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刘文鹏/令狐若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4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00年01期第92~104页
【作者简介】刘文鹏,内蒙古民族师院教授;
令狐若明,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相互联系,而又各有其不同发展道路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历史科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揭示出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也并不排斥各自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局限的社会内来创造这个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6页。)所以,在谈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0页。)
古代埃及是古代世界文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文明有哪些传统的,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固有的特殊性?古埃及文明的重大意义及其在古代世界文明中占有什么地位?由于我们对古代世界文明,特别是古埃及文明长期以来缺乏综合性的、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所以,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最古老的文明,最悠久的古国
作为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的产生。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国家,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就是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以后,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南部产生了苏美尔文明。这些文明的创造者是谁?从上一世纪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认为,古埃及人是非洲的哈姆语系部落与亚洲的塞姆语系部落长期融合发展而成的。从语言方面来考察,目前,人们往往认定古埃及人属于塞(姆)·哈(姆)语系,或称为亚非语族。(注:《剑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CAH〕),第I卷,第1册,1970,第132页。)如果从人种特征来看,古埃及人既不属于白种人,也不属于黑种人。事实上,南方的埃及人与北方的埃及人也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古埃及人的特点是长头颅,椭圆形脸,细长个子,黑色头发并有波状。这样一个非洲的基本群体在很早时就被来源于安纳托利亚和塞姆血统的巴勒斯坦的宽阔头颅的移民所混合、改变而产生了历史上的埃及人。他们是光洁的,具有大脑壳和强壮骨骼的人,手腕和脚腕格外粗大。但是,女人通常是矮小些和更苗条些。(注:C.奥尔德雷德:《埃及人》(C.Aldred.The Egyptians),Thames and Hudson,1987,第63页。)综合以上所述,史前埃及人可以看成是地中海民族之一。
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几乎与古埃及人同时创造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苏美尔人的祖先也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苏美尔”一词并非种族名称,而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术语。至今还有不少学者倾向于把苏美尔人说成是塞姆人,他们在苏美尔语中找到了某些塞姆语词汇,从苏美尔人的诸神中发现了某些神与塞姆人的神的性格相同。(注:三笠宫崇仁译,《考古学所见古代东方史》(考古学カぅ见た古代ォリェント史),岩波书店,1983年,第22页。)但近年有人研究认为,苏美尔人既不同于其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的塞姆语系的亚非语族,又不同于印度·赫梯语族,而是与胡里安人、埃兰人等同属于亚细亚语族。(注:CAH,第I卷,第1册,第145—155页。)
古埃及人与苏美尔人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创造者,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已经建立了奴隶制的城市国家。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上半叶,由各自独立的城市国家发展到统一的王国。而苏美尔文明直到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叶,才被阿卡德人所统一。苏美尔文明仅仅维持了大约1000年。
除了埃及与苏美尔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通常认为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此外,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原始澳语人。
在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叶,代替了苏美尔文明的是阿卡德人。阿卡德人与苏美尔人不同,他们原先散居于苏美尔的北方,阿卡德方言属东北塞姆语,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证明这种方言的证据还是稀有的,这时的方言属古阿卡德语,到了公元前2000年以后,阿卡德语越来越明显地不同于其北方的亚述语和南方的巴比伦语。
阿卡德人在公元前2369年消灭了古老的苏美尔文明,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一直维持到公元前2191年。此后,虽有苏美尔文明的复兴(乌尔第3王朝),但却是短暂的。
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直到公元前2000年代,古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扩大起来。首先是腓尼基与克里特文明。腓尼基人生长在西亚沿海,是地中海上最活跃的民族,最初大概属胡里特人,后来,塞姆语系的迦南人迁入,逐渐与之融合成腓尼基人。与此同时,在爱琴海上,克里特岛也出现了国家。克里特岛上的较晚的线形文学B 已被证明是希腊语,但是,属于其前一时期的线形文字A还未译读成功, 我们只能把它看成是希腊早期文明。
其次,还要提到的是,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作为中华文明先导的夏文明。接着而来的是殷商文明,一直维持到公元前2000年代末。
除了古代文明在世界广阔的地区开展外,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阿卡德文明灭亡后,到公元前2000年代初,又在这些古老文明的废墟上,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塞姆人的一支,阿摩利人在公元前2000年代前半叶在巴比伦城建立第一王朝(公元前1894—1595年),或称古巴比伦王国。在其北方,还有一个塞姆语系的亚述人与之相对立。他们在西亚,甚至在更大范围内,曾经争霸一时。
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小亚产生了赫梯文明,希腊半岛上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赫梯人是由操原始赫梯语的哈梯人被操涅西语的赫梯人所同化而成,而涅西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或印赫语系。(注:CAH.第I卷, 第1册,第142页。)与此同时,南亚古老的印度河文明被雅利安人毁灭了,克里特文明也衰亡了,而迈锡文明仅仅维持到公元前2000年代末。
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的埃及文明产生开始,直至公元前2000年代末为止,欧亚非大陆一些文明兴起了,一些文明衰落了。在已消失或中断的文明中,包括了重要的苏美尔文明,及其后来的阿卡德、亚述和古巴比伦文明;还有印度阿文明和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唯有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文明的发展没有中断。在这一、二千年中,古埃及文明经历了早王朝、古王国和新王国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发展成古代西亚北非地区的一大霸国。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与苏美尔、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夏商文明同样都是奴隶占有制的文明国家。“奴隶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第172页。 )尽管有人否认奴隶制在古代世界存在的普遍性,但是,至今仍没有充分证据能够为多数人的接受。在古代埃及主导的阶级关系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此外,还有一大批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的半自由的依附民。古埃及的奴隶从事各种不同职业,具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就其来源而言,有战俘奴隶、家生奴隶、债务奴隶和奉献奴隶等,例如,伊苏、拜克、赫姆、麦列特、麦尔特、塞姆德特、杰特等。(注:A. 贝凯尔:《法老埃及的奴隶制》(A. Bakir, Slavary inPharaohnic Egypt),开罗,1952,第14—36页。)就奴隶的所有主来说,有王室奴隶、神庙奴隶、贵族或私人奴隶。他们不仅可以被买卖,还可以被雇佣或租用。(注:《古代东方史文选》(Фрестомат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Древнего Востока),莫斯科,1963,第109—110页。)随着新王国埃及霸权的建立,埃及奴隶制达到全盛时代。但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以后,埃及帝国逐渐衰落了。
在公元前1000年代以后,古代世界文明进一步扩大,其特点是各文明国家之间的交往、冲突越来越频繁。在这一阶段,先是雅利安人的印度文明的出现。接着是亚述帝国的形成,它不仅称霸西亚,而且一度征服埃及的一部分。在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先后也出现了希腊、罗马文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占领了埃及, 接着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罗马又扩张到埃及,代替了托勒密王朝,一直统治到公元641年(包括东罗马帝国)阿拉伯人的征服。
从公元前1000年代后,即埃及后王朝时代,埃及先后被努比亚人(第25王朝)、亚述人和波斯人(第27、31王朝)所征服。但是,埃及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埃及本民族的王朝体系并未完全断绝,仍然保持它的连续性。在希腊人、罗马人统治埃及时代,埃及人仍然维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除了少数上层分子外,仍然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尽管文字有些变动。希腊、罗马统治时代的埃及、埃及人争取民族解放的反罗马起义的斗争始终没有停顿。公元641年, 埃及被阿拉伯人所征服,古老的埃及文明,即奴隶制的埃及文明被阿拉伯人的封建制文明所代替。
总之,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始终保留了它的连续性。其他的古老文明,即古代世界的奴隶制文明先后中断或消亡了。中国的古文明没有被外来民族所冲击、破坏。但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结束了奴隶制,古代文明没落了,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唯有埃及古文明维持、延续到公元7世纪,大约有4000年之久。 尽管古埃及文明受到其他民族的冲击,但是,埃及仍然是埃及人的埃及,埃及民族及其古老的文明传统,仍然维持、延续下来。公元7世纪, 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阿拉伯人根本不同于古埃及人,阿拉伯人属塞姆语系,而且他们创造了穆斯林文明。从公元7世纪后, 阿拉伯人的穆斯林文明逐渐代替了古埃及文明。从此以后,直至今日,埃及是阿拉伯人的埃及,古老的埃及文明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融合东、西方君主制的典型的专制主义
