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东干族与1916年中亚起义
王国杰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8年02期
【原文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1997年04期第108~113页
【作者简介】王国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西安710062;作者,男,53岁,副教授
【关 键 词】东干族/中亚民族起义/沙俄殖民政策
1916年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起义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一起重大历史事件。它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对沙皇俄国殖民统治的特点,又是一场被压迫农牧民的反封建斗争,其影响已超出中亚,其作用波及全俄国,也涉及到中国西部边疆地区。
东干族是1877~1878年间移居中亚的陕甘回族移民群体,其中多为1862~1877年陕甘反清回民起义军的后裔。1884年统计其人口总数为1.5万人,到1916年时有2.3万人。〔1〕他们人数不多,但社会影响大。他们积极投身于反殖、反封建斗争之中。他们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16年中亚起义的全过程。在东干人迁居中亚七河地区当初,沙皇曾允诺东干人40年不纳税,40年不抽兵丁。1916年6 月沙皇在中亚征兵的命令中涉及东干人,促使东干人加入了这场斗争。东干人在起义中的表现也是东干族百年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这场斗争加强了东干族与中亚各族劳动群众之间的联系,使这批陕甘回族移民与俄国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本文试图对这次起义的起因、经过、历史影响作以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涉及东干人在起义中的表现,以填补我国对中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上的空白。
一
导致1916年中亚起义的原因很多,但所有原因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战争激化了沙俄固有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战争教育了边区被压迫各少数民族,使中亚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很大发展;战争引起了革命,1916年中亚起义为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好了准备。
爆发起义的首要原因是中亚税收及实物征收量的加大,中亚各族人民贫困化过程的加剧。为了应付战争,沙俄中央政权在中亚各地横征暴敛。沙俄官吏逐乡逐镇、逐个帐蓬收税,无一户能幸免。有些地方还出现派武装部队下乡收税的现象。他们征粮、征税、征调大牲口、征收奶肉制品,征税量逐月递增。1914~1915年间,沙俄仅从土尔克斯坦边区就征调了30万普特的粮食(1普特=16.35公斤),7万匹马、1.3万峰骆驼。〔2〕这种做法严重地破坏了中亚地区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生活, 中亚各族人民的反战情绪不断高涨。
起义的第二个原因是中亚地方官吏的腐败,中亚富裕户对贫苦农牧民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各地方官吏趁收税量的变化而大做手脚,中饱私囊,变本加厉,残害百姓。征税有时变成了公开抢劫,行贿受贿成了家常便饭。缴不上税的人有的被抓坐牢,有的被拷打,有的被抬走家具。1916年4月甘肃籍回族移民聚居地哨葫芦乡庄给比什凯克县县长写信, 状告该乡乡长黑阿洪诺夫(人称黑指甲)非法收税的罪行:“我们每出售一普特的烟叶得给他上缴7戈比。如今我们全乡910口人已人均给他缴纳了5卢布57戈比的额外税。但官方的税款还没有下来。 我们不知道还要缴纳多少税”〔3〕。一战期间的税收压得贫苦农牧民喘不过气来, 而富裕户及有权势的人又千方百计地把这些税收款及实物分摊到穷人头上,从而大大激化了中亚阶级矛盾,引起贫苦农牧民的反抗。
“志愿耕地运动”就是中亚各地贫苦农牧民抗税斗争的一个形式。贫苦农牧民自发起来抢占官府或富裕户所有的耕地。最早一起抢地事件就是居住在江尔肯特(曾称潘菲洛夫)的东干人发起的。1914年8 月初该县50多户无地东干人抢占了该县富裕大户八大人的几百公顷耕地,以此抗议政府的税收及八大人平时鱼肉百姓的恶迹。〔4 〕这个事件迅速波及中亚各地,成为起义的一次演习。一些贫苦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也抢占牧场,抢夺牲口。为了镇压这次运动,沙皇政府甚至动用了军队,几个带头抢地的贫苦农牧民被杀害。这时,中亚广大农牧民也看清楚了,他们真正的敌人是沙皇专制制度及其殖民政策。正是沙皇为应付战争加大了税收量,一旦发生冲突沙皇又总是站在富人一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对付手无寸铁的贫苦农牧民。
地租提高是爆发起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到1916年,中亚各地药用植物效益好,产品远销中国、土耳其等地。许多人争着租地种药材,地租一下上涨了好几倍。而且,地方政府规定药材只能由官方收购,私自出售者要被判刑。官方又压低收购价,官方收购价只是市场价的一半。这样,种药材的贫苦农民不但没有得利,反受其害。一些私贩药材的人被抓进监狱。到1916年5月,仅普尔热瓦尔斯克县监狱中就关押着300多名东干人。〔5〕无地户及少地户东干人处境越来越困难。
