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印度海德拉巴土邦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初探
吴宏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8年02期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06期第107~111页
【作者简介】吴宏阳,男,1964年1月生,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讲师,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北京市 100871)
【内容提要】海德拉巴土邦是印度殖民地时期最大的土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建立于18世纪中叶,是英国殖民者的藩属,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追随英国。农业是土邦的支柱产业,工业门类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20世纪初、中叶,工业化进程有了发展。尼扎姆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大党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土邦内的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人民起义不断发生,为维护印度统一发挥了历史作用。 1948年9月,印度军队占领海德拉巴土邦,使之成为印度的一部分。
【关 键 词】海德拉巴土邦/尼扎姆/英国/穆斯林


    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了两套殖民统治体系。一套体系是直接统治体系,直接建立各级政权,全面控制印度的社会和资源。这一统治地区被称为英属印度。另外一套体系是间接统治体系,建立附属藩邦,由各邦封建主在自己的土邦内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这一统治地区被称为印度土邦。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印度近现代史的研究多集中于英属印度,对土邦的研究很薄弱。本文试图对海德拉巴土邦的历史变迁做一初步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土邦多达584个〔1〕,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海德拉巴土邦。该邦位于印度中部偏南,面积为82698 平方公里〔2〕,比英格兰和苏格兰面积的总和还大。人口有1350万〔3〕。境内居住着泰卢固人、马拉提人和加那拉人。居民的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少数操乌尔都语的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该邦土地肥沃,盛产谷物和棉花。
      一 土邦的建立和沦为英国附庸
    17、18世纪,印度莫卧儿帝国走向衰落。伊斯兰扎吉达尔的势力得到加强,武装割据的倾向愈发明显。1739年2月24日, 印度各路军队同入侵的波斯军队在卡纳尔附近会战,结果印军大败。德里政权再也无力统御全局。德干、奥德等省份脱离了帝国。德干省省督钦·基利奇汗接受了尼扎姆乌勒·穆洛克的称号。他统治的地区形成了海德拉巴王国。他的后裔承袭了海德拉巴王位和尼扎姆的称号。
    当时南印另一大土邦马拉提联盟为和海德拉巴土邦争夺霸权,多次展开斗争。英法殖民者为扩张势力,乘机介入,各自扶植代理人。18世纪40年代末,法国利用海德拉巴王位之争,强迫该土邦签订军费补助金条约,使之成为英法殖民者“军费补助金”制度的第一个牺牲品。
    18世纪50年代末,南印又有迈索尔土邦崛起。三大土邦又面临着新的争霸局面。英国殖民者竭力渗透,逐渐取得优势,结果取代了法国。
    18世纪50年代末,英殖民总督威莱斯利提出“在印度斯坦和德干的每一个地区都建立一个广泛的联盟和政治关系的体系”的战略构想〔 4〕,这就是附庸联盟政策。1798年,他与尼扎姆签约,答应向尼扎姆提供一支雇佣军。尼扎姆则每年支付241.7万卢比的军费, 排除一切非英国血统的军官,并按英国人的意图处理对外关系。〔5〕从此, 海德拉巴成了英国殖民者的藩属。之后,该邦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追随英国。
