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刘文涛著《伟大的解放者——林肯》
郭沂汶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4期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1999年06期第186~188页
【作者简介】郭沂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解放黑奴宣言》的起草人和签署人,与华盛顿、杰斐逊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他高度评价,他的业绩举世瞩目,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尊敬。我国对林肯的研究较薄弱,除个别译(编)著外,迄今没有出版过中国人撰写的研究林肯的专著。刘文涛著《伟大的解放者——林肯》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笔者认为,该书在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的探讨有新颖独到之处。
一、对林肯早年生涯和成长经历的叙述既深刻又生动精彩。众所周知,林肯出身卑微,早年经历曲折坎坷。他跟随终生务农的父亲为寻找一块供湖口谋生的土地四处飘泊,刚刚懂事就开始了劳动生涯,先后当过农民、雇工、伐木工人、船工、小店员等,受到的学校教育极少,但酷爱读书,是“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斧头”成长起来的。
作者对这些情节做了细致入微的评述,不仅澄清了一些史实问题,而且把探索的目光远望至林肯家族在英国的祖居地,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林肯先人们悲壮的移民史和在北美荒野上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以及他们勤劳刚毅、崇尚实干、独立不羁、反抗强暴和为追求幸福正义而孜孜以求的民族性格。
但作者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林肯在社会底层的成长经历和他刻苦发奋、自学成才的奋斗史上。对此作者不吝笔墨,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感人的文笔,旨在告诉人们:林肯深深地根植于北美边疆荒野的沃土之中,“边疆和劳动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不仅造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毅力,宽厚仁慈的襟怀和社会正义感,而且使他形成了进取、勤奋、求实和粗犷诙谐的性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而对于书籍的迷恋和刻苦攻读则使林肯掌握了极其渊博的学识,塑成了高度的政治素养和济世救民的高尚情操,并确立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此林肯受益终生。
二、对林肯蛰伏期的研究探讨有独到之处,且耐人寻味。在研究林肯人生轨迹的时候,国内学者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他的政治蛰伏期,即1849—1854年,林肯从国会卸任返乡居住的那段经历。他们一般认为,林肯此时蛰居家乡小镇,潜心律师业务,埋头读书,养妻教子,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暗淡的一段时光。
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这是林肯一生中最富有成果的年份之一,指出:“研究一下这段历史,对于了解林肯政治家风范的形成以及人格魅力的建构,都是大有裨益的。”(《伟大的解放者——林肯》,第213页。 以下该书引文只注明页数)在做了大量分析叙述的基础上,作者从几个方面对林肯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做了归纳概括:1.全神贯注地认真思索,埋头苦读。由此,林肯总结了从政数年的经验教训,探寻到了攀登上事业峰巅的种种奥秘,并获得了极其渊博的学识。2.潜心律师业务。这使得他的演讲技巧、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都大大提高,深刻地了解了美国社会以及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从事律师工作还使各界人士对他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产生了信任感。3.经历了严重的家庭危机和亲人故去等磨难。这不仅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塑成了他的某些优秀品格:宽厚、仁慈、刚毅、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等等。4.林肯独具特色的自然神论思想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这不仅使他感受到了“自然法则”的巨大威力,因而能顺应历史潮流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且还使他更加宽厚仁慈,虚怀若谷。
作者认为,在经历了这段蛰伏期后,“林肯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他已经从地方性的普通政客,变成了一个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目光犀利的超凡脱俗的杰出人物,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他正在悄悄地集聚力量,同时把目光敏锐地瞄向远方。一旦时机成熟,他将会像一只羽翼丰满的苍鹰那样一飞冲天”(第219页)。
