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越南《越史略》编撰的若干问题
张笑梅/郭振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7年05期
【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1997年01期第70-74页
【作者简介】张笑梅,开封师专副教授,开封475000
    郭振铎,河南大学教授,开封475001

【内容提要】《越史略》是记载越南古史的重要史籍之一。至于它为何人所撰、撰于何时;它与《大越史记》一书的关系;它为何将李氏王朝历史分为两卷阐述及其史学思想的蕴含等问题,都是史家存有疑窦的地方。是文着意于此,悉心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越史略》一书是越南古老而珍贵的史学著作之一。该书编撰揭开了越南史学家撰写国史的序幕,标志着史学家模仿中国《史记》编年体写史的开端,是研究14世纪之前越南封建社会史最有参考价值的史籍之一。原书保留至今无损,它又是记述越南中古史前期的较为完整的重要文献,主要记载李氏王朝的统治史,对了解李朝治下的安南社会尤为可贵。该书记事不冗,评事切当,是用古汉文撰写越史的一部好史籍,为探讨越南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提供了颇为重要的内容,且是越南历代史学家撰写越南国史最基本的和必备的依据专著,因而越南史学家把它称为“史书之宝”。中越史学界对《越史略》一书中的许多问题,看法不一,异议颇大。笔者不揣学识浅陋,谈谈我们的初步观点,尚望专家指正。
      关于《越史略》出于何人之手、撰于何时的问题
    《越史略》系古汉文字原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编辑董文渊先生据《守山阁丛书》本点校排印发行,后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越史略》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最珍贵的原本,我国存有最佳善本。越南史学家皆以我国版本作为从事越史研究和撰史的蓝本。
    《越史略》一书的作者究竟为何人?至今史无可考。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越史略》三卷,不著撰人名氏。”《越史略》一书封面亦云:“撰人不详。”但《越史略》撰于陈朝(1225~1400年)末年无疑,根据有四:
    首先,据《越史略》卷三之后所载《附陈朝年表》最后一条所说:“今王——昌符元年丁巳。”“今王”指的是陈朝陈废帝陈k5h501.jpg(1377~1388年);“昌符元年丁巳”指的是陈废帝昌符元年五月十三日(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再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今此书称:今上昌符元年丁巳”。所以,《越史略》的作者应是陈朝陈废帝陈k5h501.jpg昌符元年时期的人无疑。
    其次,《越史略》共3卷,全书共76页,其中李朝的历史占2卷,有52页之多,可见《越史略》主要是记载李朝统治(1010~1225年)的历史。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中卷、下卷皆曰阮纪,则自李公蕴得国后,诸王事绩,记述特详。……则此书,当为陈氏之臣所作。”
    再次,1225年12月21日,在李氏王朝中掌军政大权的辅国太尉陈守度,强迫年仅8岁的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让位给她的丈夫陈煚(陈守度的侄子)为王,于是李朝结束,陈朝代之而起。陈氏篡李而立之时,朝野臣民群起而攻陈。为了从根本上绝李氏之后裔,陈守度下令,凡李氏宗族及全国人姓李者,一律改李姓为阮姓。所以《越史略》撰写越史有3卷,其中两卷皆更名为阮姓。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越史略》惟以李为阮,与史不合,案黎崱之《安南志略》称陈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齐民姓李者,皆令更为阮,以绝民望,故曰阮纪”。由此可知《越史略》作者应为陈朝时史臣所撰写。
    最后,据黎崱的《安南志略》记载:“陈普作《越志》,黎文休尝修《越志》,俱陈太王时人,太王者陈煚之谥,则此书或出普、休二人之手,未可知也。”可见《越史略》虽不著撰人名氏,然此书撰于陈朝无疑。伯希和亦持此观点:“不著撰人名氏《越史略》应撰于是时(即陈朝——引者)。”[1]另外我们怀疑该书是否就出于黎文休之手?或出于陈普之手?或在陈废帝昌符元年(1377年)为另一位学者将黎文休的《大越史记》简化为《越史略》一书名?很值得考证。《越史略》亦名《大越史记》,两书名均可使用。我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入时略去“大”字,而简称《越史略》。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指出“此书原题《大越史略》,盖举国号为名”。这就是说,李朝建国时改国号为“大越”,故《越史略》前面冠以“大”字,名为《大越史略》。但《越史略》一名常为中越学者所使用。越南几部著名的正史《大越史记》、《大越史记全书》、《越史通鉴纲目》等均未提到《大越史略》一名。就是越南当代著名史学家陈文甲在他的《越南作家传略》中亦称为《越史略》[2],所以我们认为《越史略》一名较为合情。
