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意大利与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
陈祥超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1年05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1年01期第37~47页
【作者简介】陈祥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初渊源于意大利。墨索里尼作为开山鼻祖,对法西斯主义思潮、运动和体制在国际范围的滋生与泛滥起了先导作用,他于1922年10月率先在意大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墨索里尼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职团主义,以稳定政局、克服危机和对抗革命,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因而引起各国政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兴趣。当时包括罗斯福和蒋介石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派专人去罗马“考察”、“取经”。罗斯福甚至在其新政中还吸收了法西斯意大利的“经验”(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法西斯主义的教训》(Palmiro Togliatti,Lezionesul Fascismo),罗马1974年版,第143页。),蒋介石也曾聘请墨索里尼第一届内阁的财政大臣德·斯特法尼充当其经济顾问(注:刘文岛:《意大利史地》,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90页。)。
    另外,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获得成功之后,受其影响,法西斯运动作为一股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连续出现的两次世界性特大危机时期在国际范围内泛滥成灾。这期间有包括英、法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名目的法西斯组织。有的干脆效仿意大利就以“法西斯”命名,甚至其成员在形式上也学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身着黑衫、行法西斯举手礼,有的还把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棒束”作为自己的标志。由此可见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祸起意大利,殃及了全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虽然早已覆灭,但在意大利法西斯余孽和法西斯思想并未被根除。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借尸还魂,卷土重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带有新时期特征的新法西斯组织在意大利已形成一支很强的政治势力,当年曾使墨索里尼得以上台执政的若干因素与现象,在意大利又开始萌发和抬头。尤其是在1994年大选中有5名新法西斯分子进入中央政府当上部长后,更使人感到当前在意大利又面临着法西斯重新构成现实威胁的前景。
    因此,探讨法西斯主义缘何渊源于意大利,概括20世纪法西斯主义的种类与特征,揭示它卷土重来的危险性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能够深化对20世纪法西斯主义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人们汲取历史的教训,防止20世纪的历史悲剧在新世纪重演。
    一、法西斯主义缘何渊源于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切实汲取历史的教训,使人类不再遭受浩劫,各国史学家都十分重视有关法西斯主义问题的研究,尤其注重法西斯主义缘何渊源于意大利的研究。
    关于法西斯主义因何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问题,在意大利,早在1921年11月29日阿尔弗雷多·罗科在议会的发言中就曾谈及过。他说,“是战争引起的民族精神的觉醒”(注:《阿尔弗雷多·罗科政治论文与演说集》(Scritti e DiscorsiPolitici di Alfredo Rocco)第2卷,米兰1938年版,第680-681页。)使法西斯主义首先在意大利获得成功。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后,反法西斯的各派政治势力都相继开始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迄今已形成观点迥异的四大学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激进学派和道德政治学派。其中,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法西斯主义之所以渊源于意大利是由于1890年以来的历届政府疯狂地推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结果;是意大利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资本主义在意大利的形成与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南部、岛屿和农村地区都还处于封建残余桎梏下的情况是使法西斯得以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首要因素(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意大利共产党》(Palmiro Togliatti,Il 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米兰1958年版,第9-11页。)。