物价飞涨总是战争的一个严重后果,也是引起1916年起义的第5 个原因。据查,1914~1916年间,在土尔克斯坦边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了3倍,工业消费品上涨了50~100%。〔6〕有些日用品,如靴子、 服装等在市场上买不到,都转入黑市交易。一些投机商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又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据一档案资料记载:“1916年普尔热瓦尔斯克县人们生活已经十分困难,这时物价又不稳,马匹价上涨5倍,牛羊肉价上涨4倍多。过去钉一个马掌50戈比, 现在涨到5 卢布(10倍)”。〔7〕
以上各种因素使中亚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增涨,大多数中亚人已处于贫困交加的地步。中亚各地好像布满了一堆堆干柴,只要有点滴引火,就能造成燎原之势。
到1916年,沙皇俄国在一战前线上伤亡惨重,士气低落。仅1915年6月到1916年6月,俄军被俘人员近200万,逃亡人数150万。〔8 〕沙俄军队已陷入崩溃之中。当时中亚远离战场,但为了维持战争,沙皇决定把征兵重点放到中亚。1916年6月25 日沙皇签发了全称为《关于在哈萨克人、东干人、维吾尔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中间征兵到后勤部门去工作的命令》。根据这个命令,仅在土尔克斯坦就要征兵25万名, 其中在七河省(东干人多居此地)征兵名额达4.3万人,在费尔干纳州(甘肃籍、青海籍、新疆籍几千名回族移民居住此地)要征5万名青年上前线。〔9〕况且,沙皇命令中明文规定要征召19~43岁的“帝国异族居民”(即非俄罗斯族青壮年)上前线,带有明显的殖民性质,加剧了中亚民族矛盾及社会矛盾,激怒了中亚广大贫苦农牧民群众,这样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它对整个俄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1916年中亚起义总的特点是来势猛,发展快,影响大。但各地起义多属自发性斗争,多属各自为战。它们之间有些联系,互为影响,但始终没有形成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也缺乏统一指挥领导,因此,起义很快就被沙皇特派武装力量——沙俄讨伐队镇压下去了。
这次起义的主力是各地穷苦农牧民,城市贫民及小手工业者。起义从7月中旬开始,到9 月下旬被镇压(其中一支起义队伍一直战斗到1917年10月武装起义时),历时两个多月。到8月10日左右,中亚起义进入高潮。据查,到1916年8月,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共有30 多个大中型城镇及乡村卷入起义,各地起义队伍总数不下50万人。〔10〕
中亚起义有4个重点地区:吉尔吉斯南部的费尔干纳州; 土尔克斯坦的七河省及江尔肯特(这两个地区主要居民就是东干人);土尔克斯坦的塔拉斯(今江布尔);哈萨克斯坦卡拉布塔克(今阿克纠宾斯克以东地区)。其中以七河省及卡拉布塔克起义规模及影响最为突出。
中亚起义是以1916年7月17 日霍占城(今列宁纳巴德市)起义为其开端的。该城起义队伍以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为主,以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绅为攻击目标。起义者没收地主财产,处死一批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据统计,1916年8月至9月, 该地区共处死34名官吏,整个土尔克斯坦共处死55名赃官及劣绅。〔11 〕这场起义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它也推进了其他各地的起义发展。
卡拉布塔克起义是1916年中亚起义中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该地区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是著名的矿区,以铁矿、煤矿、石油矿为主,且与俄罗斯乌拉尔、奥伦堡等工业中心相邻,故该地区起义更具无产阶级革命性质。起义以工人阶级为主。他们的斗争目标更明确:让无产阶级掌权,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起义中心位于今图尔盖市。到1916年8月,该地区主要矿山都卷入起义, 参加起义的产业工人不下20万。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就是著名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家阿曼格尔迪·伊马诺夫。
阿曼格尔迪·伊马诺夫出生在维尔内(今阿拉木图)一个贫苦牧民家庭,后进入奥伦堡宗教学校学习3 年。 1903 年考入喀山重点中学,1907年又考入莫斯科宗教学院。因积极参加学校革命活动,被学院开除,并遭受沙皇政府通缉,后逃亡国外,在国外流亡5年。 他到过许多国家,了解各国人民生活,接受过各国文化与思潮的影响。1913年返回俄国,1915年加入俄共(布)。1916年他被俄共(布)中央派往中亚工作。他是位职业革命家,是十月革命前后中亚革命活动的杰出领导人。他的特长就在于他既掌握着全面的宗教知识,又拥有深刻的革命理论修养。因此,他在中亚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中亚革命史上有一定影响。直到今天,现行哈萨克斯坦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仍印有他的照片,收有他的生平事迹。〔12〕