三、对林肯反奴隶制的主张及其思想源头的研究有许多创见。作者认为,林肯虽然不是废奴主义者,但的确是一位坚定的反奴隶制战士,他认为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是美国社会中最大的罪恶,并为最终消除这种罪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起初只是主张逐步废奴,即限制奴隶制的扩张,实行渐进的赎买政策,促使其逐渐消亡。面对内战初期的军事失利,为了拯救联邦,林肯毅然放弃了一贯的主张,起草并签署了伟大的《解放宣言》。作者并不仅仅对问题做一般性陈述,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从而揭示了林肯反奴隶制主张的几个重要思想源头。作者认为:
第一,杰斐逊的民主主义思想是林肯主张的主要思想源头。林肯对杰斐逊博大精深的民主主义思想推崇备至,认为杰斐逊的民主原则是自由社会的“定义和公理”,他是建立在对人民利益热爱的基础之上的。他拳拳膺服杰斐逊所倡导的平等、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等学说,并始终把《独立宣言》中的那段至理名言“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作为座右铭。基于这种思想,他坚定地认为奴隶制完全违背了上述原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因此是寄生在美国社会肌体上的一大赘瘤,必须予以割除。
第二,林肯对奴隶制的看法还与他的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在宗教上,林肯基本上是一位自然神论者,尽管他有时否认这一点。他主张:上帝的作用是创造宇宙和人类,当世界造就之后,上帝就退而不再干预自然进程和人类行为,天地万物便按照自然法则有规律地运转。如果更深入地考察的话,不难发现,林肯的宗教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相信自然进程中必然性的巨大威力;其二,具有浓厚的仁慈宽容精神。因此,林肯对自己的同胞怀有深厚的善意和同情,对社会中的贫弱者更是如此。而对那些违背道德,践踏公平正义原则,蹂躏黑人奴隶的丑恶社会现象,则怀有强烈的敌意和厌恶,并且能顺应时代大潮和人民的呼声,公开站在进步势力一边,同邪恶的奴隶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三,林肯反奴隶制思想的最终源头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他才得出了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以及反对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思想主张。也正是由于他具有人道和博爱的伟大胸怀,所以他才对人满怀善意,包括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
四、对所谓“林肯传奇”(Lincoln Legend)的分析深入透彻,结论令人信服。美国对林肯的研究成就显赫,出版的各类著述数不胜数,林肯研究因此成为一种显学。林肯在一代代人的称颂中变成了“半神半人”式的英雄,而他的丰功伟绩和曲折复杂的经历也被渲染得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作者通过研究,指出了造成这种“林肯传奇”的若干因素。
第一,林肯生活的时代正处在第五次革命浪潮的冲击之下,历史选择了这位平民出身的人领导了一场伟大的内战,最终拯救了联邦,废除了罪恶的奴隶制,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从而使美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林肯是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伟大人物。
第二,林肯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边疆小农家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步步跻身于社会上层,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并最终进入世界伟人的神圣殿堂。这与许多美国人津津乐道的“美国神话”十分吻合。
第三,林肯出身卑微,一生经历曲折坎坷,先后当过农民、雇工、伐木工人、船工、小店员、律师、国会议员,最后当选为总统;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通过自学掌握了极其渊博的知识,并在法律、政治、写作、演说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没有进过军校,却能够运筹帷幄,决策千里,领导美国人民打败了南方奴隶主集团;他当官的经历有限,却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都具有极其浓厚的传奇色彩。
第四,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林肯似乎并没有受到官场不良习气的影响,反之,他的身上具有很多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同情劳动人民、黑人和印第安人,痛恨奴隶制度,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忠实坦诚,宽厚谦和,虚怀若谷,办事稳妥干练,机智坚韧,又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富有求实和妥协精神。因此,他深深地受到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劳动群众的衷心爱戴。
第五,内战刚刚结束,林肯即遇刺身亡,这件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历来是文人墨客渲染的一个焦点。在世界历史上,因在事业鼎盛时期遇刺身亡而进入伟人圣殿的人物屡见不鲜(例如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萨达特、拉宾、帕尔梅和阿基诺等),况且在美国,林肯又是某些文人杜撰的“零的因素”中的第一主角(即从林肯开始,凡是在末尾为零年份当选的美国总统一定死在任上,20年一个轮回。例如,1860年当选的林肯,1880年当选的加菲尔德, 1900 年当选的麦金莱,1920年当选的哈丁,1940年第三次当选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60年当选的肯尼迪),这更引起人们对林肯这一人物的巨大兴趣。
