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论底图内斯库的大联盟外交
周旭东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7期
【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年03期第44~49页
【作者简介】周旭东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金华 321004
【关 键 词】底图内斯库/大联盟外交/集体安全
底图内斯库是罗马尼亚历史上唯一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外交家,他在1932—1936年出任罗马尼亚外交部长期间,面对纳粹德国的出现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战争威胁,和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一起,全力以赴地开展强硬的集合安全外交,这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拟对底图内斯库的大联盟外交作一考察,以此来透视三十年代中期的国际关系,更全面地理解二次大战的起源。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作为战胜国,获得了它所求的全部。它从匈牙利获取了特兰西瓦尼亚,从保加利亚得到了多布罗加,从俄国收回了比萨拉比亚。这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版图,另一方面使自己与周边国家发生领土争端。匈、保、苏(俄)三国从不承认罗马尼亚对上述领土的主权,特别是苏(俄)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立即断绝与罗马尼亚的外交关系。
罗马尼亚由于自身力量虚弱,为了保持独立的领土完整,把希望寄托在外交身上。二十年代,罗马尼亚为自己构筑起完整的同盟体系,它和有共同利益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结成小协约国,一致对付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修约要求;和波兰结盟,防御苏联。更重要是,它和法国签署友好与同盟条约,寻得了欧陆最强国的保护。然而,到三十年代初,罗马尼亚的处境变得艰难起来。随着德国国内要求修改和约的右翼势力的膨胀,国际局势出现动荡。法国和波兰直接感受到德国的威胁,开始寻求和苏联合作,双方就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在盟友的推动下,罗马尼亚也与苏联接触,但罗苏谈判因比萨拉比亚问题无法解决以失败告终,而法、波与苏联的谈判十分顺利。这样,罗马尼亚陷入孤立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时候,底图内斯库出任罗马尼亚外交部长。
底图内斯库生于1882年,早年在巴黎留学,后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他善于交际,口才雄辩,1919年作为罗马尼亚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开始崭露头色。他积极参与了实现大罗马尼亚梦想的各项谈判,在国内被视作维护民族利益的化身,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巴黎和会之后,他出任驻英公使兼罗马尼亚常驻国联代表。在日内瓦,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经常作为小国的代言人,为小国的利益进行辩护,因此得到各中小国家的推崇;他极力主张维持现存的欧洲秩序,因而也得到英法的欣赏。底图内斯库很快成为欧洲外交界的知名人士,1930—1931年他破例两度出任国联大会主席。
底图内斯库推崇国联,强调集体安全,但在二十年代,却是坚决的反苏派。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比萨拉比亚属于罗马尼亚无可置疑,基于这一考虑,在法、波与苏联就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时,底图内斯库主张顶住各方压力,只要苏联不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就不与苏联就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由于他的影响力,他的反对直接导致了谈判的失败,然而,在出任外长一职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德国法西斯上台,欧洲局势剧烈动荡,作为一个现实的外交家,底图内斯库意识到对罗马尼亚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意识到苏联在维护欧洲安全问题上所能起的作用,从维护罗马尼亚的安全出发,底图内斯库的集体安全政策开始考虑苏联在其中的地位。
二
底图内斯库的集体安全政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联盟外交;二是大联盟外交。这是底图内斯库为罗马尼亚设计的安全体系,在1930年12月出任外长以后的一年时间内,他迅速加强小协约国的团结,使小协约国采取一致的对外政策。他还通过努力,建立了由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希腊参加的巴尔干联盟。底图内斯库的区域外交取得成功,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成为其外交活动的主要依托。但是,底图内斯库清楚地意识到,区域联盟外交不可能保证罗马尼亚的安全,区域联盟必须与大国联系在一起。1934年4月巴尔都出任法国外长,推行联合中小盟国和苏联等大国的集体安全外交,防止德国的扩张,底图内斯库遂成为巴尔都外交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
法国要把苏联纳入欧洲安全体系,底图内斯库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处理罗苏关系。罗要加入法国设想的大联盟,罗苏外交关系的建立是必要的一个前提。如果在苏联未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的情况下,建立罗苏正常外交关系,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将受到国内许多人的反对。罗还有相当一些人担心共产主义对罗产生的威胁,只有苏作出大的让步方能消除这样的疑虑。而一定要苏联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则有可能使两国关系无法正常化。那样,罗马尼亚将因不能加入法国倡导的欧洲安全体系而陷入孤立。
底图内斯库最初的考虑就是希望苏联作出比在伦敦会议时更大的让步。他期盼苏联为与法国结盟,会愿意付出比萨拉比亚作为代价,罗苏建交是大可利用的一张牌。但是,预料中的苏联变化并没有出现,相反,罗马尼亚本身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法国要求小协约国与苏联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为法苏的接近铺平道路。小协约国内部的捷克斯洛伐克越来越担心德国的威胁,迫切希望把苏联重新引入欧洲的政治舞台,以抵制德国,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小协约国的外交一体化促使捷克不断敦促罗马尼亚抓住时机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
1934年4月,法国正式通知罗马尼亚, 法国准备与苏联缔结重要的政治协定,即东方公约和法苏双边援助协定(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2页。)。东方公约是由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和波罗的海诸国参加的互助协定;法苏互助条约则使东方公约和洛迦诺公约相挂钩,法国保证东方公约,苏联则成为洛迦诺公约的保证国。底图内斯库不得不反复考虑:在苏联不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主权的情况下,同苏建交的得与失——是因此与苏建交而使自己招致国内更多的批评,还是将苏联引入欧洲安全体系使罗有一个较为安全的大环境?底图内斯底作出让步,他向法国表示,希望小协约国作为整体加入拟议中的东方公约。他从以前的立场后退,不再要求苏联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而是试图让苏联保证绝不以武力夺回比萨拉比亚。