1916年起义爆发后伊马诺夫就深入到哈萨克斯坦北部各个矿区,组织矿工罢工,组建矿山赤卫队,并与各地农牧民起义取得联系,推动了整个中亚地区革命运动和武装起义的发展。以图尔盖为中心的中亚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起义军在伊马诺夫率领下与沙俄讨伐队多次激战,在沙俄讨伐队用大炮血腥镇压下仍没有屈服。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们还同中亚临时政府军队继续作战。〔13〕应该说,伊马诺夫领导的北哈萨克工人武装起义是1916年中亚起义的最高形式,它为中亚1917年十月武装起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推翻沙皇在中亚的殖民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移居中亚的陕甘回族移民群体——东干人在1916年起义中表现突出。他们具备反封建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他们的前辈就是清同治年间西北反清斗争的勇士。过境后40年(1877~1916年)他们与中亚各民族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争取生存,发展经济。到1916年,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东干人加入了反对沙皇专制的行列之中。在这场斗争中,东干人(到1924年时苏俄政府才承认它是东干族)与中亚各族劳动群众肩并肩共同战斗,提高了东干人在中亚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与地位。
当时,东干人对中亚起义态度不一:各乡村富裕户反对起义,甚至与沙俄讨伐队勾结,破坏起义。沙皇地方政权还利用过各乡村中的阿訇破坏起义,企图利用阿訇的影响来控制局面。营盘乡阿訇老五就四处宣传:“为沙皇求吉平安是每位臣民的职责”,因为当初东干人过境时曾得到过沙皇的帮助(实际上是当地中亚各族群众帮助了东干移民)。这种宣传对富裕户确实起作用,许多富裕户不参加起义。但它对广大贫苦东干人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生活状况一天比一天差。据查,1915 年6月至1916年6月,沙皇政府从营盘一个村庄(人口仅两千多, 刚过境时3314人,1912年3月从营盘又划分出去一个新村庄新渠)就征调走130匹马,又征召500多名青壮年上了前线,这500名壮丁战后多数没有回到自己故乡。〔14〕营盘人无法应付这种战争重负,富裕户及阿訇的宣传已无法平息广大贫苦东干人的不满情绪。
1916年中亚起义共有4个重点地区, 其中三个地区的起义队伍(江布尔、江尔肯特、七河地区)以东干移民为主。这些地区出现的几支东干人起义队伍能征善战,他们包围并捣毁了沙俄警察机构,销毁征兵花名册,占领交通要道及重要城镇,打击地方贪官污吏及土豪劣绅。东干人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反对战争、反对封建、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色彩。
以东干人为主体的3次战役是1916年中亚起义中最为激烈、 最有特点的篇章:“江尔肯特劫狱事件”、“七河省大捷”、“普尔热瓦尔斯克攻城事件”。这3次战役充分显示了东干人的组织才干及战斗精神, 也是整个中亚起义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事件能帮助我们了解中亚起义全貌。
“江尔肯特劫狱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16年7月4日,这证明东干人最早介入起义。其领头人叫三娃子·伊斯马伊诺维奇(三娃子是一位第一代过境陕西回民,他的后代均以此为其父姓)。最初他们组织了一个“反对征兵委员会”,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到处宣传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1916年7月7日,他们还组织了一次街头游行,有上百名东干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走上江尔肯特街头,他们打的标语上写着:“我们都不去当兵!”“我们宁愿死在家乡,也不去为沙皇卖命!”此后,江尔肯特一个小县城就有800名反战群众被抓进监狱。到1916年8 月4日,三娃子率领武装群众冲进监狱,解救被关押同胞。在冲突中9 名看守被打死了2名,4名受重伤。三娃子打开了监狱大门,释放了被关押的无罪同胞。江尔肯特事件在中亚各地引起反响,这就加剧了整个中亚局势的恶化与动荡。因为各地监狱中都关押着许多抗税、抗捐的无辜百姓。
“七河省大捷”是1916年中亚起义过程中起义群众与沙俄讨伐队最大规模的一次正面武装冲突。当时七河地区的几支起义队伍联为一体,人数有数千名,由东干人吴三麦·尤素波夫统一指挥,他们迅速攻占了托克马克县城。到1916年8月中旬, 这支起义队伍已占领了连接比什凯克——托克马克——纳伦——普尔热瓦尔斯克一线的重要公路、邮站、桥梁及村镇,他们已完全控制了楚河两岸地区,起义队伍也壮大到4 千人。中亚沙俄政权十分惶恐,派了一支2000人的讨伐队,携带着大炮等重型武器围攻托克马克城。从1916年8月20日一直打到30日, 双方激战10天。由于吴三麦指挥有方,内外夹击,讨伐队死伤520人, 伤亡惨重,仓惶逃跑。此战役被称为“七河省大捷”。〔15〕8月底, 沙俄连派4支讨伐队,对托克马克县城(营盘距此城7公里,新渠距此城仅1 公里,营盘新渠就是陕西回族移民建立起来的“陕西村”)进行轮番进攻,他们依靠武器上的优势,先占领城外的伊万诺夫卡,然后从两侧袭击起义军。9月13日,托克马克失守,数百名义军被杀, 吴三麦在守城战斗中阵亡。七河地区起义转入低潮。