作者的这些论述不仅史实依据充分,条分缕析,逻辑缜密,而且高屋建瓴,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在写法上,本书也颇有值得称道之处。作者在继承中国历史传记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并借鉴了欧美文学史派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注意把握两个环节:
首先,克服了近年来国内某些人物传记的通病,注意把握整体,从多方位多视角,由表及里地描述传主的一生。不仅写传主的历史功绩、政治言行和重大活动,而且全面深入地描述他的家世、早年生涯、婚恋、家庭生活和轶闻趣事,还真实地展示其性格特征、人格魅力和政治家风范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注意揭示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以及某些弱点和缺陷等。通过这样的处理,该书把这位已故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之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其次,注意了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应该承认,人物传记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史学分支,只有用富于文采的笔法写出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的真人真事,才算得上是一部好的传记作品。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写作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文学史派的优美笔法,在叙事议论和写景状物中力求文情并茂,生动感人。与此同时,书中对重要的史实和情节都作了认真的考订,避免以讹传讹。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林肯研究是与“林肯传奇”混杂在一起的,许多英文史料真伪难辨。对此,作者采取了科学求实的态度,做了大量甄别和考证工作,剔除了一部分明显不符合史实的资料。
本书的不足之处,有两点比较突出。其一,本书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精彩,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例如,内战期间北方阵营内部的矛盾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和欧洲工人运动对美国北方人民的巨大支援,围绕如何对待战败的南方叛乱者问题的争论和南方重建等等。其二,本书吸收了丰富的外文资料,许多还是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但有一些没有注明出处。当然,美国的林肯研究与“林肯传奇”相混淆,许多英文史料明显来自民间传说,而另一些则已为国内读者熟知,所以不一定都注明出处。但对于一些确有学术价值的重要史料,还是应该做出注释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42.5万字。^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4期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1999年06期第186~188页
【作者简介】郭沂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对林肯早年生涯和成长经历的叙述既深刻又生动精彩。众所周知,林肯出身卑微,早年经历曲折坎坷。他跟随终生务农的父亲为寻找一块供湖口谋生的土地四处飘泊,刚刚懂事就开始了劳动生涯,先后当过农民、雇工、伐木工人、船工、小店员等,受到的学校教育极少,但酷爱读书,是“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斧头”成长起来的。
作者对这些情节做了细致入微的评述,不仅澄清了一些史实问题,而且把探索的目光远望至林肯家族在英国的祖居地,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林肯先人们悲壮的移民史和在北美荒野上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以及他们勤劳刚毅、崇尚实干、独立不羁、反抗强暴和为追求幸福正义而孜孜以求的民族性格。
但作者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林肯在社会底层的成长经历和他刻苦发奋、自学成才的奋斗史上。对此作者不吝笔墨,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感人的文笔,旨在告诉人们:林肯深深地根植于北美边疆荒野的沃土之中,“边疆和劳动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不仅造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毅力,宽厚仁慈的襟怀和社会正义感,而且使他形成了进取、勤奋、求实和粗犷诙谐的性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而对于书籍的迷恋和刻苦攻读则使林肯掌握了极其渊博的学识,塑成了高度的政治素养和济世救民的高尚情操,并确立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此林肯受益终生。
二、对林肯蛰伏期的研究探讨有独到之处,且耐人寻味。在研究林肯人生轨迹的时候,国内学者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他的政治蛰伏期,即1849—1854年,林肯从国会卸任返乡居住的那段经历。他们一般认为,林肯此时蛰居家乡小镇,潜心律师业务,埋头读书,养妻教子,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暗淡的一段时光。