同年5月底,在巴尔都的安排下, 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在日内瓦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会谈。虽然会谈之初,双方的立场几乎是互不侵犯条约谈判时的翻版,底图内斯库要求苏联承诺永远不提起比萨拉比亚;李维诺夫则提出,两国关系可以正常化,但应写上两国存在的领土争端尚未解决。然而,国际局势毕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苏联方面希望尽快与法、捷接近,逐渐看重罗的地位。考虑到罗马尼亚是苏联的邻国,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的主要成员国,同法国有特殊关系,苏联愿意作出一定的让步。李维诺夫向底图内斯库表示,苏联不可能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要求,但是,苏联不准备以武力夺取比萨拉比亚,因此,罗马尼亚用不着对此不放心。李维诺夫最后着重强调,只要罗马尼亚奉行对苏友好的政策,那么苏联将不会提起比萨拉比亚问题,若罗马尼亚奉行对苏不友好的政策,那么,苏联会再次让比萨拉比亚成为两国之间存在的争端(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5页。)。
1934年6月9日,罗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罗苏外交关系的建立,底图内斯库成为东方公约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他同巴尔都一样把苏联看作是维护东欧乃至整个欧洲力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1934年6月, 在底图内斯库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努力下,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宣布支持东方公约,并支持苏联加入国联。底图内斯库还希望罗马尼亚能加入东方公约。他支持法国与捷克同苏联的接近。他在给国王的电报中写道:“罗马尼亚不应该忘记,它的盟国多一份安全对罗马尼亚有同样的意义”(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4页。)。
东方公约因德、波的反对而宣告失败,法国苏联按原来的设想准备缔结双边援助协定。1934年10月,巴尔都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在马赛遇刺身亡后,法苏的接近遇到波折。新任法国外长赖伐尔改变了巴尔都政策的重点,把接近苏联转变为争取意大利的支持。对于德国,赖伐尔考虑更多的是和解。对于集体安全,他更感兴趣的是西欧大国的合作而不是与苏联缔结同盟。底图内斯库又面临新的问题。
三
底图内斯库可谓罗马尼亚的“巴尔都”。他同巴尔都一样,在20年代都是以强硬的反苏立场著称,而在30年代则积极推行联苏抗德的集体安全外交路线。1934年巴尔都遇刺身亡后,法国外交开始转向,但在底图内斯库的主持下,罗马尼亚外交继续沿着这条路线发展。
底图内斯库不赞成赖伐尔的观点。他认为,意大利无法取代苏联的地位,只要法苏合作,即使没有意大利,法国和它的盟国对德国也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把苏联撇在一边,一旦苏联和德国再度取得和解,那对东欧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1935年1月7日,法国和意大利在罗马签署了一项协定,法国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作出让步,换取意大利在欧洲问题上与法国合作。小协约国担心法国从苏联转向意大利。四天之后,小协约国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召开常务理事会,三国外长一致认为,“只有在总的,明确的欧洲政策框架内,法罗协定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样的欧洲政策指的是法国与苏联尽快达成协定,这也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能发挥作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 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3页。)随后在底图内斯库和贝奈斯的安排下,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联合召开常务理事会会议,五国代表宣布,他们认为法苏合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底图内斯库作为该年度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常务理事会的主席,受小协约国的委托,以罗、南、捷、希、土五国代言人的身份去巴黎做法国的工作,力促法国尽快与苏联签署双边援助协定。底图内斯库向赖伐尔指出,虽然法苏双边援助协定不能取代东方公约,但是,它对维护欧洲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 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4页。);底图内斯库向法国发出警告,假如法国不与苏联合作,那么,罗马尼亚与其它东欧小国将落入德国的影响圈,东欧小国为了保护自己将跟随德国而不再跟随法国。
在盟国的敦促下,赖伐尔于1月20 日就双边互助协定向李维诺夫作了具体的表示。3月末,法国着手准备法苏双边援助协定的草案, 按照底图内斯库给罗马尼亚政府的报告,他参与了这一准备的过程。3 月31日,底图内斯库一整天都在法国外交部,连续几十小时与赖伐尔、莱热举行会谈,商讨法苏双边援助协定的草案(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5—96页。)。
1935年5月2日,法苏签署了双边援助条约,赖伐尔抱怨说,是小协约国把他推入苏联的怀抱(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9页。)。但底图内斯库对法苏条约作了极高的评价。他对5月10 日访问布加勒斯特的法国前外长保罗·邦库尔说:“双边援助条约的签定将对欧洲的和平结构产生良好的影响,……它将成为今后欧洲完全组织的基础。 ”(注: [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5页。)他认为,只有法苏有坚定的合作,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才能在国际事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协约国也更方便与苏联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东欧的安全。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底图内斯库对捷苏双边援助协定的签署也表示积极欢迎,并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罗苏关系。
法苏、捷苏双边互助条约签署后,底图内斯库着重考虑罗马尼亚在法、捷、苏合作中的地位。由于苏德之间没有共同边界,苏联要援助法国和捷克必须经过波兰或罗马尼亚领土。波兰在1934年1 月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不再信奉联盟外交,而倾向于在大国间维持平衡,波兰不可能答应让苏军过境,这样,对联盟外交持积极态度的罗马尼亚,在法捷苏合作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底图内斯库认为,苏德之间没有共同的边界,这无疑使法苏、捷苏合作缺少足够的威慑力,如果罗马尼亚能成为其间的桥梁,那么,欧洲现状的稳定就有了足够的保证,而能做到这一点,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也就能得到巩固。但是,允许苏军过境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历史上,俄国多次以武力夺取比萨拉比亚,罗苏建交后,虽然苏联承诺不提起比萨拉比亚问题,但是,罗仍担心一旦苏联有机会特别是假如允许苏联红军出现在罗领土上,苏联很可能再次获取比萨拉比亚。底图内斯库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心,假如国际局势极度恶化,以至爆发战争,苏联可能即使不经罗马尼亚同意而令红军过境,如果那样,罗马尼亚还不如趁早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协定,使苏联承诺红军过境需经罗政府同意,并应在罗政府要求下,从罗领土上撤出(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1页。)