    自由派认为,法西斯主义始于意大利并非必然,而是历史的一个“插曲”,是对意大利以前一直遵循的社会发展方向的“突然背离”,是历史的一种“偶然”(注:伦佐·德·费利切:《法西斯主义诠释》(Renzo De Felice,Interpretazioni del Fascismo),巴里1974年版,第44、29-32页。)。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克罗齐说,法西斯主义首先产生于意大利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意大利人对光明时代与革命的乐观幻想”;二是一战后人们“对不可能达到的群众福利的错误观念”;三是一战中形成的“急功近利,追求享受”的新的思想观念;四是一战后形成的为实现所谓的“福利”而剥夺群众自由,使他们只知“纪律与服从”的原则。总之,在他看来,是“精神力量的解体”、“道德危机”和“民族个人主义的确立”最终使法西斯这种极端表现形式最先在意大利兴起(注:伦佐·德·费利切:《法西斯主义诠释》,第41-45页。)。
    以戈贝蒂为首的激进派认为,法西斯主义之所以源自意大利,“是意大利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合乎逻辑的产物”,它是意大利“民族的自传”,是存在于意大利的各种旧的劣迹的“总揭示”,换言之,就是意大利历史上各种弊病的总暴露,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绝非“偶然”或“插曲”(注:查尔斯·F.德尔泽尔:《20世纪意大利》(Charles F.Delzell,Ital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美国史学会1980年版,第40页;伦佐·德·费利切:《法西斯主义诠释》,第41-42页。)。
    道德政治学派(也称自由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伦佐·德·费利切认为,一战后在意大利发生特大危机和国家陷入瘫痪的情况下,“为了拯救国家,使其摆脱危机”,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有活力的”“革命现象”和一种“自由的新生力量”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注:迈克尔·A.莱丁主编:《伦佐·德·费利切就法西斯主义问题答记者问》(Renzo De Felice,Intervista sul Fascismo,a cura di Michael A.Ledeen),巴里1982年版,第28-30、40-41页。)。
    多数西方学者在论及法西斯主义缘河渊源于意大利时普遍认为它是意大利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的产物。但也有人认为,法西斯主义始于意大利“是(意大利)特殊的民族发展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是它现代化进程中特定阶段的结果,是某种社会心理冲动的后果,是文化和道德崩溃的产物”(注:沃尔夫冈·维佩曼:《欧洲法西斯主义比较》,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然而,在笔者看来,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之所以渊源于意大利,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特定的现实历史条件方面的因素。但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原因,都离不开独具自身特性,源自“传统的古罗马精神”,以“大罗马主义”为灵魂的意大利民族主义所起的主导作用。
    古罗马时期,意大利经济繁荣,国家强盛,通过向外扩张而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从此,“古罗马就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它使(意大利)人感到自豪”(注:丹尼斯·麦克·史密斯:《墨索里尼》(Denis Mack Smith,Mussolini),米兰1983年版,第216页。),并对意大利产生着极具深刻的影响。它既能激发意大利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统一;也能煽起他们的“好战情绪”,支持政府的扩张政策。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就成为意大利民族主义的特性。一战后,墨索里尼利用了意大利民族主义的这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双重性特性,并将其所建立的组织用古罗马时期的权威标识“法西斯”(注:“法西斯”一词系由拉丁文"Fasces"音译而来。它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当时国家大权掌握在独裁官、执政官和大法官三人手中。他们出游时扈从每人都手举一个中间插着一柄战斧的棒束,名曰“法西斯”,是有权实行独裁统治的象征。)来命名,提出一个以“恢复古罗马的光辉业绩”为口号的政治纲领,从而为法西斯主义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奠定基础。
    意大利于1870年实现国家统一后迅速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过程。但却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封建势力占主导地位,国家大权掌握在以封建贵族和大地主为主体的权势集团手中,他们急于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此时,民族主义的非理性因素促使意大利对外奉行侵略扩张政策,旨在以战争求霸权,并确定首先在非洲与英法争霸。1882年制订了建立“红海帝国”的计划,188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1889年侵占索马里,1892年占领厄立特里亚,1895年再次发动的侵埃战争遭到惨败。