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
李道豫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7年04期
【原文出处】《唐都学刊》(西安)1997年01期第35-39页
【作者简介】李道豫 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邮编 710061
【日 期】收稿 1996-05-25
【关 键 词】消极防御/马其诺防线/阿登山区/绥靖政策/和平主义思潮/贝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德国突袭法国,仅用6个星期的时间,就使法国战败投降。对于法国败降的原因,几十年来,研究者众说纷纭。法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败降的原因在于劣势的兵力和兵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在为法国政治上的投降主义作辩护。诚然,军事因素是其中一个方面,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应该寻找造成军事劣势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根源。英国史学界也普遍认为,在于军事思想和军事指挥技术的落后。这种说法也有片面性,军事受意识形态的支配,军事思想的保守落后,正是政治上长期执行绥靖政策的结果。这种说法是在回避英国政治上推行绥靖政策的责任。前苏联史学界看法比较全面,认为既有军事上的原因,又有政治上的原因,却不分主次,也没有对政治上的原因作深刻的分析。本文想对法国败降的原因,从军事、经济、民心和政治等四个方面,史论结合地作一详尽的剖析。
一
法国败降的军事上的原因,首先是战略上的原因——醉心于消极防御。法国的军事首脑们认为,法国在一战中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进行了阵地战。他们无视已发展了的历史条件,把一战中的成功经验,看作是永恒的真理。法国元帅贝当认为,一战的宠儿是堡垒阵地与步兵火器,两者结合,遂构成法军的胜利,“设将全部国防线建筑堡垒,则敌人在陆上即无法加以摧毁与超越。此种阵地用自动火器和铁丝网配合,是以掩护后备军之动员集中,则法国安全可以保证。”这些人死抱着已经过时的观点,认为阵地战这种一战时的典型作战样式,在未来仍要广泛地应用。于是,在“防御比进攻更有效”的思想指导下,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了一道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以原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的名字命名,从1929年开始,历时9年竣工,全长200公里,横亘在德、法边境上,耗资2000亿法郎。防线修得坚固、舒适、很现代化,全是钢筋水泥结构,上面是防御堡垒,下面深入地下五六层,有暗道相通,上下用电梯,有电灯电话,有士兵的宿舍、食堂和娱乐场所。临战前甘沫林把法军59个师全布置在这个防线里。戴高乐曾问勃鲁姆:防线怎么样?勃鲁姆回答:我们的体系不宜进攻,但防守是呱呱叫的。甘沫林就“奇怪战争”解释说:我们花了近10年时间,耗费几亿美元修建的这个防线不用,而要跳出去进攻德国人,难道我们发疯了。说“奇怪战争”的目的是祸水东引,那是前苏联人的观点,英法只为避战求和。在法国人看来,马其诺防线有神秘的作用,有了它,法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轻敌麻痹思想在法国军队里表现得很典型。当德军进攻法国的战幕拉开后,法国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有20%的官兵正在休假,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将领。1940年5月12日,当德军坦克师进攻阿登山区后,法国参谋总部甚至不相信,让一个参谋坐直升飞机去侦察,回来报告说的确如此。参谋总部甚至质问:你见过坦克没有?可见麻痹到如何的程度。
其次是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落后。战争是在一定的军事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军事思想直接影响着交战各国的战略战术,对战争的成败起着巨大的作用。希特勒曾说过:坦克部队和空军部队不仅作为进攻手段,而且也作为防御手段,其技术之高是其它力量望尘莫及的。从1939年9月到1940年4月,德国就制造了680辆新型坦克和1500架飞机。德国组建了有2000多辆坦克集群,作为突破敌方阵地的主要力量。但是法国无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给现代战争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没有认识到机械化部队的作用,因此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空军和坦克、摩托化部队。开战时法国的坦克数量并不比德国少,但法国把坦克分散到各个步兵师团去,象撒胡椒面一样,起不到作用。