      关于《越史略》和《大越史记》的关系问题
    《越史略》与《大越史记》这两本书,在中、日、越三国学者中,颇有争议。研究越南古籍的日本学者山本达郎以及越南部分学者认为,《越史略》是陈朝的史学家黎文休所编著的《大越史记》一书的简化本,并推测《大越史记》可能是30卷的13卷或3卷之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荆和也认为《大越史记》的简化本是《越史略》。可是上述观点,仅为推测,至今无信史可考,无法令人折服。但山本达郎的这一看法在1932年提出后,长期支配着越南史学家。我们认为,《越史略》和《大越史记》是两本著作,并且是两位越南史学家编著的,不能混为一谈:
    其一,两本著作撰写的时间有所不同。越南的第一部正史是陈朝初期史学家黎文休撰修的《大越史记》。黎文休乃陈朝开国君主陈煚(1225~1258年)登基之后的第一批榜眼、翰林院侍读;至陈圣宗陈晃(1258~1278年)时任兵部尚书,再至陈仁宗陈昑(1278~1293年)时期任掌史官;及至陈英宗陈烇(1293~1314年)和陈明宗陈奣(1314~1329年)时期任史官。黎文休出身于封建书香世家,从青年时代就博览群书,尤好中国史学,并善长诗歌散文。当陈太宗即位后,鉴于列国各有史记,但记事多出于传闻,讹误颇多,故陈氏皇帝命黎文休重修陈普的《越志》,黎氏在此基础上,扩大篇幅,增加内容,在1272年,陈太宗做太上皇及其儿陈圣宗(1258~1278年)绍隆十五年时完成《大越史记》。但《越史略》成书于陈朝末年的国君陈废帝陈k5h501.jpg昌符元年(1377年)。由此可知《大越史记》撰成于13世纪末叶,而《越史略》撰成于14世纪末叶,两者成书的时间相距一个世纪之多(即105年),两本书不可能是一本著作,不能划等号。
    其二,两书编修越南史的起止内容不同。《大越史记》记事始于赵朝赵武帝赵佗(公元前207~137年)至李朝末代君主李天馨(1224~1225年)约1400余年的越南史。但《越史略·国初沿革》中,记载了越南历史始于周成王(公元前1063~1027年)至周庄王(公元前696~682年)之雄王建文郎国,终于陈朝陈废帝昌符元年(1377年),其间有两千多年历史。
    其三,两书的卷数有不同。《大越史记》共30卷,但该书原本未保留下来,只有部分内容(共29节)可见于黎朝史学家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之中。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序》中指出:“至太宗始命学士黎文休重修《越志》,自武帝以下至李昭皇初年,曰《大越史记》三十卷。”越南史学家陈文甲说:“《大越史记》三十卷,陈朝时期史学家黎文休编撰。”[3]另又曰:“《越史略》不著撰人名氏,共三卷。”[4]由上可知,两本书在卷数上相差较大,所以我们认为《大越史记》30卷、《越史略》3卷,不能说两本书是同一书。
    其四,两书的古老版本也有不同。《大越史记》原著在吴士连撰成《大越史记全书》时(1479年)尚保留无损,据吴士连说:是书之作(指吴氏的《全书》),本黎文休、潘孚先大越史记二书,考校编辑为之。但在1479年之后,《大越史记》就失传了。至此越南历代史学家撰写国史不再完全依据该书,仅取其遗留下来的很少史料。然而《越史略》原著至今保留无缺,其版本较多又确切可靠。例如在我国出版发行的有:明安南不著撰人名氏,《越史略》三卷,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山钱氏,用墨海金壶刻版,重编增刊,清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本;明安南不著撰人名氏,《越史略》三卷,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上进鸣文书局影印,清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本;明安南不著撰人名氏,《越史略》三卷,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明安南不著撰人名氏,清光绪二十九年,金匮浦氏,静寄东轩属上海书局石印,清浦氏辑,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第一集本,等等版本。所以为现代中越史学家所熟知,并且均采用我国的善本——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的《丛书集成初编本》发行,作为研究和编撰越史、中越关系史可靠的古籍。
      关于《越史略》为何将李氏王朝历史分为两卷来阐述的问题
    越南史学家无人论述这个十分关键的史实。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越史略》共3卷,李氏王朝就占两卷(二、三卷),足见作者很重视李朝的统治史。可是为何又将李朝分为两卷及为何以李朝国君李乾德李仁宗作为划分二、三卷的界限呢?越南学者对此有疑问而又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今将我们的看法分述如下。
