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20世纪世界史研究刍议
张象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10期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国的世界现代史工作者云集春城昆明,讨论“20世纪的历史巨变”。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世纪。目前为止它是到现代世界史的全部年代。在世纪的终点对这一历史时代做作面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学术研究。
一、怎样观察与审视20世纪?
怎样观察20世纪?这也是一个如何认识历史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时代观有四个方面值得进一步阐述和强调。
其一,全息多维视野。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人类为了自己目的而活动的记录。(见《神圣家族》)人类活动是多方面的,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无论在内部还是对外界都建立了多方面的联系。因而观察历史时代需要有多维的视野。至少需要有六个视角:1.生产力视角,从“科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恩格斯语)的观点分析20世纪史的演变;2.生产关系视角,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和与之相关联的阶级斗争、革命运动的起伏分析历史时代;3.社会史视角,即从家庭、族群、人们共同体的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考查历史进程。4.文化视角,即从人类意识形态、精神生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的侧面透视时代的变化;5.世界整体观化视角,从人类活动的地缘关系、国家民族间的交往及国际关系的角度观察现时代的世界特点。6.生态环境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化考查历史。
这些视角彼此是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察历史时代可以侧重于某一个视角,但一定要全息化,也要关注别的视角。就像激光全息照像一样,要记录物体的全部信息,追求立体感、完整形态。过去历史研究注重社会形态的变迁,强调阶级斗争视角,这并不错,问题是走向了绝对化。现在不少学者又热衷于社会史与文明史视角,这固然有新意,但也要防止出现另一种极端。
其二,层次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它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无数矛盾,因而呈现出多层次状况。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曾提出了层次论的观点。综观人类社会,有四个层次十分明显。1.最基础层次的社会生产力形态,如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转变,属于此层次。2.次基础层次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演变,如五种经济形态。3.上层建筑层次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运行机制形态。如各国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演变属于此。4.上层建筑的另一层次——意识形态。这些层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独立的运行轨迹。通常说当代是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这是就第一层次而论。通常又说我们时代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就第二层次而论。如果从第三层次看20世纪的特点则是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年代的过渡。
3.纵横发展论。历史发展有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两种趋势。纵向是指从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过渡;横向是指从分散、隔绝到相互联系的整体化过程。目前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新发展的表现,这是一种横向发展,绝不可能取代现时代的纵向发展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趋势。
4.时间带观念。历史时代的起始都是以历史的转折点为标志。在大时代内的分期又是以小的转折点为标志。这些转折点不应以一个年代为界标。历史转折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机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通常是若干年的一个时间带。在此时间带内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发生,从而显示出新时代的开始。大的时间转折带常常有10多年,小的转折带有5年左右。列宁将1905,1914和1917 年都看为一个历史转折点,在他的观念里新时代的开始不是一年,而是前后几年的时间带。毛主席在谈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世界历史转折点时,也是这样的观念。至今20世纪初的10多年作为一个时间带是新时代的起点,已成为中外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
二、怎样评价20世纪?
