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国内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研究若干问题商榷
吴宇虹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11期
【原文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2000年04期第1~5页
【英文标题】Suggestions and Arguments on Some Historical Events of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s
WU Yu-hong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作者简介】吴宇虹,(1949—),男,四川内江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关 键 词】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巴比伦/亚述/乌鲁克/乌尔/汉穆腊比/沙姆西阿达德/天文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Babylon/ Assyria/ Uruk/Ur/Hammurabi/Shmshi-Adad Astronomy.
[中图分类号]K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0)04—0001—05
由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是国家教委规划组织编写,属“八五”国家重点图书的六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第一卷。该套《世界史》出版后,获得好评。然而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亚述学者,笔者觉得有责任对该书有关两河流域的章节的撰写在运用史料和描述史实的准确性方面进行几点探讨,并提出关于人、地名音译的建议,以促进学术界的探讨和争鸣精神。
一、乌鲁克第五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的关系,及中西文人、地名译音标准化建议
在第二章第二节(易宁编写)四(该书第68页),编者说:“乌尔王乌尔纳木战胜了乌图赫伽尔,统一南部两河流域。”根据乌尔出土的一块乌尔那穆(Ur-Nammu,即编者所指的“乌尔纳木”)的石碑[1](IIk3c),乌尔那穆是乌鲁克王乌图赫旮勒(Utu-hé-gál )手下的乌尔总督;如果残字的恢复“(他的兄)弟”不错的话,并很可能是他的弟弟。统一两河流域的、驱除蛮族的英雄是乌鲁克的乌图赫伽勒而不是他的弟弟乌尔那穆,这从前者的铭文和王衔“四方之王”已看的十分清楚了。无论乌尔那穆是继承还是篡得王位,他没有和乌图赫旮勒同时为王。他也没击败乌鲁克,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在乌尔那穆为王时,唯一和他为敌的是强邦拉旮什(Lagash),他战胜并杀死拉旮什王。哈娄(Hallo)在《楔文研究杂志》20卷(1966年)第137页提到几个著名的亚述学者建议乌尔那穆可能是乌图赫旮勒的儿子或他的其它亲属,其原因是乌尔第三王朝时乌鲁克的总督总是由王子充任。乌尔那穆在自己二个早期铭文中称自己为“乌鲁克的恩,乌尔的王”,兼用乌鲁克城的王衔表明他对乌鲁克城的尊敬[2]。 虽然《苏美尔王表》提到“乌鲁克(Ⅴ王朝)被战败。它的王权转到乌尔(Ⅲ王朝)”。然而,“某某城战败,它的王权转到某某”是王表中的套话,并不能作为可靠的历史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把西文词的r音译成“尔”,l音译成“勒”,希图改变旧汉译西文人名时,r和l不分的现象。另外,旧译把音节ga译为“伽”音,但它有三个读音:jia,ga,qie,而“旮”只有一个读音:ga。这是把Utu-he-gal从“乌图赫伽尔”改译成“乌图赫旮勒”的原因。出于希望西文的人、地名的音译法规范化的原因,我们建议Ham -mu-ra-bi对译为“汉穆腊比”,不译为“汉谟(mo)拉比”。原因是为了区别西文音节-ra-和-la-:“腊”对译ra,而“拉”对译la。音节mu最好统一译为“穆”,所以,Ham-mu-ra-bi 译为“汉穆腊比”,Ur-Nammu译为“乌尔那穆”。为了区别音节-ri-和-li-, 笔者把Ma-ri译成“马瑞”不译为马里。许多教科书把Ma-ri译成“马里”,但是“马里”是现代非洲国家Mali的名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语多是单音节字,而阿卡德语多用音节拼写塞姆语词。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尽可能地把两河流域的人、地名中的音节和固定的中文的音节一对一化对译,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中译名一名多译的问题。用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西文音节,像“尔”表-r,以“勒”表-l,以“如”表ru,以“鲁”表lu,还可以使读者从中文译名推出西文原名。
