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资本的需求
舒小昀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9年07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1999年02期第11~16页
【作者简介】舒小昀,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210093
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历来受到研究工业革命的学者的重视,有些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投资率的成倍增加,例如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是生产投资率从5%以下上升到10 %以上的过程(注: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把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和高频消费阶段五个阶段,后来,他又在《政治与增长阶段》中提出第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阶段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时期。参见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W.W.Rostow,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 剑桥1971年版,第8页。); 刘易斯认为所有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过去某个时期都经历过经济加速增长的阶段,其中每年的纯投资率从5 %以下上升到12%以上的那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注: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A.Lewis,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伦敦 1975年版,第208页。)。 这些把工业革命描述为投资率这一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理论尽管在表述方式上有差异,但都一致认为,在经济迅速增长时期,资本需求会大幅度增加。然而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历史事实不能证明这一结论,即使当时在国民经济中资本需求最大、资本需求增长最快的工业部门也没有出现这种迅速增长。
事实证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资本需求并不大,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逐步积累来完成的,并不可能靠强化投资来实现。只是到了1830年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厂规模的扩大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的需求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将从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的特征、工业部门的资本配置、工业部门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变更三个方面来分析资本需求情况,最后概述资本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
一、工业部门的特征
工业革命是依靠采用新技术发明完成的,然而,技术发明及其应用都是资本的一种物化形态。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厂规模一般不大,多种能源并用,工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工厂制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并存。这些特征决定了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不会太大。
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发展的先导部门,纺织业一般在相距不远但已经专业化的工厂中分散进行生产,把纺和织结合在一起的工厂在1830年后才大量出现。当时所谓的纺纱厂大多数雇佣10—12个左右的男女工人,只有几架珍妮纺纱机和骡机。即使在冶铁工厂中每座冶铁炉一般只配备7名工人:2名翻砂工、2名装填工、2名选料工以及1 名司炉(注:阿迪:《工业革命时期的煤铁群,1760—1860年》(John Addy,A Coal and Iron Communit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1760 —1860),剑桥1968年版,第6页。)。 据太阳火灾保险公司的保险单据记载,1797年投保的300家阿克赖特式工厂和600家克隆普顿式工厂中大部分使用改建的厂房。1795年在斯托克波特一地至少有50家纺纱厂的固定资产报价大约在50—300 英镑之间(注:切普曼:《工业革命时期的棉纺织工业》(S. D. Chapman, The Cotten Industry in theIndustrial Revolution),麦克米兰公司1977年版,第29页。)。 可见,当时工厂规模一般不大。
这一时期工厂使用的能源有多种来源。在蒸汽机广泛使用前,人类所支配的能源主要包括人力、畜力、风力、水力以及树木、木炭和煤炭等。即使在蒸汽机被应用到工厂以后,这些能源仍具有竞争力,在工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地区,水轮机很长时间还被普遍使用。据统计,到18世纪末,英国工厂使用的蒸汽机不足1000台,总资本不超过50万镑(注:迪恩、科尔:《1688—1959年英国经济增长》(Phyllis Deane and W.A.Col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 — 1959: Trends and Structure),剑桥1969年版,第262页。)。甚至到了1835年, 水轮机仍与蒸汽机被并列使用,这可以从下列地区两种动力机件数的比例中得到证明:苏格兰224∶214,兰开郡184∶340,约克郡西区582∶526,柴郡249∶94,斯塔福德郡13∶3,德比郡33∶63(注: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6页。)。多种能源并用减轻了工业部门对蒸汽动力这种昂贵新能源的依赖,降低了工业对资本的需求。
