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试论1900—1914年的英国经济
陈祖洲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8年04期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1998年01期第77~85页
【作者简介】陈祖洲,1963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1900—1914年,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仍以一定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但19世纪英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在这一时期也变得更加明显,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开始削弱。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有两个最明显特点:一是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构成了英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对外依赖程度高。
【关 键 词】英国经济/英帝国/经济霸权


    就英国的经济发展而言,1900—1914年在某种意义上属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时序的变换和女王的去世似乎并没有给英国的经济带来太大的变化。这一时期,英国挟工业革命的余威,其经济仍以一定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最大的贸易国,它的首都伦敦仍然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英镑仍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它的国际储备仍然令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它的工业品仍然充斥整个世界市场,它的船只仍然在世界各大海洋和江河游弋。但另一方面,19世纪英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明显,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日益受到美国和德国的挑战,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地位削弱。
      一
    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具有独特的结构,形成了棉纺、煤炭、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在英国工业产值中占有绝对的比例,使用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是英国的主要出口行业。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英国伦敦之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这些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0余年里,这些行业都经历了一定的增长(见表1和表2)。
      表1 英国工业生产的增长率〔1〕
  1880S—1890S        17.4%
  1890S—1900S        17.9%
1895/1904—1905/1914      18.0%

      表2 英国各工业部门产量〔2〕(单位:万吨)
  年代      A    B    C   D   E   F
1885—1894   69.2  19.4  759.3 302.5 17560 52.5
1895—1904   74.8  21.6  877.8 468.5 21780 66.5
1905—1913   86.9  23.3  982.4 651.0 26780 75.9

    A:英国年均生棉消耗量
    B:英国年均生羊毛产量加生羊毛进口量
    C:英国年均生铁产量
    D:英国年均钢产量
    E:英国年均煤产量
    F:英国每年为本国公民和公司建造的船只吨位
    在英国的四个传统产业中,棉纺业的历史最短,工业革命中才起步,19世纪才成为英国出口的主要支柱产业。1911年,这一行业的工人达64. 6万人〔3〕。进入20世纪后,棉纺工业开始从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中恢复过来。1905—1908年,英国新建棉纺工厂约120个, 拥有纱绽1000 万至1 200万枚。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德国纺织工业拥有的纱绽的总数,英国纺织工业史上还从来没有这样高的增长率〔4〕。单是1905 —1907年就建立了95个新工厂,增加纱绽850万枚,增加生产能力近1/ 5〔5〕。这一时期每个工厂一般拥有10万枚左右的纱绽,而不是以前的1~2 万枚。除了新建的工厂外,其它企业规模较小。由于新市场的开拓以及欧洲对纱线的需求增加,这一时期,纺织业尤其是纺纱业的产量有所提高。1913年,棉纺品仍然占英国出口的1/ 4〔6〕。据1907年的估计,制造业部门的工业产值中1/3是由纺织品和成衣创造的〔7〕。 市场的繁荣使得纺织业在这一时期相对稳定。1905— 1909年,在2 500个左右的棉纺企业中,每年大约只有11个企业破产,而同期金属工业每年有390个企业破产〔8〕。