法国是一战的战胜国,有骄傲情绪,认为步兵是至高无上的,法国的步兵可以抗衡于任何国家。德国突袭波兰成功后,法国情报局研究了波兰失败的教训,觉得有必要编一本新的《军官手册》。但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理由是法国不是波兰,德国也绝不会像进攻波兰那样进攻法国。结果德国进攻后不久,法军被分割在南北两地,北部的法军被赶到海边,法国统帅部一片慌乱,法国腹地的步兵畏惧德军的坦克部队,望风南逃,致使法国投降势力抬头。
再次是军事指挥的乏术。战争不仅是士兵在战斗中的对抗,也是军事统帅在 智慧上的较量。如果说法国军事思想的落后使自己在战争中陷于被动的话,那么,法军统帅的颟顼无能、指挥失策则为德军的入侵成功大开了方便之门。
一是对德军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法国最高参谋部无视敌情的发展变化,固守原作战计划不变,从而给德国造成了进攻的机会。希特勒早在1939年10月就制定了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计划佯攻中路,而主攻北路,即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法国针对这个计划制定了D字计划,把主力第一集团军41个师布置在比利时边境,第二、三集团军共59个师布置在马其诺防线里。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坦因认为“黄色方案”是一战史利芬计划的翻版,英、法必然已有准备,若按此计划发动进攻,必定会丧失行动的突然性。他建议将“黄色方案”预定的主攻方向改为助攻,吸引盟军主力,将重兵移至比利时南部的阿登山区,中间突破,直抵海峡。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认为阿登山区不适宜于坦克作战,从而拒绝了曼斯坦因的建议。但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德军的作战计划。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军飞机因气候恶劣,被迫降在比利时。驾驶飞机的德军军官随身携带着附有地图的进攻西线的计划。这位军官一着陆便要烧毁文件,当场被比利时士兵阻止。希特勒认为“黄色方案”肯定被泄露掉了法国人,断然决定采用“曼斯坦因方案”。德军作战计划更改后,虽然法国情报部门仍然准确地掌握了德国的兵力部署、主攻方向和进攻日期,但法国统帅部却认为这是德军设下的圈套,故意泄露方案,诱骗法国上当。更重要的是认为阿登山区峰峦峻峭,森林密布,德国机械化部队难以通过,那里绝不会是主攻方向。因此这一地区只配备了战斗力较差的第9集团军,该部9个师中只有两个师是职业军人,装备很差。结果德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穿过了阿登山区。
二是忽视了色当地区的防御。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皇帝正是在色当作了德国人的俘虏。色当是法国北部的要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碍可守,但法国在色当竟无重兵把守,结果被德军轻易地攻占了。指挥德军B集团军群的包克上将说:法军麻木不仁,我们的进攻在色当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简直太奇怪了!
三是分散陆军,没有预备队。德军在西线投入的136个师中,有47个师部署在莱茵河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但是法国几乎没有预备队。丘吉尔说:一支军队在遇到对方进攻时,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是我一生中最感奇怪的事。虽则德军占据主动,钻了法国的空子,但战斗中德军的行动并非无懈可击。当时担任主攻的德军一味突进,孤军深入,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动。倘若法军能够抓住战机,集中力量,打其薄弱之处,尚有挽回败局的可能。但是法军统帅部却分散使用兵力,把为数不多的预备队分散在各条战线上,到关键时刻难以集结,多次丢失战机。比如德军坦克先头部队通过阿登山区,拿下色当,又渡过马斯河后,径直向西,其后只有少量的步兵掩护。法军统帅部曾立即命令部队朝色当方向反攻。但终因预备队不足,一时集中不起足够的反攻力量,致使德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赶了上来。再如5月19日,当德军装甲兵团从阿布维尔向加来突进后,其虚弱的殿后部队暴露在盟军的南北夹击之下,再次为法军提供了一次反击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预备队,及时动手,可能使比利时境内的盟军突围成功,与从索姆河向北推进的法军会合。但魏刚司令退迟三天才下了反攻令,又一次丢失了战机。
四是缺乏独立的防务系统。由于30年代以后,法国在政治上依赖英国,导致在军事上也依附英国,对英国的支援和保证寄托很大的希望。但5月14日,当法军防线被突破后,法国总理雷诺电告丘吉尔,要求英国派飞机增援,以挽回败局。丘吉尔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由,拒绝派机援助。5月19日,法军总司令甘沫林制定了一个反击德军计划,但英军首脑戈特却擅自决定英军向海边撤退,在法国急需援助的紧要关头,英国的远征军却撤出了战场。6月11日,雷诺又向丘吉尔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巴黎不是决定性地点,此刻也不是决定性时间,英国皇家空军还是不出动为妙。两个国家各自为政,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国家的安危。戴高乐后来在回忆录里,总结过这方面的教训:绝不能依赖外国。