对此,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一直耿耿于怀,发誓要“报仇雪耻”(注:丹尼斯·麦克·史密斯:《墨索里尼》,第316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发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民族主义者利用群众中存在的“大罗马主义”情绪,提出“意大利人应该重温古罗马和罗马帝国光荣而伟大的意识”(注:弗·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F.L.Carsten,The Rise of Fascism),加利福尼亚1980年第2版,第20页。),以此制造向外扩张的舆论,强调“意大利的落后和贫穷是由于领土狭小与贫瘠”。“它没有铁,没有煤,也就是没有现代化大工业所需要的一切”。相反,“其他国家富有,决不是因为他们干的比我们多,而是因为我们……以武力去侵占别国富饶的领土”。意大利也有权“采取各种方式,包括用武力向外扩张”(注:《阿尔弗雷多·罗科政治论文与演说集》第1卷,第70-72页。)。王国首相乔里蒂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缓和国内矛盾,利用这股民族主义情绪于1911年发动了入侵利比亚的意土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主义推动了意大利举国上下凝聚在一起的大规模参战动员,统治阶级权势集团企图借参战之机向外扩张。然而,战争结束后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的意大利只得到了它原先失去的特兰蒂诺、南蒂罗尔和的里亚斯特等小片地区,它垂涎已久的阜姆等地并未得到。意大利人对此极其愤慨,全国出现了声势空前的“爱国热”和“怀念古罗马的情绪”。民族主义将各个阶级、阶层团结在一起指责政府无能,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铁腕”人物采取军事行动来实现意大利的领土要求。民族主义者大肆鼓吹古罗马的尚武精神,叫嚣意大利“完全有理由要求生存空间”,“向祖国领土以外去扩张”(注:《阿尔弗雷多·罗科政治论文与演说集》第1卷,第22页。)。著名民族主义诗人邓南遮亲自率领由2500名民族主义分子组成的“义勇军”占领了阜姆城,并宣布将其并入意大利。这在意大利人的心理上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欢庆胜利,提出“要么修改(凡尔赛)条约,要么进行新的战争”(注:加莱阿佐·齐亚诺:《意大利面临战争》(GaleazzoCiano,L'Italia di FrontealConflitto),米兰1939年版,第16页。)。由此不难看出,意大利民族主义的非理性因素是法西斯主义渊源于意大利的首要条件。
    当然,法西斯主义渊源于意大利不单单是它的民族主义非理性因素所造成的,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概括起来主要是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一战后意大利爆发的严重结构性经济危机引发了全国的阶级大搏斗,致使国家陷入内战式的大动乱之中。
    战后,随着战争工业的转产,全国50%以上的中小企业矿产倒闭,失业者多达200多万人,“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给他们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口”(注: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20页。)。意大利的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斗争的方式从最初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发展到1920年秋季的60万机械和冶金工人占领工厂。工人们把厂主和技术人员赶出工厂,推选“工厂委员会”领导生产。随后工人阶级在包括米兰、诺瓦拉和博洛尼亚在内的20多个大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斗争具有夺权的性质,从根本上动摇了所有制关系的结构”(注:恩佐·桑塔莱利:《法西斯主义史》(Enzo Santarelli,Storia del Fascismo)第1卷,罗马1973年版,第174页。),无产阶级专政大有在意大利确立的可能。此时,统治阶级一方面动用军警对工人运动实行疯狂镇压,另一方面唆使武装暴徒攻击“工人赤卫队”,使国家陷入内战和无政府状态。
    第二,战后,意大利政府发布命令,要1916年以前入伍的100多万士兵退役。这些退伍军人多半来自农村,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入伍时政府许诺退役后分土地给他们。但当他们从前线返回家乡时,不仅没有得到土地,反而被人当成“战争罪犯”加以迫害。他们在痛苦和绝望之余,联合起来在农村宣布“造反”,带领农民占领封建贵族和地主的土地和庄园。有的地区在占领土地的同时,破坏庄园,屠杀牲畜,烧毁草垛,赶走地主、贵族,夺取村镇政权,使农村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
    第三,意大利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是由于统一运动时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使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在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势力没有受到根本的触动,国家实际上一直是处于垄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之下。
    第四,统治阶级的传统政党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1919年11月,意大利举行了战后第一次大选,传统的执政党自由党和自由民主党在535个议席中只获得了41席和60席,而社会党和以天主教为背景的农民政党——意大利人民党却分别获得了156席和100席。1920年10月和11月举行地方政府选举时,社会党在全国69个省中的26个和8346个市镇中的2022个获得绝对多数;人民党分别获得10个省和1613个市镇的绝对多数(注:焦尔焦·坎代洛罗:《现代意大利史》(Giorgio Candeloro,Storia dell'Italia Moderna)第8卷,米兰1987年版,第301、335页。)。面对政权大有失去的威胁,统治阶级迫切需要一支能吸引群众、使国家摆脱危机和将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的政治力量来执掌国家政权,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就为法西斯主义的滋生与泛滥开了绿灯。