事实上,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工业生产技术仍然相当简单,物化在技术中的最大资本恐怕要算鼓风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许多工业部门中仍占统治地位,“18世纪主要煤矿采掘中心……仍采用艰难的人力劳动。……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在苏格兰,搬煤工继续在搬运煤块,将170磅重的煤背在背上,并将背带勒在前额上, 从煤场运到浅矿井并运往贮煤场”(注: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5页。)。到1840年前,煤矿中使用的起重机往往也只有二三十匹马力(注:克拉潘:《英国现代经济史》(John H. Clapham,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The Early Railway Age 1820—1850),剑桥1930年版,第436页。)。 即使在某些部门出现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后,从技术发明的出现到推广使用存在一段“时滞”,卡特赖特在1785年发明了动力织布机,但到1805年以后动力织布工业才发展起来。由于工业革命是渐进式的演变,并不存在突然的技术大变革,资本需求增长缓慢。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发明和革新的应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有些发明和革新本身就是资本节约型的。1792年,一架40个纱锭的珍妮纺纱机只需要花6英镑就可以购买到,旧货价格更低。 当时所谓的机器的结构并不复杂,其部件仍以木料为主,正如布罗代尔曾经指出的:“水陆运输工具、机器和其他工具都用木材制造(金属部件始终有限);织机和纺车、榨油机和抽水机以及大部分农具也是用木材制造的。”(注: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428页。)在整个18世纪,斜井和地下通道一直是煤炭工业资本花费最多的部分,到19世纪初出现了绞车、拖运设备,这些设备不过是绳索、绞盘而已(注:米切尔:《英国煤炭经济的发展》(B.R.Mitchell,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oal Industry),剑桥1984年版,第41页。)。 这只是资本使用形式的转换,并不需要增加资本投入,有的还减少了资本的需求。
即使在英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后,新式工厂与手工工场并存的局面仍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局面决定了工业所需要的资本是逐步增加的。英国工业革命初期棉织品的经线常常是在工厂中用水力纺纱机纺的,纬线则是在农舍中用骡机纺的。骡机虽然代替了水力纺纱机,但同水力纺纱机一样适合于家庭生产,它到1780年已经普及到乡村,又使小生产在那里延长了相当一段时间。其他工业部门也是如此:形同星云的无数家庭小作坊、位置分散但互相联系的手工工场、拥有机器设备并利用水力和蒸汽作为动力的工厂杂然相处,共同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新旧工业并存减轻了工业资本需求的压力。
由于具有上述特征,开办新式工厂或改建旧工场并不困难,不需要很多资本便可以进行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是一场渐进的革命,资本需求是逐步增加的。
二、工业部门的资本配置
鉴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不是太大,这就有可能通过工业部门内部资本配置的改变来满足有限的资本需求。资本的重新配置不仅尽可能地减少对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数量上的需求,而且允许工厂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本,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
不可否认,购置机器和建造厂房需要较多的资本。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在专门建造的厂房里购置全套新式设备,也不是每一家工厂都需要新型设备。工业革命初期每天都有大批工厂倒闭破产、歇业或转产,出现了大量闲置或“过时的”机器,兴旺的旧机器市场应运而生。有些机器往往是工厂主自己建造或改装的,这样就可以节约购买机器所需要的费用。旧的建筑设施可以买来进行改造,有时还可以通过租借方式获得使用权。有人估算,在早期的纺织厂中,住房和厂房占工厂总投资的1/8—1/7(注:迪恩:《第一次工业革命》(Phyllis Deane,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剑桥1979年版,第171页。),相对来说确实很小。一旦工厂开工后,工厂主又千方百计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凡非绝对不可避免的支出一律实行节约。
此外增加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也是工厂主用来节约资本的重要手段。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纺织工人劳动时间很长,有时高达18个小时。“在许多棉纺织厂参加劳动的童工每天也要干12或12小时以上的活……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从而导致1833年制定了工厂法”(注: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146页。)。轮班制作为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开始被使用, 工厂主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采用轮班制等方式来保证机器、厂房等的充分利用和原材料的迅速周转,以此减少资本需求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工业资本构成中,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和开销工资的流动资本占很大比重。例如,伦敦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敦的酿酒厂在1760年可以说是拥有资本较多的工厂,总资产达13万英镑,但其中固定资本只有3万英镑,不到1/4。 其他工业部门中的资本构成也大致如此(注:特雷弗·梅:《1760—1970年英国经济和社会史》(Trevor May,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 —1970),朗曼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27页。)。