1935年6月,底图内斯库正式向罗国王卡罗尔和罗政府提出, 希望与李维诺夫就双边互助条约进行谈判。卡罗尔国王担心,与苏联的合作会引起共产主义在罗公众中进一步传播;卡罗尔国王也担心盟国的反应。波兰支持罗与苏改善关系,但坚决反对罗苏关系发展到结盟的地步。最后,国王还担心德国的态度,德国始终以极憎恨的态度注视着罗苏的接近。各方面的因素使国王反对底图内斯库的建议(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7页。)。底图内斯库一方面反复向卡罗尔国王强调,罗军事力量的虚弱使自己无力抑制修约主义国家的野心,罗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唯一的选择是跟随法国一起与苏联结盟,另一方面,底图内斯库向法国寻求帮助,试图借外力压国王让步。
对罗苏的接近,法国的军方及对德强硬派代表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波兰政策的转变,罗的地位凸现,一旦法、捷与德交战,罗马尼亚成为捷克较理想的后方和退守之地,若捷克未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可以向罗境内撤退,并在那里得到苏联及时的援助,因此,他们认为应鼓励罗与苏结盟(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2页。)。新任法国首相赖伐尔则不愿迈出这一步。在赖伐尔看来,他已经对小协约国作了相当的让步,与苏联签署了双边援助协定,要他向罗国王施加压力使之同意与苏结盟是不可能的。
按照底图内斯库的回忆,他从英国获得了帮助。但据罗马尼亚史专家B·兰格考证,英国没有给予具体的承诺, 而是底图内斯库利用卡罗尔看重英国的心理,夸大英国对他的支持,以使卡罗尔国王同意与苏联就双边援助条约进行谈判(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2—63页。)。在得到卡罗尔国王和罗政府的授权之后,1935年9月,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在日内瓦举行会谈。底图内斯库向李维诺夫提出,罗苏缔结双边援助协定应该是法苏、捷苏缔约后自然的结果。底图内斯库提出罗方的要求:第一,苏联应保证罗马尼亚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希望苏联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作了更大的让步;第二,罗苏条约不应只特别针对一个侵略者,不应象法苏、捷苏条约那样暗示德国为侵略者,而是针对所有侵略者(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8页。)。按照底图内斯库的想法,罗苏结盟不仅针对大的修约主义国家,还针对匈、保一类小的要求修约的国家。李维诺夫起初拒绝底图内斯库的建议,他认为,罗苏之间的援助缺乏相互性。首先,假如苏联受到入侵,罗对苏的帮助甚少;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罗肯定先于苏联受到德国的进攻,苏联不得不先承担对罗的援助义务(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 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8—99页。)。李维诺夫向底图内斯库提出问题说:假如苏联和波兰发生战争,罗马尼亚将站在苏联一边?鉴于罗波订有盟约,苏联希望罗马尼亚彻底拆散这一反苏的联盟。对于苏联的这一要求,底图内斯库坚决拒绝。李维诺夫认为罗的方案只对罗有利。底图内斯库则暗示,若苏不能保证罗的安全,罗将很可能成为德国的卫星国。
10月初,底图内斯库继续与李维诺夫就罗苏结盟问题交换意见,双方的分歧点仍然是原来的三个方面,但由于法国议会对法苏条约的争议极大,法苏条约迟迟未能批准,苏联准备对罗作出让步,同意将对罗的援助扩展为反对所有的侵略者,作为交换,罗也同意假如波兰进攻苏联,罗将援助苏联,但苏联拒绝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再作让步,李维诺夫称,让苏联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法国尚未批准法苏双边援助条约,罗苏双方都不准备走得太远。对于国内外关于罗苏正就结盟进行谈判的传言,双方均作了公开的否定,但底图内斯库同时声明,只有通过与苏联建立友好和双边信任关系,罗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注:[罗]尤金:《两次大战之间的罗南关系》(Romania'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Yugoslavia in the Interwar Period),纽约,1992年,第206页。)。
四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集体安全第一次受到严重冲击。底图内斯库在意埃边境危机时,就预料到国联若不能解决意埃危机,那将对小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他告诫英国外交大臣塞缪尔·霍尔,如果集体安全失败,小国将失去赖于生存的基础,条约、协定、保证将被视作废纸。
罗马尼亚积极推动并加入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小国的命运是相通的。底图内斯库向英法表示,如果国联决意要使制裁取得成功,罗愿意加入对意大利的石油禁运,当时意大利石油进口中的60%来自罗马尼亚。但他的建议并未被英法采纳,集体安全以失败告终,这对底图内斯库是个严重打击。不过他仍聊以自慰,埃塞俄比亚毕竟是个孤立的非洲国家,而罗马尼亚有完整的同盟体系,埃塞俄比亚那样的命运大概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然而,1936年3月的莱菌兰事件, 却给集体安全政策也给底图内斯库个人的命运以致命一击。
莱茵兰事件与埃塞俄比亚危机不同。如果说埃塞俄比亚危机涉及的仅仅是东非的殖民地问题,并未构成对凡尔赛体系的严重威胁。那么,莱茵兰事件却直接触动了欧洲现存秩序的根基。纳粹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与诺加洛公约的规定,出兵莱菌兰非军事区,对法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底图内斯库原以为法国会迅速在法德边境陈兵,并对德国实施更严厉的经济制裁。但法国毫无作为,法国继在逐渐失去对德国的军事优势后,又失去了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其国际威望一落千丈。罗马尼亚对法国的传统信赖开始削弱。这是底图内斯库30年代谋求集体安全路线最严重的打击。他向法国发出疑问:“你们在3月7日(即纳粹德国进兵莱茵兰之日)不能防卫自己,我们能指望你们帮助我们反对侵略者?”(注:[意]安东尼·蒂海默·考杰西:《法国在中东欧的外交危机》(Anthony Tihamer KomJathey,The Crises of France's East Central European Diplomacy 1933—1938),纽约,1976年,第159页。)
埃塞俄比亚危机和莱茵兰事件也使东欧的各个小国唯求自保。底图内斯库不再拥有反《四国协定》时小协约国强有力的支持,也不再拥有压赖伐尔签署法苏互助协定时五国代表的身份,土、希、南都表示在大国冲突中将保持中立,只剩下捷克斯洛伐克仍是底图内斯库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忠实盟友。
在这种局势下,底图内斯库力图从两个方面来挽救集体安全。一是提出小协约国作为一个整体迅速与法国正式结盟。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建议,但法国急于寻求英国的合作,担心自己承担东欧的义务引起英国反感,因此反应迟缓;小协约国内部对此也有分歧,最后决定将此建议推迟到1936年9月的小协约国会议上进行讨论; 二是重新与苏联恢复结盟谈判,试图通过加强与苏联的合作来维护罗的安全,并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罗苏两国在国际问题上有诸多共同点。底图内斯库在国联就埃塞俄比亚危机发表的演讲,得到李维诺夫的高度评价;李维诺夫在国联就莱茵兰危机发表的演讲也给底图内斯库留下深刻印象。李维诺夫反复向国际社会呼吁遵守国际法,尊重各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切使底图内斯库越来越把苏联看作是维护欧洲安全的重要支柱。
1936年6月—7月,应土耳其的要求,英、法、苏、罗等国在瑞士的蒙特勒举行会议,讨论修改洛桑条约中的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条款。这次会议为罗苏两国就双边援助条约的谈判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在蒙特勒会议上,罗马尼亚对苏联作了友好的表示。当时苏联建议,若土耳其在战时保持中立,当德国舰队接近里海时,应当允许为履行援助罗马尼亚和苏联义务的法国舰队通过海峡。英国为了绥靖德国,表示不应歧视德国舰队。底图内斯库不惜得罪英国坚决支持了李维诺夫的建议。