    总而言之,正是意大利的这些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定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使法西斯主义得以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二、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祖师爷墨索里尼曾亲自给法西斯主义下过一个定义:“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既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而同时又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制度。”(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法西斯主义的教训》,第148页。)。显而易见,黑索里尼的这个定义旨在否定法西斯政权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极端形式,极力鼓吹“第三条道路”。
    其实,法西斯主义是一个总的概念,它是20世纪实意大利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出现社会大动荡的情况下,起初由统治阶级权势集团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笼络群众而采取的一种统治形式。它的内涵总的说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煽起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社会思潮与政治运动;奉行领袖主宰一切的个人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实行严密控制和血腥镇压的统治手段。因此,关于什么是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也应涵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自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兴起的80多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给它所下的定义多半只是表述了它的某一侧面。例如,有人将其定义为“各传统领导阶级为了阻止劳动阶级掌权而采取的暴力形式”(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葛兰西》(Palomiro Togliatti,Gramsci),佛罗伦萨1955年版,第117页。);也有人说它“是个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任何思想体系的冒险运动”(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葛兰西》,第101页。);还有的定义只强调它的侵略扩张性,说“法西斯就是战争”。而多数人的定义是以法西斯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表述。
    值得指出的是,希特勒上台不久,季米特洛夫在1935年8月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执政的法西斯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独裁。”(注:《季米特洛夫选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7页。)这一论断抓住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对当时推动世界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阵线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各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普遍赞同,并将其作为表述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以引用。
    季米特洛夫在做出上述论断时,法西斯主义刚刚进入发展时期,许多问题尚未暴露出来。当时法西斯政权的主要表现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叫嚷要以武力去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们把国家的一切都纳入到战争的轨道,开始发动侵略战争。季米特洛夫的定义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因而未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法西斯主义的全貌,让人觉得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好像就一定要同金融资本联系在一起,它一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产物,似乎非帝国主义国家就不会产生法西斯主义思潮和兴起法西斯运动,更不可能建立法西斯政权。今天看来,这显然有悖史实。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法西斯主义从其兴起、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已经走完,有关法西斯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资料极其丰富,历史的视角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扩展,完全具备了对什么是法西斯主义进行新的概括的条件。
