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彼得一世矛盾性格论析
赵士国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8期
【原文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6年02期第100-105页
【作者简介】赵士国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职称:副教授
摘要 俄国著名沙皇彼得一世是一个优点超出常人而缺点也很突出的人物。冷静与暴躁、仁慈与残忍、俭朴与奢华、文明与野蛮等矛盾性格令人惊奇地集于他一身,从而使这位颇具传奇经历的人物更富传奇的色彩。彼得的矛盾性格是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与彼得坎坷复杂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关键词 彼得一世 矛盾性格 社会现实 传奇经历
众所周知,彼得一世(1672—1725年)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在俄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然而,人们也许有所不知,彼得一世既是一个优点超出常人而缺点也很突出的卓尔不群的人物。翻开彼得生平历史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冷静与暴躁、仁慈与残忍、俭朴与奢华、文明与野蛮等矛盾性格令人惊奇地集于一身,从而使这位颇具传奇经历的人物更富传奇的色彩。
一、彼得一世性格的两重性
1、冷静与暴躁
彼得一世是冷静的然而又是暴躁的。遇到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首先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只有经过冷静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应该怎样行动。每当重大的战争之前,彼得都表现出冷静的头脑,他从各方面分析权衡敌我形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孤立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所以,彼得一世非常重视和平外交手段。对外交方面许多事情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办理,重大的谈判亲自出席。在谈判中,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他表现出少有的耐心和分寸,控制住自己的激动,善于达到最重要的目的”〔1〕。1697年,彼得一世率大使团出访西欧,目的之一就是想巩固和扩大反土同盟,集中力量战胜土耳其,夺取南方出海口。但是,从与西欧国家接触的情况看,他们对参加反土同盟并不感兴趣,倒是丹麦、波兰——萨克逊与瑞典矛盾激化,有意对瑞典作战。彼得冷静地分析了向南和向北的可能性,最后决定建立北方同盟,对瑞典一战,夺取北方出海口。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形势对俄国有利,但英法害怕俄国强大,企图遏止俄国对瑞战争胜利的继续发展。彼得冷静地分析,利用英、法矛盾,出访法国,陈说利害,与其签订了条约,使其在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阶段处于中立,不给瑞典以援助。而对于英国,彼得则以武力侦察试探,终于弄清英国并非真心帮助瑞典,只是故作姿态履行盟约。于是,他派军队多次打入瑞典本土,以武力胁迫瑞典在谈判桌上就范,终于签订了有利于俄国的尼施塔特和约。
彼得的冷静还表现在失败不气馁,胜利不骄傲,冷静估计形势,着眼未来,部署下步行动。第一次远征亚速,俄国遭到了失败。彼得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于部队素养差,缺乏军事训练;指挥系统不完善;而最重要的是俄国没有一支舰队,因而不能封锁要塞,切断土军从海上支援的通路。针对这些原因,彼得一世积极准备第二次远征。他调整了指挥系统,营造了军舰,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支舰队。终于,第二次远征亚速取得了胜利。胜利以后,彼得举行了排场豪华的祝捷仪式。但彼得并未为胜利而冲昏头脑。他头脑很清醒。占领亚速,俄国只是取得了进入黑海的立足点,俄国要进入黑海,取得利用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前面还有艰苦的斗争。目前的任务是如何保卫胜利果实,如何击退土耳其人为夺回亚速要塞而可能发动的进攻。所以,当彼得返回莫斯科以后,即给领主杜马下了一道手谕,命令移民亚速和建立海军舰队。而为了进一步团结欧洲的反土力量,彻底战胜土耳其,取得黑海出海口,他又迅即筹组大使团,出访西欧。
看到俄国的落后,彼得常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急躁,他恨不得立刻把俄国倒转过来。为了办成某一件事,他往往以严刑峻法,强迫命令来要求下属,风风火火,急于求成。1697年,为培养航海技术人才,他决定派出50名贵族门阀子弟去国外学习。这些人不论年岁大小,都必须在国外拿到合格证书才能被批准回国。如果有谁提前回国,就将没收其全部家财。彼得在出访西欧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航海技术。1697年7 月末,大使团离开布兰登堡前往荷兰。荷兰是海上强国,航海业十分发达。彼得急于赶往荷兰,他纵马疾驰,抢在大使团前头,先行到达阿姆斯特丹,然后又马不停蹄来到萨尔丹城。在这里,他穿上萨尔丹人的服装,并买了一套木工用具。他串门访问,实地操作,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好学心。8月16日,当大使团一行浩浩荡荡到达阿姆斯特丹时, 已在萨尔丹工作了一星期的彼得匆匆赶来,也穿上长袍、红衬衣,戴上毡帽,又混杂在大使团的二等人员之中。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尼古拉·威特靖安排化名彼得·未哈伊诺夫的沙皇和留学生在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学习造船和装备索具的全部过程。当市政当局欢迎大使团的宴会结束时,已是深夜。彼得急不可耐马上就要去萨尔丹城取回他的行李和工具转送到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去。人们劝他,夜深了,不要去,但他不听。于是,只好派人去取来该港的城门钥匙,放下吊桥,并叫醒睡梦中的沙皇寓所的房东。