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这是林肯一生中最富有成果的年份之一,指出:“研究一下这段历史,对于了解林肯政治家风范的形成以及人格魅力的建构,都是大有裨益的。”(《伟大的解放者——林肯》,第213页。 以下该书引文只注明页数)在做了大量分析叙述的基础上,作者从几个方面对林肯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做了归纳概括:1.全神贯注地认真思索,埋头苦读。由此,林肯总结了从政数年的经验教训,探寻到了攀登上事业峰巅的种种奥秘,并获得了极其渊博的学识。2.潜心律师业务。这使得他的演讲技巧、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都大大提高,深刻地了解了美国社会以及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从事律师工作还使各界人士对他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产生了信任感。3.经历了严重的家庭危机和亲人故去等磨难。这不仅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塑成了他的某些优秀品格:宽厚、仁慈、刚毅、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等等。4.林肯独具特色的自然神论思想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这不仅使他感受到了“自然法则”的巨大威力,因而能顺应历史潮流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且还使他更加宽厚仁慈,虚怀若谷。
作者认为,在经历了这段蛰伏期后,“林肯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他已经从地方性的普通政客,变成了一个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目光犀利的超凡脱俗的杰出人物,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他正在悄悄地集聚力量,同时把目光敏锐地瞄向远方。一旦时机成熟,他将会像一只羽翼丰满的苍鹰那样一飞冲天”(第219页)。
三、对林肯反奴隶制的主张及其思想源头的研究有许多创见。作者认为,林肯虽然不是废奴主义者,但的确是一位坚定的反奴隶制战士,他认为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是美国社会中最大的罪恶,并为最终消除这种罪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起初只是主张逐步废奴,即限制奴隶制的扩张,实行渐进的赎买政策,促使其逐渐消亡。面对内战初期的军事失利,为了拯救联邦,林肯毅然放弃了一贯的主张,起草并签署了伟大的《解放宣言》。作者并不仅仅对问题做一般性陈述,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从而揭示了林肯反奴隶制主张的几个重要思想源头。作者认为:
第一,杰斐逊的民主主义思想是林肯主张的主要思想源头。林肯对杰斐逊博大精深的民主主义思想推崇备至,认为杰斐逊的民主原则是自由社会的“定义和公理”,他是建立在对人民利益热爱的基础之上的。他拳拳膺服杰斐逊所倡导的平等、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等学说,并始终把《独立宣言》中的那段至理名言“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作为座右铭。基于这种思想,他坚定地认为奴隶制完全违背了上述原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因此是寄生在美国社会肌体上的一大赘瘤,必须予以割除。
第二,林肯对奴隶制的看法还与他的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在宗教上,林肯基本上是一位自然神论者,尽管他有时否认这一点。他主张:上帝的作用是创造宇宙和人类,当世界造就之后,上帝就退而不再干预自然进程和人类行为,天地万物便按照自然法则有规律地运转。如果更深入地考察的话,不难发现,林肯的宗教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相信自然进程中必然性的巨大威力;其二,具有浓厚的仁慈宽容精神。因此,林肯对自己的同胞怀有深厚的善意和同情,对社会中的贫弱者更是如此。而对那些违背道德,践踏公平正义原则,蹂躏黑人奴隶的丑恶社会现象,则怀有强烈的敌意和厌恶,并且能顺应时代大潮和人民的呼声,公开站在进步势力一边,同邪恶的奴隶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三,林肯反奴隶制思想的最终源头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他才得出了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以及反对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思想主张。也正是由于他具有人道和博爱的伟大胸怀,所以他才对人满怀善意,包括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
四、对所谓“林肯传奇”(Lincoln Legend)的分析深入透彻,结论令人信服。美国对林肯的研究成就显赫,出版的各类著述数不胜数,林肯研究因此成为一种显学。林肯在一代代人的称颂中变成了“半神半人”式的英雄,而他的丰功伟绩和曲折复杂的经历也被渲染得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作者通过研究,指出了造成这种“林肯传奇”的若干因素。
第一,林肯生活的时代正处在第五次革命浪潮的冲击之下,历史选择了这位平民出身的人领导了一场伟大的内战,最终拯救了联邦,废除了罪恶的奴隶制,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从而使美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林肯是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伟大人物。