二
恩格斯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它也是以经济力、经济情况和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力量为基础的。法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早在一战前工业生产就从仅次于英国的第2位降到次于美、德、英之后的第4位了。一战虽取胜,但战争对法国的破坏极大,法国在经济上已经落后了。
法国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法国小农经济的制约。比较来说,法国在欧洲是个农业性国家,而且是个以小生产为主的农业性国家。从事农业的人虽多,农产品虽也不少,但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其农业主要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中部是大平原,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气候温暖多雨,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很适合发展农业。但农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国家,比如小麦的价格比英国和比利时高出近一倍,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就竞争不过人家。法国的农业拖了工业的后腿,政府不得不花很多钱来补贴农民,这是法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法国资本的大量输出。一战前,法国就向海外大量投资,所以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一战后法国的资本输出仍然超过商品输出,这就影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工业影响很大,工矿企业固定资本的更新非常缓慢,机器设备异常陈旧。比如法国机器的平均年龄是25年,美国是6年,德国只有3年半。这样,法国工业产品的价格高而质量低,在国际上也无竞争力。
我们说经济是基础,经济落后就要挨打,战争就会失败,这是必然的规律。
三
人的因素对战争来说是很重要的。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的观点来说,战争不仅是经济力量和军事装备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法国败降的民众心理上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在法国尤其严重。前面已经分析过,法国相对来说是个农业国,自给自足,农产品以自销为主。法国有大量的殖民地,国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法国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乐园,在这种土壤里,最容易滋长和平主义思想。加之30年代以来,法国统治者不注意宣传法西斯战争的危险,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致使和平主义思想还有了新的发展。在统治阶层,包括一些高级将领、议员们,他们是一战的既得利益者,高官厚禄,样样齐全,过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巴黎成了富有豪华的同义语。在他们看来,想得到的已经全部得到了,不需要再开拓、追求了,只要保住眼前这一切,就自满自足了,只要保住巴黎,防住德国就行了。这就是他们不惜重金营建马其诺防线的原由。法国总参谋长说法国的生殖率逐年降低,法国女人爱束细腰,影响生育。一战中法国的青年男子死伤太多,法国再不能卷入战争了。达拉第从慕尼黑回国后,法国议会以543∶75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慕尼黑协定,正是议员们和平主义情绪的反映。所以不能光埋怨张伯伦、达拉第是混帐,和平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一种倾向。
法国军队的厌战、畏战情绪严重,法国的老百姓也不希望卷入战争。达拉第从慕尼黑归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原是准备挨骂的,所以下飞机时,他把风衣的领子竖起来,万不料巴黎机场数以万计的人群,是把他当英雄来迎接的。法国上万名老太太给英国首相张伯伦写信,称赞他给欧洲人民做了件好事,并且为表达心意,你一针我一线联合为张伯伦织了一双手套。意思是张伯伦年纪大了,坐飞机来回为和平奔走,很辛苦,不要把手冻坏了。当意大利从南部进攻法国后,住在马赛的英国空军准备起飞去轰炸意大利的米兰和都灵。法国的地方当局和居民,为了不卷入战争,竟群起而阻止英国空军的飞机起飞。当政府出面干涉,决定让飞机起飞时,法国的老百姓故意在飞机的跑道上堵塞着马车、货物和人群,飞机最终还是没有起飞得成。法国人民热爱自由和平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一战的灾难让法国人记忆犹新,他们极力设法避免再卷入战争的灾难之中,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法国的统治者没有找出一条制止战争的道路,一味地消极绥靖,致使人民的思想非常混乱。