提起专制主义制度,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所谓“东方专制主义”,而在“东方专制主义”概念中,又以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为典型。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可谓这一反科学概念的代表作。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其出发点是“治水社会”和“治水文明”。所谓“治水社会”,在他看来就是“农业管理者的专制制度”,这种专制主义制度就是“最专制的文明”。由此他发明了“治水专制主义”的理论,他认为“治水专制主义的权力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又引伸出东方专制主义的“极权主义”。
在魏特夫的“治水专制主义”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治水社会”分成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治水社会”的核心地区又分成两大类或四大类型,而古埃及被划在治水强度最大的所谓“紧密类型”的国家,因而把古埃及说成是东方专制主义的典型。(注: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6、 168页。)
古埃及是否是“治水专制主义”,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成为专制主义的典型?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讨论。
我们承认,古埃及是专制主义国家,但并非一开始就是专制主义;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也并非是“治水专制主义”。的确,古埃及人由于尼罗河流域的季节性的水位的变化,特别是在缺水的干旱季节,不能不进行水利灌溉工作。但是,专制主义制度并不产生于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古埃及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早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已经开始。在蝎王权标头上刻划的蝎王主持开渠仪式,就足以证明君主国王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但是,在那时甚至以后的早王朝时代,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当时的埃及已经是专制主义国家,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各邦君主国王的争取实现国家的最后统一。
在古王国时代随着国家统一的最终确立和巩固、王权的强化,专制主义才开始形成。所谓专制主义,乃是国家体制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在专制主义政权统治下,君主具有绝对的、无限的权力。君主国王的统治,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为任何法律和规范所限制。法老作为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君主,具有法律、行政和财政等方面的无限权力,实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一人的绝对统治。金字塔的建筑足以象征专制主义统治的绝对权力。但是,在古王国时代,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水利建设工程。恰恰相反,有不少资料证明,在古王国末期和第一中间期,地方政府和州的统治者负责进行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阿西尤特州的凯悌铭文曾讲到了他通过安装水闸,引水上“山”,开拓耕地。(注:J.H.布雷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J.H. Brested.Ancient Record of Egypt),第1 卷,1962,第188—189页。)所以,至少在第12王朝以前,水利灌溉工程是地方政府的事情,还没有中央政府统一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注:K.W.巴策尔:《埃及的早期水利文明》( K. W. Butzer,Early Hydrao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Chicago and London,1976.第50、110页;参看拙文,《“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历史的扭曲》、《史学理论研究》, 1993年第3期第22、23页。)因此,把埃及的专制主义说成是“治水专制主义”,显然是一种臆造。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专制君主对奴隶,以及广大自由农民的阶级统治的基础上,是阶级关系尖锐化的结果。
其次,我们所说的古埃及专制主义是专制主义的典型,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根本不同。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产生于古王国时代,经过中王国到新王国时代,随着对外的称霸,和国内奴隶制的发展繁荣,专制主义才发展、强化起来。但是,这仅仅是古埃及专制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直至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代,埃及的专制主义才发展到顶峰。
古代希腊和罗马往往被看成是民主、共和政治的典型。但是,不论希腊或罗马也出现过专制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其顿·希腊或罗马在征服了埃及之后,在法老埃及专制主义基础上,以马其顿·希腊或罗马帝国的专制主义制度统治埃及,形成了东西方专制主义相合的,更强化的专制主义政权。这种新型的政权不仅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专制主义统治,而且也体现了征服者对被征服民族的专政。这种融合了东西方的君主专制主义,即东西方的专制主义的结合而形成的托勒密埃及和罗马帝国埃及的新型的专制主义才是古代世界专制主义的典型。
在这种新的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下,以马其顿·希腊和罗马奴隶主集团的统治为主并与埃及土著的上层份子联合专政,必然强化了君主和国家的权力。其主要表现和特征是:1、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与法老埃及时代不同,除了地方行政诺姆首长外,还设置相应的地方驻在军官,使军、政长官互相牵制。(注:H.贝尔:《从亚历山大大帝至阿拉伯征服的埃及》(H.Bell.Egypt from Alexander the Great to Arab Conquest),Oxford,1956,第44页。)2、 君主直接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并实行垄断经济和专卖制度。君主国王任命财政大臣,设立中央银行,直接掌管国家财政事务并控制国家谷仓和金库。在某些重要生产领域实行国家垄断经济和专卖制度。如纺织、造纸、谷物、油盐、酒等。(注: W. 塔恩:《希腊化文明》( W. Tarn , Hellenestic Civilization),London.第191、192、196页。)3. 托勒密王朝把全国农民变成“劳伊”,罗马帝国采用强制代耕等政策,加强了君主对农民的统治。4.两种不同体系的法律制度:希腊人的城市法和埃及人的土著民族法的实施,(注:W.塔恩:《希腊化文明》,London.第 196 、197页。CAH.第Ⅶ卷,第1册,第155页。 )加强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民族之间对立。在某些大自治市,希腊人有更大的自治权。
有些人在强调东方专制主义的同时,往往把它与西方的民主政治相对比,显然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有其产生、发展和强化的过程。古埃及专制主义的强化,恰恰是在马其顿·希腊和罗马统治的时代,而不是法老时代。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之成为典型,并不在于“治水”,而是东西方专制主义的融合,恰恰是由于西方征服者对土著埃及人强化统治的结果。
三、浓厚的宗教意识及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思想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却是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一种被颠倒了的思想意识。在古代世界,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往往显得软弱无力;在君主贵族的统治下,社会严重分化,人民群众又无可奈何。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宗教,即祭祀神灵和举行礼拜仪式等手段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追求美好的人生。统治阶级恰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把宗教作为奴役、统治的一种手段。
宗教在古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代埃及则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宗教不仅干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而且影响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渗透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相对闭塞的古埃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无形的控制和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神权、王权的专制主义统治。
任何一种宗教,首先是人们对神话概念普遍运用的默认。古代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而最早的关于民生的内容之一,就是所谓“创世”的神话。古代埃及的关于宇宙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在古代埃及,保留了“创世论”的三大宇宙神学体系:赫利奥坡里斯神学、赫尔摩坡里斯神学和孟斐斯神学。赫利奥坡里斯是太阳神拉的崇拜中心,赫利奥坡里斯神学是早王朝时代流行的宇宙创造的最早的神话学说。该神学以阿图姆为造物主,并保留了大九神的起源及其与王权关系的神话。赫尔摩坡里斯神学鼓吹八神团,显然来自于赫利奥坡里斯神学。孟斐斯神学以普塔神的创世为主,并保存了有关荷鲁斯和塞特之争的神话。宇宙创始的三大神学体系,反映了在不同中心形成的古埃及人关于宇宙及其起源的不同的观念,展现了古埃及人对天地大自然崇拜的普遍性。(注:参看拙著,《古埃及“创世论”的宇宙神学》、《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6—10页。)
古埃及的神灵众多、面广,是古埃及人浓厚宗教意识的另一表现。古埃及的神话保留下来的虽然不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那样丰富,但是,神祗的数量并不显少。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的一处陵墓的墙壁上,描绘和记载了741位不同的神祗。(注:J.卡密勒:《卢克索》(J.Kamil,Luxor).Longman,1983,第132页。)古代埃及究竟有多少神祗?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是数以千计。尽管古希腊的神也数以千计,但是,在年代上毕竟是步埃及之后尘,而且在希罗多德看来,“几乎所有神的名字都从埃及传入希腊的。”(注:希罗多德:《历史》,Ⅱ.50.)古埃及的神祗之多,我们还可以举出多种不同名称的蛇神为例。作为法老王冠上的蛇标,眼镜蛇女神瓦寨特,以保护法老为己任。在地下世界,法老还要受到涅黑布·考蛇神的保护。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墓地,以盘卷的眼镜蛇形象出现的是梅列特斯格尔。除了保护法老的蛇神外,还有一些保护人民的各种蛇神。赖涅努特蛇,既是法老的卫士,又是人民的保护者,抚育农业的生长。与农业有关的蛇神,还有塞泰蛇、美海恩蛇等。有一个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太阳神在地下世界航行中,每天与代表黑暗势力的阿波菲斯蛇战斗,否则就无法通过。(注:参看G.哈特:《埃及神与女神词典》(G.Hart, A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6:参看拙著, 《古代埃及的蛇的崇拜与传说》,《埃及学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7—290。)除了蛇神以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埃及人不仅崇拜狮子、狼、鹰、河马和鳄鱼等凶狠动物,而且猫、狗、山羊、公羊、蜜蜂,甚至甲虫等大大小小动物也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在埃及神祗的关系上,一些带有亲属关系和密切相关的诸神往往被组成三联神、八联神或八神团和九神团等。九神团又有大九神和小九神之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埃及的一些性质相同的神,往往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些复合的神,如拉·阿图姆,阿蒙·拉等。复合神的产生表明了埃及神话的变异性质,以便增强神的权威性。
