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沉重与辉煌
——论二战与战后世界之发展
赵承纲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3期
【原文出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贵阳)1995年04期第28-30页
【作者简介】赵承纲 本校历史系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胜利之余,人们仍然要思考:这场战争赢得了什么?付出了什么?跨世纪的人们将面临什么?
      一、空前巨大的付出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而且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破坏性愈演愈烈。一战仅打四年, 30 多个国家15 亿人口卷入, 双方动员兵力7500万,死亡1300万,直接军费开支3000亿美元,地区局限于欧洲。
    二战的规模、暴力、破坏烈度是一战无法与之比拟的,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人口超过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8.3%[1],战火遍及欧、亚、 非三大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双方动员兵力1.1亿,经济损失4万亿美元[2]。
    最近报刊批露的资料,估计欧洲战场动员9000万人参战,其中前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死亡人数约达5500万,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 万吉普赛人,前苏联死亡人数为2700万,波兰600万,大部份死于纳粹的大屠杀。德国也约有600万人死亡,其中400万是军人。其它西方国家损失相对来说较轻,法国死亡58万人,英国36万人,美国30万人[3]。
    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4月18 日在莫斯科议会中心举行的“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和战胜法西斯的意义”国际学术会议上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大约损失2700万人,苏联武装力量边防军和内务部队共牺牲868.84万人,苏联占二战参加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的41%。
    亚洲战场各国死亡人数:中国2100万人,日本180万人[4] ; 印尼400万(印尼代表在旧金山商讨和约时透露);越南200万(《独立宣言》中提及);菲律宾111万(对日要求赔偿时提及);印度150万人(政府任命的饥馑调查委员会推算孟加拉地区死亡人数);修筑“死亡铁路”牺牲74025人(日方认为只有42214人)。据日本厚生省调查结果,有310万日本人民无辜牺牲[5]。由此可见,日本侵略造成3000万以上的牺牲。
    由于战争的特殊情况,二次大战造成的伤亡人数和损失较难作出确切的统计, 但根据战后各国逐步核实发布的资料, 二战给人类带来9000万人员的死亡和4万亿美元财富的损失是比较接近实际和可信的。 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使各国人民付出空前巨大的代价。
      二、灿烂辉煌的收获
    战火夺去了千百万无辜者的生命,摧毁人们几百年来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给幸存者留下沉重的遗憾和创伤。但在毁灭的废虚里也孕育着新生命的辉煌。
    二战使科学技术获得划时代的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和工业部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使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战争的特定背景下,为了克敌制胜,为了拯救生命,获得了充裕经费和自由的科学家们,研究和开发出许多新技术。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抗生素。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时,美国几家制药大公司大批量生产出青霉素,它拯救了数以百万计军人和平民的生命。
    今天广泛应用的计算器是1942年盟军为了破译德国密码的需要产生的。
    德国对英国实施“以炸迫和”的战略过程中,为了减少飞机和驾驶员的巨大损失,制造了V1、V2火箭。战后,美苏都吸收了纳粹的火箭专家,发展了航天技术、卫星通讯,使长途通讯、军事情报的收集传送领域,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罗伯特·怀特森发明了雷达,英国才有可能对敌机空袭提前发出生死攸关的警报,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空战奇迹,保卫了伦敦,也保住了英国。现在雷达在预测气象方面发挥作巨大作用。
    战争中美国“曼哈顿工程”制造原子武器,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为今天核能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核能发电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0%,比例还将越来越大。
    著名的英国战略情报专家琼斯说:“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诞生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是二战培育出来的最重要成就。
    战争中孕育成长的这些科技成果, 推动战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1945—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4倍,是1938 年前的25年增长率的9倍。科技发展使人类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脑力劳动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从直接参加生产的过程转到控制生产的过程,劳动者从体力型、文化型转化为科技型、智力型。
    科技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的比重中不断上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60%,占就业人数60—70%。阶级结构随着技术管理工作的日趋复杂化而发生变化,“白领”阶层不断增加,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开始超过蓝领工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出现新态势。过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对立”、“工农业对立”逐渐演变为“技术与劳动”的对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工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向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发展。
    科技的发展还使国际关系发生新变化。由于各国科技发展的时间、水平、规模的差异,加剧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国际关系有了新的组合,出现两极、五极甚至多极的世界。各国间竞争的内容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军事政治为主的竞争转化为科技人才的角逐,各国都把发展科技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素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原则。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最关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热核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消灭别人,保存自己”的战争法则。制造核武器的战略目的已从最初的“打击”力量变成了现在的“威摄”力量。通过战争掠夺别国资源市场、划分“势力范围”已成“过时”、“原始”的掠夺方式,使用高科技的“文明”方式获取,更有“效益”。因此,科技的发展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大大增加了制约战争的和平的法码。