二、古巴比伦时期:各城之间的关系和天文学的问题
(一)古巴比伦时期各城间的关系。在该书第70-71页,编者写到:“马里、埃什嫩那受控于强盛的亚述,拉尔萨一度被埃兰人征服。”马瑞(马里)曾被亚述王沙姆西阿达德的军队接管,其子就任总督。但埃什嫩那曾是亚述的盟友,双方的地位平等。沙姆西阿达德和埃什嫩那王达杜沙曾联军攻占两扎布河之间乌尔比伦国,亚述获得地盘,埃什嫩那运走战利品,两国后曾有争夺。在沙姆西阿达德死后,帝国分崩离析,其子伊什美达干一度臣服埃什嫩那。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见吴宇虹《古巴比伦前期的埃什嫩那、马瑞和亚述之历史》(英文,《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1994年增刊,东北师大古典文明所出版)。拉尔萨从没被埃兰征服。公元前1835年,在拉尔萨国内的阿摩利人亚穆特巴勒部落酋长库杜尔马布克(Kudur-Mabuk)领导该部夺得拉尔萨王权,这只是一次篡位政变(注:《耶鲁巴比伦原文第五卷》216和167文提到库杜尔马布克在拉尔萨王辛伊迪南7年(公元前1843年)和辛伊齐山4年(公元前1837)已经在拉尔萨王帐下服务。)。库杜尔马布克本人并没就任王位,他的两个儿子瓦腊德辛和瑞姆辛先后即王位,把拉尔萨推到最强国的地位。虽然库杜尔马布克和其父(Simti-Shilhak)的名字是埃兰名字, 但亚穆特巴勒(Yamut -bal )部落、 瓦腊德辛和瑞姆辛(Warad-Sin,Rim-Sin)是地道的阿摩利和阿卡德名字,也许库杜尔马布克的父亲或本人曾一度依附过埃兰,所以给自己起了埃兰名字。由于他的部落是阿摩利人,库杜尔马布克才能够率部进入拉尔萨,为那儿的阿摩利王朝效力并篡位。编者又说:“他(汉穆腊比)先与拉尔萨结盟,灭亡伊辛。”伊辛是在瑞姆辛第29年被拉尔萨攻陷(1794 B.C. )而亡国。其年,汉穆腊比尚未登上王位,也无法结盟于拉尔萨的瑞姆辛。公元前1792年才是汉穆腊比的元年。编者说:“他(汉穆腊比)又与马里结盟, 帮助马里摆脱亚述的控制。 ”马瑞(马里)是在金瑞林(Zimri-lim)领导下脱离亚述的。其成功的原因是沙姆西阿达德死去,帝国瓦解。在叙利亚强国延哈德避难的原马瑞王族成员金瑞林在延哈德王亚瑞姆林的帮助下,击败亚述新王伊什美达干,夺回马瑞为王。即位后,金瑞林立刻娶了延哈德的公主为王后,确保了该国对自己的支持。汉穆腊比一直是沙姆西阿达德和其子伊什美达干的盟友,对马瑞和亚述的相争是坐山观虎斗,双方都不得罪。后见马瑞独立即成事实,才与金瑞林结盟。十四年后,灭马瑞,其王或杀或俘。
编者说:“汉谟拉比在位时,除亚述和埃什嫩那未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汉穆腊比在他的法典前言中清楚地说埃什嫩那(以城神提什帕克和宁阿祖为代表)、阿卡德、(亚述的)尼尼微和阿淑尔是他国中最重要的第20至23个城市。他的32年的年名告诉我们在其31年“汉穆腊比王击败了埃什嫩那、苏巴尔图和库体的乌合之众”。他的第38年的年名是:“汉穆腊比用大水冲毁了埃什嫩那。”用巴比伦年名(叁苏伊鲁那10年至26年)定期的行政泥板在埃什嫩那附近的图图波城中发现。其中提到巴比伦军在该城,埃什嫩那和其它原属于埃什嫩那的在城镇驻扎。这些证据无疑表明,汉穆腊比在其31年重挫埃什嫩那联军,在37年攻占了埃什嫩那。根据他的37年的年名,在灭埃什嫩那的前一年(36年),汉穆腊比派大兵北上击败了亚述地区的土如库、卡克穆及苏巴尔图(亚述)的联军。这些亚述联军很可能是埃什嫩那对抗巴比伦的盟军。在攻占埃什嫩那的次年(38年),他以此为基地,再次沿底格里斯河进军上游,前去征服被叫做苏巴尔图的亚述地区。当时阿淑尔至尼尼微一线的底格里斯河谷地区的政治中心不在阿淑尔而在沙姆西阿达德王朝的首都埃卡拉图。 巴比伦人称埃卡拉图以及其东的图如库(Turukku)人和库提人控制的大、 小札布河地区为“苏巴尔图”。亚述的西面是哈布尔上游地区,有布闰达(Brunda)国,再往西至巴里赫河和幼发拉底河地区有札勒马库各部。这一大亚述地区(两河流域北部)的臣服被汉穆腊比用作他39年的年名:“汉穆腊比王打垮了(直译:以棒击头)苏巴尔图国、埃卡拉图(城)、布闰达和札勒马库国,从底格里斯河岸至幼发拉底河岸。”[3](P33—34)。另外,一块记载古巴比伦军队行军路途的文件记载了巴比伦军队从拉尔萨出发,走过全部亚述地区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上的埃马尔城(《楔文研究杂志》第18期,第57页)。