除了众多神灵的崇拜外,埃及宗教的另一特点便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在古代世界,二元的宗教世界观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埃及人看来,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地下世界,或者今世与来世。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古埃及人认为,现实世界是短暂的,地下世界是永恒的。他们苦心追求永恒的世界,所以,他们重视来世甚于今世。古埃及人宁愿不惜一切代价,用优质石材建筑高大的陵墓或壮丽的神庙,而用粗制的泥砖和木料建筑宫殿、居室。这就是为什么埃及的陵墓与神庙纪念性建筑物往往被保存下来,但却难以见到王宫和民宅等一般建筑物。古埃及人为了追求“永恒”世界,他们在人死亡之后,都要把尸体制成木乃伊,甚至动物的尸体也要制成木乃伊,以便长久保存。在埃及人看来,如果要走进“永恒”世界,必须保留尸体的完整性。死人的灵魂,也只有在保全尸体的情况下,能够永久活下去。(注:A.斯彭斯:《古代埃及的死俗》(A.J. Spencer, Death in Ancient Egypt ),Harmondsworth,1982,第30页。)因此, 他们发明了尸体防腐的技术,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即干尸。我国发现的干尸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制作的。埃及人在木乃伊制成后,还有一系列的魔术仪式和丧葬制度相配合,以保证死者在“永恒”世界中的美好前景。
由于古埃及人的浓厚的宗教观念,君主国王利用宗教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宗教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因此,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中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如前所述,古埃及在古王国以后确立君主专制主义的政体。专制君主为了维持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除了加强专制主义政权建设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宗教。宗教活动主要是依靠神庙僧侣完成的。所以,僧侣是古埃及社会中与贵族官僚并驾齐驱的统治集团,是专制君主统治的两大支柱之一。有些僧侣参预政务,往往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在新王国第18王朝时代前半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长,往往兼任政府的维西尔职务,控制政府的行政、财政和法律等。阿蒙僧侣集团有时甚至左右君主的废立。此外,神庙的僧侣集团还掌握大量土地、牲畜、财富和奴隶。从《巴勒莫石碑》来看,至少从第5王朝开始, 君主不断向神庙捐献土地、祭品等。历代法老捐赠神庙财物的记载不胜枚举,其中有日常食品、大小牲畜、金银财宝,各种建筑物、田园,甚至侵占的城市、掠夺来的俘虏等,例如一次就捐献给神庙1578名叙利亚人。到了第20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代,全国土地的14%或10%为神庙所有。(注:岗岛诚太郎,西洋古代史,第2卷,昭和17年,平凡社,第 266页;И.А.斯图切夫斯基:《古代埃及王室经济的寺庙形式》(И.А. Стучевский Фрамовая Хорма ЦарскогоФозяства Древнего Египта). Москва,1962,第11页。)
僧侣集团势力的增长,必然威胁到王权。所以,早在第18王朝埃赫那吞时,便下决心削弱僧侣集团的势力,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由于僧侣集团势力的强大,改革终归于失败。其结果是王权与神权各自维持自己的一部分势力,以致在第21、22王朝时期形成了僧侣与法老的南北对峙的局面。
除了以僧侣集团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影响,甚至左右法老的政权和政治局势外,宗教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非常深刻的。
古埃及的文学包括了神话、传记、教谕、散文、诗歌、戏剧等丰富多样的体裁,所有上述体裁的文学几乎都充斥着宗教的意识或内容。且不论神话、教谕、散文故事,在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诸神的颂歌。《孟斐斯神学》中盖伯与诸神对话的那一部分,或许就是最早的戏剧表演的台词。(注: B. 普里查德:《古代近东文献》( 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Princeten University, 1955,第4—6页。)除了这些通常可以见到的文学体裁外, 在古埃及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是其宗教文学。宗教文学是针对世俗文学而言,最早的宗教文学是流行于第五、六王朝时代的金字塔文。金字塔文是专为法老创作的某些咒文,目的在于使法老死而复活,并维持其统治地位。后来,又出现了主要为贵族奴隶主阶级死者安葬时,用于帮助死者顺利通过奥西里斯冥府之神的审判,并保证来世的美好生活的宗教文献。其中包括棺文、死人书(亡灵书),以及其他的所谓葬仪文、鬼门书等。(注:A.伽德纳:《埃及语法》(A.Gardiner.Egytian Grammar).Oxford,1982 (1927),第18—20页。)
在古埃及的建筑遗迹中,至今我们还能明显地看到宗教的烙印。古埃及建筑上的成就是古代任何民族望尘莫及的。古埃及的陵墓、神庙、祭庙等都是附属于宗教活动。所以,这些建筑物都有雄伟、宏大、庄丽、神秘的特点。无论是吉萨的金字塔,或者卡纳克神庙、哈特舍普苏特的葬祭庙,甚至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岩窟庙,就其规模、造型而言都是古代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无可比拟的。建筑师为法老营造的庞然大物,不论是陵与庙,在内部构造上显现的抑制人们内心世界的神秘的气氛,十足地体现了宗教势力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束缚和控制。
雕刻和绘画艺术也充满了宗教气息,这些艺术品的创作不仅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其主题也都是宣扬神与王的崇高和伟大,以及人们的争取未来的美好愿望。所以,雕刻、浮雕和绘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缺乏自己的独立性。 有的学者认为, 艺术一词在某种意义上通常是使用于今日,而不存在于古埃及。假如古埃及人知道“艺术”,它就不能在其宗教经验的意识之上。(注:C.奥尔德雷德:《埃及艺术》(C.Aldred,Egyptian Art),Thames and Hudson,1986,第11 页。)古埃及的雕塑,主要是神和王的形象的塑造,这些神像和王像往往保存于神庙、祭庙和陵墓中。神像陈列于神庙中是为了供人们拜祭;而王像在祭庙和陵墓中,除了供人们拜祭外,还有作为木乃伊的替身出现在陵墓中。因此,所有的神像与王像,几乎都是一种模式,只有少数劳动者的雕塑,形象逼真、灵活,充满生活气息。浮雕和绘画,也多数出现在神庙和陵墓的壁画上,除了某些国王的军事活动,带有歌功颂德的性质外,宗教活动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和显而易见的。尽管某些浮雕和绘画描绘未来的地下世界,想象和追求未来的美好境域,但是,这些艺术形象也都脱离不了现实的生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现实世界,包括了自然的和社会的。
四、固有的文化传统与兼收并蓄的文明
有人指出:“在埃及人生活的各方面,在它的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上, 仍然能够看到强烈的保守性。 ”(注:《新不列颠百科全书》(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Macropaedia,第6卷,1973,第460 页。)在不少人们的印象中,古埃及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国家,是一个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文明。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把它归咎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南、北濒临地中海和尼罗河的几处大瀑布。这样一种相对闭塞的环境,对于外来民族来说,几乎是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所以,埃及很少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于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实上,这种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并没有限制埃及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内地的交往。
从远古时代起,埃及人通过红海海峡和苏伊士海峡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发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过几个瀑布,经常与埃塞俄比亚人发生密切联系。特别是从新王国时代以后,埃及越来越多的陷入对外军事和商贸活动中。在埃及人的不断对外战争中,埃及帝国成为近东历史上第一个军事霸国,地理环境对它的限制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少,因而,所谓闭塞和保守性也就越来越被对外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抛弃地理环境上的因素,我们所看到的埃及是一个最古老的,维持多年文明的连续性这一特点外,还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埃及人固有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传统。
古埃及人最初生活于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形态和自我为中心的民族意识。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生产活动的工具制造工艺,而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文明。埃及的农业生产紧紧依赖于尼罗河,而尼罗河有规律的泛滥又给埃及人的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固定的模式。在所有一切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某些生产实践的传统习惯。
在古埃及人的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埃及人固有的文化传统。如果说,在古王国时代埃及的传统文化领域中,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宗教活动中已经形成了某些基本法则,那么,到了新王国时代,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古王国时代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某些固有的传统模式。
在古埃及的固有的文化传统中,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颇具代表性。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既不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样可以为几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所利用,又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的演变不同,它仅仅为古代埃及民族所利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 大约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虽然,在这几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语法和词汇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语言,较之法老时期,很少相似之外,(注:A.伽德纳:《埃及语法》,Oxford,1982,第1页。)但是, 象形文字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下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过西奈铭文,最后影响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发明。