其次是法国共产党执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使得法国人心更加混乱。法共在法国是个大党,在人民中有很大的影响。在人民阵线中法共拥有72个席位,占10%以上。倘若方针政策正确,在团结教育人民方面,完全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法共当时却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没有澄清反战运动和绥靖政策之间有什么不同。1936年4月,共产国际发了一个文件,指出制止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保卫世界和平是中心任务;日益迫近的战争一开始将表现为帝国主义性质,也是民族战争的性质。这个文件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慕尼黑会议之后,反战运动和绥靖政策,两个都是为了和平,于是法共就错误地把二者混为一谈了。本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反战运动是以斗争取得和平,而绥靖政策是以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德国法西斯的要求以取得和平,也就是以妥协退让取得和平。结果法国人民要求总工会和社会党支持慕尼黑政策,从而破坏了人民阵线。
二是错误地支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临战前夕,1939年8月23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了。这下把法共打入更加混乱的状态。匆忙中,法共中央表了态:支持这个条约的签订,并且在《人道报》上刊载了3年前多列士讲话的内容,其中心意思是,应该和任何提供保卫和平可能性的人协商,不论这种可能多么小,尽管是意大利法西斯独裁政府,也应该同它协商,甚至同希特勒也应该协商。但是这却违背了法共几年来支持捷克反对慕尼黑会议的传统政策,否定了法共支持英法苏三国会议的作法,出尔反尔,自打嘴巴。另外支持苏德合作,不符合法国人民传统的反德心愿,况且英法政府正式对德宣战以后,法共使自己公开处于政府的对立面,受到政府的镇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政府当局以此为由查封了《人道报》等195种刊物,法共317个省和地区的支部被解散,法共72个议席被撤销,法共领导被逮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不再相信共产党了,使法共逐渐陷于孤立和非法的状态。
三是法共不合时宜地套搬十月革命的经验,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二战刚爆发时,共产国际发了一个错误的文件,说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交战双方都应该受到谴责,号召工人阶级不要支持这个战争,要使战争失败,借此加速本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灭亡。法共照文件执行了,所以遭到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镇压。法国人民更是乱上加乱,当德国法西斯打来时,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奋起抵抗法西斯对祖国的侵犯呢,还是应该借此推翻法国资产阶级统治呢?
二战后,法共承认了这些错误。但当时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和平主义盛行,人心十分混乱的法国,如何能够抵御得住德国法西斯的猛烈进攻呢!
四
法国败降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政治上的分裂,失败主义的活动,这是法国败降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法国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在法国垄断资本集团中有两大派别:一派亲德,一派亲英美,这正是法国内阁动荡政局不稳的根子。法国内阁70年间更迭了100多次,平均8个月更换一届政府。当然,除了两派互相倾轧外,法国是个小生产国家,党派林立,是个多党议会制国家,也有很大关系。法国的最高统治层很不团结。比如雷诺总理和陆军部长达拉第矛盾很大,虽在一起开会,两人却终席不说一句话。雷诺和总司令甘沫林也是貌合神离。甘沫林与劳合·乔治也不合。正如英国人说的那样,法国人忙于内部作战,而在德国人进攻面前却变得麻木了。
法国的亲德派和法国一些垄断巨头以及煤铁工业有联系,同德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很密切。他们迷信德国的强大,有恐德症,是投降派产生的根源。雷诺总理虽不是投降派,但他在改组政府时,考虑到搞好团结,却把投降派弄了进来,在魏刚和贝当二人之间和稀泥,没想到却反而增强了内阁中投降派的力量。在内阁讨论保卫巴黎时,投降派占了上风:什么要保住美丽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啊,可不能把路易十四以来几个世纪经营的这座历史名城给打坏!