    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尼扎姆积极配合英国的军事镇压行动。1879年,尼扎姆又配合英军镇压马哈拉施特拉的帕德克起义和马德拉斯管区的哥达瓦里及维扎加帕塔姆地区的起义,成了英国人的忠实帮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尼扎姆更是竭尽忠诚,强烈要求全印的穆斯林支持协约国的事业,使英国感到“世界上没有一个沉醉于个性与宗教解放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像他们在印度这样行动。”〔6〕
    但这种宗藩关系也并不一直是稳定的。尼扎姆并非总是甘心做附庸的。第二次英迈战争期间,尼扎姆的兄弟曾出让贡土尔地区以供养英军,引起尼扎姆的不安。19世中叶,英国试图触动掌握内政统治权的土邦封建主的利益。除了“丧失权力说”外, 他们还找到一些别的借口。 1853年,大贺胥总督借口尼扎姆欠税未交,迫使他让出比拉尔省和其他一些产棉区,总面积约占海德拉巴全部领地的三分之一。英国人用这一地区的税收来支付英国军官指挥的海德拉巴特种部队的费用〔7〕, 这使尼扎姆不满。该邦首相多次利用英国的困难,企图削减英驻军人数,收复比拉尔地区,成立独立的铁路建设公司。但这些努力都没成功。寇松任总督时,干脆将比拉尔地区并入英属印度。
    1923年,尼扎姆请求当时的印度总督里丁归还比拉尔地区,遭到断然拒绝。1925年9月,尼扎姆再次陈情,要求设立仲裁法庭处理此事, 这实际上是向英国的最高统治权提出挑战。1926年3 月里丁致信尼扎姆,断然声称“英王在印度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英国政府干涉土邦内政的权力是英国王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8〕1928年, 英国为解决与土邦的争执,派一调查团来印,但结果还是维护宗藩关系。
    英国殖民政权一方面维护英国的最高统治权,一方面也拉拢印度王公。鉴于起义冲击,1858年11月1日,英国发表皇室宣言, 它向印度王公们保证,将遵守他们与东印度公司签订的一切条约,遵守宗教自由原则,在公务活动中不搞种族和宗教歧视,英国政府放弃“丧失权利说”,承认王公收养后裔是合理的。〔9 〕这使尼扎姆的王公地位有了保障。
    直到19世纪70年代,印度土邦与东印度公司形式上还是同盟关系而不是藩属关系。1877年,英女王宣布兼任印度皇帝,土邦的名义同盟地位就此结束。与其它土邦一样,海德拉巴邦正式成了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对像海德拉巴这样的大土邦,英国在表面上装出了一副尊重的样子,英官方称尼扎姆为“英皇忠实的朋友”,规定尼扎姆可保留自己的军队,可制定自己的法律。在礼仪上,给尼扎姆以鸣21 响礼炮的待遇。 1918年,英国又授予尼扎姆“尊贵的陛下”称号。〔10〕企图做出一副尊重土邦“主权”的姿态,以使人们对“印度尚在跳动的心脏”产生幻想,以阻挠民族主义的觉醒,同时也想赢得广大穆斯林的好感。
    随着20世纪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英国人越来越认识到土邦的重要性。1922年出台“保持土邦,反对教唆叛乱”法案。法案规定严厉镇压那些在英属印度不满土邦现状和敢于批评土邦制度的人。虽然第一届立法会议否决了此案,但总督利用职权,悍然实施这一法律,妄图维护土邦制度。
    直到独立前夕,海德拉巴土邦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需要依赖英国殖民力量,其内政统治权是在符合英国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行使的。期间虽有一些争执,但总的宗藩关系是稳定的。这期间,该邦在政权建设上试图引进一些现代因素,1853—1883年,素拉·詹格任迪万期间,积极从德里和北印其它城市吸引一批受过英式教育的穆斯林回来参加行政工作。〔11〕
      二 经济状况。
    17世纪时,海德拉巴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寺庙、清真寺等宗教机关也开始经营商品,海德拉巴土邦出现后,由于连年征战和沉重的赋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经济力量的深入,海德拉巴经济也发生了变化,商品交换的程度加强了。1878年的材料表明,该土邦奥兰加巴德谷物收购总量的60%被运到了孟买省和中部各省。