对于工厂主而言,若想取得成本收益比的最大化,最有效的手段是设法减少对流动资本的需求。由于手工业工人的竞争,工厂主随时可以用略高于手工业工人工资的价格招募大批工人。加之英国从18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人口急剧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开始后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妇女、儿童、移民等廉价的劳动力又占有很大比重。工业革命初期工资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上升。兰开郡是棉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棉纺织工业工业化程度较高,到1815年,一般工人的周薪不超过10先令,只有极少数的男工周薪达到20先令(注:莱恩:《工业革命》(Peter Lan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伦敦1978年版,第134页。)。工厂主能够随心所欲地雇佣廉价劳动力, 这是减少资本需求的有效办法。
工厂所雇佣的工人一般比手工工场多,工厂主仍得把企业资本的约1/3的资金花在工资上,工厂主必须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资金需求。拖欠工资的现象也绝非仅见,有些地方工资按季度发放,这种现象在矿区特别普遍。19世纪20年代,福斯特雇佣了100多个织工, 这些工人每个月的工资都推迟发放(注:赫德森:《工业资本的来源》(Pat Hudson,The Genesis of Industrial Capital: A Study of the West Riding Wool Textile Industry 1750—1850),剑桥1986年版,第151页。)。虽然国会早在1701年和1726年法案中规定,工资只能用法定货币支付,不能以实物或其他形式替代,但是由于没有现金或缺乏足量的小额货币,工厂主常常违反这些法案。有时工人拿到的根本不是现金,而是只能在工厂主经营的“黑面包店”购物的票证,这又可以使工厂主通过经营质次价高的商品来获利。有些工厂还为工人建造了房屋,工人的部分工资就是以这种房屋的租金形式支付的。有的工厂主还铸造自己的“货币”,“货币”上面标有他们的名字、头像、面值,一般只在他们自己经营的“黑面包店”流通,当然约翰·威尔金森这类有声望的工厂主的铸币则还可以在邻近地区流通。这种变相筹集到的资本,减少了资本需求。至于象沃尔克兄弟那样为老年工人提供退休金的情况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节约在工资方面的支出可以减少流动资本需求。
当时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可以赊购,而货款有时又可能通过定金、预付款等形式提前支付一部分,在这种运作机制中,工厂的实际资金需求减少了。研究棉纺织工业的一位学者指出:原料供应商常常让制造商有4—8个月的赊欠期,这一段时间足以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出售给批发商,商品批发商有时可能用现金或票据向制造商预先付款(注:切普曼:《工业革命时期的棉纺织工业》,第41页。)。由于市场机制日益发达和交通通讯体系不断完善,工厂囤积的原材料和积压的产品日渐减少,这减少了它们所占用的流动资本,这其中也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问题。
工厂主通过改变工业部门内部的资本配置,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尽量减少资本支出,从而使所筹集的资本减少,这就减少了资本的实际需求,实现了资本的有效经营。
三、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更
工业革命既包含广泛地使用新的生产技术、改变工业资本的配置,又包含生产组织形式的变更。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经济增长中的一部分(也许是大部分)可直接归因于生产组织管理的变革,有人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创新也许要算是基本生产组织方面的变革了”(注: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页。),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并不需要大量增加投入。
一个部门的革新对相关的部门造成压力,产生了“瓶颈效应”,解决矛盾的办法有及时改变劳动力和资本在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迅速实现技术革新、进一步改变生产组织形式。改变劳动力和资本配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革新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通过改变生产组织形式解决问题才是切实可行的。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工厂制的产生和应用。在纺纱和织布中率先出现了技术革新和工厂制,与之相匹配的梳棉、净棉、整染等辅助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随之在其他行业出现。工厂制实现了对生产的集中管理,减少了生产管理费用;工厂制又可以保证对机器、厂房的充分使用,节约固定资本投资。此外,工厂制在减少原料储备和产品积压方面的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工厂制下,科学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阿克赖特是早期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史上享有他的位置。他不是发明家:他至多不过是整理、组合和利用他人的发明物而已……他从工程师和商人那里取得了他们的主要特点,但为的是把自己特有的面貌加上他们的特点,即:企业的发起人、生产的组织者、人的领导人。他代表一个社会阶级和一种经济制度”(注: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4页。)。阿克赖特因而成为时代的象征。市场调查和预测、 有计划的厂址选择、按工作流程的需要进行机器布置研究、制定生产标准、编制生产计划、部件标准化、职工训练等科学管理的内容逐步被采用。
陶瓷工业清楚地说明工业革命是怎样通过改变生产组织形式来实现的。陶瓷制造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之一,陶瓷的大小、形状、装饰图案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设计出来的,各个生产步骤都安排在同一家作坊里进行,进行分工以便把生产过程分为若干具有连续性的步骤,使工厂只要有一名全能工人就可实现统一管理,减少生产管理费用。到1787年,在斯塔福德郡已经出现了小型陶瓷工厂,陶瓷生产从小作坊生产过渡到工厂生产。