    但这一时期的纺织业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这一时期,国外在纺纱方面开始采用环绽细纱机,在织布方面开始采用自动织机,但在采用这些技术方面英国非常缓慢。1913年,英国的纺纱工业只有19%使用环绽细纱机,而美国为87%,英国的织布工业只有1—2%使用自动织机,而美国为40%〔9〕。 这使得这一时期纺织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的开拓以及生产能力的扩大,而不是通过技术的改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获得的。第二,纺纱部门与织布部门分离。19世纪上半叶,纺纱与织布一般来说是联合在一个企业或联合在一个地区进行的,但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纺与织这两个生产部门日益分离,各自形成专业化生产,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分布。纺纱业主要集中在奥尔得姆和波尔顿,织布业主要集中在兰开郡的东北部〔10〕。在纺纱和织布两个部门发展规模上也有重有轻,前者发展快,后者发展慢,影响了纺织业的整体发展。第三,生产单位相对较小。这一时期的纺织业仍以小企业为主,家庭工厂和私人合营企业占很大的比例。到19世纪末,在纺织业中也出现了一些合并企业,如Fine Cotton Spinners and Doubiers,但这是企业之间的联合,而不是业务的联合,各成员保持很大的独立性,各企业在董事会中仍千方百计为本企业谋求好处〔11〕。
    钢铁工业是英国的古老工业。在1880年前,英国的钢铁工业完成了从中世纪的作坊到大规模现代工业的转变。但到这时,只有不到1/4的生铁炼成钢。此后钢的生产增快,到19世纪末,钢成为这一行业的主要产品。同铁相比,钢具有更大的强度、硬度,应用范围广,耐腐蚀性能强,可广泛运用于工程工业、铁路和造船工业。1850—1880年间,贝西默、西门子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的三大发明为钢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扩大了可用于炼钢的矿石的范围。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钢铁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产量有所增加。以1890年的钢铁产量同1913年的钢铁产量相比,其指数从71.3增至100〔12〕。
    但英国的钢铁工业明显落后于德国和美国〔13〕。造成英国钢铁工业相对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英国在采用炼钢先进技术方面比较缓慢。1880年以后,在炼钢技术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发展:(1 )分式炉(Chamber Oven)的发明。由于它能利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因而节省燃料。(2 )用水洗或静电的方法提炼和纯化高炉中的煤气,使这些煤气变得可以使用。(3)内燃机的发明, 可利用高炉中经过纯化的煤气产生的电来炼钢。这些技术改进都能增加单位煤的产出。英国自恃煤资源丰富,迟迟不肯采用这些新技术。到1905年和1906年,英国的企业才大量安装新型的炼焦炉〔14〕。第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对英国钢铁工业不利。由于钢铁工业需要大量原料,一般来说,钢铁厂都建立在铁矿石比较丰富、煤和石灰石比较容易获得的地方。这种原料上的彼此靠近曾是英国钢铁工业在工业革命中领先的一个原因。但随着铁矿石和煤的日益开采,藏量减少,炼钢原料变得昂贵,使炼钢业失去了优势。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使含磷铁矿石变得更为有用,但英国的含磷铁矿石藏量不如德国。这是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迅速增长而英国的钢铁工业增长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美国钢铁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钢铁市场的开拓、矿石供应丰富、矿石和煤的运费合理以及随之而来的成本的降低。
    英国的煤炭工业不如钢铁工业的历史悠久。在19世纪,煤炭主要是为炼铁业提供焦炭,为蒸汽机、铁路及轮船提供燃料。到1880年,煤炭工业已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南威尔士、苏格兰低地、诺森伯兰、德汉、兰开郡南部、约克、德比和诺丁汉。19世纪80年代,英国的煤产量为1.53亿吨,90年代为2.0亿吨,1913年达到2.87亿吨〔1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部地区、南威尔士、诺丁汉和德汉所生产的煤即占全国煤产量的3/4〔16〕。
    由于矿权属私人所有,英国的煤炭工业大多由小型企业组成。一战以前,全国有3 289个矿井,分属1 589个企业〔17〕。由于规模小,不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尽管煤炭是机器生产的基础,但煤炭业是英国各工业中最少使用机器的,直至一战爆发,仍是“使用铁镐和铁锨的工业”〔18〕,煤主要靠人力开采和拖曳。1900年前,在一般的矿井中很少用钢、水泥和混凝土作顶板和支撑物。1900年,只有极少数先进的矿井利用机械装置来筛选、测定和冲洗煤炭。19世纪末,国外的煤炭业已开始使用切煤机,但到1901年,英国只有1.5%的矿井使用这种机器〔19 〕。1903年,只有约克郡、德比和诺丁汉地区的煤矿用电照明。随着年复一年的开采,煤藏量减少,一些地区如诺丁汉和约克郡南部开始向深层开采。由于未采用新技术并向深层开采,生产效率低。1884—1888年,英国每个矿工年产煤319吨,1908—1913年为257吨〔20〕。这一时期英国煤产量的上升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增长来实现的。1880年,英国煤矿工人人数为38万,1913年达到112.8万〔21〕。1901—1911年, 煤产量增加19%,但劳动力增加36%〔22〕。
    造船工业是这一时期英国仍保持较大优势,没有受到其它国家实际挑战的工业。英国制造的船只,一方面供直接出口,另一方面用于装备英国各船运公司。由于这一时期世界航运量增加,英国造船业相对繁荣。1905—1907年,英国每年都有100万吨位的船只下水〔23〕。 迟至1910—1914年,英国制造的船只吨位仍占世界船只总吨位的61%〔24〕。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将蒸汽机和钢用于造船,帆船逐渐被淘汰,蒸汽船发展起来。1900年,在英国建造的144.2万吨位的船只中, 帆船只有 28条,总吨位9 871吨〔25〕。此后,其数字更小,几乎不值一提。随着蒸汽船数量的增加,蒸汽船的吨位也增加。1914年,在英国登记注册的蒸汽船占世界蒸汽船总吨位的42%,如果加上在海外登记注册的,将达到45%。〔26〕