    直到印度独立前夕,农业一直是海德拉巴土邦的经济支柱。在农村,高利贷相当活跃,现金借款平均年利率为26%—36%;实物借款平均年利率为25%—100%,农民大量破产〔13〕, 大土地所有者从农民中分化出来。
    20世纪,土地制度仍以封建制为主。在全邦5300万英亩的土地中,约有3000万英亩,即60%左右,属于政府土地税制范围,称为迪瓦尼或卡尔萨地区。近1500万英亩,即30%的土地属于扎吉达尔制。还有20%左右是尼扎姆的直辖领地,称为萨弗—卡斯制〔14〕。尼扎姆本人年收入700万英镑〔15〕,日开销1000英镑〔16〕。
    农村公社依然存在,但已出现新的分化。村长、村会计、助理村长都是世袭的,他们每人统治5—50个村庄,称做瓦坦。 农村头目实际上已成为与下层群众对立的豪绅。他们通过管家或代理人统治村庄,常常用暴力向农民征收产品。农村头目在农村还享有仲裁权。
    在扎吉达尔地区,有形形色色的封建主:派加、萨姆斯塔纳拉姆等。这些封建主中有些人有自己的收税官,征收自定的各种捐税。在扎吉达尔地区,水田的田赋常是迪瓦尼地区赋税额的10倍以上,每英亩地税高达150卢比现金或20—30芒特的稻谷。〔17〕
    19世纪末,海德拉巴实行了政府直接收税的办法。过去的税收官德什穆克和德什潘德根据以往税收的百分比,被授予永久俸地,这些人得到了以千英亩计的肥沃的耕地。〔18〕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海德拉巴的土地兼并与集中不完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野蛮掠夺的方式占重要地位。
    在第一次大规模清理土地时,地主霸占了农民的大部分土地。权势阶级背着农民将农民的土地登记在自己名下。那些尚留在农民手中的土地,在1920—1922和1930—1933年的经济危机年代,也被地主霸占去了。〔19〕
    在广大农村,封建宗法关系很强。一家英国报纸说:“我们听到奥德和海德拉巴的掠夺和暴力,但是那里的人却没有逃到我们这里来的,不但没有人逃到我们的领土上来,我们这里的人反而常常大批逃走了。”〔20〕可见尼扎姆统治之严厉,农民连出逃的机会都没有。
    工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步的。资金主要是英国人、本地商人和封建主投入的。20世纪初期,工业门类很少,主要工业是轧棉、采矿和制革。在这几个部门中英国资本和本地资本的对比如下:
      英国资本 印度资本扎棉业  ——  15采金矿场   2   ——制革业  ——  13
    从表中看到,在资金投入大、利润高的采金矿业中,英国资本形成独霸局面。在技术含量低、资本投入低、原料丰富但利润不高的轧棉和制革业中,印资占了优势地位。
    由于工厂的规模小和技术落后,许多人仍主要从事手工纺织,以维持生计。20世纪初,海德拉巴1/3的布是手工织出的。这种布的消费者有14万人。由于工业落后,失业现象很严重。青年知识分子提出“更大和更好的工厂”的口号。他们成了要求工业化的代言人。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从事简单的劳动以糊口。〔22〕这些人是推动海德拉巴土邦工业化的一支有力因素。经济的缓慢增长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海德拉巴市也在向现代化城市迈进,成为印度第7 大城市,拥有38万人口和许多宏伟的新建筑。〔23〕
    海德拉巴的工业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的。在一战后的大创业时期,海德拉巴的股份公司有了明显增加。虽然技术水平还很低,但工业化进程没有停止。1941年,海德拉巴市已发展成为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24〕这与纺织工人向城市的集中有关。海德拉巴的工业是多层次的,有简单的手工劳动,也有大机器生产,但到1942年,85%的织工还是手纺织工。〔25〕
    1941年,该邦特仑甘纳地区已有约500家工厂,雇佣工人28000名左右。纺织、矿山、造纸、机械等行业都发展起来并从政府那里得到大量补贴,政府还给业主以巨额贷款。〔26〕但企业规模不大,平均每个工厂才有56人。封建政府投资、扶持工业发展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有利因素,但也造成了企业对封建政府的依赖。尼扎姆有权制定货币政策和关税制度,不利于全印民族市场的形成。