在陶瓷工业中,最早使用专业化原则进行生产的是约瑟夫·韦奇伍德,他根据产品的类型划分成实用器皿、装饰用品、墨绿瓷器、黑色瓷器等不同的车间,在每个车间里,他又根据工人各自的技能划分工程,1790年约有160 名在“实用器皿”车间的工人被安排从事以下工程:泥釉工、粘土搅拌工、陶坯旋制工、盘子制作工、碟子制作工、凹形器皿冲压工、搬运工、素坯炉司炉、浸制工、釉干炉的装炉工和司炉、女彩磨工、彩绘匠、上釉工和镀金匠,另外还有运煤工、造型工、制模工、烧箱工和桶匠。通过分工能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斯密是第一个将实践中早已出现的通过分工改变生产组织形式的做法升华成理论的人,他用扣针生产为例进行了说明: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受过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在将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步骤之后,一个雇佣10个工人的小厂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他得出来的结论是:“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斯密进一步指出,有了分工, 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注:这种现象在一些学者那里被描述成“学习曲线”,即从事一种产品生产的人不仅能够生产出这种产品,而且可以在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时获得学习收益,即增加生产这种产品的技能,提高生产效率。);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因此,通过改变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是节约资本的有效途径。英国工业革命并不完全是靠增加投资来实现的。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需求的迅速增加是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马森指出,“直到19世纪中期,在很多工业领域,工业化主要意味着小规模企业的扩大。”(注:马森:《英国工业增长》( A. E. Musson,The Growth of British Industry),纽约1978年版,第63页。)在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实现了全面的技术革新,真正的机械化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棉花的年均消费量可以证明这一点:1800—1809年间为5,940万磅、1810—1819年间9,340万磅、1820—1829年间15,240万磅、1830—1839年间32,080万磅、1840—1849年间为52,630万磅、1850—1859年间79,630万磅(注:根据米切尔和迪恩编的《英国历史统计摘要》(B.R. Mitchell and Phyllis Deane,eds.,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 )剑桥1962年版的有关数据计算。)。所以,“到法国战争末期, 工业革命并没有经历投资率的迅速上升”(注:克拉夫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N.F.R. Crafts,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牛津1985年版,第77页。),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需求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固定资本扩大引起的。但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已经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经济大国,拥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满足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
由此可见,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并不大,它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增加的,它主要是靠自身的积累来实现的。这个结论不仅有助于认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情况,对认识现今第三世界国家资本市场运行的特征也有参考意义。从资本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赋予工业革命这一老课题新的涵义。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9年07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1999年02期第11~16页
【作者简介】舒小昀,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210093
事实证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资本需求并不大,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逐步积累来完成的,并不可能靠强化投资来实现。只是到了1830年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厂规模的扩大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的需求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将从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的特征、工业部门的资本配置、工业部门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变更三个方面来分析资本需求情况,最后概述资本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
一、工业部门的特征
工业革命是依靠采用新技术发明完成的,然而,技术发明及其应用都是资本的一种物化形态。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厂规模一般不大,多种能源并用,工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工厂制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并存。这些特征决定了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不会太大。