评价20世纪是研究20世纪的核心问题。这关系如何正确总结20世纪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如何展望新世纪未来的问题。评价20世纪不能仅就20世纪而论,要把20世纪放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考察。如果这样它有六大历史进步与变化值得深入探讨。
其一,20世纪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20世纪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广度、深度、数量、质量及社会应用方面都是19世纪和以往任何世纪不可媲拟的。由于科技从一般生产力发展到第一生产力,全球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曾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到20世纪前只存在于少数欧美大国。但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化的范围扩大到欧洲中小国家和边缘国家。尤其20世纪后半期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卷入此浪潮。现代化的类型也多样化起来。到世纪之末,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又开始了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后现代化)的过渡。这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形态的飞跃表现。
其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形态在20世纪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新纪元。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19世纪其体制才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列宁研究了此转变,所著《帝国主义论》最初起名为“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并指出它有两种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期腐朽的趋势占上风,表现为战争与危机。而下半期发展趋势占上风。它在推动高科技的发展,创造高生产效率,促进世界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都有着新的建树。这是事实不能不承认。但是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在演变与新形式的激化。尤其是20世纪前期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或要走向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革命。所以,从20世纪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事业掀起了新纪元。这一新纪元主要表现是:1.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运动突破了欧洲界限走向全世界;2.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而且是多种实践;3.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一度形成庞大体系,不管它后来经受怎样挫折,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屹立于世界。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其三,世界整体化进程的突破。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有几次大的突破。15、16世纪是一次,20世纪则是又一次,“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马克思语)。只有到20世纪才真正形成为世界史。交通与信息的发展使国际交往与民族融合更加密切,地球村形成了。世界经济也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在世纪末得到大发展,从而更加速了世界整体化进程。
其四,国际社会控制体系与运行机制的进步。国际政治民主化浪潮兴起了。19世纪的国际舞台是欧洲大国的一统天下,整个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只有在欧美地区存在民族独立国家体系。但进入20世纪情况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和欧洲边缘地区兴起了新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了,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两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相继建立。许多国际法规问世了,世界人权宣言发表了, 联合国成员国由51 个发展到189个,包容了所有国家。这都是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基础。20 世纪的百年国际风云骤变,但其运行基本上是沿着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轨迹前进。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世纪末,而且进入21世纪后仍将是时代的主题。
其五,世界文化的转型与进步,在上个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传统的理性文化开始受到了一种新文化潮流的挑战,各种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派文化兴起。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文化也兴起与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文化呈现空前的多样化与五彩缤纷的局面。
其六,人类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与改观。几千年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是依靠自然物质供应来消费。但在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跃进,许多人造的再生物质大量涌现,这就全然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物质来源,各种用品史无前例地丰富。加之医学的进步又使人类机体本身发生变化,生命延长了,人口成倍增长,人类在生活改善方面出现日新月异的状况。
评价20世纪还必须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分析20世纪的历史进程时既要看到它的进步和成就,也要看到它的倒退和问题。历史的进步常常以历史灾难为后果,而这些灾难又是以新的历史进步为补偿。20世纪在取得伟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历史的遗存,成为留给21世纪的难题。主要有:
1.生态环境问题,从60年代起日益严重化,这是与科技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有直接关联。
2.经济全球化的负作用问题,以及相伴随的经济新殖民主义与新霸权主义问题。它们凭借经济与技术实力,打着人权与民主旗号,控制剥削别国人民,加剧世界的两极分化。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兴旺强大,但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又使它成为下世纪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大危害。
3.社会主义的再探索问题。20世纪诞生了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70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最大挫折。中国便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新路。21世纪会有更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4.民族问题复杂化问题,随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如何维护新兴国家主权与独立,如何完成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便成为新的历史重任。但是,由于边界、种族、宗教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由于外部势力的干涉,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复杂化了。霸权主义(包括地区霸权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将成为祸根,常常造成局部战争,使世界不得安宁。
5.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的危机,20世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种矛盾将成为留给下世纪的难题。长期反传统、反理发性、只强调人本主义结果,使得新一代人只重视个人意志、个人情欲、个人价值,造成他们精神空虚、世风日下,文化品位低落。这将会影响下世纪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所以,20世纪的进步为21世纪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基础,但其历史的遗存也给下世纪投下了阴影。
三、怎样研究20世纪?