其次是政府和人民的分裂。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压迫和剥削广大的工人、农民,长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政府中的亲德派也好,亲英美派也罢,他们都仇视人民阵线,他们害怕人民甚于害怕法西斯,他们宁要希特勒,也不要人民阵线。他们对1870年普法战争后的巴黎公社起义还记忆犹新。所以,长期追随英国搞绥靖政策,一味避战求和的法国当局政府,在德国的进攻面前,是根本无意组织法国人民积极抵抗的。法国人民长期痛恨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加之法共的错误引导,更是无所适从,混乱不堪,怎么能上下团结,为积极保卫祖国而战斗呢!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7年04期
【原文出处】《唐都学刊》(西安)1997年01期第35-39页
【作者简介】李道豫 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邮编 710061
【内容提要】 |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法国败降的原因,从军事、经济、民心和政治等四个方面,史论结合地作了详尽的剖析。 |
【关 键 词】消极防御/马其诺防线/阿登山区/绥靖政策/和平主义思潮/贝当
一
法国败降的军事上的原因,首先是战略上的原因——醉心于消极防御。法国的军事首脑们认为,法国在一战中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进行了阵地战。他们无视已发展了的历史条件,把一战中的成功经验,看作是永恒的真理。法国元帅贝当认为,一战的宠儿是堡垒阵地与步兵火器,两者结合,遂构成法军的胜利,“设将全部国防线建筑堡垒,则敌人在陆上即无法加以摧毁与超越。此种阵地用自动火器和铁丝网配合,是以掩护后备军之动员集中,则法国安全可以保证。”这些人死抱着已经过时的观点,认为阵地战这种一战时的典型作战样式,在未来仍要广泛地应用。于是,在“防御比进攻更有效”的思想指导下,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了一道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以原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的名字命名,从1929年开始,历时9年竣工,全长200公里,横亘在德、法边境上,耗资2000亿法郎。防线修得坚固、舒适、很现代化,全是钢筋水泥结构,上面是防御堡垒,下面深入地下五六层,有暗道相通,上下用电梯,有电灯电话,有士兵的宿舍、食堂和娱乐场所。临战前甘沫林把法军59个师全布置在这个防线里。戴高乐曾问勃鲁姆:防线怎么样?勃鲁姆回答:我们的体系不宜进攻,但防守是呱呱叫的。甘沫林就“奇怪战争”解释说:我们花了近10年时间,耗费几亿美元修建的这个防线不用,而要跳出去进攻德国人,难道我们发疯了。说“奇怪战争”的目的是祸水东引,那是前苏联人的观点,英法只为避战求和。在法国人看来,马其诺防线有神秘的作用,有了它,法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轻敌麻痹思想在法国军队里表现得很典型。当德军进攻法国的战幕拉开后,法国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有20%的官兵正在休假,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将领。1940年5月12日,当德军坦克师进攻阿登山区后,法国参谋总部甚至不相信,让一个参谋坐直升飞机去侦察,回来报告说的确如此。参谋总部甚至质问:你见过坦克没有?可见麻痹到如何的程度。
其次是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落后。战争是在一定的军事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军事思想直接影响着交战各国的战略战术,对战争的成败起着巨大的作用。希特勒曾说过:坦克部队和空军部队不仅作为进攻手段,而且也作为防御手段,其技术之高是其它力量望尘莫及的。从1939年9月到1940年4月,德国就制造了680辆新型坦克和1500架飞机。德国组建了有2000多辆坦克集群,作为突破敌方阵地的主要力量。但是法国无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给现代战争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没有认识到机械化部队的作用,因此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空军和坦克、摩托化部队。开战时法国的坦克数量并不比德国少,但法国把坦克分散到各个步兵师团去,象撒胡椒面一样,起不到作用。
法国是一战的战胜国,有骄傲情绪,认为步兵是至高无上的,法国的步兵可以抗衡于任何国家。德国突袭波兰成功后,法国情报局研究了波兰失败的教训,觉得有必要编一本新的《军官手册》。但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理由是法国不是波兰,德国也绝不会像进攻波兰那样进攻法国。结果德国进攻后不久,法军被分割在南北两地,北部的法军被赶到海边,法国统帅部一片慌乱,法国腹地的步兵畏惧德军的坦克部队,望风南逃,致使法国投降势力抬头。
再次是军事指挥的乏术。战争不仅是士兵在战斗中的对抗,也是军事统帅在 智慧上的较量。如果说法国军事思想的落后使自己在战争中陷于被动的话,那么,法军统帅的颟顼无能、指挥失策则为德军的入侵成功大开了方便之门。