然而,底图内斯库的对苏政策在国内遇到越来越激烈的反对。其中直接影响罗苏谈判的是铁卫团在罗国内的活动。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得势,使铁卫团在罗马尼亚的力量迅速增强。1936年夏,铁卫团和罗马尼亚国内的左翼发生冲突,罗政府对左翼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铁卫团在举行一系列游行活动,反对罗与苏联合作,并直接攻击李维诺夫的犹太人身份。铁卫团在罗力量的上升和罗政府对它的宽容不能不引起苏联的注意。
与此同时,苏联对与罗缔结互助条约的兴趣也有所减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使苏军通过罗马尼亚的问题显得不那么重要。第一,法苏双边援助协定仍没有军事方面的安排;第二,苏联怀疑法国是否准备履行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第三,在苏联看来,罗马尼亚是否允许苏军过境对苏联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而言,并不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李维诺夫在1936年春告诉捷克斯洛伐克,不论是否与罗达成协定,苏联在必要的情况下将通过罗领土(注:[罗] 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77页。)。
苏联关心的是德国的影响在罗马尼亚日益扩大及罗国内法西斯力量的增强。在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就双边援助条约进行初步的讨论之后,李维诺夫向底图内斯库指出,罗马尼亚处在法西斯化的边缘,其外交政策很可能会疏远苏联。李维诺夫对罗苏双方最后是否能缔约也表示怀疑。底图内斯库认为李维诺夫对罗国内情况的了解有误,夸大了罗国内的局势的严重性。他向李维诺夫表示,极右势力只代表罗国内的小部分人利益,不可能对罗的外交政策产生多大影响,罗将坚定地继续保持对法国的传统政策,保持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如果罗马尼亚将实行亲德的政策,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本人一直致力于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协定。底图内斯库的解释并没有打消李维诺夫的疑虑。李维诺夫认为底图内斯库在国内已缺少支持,对他签署条约的价值表示怀疑。李维诺夫进一步暗示,一旦罗政策有变,苏联将改变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的态度,“为了改善苏联的防御,苏联将采取你们所知道的行动。”(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Porwer),伦敦,1989年,第78页。)生性高傲的底图内斯库对李维诺夫的态度极为不满,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国内的困境。
1936年7月初,底图内斯库突然从蒙特勒返回布加勒斯特, 向罗马尼亚国王和政府提出辞职。他显然感到自己的对苏政策受到了国内右翼势力的极大攻击。早在6月末,他曾经给卡罗尔国王写过一封信, 表示:“我极为伤感,在我执行外交任务的生涯中,第一次我坦率地问我自己,我是否能继续下去,我反复考虑四年来我为之努力的对苏政策。”(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3—104页。)辞职未被接受,底图内斯库以为,他可以用辞职来强使罗政府接受自己的意志。他提出自己留任的条件:罗政府官方声明支持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并将这一点明确写下来,以免今后再就此问题发生争执。7月14 日,罗政府要员和底图内斯库一起就今后罗的外交政策签署了一份文件,文件中规定,罗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继续努力使法国和小协约国缔结同盟反对一切侵略。至于罗的对苏政策,文件强调底图内斯库继续拥有1935年7月罗政府授予他的与苏缔约的全权。 鉴于国内外传言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缺乏支持,基本上是个人的外交,文件提到,罗政府将发表声明,完全同意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与政府一致,与国会一致,并符合罗马尼亚的利益(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4页。)。第二天, 罗政府就此发表了有关的官方声明。
新获得与苏缔约的全权后,底图内斯库返回蒙特勒。他这一次感到有信心,“我可以给李维诺夫留下这样的印象,我有权力与苏联缔约。”(注: [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5页。)然而,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就双边援助条约进行谈判,这一举措在国际上和罗马尼亚国内都成了曲高和寡。随着埃塞俄比亚事件和莱茵兰事件的冲击,欧洲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英法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作为东欧一个小国的罗马尼亚,也就难以沿着这条联苏抗德的集体安全路线再走下去。
7月21日,罗苏就双边援助条约再次进行会谈, 李维诺夫对底图内斯库在国内获得的支持印象颇深,他对底图内斯库表示:“这一次,我看到罗马尼亚不仅仅是你一个坚持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条约。”(注:[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 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5页。)双方会谈进展顺利,在主要问题上达成一致,李维诺夫建议双方在9 月份即两国外长出席日内瓦国联会议时正式签署,李维诺夫同时建议底图内斯库不要把翻译好的条约文本传给罗国内,以防泄露,被太多的人知道。底图内斯库接受李维诺夫的建议。
罗苏双边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提供援助,反对一切侵略者,这不同于法苏、法捷条约专门针对德国。苏联承诺,若罗马尼亚受到德国或匈牙利、保加利亚的侵略,苏联将对罗马尼亚提供援助,鉴于先前苏联一直支持匈牙利、保加利亚对罗的领土要求,这是苏联对罗作出的一大让步。第二,条约规定苏军应在罗政府的邀请下进入罗领土并应在罗政府的要求下撤离。底图内斯库在过境权问题上作了让步,但同时也得到保证,苏军过境问题的主动权在罗手里。第三,关于比萨拉比亚问题,底图内斯库希望苏联能明确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李维诺夫反对。因此,条约对此仍只是作了双方都可以解释的规定。只要罗马尼亚推行对苏友好的政策,苏联允许罗继续控制比萨拉比亚。
底图内斯库基本取得他所希望得到的,唯一遗憾的是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未得到苏联更大的让步,如果能得到苏联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无疑会巩固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而在未能得到这一让步的情况下与苏联合作,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对李维诺夫而言,让步也只能止此,苏联不愿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希望以此来影响罗马尼亚的对外政策,使罗马尼亚保持对苏联的友好,而一旦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苏联就会失去影响罗政策的主要杠杆。
在和李维诺夫约好双方在9 月份的日内瓦国联会议时正式签署条约之后,底图内斯库未回罗马尼亚向罗政府汇报谈判情况,而是直接去了法国,与法国方面讨论小协约国和法国结盟事宜。8月末, 罗政府通知底图内斯库,内阁已经辞职,新政府即将形成,新组成的政府人员依旧,唯一的例外是底图内斯库的外长一职易人。
底图内斯库从1932年10月就任罗马尼亚外长开始,到1936年8 月29日去职。这四年的时间内,他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在依靠法国的基础上加强与苏联的合作,在欧洲外交舞台上取得了一般小国外长所无法取得的成就,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罗马尼亚一国。底图内斯库的名字,同法国的巴尔都一样,成了当时欧洲集体安全的代名词。底图内斯库的去职,标志着罗马尼亚外交政策一个时代的结束。