彼得的这种急躁性格,往往又表现为暴躁、武断和不近人情。和彼得接触过的英国主教曾这样评说彼得:“他性情暴躁,一点区区小事可以使他大发雷霆,而且每到这时,他极任性,为所欲为”,有时“他的脾气发展到极为凶猛的程度”〔2〕。 彼得一世暴躁起来往往不顾场合,不分对象。有一次,在勒富尔家里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的参加者为领主、将军,首都名流和外国使节,共约500人。 在客人纷纷就座的当儿,丹麦和波兰两国的外交官为席位问题发生争执。彼得为此大动肝火,他厉声斥责他们是两个傻瓜,喝令他们停止争吵。在大家坐定后,彼得继续和波兰大使谈话。彼得说:“我在维也纳吃到了好面包,长胖了。可是贫穷的波兰又把这点油水给刮走了”。波兰大使感到受了侮辱,反驳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呢,我本人生在波兰长在波兰,不是个大胖子吗?”彼得武断地说:“你不是在波兰,你是在莫斯科吃胖的”。波兰大使不便继续和沙皇争论,心里很不痛快。还有一次,彼得客居柯宁斯堡,和布兰登堡选帝侯共进晚餐。当时,一名仆从不小心把盘子摔在地上,当即粉碎。彼得闻响即大吼一声,纵身跳出坐椅,取出宝剑一顿乱砍,幸好无人受伤。人们劝慰他,并答应一定鞭笞肇事者,才使他平息下来。坐在一旁的选帝侯目睹沙皇的狂怒大惑不解且惊恐不安。
2.仁慈与残忍
彼得一世是仁慈的又是残忍的。凡对他的事业忠心耿耿和乐意为他服务的人,他都表现出仁慈和宽厚。在彼得的随身青年侍从中,曾一度有一名年轻黑人,名叫阿卜拉罕·彼得诺维奇·汉尼巴尔。他本是托尔斯泰大使在君士坦丁堡买下的儿童。这孩子聪明伶俐,勤勤恳恳,深受彼得宠爱。11岁时他受了宗教洗礼,由彼得任他的教父。彼得将他留在身边,充任侍从。平时,阿卜拉罕睡在沙皇安放车床的车间里。沙皇每次出征都把他带在身边。彼得对阿卜拉罕关怀备至。有一次,彼得甚至不怕弄脏手指,竟亲自为他取出一条绦虫。阿卜拉罕21岁时,被派往法国留学深造。从法国回国后,阿卜拉罕在彼得指挥的炮兵连任中尉,他对工作严肃认真和忠贞不渝的态度深受彼得赞赏。此人就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外曾祖父。彼得·托尔斯泰曾参加过1682年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娅阴谋推翻彼得一世的活动,但他后来看清了形势,站到沙皇一边来了。托尔斯泰为人机敏,办事能力很强,他力求将功赎罪,得到了彼得的宽恕。当一些名门贵族对彼得派他们出国留学而心怀不满时,这位年过四十且有妻室儿女的托尔斯泰却自告奋勇,随同青年学生去威尼斯学习海军。彼得一世对这位既有才干又诡计多端的廷臣多次委以重任。1702年,托尔斯泰被派往土耳其,去执行沙皇亲自拟定的任务。1718年,他又以沙皇全权代表的身份出使奥地利,负责引渡反叛的阿列克谢皇太子回国。彼得不记前嫌,对托尔斯泰的聪明能干大为赞赏。
彼得一世对他的朋友们的不幸常常表现出无限同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702年,阿普拉克辛的妻子去世。彼得在同年10月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务请节哀保重身体,求上帝保佑你吧,有什么办法呢?妻子死了或出家去了,这种事总是可悲的啊”。还有一些信,反映了他对“彼得帮”成员的帮助和关怀。他时而吩咐宫廷御医“赶快”去为某某的儿子治病,时而又对某某的病情表示心神不安,〔3〕如此种种, 表现了他的一颗仁慈之心。
但是,作为专制君主,彼得一世又是非常残忍的。尤其是对那些反对改革、企图颠覆推翻彼得政权的敌对分子,他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对射击军的叛乱分子,对“太子帮”的反动势力,甚至对同父异母姐姐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彼得都进行了无情的镇压。亚历山大·基京起初由于办事机灵,勤勉可靠,深受彼得重用,而且与彼得的私交也好。但后来他监守自盗,损公肥私,因而遭到贬职惩处。最后,他与彼得为敌,教唆皇太子叛逃奥国,并企图借助奥国军事力量颠覆彼得一世的政权,葬送改革的成果。彼得对基京的行为怒不可遏,将他车裂而死。彼得一世认为,在落后于西欧的俄国推行新制必须采取强制手段。所以,他所颁布的每一道敕令、规章、指示,其结尾都要加上“严惩不贷”的威胁。他常常采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惩办罪犯。体罚的形式有杖笞、夹鞭刑、上铁镣、打烙印、以及剁指头、砍手臂、割耳朵等等。审判以刑讯为基础,不论是为了得到供词,还是为了惩治罪犯,都要用刑。最大的罪莫过于危害国家利益的事。如遇这类案件,即使是怀了孕的妇女也要用刑。犯有杀夫罪的女人均遭活埋。对铸造伪币的人,用滚烫的金属溶液灌入喉咙。对于判处死刑的人,还采用绞刑、车裂、尖庄刑等酷刑。彼得一世不仅以残酷的法律对付敌对者,甚至自己充当刽子手,亲自执刑。
3.节俭与奢华
彼得一世是节俭的又是奢华的。他在个人生活上一向都很不讲究。他喜欢朴素的衣著,甚至往往衣冠不整。彼得的食谱很简单,喝菜汤、稀饭,吃带有调味汁和作料的腌黄瓜,腌牛肉,火腿。他喜欢生洋葱就黑面包,不喜欢鱼和甜食,对精制考究的菜肴没有好感。彼得喜欢住矮小的房间,睡又硬又窄的床铺,使用式样简陋然而结实牢固的家具。他对家里的生活安排也毫不苛求。在国外旅行期间,他不住豪华的官邸里分配的高级房间,而选择预先规定给仆人住的最简陋的房间。彼得在军队中服务,慢慢地按照他所获得的经验和立下的战功升任军职,并按其职务给予相应的薪水。通常,他将这些薪水用于个人开销。有一次,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批评沙皇,说他送给教亲、亲戚和其他一些人的礼物,菲薄得“连我们这些人物都感到害臊”。可彼得却说,他的收入少,理智要求他量入为出。阿普拉克辛不同意沙皇的说法,认为彼得的收入有几百万。彼得回答说:“我个人的收入只有我在陆军和海军中工作按官位领得的那份薪水,做衣服,用度开销,送礼,都靠这些钱”〔4〕。
彼得一世个人的生活是俭朴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国事活动方面的奢华。1695年,俄军远征亚速取得小小的胜利。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彼得命令建造一座高达10米的凯旋门。建筑物上装饰着许多出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历史著作中的人物形象及引文。9月30日,祝捷活动开始,大队人马在钟声、炮声和欢呼声中缓步前进,通过凯旋门。整个莫斯科倾城出动,欢迎凯旋而归的队伍。为了犒赏将军们的战功,他们被授予勋章,赐与土地和农奴,士兵们则领取了金币。一些主要将领在勒富尔家举行盛大的宴会。喝酒、跳舞、放烟火、隆隆的礼炮声甚至把日耳曼村的窗户玻璃都全部震碎了。总之,这场盛况空前的祝捷活动,其排场之豪华超出了这次胜利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意义。1699年末,彼得一世发布敕令推行新历法。新年元旦,他下令举行庆祝活动。他将各步兵团调集红场,200多门大炮对着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居民遵照命令用松枝和刺柏,把大门装饰一新,以示庆祝。命令还诏示各领主和豪商巨贾,“凡有小炮者,应在其庭院中施放小炮;有火枪或其它小型枪枝者,应鸣枪三发;有爆竹者,有多少即燃放多少”。入夜,焰火怒放,五彩缤纷。庆祝活动持续6天,焰火燃放了6天,礼炮声也响了6天。