    这一工业化进程,在整体上推进了海德拉巴的工业水平,该邦成为印度主要的肥皂制造中心之一,水泥产量占全印总产量的8%。〔27 〕但其工业发展水平与印度其它地区比,差距还相当大。
    海德拉巴邦工业劳工的状况是悲惨的。特仑甘纳地区纺织工人的工资为每月10—15卢比。80%的劳工月薪为15卢比。中等阶级境况也不佳,许多低级公务员的月薪为12、16、30和60卢比不等〔28〕。
      三 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特仑甘纳起义
    作为英国刻意扶持的政权,尼扎姆的统治有典型的专制特征。他发布的敕令具有法律效力。海德拉巴邦无公民自由,任何团体的成立或举行公共集会都要事先得到批准。尼扎姆严厉查禁各种进步文艺书刊。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在火车站和列车上,到处有尼扎姆的警察。
    20世纪初,尼扎姆家族与土耳其哈里发家族通婚〔29〕,表明了他的极端保守性。随着土耳其哈里发地位的衰落,尼扎姆在印度正统穆斯林眼中取得了神圣地位, 取代哈里发而成为穆斯林尊崇的对象。 他在1927支持成立“穆斯林团结协会”,宣扬“王公神圣”的理论,鼓吹尼扎姆是“真主的影子”。他的专制统治还表现在维护狭隘的教派利益上。他规定海德拉巴的官方语言为少数穆斯林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乌尔都语。在中小学教育中,强迫用乌尔都语授课。只有经过他特别恩准的达到中学水平的私立学校方可使用泰卢固、加那拉、马拉提等民族语言。创办民族语言图书馆也要经过准许。
    在当时的海德拉巴,居民识字率只有6%〔30〕,1918年, 该邦建立了第一所大学——奥斯马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的创办,对推动新文化的传播是有利的。但当局规定该大学用乌尔都语授课,英语为第二语言。这一规定再次反映了少数穆斯林上层的利益。这对社会的现代化是个阻碍。
    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成了该邦民主化的火种。1928年,在马达帕蒂、哈努曼塔、拉奥等人领导下,成立了安德拉大会。另外两个地区(马拉特瓦达和卡纳达地区)也组织了马哈拉施特拉会社和卡纳达会社。1930年安德拉大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改革行政机构;增加学校和要求公民自由权等〔31〕。在海德拉巴,安德拉大会成了民主运动的中心。
    国大党当时对土邦采取不干涉政策,邦内没有国大党分支机构。但国大党在英属印度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却对土邦发生了影响。土邦的许多青年和进步人士参加了不合作和1930—1932年的“废除食盐专卖法运动”。许多人在运动中被捕。获释后,不少人带着民主思想和斗争方法回到土邦,组织群众斗争。在海德拉巴土邦,这些人都团结在安德拉大会的旗帜下。
    1938年,尼扎姆当局禁止学生唱“万德—马塔拉姆”这首争取独立的歌曲。学生们起来捍卫唱爱国歌曲的权利。斗争席卷了全邦所有学校。尼扎姆悍然关闭大学。许多学生去邻近各邦继续求学,然后回来参加民主斗争。〔32〕
    这时,印共不失时机地在海德拉巴土邦开展工作,把安德拉大会变成了一个由青年、农民、商人、小业主、中产阶级参加的反尼扎姆独裁统治的统一战线。马哈拉施特拉会社和卡纳达会社也转变为同样的组织。二战期间,共产党提出在海德拉巴邦建立责任政府的要求。二战结束后,海德拉巴欠收严重,农民境况恶化,工人状况也恶化。1946年底,该邦25000名纺织工人举行了大罢工。〔33 〕这在海德拉巴邦历史上是空前的。1946年,海德拉巴统治者悍然低价强征农民谷物。在共产党和安德拉大会领导下,特仑甘纳地区农民举行武装暴动。起义包括了所有的农村阶层,从富裕农民到农业雇工都参加了运动。起义的核心是贫苦农民,他们提出取消土地占有制,废除王公政权,建立民族语言区等要求。到1946年底,安德拉大会已拥有10万会员。〔34〕
    为维护少数穆斯林的统治,1948年在穆斯林团结协会头子卡西姆、拉兹维的策划下,成立了一个名叫拉扎卡尔的军事组织〔35〕,妄图镇压起义,脱离印度联邦。他们还对邦内的大多数印度教徒展开恐怖袭击。
    1948年,人民起义使1/6的海德拉巴领地获得自由。它对打击封建专制统治,进而维护印度统一发挥了历史作用。
      四、并入印度联邦
    1947年6月3日,蒙巴方案公布,其中第五条授予印度各土邦以自主决定加入某一自治领的权利,如果土邦不愿加入任何自治领,那么它可以与英国保持原有关系,但得不到自治领权利。〔36〕英国的目的很明显,是想为自己今后插手印度事务埋下伏笔。