收稿日期:2000年3月8日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7期
【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年03期第44~49页
【作者简介】周旭东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金华 321004
【内容提要】 | 1933—1936年是集体安全达到顶峰尔后走向终结的时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崛起,欧洲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凡尔赛体系开始被打破,法国的巴尔都同苏联一起倡导集体安全。罗马尼亚外长底图内斯库是巴尔都最积极的支持者,他把罗马尼亚的命运与集体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积极推行与苏联合作的大联盟外交,使罗马尼亚成为欧洲大陆引人注目的一个小国。底图内斯库的名字同巴尔都一样成为集体安全的代名词。 |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作为战胜国,获得了它所求的全部。它从匈牙利获取了特兰西瓦尼亚,从保加利亚得到了多布罗加,从俄国收回了比萨拉比亚。这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版图,另一方面使自己与周边国家发生领土争端。匈、保、苏(俄)三国从不承认罗马尼亚对上述领土的主权,特别是苏(俄)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立即断绝与罗马尼亚的外交关系。
罗马尼亚由于自身力量虚弱,为了保持独立的领土完整,把希望寄托在外交身上。二十年代,罗马尼亚为自己构筑起完整的同盟体系,它和有共同利益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结成小协约国,一致对付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修约要求;和波兰结盟,防御苏联。更重要是,它和法国签署友好与同盟条约,寻得了欧陆最强国的保护。然而,到三十年代初,罗马尼亚的处境变得艰难起来。随着德国国内要求修改和约的右翼势力的膨胀,国际局势出现动荡。法国和波兰直接感受到德国的威胁,开始寻求和苏联合作,双方就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在盟友的推动下,罗马尼亚也与苏联接触,但罗苏谈判因比萨拉比亚问题无法解决以失败告终,而法、波与苏联的谈判十分顺利。这样,罗马尼亚陷入孤立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时候,底图内斯库出任罗马尼亚外交部长。
底图内斯库生于1882年,早年在巴黎留学,后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他善于交际,口才雄辩,1919年作为罗马尼亚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开始崭露头色。他积极参与了实现大罗马尼亚梦想的各项谈判,在国内被视作维护民族利益的化身,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巴黎和会之后,他出任驻英公使兼罗马尼亚常驻国联代表。在日内瓦,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经常作为小国的代言人,为小国的利益进行辩护,因此得到各中小国家的推崇;他极力主张维持现存的欧洲秩序,因而也得到英法的欣赏。底图内斯库很快成为欧洲外交界的知名人士,1930—1931年他破例两度出任国联大会主席。
底图内斯库推崇国联,强调集体安全,但在二十年代,却是坚决的反苏派。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比萨拉比亚属于罗马尼亚无可置疑,基于这一考虑,在法、波与苏联就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时,底图内斯库主张顶住各方压力,只要苏联不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就不与苏联就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由于他的影响力,他的反对直接导致了谈判的失败,然而,在出任外长一职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德国法西斯上台,欧洲局势剧烈动荡,作为一个现实的外交家,底图内斯库意识到对罗马尼亚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意识到苏联在维护欧洲安全问题上所能起的作用,从维护罗马尼亚的安全出发,底图内斯库的集体安全政策开始考虑苏联在其中的地位。
二
底图内斯库的集体安全政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联盟外交;二是大联盟外交。这是底图内斯库为罗马尼亚设计的安全体系,在1930年12月出任外长以后的一年时间内,他迅速加强小协约国的团结,使小协约国采取一致的对外政策。他还通过努力,建立了由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希腊参加的巴尔干联盟。底图内斯库的区域外交取得成功,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成为其外交活动的主要依托。但是,底图内斯库清楚地意识到,区域联盟外交不可能保证罗马尼亚的安全,区域联盟必须与大国联系在一起。1934年4月巴尔都出任法国外长,推行联合中小盟国和苏联等大国的集体安全外交,防止德国的扩张,底图内斯库遂成为巴尔都外交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
法国要把苏联纳入欧洲安全体系,底图内斯库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处理罗苏关系。罗要加入法国设想的大联盟,罗苏外交关系的建立是必要的一个前提。如果在苏联未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的情况下,建立罗苏正常外交关系,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将受到国内许多人的反对。罗还有相当一些人担心共产主义对罗产生的威胁,只有苏作出大的让步方能消除这样的疑虑。而一定要苏联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则有可能使两国关系无法正常化。那样,罗马尼亚将因不能加入法国倡导的欧洲安全体系而陷入孤立。
底图内斯库最初的考虑就是希望苏联作出比在伦敦会议时更大的让步。他期盼苏联为与法国结盟,会愿意付出比萨拉比亚作为代价,罗苏建交是大可利用的一张牌。但是,预料中的苏联变化并没有出现,相反,罗马尼亚本身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法国要求小协约国与苏联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为法苏的接近铺平道路。小协约国内部的捷克斯洛伐克越来越担心德国的威胁,迫切希望把苏联重新引入欧洲的政治舞台,以抵制德国,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小协约国的外交一体化促使捷克不断敦促罗马尼亚抓住时机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
1934年4月,法国正式通知罗马尼亚, 法国准备与苏联缔结重要的政治协定,即东方公约和法苏双边援助协定(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2页。)。东方公约是由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和波罗的海诸国参加的互助协定;法苏互助条约则使东方公约和洛迦诺公约相挂钩,法国保证东方公约,苏联则成为洛迦诺公约的保证国。底图内斯库不得不反复考虑:在苏联不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主权的情况下,同苏建交的得与失——是因此与苏建交而使自己招致国内更多的批评,还是将苏联引入欧洲安全体系使罗有一个较为安全的大环境?底图内斯底作出让步,他向法国表示,希望小协约国作为整体加入拟议中的东方公约。他从以前的立场后退,不再要求苏联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而是试图让苏联保证绝不以武力夺回比萨拉比亚。