彼得一世作为个人,在给小费时一般都是精打细算的,但作为一国之君,却慷慨大方,气派豪华。在出访法国时,他对在法国照顾他生活的官员们,一次就赠送了5万法郎;对负责他人身安全的卫队赠送了3万法郎;对他参观的工厂和车间的工人,也赠送了3万法郎〔5〕〔7〕。 1724年,彼得为自己的妻子加冕。一向对花钱斤斤计较的他,这次却一反常态。服装和车马均到巴黎订购。由彼得堡的俄国珠宝商镶嵌的王冠,其豪华绚丽的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前历代君主使用过的王冠。王冠的周围布满了珠宝钻石,正当中是巨型红宝石,总价值为150万卢布〔6〕。
4.文明与野蛮
彼得一世是文明的但又是野蛮的。他向往西方文化,一方面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号召国民从生活习俗、风尚、礼仪等方面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力图改变俄罗斯千百年来形成的呆板、保守、落后和野蛮的现象。他倡导人们刮胡子,穿短装;鼓励妇女走出幽居的深闺,参加社交活动;他颁布《青年正镜》的文件,对人们吃饭、穿衣、言行、举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他创办报纸,建立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建立世俗技术学校,筹建科学院等大量文化设施,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即提高文明的程度。他希望俄国人也象西欧人一样有文化、讲文明、懂礼貌。彼得一世文化领域的革新措施带来了俄国人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俄罗斯得以广泛传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彼得本人也极力想学得文明一点,然而不文明的行为却不时表现出来。第一次出访西欧期间,有一次,彼得应布兰登堡选帝侯夫人索菲娅·夏洛特之邀出席晚宴。在餐桌上,他的不合礼仪的表现,使这位曾在凡尔赛宫里呆过两年,受过法国文化熏陶的贵妇感到很奇怪〔7〕。他用手抓食品放进口里, 以至菜汁沥沥拉拉地洒了一身,他也不会使用餐巾。不熟悉他的人以为他是一个粗鲁的俄国庄稼汉。彼得还常常和他的朋友们纵情豪饮,每次都要喝得酩酊大醉。宴会上打架斗殴,叫喊辱骂等现象司空见惯。1717年,彼得在法国访问。一次围猎活动之后,他大吃大喝,狼吞虎咽,眼球外突,似乎要掉出来。离席后他上了四轮马车,不断的呕吐把车座弄得肮脏不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后来这样说:“我记得有人告诉杜博伊红衣主教,说沙皇是一个具有非常的荒唐怪癖的人,实际上只配在荷兰的舰船上当一名工头”〔8〕。彼得常常在工地上忙碌, 他除了自己操刀弄斧外,还经常手持一根粗短棍,在工地上转来转去。他不时挥舞这根木棍,惩罚那些他认为懒惰的人。这时的沙皇的确象一名凶恶的工头。
二、彼得一世矛盾性格因由分析
人们对彼得一世身上表现的矛盾性格困惑不解。分析探索这种矛盾性格产生的原因,是全面研究评价彼得一世不可回避的问题。
性格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在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9〕。 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论述与巴甫洛夫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说:“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10〕。
1.彼得一世的矛盾性格是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反映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资本主义已成为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地处欧洲大陆西部边缘的荷兰早已成为“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1〕。座落于大西洋东部海域的英伦三岛,由于“光荣革命”的成功,确立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此时,欧洲大陆的法兰西正紧步英国的后尘,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对封建教俗势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资本主义胜利的曙光已隐约可见。其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普鲁士、瑞典等国资本主义因素在迅速成长,国家实力在日益增强。但是,此时的俄国却正处于农奴制的发展时期。1649年,当英国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俄国却颁布了确立农奴制的法典。俄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先进国家。1670年,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曾经认为,俄罗斯的未来将变成瑞典的殖民地〔12〕。正是为了要摆脱俄国的落后状态,避免沦为别国殖民地的危险,彼得一世才毅然进行以“欧化”为目标的改革。然而,当时俄国的现实情况并不允许走西欧正在走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正处于确立和巩固时期,俄国的农奴制方兴未艾,俄国贵族势力还非常强大,俄国生产力的发展还未达到要改变封建生产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彼得总是受两种相互排斥的热情所左右:一方面,他要向西欧学习,力图赶上和超过西欧,另一方面却又拒绝沿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一方面,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发展和强化落后的农奴制。因此,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对彼得评价是中肯的。他说,彼得有时表现出博大的智慧,充满了善心和贤明,有时又表现出残酷无情、刚愎自用。彼得“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将它拽住”〔13〕。在彼得一世身上所表现的文明,冷静、仁慈和节俭等优点,是作为一个思想通达、敏锐的改革家为实现俄国的“欧化”所应该表现的性格,而野蛮、暴躁、残忍和奢华等缺点,则是作为封建专制君主及其所处的落后而野蛮的俄国社会环境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反映。正如一个法国作家圣·西蒙所说的:“在他身上仍留有他的国家过去野蛮时期的烙印,致使他的举止动作极为轻率,甚至到鲁莽的程度”〔14〕。