作为世界现代史的20世纪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发展要仰仗政府、基金会、学术组织的领导与支持。诸如学科的定位,发展规划,经费来源,出版奖励都不是学者个人所能左右的。作为教师与学者个人的研究需注意和解决的是下列问题:
1.要有明确目标的创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不是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有益的。西方国家表面上从不讲究学术研究的方向性,因为资本的力量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可以不动声色地指挥一切学术活动为其目标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不然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在继承与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对任何学术研究都有一定要求。再者以往对20世纪问题的研究,不少是作为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进行的,常常受当时政治环境与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偏颇的认识。现在则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结。所以研究中的一切新思路和创造性工作都要有助于世界进步,世界和平有助于振兴中华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2.要在综合工作上下大功夫。“综合就是创造”,这条原则是由自然科学家提出的,但对社会科学也适用。尤其是对于世界史学科来说,它不是国别史的拼凑,也不是世界大事的罗列。它要总结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纵横发展规律,综合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不仅是史实和材料的综合,还要对中外研究新成果进行综合。为了发挥世界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普及工作也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适应各层次读者的水平,进行各种各样的综合。常常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会形成不同效果的综合。我国学者正是在这里要显示出自己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必须指出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史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无论是材料运用,还是渗透着观点的历史叙述与分析,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那种简单地彼此抄袭,“低水平重复”的浮躁学风必须要杜绝。
3.要加强学科理论的探索。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外,还有许多学科理论问题值得研究。常常这些理论研究的突破会使历史的研究跃上新的台阶。80年代中期吴于廑、齐世荣先生根据马恩的一些论述提出“整体化理论”,用以推动世界史研究。后来罗荣渠先生提出“一元多线”史观,用以推动现代化进程研究,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引起了我国学界对时代理论的新分歧。然而这些关系到20世纪史研究的理论问题都未能展开广泛讨论,这种状况是需要改变的。
4.提倡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对于有着广泛内容的现代世界史来说,单一方法是不可能将其研究引向深入的。20世纪史是新时代的历史需要有新的方法。宏观方法对于通史研究十分重要,但微观研究也不能忽视,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深入。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需要两者都掌握才可避免片面性。传统的叙述史学和史论结合的分析史学方法应该继续发扬。但对于西方现代的总体史学与计量史学等方法也不应拒之门外。只有这样20世纪史的研究才会有生气勃勃的局面。
5.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设施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20世纪史的资料状况是庞杂量大、多如牛毛、系统整理的很不够,而且搜集索取渠道困难。电脑光盘的应用可以有利于解决此问题;20世纪史资料的另一特点是有些资料又十分贫乏,档案资料内部资料一时难以公布。如果通过网络使现有资料充分交流可以弥补此缺陷。20世纪的音像资料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丰富,可是至今尚未很好地整理利用。如果将它们编起来出版各种主题的电子出版物,再通过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展现给读者,使人们形象而真实地了解历史,这样大大增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也会使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总之,研究20世纪世界史不仅有突出的必要性,而且能研究好的可能性也是具备的。在新世纪里这门新学科定能更快成熟起来,期望它硕果累累,灿烂辉煌。^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10期
一、怎样观察与审视20世纪?
怎样观察20世纪?这也是一个如何认识历史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时代观有四个方面值得进一步阐述和强调。
其一,全息多维视野。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人类为了自己目的而活动的记录。(见《神圣家族》)人类活动是多方面的,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无论在内部还是对外界都建立了多方面的联系。因而观察历史时代需要有多维的视野。至少需要有六个视角:1.生产力视角,从“科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恩格斯语)的观点分析20世纪史的演变;2.生产关系视角,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和与之相关联的阶级斗争、革命运动的起伏分析历史时代;3.社会史视角,即从家庭、族群、人们共同体的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考查历史进程。4.文化视角,即从人类意识形态、精神生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的侧面透视时代的变化;5.世界整体观化视角,从人类活动的地缘关系、国家民族间的交往及国际关系的角度观察现时代的世界特点。6.生态环境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化考查历史。
这些视角彼此是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察历史时代可以侧重于某一个视角,但一定要全息化,也要关注别的视角。就像激光全息照像一样,要记录物体的全部信息,追求立体感、完整形态。过去历史研究注重社会形态的变迁,强调阶级斗争视角,这并不错,问题是走向了绝对化。现在不少学者又热衷于社会史与文明史视角,这固然有新意,但也要防止出现另一种极端。
其二,层次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它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无数矛盾,因而呈现出多层次状况。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曾提出了层次论的观点。综观人类社会,有四个层次十分明显。1.最基础层次的社会生产力形态,如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转变,属于此层次。2.次基础层次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演变,如五种经济形态。3.上层建筑层次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运行机制形态。如各国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演变属于此。4.上层建筑的另一层次——意识形态。这些层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独立的运行轨迹。通常说当代是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这是就第一层次而论。通常又说我们时代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就第二层次而论。如果从第三层次看20世纪的特点则是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年代的过渡。
3.纵横发展论。历史发展有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两种趋势。纵向是指从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过渡;横向是指从分散、隔绝到相互联系的整体化过程。目前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新发展的表现,这是一种横向发展,绝不可能取代现时代的纵向发展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趋势。
4.时间带观念。历史时代的起始都是以历史的转折点为标志。在大时代内的分期又是以小的转折点为标志。这些转折点不应以一个年代为界标。历史转折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机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通常是若干年的一个时间带。在此时间带内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发生,从而显示出新时代的开始。大的时间转折带常常有10多年,小的转折带有5年左右。列宁将1905,1914和1917 年都看为一个历史转折点,在他的观念里新时代的开始不是一年,而是前后几年的时间带。毛主席在谈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世界历史转折点时,也是这样的观念。至今20世纪初的10多年作为一个时间带是新时代的起点,已成为中外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
二、怎样评价20世纪?