    这一时期,英国造船工业的技术也有了提高。19世纪80年代初,英国生产的船只采用往复式发动机,用煤作燃料。1897年,英国生产的涡轮船第一次下水。进入20世纪以后,涡轮机迅速并且广泛用于军舰、横渡海峡的蒸汽船和载客轮船。1910年,英国开始生产齿式涡轮机。1907年,内燃机第一次被用于油船并在1914年前出现在内燃机船中。随着技术的提高,英国船坞工人的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1914年前的10年,英国船坞工人的年均产量为12吨位,分别是美国的4倍和德国的6倍〔27〕。
      二
    这一时期,英国的农业日益受到外部的竞争。同前一时期相比,其生产的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和工业部门对食物的需求增加,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生产技术得到改进,资本投入增加,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一度非常繁荣。但自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随着运输条件和冷冻技术的发展,随着美国和加拿大中西部、河套地区以及俄国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开发,这些地区廉价的小麦和其它农产品对英国农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由于英国习惯上以种小麦为主,成本高,又缺乏关税保护,欧洲以及上述新的粮食生产区的小麦开始涌进英国市场。面对外部竞争,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英国农业被迫进行结构调整:减少谷物的耕种面积,增加牲畜和牛奶制品的生产;减少低质肉类的生产,增加高质量的肉类的生产;农业更多地转向果品和商品蔬菜的生产。进入20世纪以后的10余年,尽管投资减少,获利率下降,但英国农业结构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这一时期受竞争影响最大的是小麦,小麦的进口量日益增加。19世纪80年代初,英国每年从海外进口的小麦已达到300—400万吨,仅从美国进口的小麦数量即达到英国国内的小麦生产数量。90年代,阿根廷成为英国的第二小麦进口国。1900年以后,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数量增加最快。1914年前的10 余年,英国每年从海外进口的粮食达500万吨,三倍于国内的生产数,也就是说,英国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国内粮食市场1/4的需求〔28〕。
    与谷物生产的情况相反,这一时期的畜牧业和商品蔬菜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劳力都有增加。1890年,英国用于生产谷物的土地为8 032 000英亩,1900年下降到7 335 000英亩,而用于畜牧业的土地由16 018 000英亩增至16 729 000英亩〔29〕。根据1911年的统计,这一年英国的农业工人比1881年减少25%,但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工人却增加了77%〔30〕。从混合型耕种向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发展,有利于农业抵御外部的竞争。这一时期,农业产品除谷物外,还有土豆、胡萝卜、卷心菜、豌豆、蚕豆、球芽甘蓝,畜牧业主要是生产奶制品。据1908年的统计,英国农业总产值中,只有1/3的产值来自谷物和园艺,来自奶制品的产值占1/5,其余的产值主要来自畜牧业和家禽业〔31〕。
      三
    对外贸易在英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经济在经历了19世纪80和90年代的萧条以后,在20世纪初出现繁荣,1905—1907年再度繁荣,1910—1913年极度繁荣。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英国的贸易量增加。1895年,英国出口总值为2.85832亿英镑,1912年达到5.98861亿英镑〔32〕。与此同时,进口量也有较大增加。1890年,英国进口总值为4.21亿英镑,1913年达到7.69亿英镑〔33〕。
    直到1914年,英国的出口集中在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出口工业上,以工业品和半制成品为主。表3大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出口结构。
      表3 英国出口的商品构成(单位:百万英镑,以现价计算)〔34〕
  年代      纺织品     棉布       钢铁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1880—1889  114.1   49   73.3   32   35.3   15
1890—1899  104.3   44   67.2   28   32.5   14
1900—1909  126.2   38   86.4   26   45.7   14
  年代      机器      煤炭      车辆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1880—1889  11.8   5   10.5    5   —  —
1890—1899  16.1   7   17.5    7   1.1  0
1900—1909  23.8   7   32.9   10   8.4  3

    这一时期,尽管英国棉纺工业的出口得到恢复,整个世界市场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该工业错过了在繁荣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生产的机会。尽管出口的绝对数量上升,但在整个出口工业中的百分比下降。这一时期出口量增加较大的是煤炭和车辆,煤炭的出口量从世纪之交的4 000万吨增加到1913年的7 340万吨,等于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35〕。