同年5月底,在巴尔都的安排下, 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在日内瓦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会谈。虽然会谈之初,双方的立场几乎是互不侵犯条约谈判时的翻版,底图内斯库要求苏联承诺永远不提起比萨拉比亚;李维诺夫则提出,两国关系可以正常化,但应写上两国存在的领土争端尚未解决。然而,国际局势毕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苏联方面希望尽快与法、捷接近,逐渐看重罗的地位。考虑到罗马尼亚是苏联的邻国,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的主要成员国,同法国有特殊关系,苏联愿意作出一定的让步。李维诺夫向底图内斯库表示,苏联不可能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要求,但是,苏联不准备以武力夺取比萨拉比亚,因此,罗马尼亚用不着对此不放心。李维诺夫最后着重强调,只要罗马尼亚奉行对苏友好的政策,那么苏联将不会提起比萨拉比亚问题,若罗马尼亚奉行对苏不友好的政策,那么,苏联会再次让比萨拉比亚成为两国之间存在的争端(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5页。)。
1934年6月9日,罗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罗苏外交关系的建立,底图内斯库成为东方公约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他同巴尔都一样把苏联看作是维护东欧乃至整个欧洲力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1934年6月, 在底图内斯库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努力下,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宣布支持东方公约,并支持苏联加入国联。底图内斯库还希望罗马尼亚能加入东方公约。他支持法国与捷克同苏联的接近。他在给国王的电报中写道:“罗马尼亚不应该忘记,它的盟国多一份安全对罗马尼亚有同样的意义”(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4页。)。
东方公约因德、波的反对而宣告失败,法国苏联按原来的设想准备缔结双边援助协定。1934年10月,巴尔都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在马赛遇刺身亡后,法苏的接近遇到波折。新任法国外长赖伐尔改变了巴尔都政策的重点,把接近苏联转变为争取意大利的支持。对于德国,赖伐尔考虑更多的是和解。对于集体安全,他更感兴趣的是西欧大国的合作而不是与苏联缔结同盟。底图内斯库又面临新的问题。
三
底图内斯库可谓罗马尼亚的“巴尔都”。他同巴尔都一样,在20年代都是以强硬的反苏立场著称,而在30年代则积极推行联苏抗德的集体安全外交路线。1934年巴尔都遇刺身亡后,法国外交开始转向,但在底图内斯库的主持下,罗马尼亚外交继续沿着这条路线发展。
底图内斯库不赞成赖伐尔的观点。他认为,意大利无法取代苏联的地位,只要法苏合作,即使没有意大利,法国和它的盟国对德国也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把苏联撇在一边,一旦苏联和德国再度取得和解,那对东欧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1935年1月7日,法国和意大利在罗马签署了一项协定,法国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作出让步,换取意大利在欧洲问题上与法国合作。小协约国担心法国从苏联转向意大利。四天之后,小协约国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召开常务理事会,三国外长一致认为,“只有在总的,明确的欧洲政策框架内,法罗协定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样的欧洲政策指的是法国与苏联尽快达成协定,这也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能发挥作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 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3页。)随后在底图内斯库和贝奈斯的安排下,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联合召开常务理事会会议,五国代表宣布,他们认为法苏合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底图内斯库作为该年度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常务理事会的主席,受小协约国的委托,以罗、南、捷、希、土五国代言人的身份去巴黎做法国的工作,力促法国尽快与苏联签署双边援助协定。底图内斯库向赖伐尔指出,虽然法苏双边援助协定不能取代东方公约,但是,它对维护欧洲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 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4页。);底图内斯库向法国发出警告,假如法国不与苏联合作,那么,罗马尼亚与其它东欧小国将落入德国的影响圈,东欧小国为了保护自己将跟随德国而不再跟随法国。
在盟国的敦促下,赖伐尔于1月20 日就双边互助协定向李维诺夫作了具体的表示。3月末,法国着手准备法苏双边援助协定的草案, 按照底图内斯库给罗马尼亚政府的报告,他参与了这一准备的过程。3 月31日,底图内斯库一整天都在法国外交部,连续几十小时与赖伐尔、莱热举行会谈,商讨法苏双边援助协定的草案(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5—96页。)。
1935年5月2日,法苏签署了双边援助条约,赖伐尔抱怨说,是小协约国把他推入苏联的怀抱(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9页。)。但底图内斯库对法苏条约作了极高的评价。他对5月10 日访问布加勒斯特的法国前外长保罗·邦库尔说:“双边援助条约的签定将对欧洲的和平结构产生良好的影响,……它将成为今后欧洲完全组织的基础。 ”(注: [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5页。)他认为,只有法苏有坚定的合作,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才能在国际事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协约国也更方便与苏联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东欧的安全。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底图内斯库对捷苏双边援助协定的签署也表示积极欢迎,并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罗苏关系。
法苏、捷苏双边互助条约签署后,底图内斯库着重考虑罗马尼亚在法、捷、苏合作中的地位。由于苏德之间没有共同边界,苏联要援助法国和捷克必须经过波兰或罗马尼亚领土。波兰在1934年1 月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不再信奉联盟外交,而倾向于在大国间维持平衡,波兰不可能答应让苏军过境,这样,对联盟外交持积极态度的罗马尼亚,在法捷苏合作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底图内斯库认为,苏德之间没有共同的边界,这无疑使法苏、捷苏合作缺少足够的威慑力,如果罗马尼亚能成为其间的桥梁,那么,欧洲现状的稳定就有了足够的保证,而能做到这一点,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也就能得到巩固。但是,允许苏军过境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历史上,俄国多次以武力夺取比萨拉比亚,罗苏建交后,虽然苏联承诺不提起比萨拉比亚问题,但是,罗仍担心一旦苏联有机会特别是假如允许苏联红军出现在罗领土上,苏联很可能再次获取比萨拉比亚。底图内斯库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心,假如国际局势极度恶化,以至爆发战争,苏联可能即使不经罗马尼亚同意而令红军过境,如果那样,罗马尼亚还不如趁早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协定,使苏联承诺红军过境需经罗政府同意,并应在罗政府要求下,从罗领土上撤出(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1页。)