一是对德军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法国最高参谋部无视敌情的发展变化,固守原作战计划不变,从而给德国造成了进攻的机会。希特勒早在1939年10月就制定了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计划佯攻中路,而主攻北路,即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法国针对这个计划制定了D字计划,把主力第一集团军41个师布置在比利时边境,第二、三集团军共59个师布置在马其诺防线里。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坦因认为“黄色方案”是一战史利芬计划的翻版,英、法必然已有准备,若按此计划发动进攻,必定会丧失行动的突然性。他建议将“黄色方案”预定的主攻方向改为助攻,吸引盟军主力,将重兵移至比利时南部的阿登山区,中间突破,直抵海峡。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认为阿登山区不适宜于坦克作战,从而拒绝了曼斯坦因的建议。但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德军的作战计划。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军飞机因气候恶劣,被迫降在比利时。驾驶飞机的德军军官随身携带着附有地图的进攻西线的计划。这位军官一着陆便要烧毁文件,当场被比利时士兵阻止。希特勒认为“黄色方案”肯定被泄露掉了法国人,断然决定采用“曼斯坦因方案”。德军作战计划更改后,虽然法国情报部门仍然准确地掌握了德国的兵力部署、主攻方向和进攻日期,但法国统帅部却认为这是德军设下的圈套,故意泄露方案,诱骗法国上当。更重要的是认为阿登山区峰峦峻峭,森林密布,德国机械化部队难以通过,那里绝不会是主攻方向。因此这一地区只配备了战斗力较差的第9集团军,该部9个师中只有两个师是职业军人,装备很差。结果德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穿过了阿登山区。
二是忽视了色当地区的防御。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皇帝正是在色当作了德国人的俘虏。色当是法国北部的要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碍可守,但法国在色当竟无重兵把守,结果被德军轻易地攻占了。指挥德军B集团军群的包克上将说:法军麻木不仁,我们的进攻在色当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简直太奇怪了!
三是分散陆军,没有预备队。德军在西线投入的136个师中,有47个师部署在莱茵河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但是法国几乎没有预备队。丘吉尔说:一支军队在遇到对方进攻时,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是我一生中最感奇怪的事。虽则德军占据主动,钻了法国的空子,但战斗中德军的行动并非无懈可击。当时担任主攻的德军一味突进,孤军深入,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动。倘若法军能够抓住战机,集中力量,打其薄弱之处,尚有挽回败局的可能。但是法军统帅部却分散使用兵力,把为数不多的预备队分散在各条战线上,到关键时刻难以集结,多次丢失战机。比如德军坦克先头部队通过阿登山区,拿下色当,又渡过马斯河后,径直向西,其后只有少量的步兵掩护。法军统帅部曾立即命令部队朝色当方向反攻。但终因预备队不足,一时集中不起足够的反攻力量,致使德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赶了上来。再如5月19日,当德军装甲兵团从阿布维尔向加来突进后,其虚弱的殿后部队暴露在盟军的南北夹击之下,再次为法军提供了一次反击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预备队,及时动手,可能使比利时境内的盟军突围成功,与从索姆河向北推进的法军会合。但魏刚司令退迟三天才下了反攻令,又一次丢失了战机。
四是缺乏独立的防务系统。由于30年代以后,法国在政治上依赖英国,导致在军事上也依附英国,对英国的支援和保证寄托很大的希望。但5月14日,当法军防线被突破后,法国总理雷诺电告丘吉尔,要求英国派飞机增援,以挽回败局。丘吉尔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由,拒绝派机援助。5月19日,法军总司令甘沫林制定了一个反击德军计划,但英军首脑戈特却擅自决定英军向海边撤退,在法国急需援助的紧要关头,英国的远征军却撤出了战场。6月11日,雷诺又向丘吉尔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巴黎不是决定性地点,此刻也不是决定性时间,英国皇家空军还是不出动为妙。两个国家各自为政,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国家的安危。戴高乐后来在回忆录里,总结过这方面的教训:绝不能依赖外国。
二
恩格斯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它也是以经济力、经济情况和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力量为基础的。法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早在一战前工业生产就从仅次于英国的第2位降到次于美、德、英之后的第4位了。一战虽取胜,但战争对法国的破坏极大,法国在经济上已经落后了。