这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通衢大道只有在大一统的巴比伦王国才可能出现。因此,汉穆腊比征服或绥靖了包括埃什嫩那和亚述地区的全部两河流域的史实应不容质疑。在汉穆腊比之子叁苏伊鲁那第八年下半年,拉尔萨城和其旧属乌尔、乌鲁克等城发动起义。此后,被汉穆腊比征服的城市的起义此伏彼起,到叁苏伊鲁那14年,南方的叛乱才全部平定。在19年,埃什嫩那在一个名叫安尼(或读为伊鲁尼)的人领导下起义反抗巴比伦,旋即被镇压。此人没有留下任何年名或铭文证据表明他在起义前是一个独立的王公。从埃什嫩那考古发掘来看,当它的最后一个统治者兹里辛(Silli-Sin)被汉穆腊比或俘或杀后,埃什嫩那被毁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任何新的统治者的地层被发现。甚至巴比伦的军队在本地区的中心也改设在其附近的图图波城(此城后改名为叁苏伊鲁那堡)[4](P35)。
(二)古巴比伦人的天文知识。编者说:“他们(古巴比伦人)依黄道上各星座代表的地段而划出太阳在一年十二个月所处的位置,即黄道十二宫。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献中还记载了对流星、慧星等星的变异天象的观察。”(该书第79页)古巴比伦时期是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95年(广义,包括伊辛王朝)。这一时期没有任何天文泥板出土,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古巴比伦人曾系统的记录了金星出现的日期和方向,因为“金星泥板”传抄至新巴比伦时期。关于黄道十二宫,大英博物馆西亚馆司库沃克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把黄道每隔30度划分成12个星座似乎是发生于约公元前450年。”在那之前,定期于公元前1000 年的巴比伦天文学纲要《犁星》记载了18个星座:“(他们是)月神轨道上站立的诸神,月神每月经过他们的区位,并触及他们。这些星座在公元前8世纪被晚期亚述天文学者作为行星观察的参照点。 ……把这些星座划分成平等的30°的拱形区大概是受到把一年在理论上划分为12个30天的月份的影响。这(一年有12个30天月的理论上的划分)在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800年)已经有了些证据。”[5](P15)由此看来,黄道十二宫出现很晚。最早在公元前1000年时,天空被划为18个星座。再往前溯4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并没有任何划分天空的证据被知道。同时, 古巴比伦时关于慧星的记载也并不存在。沃克在同书中17页说:“在(巴比伦)天文日记中,最早的一个慧星记载定期到公元前234年2月。这一被记载的慧星很可能是中国文献中也记载了的同一慧星。”
三、古亚述时期和古巴比伦时期的亚述的沙姆西阿达德王朝
(一)亚述的地理环境。第四章的第一节编者说:“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摩苏尔地区),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富有木材和矿产品。”(该书第99页)亚述的希腊文和英文是Assyria, 这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名字,大至对应幼发拉底河中游和底格里斯河中游之间的部分以及底格里斯河东岸地区,即两河流域北部。它的东面和北面的边缘连接札格罗斯山脉和小亚高原,境内只有捷别勒辛加和捷别勒阿基兹二座孤立的千米以下的小山,其绝大部分是海拔200 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从西到东有巴里赫河平原,哈布尔河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大、小札布河平原。所以亚述只能称为东、北两面环山的河谷平原地区,不是多山地区。另外编者把亚述地区和阿淑尔城邦同译为“亚述”(Assyria )易引起混淆。阿淑尔的楔文和西文为Ashshur/ Ashur是古阿淑尔城邦和阿淑尔城的名字。在摩苏尔附近的是阿淑尔最初的兄弟城邦尼尼微。后来,二城形成亚述王国的核心地区。两河流域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以缺乏矿产和木材闻名。不知编者提到的“亚述富有”的是指何种矿产和木材?沥青矿多在幼发拉底河中游(石油是近现代的产物),此外,别无其它矿产。木材在亚述河谷平原这样缺乏以至于远征到黎巴嫩山伐运雪松是每位亚述王的主要的任务之一。南方虽产枣椰树,但它是果树。