      三、喜忧参半的未来
    二战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它给世界提供了进步和发展的契机,也播下了令人忧虑的种子。
    二战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二战集中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和西欧和日本。二战的始作俑者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被粉碎了;英法虽是战胜国,但元气大伤。
    战后民主潮流汹涌澎湃,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东欧东亚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孤立状态发展成世界体系。这一现象既反映这些国家的人民对其发展前途作出明智的选择,也反映前苏联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崛起为世界军事政治强国,对其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锻炼,民族自立觉悟提高,从而使亚洲北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潮。几十个亚洲国家挣脱殖民枷锁,取得民族独立,为第三世界这一新兴力量的出现奠定基础。帝国主义为所欲为的时代结束了,霸权主义大国主义再也不能垄断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第三世界的出现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又一重大成果,和平发展是他们的共同要求,他们代表着世界的未来,是人类希望之所在。
    世界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光明的旁边总伴随有阴影。二战结束时,战胜的西方国家确定两个战略目标:“防止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暗指他们的假想敌——“社会主义”)再次引起全球性冲突。”随着“冷战”的结束,“极权主义”的“威胁”不存在了,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真正的“极权主义”——“新纳粹主义”这个幽灵却在世界各地徘徊。希特勒自杀后的50年中,“他的思想比他活着时有更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遍及俄国、欧洲、美国和拉美。”[6]
    1989年德国统一后,据警方估计,至少有1.5 万人成为新纳粹分子。1991年期间,在德国发生2300起排外事件。仅一年后,受害者数字上升到17人死亡、800多人受伤,共发生4500起袭击事件,其中1000 多起爆炸案和纵火案。警方还列举出75个以上的极右组织,它们共拥有成员4.1万人。这年8月在罗托斯克,两百个剃光了头的新纳粹分子举行一次示威游行,反对住在该城的罗马尼亚吉普赛人,他们用木棒殴打这些居民。可悲和可怕的是2000多当地居民不仅不加制止,还为这种暴行鼓掌。[7]
    据追踪战争罪犯活动情况的著名人士希蒙·维森塔尔说:奥地利的新纳粹分子同德国一样多。据奥地利内政部说,1992年在奥地利发生429起排外事件,按人口计算这个数字是德国的两倍[8]。 有的法西斯组织以合法政党出现,参加选举活动,例如意大利新法西斯组织全国联盟摆脱过去孤立状态,公开走上政治舞台。[9]
    欧洲的纳粹网联结着法国、瑞士、匈牙例、葡萄牙、比利时、俄国、西班牙,现在已穿过大洋迅速发展到美洲。在南美,反犹活动最血腥的国家要算阿根廷了。纳粹网在拉美延伸到智利和巴西,现已到了东方的日本。
    西方国家战后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是防止民族主义,但这一目标已被残酷的民族冲突现实所粉碎了。在中东,以色列与相邻的阿拉伯国家发生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战争。在巴尔干波黑地区仍处于血雨腥风之中。亚非地区民族问题此起彼伏,民族冲突的规模与水平越来越升级,联合国的干预显得软弱和无能为力。
    在欢庆二战胜利50周年之际,“谁赢得战争”这个惊世骇俗问题提了出来[10]。从今天日元和马克的称雄地位,美元的疲软,卢布的贬值,就已作了形象的注脚了。德日的战败使他们能把国家资源集中在复苏和发展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给他们输了血,美国的“保护伞”使他们受益匪浅,他们经过30年努力再次成为经济大国。苏美两大军事强国在战后的“冷战”对峙中,背上军备竞赛的沉重包袱,光苏联就花去数万亿美元,造成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滞后,铸成其解体原因之一。美国虽然赢得二战和“冷战”,然而“国际宪兵”的角色和“自大狂”的痼疾,使美国的国防开支直线上升,联邦预算赤字大大膨胀,目前已达每年2000亿美元。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从40%下降到20%,只相当于1870年南北战争结束时的水平。
    说二战真正的赢家是德日这是不合情理逻辑的。这两个二战的始作俑者已成为今天的经济大国,对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上却形成鲜明对比。德国的当权者从前总统魏茨曼到现总理科尔都站在对战争深刻反省的正确立场上,向被侵略国家人民表示歉意,“向死难者低头认罪”[11],逐步同近邻国家实现了和解。而日本朝野却存在一股势力,不愿面对历史现实。二战结束已50年,不愿承担战争责任,不承认他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甚至公然为侵略战争大唱赞歌。日本国会拟向受害国家表示点“和平诚意”的“不战决议”,经过执政各党一番讨价与妥协,弄出一个内容含糊用词模糊的“战后五十年国会决议”,只字不提“谢罪”(道歉)与“不战”字眼。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决议,居然有过半数的议员“缺席”未参加投票[12]。日本国会通过“不战决议”的原旨是向亚太国家表达“反省”与“道歉”诚意,寻求其谅解,但这样的“决议”只会加深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忧虑。
    但不管怎样,今天的亚洲和世界已不同于往昔,50年前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德日轴心国尚且一败涂地,经过二战血与火洗礼的人民,在捍卫和平保卫独立的精神与物质方面比50年前不知强大多少倍,他们有信心保卫和迎接人类美好的未来。谁要走历史的老路,谁将再次受到历史的惩罚!
    注释:
    [1]见陈石平主编:《世界大战实录》。
    [2][美]《世界年鉴》(1949年版)。
    [3]法新社:巴黎(1995年)5月5日电讯。
    [4]《中国青年报》1995年5月9日载。
    [5]陆培春:《日本又向史实挑战》, 载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4月6日。
    [6][7][8]埃菲社马德里1995年5月12日电:《纳粹战败50周年》。
    [9]《欧洲国家将以不同形式庆祝欧洲胜利日》,[英] 《欧洲人报》1995年4月7日。
    [10] 迈克尔·多布斯:《谁赢得战争》, 载美国《华盛顿时报》1995年5月7日。
    [11] 《莫斯科把德国作为重要的盟友》, 载英国《泰晤士报》1995年8月13日。
    [12]卓南生:《日本国会多此一举——“不战决议”面面观》,载1965年6月1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返回1996年03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