评价20世纪是研究20世纪的核心问题。这关系如何正确总结20世纪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如何展望新世纪未来的问题。评价20世纪不能仅就20世纪而论,要把20世纪放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考察。如果这样它有六大历史进步与变化值得深入探讨。
其一,20世纪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20世纪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广度、深度、数量、质量及社会应用方面都是19世纪和以往任何世纪不可媲拟的。由于科技从一般生产力发展到第一生产力,全球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曾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到20世纪前只存在于少数欧美大国。但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化的范围扩大到欧洲中小国家和边缘国家。尤其20世纪后半期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卷入此浪潮。现代化的类型也多样化起来。到世纪之末,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又开始了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后现代化)的过渡。这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形态的飞跃表现。
其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形态在20世纪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新纪元。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19世纪其体制才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列宁研究了此转变,所著《帝国主义论》最初起名为“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并指出它有两种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期腐朽的趋势占上风,表现为战争与危机。而下半期发展趋势占上风。它在推动高科技的发展,创造高生产效率,促进世界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都有着新的建树。这是事实不能不承认。但是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在演变与新形式的激化。尤其是20世纪前期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或要走向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革命。所以,从20世纪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事业掀起了新纪元。这一新纪元主要表现是:1.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运动突破了欧洲界限走向全世界;2.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而且是多种实践;3.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一度形成庞大体系,不管它后来经受怎样挫折,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屹立于世界。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其三,世界整体化进程的突破。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有几次大的突破。15、16世纪是一次,20世纪则是又一次,“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马克思语)。只有到20世纪才真正形成为世界史。交通与信息的发展使国际交往与民族融合更加密切,地球村形成了。世界经济也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在世纪末得到大发展,从而更加速了世界整体化进程。
其四,国际社会控制体系与运行机制的进步。国际政治民主化浪潮兴起了。19世纪的国际舞台是欧洲大国的一统天下,整个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只有在欧美地区存在民族独立国家体系。但进入20世纪情况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和欧洲边缘地区兴起了新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了,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两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相继建立。许多国际法规问世了,世界人权宣言发表了, 联合国成员国由51 个发展到189个,包容了所有国家。这都是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基础。20 世纪的百年国际风云骤变,但其运行基本上是沿着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轨迹前进。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世纪末,而且进入21世纪后仍将是时代的主题。
其五,世界文化的转型与进步,在上个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传统的理性文化开始受到了一种新文化潮流的挑战,各种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派文化兴起。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文化也兴起与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文化呈现空前的多样化与五彩缤纷的局面。
其六,人类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与改观。几千年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是依靠自然物质供应来消费。但在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跃进,许多人造的再生物质大量涌现,这就全然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物质来源,各种用品史无前例地丰富。加之医学的进步又使人类机体本身发生变化,生命延长了,人口成倍增长,人类在生活改善方面出现日新月异的状况。
评价20世纪还必须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分析20世纪的历史进程时既要看到它的进步和成就,也要看到它的倒退和问题。历史的进步常常以历史灾难为后果,而这些灾难又是以新的历史进步为补偿。20世纪在取得伟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历史的遗存,成为留给21世纪的难题。主要有:
1.生态环境问题,从60年代起日益严重化,这是与科技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有直接关联。
2.经济全球化的负作用问题,以及相伴随的经济新殖民主义与新霸权主义问题。它们凭借经济与技术实力,打着人权与民主旗号,控制剥削别国人民,加剧世界的两极分化。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兴旺强大,但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又使它成为下世纪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大危害。
3.社会主义的再探索问题。20世纪诞生了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70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最大挫折。中国便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新路。21世纪会有更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4.民族问题复杂化问题,随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如何维护新兴国家主权与独立,如何完成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便成为新的历史重任。但是,由于边界、种族、宗教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由于外部势力的干涉,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复杂化了。霸权主义(包括地区霸权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将成为祸根,常常造成局部战争,使世界不得安宁。
5.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的危机,20世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种矛盾将成为留给下世纪的难题。长期反传统、反理发性、只强调人本主义结果,使得新一代人只重视个人意志、个人情欲、个人价值,造成他们精神空虚、世风日下,文化品位低落。这将会影响下世纪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所以,20世纪的进步为21世纪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基础,但其历史的遗存也给下世纪投下了阴影。
三、怎样研究20世纪?