2.彼得一世的矛盾性格与其坎坷复杂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彼得一世的父亲阿列克谢1669年丧妻,留下几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名费多尔,体弱多病。小儿子名伊凡,不仅身体很差,而且智力低下,近乎白痴。沙皇为罗曼诺夫王朝的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1671年,他再度结婚,次年生下彼得。
小彼得身体健壮,个子比一般同龄儿童长得高;他聪明伶俐,行动和思维都很敏捷,从小就显示出是一个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阿列克谢视新生儿为掌上明珠,对其倍加宠爱。但是,好景不长,1676年阿列克谢抛下娇妻爱子撒手西归。弥留之际,他无可奈何地将王冠交给年方15岁的大儿子费多尔。费多尔登位后,王权实际上操在其生母的娘家人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里。彼得和母亲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此,母子俩被迫离开克里姆林宫,迁居到莫斯科郊外的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倍受冷落。尽管1682年费多尔去世后,彼得和伊凡被同时立为沙皇,但实权却仍被控制在以彼得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为代表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里。彼得和母亲的命运并未有多少改变,他们仍然住在莫斯科郊外的那个村子里。只是作为沙皇,他必须经常出席克里姆林宫的盛大节日和在接见外国使节时出现在宝座上。实际上,从4岁至17岁,整整13 年时间,彼得基本上是在远离宫廷的乡下度过的。他虽然贵为沙皇,却与一般平民子弟为伍。微薄的津贴,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彼得的母亲有时还不得不向修道院院长暗中求助〔15〕。
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曾是沙皇的行宫。村子周围有田野、森林、池塘和河流,这给少年彼得提供了一个自由活动的广阔天地。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度过至少是必须的消遣时间和最大限度地象平常所有的男孩子一样玩各种想玩的游戏。彼得喜欢干一些操刀弄斧的手工体力劳动,喜欢造船航海,更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他整天和同龄的伙伴们摸爬滚打,瞄准射击。此时的彼得已不是那个高居宝座之上的正襟危坐的沙皇,而完全是一个天真烂漫的村野顽童。作为沙皇,彼得有机会了解宫廷里残酷斗争的内幕。他曾亲眼目睹异母姐姐索菲娅残酷镇压政敌的一幕幕惨剧,看到昔日趾高气扬的射击军曾低首下心地拜倒在索菲娅脚下。索菲娅的血腥镇压手段和在事态平息后对归顺者的宽恕,万人敬仰的沙皇惨遭贬逐的事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早年,彼得和日耳曼村的外国侨民有过广泛的交往。在那里,他得到了对于西欧先进文化的最初的认识,萌发了向西欧学习的思想。
但是,在彼得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学习情况是极为混乱的。幼年时期,他是在传统的封闭的皇宫里有众多侍臣的围绕照顾下度过的,一位名叫缅内西尤斯的苏格兰人曾充当过他的家庭教师。从1683年起,宫廷录事、笃信上帝的尼基塔·查多夫和阿方纳西·涅斯特罗夫做了他的老师。彼得头脑聪敏,接受能力强,他能把识字课本、东正教日课经、赞美诗集、福音书等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但是,这两位教他的先生,却并非受过良好教育的饱学之士。他们的本事也仅够教会彼得读读、写写和讲授一些史地方面的一鳞半爪的知识。彼得在求学时代甚至没有学完当时诸王子通常要学完的课程。
1689年,索菲娅再次发动政变,企图杀害彼得,亲登沙皇宝座,但她的阴谋被粉碎了。开始亲政的彼得一世并不习惯于执掌朝政,童心未泯的沙皇又玩他的战争游戏和乘船航海去了。及至1694年母亲去世,彼得才收住童心,处理政事。这时的彼得算是长大成人了。彼得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确是坎坷和曲折的:他曾是父皇的掌上明珠,在克里姆林宫万人称羡。父皇去世后,他被赶出皇宫,倍受冷落。他虽然名为沙皇,却与一般平民子弟为伍。他目睹过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也有过濒临险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惊恐。他是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的至高无上的沙皇,也曾充当听人指挥的水手和士兵(在军事游戏中,彼得常以水手、士兵的身份出现)。他所受的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就教养来说,彼得是一个士兵、水手和造船木工,而不是一个很讲究的贵族。正是由于彼得一世的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了判若两人的性格趋向。
收稿日期:1995—10—28
注释:
〔1〕阿尼西莫夫:《沙皇——改革家》,《彼得大帝》, (圣·彼得堡)1993年版第17页。
〔2〕〔5〕〔6〕〔8〕〔14〕〔15〕[法]享利·特鲁瓦亚:《彼得大帝》,中译本第110、205、301、202、202、42页。
〔3〕〔4〕〔7〕〔13〕[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 中译本第393—394、320、60—61、440页。
〔9〕《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60—161页。