    笔者认为,既然“法西斯”一词来自意大利,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也始于意大利,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又首先在意大利建立,因此,只要对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特征做一考察,便可为正确表述什么是法西斯主义提供参考。
    关于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兴起的历史背景问题,上面已进行了论述。现将其统治特征归纳如下:
    第一,在政治上奉行以领袖至上原则为依据的极权独裁统治,废除了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
    第二,在经济上推行伊利模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企业实行统制经济,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政府控制,并按行业建立各级经济组织,将所有企业以不同形式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实行以扩军备战和发动侵略战争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军事化。
    第三,在社会方面,通过在各行各业建立各种名目的“职团”,组成严密的政治统治网络,对群众实施暴力恐怖统治。用墨索里尼的话说就是,法西斯主义要使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个角落,乃至私人生活都要体现法西斯政权的权势和绝对权力的意志,所有活动都必须纳入国家的管理、监督和严密控制之下,使整个民族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国家的存在(注: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BenitoMussolini,"Fascismo"),马里奥·尼科里主编:《意大利科学、文学和艺术百科全书》(Mario Niccoli,Enciclopedia Italiana di Scienze,lettere ed Arti1938-1948)第14卷,罗马1949年版。)。
    第四,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扩张主义和战争政策,以确立霸权地位为其一切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它以本国为基地,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有生力量和资源,加速扩军备战,以支持和保障其向外扩张和发动战争,并以此作为其根本使命。
    从上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实行法西斯统治的特征可以看出,法西斯主义是在一些封建残余势力较强、民主制度不健全或民族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局陷入动荡时出现的,以稳定政局、摆脱危机、对抗革命和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
    三、法西斯主义的类型与特点
    法西斯主义率先在意大利兴起后,受其影响在1919-1923年和1929-1933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在国际范围内,先后两次掀起发展高潮。到1934年,世界上已有41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组织(注:伦佐·德·费利切:《墨索里尼—领袖—受拥护的年代(1929-1936)》(Renzo De Felice,Mussolini il Duce gli Annidel Consenso1929-1936),都灵1974年版,第872页。)。但作为20世纪历史现象的法西斯主义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各国的法西斯主义均反映着各自国家完全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在要求与行动上都比较激进,有的从一开始就以极右的面目出现;有的采取暴力恐怖行动,武装夺取政权,而有的则以合法的手段达到上台的目的;有的是先在国内建立法西斯政权,尔后向外扩张,有的则是“先外后内”,即先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侵占别国的领土,然后才在国内夺取政权。
    尽管各国的法西斯主义特点各异,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一般地说,尚未取得政权的占总数2/3以上的法西斯主义属于一类。这类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特征是,在政治上充当统治阶级右翼的后备队的角色,它们的纲领和策略目标大都是传统统治阶级的反动观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混合物。而意大利、德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执政的法西斯主义属于另一类。法西斯主义的典型特征在这一类中表现得特别清楚和一目了然,其性质也暴露得尤为明显。但通常国际史学界只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为“正统法西斯主义”。这主要是因为法西斯主义渊源于意大利,世界多数国家法西斯主义的滋生与泛滥同它有关。加之许多国家的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组织(其中包括部分执政的法西斯)都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理论与主张作为自己政纲的核心加以宣传和推行。相反,在20世纪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不被看成是正统的法西斯主义。我们之所以称它们是法西斯主义,是因为所有执政的法西斯与意大利法西斯一样,具有下述四个共同特征:
    第一,它们都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政纲核心、崛起于社会中下层的蛊惑性的右翼狂热运动,同原有统治阶级的权势集团,在摆脱危机、抑制革命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最反动的政治联盟,代表以垄断资本和封建残余势力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二,它们都是以极权制取代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实行向专制主义历史倒退的垄断资本和地主贵族联合专政的一种变态的政权形式,也即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
    第三,它们都是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夺取霸权为其内外政策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最野蛮凶残的国家政权。他们主张建立法西斯主义的世界新秩序。为此,他们把贫富对立作为公式搬用到国际关系中来,制造世界上有“富国”与“穷国”对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其向外扩张、夺取所谓“生存空间”和煽动落后的、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民众的理论依据。
    第四,它们的政治观的核心是沙文主义与反共主义构成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首脑主宰一切的极权主义;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谬论(注: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法西斯主义的历史表明,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法西斯主义,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意、德、日三国的法西斯主义在下述几个重要方面都各不相同:
    1.在夺取政权方面,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是以武装暴力手段从统治集团手中夺取国家的大权。而德国纳粹党虽然到1930年年底其冲锋队和党卫队的成员已有10万多人,“形成了一支比国防军还要大的部队”(注: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上卷,第205页。),但它并未采取武装夺权的办法,而是在垄断资本的支持下通过合法的道路达到上台执政的目的。日本同意大利和德国都不同,它是“自上而下的法西斯主义”。天皇制统治体制内部的以军部为中心的势力通过对现有的天皇制统治体制逐步进行改组,实现了国家的法西斯化。军部虽然掌握了国家的主导权,但它同德意法西斯实行一党独裁统治不同,没能把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势力驱逐出统治体制之外,而且军部不能独立决定一切国策,没有掌握天皇制核心的宫廷集团的同意与支持,军部就无法保住其主导权。
    2.在对内统治方面,意大利法西斯具有先天的软弱性。虽然墨索里尼竭力想成为意大利独揽全权的统治得,但他却从未能使广大群众完全服从自己的意志。另外,意大利国内一直保存君主制,在法律上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位于意大利首都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仍对广大天主教徒的情绪有相当大的影响。不言而喻,所有这些都使法西斯专政受到了一定限制。这种情况在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是绝对不存在的。希特勒和天皇在各自国内都拥有绝对权威,而且都有自己的效忠核心,统治地位比墨索里尼稳固得多。
    3.称霸是执政的法西斯的共性。从表面上看,墨索里尼的称霸同德国和日本的称霸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别。墨索里尼的称霸完全受他的“罗马帝国”观念的支配。他自始至终都是以恢复古罗马帝国的霸业(注:维尼乔·阿拉尔迪:《黑衫队进入议会》(Vinicio Araldi,Camicie Nere a Montecitorio),米兰1974年版,第175页。),确立其在红海、地中海和巴尔干的霸权地位为目标。而希特勒一心要称霸世界。他说:“一个民族的奋斗目标就是统治世界。”(注:马克思·多马鲁斯编:《希特勒的宣言与声明》(Maks Domarus,Hitler,Rendenunol Proklamationen),慕民黑1962年版,第1185页。)日本法西斯也是以称霸世界为基本国策。它采取的步骤是先攫取东北一带,再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最后夺取世界霸权(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1),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56-59页。)。
    4.以“职团制”实行极权独裁统治是意大利法西斯有别于德、日法西斯的一个重要特点。
    法西斯极权统治确立后,墨索里尼多次提出要将意大利建成职团国家。他说:“法西斯国家只是极权国家还不够,还应当是职团国家。”(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法西斯主义的教训》,第142页。)并于1934年2月宣布建立22个全国性劳资联合职团组织(注:焦尔焦·坎代洛罗:《现代意大利史》第9卷,第292页。),强迫所有行业及其属员要无一遗漏地分别参加各个职团组织。职团法规定,凡不参加职团的企业,一律不配给原材料;凡不参加职团的个人,职介所不予介绍工作。于是,意大利迅速为纵横交错的职团组织体系的网络所环绕,职团就成为法西斯政权对国家实行严密控制的重要工具。用陶里亚蒂的话说,职团制使墨索里尼得以控制国家的一切(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法西斯主义的教训》,第145页。)。