    尽管截至1913年,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英国在出口方面的领先地位正在动摇。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出口工业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劳力的增加,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一些工业的发展方面缺乏后劲。到1913年,英国生产的钢不到德国的一半,不及美国的1/4(见表4)。1912年,德国的钢铁出口第一次超过英国。 从出口值来看,德国和美国正日益接近英国。英国的优势越来越小,这可以从表5 中看出。
      表4 英德美三国的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百分比〔36〕
  年代     英国   德国   美国
1900—1904   15.1   22.3   41.0
1905—1909   12.4   22.1   43.5
1910—1913   10.3   22.7   42.3

      表5 英、德、美三国出口值比较(以1913年价格计算, 单位:百万美元)〔37〕
 国别   年代   制造业   总出口
 英国   1899   1 327    1 978
      1913   1 970    2 556
 德国   1899    782    1 121
      1913   1 726    2 405
 美国   1899    423    1 661
      1913    846    2 484

    这一时期,英国出口的地理方向也有了变化。英国的出口依赖于外部经济的发展,但外部经济的发展可能有利于英国出口增长,具有互补性,也可能会对英国的出口形成压力,具有竞争性。这两种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必然导致英国出口的地理方向发生变化。1914年前,英国贸易最明显的特征是对西欧和中欧的出口额继续上升。直到这时,尽管欧洲各国普遍进行工业化并且对英国的出口造成竞争压力,但互补性仍然存在。中欧和西欧财富的增长对英国的出口是一种刺激。英国出口到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比例也有较大增长。19世纪60年代,英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33%,1911—1913年上升到近42%。与此同时,英国对北美出口的比例下降。19世纪60年代,英国对北美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6%,1911—1913年只有11.5%。对南美的出口,1911—1913年保持在11.7%的水平。
      表6 1880—1909年英国进口情况表(单位:百万英镑)〔38〕
  年代     粮食与面粉    食品      肉与奶制品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1880—1889  55.1   14   44.7   11   36.8   9
1890—1899  55.1   13   42.1   10   51.7   12
1900—1909  66.1   12   40.0   7   73.2   13
  年代      棉纺      其它      工业品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1880—1889  94.9  24   45.5   12   12.3  3
1890—1899  89.8  21   52.0   12   15.7  4
1900—1909  107.2  19   77.4   14   31.7  6

    这一时期,英国进口以粮食和生产资料为主(见表6)。 粮食和生产资料的进口在英国由来已久。在食品方面,英国的主要进口物是谷物、糖、酒、咖啡、肉类、黄油以及奶制品。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冷冻技术的发展,食品进口呈多样化,但这种基本的进口结构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在生产资料方面,英国主要的进口物是棉纺业所需要的原料,如丝、亚麻、黄麻、羊毛、棉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食物进口占英国总进口的30%,棉纺生产资料的进口占20%(其中生棉的进口仍占这一时期总进口的9.2%), 制造品(绝大多数是钢铁和机器)和燃料的进口占5%〔39〕。 英国的进口传统上主要来自西欧、北欧、地中海地区、西印度群岛、北美和爱尔兰。随着生棉进口的增加,从美国南部进口的比重增加,到1913年,从美国的进口数占进口总额的18.4%,其次是西欧,占13.6%,亚洲占12.1%〔40〕。
    这一时期,英国的进口额仍大大超过出口额,有形贸易出现逆差,但在无形贸易方面,收入却大大增加,其顺差足以抵消有形贸易的逆差。无形贸易方面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来自为其它国家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二是来自对外投资的收入。前者以船运收入为主。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的商业船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不仅担负英国一半以上的贸易货物的运输任务,同时还担负运送货物到其它国家甚至英国以外各港口之间的运输任务。船运服务也带来了保险方面的收入。一般来说,当外国货物用英国的船只运输时,都在英国的保险公司进行保险。再出口贸易也给英国带来一定的无形收入,主要是将来自殖民地的茶叶、咖啡、象牙、有色金属、橡胶、羊毛、棉花转口到欧洲,从中赚取佣金。此外还有来自英国银行业所提供的服务的收入。同以上英国为其它国家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一样,海外投资也给英国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这一时期,英国在海外的投资增加。1855年,英国在海外投资总额为6.25亿英镑,1914年达到40.8亿英镑〔41〕。1900年后,英国海外投资进入高潮,1905年至1913年每年平均达1.61亿英镑,1913年更是高达2.24亿英镑〔42〕。海外投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利息和红利收入。海外投资的收益也比国内投资的收益大。据埃德尔斯坦对566 种债券的抽样研究表明,1870—1913年国内投资的年回报率为4.6%,而海外投资的年回报率为5.7%,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时候,资本倾向于被投到收益高的地方〔43〕。这样,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它在海外的投资数占国际投资总数的41%,而海外投资数占世界第二位的法国则不到英国的一半〔44〕。