(二)“古亚述时期”和“沙姆西阿达德王朝(埃卡拉图王朝)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断代概念和范畴。编者在第四章第一节第一小标题中把国际上通用的“古亚述时期”称作“早期亚述时期”。编者说:“公元前3000年代末,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在亚述形成了以亚述城(阿淑尔城)为中心的国家,开始了早期亚述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统治南方时,阿淑尔城中除了四个酋长和总督的短铭文被发现,没有其它任何文字材料。由于此时阿淑尔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都依附于南方的先进的阿卡德和乌尔王朝,这一时期亚述地区的历史断代属于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的范畴,所以国际学术界没有发明“早期亚述时期”这一断代术语来描述阿卡德至乌尔第三王朝时的阿淑尔城。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阿淑尔统称早期亚述时期,但应该与后面的古亚述区分开。在阿淑尔城出土了一些王铭和在小亚的卡尼什城发现了的大量信件和经济文书表明在乌尔第三王朝瓦解后阿淑尔城形成独立的城邦国家。这一时期阿淑尔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和楔文以及文化与其后的沙姆西阿达德的亚述以及南方的伊辛、拉尔萨、古巴比伦等国的古巴比伦文化不尽相同,一个以阿淑尔城为中心的亚述王朝管理这一城邦。学术界把这一特定的王朝时期称为“古亚述时期”;把这一时期的语言和文字称为“古亚述语”,以和同时的其他地方的用的古巴比伦语相区别。 古亚述时期大致从公元前2000 年至公元前1814年。阿摩利人的王沙姆阿达德在公元前1814 年入主阿淑尔城并建立了一个以其邻城埃卡拉图为政治中心的、亚述最早的地区性国家。这样,以阿淑尔和其殖民地为中心的古亚述城邦时期就结束了。阿摩利人的新王朝在语言、文字、部族和历法等许多方面都和古亚述王朝有差别,却和南方的阿摩利各王朝的古巴比伦文化相同,所以学术界称这百年的时期为“古巴比伦时期”的沙姆西阿达德的亚述王国,即不称其为“古亚述”,也不称其为“早期亚述”。后来,这一被古巴比伦人称为“埃卡拉图国”的国家被汉穆腊比所征服,亚述地区一度属于巴比伦王国。不久,当北方脱离巴比伦时,亚述本地贵族推翻了外来王朝,建立了中亚述王朝。古亚述王朝和外来的沙姆西阿达德王朝的关系,类似我国宋和元的关系,不能把两个时期混为一谈。为了和古亚述王朝区别分明,法国的学者们称沙姆西阿达德的亚述国家为“北美索不达米亚王国”。
(三)亚述王表。编者在第100 页说:“早期亚述有一些王铭留传下来,但现在所知道的早期亚述的王表不很可靠,因而还不可能列出一个前后相续的王表。在较晚的亚述王表中,将沙姆西阿达德一世(公元前1813-1783)称为古亚述时期。”没有任何古亚述和古巴比伦时期编写的亚述王表出土,因而也谈不上它们是否可靠。虽然目前所知的、编于中亚述时的《亚述王表》把沙姆西阿达德的阿摩利王世系和古亚述王朝的世系弄混了,现代亚述学研究已经列出一个前后相续的亚述王表。问题是一些古亚述王朝和古巴比伦时的亚述国王的在位年由于泥板残缺而无法得知。“古亚述”是现代亚述学者对阿淑尔城邦的王朝所作的断代和文化概念。古人编写的《亚述王表》把1 400年间的100多个王都称为亚述王,并没有给出“古、中、新亚述”等现代分期,所以王表不可能称“某某王为某某时期”。关于亚述王表的讨论,请阅《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和现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版)中的拙作“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年代学的历史和现状”。
(四)古亚述的商业殖民点。编者又说(该书第100 页):“但卡尼什商业公社在政治上并不隶属于亚述城。”卡尼什城内的亚述商贸区是阿淑尔商人在小亚的落脚点,亚述语称为“港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紧密地属于母邦阿淑尔城。它的官员由阿淑尔的国王任命,它必须向阿淑尔交税。它的商业资本中有王家和城市的份额。可以说在卡尼什“港口”中的每个亚述商人和官员都必须听命于来自阿淑尔的王家、城市和家族“公司”的指令,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由阿淑尔写给“港口”的泥板文书在卡尼什出土的原因。在小亚和其邻近地区,各亚述港口“开发区”在政治上不隶属卡尼什城和其它城市的本地王公,但他们必须交纳类似“关税”之类的贡品和银两以结好当地政权。
[收稿日期]2000—04—16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11期
【原文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2000年04期第1~5页