    首先,李朝的历史从李太祖李公蕴至李惠宗李旵,凡8主,共216年而亡于陈氏王朝。《越史略》卷二起自李太祖(1010年)至李仁(1127年),凡4主(太祖李公蕴、太宗李德政、圣宗李日尊、仁宗李乾德),共117年,这正是李朝治下的越南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李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较大成就的时期。李朝建国伊始,就按照中国唐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模式,亦步亦趋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度,越南开始迈入政治集中、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的时代。正因为如此,从李朝第二代国王李德政起至第四代李乾德,趁中国北宋域内多事、域外敌人入侵之机,认为宋朝软弱可欺,有意量宋,屡寇边防。李朝统治者在数十年间,侵犯中国之事不绝于书。同时期,又南犯占城,西征真腊,强占大片领土。到12世纪初,李仁宗治下的越南,一跃而成为中南半岛东部的大国,成为该地区的霸主。因此《越史略》的作者为眩耀李仁宗的威望和“大越国”的强大,就把李仁宗之前的几个君主单列为一卷(卷二)以突出其地位,可见作者用心之良苦。
    其次,《越史略》卷三记述了李仁宗在1127年死后,大越国势江河日下,日薄西山,开始了衰微不振的阶段。从李神宗(1127~1138年)起中经李英宗、李高宗至李惠宗止,《越史略》列为最后一卷(卷三),标志着李氏王朝走下坡路了。当时国内诸侯贵族相互交战,争夺权利,兵燹连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内陷入混乱不止的状态。最后导致辅国太尉陈守度在1225年发动政变,强迫李昭皇让位给陈氏宗族,陈煚登基为王,至此开始了陈朝的统治。所以《越史略》第三卷尾页写到陈煚即位(1225年12月)为止。由此看来,把李朝的统治史划分为两卷(两个时期)是有深刻原因的。《越史略》一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中国宋代以前的中国史籍的编年体裁和思想模式进行编撰的一本安南国史。它的篇幅虽然不大,但涉猎的历史问题却十分浩繁,其具体事实又颇臃肿,起迄时间也长达千余年之久。
      关于《越史略》一书中的史学思想问题
    《越史略》在越南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全面而又简要地叙述了越南国家的起源直到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人学习越南上古史及中古史提供了最基本的线索;又为后人续史提供了最珍贵的史料;它的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尤为可贵,是为尔后越南历代史学家撰史提供了依据。所以《越史略》一书不失为越南正史著作之一。由于它的内容较为丰富,所用史料比较客观,故阐明问题也比较清晰。赵纪、吴纪、丁纪、黎纪、阮纪作为“本纪”较为妥当,故均被越南史学家所采用。但它所叙述的历史问题,受一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不可避免地要过多的歌颂帝王将相、豪门贵族,而过于贬低劳动者的作用;夸张王朝实力,推崇对邻国的侵略政策。我们在研究中要批判地加以扬弃。
    《越史略》的纪年方法,均按越南正统的帝王更替顺序纪年,并按中国帝王历史纪年法来记事。例如:“汉灵帝中平元年,州人屯兵执刺史,帝以琮为刺史”;“唐高宗调露元年,改交州刺史为安南都护府”;“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安南曰镇南都护府”。再如“黎大行天福二年”,“黎卧朝景瑞二年”,“李太宗天成三年”等等均以中国帝王历史纪年或以安南帝王历史为纪年和年号。我们认为,《越史略》是一部比较正规的越南正史纪年史书,成为尔后越史专家使用纪年法和年号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越史略》撰于安南陈朝盛世,也是越南历史上人的理性觉悟之始。其历史观点颇为精辟并富有启迪性。该书作者认为,历史的功用不仅在于记历史,述人事,训后世,为后世之鉴,而且还在于它的史料比较丰富而可靠有据,为后人所用。黎朝史学家吴士连在撰写《大越史记全书序》中受《越史略》所启发而感慨道:“史以记事也,而事之得失,为将来之鉴戒。”另外该书作者在历史探索中勇于提出个人的看法,是越南撰史者打破传统观点之始,历史的真实性因之奠下坚实的基础。作者还认为:“奈何凡史籍出于传闻,文出于怪诞,撰之失真,录之繁冗,徒为搜目,将何鉴焉?”作者是首次用批判的态度来著述越史之尝试。