〔10〕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5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56页。
〔12〕马尔恰诺夫:《彼得一世的外交》,(莫斯科)1986年版第10页。^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8期
【原文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6年02期第100-105页
【作者简介】赵士国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职称:副教授
关键词 彼得一世 矛盾性格 社会现实 传奇经历
众所周知,彼得一世(1672—1725年)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在俄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然而,人们也许有所不知,彼得一世既是一个优点超出常人而缺点也很突出的卓尔不群的人物。翻开彼得生平历史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冷静与暴躁、仁慈与残忍、俭朴与奢华、文明与野蛮等矛盾性格令人惊奇地集于一身,从而使这位颇具传奇经历的人物更富传奇的色彩。
一、彼得一世性格的两重性
1、冷静与暴躁
彼得一世是冷静的然而又是暴躁的。遇到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首先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只有经过冷静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应该怎样行动。每当重大的战争之前,彼得都表现出冷静的头脑,他从各方面分析权衡敌我形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孤立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所以,彼得一世非常重视和平外交手段。对外交方面许多事情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办理,重大的谈判亲自出席。在谈判中,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他表现出少有的耐心和分寸,控制住自己的激动,善于达到最重要的目的”〔1〕。1697年,彼得一世率大使团出访西欧,目的之一就是想巩固和扩大反土同盟,集中力量战胜土耳其,夺取南方出海口。但是,从与西欧国家接触的情况看,他们对参加反土同盟并不感兴趣,倒是丹麦、波兰——萨克逊与瑞典矛盾激化,有意对瑞典作战。彼得冷静地分析了向南和向北的可能性,最后决定建立北方同盟,对瑞典一战,夺取北方出海口。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形势对俄国有利,但英法害怕俄国强大,企图遏止俄国对瑞战争胜利的继续发展。彼得冷静地分析,利用英、法矛盾,出访法国,陈说利害,与其签订了条约,使其在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阶段处于中立,不给瑞典以援助。而对于英国,彼得则以武力侦察试探,终于弄清英国并非真心帮助瑞典,只是故作姿态履行盟约。于是,他派军队多次打入瑞典本土,以武力胁迫瑞典在谈判桌上就范,终于签订了有利于俄国的尼施塔特和约。
彼得的冷静还表现在失败不气馁,胜利不骄傲,冷静估计形势,着眼未来,部署下步行动。第一次远征亚速,俄国遭到了失败。彼得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于部队素养差,缺乏军事训练;指挥系统不完善;而最重要的是俄国没有一支舰队,因而不能封锁要塞,切断土军从海上支援的通路。针对这些原因,彼得一世积极准备第二次远征。他调整了指挥系统,营造了军舰,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支舰队。终于,第二次远征亚速取得了胜利。胜利以后,彼得举行了排场豪华的祝捷仪式。但彼得并未为胜利而冲昏头脑。他头脑很清醒。占领亚速,俄国只是取得了进入黑海的立足点,俄国要进入黑海,取得利用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前面还有艰苦的斗争。目前的任务是如何保卫胜利果实,如何击退土耳其人为夺回亚速要塞而可能发动的进攻。所以,当彼得返回莫斯科以后,即给领主杜马下了一道手谕,命令移民亚速和建立海军舰队。而为了进一步团结欧洲的反土力量,彻底战胜土耳其,取得黑海出海口,他又迅即筹组大使团,出访西欧。
看到俄国的落后,彼得常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急躁,他恨不得立刻把俄国倒转过来。为了办成某一件事,他往往以严刑峻法,强迫命令来要求下属,风风火火,急于求成。1697年,为培养航海技术人才,他决定派出50名贵族门阀子弟去国外学习。这些人不论年岁大小,都必须在国外拿到合格证书才能被批准回国。如果有谁提前回国,就将没收其全部家财。彼得在出访西欧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航海技术。1697年7 月末,大使团离开布兰登堡前往荷兰。荷兰是海上强国,航海业十分发达。彼得急于赶往荷兰,他纵马疾驰,抢在大使团前头,先行到达阿姆斯特丹,然后又马不停蹄来到萨尔丹城。在这里,他穿上萨尔丹人的服装,并买了一套木工用具。他串门访问,实地操作,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好学心。8月16日,当大使团一行浩浩荡荡到达阿姆斯特丹时, 已在萨尔丹工作了一星期的彼得匆匆赶来,也穿上长袍、红衬衣,戴上毡帽,又混杂在大使团的二等人员之中。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尼古拉·威特靖安排化名彼得·未哈伊诺夫的沙皇和留学生在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学习造船和装备索具的全部过程。当市政当局欢迎大使团的宴会结束时,已是深夜。彼得急不可耐马上就要去萨尔丹城取回他的行李和工具转送到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去。人们劝他,夜深了,不要去,但他不听。于是,只好派人去取来该港的城门钥匙,放下吊桥,并叫醒睡梦中的沙皇寓所的房东。