【英文标题】Suggestions and Arguments on Some Historical Events of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s
WU Yu-hong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作者简介】吴宇虹,(1949—),男,四川内江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内容提要】 |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关两河流域章节的撰写在运用史料和描述史实的准确性方面值得商榷。乌鲁克第五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的关系应是继承关系;埃什嫩那没有“受控于强盛的亚述”,拉尔萨也没有“被埃兰人征服”;马瑞是在延哈德的帮助下摆脱亚述的控制,汉穆腊比征服了亚述和埃什嫩那;古巴比伦人没有“黄道十二宫”,文献中亦无“记载对流星、慧星等星的变异天象的观察”;沙姆西阿达德王朝时期不是“早期亚述时期”或“古亚述时期”;古亚述的商业殖民点卡尼什商业公社政治上隶属于阿淑尔城。 In textbook Ancient History, the World History, publishedin 1994,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isarticle discusses its mistaken descriptions on the relationsbetween the Uruk Ⅴ and Ur Ⅲ dynasties, between Babylon andIsin, Larsa, Mari, Assyria and Eshnunna, and on the Astronomyof Mesopotamia. |
由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是国家教委规划组织编写,属“八五”国家重点图书的六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第一卷。该套《世界史》出版后,获得好评。然而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亚述学者,笔者觉得有责任对该书有关两河流域的章节的撰写在运用史料和描述史实的准确性方面进行几点探讨,并提出关于人、地名音译的建议,以促进学术界的探讨和争鸣精神。
一、乌鲁克第五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的关系,及中西文人、地名译音标准化建议
在第二章第二节(易宁编写)四(该书第68页),编者说:“乌尔王乌尔纳木战胜了乌图赫伽尔,统一南部两河流域。”根据乌尔出土的一块乌尔那穆(Ur-Nammu,即编者所指的“乌尔纳木”)的石碑[1](IIk3c),乌尔那穆是乌鲁克王乌图赫旮勒(Utu-hé-gál )手下的乌尔总督;如果残字的恢复“(他的兄)弟”不错的话,并很可能是他的弟弟。统一两河流域的、驱除蛮族的英雄是乌鲁克的乌图赫伽勒而不是他的弟弟乌尔那穆,这从前者的铭文和王衔“四方之王”已看的十分清楚了。无论乌尔那穆是继承还是篡得王位,他没有和乌图赫旮勒同时为王。他也没击败乌鲁克,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在乌尔那穆为王时,唯一和他为敌的是强邦拉旮什(Lagash),他战胜并杀死拉旮什王。哈娄(Hallo)在《楔文研究杂志》20卷(1966年)第137页提到几个著名的亚述学者建议乌尔那穆可能是乌图赫旮勒的儿子或他的其它亲属,其原因是乌尔第三王朝时乌鲁克的总督总是由王子充任。乌尔那穆在自己二个早期铭文中称自己为“乌鲁克的恩,乌尔的王”,兼用乌鲁克城的王衔表明他对乌鲁克城的尊敬[2]。 虽然《苏美尔王表》提到“乌鲁克(Ⅴ王朝)被战败。它的王权转到乌尔(Ⅲ王朝)”。然而,“某某城战败,它的王权转到某某”是王表中的套话,并不能作为可靠的历史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把西文词的r音译成“尔”,l音译成“勒”,希图改变旧汉译西文人名时,r和l不分的现象。另外,旧译把音节ga译为“伽”音,但它有三个读音:jia,ga,qie,而“旮”只有一个读音:ga。这是把Utu-he-gal从“乌图赫伽尔”改译成“乌图赫旮勒”的原因。出于希望西文的人、地名的音译法规范化的原因,我们建议Ham -mu-ra-bi对译为“汉穆腊比”,不译为“汉谟(mo)拉比”。原因是为了区别西文音节-ra-和-la-:“腊”对译ra,而“拉”对译la。音节mu最好统一译为“穆”,所以,Ham-mu-ra-bi 译为“汉穆腊比”,Ur-Nammu译为“乌尔那穆”。为了区别音节-ri-和-li-, 笔者把Ma-ri译成“马瑞”不译为马里。许多教科书把Ma-ri译成“马里”,但是“马里”是现代非洲国家Mali的名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语多是单音节字,而阿卡德语多用音节拼写塞姆语词。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尽可能地把两河流域的人、地名中的音节和固定的中文的音节一对一化对译,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中译名一名多译的问题。用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西文音节,像“尔”表-r,以“勒”表-l,以“如”表ru,以“鲁”表lu,还可以使读者从中文译名推出西文原名。