“普尔热瓦尔斯克攻城事件”是中亚起义后期的一个重大事件。该县城居住着近3000名陕甘回族移民,这个地区的东干人在起义中表现最坚决。城里起义头目有两个:一个吉尔吉斯人,叫什·江伊纳波夫,一个是东干人,叫希拉子·乌缅拉洪诺夫。他们曾盟誓:共同起事,同生共死,战斗到底。1916年8月15日,他们攻破县城监狱, 释放了被押群众。他们还没收了城内富裕大户及不法商人财产,有些东干人富裕户又携带家产迁回中国喀什、伊犁一带定居(这儿距喀什很近)。城郊的伊尔迪克乡乡长、东干人马来福投靠沙俄讨伐队,请讨伐队派人保护他的家产。
由于其他地区起义相继失败,数支沙皇讨伐队集中向普尔热瓦尔斯克扑来。他们携带着重型武器,从塔尔迪——布拉克方向向此城挺进,沿途曾受到小股起义部队阻击。1916年9月14日, 该城被沙俄讨伐队团团围住,城里东干义军身穿白衣,手执白旗,准备与讨伐队决一死战。〔16〕沙俄讨伐队攻城数天,久攻不下。9月21日, 讨伐队用重炮轰城,除了少数义军逃出外,多数义军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但各地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以后。
三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1916年中亚起义的后果与影响。起义失败后,沙俄军队残酷镇压各地起义群众,中亚各族人民遭受重大损失。沙俄讨伐队对中亚人的帐蓬及东干人乡庄挨个进行清洗;多数房舍被烧毁,牲口被牵走,财产被掠空,并对参加起义的人士进行疯狂的报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4个月。据查, 这次仅在喀喇湖一带被枪杀的中国侨民就有4000多人。还有数十万哈萨克人被迫逃离家园,大批难民流入中国境内。1917年前后逃入中国境内的中亚难民就有30余万,仅伊犁地区就有16万。〔17〕到1916年底,有1462名东干人又逃回中国喀什地区定居。〔18〕1916年起义之后,七河地区总人口减少25%,而吉尔吉斯北部地区总人口减少41.4%。〔19〕1916年12月,在洛桑召开的“国际民族事务大会”上,中亚代表曾向世人诉说了这场悲剧,反响很大。
被抓上了前线的中亚人处境也十分悲惨。沙俄在前线一败涂地,官兵甚至无过冬服装,食品供应极差,更谈不上医疗设备。1993年7 月访问营盘时,一位老者尤布儿·迪瓦耶夫(祖籍陕西渭南)给笔者念了一首至今仍流传着的民歌,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战时俄国东干士兵的悲惨情景:
一月里来正月正,普世天下不太平。风风来了要抓兵,换上火车一溜风。
二月里来龙抬头,我下火车站队伍。亲亲弟兄分了手,泼烦里头加忧愁。
三月里来三月三,吃粮当兵走西川。三天没吃一顿饭,两眼无泪好心酸。
四月里来四月八,手拿帕帕把炮擦。擦了一夜百七八,手掌裂口腿发麻。
五月里来五端阳,把伤带在左肩上。黑血淌得眼发青,无有亲人在身旁。
我们结合对1916年中亚起义背景资料的理解,再仔细阅读这首极富陕西韵味的叙事体诗歌,就不难从中体会出当年上了前线士兵们的悲惨遭遇。这首诗是份难得的史料。
1916年中亚起义失败了。但是,它对中亚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次起义动摇了沙俄在中亚的殖民统治,也打击了剥削阶级。它是中亚各族人民阶级觉悟提高的表现。起义锻炼了中亚各民族,为中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做好了准备。1916年中亚起义正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它深深地加剧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危机,为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其历史影响不可低估。
收稿日期:1996—04—30
注释:
〔1〕 苏尚洛:《七河地区的东干人》,伏龙芝1959年版,第 12页。
〔2〕 叶·别克马哈诺夫:《哈萨克加盟历史》, 阿拉木图1987年版,第35页。
〔3〕 哈萨克斯坦国立档案库,全宗44,卷宗1625,第5页。
〔4〕〔5〕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伏龙芝1967年版,第99页;第100页。
〔6〕 哈萨克斯坦国立档案库,全宗76,目录1,卷宗2144, 第6页。
〔7〕 《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伏龙芝1982年版, 第130页。
〔8〕 《苏联百科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9〕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第114页。
〔10〕〔11〕 《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第131页; 第140页。
〔12〕 《哈萨克斯坦历史》中学9—10年级课本, 阿拉木图1987年版,第16页。
〔13〕 《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8页。
〔14〕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第98页。
〔15〕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第162页。
〔16〕 《哈萨克斯坦1916(回忆录及文件集)》,阿拉木图1937年版,第157页。
〔17〕 《中亚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页。