象形文字最初是铭刻在公共纪念碑和陵庙墙壁上,形象地描绘不同形态的物体和事务,简直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但是,使用起来不甚方便。所以,在古王国末期,由象形文字演变出来一种便于书写的行书体, 通常称为僧侣体。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即后埃及的第25王朝时期,在僧侣体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更简便的草书形式,即世俗体。古埃及人尽管发明了3种书写形式不同的文字,但都是象形文字的演化。 象形文字及其不同的书写体,维持了古埃及文字的固有传统。不同的是,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始用的科普特文字, 它是古埃及人基督徒后裔科普人发明使用的。科普特文是用希腊字母写成,仅仅补充了7个特殊的字母, 而这几个字母又是渊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
其次,作为古埃及传统文化的另一特点是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的固定模式。
古埃及人是富有创作力的,思想意识活跃的民族。古埃及人没有创作出像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希腊的荷马史诗那样长篇的英雄史诗,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创作了几乎包括后来文学的所有体裁:神奇迷人的神话传说;炫耀功德的传记文学;规范人们行为的教谕文学;引人入胜的散文故事(或小说);虔诚与纯真的诗歌,以及适于表演的戏剧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埃及人追求美好的“永恒”世界的宗教文学、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和固有的文学表现形式构成了埃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创作,特别是雕刻,除了埃赫那吞改革时期的阿玛尔纳艺术外,基本上是建筑物的装饰品,很少作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模式是:1.人物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行进式和坐式。前者是人物的左腿迈开一小步,后者往往是人物坐在底座上或盘腿席地而坐;2.突出法老的高大人物形象。除了法老的巨像外,在法老雕像的腿部往往还陪衬着王后妃子或子女的小雕像;3.人物的雕塑采用“正面律”的原则:头部、身躯保持垂直,面部、双肩和胸部正面展示,两眼向前直视。塑造的人物,脸面呆板、冷漠。浮雕上的人物,通常是头部、面孔以侧面形式表现,眼睛直视前方,上半身为正面,双腿又是侧面;4.人物雕像的不同部位往往着以不同的颜色;5.浮雕与绘画都配合以象形文字的说明。
古埃及人的陵墓、庙宇和纪念碑的建筑风格和构造,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不论近东或希腊、罗马的陵墓建筑都没有古埃及人那样的特殊风格和气魄。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其规模之宏大,造形之雄伟,在古代任何民族的陵墓建筑中是不曾见到的。帝王谷的岩窟墓,其构筑形式之复杂,工程建筑之艰巨也是世界各国少有的。
古埃及的庙宇不仅有祭神的神庙,还有祭王的葬祭庙。庙宇的建筑通常以神庙的模式为主,而神庙的模式通常是由塔门、中庭、柱廊或柱厅与神圣间(圣殿)构成。此外,还配备以方尖碑和狮身人面雕像等装饰性建筑物。古埃及的庙宇建筑,特别是不同形式的列柱,对古代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繁文缛节的丧葬习俗是传统的古埃及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又一表现。古巴比伦像其先前的苏美尔人一样,以物质实惠为主,不修来世。但是,古埃及的宗教意识浓厚,特别是追求“永恒”世界的信念,甚于其他许多民族。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或古埃及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有关灵魂的记述。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人的灵魂有3种:卡、巴、阿克,但主要是前两者。卡是人出生时被创造, 代表了人的生命力,人死后它仍然保存在尸体中,成为人的“替身”;巴是人头鸟身形象的精灵,在人死后可离开尸体,像活在世上那样可到任何地方遨游,但晚间返回尸体中。(注:B.活泰松:《古代埃及的神》(B.Watterson,The Gods of Ancient Egypt),纽约,第84、85页。)为了保证巴能在尸体中安居,必须保证尸体不朽,因而发明了尸体防腐的技术,使之成为干尸,通常音译为木乃伊。
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讲到了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3 种繁简不同的方法。通常是剖腹,取出肝脏,钩出脑浆,冲洗内腔,填充药物、香料,缝好口隙,把处理后的尸体放在曹达中浸泡70天,使之脱水。最后,取出尸体洗净,再缠上亚麻带并涂上树脂。(注:希罗多德:《历史》,Ⅱ,96—88。)这样的木乃伊可以长期保存下来,有的至今已达二、三千年之久。
制作木乃伊仅仅是埃及人丧葬习俗中的一个环节。在人死后,尸体制成木乃伊之前,死者全家人要上街巡行,袒露胸怀,泥涂脸面,号啕大哭,向众人报丧。然后,把尸体送去制作木乃伊。木乃伊制成后,还要雇些哭丧人痛苦流涕,以壮大声势,表示痛心衷悼。(注:希罗多德:《历史》,Ⅱ,86—88。)
制作木乃伊据说有17个仪式,一般为70天或80天,而葬礼甚至10个月。木乃伊制成后,要举行“开口”仪式,让木乃伊能吃、喝、说话,以保证灵魂能活下去。 (注:斯彭斯:《古代埃及的死俗》 A. J.Spencer,(Death in Ancient Egypt),Harmondcworth,1982, 第129页。)
在木乃伊入棺安放时,还要放入“死人书”一类的宗教巫术文献,用咒语保证死者顺利通过冥府之神奥西里斯的审判。
如此繁琐拖拉的丧葬习俗,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古埃及人的灵魂不死意识和系列仪式的丧葬习俗,导致了金字塔、木乃伊和宗教文学的产生,并影响了建筑、医学和科学的发展。
在我们强调古埃及民族文化的固有传统外,也不应忽视古埃及人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和吸收。古埃及人正是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周围国 家和民族的不断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同时,接受了外来文明的先进成就,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发展了古埃及文明。
如前所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特有的书写体系,尽管我们坚持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的发明,但是,我们并不能排除象形文字与两河流域的塞姆文字之某些联系。应该说,两者之间类似之处很多。埃及语具有塞姆语的一个主要特点,即词根是由辅音结合而成的,通常是3 个辅音,况且许多词汇是互有联系的。(注:伽德纳:《埃及语法》,Oxford,1982,第3—4页。)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形成受到了塞姆语文的影响。
在埃及前王朝涅伽达文化Ⅱ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埃及与西亚已经有了交往。所以,有人强调,涅伽达文化Ⅱ不是直接起源于涅伽达文化Ⅰ,而是在涅伽达文化Ⅰ的末期,操塞姆语的西亚民族侵入尼罗河谷,并与土著的埃及人同化,形成了涅伽达文化Ⅱ。(注:E.J.鲍姆伽特:《史前埃及的文化》(E.J.Baumgartel,The Cultures of Prehistoric Egypt),Oxford,1955,第50页;CAH,第Ⅰ卷,第1册,第481页。 )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的希拉康坡里斯的画墓壁画和阿拉克石刀象芽柄图刻上,都描绘了双狮中的英雄形象,显然来源于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斗狮的艺术形象。
在埃及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之间便有了密切交往,两者在制陶技术和涂彩陶器的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埃及古墓中出土的象牙和乌木制品,还有香料和黑曜石都来自埃塞俄比亚。(注:G.莫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第 2 卷,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15页。)这些交流,为埃及文明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在古王国时代以后,特别是新王国时代,埃及与西亚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关系包括了军事冲突和贸易往来。当希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后,他们带来了复合的弓、青铜短剑、盔甲,以及马拉战车等新式武器和装备。这些新式武器和装备被埃及人所利用,在新王国时代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新王国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的繁荣。古埃及人在维持传统的经济生活的同时,引进了苹果、橄榄、西瓜、甜瓜等新品种,后来,还有桃子、梨等水果,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注:吉田作治:《贵族墓的木乃伊》(贵族の墓のミイラたち),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63年,第148、149页。)
此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埃及的王室吸收了外来的血液成分。图特摩斯四世法老迎娶米丹尼公主穆特姆维亚,阿蒙霍特普三世与米丹尼和巴比伦公主联姻,阿蒙霍特普四世与米丹尼的尼斐尔泰悌婚配。有趣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晚年曾向异国的“兄弟”和“父亲”,米丹尼国王图什拉塔要求一尊尼尼微的伊什塔尔女神像,企图以魔法减轻他的痛苦。(注:CAH,第Ⅱ卷第1册,1973,第346页。)
到了希腊、罗马统治时代,埃及被异族长期征服,他们必然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人们把以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时代的埃及艺术称为科普特艺术。科普特艺术曾经受到邻近国家——叙利亚、巴基斯坦,甚至某些研究者认为,还有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科普特艺术接受了古典遗产,所以在埃及的基督教的艺术中,希腊的奥林普斯诸神:阿波罗、爱富罗底、赫尔美斯、潘等受到特别的爱戴。希腊、罗马文化中的英雄题材同样受到欢迎,大约涉及到了20多个英雄。(注:Я.卡考夫金:《科普特艺术中的古典遗产》, 《古代史通报》(Я. Каковкин, Античное наследие в Искусстве Коптского Египта,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 Истории),1997,Ⅰ,第124—128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传统文化中几乎是没有英雄的。
此外,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亚历山大里亚不仅是地中海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在亚历山大里亚聚集了世界各国的优秀学者从事跨国界的科学文化研究。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古埃及人并没有抛弃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而且传统的埃及文化也影响了希腊、罗马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与波斯不同,从不排斥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所以,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古埃及的拉、阿蒙、奥西里斯、荷鲁斯和伊西丝等神的信仰仍在流行。托勒密王朝还修复大量的埃及神庙,包括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和菲莱岛上的伊西丝神庙。罗马统治埃及时代,文化的交往上没有起任何重大变化,菲莱岛上的图拉真纪念堂(公元2 世纪兴建)可以看成是罗马帝国统治时代埃及传统形式与罗马古典形式相结合的典范。