1935年6月,底图内斯库正式向罗国王卡罗尔和罗政府提出, 希望与李维诺夫就双边互助条约进行谈判。卡罗尔国王担心,与苏联的合作会引起共产主义在罗公众中进一步传播;卡罗尔国王也担心盟国的反应。波兰支持罗与苏改善关系,但坚决反对罗苏关系发展到结盟的地步。最后,国王还担心德国的态度,德国始终以极憎恨的态度注视着罗苏的接近。各方面的因素使国王反对底图内斯库的建议(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7页。)。底图内斯库一方面反复向卡罗尔国王强调,罗军事力量的虚弱使自己无力抑制修约主义国家的野心,罗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唯一的选择是跟随法国一起与苏联结盟,另一方面,底图内斯库向法国寻求帮助,试图借外力压国王让步。
对罗苏的接近,法国的军方及对德强硬派代表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波兰政策的转变,罗的地位凸现,一旦法、捷与德交战,罗马尼亚成为捷克较理想的后方和退守之地,若捷克未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可以向罗境内撤退,并在那里得到苏联及时的援助,因此,他们认为应鼓励罗与苏结盟(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2页。)。新任法国首相赖伐尔则不愿迈出这一步。在赖伐尔看来,他已经对小协约国作了相当的让步,与苏联签署了双边援助协定,要他向罗国王施加压力使之同意与苏结盟是不可能的。
按照底图内斯库的回忆,他从英国获得了帮助。但据罗马尼亚史专家B·兰格考证,英国没有给予具体的承诺, 而是底图内斯库利用卡罗尔看重英国的心理,夸大英国对他的支持,以使卡罗尔国王同意与苏联就双边援助条约进行谈判(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2—63页。)。在得到卡罗尔国王和罗政府的授权之后,1935年9月,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在日内瓦举行会谈。底图内斯库向李维诺夫提出,罗苏缔结双边援助协定应该是法苏、捷苏缔约后自然的结果。底图内斯库提出罗方的要求:第一,苏联应保证罗马尼亚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希望苏联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作了更大的让步;第二,罗苏条约不应只特别针对一个侵略者,不应象法苏、捷苏条约那样暗示德国为侵略者,而是针对所有侵略者(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8页。)。按照底图内斯库的想法,罗苏结盟不仅针对大的修约主义国家,还针对匈、保一类小的要求修约的国家。李维诺夫起初拒绝底图内斯库的建议,他认为,罗苏之间的援助缺乏相互性。首先,假如苏联受到入侵,罗对苏的帮助甚少;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罗肯定先于苏联受到德国的进攻,苏联不得不先承担对罗的援助义务(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 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8—99页。)。李维诺夫向底图内斯库提出问题说:假如苏联和波兰发生战争,罗马尼亚将站在苏联一边?鉴于罗波订有盟约,苏联希望罗马尼亚彻底拆散这一反苏的联盟。对于苏联的这一要求,底图内斯库坚决拒绝。李维诺夫认为罗的方案只对罗有利。底图内斯库则暗示,若苏不能保证罗的安全,罗将很可能成为德国的卫星国。
10月初,底图内斯库继续与李维诺夫就罗苏结盟问题交换意见,双方的分歧点仍然是原来的三个方面,但由于法国议会对法苏条约的争议极大,法苏条约迟迟未能批准,苏联准备对罗作出让步,同意将对罗的援助扩展为反对所有的侵略者,作为交换,罗也同意假如波兰进攻苏联,罗将援助苏联,但苏联拒绝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再作让步,李维诺夫称,让苏联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法国尚未批准法苏双边援助条约,罗苏双方都不准备走得太远。对于国内外关于罗苏正就结盟进行谈判的传言,双方均作了公开的否定,但底图内斯库同时声明,只有通过与苏联建立友好和双边信任关系,罗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注:[罗]尤金:《两次大战之间的罗南关系》(Romania'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Yugoslavia in the Interwar Period),纽约,1992年,第206页。)。
四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集体安全第一次受到严重冲击。底图内斯库在意埃边境危机时,就预料到国联若不能解决意埃危机,那将对小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他告诫英国外交大臣塞缪尔·霍尔,如果集体安全失败,小国将失去赖于生存的基础,条约、协定、保证将被视作废纸。
罗马尼亚积极推动并加入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小国的命运是相通的。底图内斯库向英法表示,如果国联决意要使制裁取得成功,罗愿意加入对意大利的石油禁运,当时意大利石油进口中的60%来自罗马尼亚。但他的建议并未被英法采纳,集体安全以失败告终,这对底图内斯库是个严重打击。不过他仍聊以自慰,埃塞俄比亚毕竟是个孤立的非洲国家,而罗马尼亚有完整的同盟体系,埃塞俄比亚那样的命运大概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然而,1936年3月的莱菌兰事件, 却给集体安全政策也给底图内斯库个人的命运以致命一击。
莱茵兰事件与埃塞俄比亚危机不同。如果说埃塞俄比亚危机涉及的仅仅是东非的殖民地问题,并未构成对凡尔赛体系的严重威胁。那么,莱茵兰事件却直接触动了欧洲现存秩序的根基。纳粹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与诺加洛公约的规定,出兵莱菌兰非军事区,对法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底图内斯库原以为法国会迅速在法德边境陈兵,并对德国实施更严厉的经济制裁。但法国毫无作为,法国继在逐渐失去对德国的军事优势后,又失去了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其国际威望一落千丈。罗马尼亚对法国的传统信赖开始削弱。这是底图内斯库30年代谋求集体安全路线最严重的打击。他向法国发出疑问:“你们在3月7日(即纳粹德国进兵莱茵兰之日)不能防卫自己,我们能指望你们帮助我们反对侵略者?”(注:[意]安东尼·蒂海默·考杰西:《法国在中东欧的外交危机》(Anthony Tihamer KomJathey,The Crises of France's East Central European Diplomacy 1933—1938),纽约,1976年,第159页。)
埃塞俄比亚危机和莱茵兰事件也使东欧的各个小国唯求自保。底图内斯库不再拥有反《四国协定》时小协约国强有力的支持,也不再拥有压赖伐尔签署法苏互助协定时五国代表的身份,土、希、南都表示在大国冲突中将保持中立,只剩下捷克斯洛伐克仍是底图内斯库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忠实盟友。
在这种局势下,底图内斯库力图从两个方面来挽救集体安全。一是提出小协约国作为一个整体迅速与法国正式结盟。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建议,但法国急于寻求英国的合作,担心自己承担东欧的义务引起英国反感,因此反应迟缓;小协约国内部对此也有分歧,最后决定将此建议推迟到1936年9月的小协约国会议上进行讨论; 二是重新与苏联恢复结盟谈判,试图通过加强与苏联的合作来维护罗的安全,并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罗苏两国在国际问题上有诸多共同点。底图内斯库在国联就埃塞俄比亚危机发表的演讲,得到李维诺夫的高度评价;李维诺夫在国联就莱茵兰危机发表的演讲也给底图内斯库留下深刻印象。李维诺夫反复向国际社会呼吁遵守国际法,尊重各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切使底图内斯库越来越把苏联看作是维护欧洲安全的重要支柱。
1936年6月—7月,应土耳其的要求,英、法、苏、罗等国在瑞士的蒙特勒举行会议,讨论修改洛桑条约中的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条款。这次会议为罗苏两国就双边援助条约的谈判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在蒙特勒会议上,罗马尼亚对苏联作了友好的表示。当时苏联建议,若土耳其在战时保持中立,当德国舰队接近里海时,应当允许为履行援助罗马尼亚和苏联义务的法国舰队通过海峡。英国为了绥靖德国,表示不应歧视德国舰队。底图内斯库不惜得罪英国坚决支持了李维诺夫的建议。