法国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法国小农经济的制约。比较来说,法国在欧洲是个农业性国家,而且是个以小生产为主的农业性国家。从事农业的人虽多,农产品虽也不少,但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其农业主要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中部是大平原,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气候温暖多雨,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很适合发展农业。但农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国家,比如小麦的价格比英国和比利时高出近一倍,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就竞争不过人家。法国的农业拖了工业的后腿,政府不得不花很多钱来补贴农民,这是法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法国资本的大量输出。一战前,法国就向海外大量投资,所以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一战后法国的资本输出仍然超过商品输出,这就影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工业影响很大,工矿企业固定资本的更新非常缓慢,机器设备异常陈旧。比如法国机器的平均年龄是25年,美国是6年,德国只有3年半。这样,法国工业产品的价格高而质量低,在国际上也无竞争力。
我们说经济是基础,经济落后就要挨打,战争就会失败,这是必然的规律。
三
人的因素对战争来说是很重要的。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的观点来说,战争不仅是经济力量和军事装备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法国败降的民众心理上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在法国尤其严重。前面已经分析过,法国相对来说是个农业国,自给自足,农产品以自销为主。法国有大量的殖民地,国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法国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乐园,在这种土壤里,最容易滋长和平主义思想。加之30年代以来,法国统治者不注意宣传法西斯战争的危险,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致使和平主义思想还有了新的发展。在统治阶层,包括一些高级将领、议员们,他们是一战的既得利益者,高官厚禄,样样齐全,过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巴黎成了富有豪华的同义语。在他们看来,想得到的已经全部得到了,不需要再开拓、追求了,只要保住眼前这一切,就自满自足了,只要保住巴黎,防住德国就行了。这就是他们不惜重金营建马其诺防线的原由。法国总参谋长说法国的生殖率逐年降低,法国女人爱束细腰,影响生育。一战中法国的青年男子死伤太多,法国再不能卷入战争了。达拉第从慕尼黑回国后,法国议会以543∶75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慕尼黑协定,正是议员们和平主义情绪的反映。所以不能光埋怨张伯伦、达拉第是混帐,和平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一种倾向。
法国军队的厌战、畏战情绪严重,法国的老百姓也不希望卷入战争。达拉第从慕尼黑归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原是准备挨骂的,所以下飞机时,他把风衣的领子竖起来,万不料巴黎机场数以万计的人群,是把他当英雄来迎接的。法国上万名老太太给英国首相张伯伦写信,称赞他给欧洲人民做了件好事,并且为表达心意,你一针我一线联合为张伯伦织了一双手套。意思是张伯伦年纪大了,坐飞机来回为和平奔走,很辛苦,不要把手冻坏了。当意大利从南部进攻法国后,住在马赛的英国空军准备起飞去轰炸意大利的米兰和都灵。法国的地方当局和居民,为了不卷入战争,竟群起而阻止英国空军的飞机起飞。当政府出面干涉,决定让飞机起飞时,法国的老百姓故意在飞机的跑道上堵塞着马车、货物和人群,飞机最终还是没有起飞得成。法国人民热爱自由和平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一战的灾难让法国人记忆犹新,他们极力设法避免再卷入战争的灾难之中,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法国的统治者没有找出一条制止战争的道路,一味地消极绥靖,致使人民的思想非常混乱。