      表7 1914年英国海外投资的地理分布〔45〕
地区          百分比
欧洲           5.25
北美           35.25
 其中:美国         21
    加拿大        14
拉丁美洲         18.50
澳大利亚         11.00
印度和锡兰        9.25
亚洲其它地区       8.50
南非           9.00
非洲其它地区       3.25

    表7表明,这一时期英国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以外地区, 这是英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特点。1913年,德国在欧洲外的投资只有6.63亿英镑,而英国则达到38.67亿英镑〔46〕。1913年, 英国拥有海外资产40亿英镑,而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美国加在一起不到55亿英镑〔47〕。英国在海外拥有巨大利益,这在为英国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限制了英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英国以不同于其它各国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在上述两方面无形贸易收入的增加,尽管在有形贸易方面出现赤字,但在国际收支方面仍有剩余,并且剩余数有所增加。
      表8 1900—1913年英国国际收支表〔48〕(单位:百万英镑)
 年代    有形贸易  船运  海外投资获利  保险佣金
             收入   红 利    手续费
                  利 息
1901—1905   -177   +71    +149      +18
1906—1910   -144   +89    +196      +22
1911—1913   -140  +100    +241      +27
 年代    移民   无形  净平衡
       旅游   贸易
       走私
1901—1905   -13   +226   +49
1906—1910   -18   +290   +146
1911—1913   -22   +346   +206

    这一时期,英国仍处于多边国际支付体系的中心,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这与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密不可分。1890年后,随着多边贸易结算模式的确定,世界贸易已与国际经济一体化〔49〕。随着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工业化,它们对其它各国(包括英帝国)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尽管这些工业化国家也卖工业品给原料生产国,但在同印度、澳大利亚,某种程度上还有锡兰、马来亚和英属西非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方面出现赤字。欧洲大陆各国利用同英国有形贸易方面的剩余以及同美国在无形贸易方面的剩余抵消其有形贸易方面总的赤字,而美国则利用其与英国和加拿大的支付剩余来弥补它同欧洲和印度贸易的赤字。对英国而言,这些商业关系的净结果是,英国同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以及同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东非、锡兰和马来亚等国的有形贸易方面的赤字,被英国同西非、澳大利亚、尤其是同印度的支付剩余抵消(见下页图1)。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也与金本位制有密切的关系。1821年,英国根据利物浦勋爵铸币法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末,各工业国家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这使国际贸易有了通行的国际机制。采用金本位稳定了汇率,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30年是金本位制的全盛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稳定自动的机制,英国才能凭借其贸易优势,吐纳海外资金,才有可能成为投资短期资金的独一无二的中心,才能将对外贸易中的剩余转化为世界资本的来源,从而成为“国际贸易和财政结算的中枢”〔51〕。从理论上讲,国际收支方面的赤字与剩余导致黄金的流出流进,从而影响国内的价格运动。但实际上,国际金本位制的运作日益建立在英镑作用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国际货币,英镑与黄金具有同样的作用,而黄金则作为平衡余数的手段,在国与国之间流动〔52〕。要维持英镑的这种国际流动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英镑的供应充分,二是英镑必须坚挺,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余年,由于英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这两个条件都具备。
      图1 1910年世界贸易多边结算模式(单位:百万英镑)〔50〕
    k5i403.jpg
    注:箭头表明结算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在多边结算体系中的重要性。
