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论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作用
顾兴斌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3期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南昌)1995年11期第63-68页
【作者简介】顾兴斌 南昌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一定经济利益的各阶级之间由于利益摩擦,必然导致一系列阶级斗争,这些斗争又或多或少的反作用于社会运行,各个阶级都力争用自己的观点和利益来衡量得失,改造社会的面貌。
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究竟以什么模式发展,却不以哪个单独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往往是各阶级相互斗争的合力造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由在社会占压倒优势的阶级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社会性质的演化。纵观英国200多年来的历史可以知道, 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壮大,足以影响整个英国社会的性质与前途,正是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英国中产阶级是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中逐渐形成的
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初期,资产阶级是利用暴力,推行“圈地运动”和饥饿政策,迫使小私有者的农民失去土地、离开世代居住的乡村、流亡到工业城镇而成为无产者的。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由捣毁机器发展到组织工会、政治罢工、筹建国际工人组织,两大阶级的斗争加剧。资本家只是极少数人,却统治着绝大多数的无产者。按照马克思分析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越是发展致富,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也越加剧,经济利益的直接对立,反差的极度明显,无产阶级难以求得温饱的生存状况,迫使他们想方设法组织起来反抗资本的统治,从而造成鲜明的阶级鸿沟和政治对立。生产和资本越是集中与垄断,需要投资于工业的资金、劳力、土地越多,无产阶级队伍越庞大,无产阶级的独立意志越分明,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越发不可调和,直至发展到向武装对立的革命准备条件从而动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
资产阶级为了其长远的经济利益,在渡过了产业革命最野蛮的公开掠夺阶段后,从19世纪中叶开始采取“糖饼加大棒”的政策,在继续加强对无产阶级的超强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前提下,从高额垄断利润中分割出两部分,从不同侧面加强自己的阶级统治。
第一部分用于培植工人贵族,分化无产阶级队伍。
由于实行海外垄断贸易和对农民的掠夺,使资本家可以抽出部分资金养活工人贵族,收买工人上流少数阶级立场不坚定的分子,从工人运动内部分化瓦解无产阶级的力量。许多工会领导人在这样的收买政策下,自己也成了小资本家老板。如工人出身的英国皮鞋匠联合会的主席波克1868年被推为议员,还开了皮鞋店。这些人执掌了工会领导权,在工人阶级中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又在议会有发言权,他们在工人运动中为资产阶级帮腔,宣扬资本主义优越,号召工人只搞合作、拥护政府,不搞暴动,成为工人运动的蛀虫,其作用是资产阶级的军警与金钱不能代替的。
第二部分用于实际的改善普通工人的生活、生产条件,以适应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的需要。
18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由于当时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全社会还腾不出余钱剩米来办社会福利,故工人阶级争取起码生存权的斗争意识极强,破坏力也极大。
随着资本家财富积累的增加,资产阶级国家财政的增大,加上工人阶级持续150年的斗争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家再也不能照旧的方式统治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的方式生活下去了。
在战争中,前后方的概念越来越不明显,战争和死亡的危险程度对富人与对穷人逐渐接近。战后英国大资本家和贵族再也不象19世纪那么喜欢炫耀自己的门第与血统了,他们常常穿便服,步行出入高雅的剧院和豪华的商场,有钱的人在剧院、医院或商场摆架子,工人们很可能会拒绝为其服务,管理人员甚至会将这些“大人们”撵走。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失业和复员人员在英国达100万人以上,不安定这些人, 就没有战后英国的安定、恢复与发展。所以,1918年英国政府开始发放临时救济金,主要对象即战时失业和复员人员(军人), 这种政策持续到1920年。此后各种形式的失业救济相继推出。甚至出现这种情况,非熟练工人拿救济金所得与从事笨重体力劳动所得相差无几。到1925年英国工人收到政府、资本家和各类慈善团体的救济总额超过5500 万英磅, 1935年达9100万英镑。尽管许多史学家包括E·P·汤普森这类英国的英国史专家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都认为“平均”生活水平没什么意义,要重视质的比较研究,但我仍然认为“量”毕竟可以证明工人实际生活状况确有改善。