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发展的先导部门,纺织业一般在相距不远但已经专业化的工厂中分散进行生产,把纺和织结合在一起的工厂在1830年后才大量出现。当时所谓的纺纱厂大多数雇佣10—12个左右的男女工人,只有几架珍妮纺纱机和骡机。即使在冶铁工厂中每座冶铁炉一般只配备7名工人:2名翻砂工、2名装填工、2名选料工以及1 名司炉(注:阿迪:《工业革命时期的煤铁群,1760—1860年》(John Addy,A Coal and Iron Communit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1760 —1860),剑桥1968年版,第6页。)。 据太阳火灾保险公司的保险单据记载,1797年投保的300家阿克赖特式工厂和600家克隆普顿式工厂中大部分使用改建的厂房。1795年在斯托克波特一地至少有50家纺纱厂的固定资产报价大约在50—300 英镑之间(注:切普曼:《工业革命时期的棉纺织工业》(S. D. Chapman, The Cotten Industry in theIndustrial Revolution),麦克米兰公司1977年版,第29页。)。 可见,当时工厂规模一般不大。
这一时期工厂使用的能源有多种来源。在蒸汽机广泛使用前,人类所支配的能源主要包括人力、畜力、风力、水力以及树木、木炭和煤炭等。即使在蒸汽机被应用到工厂以后,这些能源仍具有竞争力,在工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地区,水轮机很长时间还被普遍使用。据统计,到18世纪末,英国工厂使用的蒸汽机不足1000台,总资本不超过50万镑(注:迪恩、科尔:《1688—1959年英国经济增长》(Phyllis Deane and W.A.Col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 — 1959: Trends and Structure),剑桥1969年版,第262页。)。甚至到了1835年, 水轮机仍与蒸汽机被并列使用,这可以从下列地区两种动力机件数的比例中得到证明:苏格兰224∶214,兰开郡184∶340,约克郡西区582∶526,柴郡249∶94,斯塔福德郡13∶3,德比郡33∶63(注: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6页。)。多种能源并用减轻了工业部门对蒸汽动力这种昂贵新能源的依赖,降低了工业对资本的需求。
事实上,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工业生产技术仍然相当简单,物化在技术中的最大资本恐怕要算鼓风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许多工业部门中仍占统治地位,“18世纪主要煤矿采掘中心……仍采用艰难的人力劳动。……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在苏格兰,搬煤工继续在搬运煤块,将170磅重的煤背在背上,并将背带勒在前额上, 从煤场运到浅矿井并运往贮煤场”(注: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5页。)。到1840年前,煤矿中使用的起重机往往也只有二三十匹马力(注:克拉潘:《英国现代经济史》(John H. Clapham,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The Early Railway Age 1820—1850),剑桥1930年版,第436页。)。 即使在某些部门出现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后,从技术发明的出现到推广使用存在一段“时滞”,卡特赖特在1785年发明了动力织布机,但到1805年以后动力织布工业才发展起来。由于工业革命是渐进式的演变,并不存在突然的技术大变革,资本需求增长缓慢。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发明和革新的应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有些发明和革新本身就是资本节约型的。1792年,一架40个纱锭的珍妮纺纱机只需要花6英镑就可以购买到,旧货价格更低。 当时所谓的机器的结构并不复杂,其部件仍以木料为主,正如布罗代尔曾经指出的:“水陆运输工具、机器和其他工具都用木材制造(金属部件始终有限);织机和纺车、榨油机和抽水机以及大部分农具也是用木材制造的。”(注: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428页。)在整个18世纪,斜井和地下通道一直是煤炭工业资本花费最多的部分,到19世纪初出现了绞车、拖运设备,这些设备不过是绳索、绞盘而已(注:米切尔:《英国煤炭经济的发展》(B.R.Mitchell,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oal Industry),剑桥1984年版,第41页。)。 这只是资本使用形式的转换,并不需要增加资本投入,有的还减少了资本的需求。
即使在英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后,新式工厂与手工工场并存的局面仍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局面决定了工业所需要的资本是逐步增加的。英国工业革命初期棉织品的经线常常是在工厂中用水力纺纱机纺的,纬线则是在农舍中用骡机纺的。骡机虽然代替了水力纺纱机,但同水力纺纱机一样适合于家庭生产,它到1780年已经普及到乡村,又使小生产在那里延长了相当一段时间。其他工业部门也是如此:形同星云的无数家庭小作坊、位置分散但互相联系的手工工场、拥有机器设备并利用水力和蒸汽作为动力的工厂杂然相处,共同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新旧工业并存减轻了工业资本需求的压力。
由于具有上述特征,开办新式工厂或改建旧工场并不困难,不需要很多资本便可以进行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是一场渐进的革命,资本需求是逐步增加的。
二、工业部门的资本配置
鉴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不是太大,这就有可能通过工业部门内部资本配置的改变来满足有限的资本需求。资本的重新配置不仅尽可能地减少对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数量上的需求,而且允许工厂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本,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
不可否认,购置机器和建造厂房需要较多的资本。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在专门建造的厂房里购置全套新式设备,也不是每一家工厂都需要新型设备。工业革命初期每天都有大批工厂倒闭破产、歇业或转产,出现了大量闲置或“过时的”机器,兴旺的旧机器市场应运而生。有些机器往往是工厂主自己建造或改装的,这样就可以节约购买机器所需要的费用。旧的建筑设施可以买来进行改造,有时还可以通过租借方式获得使用权。有人估算,在早期的纺织厂中,住房和厂房占工厂总投资的1/8—1/7(注:迪恩:《第一次工业革命》(Phyllis Deane,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剑桥1979年版,第171页。),相对来说确实很小。一旦工厂开工后,工厂主又千方百计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凡非绝对不可避免的支出一律实行节约。
