太政策及外交战略紧密相联并为之服务的,是随着俄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而逐渐调整和明确的。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着俄中关系的发展,叶利钦曾强调: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它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俄美关系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美国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浪漫到务实、从谋求结盟“一边倒”到谋求伙伴关系的变化过程,即经历了紧密——疏远——抗衡的过程,随着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竞争与合作将是俄美关系的基本走势。俄罗斯一向重视与日本的关系,因为日本是俄罗斯一个重要邻国,又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因而独立后的俄罗斯一度把日本置于其对亚太政策的首位。近年来,俄罗斯已经采取不少措施积极改善与日关系。特别是1997年日俄举行了首脑会议,签订了《桥本——叶利钦计划》,从而使长期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北方领土问题有了解决的曙光,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俄国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中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俄韩建交后,俄曾经一度采取冷淡朝鲜,实行对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俄罗斯注重修补冷淡的俄朝关系,特别是2000年7月普京总统首次访问了朝鲜,两国领导人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签署了《朝俄共同宣言》,使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俄还重视同东盟国家加强关系,“已把东盟当成俄罗斯武器的潜在主顾”。(俄《新时代》周刊1995年6月30日)
第二,扩大同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俄罗斯推行的亚太战略,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经济外交,尤为注重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亚太地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东北亚作为亚太的次区域,是最活跃的经济发展源头,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青睐。为在经济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俄罗斯积极开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签订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朝、韩、蒙签署了《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并制定了《1996年-2005年远东与外贝加尔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1996年-2005年西伯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其目的是使远东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使“远东地区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政策中的主要环节”。俄极为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俄中双边经贸关系虽几起几落,但仍在波动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两国互补性较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为俄中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后劲。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68.46亿美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2.5%。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在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中占4.7%,俄罗斯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6%。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加强了与日本、韩国、东盟的经贸关系,1995年3月日本允诺向俄罗斯提供5亿美元贷款,给西伯利亚提供4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与韩国经济合作比较活跃,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韩国在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前10位,俄韩贸易2000年预计达到60-70亿美元。
第三,积极推进建立亚太安全机制,积极参加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对话,继续保持俄罗斯在亚太的军事势力,以形成平衡机制,保障俄东部的安全稳定。一是,继续维持足够的军事威慑力量,确保在亚太的军事影响力。俄认为,尽管经济和外交手段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日益增大,但军事力量依然是解决各种争端的最后手段,也是扩大国际政治影响和进行综合国力较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今后亚洲地区俄军兵力要有适当的调整,但不可能大规模的削减。二是,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军事合作与对话。俄国重点加强与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国的军事合作,同这些国家的军方领导人改善关系,加强联系,互访频繁,俄将他们视为重要的军售和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三是,俄国积极参加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对话,积极倡议建立亚太安全体系,并认为目前东盟地区论坛可以成为就安全与稳定问题“进行对话和做出决定的最适合的机制”。俄罗斯于1994年7月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1994年10月参加了“东北亚安全对话会议”。
俄罗斯之所以重视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国家关系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经济动因。俄罗斯有2/3的领土在亚洲。国家经济重心的东移更加紧密地把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联系在一起,而东北亚国家都与俄国毗邻,俄罗斯的这一地缘优势决定了它与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休戚相关。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潜力大,有利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独立后的俄罗斯,在经济上始终未摆脱困境,如果仅靠自身力量求得快速发展是难以奏效的。东北亚的主要国家中、日、韩等具备俄恢复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中国劳动力市场庞大,农业和加工业产品丰富;日本和韩国资金雄厚、现代化技术、设备实力强大。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当的科技潜力,形成各国诸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其二,政治动因。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举足轻重,它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带。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东北亚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国际舞台上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加盟东北亚地区,发展友好关系,促进经济贸易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逐步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复兴战略”,重铸昔日的“辉煌”。其三,安全动因。与西部、南部相比,东部是俄罗斯最安全的地区,它对俄国的周边安全和营造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俄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事务,发展与东北亚国家多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也出于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0-09-04^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1年07期
【原文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01期第106~110页
【英文标题】On Russia's Strategies in Asian-Pacific Regions
YANG Lu-hui
(School of Polit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作者简介】杨鲁慧(1956-),女,河南清丰人,山东大学国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 国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内容提要】 |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推行亲西方“一边倒”到“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俄罗斯对外政策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其亚太战略目标的确立也同样经历三个阶段。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主要体现在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和安全外交方面。 There are complicated setting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the formation of Russia's strategies in Asian-Pacific regions.Frompro-west diplomatic strategy to that"on every side",Russia'sforeign policies have undergone a process of adjustment.ItsAsian-Pacific strategies also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change.Russia's Asian-pacific strategies give expressionsmainly to economic,political and security diplomacy. |