二、古巴比伦时期:各城之间的关系和天文学的问题
(一)古巴比伦时期各城间的关系。在该书第70-71页,编者写到:“马里、埃什嫩那受控于强盛的亚述,拉尔萨一度被埃兰人征服。”马瑞(马里)曾被亚述王沙姆西阿达德的军队接管,其子就任总督。但埃什嫩那曾是亚述的盟友,双方的地位平等。沙姆西阿达德和埃什嫩那王达杜沙曾联军攻占两扎布河之间乌尔比伦国,亚述获得地盘,埃什嫩那运走战利品,两国后曾有争夺。在沙姆西阿达德死后,帝国分崩离析,其子伊什美达干一度臣服埃什嫩那。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见吴宇虹《古巴比伦前期的埃什嫩那、马瑞和亚述之历史》(英文,《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1994年增刊,东北师大古典文明所出版)。拉尔萨从没被埃兰征服。公元前1835年,在拉尔萨国内的阿摩利人亚穆特巴勒部落酋长库杜尔马布克(Kudur-Mabuk)领导该部夺得拉尔萨王权,这只是一次篡位政变(注:《耶鲁巴比伦原文第五卷》216和167文提到库杜尔马布克在拉尔萨王辛伊迪南7年(公元前1843年)和辛伊齐山4年(公元前1837)已经在拉尔萨王帐下服务。)。库杜尔马布克本人并没就任王位,他的两个儿子瓦腊德辛和瑞姆辛先后即王位,把拉尔萨推到最强国的地位。虽然库杜尔马布克和其父(Simti-Shilhak)的名字是埃兰名字, 但亚穆特巴勒(Yamut -bal )部落、 瓦腊德辛和瑞姆辛(Warad-Sin,Rim-Sin)是地道的阿摩利和阿卡德名字,也许库杜尔马布克的父亲或本人曾一度依附过埃兰,所以给自己起了埃兰名字。由于他的部落是阿摩利人,库杜尔马布克才能够率部进入拉尔萨,为那儿的阿摩利王朝效力并篡位。编者又说:“他(汉穆腊比)先与拉尔萨结盟,灭亡伊辛。”伊辛是在瑞姆辛第29年被拉尔萨攻陷(1794 B.C. )而亡国。其年,汉穆腊比尚未登上王位,也无法结盟于拉尔萨的瑞姆辛。公元前1792年才是汉穆腊比的元年。编者说:“他(汉穆腊比)又与马里结盟, 帮助马里摆脱亚述的控制。 ”马瑞(马里)是在金瑞林(Zimri-lim)领导下脱离亚述的。其成功的原因是沙姆西阿达德死去,帝国瓦解。在叙利亚强国延哈德避难的原马瑞王族成员金瑞林在延哈德王亚瑞姆林的帮助下,击败亚述新王伊什美达干,夺回马瑞为王。即位后,金瑞林立刻娶了延哈德的公主为王后,确保了该国对自己的支持。汉穆腊比一直是沙姆西阿达德和其子伊什美达干的盟友,对马瑞和亚述的相争是坐山观虎斗,双方都不得罪。后见马瑞独立即成事实,才与金瑞林结盟。十四年后,灭马瑞,其王或杀或俘。
编者说:“汉谟拉比在位时,除亚述和埃什嫩那未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汉穆腊比在他的法典前言中清楚地说埃什嫩那(以城神提什帕克和宁阿祖为代表)、阿卡德、(亚述的)尼尼微和阿淑尔是他国中最重要的第20至23个城市。他的32年的年名告诉我们在其31年“汉穆腊比王击败了埃什嫩那、苏巴尔图和库体的乌合之众”。他的第38年的年名是:“汉穆腊比用大水冲毁了埃什嫩那。”用巴比伦年名(叁苏伊鲁那10年至26年)定期的行政泥板在埃什嫩那附近的图图波城中发现。其中提到巴比伦军在该城,埃什嫩那和其它原属于埃什嫩那的在城镇驻扎。这些证据无疑表明,汉穆腊比在其31年重挫埃什嫩那联军,在37年攻占了埃什嫩那。根据他的37年的年名,在灭埃什嫩那的前一年(36年),汉穆腊比派大兵北上击败了亚述地区的土如库、卡克穆及苏巴尔图(亚述)的联军。这些亚述联军很可能是埃什嫩那对抗巴比伦的盟军。在攻占埃什嫩那的次年(38年),他以此为基地,再次沿底格里斯河进军上游,前去征服被叫做苏巴尔图的亚述地区。当时阿淑尔至尼尼微一线的底格里斯河谷地区的政治中心不在阿淑尔而在沙姆西阿达德王朝的首都埃卡拉图。 巴比伦人称埃卡拉图以及其东的图如库(Turukku)人和库提人控制的大、 小札布河地区为“苏巴尔图”。亚述的西面是哈布尔上游地区,有布闰达(Brunda)国,再往西至巴里赫河和幼发拉底河地区有札勒马库各部。这一大亚述地区(两河流域北部)的臣服被汉穆腊比用作他39年的年名:“汉穆腊比王打垮了(直译:以棒击头)苏巴尔图国、埃卡拉图(城)、布闰达和札勒马库国,从底格里斯河岸至幼发拉底河岸。”[3](P33—34)。