      四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第一,英国经济形成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构成英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英国经济发展首先要依赖这些行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这四个产业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同时,这种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平衡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的工业部门陆续出现,由于其产品销路广,利润高,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因而能吸引大量的投资。新资本的流入加快了这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正确选择应是一方面保持传统工业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不固守于这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及时迅速地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但实际上这一点很难做到。英国的工业部门建立时间长,各工业部门中旧企业比重大,资本大量集中在这些部门和企业,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在国内存在压力。在国外竞争者如德国和美国在新兴产业方面已先走一步,拥有某种独占优势时,英国大资本家不愿放弃在传统工业的利益来参加竞争。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仅仅为军事目的建立了为数不多的新兴工业部门和企业。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对传统工业投资的增加、劳动力的扩大以及产量的提高来实现的,缺少技术变革,有人称这种增长模式为“哈罗德—多马式增长”(Harrod-Domar Growth)〔53〕。这种独特的工业结构影响了英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使英国经济发展对它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德美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正在减少甚至消失。
    第二,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利用这一庞大的体系,一方面向海外输出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如棉纺品、钢轨、铁路、车辆、机器等,另一方面,从海外输进原料和食品。这使得英国的经济发展既取决于国内传统工业的发展,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表现在:第一,英国对外投资超过对国内工业的投资。英国将对外投资的收入投入到国内工业中,再将国内工业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这使得英国国内经济发展依赖于海外投资的收益。第二,英国的进口比例比较高。英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制约了英国经济的发展。首先,它客观上要求将英国的国内经济发展置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及时适应国际模式的变化;其次,要进一步发展出口工业,只有出口工业发展了,才能为英国赢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才能缩小有形贸易方面的收支不平衡;再次,这种对外依赖使得其经济离不开其它一系列机制的共同作用,如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平衡财政等,一旦某一条件改变了,经济发展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0余年,由于这些条件还存在,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热潮。但是,这是战前最后一次增长热潮,是后来延续多年的停滞和衰落前夕的“回光返照”,是英国“极盛时期的尾声”〔54〕。
    注释:
    〔1〕迪恩和科尔:《1688—1959年的英国经济增长》(PhyllisDeane 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1688—1959),伦敦1967年版,第297页。
    〔2〕李:《1700年以来的英国经济》(C. H. Lee, The British Economy Since 1700),剑桥1986年版,第72页。
    〔3〕〔5〕塞耶斯:《1880—1939年英国经济变革史》(R. S.Sayers, A History of Economic Change in England 1880— 1939),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0、102页。
    〔4〕罗志如、 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页。
    〔6〕罗宾斯:《一个大国的殒落》(Keith Robbins,The Eclipse of A Great Power),朗曼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7〕〔10〕李:《1700年以来的英国经济》,第71、82页。
    〔8〕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E.J.Hobsbawn,Industry and Empire),企鹅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页。
    〔9 〕拉佐尼克:“工业组织与技术变革:英国棉纺工业的衰落”(W.H.Lazonick,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Decline of the British Cotton Industry),载《工业史研究》第57期,第198页。
    〔11〕潘恩:“1870—1914年大不列颠大型公司的出现”(P. L. Payne, The Emergence of the Large—Scale Company in Great Britain 1870—1914),载《经济史评论》1967年第2系列第20期,第527—530页。
    〔12〕〔18〕〔19〕罗宾斯:《一个大国的殒落》,第138、87、234页。