古代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又是古代世界单一民族文化延续最长的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固有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古埃及人并不是闭塞、保守,固步自封的民族。他们通过军事的、和平的途径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而古埃及的传统文化与周围世界,特别是西亚和希腊、罗马文化交往、融合,既丰富了埃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影响了周围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4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00年01期第92~104页
【作者简介】刘文鹏,内蒙古民族师院教授;
令狐若明,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古代埃及是古代世界文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文明有哪些传统的,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固有的特殊性?古埃及文明的重大意义及其在古代世界文明中占有什么地位?由于我们对古代世界文明,特别是古埃及文明长期以来缺乏综合性的、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所以,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最古老的文明,最悠久的古国
作为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的产生。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国家,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就是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以后,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南部产生了苏美尔文明。这些文明的创造者是谁?从上一世纪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认为,古埃及人是非洲的哈姆语系部落与亚洲的塞姆语系部落长期融合发展而成的。从语言方面来考察,目前,人们往往认定古埃及人属于塞(姆)·哈(姆)语系,或称为亚非语族。(注:《剑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CAH〕),第I卷,第1册,1970,第132页。)如果从人种特征来看,古埃及人既不属于白种人,也不属于黑种人。事实上,南方的埃及人与北方的埃及人也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古埃及人的特点是长头颅,椭圆形脸,细长个子,黑色头发并有波状。这样一个非洲的基本群体在很早时就被来源于安纳托利亚和塞姆血统的巴勒斯坦的宽阔头颅的移民所混合、改变而产生了历史上的埃及人。他们是光洁的,具有大脑壳和强壮骨骼的人,手腕和脚腕格外粗大。但是,女人通常是矮小些和更苗条些。(注:C.奥尔德雷德:《埃及人》(C.Aldred.The Egyptians),Thames and Hudson,1987,第63页。)综合以上所述,史前埃及人可以看成是地中海民族之一。
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几乎与古埃及人同时创造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苏美尔人的祖先也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苏美尔”一词并非种族名称,而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术语。至今还有不少学者倾向于把苏美尔人说成是塞姆人,他们在苏美尔语中找到了某些塞姆语词汇,从苏美尔人的诸神中发现了某些神与塞姆人的神的性格相同。(注:三笠宫崇仁译,《考古学所见古代东方史》(考古学カぅ见た古代ォリェント史),岩波书店,1983年,第22页。)但近年有人研究认为,苏美尔人既不同于其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的塞姆语系的亚非语族,又不同于印度·赫梯语族,而是与胡里安人、埃兰人等同属于亚细亚语族。(注:CAH,第I卷,第1册,第145—155页。)
古埃及人与苏美尔人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创造者,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已经建立了奴隶制的城市国家。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上半叶,由各自独立的城市国家发展到统一的王国。而苏美尔文明直到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叶,才被阿卡德人所统一。苏美尔文明仅仅维持了大约1000年。
除了埃及与苏美尔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通常认为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此外,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原始澳语人。
在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叶,代替了苏美尔文明的是阿卡德人。阿卡德人与苏美尔人不同,他们原先散居于苏美尔的北方,阿卡德方言属东北塞姆语,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证明这种方言的证据还是稀有的,这时的方言属古阿卡德语,到了公元前2000年以后,阿卡德语越来越明显地不同于其北方的亚述语和南方的巴比伦语。
阿卡德人在公元前2369年消灭了古老的苏美尔文明,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一直维持到公元前2191年。此后,虽有苏美尔文明的复兴(乌尔第3王朝),但却是短暂的。
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直到公元前2000年代,古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扩大起来。首先是腓尼基与克里特文明。腓尼基人生长在西亚沿海,是地中海上最活跃的民族,最初大概属胡里特人,后来,塞姆语系的迦南人迁入,逐渐与之融合成腓尼基人。与此同时,在爱琴海上,克里特岛也出现了国家。克里特岛上的较晚的线形文学B 已被证明是希腊语,但是,属于其前一时期的线形文字A还未译读成功, 我们只能把它看成是希腊早期文明。
其次,还要提到的是,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作为中华文明先导的夏文明。接着而来的是殷商文明,一直维持到公元前2000年代末。
除了古代文明在世界广阔的地区开展外,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阿卡德文明灭亡后,到公元前2000年代初,又在这些古老文明的废墟上,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塞姆人的一支,阿摩利人在公元前2000年代前半叶在巴比伦城建立第一王朝(公元前1894—1595年),或称古巴比伦王国。在其北方,还有一个塞姆语系的亚述人与之相对立。他们在西亚,甚至在更大范围内,曾经争霸一时。
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小亚产生了赫梯文明,希腊半岛上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赫梯人是由操原始赫梯语的哈梯人被操涅西语的赫梯人所同化而成,而涅西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或印赫语系。(注:CAH.第I卷, 第1册,第142页。)与此同时,南亚古老的印度河文明被雅利安人毁灭了,克里特文明也衰亡了,而迈锡文明仅仅维持到公元前2000年代末。
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的埃及文明产生开始,直至公元前2000年代末为止,欧亚非大陆一些文明兴起了,一些文明衰落了。在已消失或中断的文明中,包括了重要的苏美尔文明,及其后来的阿卡德、亚述和古巴比伦文明;还有印度阿文明和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唯有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文明的发展没有中断。在这一、二千年中,古埃及文明经历了早王朝、古王国和新王国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发展成古代西亚北非地区的一大霸国。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与苏美尔、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夏商文明同样都是奴隶占有制的文明国家。“奴隶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第172页。 )尽管有人否认奴隶制在古代世界存在的普遍性,但是,至今仍没有充分证据能够为多数人的接受。在古代埃及主导的阶级关系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此外,还有一大批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的半自由的依附民。古埃及的奴隶从事各种不同职业,具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就其来源而言,有战俘奴隶、家生奴隶、债务奴隶和奉献奴隶等,例如,伊苏、拜克、赫姆、麦列特、麦尔特、塞姆德特、杰特等。(注:A. 贝凯尔:《法老埃及的奴隶制》(A. Bakir, Slavary inPharaohnic Egypt),开罗,1952,第14—36页。)就奴隶的所有主来说,有王室奴隶、神庙奴隶、贵族或私人奴隶。他们不仅可以被买卖,还可以被雇佣或租用。(注:《古代东方史文选》(Фрестомат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Древнего Востока),莫斯科,1963,第109—110页。)随着新王国埃及霸权的建立,埃及奴隶制达到全盛时代。但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以后,埃及帝国逐渐衰落了。
在公元前1000年代以后,古代世界文明进一步扩大,其特点是各文明国家之间的交往、冲突越来越频繁。在这一阶段,先是雅利安人的印度文明的出现。接着是亚述帝国的形成,它不仅称霸西亚,而且一度征服埃及的一部分。在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先后也出现了希腊、罗马文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占领了埃及, 接着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罗马又扩张到埃及,代替了托勒密王朝,一直统治到公元641年(包括东罗马帝国)阿拉伯人的征服。
从公元前1000年代后,即埃及后王朝时代,埃及先后被努比亚人(第25王朝)、亚述人和波斯人(第27、31王朝)所征服。但是,埃及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埃及本民族的王朝体系并未完全断绝,仍然保持它的连续性。在希腊人、罗马人统治埃及时代,埃及人仍然维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除了少数上层分子外,仍然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尽管文字有些变动。希腊、罗马统治时代的埃及、埃及人争取民族解放的反罗马起义的斗争始终没有停顿。公元641年, 埃及被阿拉伯人所征服,古老的埃及文明,即奴隶制的埃及文明被阿拉伯人的封建制文明所代替。
总之,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始终保留了它的连续性。其他的古老文明,即古代世界的奴隶制文明先后中断或消亡了。中国的古文明没有被外来民族所冲击、破坏。但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结束了奴隶制,古代文明没落了,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唯有埃及古文明维持、延续到公元7世纪,大约有4000年之久。 尽管古埃及文明受到其他民族的冲击,但是,埃及仍然是埃及人的埃及,埃及民族及其古老的文明传统,仍然维持、延续下来。公元7世纪, 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阿拉伯人根本不同于古埃及人,阿拉伯人属塞姆语系,而且他们创造了穆斯林文明。从公元7世纪后, 阿拉伯人的穆斯林文明逐渐代替了古埃及文明。从此以后,直至今日,埃及是阿拉伯人的埃及,古老的埃及文明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融合东、西方君主制的典型的专制主义
提起专制主义制度,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所谓“东方专制主义”,而在“东方专制主义”概念中,又以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为典型。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可谓这一反科学概念的代表作。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其出发点是“治水社会”和“治水文明”。所谓“治水社会”,在他看来就是“农业管理者的专制制度”,这种专制主义制度就是“最专制的文明”。由此他发明了“治水专制主义”的理论,他认为“治水专制主义的权力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又引伸出东方专制主义的“极权主义”。