〔18〕 苏尚洛:《七河地区的东干人》,第69页。
〔19〕 《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第69页。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8年02期
【原文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1997年04期第108~113页
【作者简介】王国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西安710062;作者,男,53岁,副教授
【内容提要】 | 1916年中亚起义是沙俄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也是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干族是1877~1878年间移居中亚七河地区的陕甘回族。他们积极参加了这场起义,起义使东干族与俄国的社会融为一体。 |
东干族是1877~1878年间移居中亚的陕甘回族移民群体,其中多为1862~1877年陕甘反清回民起义军的后裔。1884年统计其人口总数为1.5万人,到1916年时有2.3万人。〔1〕他们人数不多,但社会影响大。他们积极投身于反殖、反封建斗争之中。他们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16年中亚起义的全过程。在东干人迁居中亚七河地区当初,沙皇曾允诺东干人40年不纳税,40年不抽兵丁。1916年6 月沙皇在中亚征兵的命令中涉及东干人,促使东干人加入了这场斗争。东干人在起义中的表现也是东干族百年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这场斗争加强了东干族与中亚各族劳动群众之间的联系,使这批陕甘回族移民与俄国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本文试图对这次起义的起因、经过、历史影响作以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涉及东干人在起义中的表现,以填补我国对中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上的空白。
一
导致1916年中亚起义的原因很多,但所有原因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战争激化了沙俄固有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战争教育了边区被压迫各少数民族,使中亚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很大发展;战争引起了革命,1916年中亚起义为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好了准备。
爆发起义的首要原因是中亚税收及实物征收量的加大,中亚各族人民贫困化过程的加剧。为了应付战争,沙俄中央政权在中亚各地横征暴敛。沙俄官吏逐乡逐镇、逐个帐蓬收税,无一户能幸免。有些地方还出现派武装部队下乡收税的现象。他们征粮、征税、征调大牲口、征收奶肉制品,征税量逐月递增。1914~1915年间,沙俄仅从土尔克斯坦边区就征调了30万普特的粮食(1普特=16.35公斤),7万匹马、1.3万峰骆驼。〔2〕这种做法严重地破坏了中亚地区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生活, 中亚各族人民的反战情绪不断高涨。
起义的第二个原因是中亚地方官吏的腐败,中亚富裕户对贫苦农牧民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各地方官吏趁收税量的变化而大做手脚,中饱私囊,变本加厉,残害百姓。征税有时变成了公开抢劫,行贿受贿成了家常便饭。缴不上税的人有的被抓坐牢,有的被拷打,有的被抬走家具。1916年4月甘肃籍回族移民聚居地哨葫芦乡庄给比什凯克县县长写信, 状告该乡乡长黑阿洪诺夫(人称黑指甲)非法收税的罪行:“我们每出售一普特的烟叶得给他上缴7戈比。如今我们全乡910口人已人均给他缴纳了5卢布57戈比的额外税。但官方的税款还没有下来。 我们不知道还要缴纳多少税”〔3〕。一战期间的税收压得贫苦农牧民喘不过气来, 而富裕户及有权势的人又千方百计地把这些税收款及实物分摊到穷人头上,从而大大激化了中亚阶级矛盾,引起贫苦农牧民的反抗。
“志愿耕地运动”就是中亚各地贫苦农牧民抗税斗争的一个形式。贫苦农牧民自发起来抢占官府或富裕户所有的耕地。最早一起抢地事件就是居住在江尔肯特(曾称潘菲洛夫)的东干人发起的。1914年8 月初该县50多户无地东干人抢占了该县富裕大户八大人的几百公顷耕地,以此抗议政府的税收及八大人平时鱼肉百姓的恶迹。〔4 〕这个事件迅速波及中亚各地,成为起义的一次演习。一些贫苦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也抢占牧场,抢夺牲口。为了镇压这次运动,沙皇政府甚至动用了军队,几个带头抢地的贫苦农牧民被杀害。这时,中亚广大农牧民也看清楚了,他们真正的敌人是沙皇专制制度及其殖民政策。正是沙皇为应付战争加大了税收量,一旦发生冲突沙皇又总是站在富人一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对付手无寸铁的贫苦农牧民。
地租提高是爆发起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到1916年,中亚各地药用植物效益好,产品远销中国、土耳其等地。许多人争着租地种药材,地租一下上涨了好几倍。而且,地方政府规定药材只能由官方收购,私自出售者要被判刑。官方又压低收购价,官方收购价只是市场价的一半。这样,种药材的贫苦农民不但没有得利,反受其害。一些私贩药材的人被抓进监狱。到1916年5月,仅普尔热瓦尔斯克县监狱中就关押着300多名东干人。〔5〕无地户及少地户东干人处境越来越困难。