    〔13〕德国和美国的钢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已超过英国。
    〔14〕〔15〕〔21〕塞耶斯:《1880—1939年英国经济变革史》,第83、86、88页。
    〔16〕伯尼:《不列颠岛屿经济史》《 Arthur Birnie ,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British Isles),伦敦1959年版,第234页。
    〔17〕李:《1700年以来的英国经济》,第81—82页。
    〔20〕泰勒:“煤炭工业”(A.J.Taylor, The Coal Industry ),载奥尔德克罗夫特编:《1875—1914年英国工业发展与外国的竞争》《D.H.Aldercroft 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Industry and Foreign Competition 1875—1914),伦敦1968年版,第46页。
    〔22〕佩林:《现代英国》,第39页。
    〔23〕罗志如、厉以宁:《20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22页。
    〔24〕佩林:《现代英国》,第40页。
    〔25〕〔28〕〔29〕塞耶斯:《1880—1939年英国经济变革史》,第94、108、109页。
    〔26〕波拉特和罗伯逊:《 1870 —1914 年的英国造船工业 》(Sidney Pollard and Paul Robertson, The British Shipbuilding  Industry 1870—1914),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27〕潘革纳曼塔和奥弗里:《终生辛劳》(F.Pagnamenta and T.J.Overy, All Our Working Lives),伦敦1984年版,第126页。
    〔30〕塞耶斯:《1880—1939年英国经济变革史》,第109、112—113页。
    〔31〕〔35〕〔37〕里德:《1868—1914年的英国》(Donald Read, England 1868—1914),朗曼出版社1985年版,第395、389、391页。
    〔32〕伯尼:《不列颠岛屿经济史》,第288页。
    〔33〕米歇尔和迪恩:《英国历史资料统计摘要》(Mitchell and Deane, 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伦敦,第283—284页。
    〔34〕马锡厄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P.Mathias,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伦敦1969年版,第463页。 原表中第一栏的百分数有误,超过百分之百。——笔者注
    〔36〕参见潘恩:“钢铁制造业”(P.L.Payne,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e),载奥尔德克罗夫特编:《1875—1914年英国工业发展与外国的竞争》。
    〔38〕马锡厄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第467页。
    〔39〕李:《1700年以来的英国经济》,第112页。
    〔40〕米歇尔:《英国历史统计资料摘要》(B.R.Mitchell, Abst-ract of British Hiotorical Statistics),剑桥,第275页以下。
    〔41〕伍德罗夫:《西方人的影响》(William Woodruff, Impact of Western Man),伦敦1986年版,第150、154页。
    〔42〕范恩斯坦:《1885—1965年英国国民收入、开支与产量》(C .H. Feinstein, National Income, Expenditure and Output of United Kingdom 1885—1965),剑桥1972年版,表7、15、20。
    〔43〕埃德尔斯坦:“帝国主义时代英国国内外有价证券投资的真实回报率”(M.Edelstein, Realized Rates of Return on UK Home and Overseas Protfolio Investment  in the Age of  High Imperialism)载《经济史研究》(Exploration in Economic History)第13卷,1976年7月,第283—329页。
    〔44〕根据马锡厄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第469—70页表19 得出。
    〔45〕克罗泽:《维多利亚经济》,第366页。
    〔46〕伍德罗夫:《西方人的影响》,第322—323页。
    〔47〕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第152页。
    〔48〕迪恩和科尔:《1688—1969年的英国经济增长》,第36页。
    〔49〕约翰逊编:《20世纪英国》(Paul Johnson ed.,Twentieth—Century Britain: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朗曼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50〕索尔:《1870—1914年英国海外贸易研究》(S.B. Soul, Studies in British Overseas Trade 1870—1914),利物浦1960年版,第58页。
    〔51〕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第210页。
    〔52〕斯卡梅尔:《金本位制的运作》(W.A.Scammell, The Work-ing of the Gold Standard),载《约克郡经济与社会研究会刊》( Yorkshire Bulleti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rach)第17卷,1965年,第33页。
    〔53〕转引自罗志如、厉以宁:《20世纪的英国:“英国病”的研究》,第77页。
    〔54〕例如,罗志如、厉以宁以“极盛时代的尾声”作为小节标题。参见罗志如、厉以宁:《20 世纪的英国:“英国病”的研究》, 第19—26页。



返回1998年04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