此外增加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也是工厂主用来节约资本的重要手段。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纺织工人劳动时间很长,有时高达18个小时。“在许多棉纺织厂参加劳动的童工每天也要干12或12小时以上的活……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从而导致1833年制定了工厂法”(注: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146页。)。轮班制作为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开始被使用, 工厂主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采用轮班制等方式来保证机器、厂房等的充分利用和原材料的迅速周转,以此减少资本需求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工业资本构成中,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和开销工资的流动资本占很大比重。例如,伦敦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敦的酿酒厂在1760年可以说是拥有资本较多的工厂,总资产达13万英镑,但其中固定资本只有3万英镑,不到1/4。 其他工业部门中的资本构成也大致如此(注:特雷弗·梅:《1760—1970年英国经济和社会史》(Trevor May,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 —1970),朗曼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27页。)。
对于工厂主而言,若想取得成本收益比的最大化,最有效的手段是设法减少对流动资本的需求。由于手工业工人的竞争,工厂主随时可以用略高于手工业工人工资的价格招募大批工人。加之英国从18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人口急剧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开始后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妇女、儿童、移民等廉价的劳动力又占有很大比重。工业革命初期工资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上升。兰开郡是棉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棉纺织工业工业化程度较高,到1815年,一般工人的周薪不超过10先令,只有极少数的男工周薪达到20先令(注:莱恩:《工业革命》(Peter Lan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伦敦1978年版,第134页。)。工厂主能够随心所欲地雇佣廉价劳动力, 这是减少资本需求的有效办法。
工厂所雇佣的工人一般比手工工场多,工厂主仍得把企业资本的约1/3的资金花在工资上,工厂主必须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资金需求。拖欠工资的现象也绝非仅见,有些地方工资按季度发放,这种现象在矿区特别普遍。19世纪20年代,福斯特雇佣了100多个织工, 这些工人每个月的工资都推迟发放(注:赫德森:《工业资本的来源》(Pat Hudson,The Genesis of Industrial Capital: A Study of the West Riding Wool Textile Industry 1750—1850),剑桥1986年版,第151页。)。虽然国会早在1701年和1726年法案中规定,工资只能用法定货币支付,不能以实物或其他形式替代,但是由于没有现金或缺乏足量的小额货币,工厂主常常违反这些法案。有时工人拿到的根本不是现金,而是只能在工厂主经营的“黑面包店”购物的票证,这又可以使工厂主通过经营质次价高的商品来获利。有些工厂还为工人建造了房屋,工人的部分工资就是以这种房屋的租金形式支付的。有的工厂主还铸造自己的“货币”,“货币”上面标有他们的名字、头像、面值,一般只在他们自己经营的“黑面包店”流通,当然约翰·威尔金森这类有声望的工厂主的铸币则还可以在邻近地区流通。这种变相筹集到的资本,减少了资本需求。至于象沃尔克兄弟那样为老年工人提供退休金的情况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节约在工资方面的支出可以减少流动资本需求。
当时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可以赊购,而货款有时又可能通过定金、预付款等形式提前支付一部分,在这种运作机制中,工厂的实际资金需求减少了。研究棉纺织工业的一位学者指出:原料供应商常常让制造商有4—8个月的赊欠期,这一段时间足以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出售给批发商,商品批发商有时可能用现金或票据向制造商预先付款(注:切普曼:《工业革命时期的棉纺织工业》,第41页。)。由于市场机制日益发达和交通通讯体系不断完善,工厂囤积的原材料和积压的产品日渐减少,这减少了它们所占用的流动资本,这其中也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问题。
工厂主通过改变工业部门内部的资本配置,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尽量减少资本支出,从而使所筹集的资本减少,这就减少了资本的实际需求,实现了资本的有效经营。
三、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更
工业革命既包含广泛地使用新的生产技术、改变工业资本的配置,又包含生产组织形式的变更。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经济增长中的一部分(也许是大部分)可直接归因于生产组织管理的变革,有人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创新也许要算是基本生产组织方面的变革了”(注: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页。),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并不需要大量增加投入。