在魏特夫的“治水专制主义”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治水社会”分成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治水社会”的核心地区又分成两大类或四大类型,而古埃及被划在治水强度最大的所谓“紧密类型”的国家,因而把古埃及说成是东方专制主义的典型。(注: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6、 168页。)
古埃及是否是“治水专制主义”,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成为专制主义的典型?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讨论。
我们承认,古埃及是专制主义国家,但并非一开始就是专制主义;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也并非是“治水专制主义”。的确,古埃及人由于尼罗河流域的季节性的水位的变化,特别是在缺水的干旱季节,不能不进行水利灌溉工作。但是,专制主义制度并不产生于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古埃及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早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已经开始。在蝎王权标头上刻划的蝎王主持开渠仪式,就足以证明君主国王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但是,在那时甚至以后的早王朝时代,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当时的埃及已经是专制主义国家,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各邦君主国王的争取实现国家的最后统一。
在古王国时代随着国家统一的最终确立和巩固、王权的强化,专制主义才开始形成。所谓专制主义,乃是国家体制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在专制主义政权统治下,君主具有绝对的、无限的权力。君主国王的统治,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为任何法律和规范所限制。法老作为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君主,具有法律、行政和财政等方面的无限权力,实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一人的绝对统治。金字塔的建筑足以象征专制主义统治的绝对权力。但是,在古王国时代,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水利建设工程。恰恰相反,有不少资料证明,在古王国末期和第一中间期,地方政府和州的统治者负责进行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阿西尤特州的凯悌铭文曾讲到了他通过安装水闸,引水上“山”,开拓耕地。(注:J.H.布雷斯特德:《古代埃及文献》(J.H. Brested.Ancient Record of Egypt),第1 卷,1962,第188—189页。)所以,至少在第12王朝以前,水利灌溉工程是地方政府的事情,还没有中央政府统一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注:K.W.巴策尔:《埃及的早期水利文明》( K. W. Butzer,Early Hydrao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Chicago and London,1976.第50、110页;参看拙文,《“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历史的扭曲》、《史学理论研究》, 1993年第3期第22、23页。)因此,把埃及的专制主义说成是“治水专制主义”,显然是一种臆造。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专制君主对奴隶,以及广大自由农民的阶级统治的基础上,是阶级关系尖锐化的结果。
其次,我们所说的古埃及专制主义是专制主义的典型,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根本不同。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产生于古王国时代,经过中王国到新王国时代,随着对外的称霸,和国内奴隶制的发展繁荣,专制主义才发展、强化起来。但是,这仅仅是古埃及专制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直至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代,埃及的专制主义才发展到顶峰。
古代希腊和罗马往往被看成是民主、共和政治的典型。但是,不论希腊或罗马也出现过专制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其顿·希腊或罗马在征服了埃及之后,在法老埃及专制主义基础上,以马其顿·希腊或罗马帝国的专制主义制度统治埃及,形成了东西方专制主义相合的,更强化的专制主义政权。这种新型的政权不仅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专制主义统治,而且也体现了征服者对被征服民族的专政。这种融合了东西方的君主专制主义,即东西方的专制主义的结合而形成的托勒密埃及和罗马帝国埃及的新型的专制主义才是古代世界专制主义的典型。
在这种新的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下,以马其顿·希腊和罗马奴隶主集团的统治为主并与埃及土著的上层份子联合专政,必然强化了君主和国家的权力。其主要表现和特征是:1、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与法老埃及时代不同,除了地方行政诺姆首长外,还设置相应的地方驻在军官,使军、政长官互相牵制。(注:H.贝尔:《从亚历山大大帝至阿拉伯征服的埃及》(H.Bell.Egypt from Alexander the Great to Arab Conquest),Oxford,1956,第44页。)2、 君主直接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并实行垄断经济和专卖制度。君主国王任命财政大臣,设立中央银行,直接掌管国家财政事务并控制国家谷仓和金库。在某些重要生产领域实行国家垄断经济和专卖制度。如纺织、造纸、谷物、油盐、酒等。(注: W. 塔恩:《希腊化文明》( W. Tarn , Hellenestic Civilization),London.第191、192、196页。)3. 托勒密王朝把全国农民变成“劳伊”,罗马帝国采用强制代耕等政策,加强了君主对农民的统治。4.两种不同体系的法律制度:希腊人的城市法和埃及人的土著民族法的实施,(注:W.塔恩:《希腊化文明》,London.第 196 、197页。CAH.第Ⅶ卷,第1册,第155页。 )加强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民族之间对立。在某些大自治市,希腊人有更大的自治权。
有些人在强调东方专制主义的同时,往往把它与西方的民主政治相对比,显然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有其产生、发展和强化的过程。古埃及专制主义的强化,恰恰是在马其顿·希腊和罗马统治的时代,而不是法老时代。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之成为典型,并不在于“治水”,而是东西方专制主义的融合,恰恰是由于西方征服者对土著埃及人强化统治的结果。
三、浓厚的宗教意识及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思想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却是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一种被颠倒了的思想意识。在古代世界,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往往显得软弱无力;在君主贵族的统治下,社会严重分化,人民群众又无可奈何。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宗教,即祭祀神灵和举行礼拜仪式等手段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追求美好的人生。统治阶级恰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把宗教作为奴役、统治的一种手段。
宗教在古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代埃及则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宗教不仅干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而且影响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渗透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相对闭塞的古埃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无形的控制和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神权、王权的专制主义统治。
任何一种宗教,首先是人们对神话概念普遍运用的默认。古代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而最早的关于民生的内容之一,就是所谓“创世”的神话。古代埃及的关于宇宙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在古代埃及,保留了“创世论”的三大宇宙神学体系:赫利奥坡里斯神学、赫尔摩坡里斯神学和孟斐斯神学。赫利奥坡里斯是太阳神拉的崇拜中心,赫利奥坡里斯神学是早王朝时代流行的宇宙创造的最早的神话学说。该神学以阿图姆为造物主,并保留了大九神的起源及其与王权关系的神话。赫尔摩坡里斯神学鼓吹八神团,显然来自于赫利奥坡里斯神学。孟斐斯神学以普塔神的创世为主,并保存了有关荷鲁斯和塞特之争的神话。宇宙创始的三大神学体系,反映了在不同中心形成的古埃及人关于宇宙及其起源的不同的观念,展现了古埃及人对天地大自然崇拜的普遍性。(注:参看拙著,《古埃及“创世论”的宇宙神学》、《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6—10页。)
古埃及的神灵众多、面广,是古埃及人浓厚宗教意识的另一表现。古埃及的神话保留下来的虽然不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那样丰富,但是,神祗的数量并不显少。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的一处陵墓的墙壁上,描绘和记载了741位不同的神祗。(注:J.卡密勒:《卢克索》(J.Kamil,Luxor).Longman,1983,第132页。)古代埃及究竟有多少神祗?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是数以千计。尽管古希腊的神也数以千计,但是,在年代上毕竟是步埃及之后尘,而且在希罗多德看来,“几乎所有神的名字都从埃及传入希腊的。”(注:希罗多德:《历史》,Ⅱ.50.)古埃及的神祗之多,我们还可以举出多种不同名称的蛇神为例。作为法老王冠上的蛇标,眼镜蛇女神瓦寨特,以保护法老为己任。在地下世界,法老还要受到涅黑布·考蛇神的保护。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墓地,以盘卷的眼镜蛇形象出现的是梅列特斯格尔。除了保护法老的蛇神外,还有一些保护人民的各种蛇神。赖涅努特蛇,既是法老的卫士,又是人民的保护者,抚育农业的生长。与农业有关的蛇神,还有塞泰蛇、美海恩蛇等。有一个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太阳神在地下世界航行中,每天与代表黑暗势力的阿波菲斯蛇战斗,否则就无法通过。(注:参看G.哈特:《埃及神与女神词典》(G.Hart, A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6:参看拙著, 《古代埃及的蛇的崇拜与传说》,《埃及学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7—290。)除了蛇神以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埃及人不仅崇拜狮子、狼、鹰、河马和鳄鱼等凶狠动物,而且猫、狗、山羊、公羊、蜜蜂,甚至甲虫等大大小小动物也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在埃及神祗的关系上,一些带有亲属关系和密切相关的诸神往往被组成三联神、八联神或八神团和九神团等。九神团又有大九神和小九神之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埃及的一些性质相同的神,往往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些复合的神,如拉·阿图姆,阿蒙·拉等。复合神的产生表明了埃及神话的变异性质,以便增强神的权威性。