    《越史略》对历代帝王将相有褒有贬,较为适当地评价历史人物。例如: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所遣刺史朱俊治交州无功,引起人民反对,中平元年(184年),“州人屯兵执刺史”,灵帝为安抚人民,治好交州,乃“以琮(即贾琮)为刺史,琮至,为抚辑之,州境乃安。百姓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反,琮任事三年,拜为议郎”。是书给汉朝清官贾琮以高度评价,至今在越南北方仍有贾庙,以追念他的功劳。我们还可以在书中看到,在汉灵帝末年孙吴初年,对治理交州40余年的士燮倍加赞许。《越史略》卷一曰:“燮迁交州太守,……疆场无事,民皆乐业,威尊无上,在治四十余年……。”由以上数例可知,该书描述贾琮、士燮任职中,对安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均有重大贡献。故吴士连在《全书·外纪》卷一中,对士燮的功劳亦倍加赞扬:“我国通诗书,司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燮始。”黎嵩在他的《越鉴通考总论》中亦云:“士王习鲁国之风尚,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治国踰四十年,境内无事。”《越史略》作者对士燮的高度评价为越南历代史学家所承袭,其史学思想长期濡染了越南一代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进而推进越南汉文化的发展。70年代末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集全国史学“名流”编著的《越南历史》一书对我国的贾琮、士燮、陶璜、杜惠度、刘延祐等一批有功于安南的刺史避而不谈,有意贬之,乃非历史主义者。再者,《越史略》对李朝开国君主为巩固其政治,提高帝王声威,对违反王令者均绳之以法,亦加颂扬:“大胜明皇帝(即李太祖)置大鼎于庭,养虎于槛,下令曰:‘有犯法者受烹噬之罪,人皆慑服,不敢违命。”对李公蕴的表彰,其影响非小,尔后历代有为之君主均以该书为借鉴。
    《越史略》作者对于那些暴戾之君也作明确的揭露:“王(指黎朝君主黎龙铤)性好杀人,有临刑用茅缠以火烧之。又使优人廖守心持钝刃而解之,以迟其死,如此数日,其人哀号痛切,……王大笑以为乐。……每视朝,则使优人喋喋其口,以乱执政之奏事。”“或夤夜杀猫,赐诸王食,食毕以猫头示之,诸王皆呕吐。”黎卧朝在越南历史上是臭名远扬的暴君,作者用尊重史实的笔法,将其暴露于史,传世很久,尔后凡撰写黎朝君主均持此说,影响很深。
    《越史略》特别对中越关系的记载着墨甚浓,这对越南社会的稳定和诸王朝获得国内人民的支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凡越南新王朝一成立,均派遣使节晋见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为王,以获得中国的认可,这是必须履行的头等国事,无一例外。例如,《越史略》记载,越南第一个独立王朝——丁朝成立伊始(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即封丁部领为安南君王;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封黎朝开国君主黎桓为静海军节度使;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加封黎桓为交趾郡王;1022年(宋真宗乾兴元年),封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为南越王。他们的子孙也需中国皇帝加封,直至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才告结束。这是中越关系中的独有特点。因为越南历代国君能受到中国皇帝的2加封、支持和承认对越南帝王统治本国非常重要,否则,国内会出现麻烦。所以,越南史学家均把中越称为北朝和南朝的兄弟之邦。
    总上所述,1936年我国商务印书馆以《丛书集成初编》出版的《越史略》是当今世界上广为流行的最佳版本,越南著名史学家均以此版本为蓝本。1960年越南文史地出版社将《越史略》中文版译为越文,视其为研究越南封建社会史的一本极为珍贵的文献,在全国发行。当然,《越史略》一书中尚有很多谬误,需要加以更正。正如我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的:“宋初始自立国,此书自唐以前,大低全袭史文。自丁部领以下,则出其国人之词,与前史所载殊有同异,盖史臣但承赴告之辞,故如薨卒之类,往往较差一年,至名号官爵,或只自行国中,而不以通于大朝,故亦有所错互,其抵牾之处,颇可与正史相差证。”所以我们在阅读《越史略》一书中,务必留意。另外,我国从事东南亚历史研究的同仁应通力合作,对《越史略》一书加以研究、整理、校订和出版,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容易获得重大的成果。因越南古籍均为古汉文字,且都是在参照中国大量史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因此,我们从事对该书的整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注释:
    [1]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汇辑》,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6页。
    [2]陈文甲:《越南作家传略》(霸占文),越南史学院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页。
    [3]陈文甲:《大越史记全书略考及其作者》,笔者译自越文《历史研究》1964年20期。
    [4]陈文甲:《赵南作家传略》,笔者译自越文越南史学院出版社1961版,第31页。



返回1997年05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