    两个自治领成立后,海德拉巴土邦在印度的地位更显重要。该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据1948年7月2日《印度新闻纪事报》报道,此时海德拉巴已有1700万以上人口,其中13%为穆斯林,其余为印度教徒。〔37〕英国人不愿放弃这块肥肉,企图在该邦修建军事基地。当海德拉巴声明希望独立时,丘吉尔表示热烈支持。〔38〕巴基斯坦也向尼扎姆提供武器。印度联邦政府对此高度警觉。
    为了迅速控制尼扎姆政权,印度联邦政府于1947年与尼扎姆签订临时协定,规定尼扎姆不通知印度,不得与外国直接发生关系;土邦军队不得超过7000人等。〔39〕印度想以此来切断尼扎姆与英国和巴基斯坦的联系,并削弱其武装。尼扎姆曾有意靠拢巴基斯坦,但由于地理原因,不可能实现这一想法,他认为印度政府是印度教徒掌握的政府,其经济水平高于海德拉巴邦,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自己的封建统治是个威胁。权衡再三,他倾向于独立。
    1948年5月1日, 尼赫鲁指责尼扎姆不履行条约, 擅自将军队增到25000人。〔40〕为完成统一,印度政府向尼扎姆发出最后通牒, 令其停止拉扎卡尔的活动,并提出军队进驻该邦,以恢复秩序。尼扎姆拒绝了最后通牒。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开进海德拉巴邦,5天内完成了对该邦的占领,使之成为印度联邦的一部分。为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收稿日期:1997—04—16
    注释:
    〔1〕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65页。
    〔2〕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3〕〔6〕〔16〕〔22〕〔29〕:Rosith Forbes: INDIA OF THEPRINCES. The Book Club, London 1939,第11、12、224、236、227页。
    〔4〕〔5〕〔9〕[印]辛哈、班纳吉著,张若达、冯金辛、 王伟译:《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03、564、628页。
    〔7〕〔12〕〔13〕〔20〕〔21〕〔25〕〔26〕[苏 ]安东诺娃戈尔德别尔格奥西波夫著,北京编译社译:《印度近代史》(上册),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95、552、558、394、982、485—486、12页。
    〔8〕S.R.Ashton:British Policy towards the Indian States,1905—1939,Appoxndix,NewDelhi,1985,第71页。
    〔10〕〔11〕V.B. Kulkarhi: Princely India and Iaspe ofBritish Paramountcy,Jaico Publishing House,Bombay,第91页。
    〔14〕〔17〕〔18〕〔19〕〔26〕〔28〕〔30〕〔31〕〔34〕[印]普·孙达拉雅著,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4—5、5、5—6、12、13、15、16、59页。
    〔15〕F.R.Moraes; Robert Stimson:《印度概况》,王福时译,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二年渝初版,第45页。
    〔23〕〔27〕:[日]赤松佑之著、吴绳海译:《印度民族史》,正中书局民国三十二年版,第177、48—49页。
    〔24〕《印度》(译自“苏联大百科全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页。
    〔32〕[苏]巴拉布舍维奇,季雅科夫著、北京编译社译:《印度现代史》(上册),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559页。
    〔33〕〔35〕〔36〕〔37〕〔38〕〔39〕〔40〕[苏]巴拉布舍维奇等:《印度现代史》(下册):第718、817、818、818、818、818、818页。



返回1998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