除了众多神灵的崇拜外,埃及宗教的另一特点便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在古代世界,二元的宗教世界观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埃及人看来,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地下世界,或者今世与来世。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古埃及人认为,现实世界是短暂的,地下世界是永恒的。他们苦心追求永恒的世界,所以,他们重视来世甚于今世。古埃及人宁愿不惜一切代价,用优质石材建筑高大的陵墓或壮丽的神庙,而用粗制的泥砖和木料建筑宫殿、居室。这就是为什么埃及的陵墓与神庙纪念性建筑物往往被保存下来,但却难以见到王宫和民宅等一般建筑物。古埃及人为了追求“永恒”世界,他们在人死亡之后,都要把尸体制成木乃伊,甚至动物的尸体也要制成木乃伊,以便长久保存。在埃及人看来,如果要走进“永恒”世界,必须保留尸体的完整性。死人的灵魂,也只有在保全尸体的情况下,能够永久活下去。(注:A.斯彭斯:《古代埃及的死俗》(A.J. Spencer, Death in Ancient Egypt ),Harmondsworth,1982,第30页。)因此, 他们发明了尸体防腐的技术,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即干尸。我国发现的干尸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制作的。埃及人在木乃伊制成后,还有一系列的魔术仪式和丧葬制度相配合,以保证死者在“永恒”世界中的美好前景。
由于古埃及人的浓厚的宗教观念,君主国王利用宗教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宗教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因此,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中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如前所述,古埃及在古王国以后确立君主专制主义的政体。专制君主为了维持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除了加强专制主义政权建设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宗教。宗教活动主要是依靠神庙僧侣完成的。所以,僧侣是古埃及社会中与贵族官僚并驾齐驱的统治集团,是专制君主统治的两大支柱之一。有些僧侣参预政务,往往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在新王国第18王朝时代前半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长,往往兼任政府的维西尔职务,控制政府的行政、财政和法律等。阿蒙僧侣集团有时甚至左右君主的废立。此外,神庙的僧侣集团还掌握大量土地、牲畜、财富和奴隶。从《巴勒莫石碑》来看,至少从第5王朝开始, 君主不断向神庙捐献土地、祭品等。历代法老捐赠神庙财物的记载不胜枚举,其中有日常食品、大小牲畜、金银财宝,各种建筑物、田园,甚至侵占的城市、掠夺来的俘虏等,例如一次就捐献给神庙1578名叙利亚人。到了第20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代,全国土地的14%或10%为神庙所有。(注:岗岛诚太郎,西洋古代史,第2卷,昭和17年,平凡社,第 266页;И.А.斯图切夫斯基:《古代埃及王室经济的寺庙形式》(И.А. Стучевский Фрамовая Хорма ЦарскогоФозяства Древнего Египта). Москва,1962,第11页。)
僧侣集团势力的增长,必然威胁到王权。所以,早在第18王朝埃赫那吞时,便下决心削弱僧侣集团的势力,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由于僧侣集团势力的强大,改革终归于失败。其结果是王权与神权各自维持自己的一部分势力,以致在第21、22王朝时期形成了僧侣与法老的南北对峙的局面。
除了以僧侣集团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影响,甚至左右法老的政权和政治局势外,宗教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非常深刻的。
古埃及的文学包括了神话、传记、教谕、散文、诗歌、戏剧等丰富多样的体裁,所有上述体裁的文学几乎都充斥着宗教的意识或内容。且不论神话、教谕、散文故事,在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诸神的颂歌。《孟斐斯神学》中盖伯与诸神对话的那一部分,或许就是最早的戏剧表演的台词。(注: B. 普里查德:《古代近东文献》( 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Princeten University, 1955,第4—6页。)除了这些通常可以见到的文学体裁外, 在古埃及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是其宗教文学。宗教文学是针对世俗文学而言,最早的宗教文学是流行于第五、六王朝时代的金字塔文。金字塔文是专为法老创作的某些咒文,目的在于使法老死而复活,并维持其统治地位。后来,又出现了主要为贵族奴隶主阶级死者安葬时,用于帮助死者顺利通过奥西里斯冥府之神的审判,并保证来世的美好生活的宗教文献。其中包括棺文、死人书(亡灵书),以及其他的所谓葬仪文、鬼门书等。(注:A.伽德纳:《埃及语法》(A.Gardiner.Egytian Grammar).Oxford,1982 (1927),第18—20页。)
在古埃及的建筑遗迹中,至今我们还能明显地看到宗教的烙印。古埃及建筑上的成就是古代任何民族望尘莫及的。古埃及的陵墓、神庙、祭庙等都是附属于宗教活动。所以,这些建筑物都有雄伟、宏大、庄丽、神秘的特点。无论是吉萨的金字塔,或者卡纳克神庙、哈特舍普苏特的葬祭庙,甚至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岩窟庙,就其规模、造型而言都是古代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无可比拟的。建筑师为法老营造的庞然大物,不论是陵与庙,在内部构造上显现的抑制人们内心世界的神秘的气氛,十足地体现了宗教势力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束缚和控制。
雕刻和绘画艺术也充满了宗教气息,这些艺术品的创作不仅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其主题也都是宣扬神与王的崇高和伟大,以及人们的争取未来的美好愿望。所以,雕刻、浮雕和绘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缺乏自己的独立性。 有的学者认为, 艺术一词在某种意义上通常是使用于今日,而不存在于古埃及。假如古埃及人知道“艺术”,它就不能在其宗教经验的意识之上。(注:C.奥尔德雷德:《埃及艺术》(C.Aldred,Egyptian Art),Thames and Hudson,1986,第11 页。)古埃及的雕塑,主要是神和王的形象的塑造,这些神像和王像往往保存于神庙、祭庙和陵墓中。神像陈列于神庙中是为了供人们拜祭;而王像在祭庙和陵墓中,除了供人们拜祭外,还有作为木乃伊的替身出现在陵墓中。因此,所有的神像与王像,几乎都是一种模式,只有少数劳动者的雕塑,形象逼真、灵活,充满生活气息。浮雕和绘画,也多数出现在神庙和陵墓的壁画上,除了某些国王的军事活动,带有歌功颂德的性质外,宗教活动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和显而易见的。尽管某些浮雕和绘画描绘未来的地下世界,想象和追求未来的美好境域,但是,这些艺术形象也都脱离不了现实的生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现实世界,包括了自然的和社会的。
四、固有的文化传统与兼收并蓄的文明
有人指出:“在埃及人生活的各方面,在它的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上, 仍然能够看到强烈的保守性。 ”(注:《新不列颠百科全书》(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Macropaedia,第6卷,1973,第460 页。)在不少人们的印象中,古埃及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国家,是一个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文明。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把它归咎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南、北濒临地中海和尼罗河的几处大瀑布。这样一种相对闭塞的环境,对于外来民族来说,几乎是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所以,埃及很少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于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实上,这种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并没有限制埃及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内地的交往。
从远古时代起,埃及人通过红海海峡和苏伊士海峡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发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过几个瀑布,经常与埃塞俄比亚人发生密切联系。特别是从新王国时代以后,埃及越来越多的陷入对外军事和商贸活动中。在埃及人的不断对外战争中,埃及帝国成为近东历史上第一个军事霸国,地理环境对它的限制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少,因而,所谓闭塞和保守性也就越来越被对外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抛弃地理环境上的因素,我们所看到的埃及是一个最古老的,维持多年文明的连续性这一特点外,还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埃及人固有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传统。
古埃及人最初生活于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形态和自我为中心的民族意识。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生产活动的工具制造工艺,而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文明。埃及的农业生产紧紧依赖于尼罗河,而尼罗河有规律的泛滥又给埃及人的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固定的模式。在所有一切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某些生产实践的传统习惯。
在古埃及人的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埃及人固有的文化传统。如果说,在古王国时代埃及的传统文化领域中,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宗教活动中已经形成了某些基本法则,那么,到了新王国时代,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古王国时代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某些固有的传统模式。
在古埃及的固有的文化传统中,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颇具代表性。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既不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样可以为几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所利用,又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的演变不同,它仅仅为古代埃及民族所利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 大约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虽然,在这几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语法和词汇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语言,较之法老时期,很少相似之外,(注:A.伽德纳:《埃及语法》,Oxford,1982,第1页。)但是, 象形文字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下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过西奈铭文,最后影响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发明。