苏联解体是战后国际关系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两极体系中一极的“坍塌”,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组合、调整。冷战后,在新的世界政治体系中,俄罗斯在世界上应如何定位,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的走向又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历史由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承者面临着“双重”构建任务,既要根据国内制度变迁,制定新的经济战略,又要重新调整对外战略,重塑俄罗斯大国形象。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根本上说,俄罗斯是否能实现其大国复兴的战略目标,以大国的地位和作用驰骋于世界政治舞台上,还是在于它对外战略的有效性。它不仅必须在国内创新出有效率的经济机制,同时也必须制定出稳定灵活的对外战略,更重要的是在两者之间实现有机的结合。
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是苏联对外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亚太地区也是它们争夺的重要地区。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调整了它的亚太政策,并强调亚洲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亚太地区是对外政策的“一个中心问题”,形成了主题鲜明的亚太战略:承认苏联和美国都是亚太地区的国家;认可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注重强化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政策力度;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作为向亚太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苏联亚太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俄罗斯的东方政策,为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外交开辟了道路,是俄罗斯新的亚太政策的渊源。但俄罗斯毕竟不同于苏联,它面临着新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严峻环境,需要重新调整它的对外战略。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奉行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把外交活动的重心移向欧美发达国家。但这种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的,随后又调整为“全方位”外交战略,即“两个重点”:美欧和亚太。在重视西方外交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亚太外交。1997年叶利钦在会见菲律宾总统拉莫斯时提出:“俄罗斯不应该只围绕着欧洲和西方转,还应当发展与亚洲地区国家的合作。亚洲对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因为俄罗斯2/3领土在亚洲,还因为俄罗斯致力于积极参与这一地区的进程。”(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7年9月12日电)
俄罗斯“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并不意味着外交战略没有重点,在外交目标的次序安排上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其中对外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亚太地区,这是俄罗斯东方外交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力争参与亚太地区发展的全过程。它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是,保证俄国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俄进行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俄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加入地区一体化进程创造条件。把经济发展放到外交政策的重要位置上,这是俄罗斯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逻辑结果,也是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选择。从全方位外交和非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主义出发,俄罗斯制定了亚太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与该地区所有国家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致力于参加亚太地区所有的多边机制,参与该地区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走向亚太市场。与中国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俄罗斯认为,同中国处理好关系是走向亚太地区的捷径。因此,前总统叶利钦要求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必须坚决地走向亚太地区,认为“俄罗斯这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亚太地区在俄外交中的地位日趋上升,已成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当选俄总统以来,多次重申将继续推动亚太战略,并于2000年7月对中国、朝鲜和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二、俄罗斯亚太政策的演变和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大大缩小,其地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东部,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虽然没有受到直接威胁,但却面临着丧失亚洲大国地位的危险。对此俄罗斯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参与亚太事务。其亚太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2年),实行向西方“一边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确的亚太战略目标。90年代初期,俄罗斯基于实行西方民主,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努力“融进西方文明社会”。这一阶段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特点:其一,完全向西方国家倾斜的“一边倒”政策。俄罗斯在放弃原先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后,为向西方世界示好,不惜在国内外问题上向西方作出重大让步,企求以此换取同西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和盟友”关系。其二,以寻求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为推动国内激进经济改革的动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与西方国际社会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罗斯切身利益问题上唯唯诺诺。其三,1992年初期,俄罗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虽然提出不但要偏重于欧美,而且要侧重于亚洲,但并未付诸具体行动,在目标和政策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阶段(1992-1993年),积极推行稳定东部安全环境,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确立以“亚太大国”地位为主要目标的亚太战略。俄罗斯在推行经济改革过程中付出重大代价,但仍未获得大规模援助和西方社会的信任,这大大伤害了俄罗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外交战略,把目光投向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1992年7月,叶利钦宣布,俄罗斯外交“将坚定不移走向东方”。总统顾问斯坦克维奇撰文言:亲西方外交只能使我们今后扮演小伙伴的角色,只有加强亚太外交,建立全面、均衡的外交战略框架,才能最终恢复我们作为一个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1993年叶利钦批准了俄国的“对外政策构想”,“强调恢复大国地位,维护本国利益”,突出“经济优先”和“东西均衡”的原则。这标志着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形成和俄罗斯亚太战略目标的最终确立。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发挥俄罗斯远东的经济潜力和地缘经济优势,争取融入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成为亚太经济合作伙伴。其二,以安全对话为重点,积极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体系。(拉林:《莫斯科对亚太地区安全和稳定的看法》俄新社1995年8月1日)其三,以多边对话为途径,正确处理与亚太大国的关系。1992年11月至1993年10月,叶利钦先后出访了韩国、中国、印度和日本,以促进中俄关系全面发展,缓和日俄关系,发展韩俄友好关系,争取印度的继续亲俄立场。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保持亚太力量均衡格局,借助亚太制衡欧美,实现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前一时期推行的亲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亚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所有的重要政治、经济事务。在亚太地区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强化和重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显示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在这一阶段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的层面上,而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谋求尽快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把亚太地区营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战略大后方和政治筹码。其二,在亚太地区实现以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地位。俄不仅要保持同亚洲所有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要积极参加该地区所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事务,确保俄罗斯拥有良好的东部安全环境和经济环境。其三,这一时期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识到,作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在世界大家庭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种种限制和阻挠。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此时是合作与对抗并存,在对抗和妥协中寻求发展空间。