作为世界现代史的20世纪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发展要仰仗政府、基金会、学术组织的领导与支持。诸如学科的定位,发展规划,经费来源,出版奖励都不是学者个人所能左右的。作为教师与学者个人的研究需注意和解决的是下列问题:
1.要有明确目标的创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不是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有益的。西方国家表面上从不讲究学术研究的方向性,因为资本的力量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可以不动声色地指挥一切学术活动为其目标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不然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在继承与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对任何学术研究都有一定要求。再者以往对20世纪问题的研究,不少是作为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进行的,常常受当时政治环境与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偏颇的认识。现在则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结。所以研究中的一切新思路和创造性工作都要有助于世界进步,世界和平有助于振兴中华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2.要在综合工作上下大功夫。“综合就是创造”,这条原则是由自然科学家提出的,但对社会科学也适用。尤其是对于世界史学科来说,它不是国别史的拼凑,也不是世界大事的罗列。它要总结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纵横发展规律,综合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不仅是史实和材料的综合,还要对中外研究新成果进行综合。为了发挥世界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普及工作也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适应各层次读者的水平,进行各种各样的综合。常常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会形成不同效果的综合。我国学者正是在这里要显示出自己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必须指出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史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无论是材料运用,还是渗透着观点的历史叙述与分析,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那种简单地彼此抄袭,“低水平重复”的浮躁学风必须要杜绝。
3.要加强学科理论的探索。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外,还有许多学科理论问题值得研究。常常这些理论研究的突破会使历史的研究跃上新的台阶。80年代中期吴于廑、齐世荣先生根据马恩的一些论述提出“整体化理论”,用以推动世界史研究。后来罗荣渠先生提出“一元多线”史观,用以推动现代化进程研究,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引起了我国学界对时代理论的新分歧。然而这些关系到20世纪史研究的理论问题都未能展开广泛讨论,这种状况是需要改变的。
4.提倡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对于有着广泛内容的现代世界史来说,单一方法是不可能将其研究引向深入的。20世纪史是新时代的历史需要有新的方法。宏观方法对于通史研究十分重要,但微观研究也不能忽视,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深入。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需要两者都掌握才可避免片面性。传统的叙述史学和史论结合的分析史学方法应该继续发扬。但对于西方现代的总体史学与计量史学等方法也不应拒之门外。只有这样20世纪史的研究才会有生气勃勃的局面。
5.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设施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20世纪史的资料状况是庞杂量大、多如牛毛、系统整理的很不够,而且搜集索取渠道困难。电脑光盘的应用可以有利于解决此问题;20世纪史资料的另一特点是有些资料又十分贫乏,档案资料内部资料一时难以公布。如果通过网络使现有资料充分交流可以弥补此缺陷。20世纪的音像资料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丰富,可是至今尚未很好地整理利用。如果将它们编起来出版各种主题的电子出版物,再通过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展现给读者,使人们形象而真实地了解历史,这样大大增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也会使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总之,研究20世纪世界史不仅有突出的必要性,而且能研究好的可能性也是具备的。在新世纪里这门新学科定能更快成熟起来,期望它硕果累累,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