一个部门的革新对相关的部门造成压力,产生了“瓶颈效应”,解决矛盾的办法有及时改变劳动力和资本在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迅速实现技术革新、进一步改变生产组织形式。改变劳动力和资本配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革新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通过改变生产组织形式解决问题才是切实可行的。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工厂制的产生和应用。在纺纱和织布中率先出现了技术革新和工厂制,与之相匹配的梳棉、净棉、整染等辅助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随之在其他行业出现。工厂制实现了对生产的集中管理,减少了生产管理费用;工厂制又可以保证对机器、厂房的充分使用,节约固定资本投资。此外,工厂制在减少原料储备和产品积压方面的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工厂制下,科学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阿克赖特是早期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史上享有他的位置。他不是发明家:他至多不过是整理、组合和利用他人的发明物而已……他从工程师和商人那里取得了他们的主要特点,但为的是把自己特有的面貌加上他们的特点,即:企业的发起人、生产的组织者、人的领导人。他代表一个社会阶级和一种经济制度”(注: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4页。)。阿克赖特因而成为时代的象征。市场调查和预测、 有计划的厂址选择、按工作流程的需要进行机器布置研究、制定生产标准、编制生产计划、部件标准化、职工训练等科学管理的内容逐步被采用。
陶瓷工业清楚地说明工业革命是怎样通过改变生产组织形式来实现的。陶瓷制造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之一,陶瓷的大小、形状、装饰图案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设计出来的,各个生产步骤都安排在同一家作坊里进行,进行分工以便把生产过程分为若干具有连续性的步骤,使工厂只要有一名全能工人就可实现统一管理,减少生产管理费用。到1787年,在斯塔福德郡已经出现了小型陶瓷工厂,陶瓷生产从小作坊生产过渡到工厂生产。
在陶瓷工业中,最早使用专业化原则进行生产的是约瑟夫·韦奇伍德,他根据产品的类型划分成实用器皿、装饰用品、墨绿瓷器、黑色瓷器等不同的车间,在每个车间里,他又根据工人各自的技能划分工程,1790年约有160 名在“实用器皿”车间的工人被安排从事以下工程:泥釉工、粘土搅拌工、陶坯旋制工、盘子制作工、碟子制作工、凹形器皿冲压工、搬运工、素坯炉司炉、浸制工、釉干炉的装炉工和司炉、女彩磨工、彩绘匠、上釉工和镀金匠,另外还有运煤工、造型工、制模工、烧箱工和桶匠。通过分工能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斯密是第一个将实践中早已出现的通过分工改变生产组织形式的做法升华成理论的人,他用扣针生产为例进行了说明: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受过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在将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步骤之后,一个雇佣10个工人的小厂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他得出来的结论是:“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斯密进一步指出,有了分工, 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注:这种现象在一些学者那里被描述成“学习曲线”,即从事一种产品生产的人不仅能够生产出这种产品,而且可以在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时获得学习收益,即增加生产这种产品的技能,提高生产效率。);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因此,通过改变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是节约资本的有效途径。英国工业革命并不完全是靠增加投资来实现的。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需求的迅速增加是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马森指出,“直到19世纪中期,在很多工业领域,工业化主要意味着小规模企业的扩大。”(注:马森:《英国工业增长》( A. E. Musson,The Growth of British Industry),纽约1978年版,第63页。)在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实现了全面的技术革新,真正的机械化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棉花的年均消费量可以证明这一点:1800—1809年间为5,940万磅、1810—1819年间9,340万磅、1820—1829年间15,240万磅、1830—1839年间32,080万磅、1840—1849年间为52,630万磅、1850—1859年间79,630万磅(注:根据米切尔和迪恩编的《英国历史统计摘要》(B.R. Mitchell and Phyllis Deane,eds.,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 )剑桥1962年版的有关数据计算。)。所以,“到法国战争末期, 工业革命并没有经历投资率的迅速上升”(注:克拉夫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N.F.R. Crafts,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牛津1985年版,第77页。),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需求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固定资本扩大引起的。但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已经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经济大国,拥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满足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
由此可见,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并不大,它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增加的,它主要是靠自身的积累来实现的。这个结论不仅有助于认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情况,对认识现今第三世界国家资本市场运行的特征也有参考意义。从资本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赋予工业革命这一老课题新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