    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情况与意大利有所不同。在纳粹德国,倡导所谓“民众共同体”,要求各阶层人士注重民族的共同利益,通过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美好的“民族社会主义民众共同体”。这一概念就构成了希特勒对国家进行控制的思想基础。但它却缺少一个具体而严密的组织网络。因此,希特勒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主要靠的还是党卫队、盖世太保和集中营这样一些监控镇压组织与机构。
    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主义共同体”(注:河原宏、潜沼和典、竹山护夫、柴田敏夫合著:《日本法西斯主义》,有斐阁1978年版,第207-208页。)。天皇既是一国之君,又是“大家族的家长”,国民要以孝敬父母之心孝敬天皇,忠于天皇。国民平日的私生活,“归根到底是实践臣民之道”,“不可忘记尽忠天皇,为国效劳”(注:日本文部省编:《臣民之道》,朝日新闻社1941年版,第80-81页。)。实际上,日本法西斯对国家的统治是以贯彻官僚统治的形式来实现的。
    总之,从上述的分析与比较中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法西斯主义除在社会基础、意识形态、政纲核心、表现形式、目标和政治策略上具有共同之处外,还因其民族特征和国情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四、卷土重来的最大危险还是在意大利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虽然已覆灭半个多世纪,但法西斯主义思想并未根除。五十多年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借尸还魂,卷土重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带有新时期特征的新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已形成一股很强的政治势力,并已堂而皇之地进入本国和欧洲议会。法西斯“幽灵”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从目前情况看,法西斯卷土重来的最大危险还是在意大利。该国的新法西斯组织不仅数目多,而且活动方式与策略手段也独具特色。在二战后先后建立的30多个新法西斯组织中,建立最早、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社会运动”。该组织系由以墨索里尼在1943年建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副国务部长阿尔米兰特为首的一批法西斯骨干分子于1946年12月26日建立的,是二战后各国所建立的第一个法西斯组织。它的纲领公开表明“要恢复原本的法西斯组织”;主张“强权国体”;提出要重新夺回意大利在二战中失去的殖民地,首先是“收复地中海范围内的一切殖民地”。说什么“地中海是意大利的生存空间”,意大利有权取得这些地方,有权“重返非洲”(注:弗·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239-240页。)。
    这个纲领深得战后从非洲殖民地回国的法西斯分子和意大利共和国建立后大赦出狱的许多原大、小法西斯头目的拥护,因而发展很快,到1947年底已拥有成员3万多人(注:法比奥·莱维等主编:《意大利史》(Fabio Levi、Umberto Levra、Nicola Tranfaglia,Storia d'Italia)第2卷,佛罗伦萨1978年版,第780-781页。)
    意大利的新法西斯组织建立初期,多半都是以隐蔽的方式从事活动,而且经常采取一些诸如盗掘墨索里尼坟墓和在处决他的地方偷偷竖立大型铁质十字架等具有轰动效应的行动来为自己造声势。进入60年代后,随着“墨索里尼行动小分队”和“民族先锋”等新法西斯组织的建立,它们不再藏头缩尾,而是公开到墨索里尼的故居“朝圣”和效法20年代初法西斯“黑衫队”的做法,大搞手段残忍的暴力活动,制造恐怖气氛。
    然而,同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具有影响的新法西斯组织不同的是,意大利社会运动从50年代初开始坚持走议会道路。它虽然强调“保持党的合法性”,但最终目标仍然是要实现墨索里尼的“革命理想”它的领导人认为,议会道路不仅可使该党获准开展政治活动,而且可使它的代表合法地坐在反法西斯的共和国的议会里,“待时机成熟后,夺取政权”(注:弗·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第243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意大利社会运动在全国,尤其是在南方和岛屿地区加强同封建残余势力和其他右翼势力合作。在他们的支持下,该党在议会的席位迅速增加:1958年大选时,在众、参两院分别获得了24席和8席。在全国政党的排名中位居第8(注:《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856页。),1972年又分别增加到56席和26席。同年,它在地方选举中赢得2001个议席,开始在南方的一些城镇参政、议政和担任领导职务,成为意大利的第4个最有实力的政党。此时,该党共有党员42万余人,地区组织102个,支部4335个(注:法比奥·莱维等主编:《意大利史》第2卷,第787页。)。
    80年代后,意大利出现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天主教民主党、共产党和社会党等传统政党则因不断暴露出的腐败丑闻而分化瓦解,更改党名(注:1991年初意共更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1994年11月社会党分裂,并分别成立“意大利社会党”和“改良主义社会党”两个党;1994年大选失败后,天主教民主党提出使用原名“意大利人民党”。)。这为意大利的新法西斯主义,尤其是意大利社会运动的发展与壮大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使它得以借助人民在1994年大选中发泄愤怒情绪、决心要粉碎传统政治模式之机获得了13.5%的选票,在众、参两院的议席猛增至109个和43个。