彼得的这种急躁性格,往往又表现为暴躁、武断和不近人情。和彼得接触过的英国主教曾这样评说彼得:“他性情暴躁,一点区区小事可以使他大发雷霆,而且每到这时,他极任性,为所欲为”,有时“他的脾气发展到极为凶猛的程度”〔2〕。 彼得一世暴躁起来往往不顾场合,不分对象。有一次,在勒富尔家里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的参加者为领主、将军,首都名流和外国使节,共约500人。 在客人纷纷就座的当儿,丹麦和波兰两国的外交官为席位问题发生争执。彼得为此大动肝火,他厉声斥责他们是两个傻瓜,喝令他们停止争吵。在大家坐定后,彼得继续和波兰大使谈话。彼得说:“我在维也纳吃到了好面包,长胖了。可是贫穷的波兰又把这点油水给刮走了”。波兰大使感到受了侮辱,反驳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呢,我本人生在波兰长在波兰,不是个大胖子吗?”彼得武断地说:“你不是在波兰,你是在莫斯科吃胖的”。波兰大使不便继续和沙皇争论,心里很不痛快。还有一次,彼得客居柯宁斯堡,和布兰登堡选帝侯共进晚餐。当时,一名仆从不小心把盘子摔在地上,当即粉碎。彼得闻响即大吼一声,纵身跳出坐椅,取出宝剑一顿乱砍,幸好无人受伤。人们劝慰他,并答应一定鞭笞肇事者,才使他平息下来。坐在一旁的选帝侯目睹沙皇的狂怒大惑不解且惊恐不安。
2.仁慈与残忍
彼得一世是仁慈的又是残忍的。凡对他的事业忠心耿耿和乐意为他服务的人,他都表现出仁慈和宽厚。在彼得的随身青年侍从中,曾一度有一名年轻黑人,名叫阿卜拉罕·彼得诺维奇·汉尼巴尔。他本是托尔斯泰大使在君士坦丁堡买下的儿童。这孩子聪明伶俐,勤勤恳恳,深受彼得宠爱。11岁时他受了宗教洗礼,由彼得任他的教父。彼得将他留在身边,充任侍从。平时,阿卜拉罕睡在沙皇安放车床的车间里。沙皇每次出征都把他带在身边。彼得对阿卜拉罕关怀备至。有一次,彼得甚至不怕弄脏手指,竟亲自为他取出一条绦虫。阿卜拉罕21岁时,被派往法国留学深造。从法国回国后,阿卜拉罕在彼得指挥的炮兵连任中尉,他对工作严肃认真和忠贞不渝的态度深受彼得赞赏。此人就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外曾祖父。彼得·托尔斯泰曾参加过1682年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娅阴谋推翻彼得一世的活动,但他后来看清了形势,站到沙皇一边来了。托尔斯泰为人机敏,办事能力很强,他力求将功赎罪,得到了彼得的宽恕。当一些名门贵族对彼得派他们出国留学而心怀不满时,这位年过四十且有妻室儿女的托尔斯泰却自告奋勇,随同青年学生去威尼斯学习海军。彼得一世对这位既有才干又诡计多端的廷臣多次委以重任。1702年,托尔斯泰被派往土耳其,去执行沙皇亲自拟定的任务。1718年,他又以沙皇全权代表的身份出使奥地利,负责引渡反叛的阿列克谢皇太子回国。彼得不记前嫌,对托尔斯泰的聪明能干大为赞赏。
彼得一世对他的朋友们的不幸常常表现出无限同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702年,阿普拉克辛的妻子去世。彼得在同年10月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务请节哀保重身体,求上帝保佑你吧,有什么办法呢?妻子死了或出家去了,这种事总是可悲的啊”。还有一些信,反映了他对“彼得帮”成员的帮助和关怀。他时而吩咐宫廷御医“赶快”去为某某的儿子治病,时而又对某某的病情表示心神不安,〔3〕如此种种, 表现了他的一颗仁慈之心。
但是,作为专制君主,彼得一世又是非常残忍的。尤其是对那些反对改革、企图颠覆推翻彼得政权的敌对分子,他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对射击军的叛乱分子,对“太子帮”的反动势力,甚至对同父异母姐姐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彼得都进行了无情的镇压。亚历山大·基京起初由于办事机灵,勤勉可靠,深受彼得重用,而且与彼得的私交也好。但后来他监守自盗,损公肥私,因而遭到贬职惩处。最后,他与彼得为敌,教唆皇太子叛逃奥国,并企图借助奥国军事力量颠覆彼得一世的政权,葬送改革的成果。彼得对基京的行为怒不可遏,将他车裂而死。彼得一世认为,在落后于西欧的俄国推行新制必须采取强制手段。所以,他所颁布的每一道敕令、规章、指示,其结尾都要加上“严惩不贷”的威胁。他常常采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惩办罪犯。体罚的形式有杖笞、夹鞭刑、上铁镣、打烙印、以及剁指头、砍手臂、割耳朵等等。审判以刑讯为基础,不论是为了得到供词,还是为了惩治罪犯,都要用刑。最大的罪莫过于危害国家利益的事。如遇这类案件,即使是怀了孕的妇女也要用刑。犯有杀夫罪的女人均遭活埋。对铸造伪币的人,用滚烫的金属溶液灌入喉咙。对于判处死刑的人,还采用绞刑、车裂、尖庄刑等酷刑。彼得一世不仅以残酷的法律对付敌对者,甚至自己充当刽子手,亲自执刑。
3.节俭与奢华
彼得一世是节俭的又是奢华的。他在个人生活上一向都很不讲究。他喜欢朴素的衣著,甚至往往衣冠不整。彼得的食谱很简单,喝菜汤、稀饭,吃带有调味汁和作料的腌黄瓜,腌牛肉,火腿。他喜欢生洋葱就黑面包,不喜欢鱼和甜食,对精制考究的菜肴没有好感。彼得喜欢住矮小的房间,睡又硬又窄的床铺,使用式样简陋然而结实牢固的家具。他对家里的生活安排也毫不苛求。在国外旅行期间,他不住豪华的官邸里分配的高级房间,而选择预先规定给仆人住的最简陋的房间。彼得在军队中服务,慢慢地按照他所获得的经验和立下的战功升任军职,并按其职务给予相应的薪水。通常,他将这些薪水用于个人开销。有一次,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批评沙皇,说他送给教亲、亲戚和其他一些人的礼物,菲薄得“连我们这些人物都感到害臊”。可彼得却说,他的收入少,理智要求他量入为出。阿普拉克辛不同意沙皇的说法,认为彼得的收入有几百万。彼得回答说:“我个人的收入只有我在陆军和海军中工作按官位领得的那份薪水,做衣服,用度开销,送礼,都靠这些钱”〔4〕。
彼得一世个人的生活是俭朴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国事活动方面的奢华。1695年,俄军远征亚速取得小小的胜利。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彼得命令建造一座高达10米的凯旋门。建筑物上装饰着许多出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历史著作中的人物形象及引文。9月30日,祝捷活动开始,大队人马在钟声、炮声和欢呼声中缓步前进,通过凯旋门。整个莫斯科倾城出动,欢迎凯旋而归的队伍。为了犒赏将军们的战功,他们被授予勋章,赐与土地和农奴,士兵们则领取了金币。一些主要将领在勒富尔家举行盛大的宴会。喝酒、跳舞、放烟火、隆隆的礼炮声甚至把日耳曼村的窗户玻璃都全部震碎了。总之,这场盛况空前的祝捷活动,其排场之豪华超出了这次胜利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意义。1699年末,彼得一世发布敕令推行新历法。新年元旦,他下令举行庆祝活动。他将各步兵团调集红场,200多门大炮对着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居民遵照命令用松枝和刺柏,把大门装饰一新,以示庆祝。命令还诏示各领主和豪商巨贾,“凡有小炮者,应在其庭院中施放小炮;有火枪或其它小型枪枝者,应鸣枪三发;有爆竹者,有多少即燃放多少”。入夜,焰火怒放,五彩缤纷。庆祝活动持续6天,焰火燃放了6天,礼炮声也响了6天。