第二,林肯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边疆小农家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步步跻身于社会上层,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并最终进入世界伟人的神圣殿堂。这与许多美国人津津乐道的“美国神话”十分吻合。
第三,林肯出身卑微,一生经历曲折坎坷,先后当过农民、雇工、伐木工人、船工、小店员、律师、国会议员,最后当选为总统;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通过自学掌握了极其渊博的知识,并在法律、政治、写作、演说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没有进过军校,却能够运筹帷幄,决策千里,领导美国人民打败了南方奴隶主集团;他当官的经历有限,却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都具有极其浓厚的传奇色彩。
第四,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林肯似乎并没有受到官场不良习气的影响,反之,他的身上具有很多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同情劳动人民、黑人和印第安人,痛恨奴隶制度,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忠实坦诚,宽厚谦和,虚怀若谷,办事稳妥干练,机智坚韧,又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富有求实和妥协精神。因此,他深深地受到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劳动群众的衷心爱戴。
第五,内战刚刚结束,林肯即遇刺身亡,这件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历来是文人墨客渲染的一个焦点。在世界历史上,因在事业鼎盛时期遇刺身亡而进入伟人圣殿的人物屡见不鲜(例如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萨达特、拉宾、帕尔梅和阿基诺等),况且在美国,林肯又是某些文人杜撰的“零的因素”中的第一主角(即从林肯开始,凡是在末尾为零年份当选的美国总统一定死在任上,20年一个轮回。例如,1860年当选的林肯,1880年当选的加菲尔德, 1900 年当选的麦金莱,1920年当选的哈丁,1940年第三次当选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60年当选的肯尼迪),这更引起人们对林肯这一人物的巨大兴趣。
作者的这些论述不仅史实依据充分,条分缕析,逻辑缜密,而且高屋建瓴,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在写法上,本书也颇有值得称道之处。作者在继承中国历史传记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并借鉴了欧美文学史派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注意把握两个环节:
首先,克服了近年来国内某些人物传记的通病,注意把握整体,从多方位多视角,由表及里地描述传主的一生。不仅写传主的历史功绩、政治言行和重大活动,而且全面深入地描述他的家世、早年生涯、婚恋、家庭生活和轶闻趣事,还真实地展示其性格特征、人格魅力和政治家风范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注意揭示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以及某些弱点和缺陷等。通过这样的处理,该书把这位已故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之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其次,注意了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应该承认,人物传记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史学分支,只有用富于文采的笔法写出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的真人真事,才算得上是一部好的传记作品。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写作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文学史派的优美笔法,在叙事议论和写景状物中力求文情并茂,生动感人。与此同时,书中对重要的史实和情节都作了认真的考订,避免以讹传讹。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林肯研究是与“林肯传奇”混杂在一起的,许多英文史料真伪难辨。对此,作者采取了科学求实的态度,做了大量甄别和考证工作,剔除了一部分明显不符合史实的资料。
本书的不足之处,有两点比较突出。其一,本书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精彩,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例如,内战期间北方阵营内部的矛盾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和欧洲工人运动对美国北方人民的巨大支援,围绕如何对待战败的南方叛乱者问题的争论和南方重建等等。其二,本书吸收了丰富的外文资料,许多还是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但有一些没有注明出处。当然,美国的林肯研究与“林肯传奇”相混淆,许多英文史料明显来自民间传说,而另一些则已为国内读者熟知,所以不一定都注明出处。但对于一些确有学术价值的重要史料,还是应该做出注释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4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