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利德尔·哈特关于波兰会战的几个错误
倪乐雄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7期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新史学通讯)》(开封)2000年02期第144~145页
【作者简介】倪东雄,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200237。


    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B.H. Liddell Hart)在西方军事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在战后走访了交战双方高级将领、查阅了缴获的德国档案并实地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战场、积22年之心血的一部力作,在西方二战战史研究领域有相当的影响。中国学者在研究二战战史时,这是一部必备的参考书。到1979年为止,已有两个中文版本:台湾军事译粹社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前者已出了三版,后者出了两版。这部战史著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由此可窥一斑。
    笔者在撰写《帏幄与决胜——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述评》(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出版)时,在比较、对照二战战史资料中,发现该书第三章“侵吞波兰”中有几个明显错误,先将英文版原文录下:
    In the north Guderian's armoured corps (the spearhead ofKuchler's army)had pushed across the Navey and was attaching the Line of the Bug,in rear of Warsaw.(注:B.H.Liddell Hart,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Overrunning Polish. G. P.Putnam's Sons,New York,1971,P.30.)(括号为原著作者所加)
    对照大陆版的中文译文:
    北路,古德里安装甲军(屈希勒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越过那累夫河,对华沙后方的布格河一线发动进攻。(注: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章《侵吞波兰》,上海泽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页。)
    对照台湾版的中文译文:
    在北面,古德林的装甲军(库希勒军团的矛头)已经渡过了拉里夫河,并已向布格河之线进攻,即已达华沙的后方。(注: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三章《波兰的蹂躏》,台湾军事译粹社1979年第三版,第42页。)
    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役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当时任德军第19装甲军军长,在战后的回忆录里,曾对此战有详细的记录。笔者查阅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他对亲身经历的波兰之战有如下几段记载:
    希特勒曾在阿贝沙兹堡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我却没有出席;以后第四军团司令,克鲁格上将才告诉了我,此次的真正任务是什么。这时我才知道我第十九军是归第四军团所管辖。(注:古德林:《闪击英雄》第四章《战祸开始》,战士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72页。)
    我的任务就是要渡过布拉希河,我的战区右界为曾波尔罗,左界则通过柯尼兹,渡河后就应该以全速向维斯托拉河挺进,这样就可把所谓“波兰走廊”内的波军切断并予以歼灭。(注:古德林:《闪击英雄》第四章《战祸开始》,战士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72~73页。)
    9月8日,我所辖各师都已经渡过了维斯托拉河,于是事情也就迅速地发展。在那天夜间我奉召往驻在阿仑斯坦的集团军总司令部听取给予我的新命令……集团军总司令部的意思是想把我这一军配属给库雪纳将军的第三军团:我军规定应与它的左翼保持密切的联系,由阿利斯地区,经过洛夏,直趋华沙的东面。我觉得像这样地与一个步兵军团保持密切的合作,实在不能发挥我军的全部威力。我就指出来在这个假想的作战计划中,使我无法使用我的这些摩托化师的高速力,而这样迟缓的行动将使华沙区内的波军有向东撤退并沿布格河建立一道新防线的机会。所以我就向集团军参谋长沙尔穆斯将军提出建议说:我这个装甲军还是改由集团军直接控制,从库雪纳军团的左面前进,经过维兹拉,沿布格河的东岸而以布里斯特—李托弗斯克为目标。这就可以使华沙附近的波军无法建立一道新防线,沙尔穆斯和波克都同意于我这个主张。(注:古德林:《闪击英雄》第四章《战祸开始》,第83页。)
    ……我们的位置现在(9月17日)是沿布格河,面向西方, 准备去攻击其余的波军……这个时候,克鲁格将军的第四军团已经追上了我们,于是我们又再度归他节制。(注:古德林:《闪击英雄》第四章《战祸开始》,第91页。)
    根据古德里安上面几段回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在入侵波兰的战役中,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进攻出发点在当时德国本土的波美拉尼亚,即在“波兰走廊”以西,而不是在“波兰走廊”以东的东普鲁士(库希勒第三集团军驻扎在东普鲁士)。
    二、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古德里安的装甲军从未受从东普鲁士方面由北向南发起进攻的库希勒第三集团军的节制和指挥,没有担任过该集团军的先头部队。
    三、在会战中,古德里安装甲军起先归克鲁格第四集团军所节制,担任该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从德国本土的波美拉尼亚由西向东攻入波兰,在渡过维斯瓦河之后,节制发生变化,由波克任总司令的“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在会战接近尾声时,重归克鲁格第四集团军节制。
    上述结论在其它较权威的著作里也可找到佐证。前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主持编写的十二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关于波兰会战有如下所述:
    克吕厄将军的德国第四集团军由波美拉尼亚出动,向维斯瓦河(向赫翁诺地区)这一总方向实施猛烈突击。希特勒军队突破了“波莫瑞”集团军的防御,并把该集团军拦腰切断。9月4日古德里安坦克军的先头部队抵达维斯瓦河,占领了比得哥煦市附近的各个渡口。9月5日第四集团军的左翼部队同从东普鲁士进攻的第三集团军的右翼在格鲁琼次地区会合,从而切断了“波兰走廊”(注:杰里维扬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卷第一章《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90页。)。
    可见利德尔·哈特把波兰会战中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的进攻出发点、攻击路线、隶属关系都搞错了。
    此外,利德尔·哈特在为西方权威性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2卷第24章)时,同样存在上述错误:
    在北路,屈希勒尔军的先头部队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已渡过纳雷夫河正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一线进击。(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第1023页。)
    笔者以为,《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是西方学术界最具权威性的断代史著作之一,每个专题都有这方面的学术权威来撰写,利德尔·哈特作为西方二战史权威,负责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部分,这一失误多少让人感到遗憾。
    像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学大师,竟然对首次体现机械化战争的波兰会战中德国重要将领古德里安的进军路线记叙如此失真,实在不可理解。他在战后曾为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作序,看来他并没有仔细阅读这位“现代装甲战之父”的著作,至少没有仔细阅读“波兰战役”一节。或许他已感觉到有点问题,所以在校样上加了括号,以备后查,但不及最后核对便溘然谢世。最后的稿件整理出版是他夫人完成的,夫人可能不知此处加括号为何意,便按原样交付出版,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测。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虽有以上的错误,但小瑕不足以掩大瑜,这可从西方军事评论界对此书的高度评价中不难看出:
    作为这次大战的“一本”研究,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巴芮特——《星期电讯报》上的书评)
    在严格作战的军事史上,利德尔·哈特是已经写了一本我们所从未见过的最好的书。(阿华德——《伦敦星期时报》上的书评)
    一本重要的书……文字流利简明,对于一般战略理论和战术分析作了一种令人佩服的综述。(注:评语原文见英文原著封底,中文见台湾版的“简介”部分。)(汤玛斯——《新政治家》杂志上的书评)



返回2000年0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