同年5月该党与刚成立不到半年就在大选中获胜的意大利力量党和北方联盟两大右翼政党组成联合政府,5名新法西斯分子进入贝卢斯科尼政府担任内阁部长,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对欧美一些国家新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与泛滥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然而更让人忧虑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引发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若干因素与现象,在意大利又开始萌发和抬头,使人感到“当前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仍有东山再起的危险”(注:圭多·夸扎:《历史的编纂与法西斯主义》(Guido Quazza,Storiografia e Fascismo),米兰1985年版,第7页。)。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二战后意大利的新法西斯主义缘何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呢?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第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覆灭后,反法西斯同盟国既未像对待德国的纳粹头子们那样,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主要领导人进行公开的审判和治罪,也未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占领。更为严重的是,新生的意大利共和国政府一方面于1947年将全部被捕的近4万名各级法西斯领导人未经审判即“无罪”释放,另一方面也未对法西斯的罪行进行彻底的揭露与批判。因而战后法西斯主义及其鼻祖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并未处于令人深恶痛绝和人人喊打的境地。相反,还有人在怀念他们。1983年7月29日是墨索里尼诞生100周年,米兰《晚邮报》在广告栏竟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他的一张全身照;有人公开称赞墨索里尼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一些战后出生的年轻人因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认为“法西斯时代是有些值得怀念甚至值得纪念的”东西(注:见1983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所刊载的《领袖的复活》("Dreaming of theDucc")。)。这一切极大地淡化了法西斯的罪行,对新法西斯主义的发展极其有利。
    第二,墨索里尼时代的旧国家机器未被砸烂。意大利共和国成立后,在设立政府机构时,基本上是从法西斯那里继承下来的,并留用了它的大部分政府官员。在经济方面,继续实施法西斯政权所推行的干预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人感觉不到法西斯政权已被推翻。这种情况对新法西斯主义的发展不可能不产生有益的影响。
    第三,战后,意大利政府虽然制订过几个不准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境内复活的法律,但却缺乏对新法西斯主义实施制裁的力度,尤其是对于披着合法外衣的意大利社会运动的发展更缺乏控制措施。对它一向采取的是姑息养奸态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天主教民主党有时要依靠它的支持才能组成政府,并经常与它进行秘密交易(注:圭多·夸扎:《历史的编纂与法西斯主义》,第22页。)。这对新法西斯运动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自70年代后期起,经济危机的迭起和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有利于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东山再起。因为中、下阶层在面对破产和失业的威胁时,有些人把问题的根源归之于国外尤其是东欧国家的移民潮。他们常常以暴力手段来阻止外国移民的涌入,从而壮大了新法西斯主义的声势。
    第五,政局不稳、黑手党猖獗和腐败黑潮冲击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意大利。其中五大传统政党的腐败丑闻、贪污受贿和以权谋私等问题对民心的影响尤为严重。因它涉及到包括3位前政府总理在内的为数众多的政府要员,350名议员和数千名企业主,他们行贿的数额巨大(美联社1996年9月18日的消息说,腐败涉及的企业主达3000人,行贿数额共计30亿至43亿美元)(注:艾伦·克罗韦尔:《意大利面临另一种政府危机》(Alan Crowell,"Italy Faces a Different Goverment Crisis"),《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994年11月26日。)。因而引起各阶级、阶层的愤恨,以至于有人把清除腐败、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传统政党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乃至新法西斯运动身上。
    这一切使人们对法西斯主义重新在意大利掌权的危险深感忧虑与不安。那么在新的世纪里法西斯主义究竟会不会对意大利重新构成现实威胁呢?
    这取决于众多复杂的因素。如把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得势时的各种因素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上台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卷土重来的危险并非不存在。但只要意大利人民不忘渊源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新法西斯势力,就完全有可能避免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卷土重来。^



返回2001年05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