另外,一块记载古巴比伦军队行军路途的文件记载了巴比伦军队从拉尔萨出发,走过全部亚述地区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上的埃马尔城(《楔文研究杂志》第18期,第57页)。这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通衢大道只有在大一统的巴比伦王国才可能出现。因此,汉穆腊比征服或绥靖了包括埃什嫩那和亚述地区的全部两河流域的史实应不容质疑。在汉穆腊比之子叁苏伊鲁那第八年下半年,拉尔萨城和其旧属乌尔、乌鲁克等城发动起义。此后,被汉穆腊比征服的城市的起义此伏彼起,到叁苏伊鲁那14年,南方的叛乱才全部平定。在19年,埃什嫩那在一个名叫安尼(或读为伊鲁尼)的人领导下起义反抗巴比伦,旋即被镇压。此人没有留下任何年名或铭文证据表明他在起义前是一个独立的王公。从埃什嫩那考古发掘来看,当它的最后一个统治者兹里辛(Silli-Sin)被汉穆腊比或俘或杀后,埃什嫩那被毁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任何新的统治者的地层被发现。甚至巴比伦的军队在本地区的中心也改设在其附近的图图波城(此城后改名为叁苏伊鲁那堡)[4](P35)。
(二)古巴比伦人的天文知识。编者说:“他们(古巴比伦人)依黄道上各星座代表的地段而划出太阳在一年十二个月所处的位置,即黄道十二宫。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献中还记载了对流星、慧星等星的变异天象的观察。”(该书第79页)古巴比伦时期是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95年(广义,包括伊辛王朝)。这一时期没有任何天文泥板出土,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古巴比伦人曾系统的记录了金星出现的日期和方向,因为“金星泥板”传抄至新巴比伦时期。关于黄道十二宫,大英博物馆西亚馆司库沃克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把黄道每隔30度划分成12个星座似乎是发生于约公元前450年。”在那之前,定期于公元前1000 年的巴比伦天文学纲要《犁星》记载了18个星座:“(他们是)月神轨道上站立的诸神,月神每月经过他们的区位,并触及他们。这些星座在公元前8世纪被晚期亚述天文学者作为行星观察的参照点。 ……把这些星座划分成平等的30°的拱形区大概是受到把一年在理论上划分为12个30天的月份的影响。这(一年有12个30天月的理论上的划分)在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800年)已经有了些证据。”[5](P15)由此看来,黄道十二宫出现很晚。最早在公元前1000年时,天空被划为18个星座。再往前溯4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并没有任何划分天空的证据被知道。同时, 古巴比伦时关于慧星的记载也并不存在。沃克在同书中17页说:“在(巴比伦)天文日记中,最早的一个慧星记载定期到公元前234年2月。这一被记载的慧星很可能是中国文献中也记载了的同一慧星。”
三、古亚述时期和古巴比伦时期的亚述的沙姆西阿达德王朝
(一)亚述的地理环境。第四章的第一节编者说:“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摩苏尔地区),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富有木材和矿产品。”(该书第99页)亚述的希腊文和英文是Assyria, 这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名字,大至对应幼发拉底河中游和底格里斯河中游之间的部分以及底格里斯河东岸地区,即两河流域北部。它的东面和北面的边缘连接札格罗斯山脉和小亚高原,境内只有捷别勒辛加和捷别勒阿基兹二座孤立的千米以下的小山,其绝大部分是海拔200 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从西到东有巴里赫河平原,哈布尔河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大、小札布河平原。所以亚述只能称为东、北两面环山的河谷平原地区,不是多山地区。另外编者把亚述地区和阿淑尔城邦同译为“亚述”(Assyria )易引起混淆。阿淑尔的楔文和西文为Ashshur/ Ashur是古阿淑尔城邦和阿淑尔城的名字。在摩苏尔附近的是阿淑尔最初的兄弟城邦尼尼微。后来,二城形成亚述王国的核心地区。两河流域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以缺乏矿产和木材闻名。不知编者提到的“亚述富有”的是指何种矿产和木材?沥青矿多在幼发拉底河中游(石油是近现代的产物),此外,别无其它矿产。木材在亚述河谷平原这样缺乏以至于远征到黎巴嫩山伐运雪松是每位亚述王的主要的任务之一。南方虽产枣椰树,但它是果树。