其次是法国共产党执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使得法国人心更加混乱。法共在法国是个大党,在人民中有很大的影响。在人民阵线中法共拥有72个席位,占10%以上。倘若方针政策正确,在团结教育人民方面,完全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法共当时却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没有澄清反战运动和绥靖政策之间有什么不同。1936年4月,共产国际发了一个文件,指出制止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保卫世界和平是中心任务;日益迫近的战争一开始将表现为帝国主义性质,也是民族战争的性质。这个文件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慕尼黑会议之后,反战运动和绥靖政策,两个都是为了和平,于是法共就错误地把二者混为一谈了。本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反战运动是以斗争取得和平,而绥靖政策是以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德国法西斯的要求以取得和平,也就是以妥协退让取得和平。结果法国人民要求总工会和社会党支持慕尼黑政策,从而破坏了人民阵线。
二是错误地支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临战前夕,1939年8月23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了。这下把法共打入更加混乱的状态。匆忙中,法共中央表了态:支持这个条约的签订,并且在《人道报》上刊载了3年前多列士讲话的内容,其中心意思是,应该和任何提供保卫和平可能性的人协商,不论这种可能多么小,尽管是意大利法西斯独裁政府,也应该同它协商,甚至同希特勒也应该协商。但是这却违背了法共几年来支持捷克反对慕尼黑会议的传统政策,否定了法共支持英法苏三国会议的作法,出尔反尔,自打嘴巴。另外支持苏德合作,不符合法国人民传统的反德心愿,况且英法政府正式对德宣战以后,法共使自己公开处于政府的对立面,受到政府的镇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政府当局以此为由查封了《人道报》等195种刊物,法共317个省和地区的支部被解散,法共72个议席被撤销,法共领导被逮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不再相信共产党了,使法共逐渐陷于孤立和非法的状态。
三是法共不合时宜地套搬十月革命的经验,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二战刚爆发时,共产国际发了一个错误的文件,说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交战双方都应该受到谴责,号召工人阶级不要支持这个战争,要使战争失败,借此加速本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灭亡。法共照文件执行了,所以遭到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镇压。法国人民更是乱上加乱,当德国法西斯打来时,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奋起抵抗法西斯对祖国的侵犯呢,还是应该借此推翻法国资产阶级统治呢?
二战后,法共承认了这些错误。但当时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和平主义盛行,人心十分混乱的法国,如何能够抵御得住德国法西斯的猛烈进攻呢!
四
法国败降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政治上的分裂,失败主义的活动,这是法国败降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法国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在法国垄断资本集团中有两大派别:一派亲德,一派亲英美,这正是法国内阁动荡政局不稳的根子。法国内阁70年间更迭了100多次,平均8个月更换一届政府。当然,除了两派互相倾轧外,法国是个小生产国家,党派林立,是个多党议会制国家,也有很大关系。法国的最高统治层很不团结。比如雷诺总理和陆军部长达拉第矛盾很大,虽在一起开会,两人却终席不说一句话。雷诺和总司令甘沫林也是貌合神离。甘沫林与劳合·乔治也不合。正如英国人说的那样,法国人忙于内部作战,而在德国人进攻面前却变得麻木了。
法国的亲德派和法国一些垄断巨头以及煤铁工业有联系,同德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很密切。他们迷信德国的强大,有恐德症,是投降派产生的根源。雷诺总理虽不是投降派,但他在改组政府时,考虑到搞好团结,却把投降派弄了进来,在魏刚和贝当二人之间和稀泥,没想到却反而增强了内阁中投降派的力量。在内阁讨论保卫巴黎时,投降派占了上风:什么要保住美丽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啊,可不能把路易十四以来几个世纪经营的这座历史名城给打坏!
其次是政府和人民的分裂。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压迫和剥削广大的工人、农民,长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政府中的亲德派也好,亲英美派也罢,他们都仇视人民阵线,他们害怕人民甚于害怕法西斯,他们宁要希特勒,也不要人民阵线。他们对1870年普法战争后的巴黎公社起义还记忆犹新。所以,长期追随英国搞绥靖政策,一味避战求和的法国当局政府,在德国的进攻面前,是根本无意组织法国人民积极抵抗的。法国人民长期痛恨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加之法共的错误引导,更是无所适从,混乱不堪,怎么能上下团结,为积极保卫祖国而战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