物价飞涨总是战争的一个严重后果,也是引起1916年起义的第5 个原因。据查,1914~1916年间,在土尔克斯坦边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了3倍,工业消费品上涨了50~100%。〔6〕有些日用品,如靴子、 服装等在市场上买不到,都转入黑市交易。一些投机商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又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据一档案资料记载:“1916年普尔热瓦尔斯克县人们生活已经十分困难,这时物价又不稳,马匹价上涨5倍,牛羊肉价上涨4倍多。过去钉一个马掌50戈比, 现在涨到5 卢布(10倍)”。〔7〕
以上各种因素使中亚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增涨,大多数中亚人已处于贫困交加的地步。中亚各地好像布满了一堆堆干柴,只要有点滴引火,就能造成燎原之势。
到1916年,沙皇俄国在一战前线上伤亡惨重,士气低落。仅1915年6月到1916年6月,俄军被俘人员近200万,逃亡人数150万。〔8 〕沙俄军队已陷入崩溃之中。当时中亚远离战场,但为了维持战争,沙皇决定把征兵重点放到中亚。1916年6月25 日沙皇签发了全称为《关于在哈萨克人、东干人、维吾尔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中间征兵到后勤部门去工作的命令》。根据这个命令,仅在土尔克斯坦就要征兵25万名, 其中在七河省(东干人多居此地)征兵名额达4.3万人,在费尔干纳州(甘肃籍、青海籍、新疆籍几千名回族移民居住此地)要征5万名青年上前线。〔9〕况且,沙皇命令中明文规定要征召19~43岁的“帝国异族居民”(即非俄罗斯族青壮年)上前线,带有明显的殖民性质,加剧了中亚民族矛盾及社会矛盾,激怒了中亚广大贫苦农牧民群众,这样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它对整个俄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1916年中亚起义总的特点是来势猛,发展快,影响大。但各地起义多属自发性斗争,多属各自为战。它们之间有些联系,互为影响,但始终没有形成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也缺乏统一指挥领导,因此,起义很快就被沙皇特派武装力量——沙俄讨伐队镇压下去了。
这次起义的主力是各地穷苦农牧民,城市贫民及小手工业者。起义从7月中旬开始,到9 月下旬被镇压(其中一支起义队伍一直战斗到1917年10月武装起义时),历时两个多月。到8月10日左右,中亚起义进入高潮。据查,到1916年8月,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共有30 多个大中型城镇及乡村卷入起义,各地起义队伍总数不下50万人。〔10〕
中亚起义有4个重点地区:吉尔吉斯南部的费尔干纳州; 土尔克斯坦的七河省及江尔肯特(这两个地区主要居民就是东干人);土尔克斯坦的塔拉斯(今江布尔);哈萨克斯坦卡拉布塔克(今阿克纠宾斯克以东地区)。其中以七河省及卡拉布塔克起义规模及影响最为突出。
中亚起义是以1916年7月17 日霍占城(今列宁纳巴德市)起义为其开端的。该城起义队伍以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为主,以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绅为攻击目标。起义者没收地主财产,处死一批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据统计,1916年8月至9月, 该地区共处死34名官吏,整个土尔克斯坦共处死55名赃官及劣绅。〔11 〕这场起义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它也推进了其他各地的起义发展。
卡拉布塔克起义是1916年中亚起义中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该地区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是著名的矿区,以铁矿、煤矿、石油矿为主,且与俄罗斯乌拉尔、奥伦堡等工业中心相邻,故该地区起义更具无产阶级革命性质。起义以工人阶级为主。他们的斗争目标更明确:让无产阶级掌权,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起义中心位于今图尔盖市。到1916年8月,该地区主要矿山都卷入起义, 参加起义的产业工人不下20万。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就是著名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家阿曼格尔迪·伊马诺夫。
阿曼格尔迪·伊马诺夫出生在维尔内(今阿拉木图)一个贫苦牧民家庭,后进入奥伦堡宗教学校学习3 年。 1903 年考入喀山重点中学,1907年又考入莫斯科宗教学院。因积极参加学校革命活动,被学院开除,并遭受沙皇政府通缉,后逃亡国外,在国外流亡5年。 他到过许多国家,了解各国人民生活,接受过各国文化与思潮的影响。1913年返回俄国,1915年加入俄共(布)。1916年他被俄共(布)中央派往中亚工作。他是位职业革命家,是十月革命前后中亚革命活动的杰出领导人。他的特长就在于他既掌握着全面的宗教知识,又拥有深刻的革命理论修养。因此,他在中亚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中亚革命史上有一定影响。直到今天,现行哈萨克斯坦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仍印有他的照片,收有他的生平事迹。〔12〕