彼得一世作为个人,在给小费时一般都是精打细算的,但作为一国之君,却慷慨大方,气派豪华。在出访法国时,他对在法国照顾他生活的官员们,一次就赠送了5万法郎;对负责他人身安全的卫队赠送了3万法郎;对他参观的工厂和车间的工人,也赠送了3万法郎〔5〕〔7〕。 1724年,彼得为自己的妻子加冕。一向对花钱斤斤计较的他,这次却一反常态。服装和车马均到巴黎订购。由彼得堡的俄国珠宝商镶嵌的王冠,其豪华绚丽的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前历代君主使用过的王冠。王冠的周围布满了珠宝钻石,正当中是巨型红宝石,总价值为150万卢布〔6〕。
4.文明与野蛮
彼得一世是文明的但又是野蛮的。他向往西方文化,一方面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号召国民从生活习俗、风尚、礼仪等方面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力图改变俄罗斯千百年来形成的呆板、保守、落后和野蛮的现象。他倡导人们刮胡子,穿短装;鼓励妇女走出幽居的深闺,参加社交活动;他颁布《青年正镜》的文件,对人们吃饭、穿衣、言行、举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他创办报纸,建立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建立世俗技术学校,筹建科学院等大量文化设施,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即提高文明的程度。他希望俄国人也象西欧人一样有文化、讲文明、懂礼貌。彼得一世文化领域的革新措施带来了俄国人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俄罗斯得以广泛传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彼得本人也极力想学得文明一点,然而不文明的行为却不时表现出来。第一次出访西欧期间,有一次,彼得应布兰登堡选帝侯夫人索菲娅·夏洛特之邀出席晚宴。在餐桌上,他的不合礼仪的表现,使这位曾在凡尔赛宫里呆过两年,受过法国文化熏陶的贵妇感到很奇怪〔7〕。他用手抓食品放进口里, 以至菜汁沥沥拉拉地洒了一身,他也不会使用餐巾。不熟悉他的人以为他是一个粗鲁的俄国庄稼汉。彼得还常常和他的朋友们纵情豪饮,每次都要喝得酩酊大醉。宴会上打架斗殴,叫喊辱骂等现象司空见惯。1717年,彼得在法国访问。一次围猎活动之后,他大吃大喝,狼吞虎咽,眼球外突,似乎要掉出来。离席后他上了四轮马车,不断的呕吐把车座弄得肮脏不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后来这样说:“我记得有人告诉杜博伊红衣主教,说沙皇是一个具有非常的荒唐怪癖的人,实际上只配在荷兰的舰船上当一名工头”〔8〕。彼得常常在工地上忙碌, 他除了自己操刀弄斧外,还经常手持一根粗短棍,在工地上转来转去。他不时挥舞这根木棍,惩罚那些他认为懒惰的人。这时的沙皇的确象一名凶恶的工头。
二、彼得一世矛盾性格因由分析
人们对彼得一世身上表现的矛盾性格困惑不解。分析探索这种矛盾性格产生的原因,是全面研究评价彼得一世不可回避的问题。
性格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在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9〕。 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论述与巴甫洛夫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说:“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10〕。
1.彼得一世的矛盾性格是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反映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资本主义已成为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地处欧洲大陆西部边缘的荷兰早已成为“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1〕。座落于大西洋东部海域的英伦三岛,由于“光荣革命”的成功,确立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此时,欧洲大陆的法兰西正紧步英国的后尘,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对封建教俗势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资本主义胜利的曙光已隐约可见。其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普鲁士、瑞典等国资本主义因素在迅速成长,国家实力在日益增强。但是,此时的俄国却正处于农奴制的发展时期。1649年,当英国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俄国却颁布了确立农奴制的法典。俄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先进国家。1670年,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曾经认为,俄罗斯的未来将变成瑞典的殖民地〔12〕。正是为了要摆脱俄国的落后状态,避免沦为别国殖民地的危险,彼得一世才毅然进行以“欧化”为目标的改革。然而,当时俄国的现实情况并不允许走西欧正在走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正处于确立和巩固时期,俄国的农奴制方兴未艾,俄国贵族势力还非常强大,俄国生产力的发展还未达到要改变封建生产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彼得总是受两种相互排斥的热情所左右:一方面,他要向西欧学习,力图赶上和超过西欧,另一方面却又拒绝沿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一方面,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发展和强化落后的农奴制。因此,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对彼得评价是中肯的。他说,彼得有时表现出博大的智慧,充满了善心和贤明,有时又表现出残酷无情、刚愎自用。彼得“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将它拽住”〔13〕。在彼得一世身上所表现的文明,冷静、仁慈和节俭等优点,是作为一个思想通达、敏锐的改革家为实现俄国的“欧化”所应该表现的性格,而野蛮、暴躁、残忍和奢华等缺点,则是作为封建专制君主及其所处的落后而野蛮的俄国社会环境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反映。正如一个法国作家圣·西蒙所说的:“在他身上仍留有他的国家过去野蛮时期的烙印,致使他的举止动作极为轻率,甚至到鲁莽的程度”〔14〕。