(二)“古亚述时期”和“沙姆西阿达德王朝(埃卡拉图王朝)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断代概念和范畴。编者在第四章第一节第一小标题中把国际上通用的“古亚述时期”称作“早期亚述时期”。编者说:“公元前3000年代末,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在亚述形成了以亚述城(阿淑尔城)为中心的国家,开始了早期亚述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统治南方时,阿淑尔城中除了四个酋长和总督的短铭文被发现,没有其它任何文字材料。由于此时阿淑尔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都依附于南方的先进的阿卡德和乌尔王朝,这一时期亚述地区的历史断代属于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的范畴,所以国际学术界没有发明“早期亚述时期”这一断代术语来描述阿卡德至乌尔第三王朝时的阿淑尔城。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阿淑尔统称早期亚述时期,但应该与后面的古亚述区分开。在阿淑尔城出土了一些王铭和在小亚的卡尼什城发现了的大量信件和经济文书表明在乌尔第三王朝瓦解后阿淑尔城形成独立的城邦国家。这一时期阿淑尔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和楔文以及文化与其后的沙姆西阿达德的亚述以及南方的伊辛、拉尔萨、古巴比伦等国的古巴比伦文化不尽相同,一个以阿淑尔城为中心的亚述王朝管理这一城邦。学术界把这一特定的王朝时期称为“古亚述时期”;把这一时期的语言和文字称为“古亚述语”,以和同时的其他地方的用的古巴比伦语相区别。 古亚述时期大致从公元前2000 年至公元前1814年。阿摩利人的王沙姆阿达德在公元前1814 年入主阿淑尔城并建立了一个以其邻城埃卡拉图为政治中心的、亚述最早的地区性国家。这样,以阿淑尔和其殖民地为中心的古亚述城邦时期就结束了。阿摩利人的新王朝在语言、文字、部族和历法等许多方面都和古亚述王朝有差别,却和南方的阿摩利各王朝的古巴比伦文化相同,所以学术界称这百年的时期为“古巴比伦时期”的沙姆西阿达德的亚述王国,即不称其为“古亚述”,也不称其为“早期亚述”。后来,这一被古巴比伦人称为“埃卡拉图国”的国家被汉穆腊比所征服,亚述地区一度属于巴比伦王国。不久,当北方脱离巴比伦时,亚述本地贵族推翻了外来王朝,建立了中亚述王朝。古亚述王朝和外来的沙姆西阿达德王朝的关系,类似我国宋和元的关系,不能把两个时期混为一谈。为了和古亚述王朝区别分明,法国的学者们称沙姆西阿达德的亚述国家为“北美索不达米亚王国”。
(三)亚述王表。编者在第100 页说:“早期亚述有一些王铭留传下来,但现在所知道的早期亚述的王表不很可靠,因而还不可能列出一个前后相续的王表。在较晚的亚述王表中,将沙姆西阿达德一世(公元前1813-1783)称为古亚述时期。”没有任何古亚述和古巴比伦时期编写的亚述王表出土,因而也谈不上它们是否可靠。虽然目前所知的、编于中亚述时的《亚述王表》把沙姆西阿达德的阿摩利王世系和古亚述王朝的世系弄混了,现代亚述学研究已经列出一个前后相续的亚述王表。问题是一些古亚述王朝和古巴比伦时的亚述国王的在位年由于泥板残缺而无法得知。“古亚述”是现代亚述学者对阿淑尔城邦的王朝所作的断代和文化概念。古人编写的《亚述王表》把1 400年间的100多个王都称为亚述王,并没有给出“古、中、新亚述”等现代分期,所以王表不可能称“某某王为某某时期”。关于亚述王表的讨论,请阅《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和现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版)中的拙作“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年代学的历史和现状”。
(四)古亚述的商业殖民点。编者又说(该书第100 页):“但卡尼什商业公社在政治上并不隶属于亚述城。”卡尼什城内的亚述商贸区是阿淑尔商人在小亚的落脚点,亚述语称为“港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紧密地属于母邦阿淑尔城。它的官员由阿淑尔的国王任命,它必须向阿淑尔交税。它的商业资本中有王家和城市的份额。可以说在卡尼什“港口”中的每个亚述商人和官员都必须听命于来自阿淑尔的王家、城市和家族“公司”的指令,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由阿淑尔写给“港口”的泥板文书在卡尼什出土的原因。在小亚和其邻近地区,各亚述港口“开发区”在政治上不隶属卡尼什城和其它城市的本地王公,但他们必须交纳类似“关税”之类的贡品和银两以结好当地政权。
[收稿日期]2000—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