1916年起义爆发后伊马诺夫就深入到哈萨克斯坦北部各个矿区,组织矿工罢工,组建矿山赤卫队,并与各地农牧民起义取得联系,推动了整个中亚地区革命运动和武装起义的发展。以图尔盖为中心的中亚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起义军在伊马诺夫率领下与沙俄讨伐队多次激战,在沙俄讨伐队用大炮血腥镇压下仍没有屈服。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们还同中亚临时政府军队继续作战。〔13〕应该说,伊马诺夫领导的北哈萨克工人武装起义是1916年中亚起义的最高形式,它为中亚1917年十月武装起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推翻沙皇在中亚的殖民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移居中亚的陕甘回族移民群体——东干人在1916年起义中表现突出。他们具备反封建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他们的前辈就是清同治年间西北反清斗争的勇士。过境后40年(1877~1916年)他们与中亚各民族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争取生存,发展经济。到1916年,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东干人加入了反对沙皇专制的行列之中。在这场斗争中,东干人(到1924年时苏俄政府才承认它是东干族)与中亚各族劳动群众肩并肩共同战斗,提高了东干人在中亚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与地位。
当时,东干人对中亚起义态度不一:各乡村富裕户反对起义,甚至与沙俄讨伐队勾结,破坏起义。沙皇地方政权还利用过各乡村中的阿訇破坏起义,企图利用阿訇的影响来控制局面。营盘乡阿訇老五就四处宣传:“为沙皇求吉平安是每位臣民的职责”,因为当初东干人过境时曾得到过沙皇的帮助(实际上是当地中亚各族群众帮助了东干移民)。这种宣传对富裕户确实起作用,许多富裕户不参加起义。但它对广大贫苦东干人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生活状况一天比一天差。据查,1915 年6月至1916年6月,沙皇政府从营盘一个村庄(人口仅两千多, 刚过境时3314人,1912年3月从营盘又划分出去一个新村庄新渠)就征调走130匹马,又征召500多名青壮年上了前线,这500名壮丁战后多数没有回到自己故乡。〔14〕营盘人无法应付这种战争重负,富裕户及阿訇的宣传已无法平息广大贫苦东干人的不满情绪。
1916年中亚起义共有4个重点地区, 其中三个地区的起义队伍(江布尔、江尔肯特、七河地区)以东干移民为主。这些地区出现的几支东干人起义队伍能征善战,他们包围并捣毁了沙俄警察机构,销毁征兵花名册,占领交通要道及重要城镇,打击地方贪官污吏及土豪劣绅。东干人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反对战争、反对封建、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色彩。
以东干人为主体的3次战役是1916年中亚起义中最为激烈、 最有特点的篇章:“江尔肯特劫狱事件”、“七河省大捷”、“普尔热瓦尔斯克攻城事件”。这3次战役充分显示了东干人的组织才干及战斗精神, 也是整个中亚起义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事件能帮助我们了解中亚起义全貌。
“江尔肯特劫狱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16年7月4日,这证明东干人最早介入起义。其领头人叫三娃子·伊斯马伊诺维奇(三娃子是一位第一代过境陕西回民,他的后代均以此为其父姓)。最初他们组织了一个“反对征兵委员会”,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到处宣传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1916年7月7日,他们还组织了一次街头游行,有上百名东干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走上江尔肯特街头,他们打的标语上写着:“我们都不去当兵!”“我们宁愿死在家乡,也不去为沙皇卖命!”此后,江尔肯特一个小县城就有800名反战群众被抓进监狱。到1916年8 月4日,三娃子率领武装群众冲进监狱,解救被关押同胞。在冲突中9 名看守被打死了2名,4名受重伤。三娃子打开了监狱大门,释放了被关押的无罪同胞。江尔肯特事件在中亚各地引起反响,这就加剧了整个中亚局势的恶化与动荡。因为各地监狱中都关押着许多抗税、抗捐的无辜百姓。
“七河省大捷”是1916年中亚起义过程中起义群众与沙俄讨伐队最大规模的一次正面武装冲突。当时七河地区的几支起义队伍联为一体,人数有数千名,由东干人吴三麦·尤素波夫统一指挥,他们迅速攻占了托克马克县城。到1916年8月中旬, 这支起义队伍已占领了连接比什凯克——托克马克——纳伦——普尔热瓦尔斯克一线的重要公路、邮站、桥梁及村镇,他们已完全控制了楚河两岸地区,起义队伍也壮大到4 千人。中亚沙俄政权十分惶恐,派了一支2000人的讨伐队,携带着大炮等重型武器围攻托克马克城。从1916年8月20日一直打到30日, 双方激战10天。由于吴三麦指挥有方,内外夹击,讨伐队死伤520人, 伤亡惨重,仓惶逃跑。此战役被称为“七河省大捷”。〔15〕8月底, 沙俄连派4支讨伐队,对托克马克县城(营盘距此城7公里,新渠距此城仅1 公里,营盘新渠就是陕西回族移民建立起来的“陕西村”)进行轮番进攻,他们依靠武器上的优势,先占领城外的伊万诺夫卡,然后从两侧袭击起义军。9月13日,托克马克失守,数百名义军被杀, 吴三麦在守城战斗中阵亡。七河地区起义转入低潮。