然而,底图内斯库的对苏政策在国内遇到越来越激烈的反对。其中直接影响罗苏谈判的是铁卫团在罗国内的活动。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得势,使铁卫团在罗马尼亚的力量迅速增强。1936年夏,铁卫团和罗马尼亚国内的左翼发生冲突,罗政府对左翼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铁卫团在举行一系列游行活动,反对罗与苏联合作,并直接攻击李维诺夫的犹太人身份。铁卫团在罗力量的上升和罗政府对它的宽容不能不引起苏联的注意。
与此同时,苏联对与罗缔结互助条约的兴趣也有所减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使苏军通过罗马尼亚的问题显得不那么重要。第一,法苏双边援助协定仍没有军事方面的安排;第二,苏联怀疑法国是否准备履行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第三,在苏联看来,罗马尼亚是否允许苏军过境对苏联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而言,并不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李维诺夫在1936年春告诉捷克斯洛伐克,不论是否与罗达成协定,苏联在必要的情况下将通过罗领土(注:[罗] 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77页。)。
苏联关心的是德国的影响在罗马尼亚日益扩大及罗国内法西斯力量的增强。在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就双边援助条约进行初步的讨论之后,李维诺夫向底图内斯库指出,罗马尼亚处在法西斯化的边缘,其外交政策很可能会疏远苏联。李维诺夫对罗苏双方最后是否能缔约也表示怀疑。底图内斯库认为李维诺夫对罗国内情况的了解有误,夸大了罗国内的局势的严重性。他向李维诺夫表示,极右势力只代表罗国内的小部分人利益,不可能对罗的外交政策产生多大影响,罗将坚定地继续保持对法国的传统政策,保持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如果罗马尼亚将实行亲德的政策,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本人一直致力于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协定。底图内斯库的解释并没有打消李维诺夫的疑虑。李维诺夫认为底图内斯库在国内已缺少支持,对他签署条约的价值表示怀疑。李维诺夫进一步暗示,一旦罗政策有变,苏联将改变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的态度,“为了改善苏联的防御,苏联将采取你们所知道的行动。”(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Porwer),伦敦,1989年,第78页。)生性高傲的底图内斯库对李维诺夫的态度极为不满,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国内的困境。
1936年7月初,底图内斯库突然从蒙特勒返回布加勒斯特, 向罗马尼亚国王和政府提出辞职。他显然感到自己的对苏政策受到了国内右翼势力的极大攻击。早在6月末,他曾经给卡罗尔国王写过一封信, 表示:“我极为伤感,在我执行外交任务的生涯中,第一次我坦率地问我自己,我是否能继续下去,我反复考虑四年来我为之努力的对苏政策。”(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3—104页。)辞职未被接受,底图内斯库以为,他可以用辞职来强使罗政府接受自己的意志。他提出自己留任的条件:罗政府官方声明支持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并将这一点明确写下来,以免今后再就此问题发生争执。7月14 日,罗政府要员和底图内斯库一起就今后罗的外交政策签署了一份文件,文件中规定,罗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继续努力使法国和小协约国缔结同盟反对一切侵略。至于罗的对苏政策,文件强调底图内斯库继续拥有1935年7月罗政府授予他的与苏缔约的全权。 鉴于国内外传言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缺乏支持,基本上是个人的外交,文件提到,罗政府将发表声明,完全同意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政策与政府一致,与国会一致,并符合罗马尼亚的利益(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4页。)。第二天, 罗政府就此发表了有关的官方声明。
新获得与苏缔约的全权后,底图内斯库返回蒙特勒。他这一次感到有信心,“我可以给李维诺夫留下这样的印象,我有权力与苏联缔约。”(注: [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5页。)然而,底图内斯库与李维诺夫就双边援助条约进行谈判,这一举措在国际上和罗马尼亚国内都成了曲高和寡。随着埃塞俄比亚事件和莱茵兰事件的冲击,欧洲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英法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作为东欧一个小国的罗马尼亚,也就难以沿着这条联苏抗德的集体安全路线再走下去。
7月21日,罗苏就双边援助条约再次进行会谈, 李维诺夫对底图内斯库在国内获得的支持印象颇深,他对底图内斯库表示:“这一次,我看到罗马尼亚不仅仅是你一个坚持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条约。”(注:[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 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105页。)双方会谈进展顺利,在主要问题上达成一致,李维诺夫建议双方在9 月份即两国外长出席日内瓦国联会议时正式签署,李维诺夫同时建议底图内斯库不要把翻译好的条约文本传给罗国内,以防泄露,被太多的人知道。底图内斯库接受李维诺夫的建议。
罗苏双边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提供援助,反对一切侵略者,这不同于法苏、法捷条约专门针对德国。苏联承诺,若罗马尼亚受到德国或匈牙利、保加利亚的侵略,苏联将对罗马尼亚提供援助,鉴于先前苏联一直支持匈牙利、保加利亚对罗的领土要求,这是苏联对罗作出的一大让步。第二,条约规定苏军应在罗政府的邀请下进入罗领土并应在罗政府的要求下撤离。底图内斯库在过境权问题上作了让步,但同时也得到保证,苏军过境问题的主动权在罗手里。第三,关于比萨拉比亚问题,底图内斯库希望苏联能明确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李维诺夫反对。因此,条约对此仍只是作了双方都可以解释的规定。只要罗马尼亚推行对苏友好的政策,苏联允许罗继续控制比萨拉比亚。
底图内斯库基本取得他所希望得到的,唯一遗憾的是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未得到苏联更大的让步,如果能得到苏联承认罗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无疑会巩固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而在未能得到这一让步的情况下与苏联合作,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对李维诺夫而言,让步也只能止此,苏联不愿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希望以此来影响罗马尼亚的对外政策,使罗马尼亚保持对苏联的友好,而一旦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苏联就会失去影响罗政策的主要杠杆。
在和李维诺夫约好双方在9 月份的日内瓦国联会议时正式签署条约之后,底图内斯库未回罗马尼亚向罗政府汇报谈判情况,而是直接去了法国,与法国方面讨论小协约国和法国结盟事宜。8月末, 罗政府通知底图内斯库,内阁已经辞职,新政府即将形成,新组成的政府人员依旧,唯一的例外是底图内斯库的外长一职易人。
底图内斯库从1932年10月就任罗马尼亚外长开始,到1936年8 月29日去职。这四年的时间内,他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在依靠法国的基础上加强与苏联的合作,在欧洲外交舞台上取得了一般小国外长所无法取得的成就,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罗马尼亚一国。底图内斯库的名字,同法国的巴尔都一样,成了当时欧洲集体安全的代名词。底图内斯库的去职,标志着罗马尼亚外交政策一个时代的结束。
收稿日期:2000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