象形文字最初是铭刻在公共纪念碑和陵庙墙壁上,形象地描绘不同形态的物体和事务,简直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但是,使用起来不甚方便。所以,在古王国末期,由象形文字演变出来一种便于书写的行书体, 通常称为僧侣体。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即后埃及的第25王朝时期,在僧侣体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更简便的草书形式,即世俗体。古埃及人尽管发明了3种书写形式不同的文字,但都是象形文字的演化。 象形文字及其不同的书写体,维持了古埃及文字的固有传统。不同的是,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始用的科普特文字, 它是古埃及人基督徒后裔科普人发明使用的。科普特文是用希腊字母写成,仅仅补充了7个特殊的字母, 而这几个字母又是渊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
其次,作为古埃及传统文化的另一特点是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的固定模式。
古埃及人是富有创作力的,思想意识活跃的民族。古埃及人没有创作出像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希腊的荷马史诗那样长篇的英雄史诗,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创作了几乎包括后来文学的所有体裁:神奇迷人的神话传说;炫耀功德的传记文学;规范人们行为的教谕文学;引人入胜的散文故事(或小说);虔诚与纯真的诗歌,以及适于表演的戏剧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埃及人追求美好的“永恒”世界的宗教文学、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和固有的文学表现形式构成了埃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创作,特别是雕刻,除了埃赫那吞改革时期的阿玛尔纳艺术外,基本上是建筑物的装饰品,很少作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模式是:1.人物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行进式和坐式。前者是人物的左腿迈开一小步,后者往往是人物坐在底座上或盘腿席地而坐;2.突出法老的高大人物形象。除了法老的巨像外,在法老雕像的腿部往往还陪衬着王后妃子或子女的小雕像;3.人物的雕塑采用“正面律”的原则:头部、身躯保持垂直,面部、双肩和胸部正面展示,两眼向前直视。塑造的人物,脸面呆板、冷漠。浮雕上的人物,通常是头部、面孔以侧面形式表现,眼睛直视前方,上半身为正面,双腿又是侧面;4.人物雕像的不同部位往往着以不同的颜色;5.浮雕与绘画都配合以象形文字的说明。
古埃及人的陵墓、庙宇和纪念碑的建筑风格和构造,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不论近东或希腊、罗马的陵墓建筑都没有古埃及人那样的特殊风格和气魄。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其规模之宏大,造形之雄伟,在古代任何民族的陵墓建筑中是不曾见到的。帝王谷的岩窟墓,其构筑形式之复杂,工程建筑之艰巨也是世界各国少有的。
古埃及的庙宇不仅有祭神的神庙,还有祭王的葬祭庙。庙宇的建筑通常以神庙的模式为主,而神庙的模式通常是由塔门、中庭、柱廊或柱厅与神圣间(圣殿)构成。此外,还配备以方尖碑和狮身人面雕像等装饰性建筑物。古埃及的庙宇建筑,特别是不同形式的列柱,对古代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繁文缛节的丧葬习俗是传统的古埃及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又一表现。古巴比伦像其先前的苏美尔人一样,以物质实惠为主,不修来世。但是,古埃及的宗教意识浓厚,特别是追求“永恒”世界的信念,甚于其他许多民族。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或古埃及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有关灵魂的记述。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人的灵魂有3种:卡、巴、阿克,但主要是前两者。卡是人出生时被创造, 代表了人的生命力,人死后它仍然保存在尸体中,成为人的“替身”;巴是人头鸟身形象的精灵,在人死后可离开尸体,像活在世上那样可到任何地方遨游,但晚间返回尸体中。(注:B.活泰松:《古代埃及的神》(B.Watterson,The Gods of Ancient Egypt),纽约,第84、85页。)为了保证巴能在尸体中安居,必须保证尸体不朽,因而发明了尸体防腐的技术,使之成为干尸,通常音译为木乃伊。
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讲到了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3 种繁简不同的方法。通常是剖腹,取出肝脏,钩出脑浆,冲洗内腔,填充药物、香料,缝好口隙,把处理后的尸体放在曹达中浸泡70天,使之脱水。最后,取出尸体洗净,再缠上亚麻带并涂上树脂。(注:希罗多德:《历史》,Ⅱ,96—88。)这样的木乃伊可以长期保存下来,有的至今已达二、三千年之久。
制作木乃伊仅仅是埃及人丧葬习俗中的一个环节。在人死后,尸体制成木乃伊之前,死者全家人要上街巡行,袒露胸怀,泥涂脸面,号啕大哭,向众人报丧。然后,把尸体送去制作木乃伊。木乃伊制成后,还要雇些哭丧人痛苦流涕,以壮大声势,表示痛心衷悼。(注:希罗多德:《历史》,Ⅱ,86—88。)
制作木乃伊据说有17个仪式,一般为70天或80天,而葬礼甚至10个月。木乃伊制成后,要举行“开口”仪式,让木乃伊能吃、喝、说话,以保证灵魂能活下去。 (注:斯彭斯:《古代埃及的死俗》 A. J.Spencer,(Death in Ancient Egypt),Harmondcworth,1982, 第129页。)
在木乃伊入棺安放时,还要放入“死人书”一类的宗教巫术文献,用咒语保证死者顺利通过冥府之神奥西里斯的审判。
如此繁琐拖拉的丧葬习俗,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古埃及人的灵魂不死意识和系列仪式的丧葬习俗,导致了金字塔、木乃伊和宗教文学的产生,并影响了建筑、医学和科学的发展。
在我们强调古埃及民族文化的固有传统外,也不应忽视古埃及人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和吸收。古埃及人正是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周围国 家和民族的不断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同时,接受了外来文明的先进成就,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发展了古埃及文明。
如前所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特有的书写体系,尽管我们坚持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的发明,但是,我们并不能排除象形文字与两河流域的塞姆文字之某些联系。应该说,两者之间类似之处很多。埃及语具有塞姆语的一个主要特点,即词根是由辅音结合而成的,通常是3 个辅音,况且许多词汇是互有联系的。(注:伽德纳:《埃及语法》,Oxford,1982,第3—4页。)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形成受到了塞姆语文的影响。
在埃及前王朝涅伽达文化Ⅱ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埃及与西亚已经有了交往。所以,有人强调,涅伽达文化Ⅱ不是直接起源于涅伽达文化Ⅰ,而是在涅伽达文化Ⅰ的末期,操塞姆语的西亚民族侵入尼罗河谷,并与土著的埃及人同化,形成了涅伽达文化Ⅱ。(注:E.J.鲍姆伽特:《史前埃及的文化》(E.J.Baumgartel,The Cultures of Prehistoric Egypt),Oxford,1955,第50页;CAH,第Ⅰ卷,第1册,第481页。 )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的希拉康坡里斯的画墓壁画和阿拉克石刀象芽柄图刻上,都描绘了双狮中的英雄形象,显然来源于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斗狮的艺术形象。
在埃及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之间便有了密切交往,两者在制陶技术和涂彩陶器的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埃及古墓中出土的象牙和乌木制品,还有香料和黑曜石都来自埃塞俄比亚。(注:G.莫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第 2 卷,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15页。)这些交流,为埃及文明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在古王国时代以后,特别是新王国时代,埃及与西亚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关系包括了军事冲突和贸易往来。当希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后,他们带来了复合的弓、青铜短剑、盔甲,以及马拉战车等新式武器和装备。这些新式武器和装备被埃及人所利用,在新王国时代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新王国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的繁荣。古埃及人在维持传统的经济生活的同时,引进了苹果、橄榄、西瓜、甜瓜等新品种,后来,还有桃子、梨等水果,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注:吉田作治:《贵族墓的木乃伊》(贵族の墓のミイラたち),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63年,第148、149页。)
此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埃及的王室吸收了外来的血液成分。图特摩斯四世法老迎娶米丹尼公主穆特姆维亚,阿蒙霍特普三世与米丹尼和巴比伦公主联姻,阿蒙霍特普四世与米丹尼的尼斐尔泰悌婚配。有趣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晚年曾向异国的“兄弟”和“父亲”,米丹尼国王图什拉塔要求一尊尼尼微的伊什塔尔女神像,企图以魔法减轻他的痛苦。(注:CAH,第Ⅱ卷第1册,1973,第346页。)
到了希腊、罗马统治时代,埃及被异族长期征服,他们必然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人们把以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时代的埃及艺术称为科普特艺术。科普特艺术曾经受到邻近国家——叙利亚、巴基斯坦,甚至某些研究者认为,还有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科普特艺术接受了古典遗产,所以在埃及的基督教的艺术中,希腊的奥林普斯诸神:阿波罗、爱富罗底、赫尔美斯、潘等受到特别的爱戴。希腊、罗马文化中的英雄题材同样受到欢迎,大约涉及到了20多个英雄。(注:Я.卡考夫金:《科普特艺术中的古典遗产》, 《古代史通报》(Я. Каковкин, Античное наследие в Искусстве Коптского Египта,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 Истории),1997,Ⅰ,第124—128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传统文化中几乎是没有英雄的。
此外,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亚历山大里亚不仅是地中海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在亚历山大里亚聚集了世界各国的优秀学者从事跨国界的科学文化研究。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古埃及人并没有抛弃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而且传统的埃及文化也影响了希腊、罗马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与波斯不同,从不排斥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所以,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古埃及的拉、阿蒙、奥西里斯、荷鲁斯和伊西丝等神的信仰仍在流行。托勒密王朝还修复大量的埃及神庙,包括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和菲莱岛上的伊西丝神庙。罗马统治埃及时代,文化的交往上没有起任何重大变化,菲莱岛上的图拉真纪念堂(公元2 世纪兴建)可以看成是罗马帝国统治时代埃及传统形式与罗马古典形式相结合的典范。
古代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又是古代世界单一民族文化延续最长的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固有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古埃及人并不是闭塞、保守,固步自封的民族。他们通过军事的、和平的途径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而古埃及的传统文化与周围世界,特别是西亚和希腊、罗马文化交往、融合,既丰富了埃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影响了周围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