“普尔热瓦尔斯克攻城事件”是中亚起义后期的一个重大事件。该县城居住着近3000名陕甘回族移民,这个地区的东干人在起义中表现最坚决。城里起义头目有两个:一个吉尔吉斯人,叫什·江伊纳波夫,一个是东干人,叫希拉子·乌缅拉洪诺夫。他们曾盟誓:共同起事,同生共死,战斗到底。1916年8月15日,他们攻破县城监狱, 释放了被押群众。他们还没收了城内富裕大户及不法商人财产,有些东干人富裕户又携带家产迁回中国喀什、伊犁一带定居(这儿距喀什很近)。城郊的伊尔迪克乡乡长、东干人马来福投靠沙俄讨伐队,请讨伐队派人保护他的家产。
由于其他地区起义相继失败,数支沙皇讨伐队集中向普尔热瓦尔斯克扑来。他们携带着重型武器,从塔尔迪——布拉克方向向此城挺进,沿途曾受到小股起义部队阻击。1916年9月14日, 该城被沙俄讨伐队团团围住,城里东干义军身穿白衣,手执白旗,准备与讨伐队决一死战。〔16〕沙俄讨伐队攻城数天,久攻不下。9月21日, 讨伐队用重炮轰城,除了少数义军逃出外,多数义军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但各地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以后。
三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1916年中亚起义的后果与影响。起义失败后,沙俄军队残酷镇压各地起义群众,中亚各族人民遭受重大损失。沙俄讨伐队对中亚人的帐蓬及东干人乡庄挨个进行清洗;多数房舍被烧毁,牲口被牵走,财产被掠空,并对参加起义的人士进行疯狂的报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4个月。据查, 这次仅在喀喇湖一带被枪杀的中国侨民就有4000多人。还有数十万哈萨克人被迫逃离家园,大批难民流入中国境内。1917年前后逃入中国境内的中亚难民就有30余万,仅伊犁地区就有16万。〔17〕到1916年底,有1462名东干人又逃回中国喀什地区定居。〔18〕1916年起义之后,七河地区总人口减少25%,而吉尔吉斯北部地区总人口减少41.4%。〔19〕1916年12月,在洛桑召开的“国际民族事务大会”上,中亚代表曾向世人诉说了这场悲剧,反响很大。
被抓上了前线的中亚人处境也十分悲惨。沙俄在前线一败涂地,官兵甚至无过冬服装,食品供应极差,更谈不上医疗设备。1993年7 月访问营盘时,一位老者尤布儿·迪瓦耶夫(祖籍陕西渭南)给笔者念了一首至今仍流传着的民歌,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战时俄国东干士兵的悲惨情景:
一月里来正月正,普世天下不太平。风风来了要抓兵,换上火车一溜风。
二月里来龙抬头,我下火车站队伍。亲亲弟兄分了手,泼烦里头加忧愁。
三月里来三月三,吃粮当兵走西川。三天没吃一顿饭,两眼无泪好心酸。
四月里来四月八,手拿帕帕把炮擦。擦了一夜百七八,手掌裂口腿发麻。
五月里来五端阳,把伤带在左肩上。黑血淌得眼发青,无有亲人在身旁。
我们结合对1916年中亚起义背景资料的理解,再仔细阅读这首极富陕西韵味的叙事体诗歌,就不难从中体会出当年上了前线士兵们的悲惨遭遇。这首诗是份难得的史料。
1916年中亚起义失败了。但是,它对中亚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次起义动摇了沙俄在中亚的殖民统治,也打击了剥削阶级。它是中亚各族人民阶级觉悟提高的表现。起义锻炼了中亚各民族,为中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做好了准备。1916年中亚起义正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它深深地加剧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危机,为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其历史影响不可低估。
收稿日期:1996—04—30
注释:
〔1〕 苏尚洛:《七河地区的东干人》,伏龙芝1959年版,第 12页。
〔2〕 叶·别克马哈诺夫:《哈萨克加盟历史》, 阿拉木图1987年版,第35页。
〔3〕 哈萨克斯坦国立档案库,全宗44,卷宗1625,第5页。
〔4〕〔5〕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伏龙芝1967年版,第99页;第100页。
〔6〕 哈萨克斯坦国立档案库,全宗76,目录1,卷宗2144, 第6页。
〔7〕 《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伏龙芝1982年版, 第130页。
〔8〕 《苏联百科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9〕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第114页。
〔10〕〔11〕 《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第131页; 第140页。
〔12〕 《哈萨克斯坦历史》中学9—10年级课本, 阿拉木图1987年版,第16页。
〔13〕 《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8页。
〔14〕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第98页。
〔15〕 苏尚洛:《苏维埃东干族史纲》,第162页。
〔16〕 《哈萨克斯坦1916(回忆录及文件集)》,阿拉木图1937年版,第157页。
〔17〕 《中亚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页。
〔18〕 苏尚洛:《七河地区的东干人》,第69页。
〔19〕 《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