2.彼得一世的矛盾性格与其坎坷复杂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彼得一世的父亲阿列克谢1669年丧妻,留下几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名费多尔,体弱多病。小儿子名伊凡,不仅身体很差,而且智力低下,近乎白痴。沙皇为罗曼诺夫王朝的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1671年,他再度结婚,次年生下彼得。
小彼得身体健壮,个子比一般同龄儿童长得高;他聪明伶俐,行动和思维都很敏捷,从小就显示出是一个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阿列克谢视新生儿为掌上明珠,对其倍加宠爱。但是,好景不长,1676年阿列克谢抛下娇妻爱子撒手西归。弥留之际,他无可奈何地将王冠交给年方15岁的大儿子费多尔。费多尔登位后,王权实际上操在其生母的娘家人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里。彼得和母亲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此,母子俩被迫离开克里姆林宫,迁居到莫斯科郊外的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倍受冷落。尽管1682年费多尔去世后,彼得和伊凡被同时立为沙皇,但实权却仍被控制在以彼得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为代表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里。彼得和母亲的命运并未有多少改变,他们仍然住在莫斯科郊外的那个村子里。只是作为沙皇,他必须经常出席克里姆林宫的盛大节日和在接见外国使节时出现在宝座上。实际上,从4岁至17岁,整整13 年时间,彼得基本上是在远离宫廷的乡下度过的。他虽然贵为沙皇,却与一般平民子弟为伍。微薄的津贴,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彼得的母亲有时还不得不向修道院院长暗中求助〔15〕。
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曾是沙皇的行宫。村子周围有田野、森林、池塘和河流,这给少年彼得提供了一个自由活动的广阔天地。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度过至少是必须的消遣时间和最大限度地象平常所有的男孩子一样玩各种想玩的游戏。彼得喜欢干一些操刀弄斧的手工体力劳动,喜欢造船航海,更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他整天和同龄的伙伴们摸爬滚打,瞄准射击。此时的彼得已不是那个高居宝座之上的正襟危坐的沙皇,而完全是一个天真烂漫的村野顽童。作为沙皇,彼得有机会了解宫廷里残酷斗争的内幕。他曾亲眼目睹异母姐姐索菲娅残酷镇压政敌的一幕幕惨剧,看到昔日趾高气扬的射击军曾低首下心地拜倒在索菲娅脚下。索菲娅的血腥镇压手段和在事态平息后对归顺者的宽恕,万人敬仰的沙皇惨遭贬逐的事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早年,彼得和日耳曼村的外国侨民有过广泛的交往。在那里,他得到了对于西欧先进文化的最初的认识,萌发了向西欧学习的思想。
但是,在彼得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学习情况是极为混乱的。幼年时期,他是在传统的封闭的皇宫里有众多侍臣的围绕照顾下度过的,一位名叫缅内西尤斯的苏格兰人曾充当过他的家庭教师。从1683年起,宫廷录事、笃信上帝的尼基塔·查多夫和阿方纳西·涅斯特罗夫做了他的老师。彼得头脑聪敏,接受能力强,他能把识字课本、东正教日课经、赞美诗集、福音书等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但是,这两位教他的先生,却并非受过良好教育的饱学之士。他们的本事也仅够教会彼得读读、写写和讲授一些史地方面的一鳞半爪的知识。彼得在求学时代甚至没有学完当时诸王子通常要学完的课程。
1689年,索菲娅再次发动政变,企图杀害彼得,亲登沙皇宝座,但她的阴谋被粉碎了。开始亲政的彼得一世并不习惯于执掌朝政,童心未泯的沙皇又玩他的战争游戏和乘船航海去了。及至1694年母亲去世,彼得才收住童心,处理政事。这时的彼得算是长大成人了。彼得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确是坎坷和曲折的:他曾是父皇的掌上明珠,在克里姆林宫万人称羡。父皇去世后,他被赶出皇宫,倍受冷落。他虽然名为沙皇,却与一般平民子弟为伍。他目睹过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也有过濒临险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惊恐。他是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的至高无上的沙皇,也曾充当听人指挥的水手和士兵(在军事游戏中,彼得常以水手、士兵的身份出现)。他所受的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就教养来说,彼得是一个士兵、水手和造船木工,而不是一个很讲究的贵族。正是由于彼得一世的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了判若两人的性格趋向。
收稿日期:1995—10—28
注释:
〔1〕阿尼西莫夫:《沙皇——改革家》,《彼得大帝》, (圣·彼得堡)1993年版第17页。
〔2〕〔5〕〔6〕〔8〕〔14〕〔15〕[法]享利·特鲁瓦亚:《彼得大帝》,中译本第110、205、301、202、202、42页。
〔3〕〔4〕〔7〕〔13〕[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 中译本第393—394、320、60—61、440页。
〔9〕《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60—161页。
〔10〕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5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56页。
〔12〕马尔恰诺夫:《彼得一世的外交》,(莫斯科)1986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