三、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内容及原因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几经修改与完善,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大东方外交力度,全面恢复和发展同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中、美、日、俄是亚太地区和世界事务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四个大国,冷战结束后,它们之间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的本质是强调合作与发展而非对抗与冲突。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中国的地位非常独特和重要,俄中关系的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这是一个从睦邻友好、全面双边合作、建设性伙伴的关系逐步上升为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双方欲从战略的高度来处理俄中关系的愿望。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对华政策的目标是与俄的亚太政策及外交战略紧密相联并为之服务的,是随着俄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而逐渐调整和明确的。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着俄中关系的发展,叶利钦曾强调: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它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俄美关系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美国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浪漫到务实、从谋求结盟“一边倒”到谋求伙伴关系的变化过程,即经历了紧密——疏远——抗衡的过程,随着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竞争与合作将是俄美关系的基本走势。俄罗斯一向重视与日本的关系,因为日本是俄罗斯一个重要邻国,又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因而独立后的俄罗斯一度把日本置于其对亚太政策的首位。近年来,俄罗斯已经采取不少措施积极改善与日关系。特别是1997年日俄举行了首脑会议,签订了《桥本——叶利钦计划》,从而使长期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北方领土问题有了解决的曙光,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俄国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中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俄韩建交后,俄曾经一度采取冷淡朝鲜,实行对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俄罗斯注重修补冷淡的俄朝关系,特别是2000年7月普京总统首次访问了朝鲜,两国领导人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签署了《朝俄共同宣言》,使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俄还重视同东盟国家加强关系,“已把东盟当成俄罗斯武器的潜在主顾”。(俄《新时代》周刊1995年6月30日)
第二,扩大同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俄罗斯推行的亚太战略,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经济外交,尤为注重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亚太地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东北亚作为亚太的次区域,是最活跃的经济发展源头,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青睐。为在经济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俄罗斯积极开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签订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朝、韩、蒙签署了《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并制定了《1996年-2005年远东与外贝加尔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1996年-2005年西伯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其目的是使远东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使“远东地区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政策中的主要环节”。俄极为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俄中双边经贸关系虽几起几落,但仍在波动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两国互补性较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为俄中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后劲。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68.46亿美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2.5%。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在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中占4.7%,俄罗斯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6%。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加强了与日本、韩国、东盟的经贸关系,1995年3月日本允诺向俄罗斯提供5亿美元贷款,给西伯利亚提供4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与韩国经济合作比较活跃,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韩国在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前10位,俄韩贸易2000年预计达到60-70亿美元。
第三,积极推进建立亚太安全机制,积极参加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对话,继续保持俄罗斯在亚太的军事势力,以形成平衡机制,保障俄东部的安全稳定。一是,继续维持足够的军事威慑力量,确保在亚太的军事影响力。俄认为,尽管经济和外交手段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日益增大,但军事力量依然是解决各种争端的最后手段,也是扩大国际政治影响和进行综合国力较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今后亚洲地区俄军兵力要有适当的调整,但不可能大规模的削减。二是,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军事合作与对话。俄国重点加强与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国的军事合作,同这些国家的军方领导人改善关系,加强联系,互访频繁,俄将他们视为重要的军售和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三是,俄国积极参加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对话,积极倡议建立亚太安全体系,并认为目前东盟地区论坛可以成为就安全与稳定问题“进行对话和做出决定的最适合的机制”。俄罗斯于1994年7月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1994年10月参加了“东北亚安全对话会议”。
俄罗斯之所以重视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国家关系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经济动因。俄罗斯有2/3的领土在亚洲。国家经济重心的东移更加紧密地把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联系在一起,而东北亚国家都与俄国毗邻,俄罗斯的这一地缘优势决定了它与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休戚相关。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潜力大,有利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独立后的俄罗斯,在经济上始终未摆脱困境,如果仅靠自身力量求得快速发展是难以奏效的。东北亚的主要国家中、日、韩等具备俄恢复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中国劳动力市场庞大,农业和加工业产品丰富;日本和韩国资金雄厚、现代化技术、设备实力强大。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当的科技潜力,形成各国诸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其二,政治动因。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举足轻重,它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带。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东北亚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国际舞台上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加盟东北亚地区,发展友好关系,促进经济贸易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逐步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复兴战略”,重铸昔日的“辉煌”。其三,安全动因。与西部、南部相比,东部是俄罗斯最安全的地区,它对俄国的周边安全和营造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俄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事务,发展与东北亚国家多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也出于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