1917年英国政府开始实行奖学金制度,使工人阶级子女有了合法的、较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1920年增设200 多个享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名额。工农子弟上大学的人数逐渐增加,到1930年已超过资本家出身的子弟人数。
1919年政府专门成立卫生、住宅管理机关——卫生部,开始研究在英国实行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区间医生巡诊制度,着手开发价格低廉的新套房,以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迅猛增加的趋势,1915年英国一幢普通的效区住房价值450英镑,1918年达到2000英镑, 这使一般工人很难买得起,经过5年的努力,到1924年工党执政时, 这类住房的售价多在800—1200英镑一套, 满足了大部分工农等中低收入阶层人民的实际需要。
经过这两方面的改良,客观上的确缓和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这样做并非对工人发善心,而是资本家在无产阶级世代抗争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统治,长期获得稳定的剥削收入,被迫采取的一种先予投资。生产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奴隶式地剥削工人行不通了,保证工人阶级最起码的经济生活条件和政治民主自由,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维系下去的必要条件。这种给工人以适合工业发展水平的生活待遇的做法的持续贯彻执行,在英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二、英国中产阶级缓冲了两大阶级的对抗
所谓中产阶级,从传统和字面理解是指拥有中等产业的资产阶级。英国中产阶级在1870年占全国人口15%左右。随着时代的变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往往将那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收入稳定、有一定文化和存款的“白领阶层”统称为中产阶级。按照“白领阶层”中产阶级化的标准,到1970年,英国人口中已约有55%的人属于这个阶级,发展很快。中产阶级在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缓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防止贵族与大资本阶级过分垄断经济政治权力。
英国中产阶级与旧式地主、贵族及大资产阶级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天天幻想着爬上大资产阶级的地位,又天天担心会滑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居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居中的政治态度。19世纪初英国工人就认为自己有能力选出自己的代表送入议会参与管理国家。〔1〕从1832年到1885年半个世纪中,进行了长期、广泛的议会改革运动,被自由派史学家哈蒙德用《乡村工人》、《城市工人》和《技术工人》劳工三部曲所代表的三次议会改革,使中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权渐渐扩大。基本达到“使每个缴纳直接税的人都有权参加选举”,〔2〕中产阶级保证支持贵族和大资本,但要求与他们分权,工商业的发展也迫使贵族、大资本让步,〔3〕19世纪末,“下院绝大多数议员是中产阶级及其附庸们选出来的”。〔4〕富裕的中产阶级支配下院,掌握政治经济实权,出头露面的荣典之事让与上院贵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贵族彻底从政权中退出。〔5〕这从客观上削弱了部分大资产阶级的专权,有利于扩大民主,限制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超强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防止无产阶级进入议会、进行社会革命。
就在中产阶级极力争取进入议会的同时,却又怕无产阶级也随之涌入议会。他们极力排挤工人阶级,这在议会改革高潮时的“宪章运动”中表现最为集中、清晰。当时的政论家詹姆斯·威廉斯评论道:“中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帮助下取得了参政权却不反过来支持工人阶级夺权。”〔6 〕“人民无权的原因是因为下院的中产阶级独揽权力的欲望所致”。〔7〕在整个宪章运动中, 真正积极支持工人游行示威争取普选权活动的中产阶级人士只有一两名。〔8 〕另一政论家威廉·卡本特则认为:由于中产阶级人口占多数,反对进一步变革,因此,下层劳动人民无论要求多合理,他们也只能是等待缓慢的变革,而无力指望彻底的变革。〔9 〕工人阶级在第一份请愿书中报怨“权力从一个统治集团手里移交给另一个统治集团,而人民仍象以前一样无依无靠”。〔10〕但他们从未认识到运动的真正障碍是刚刚获得选举权与参政权的中产阶级。〔11〕每当无产阶级感到愤怒、忍无可忍,“必将严重地危害王室的稳定和王国的安宁”〔12〕时,中产阶级总是倾向于把总罢工看成是革命的预兆,看成是反对传统的议会议事程序的,因而坚决反对,中产阶级动员自己的党工党来教育、引诱工人阶级离开政治斗争的轨道,并从工人中大量吸收党员,以便减少敌对情绪,增加谅解气氛,最终消弥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13〕这样做的结果,压制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客观上缓和了阶级对立的激烈程度,延缓了矛盾的集中爆发,对稳定和巩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作用。
三、英国中产阶级造成了政权平稳交接的阶级条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历经50任首相至今〔14〕,政权基本平稳交接。平稳的原因就在于政权是通过自上而下、逐步和平的改革而转到中产阶级手中的,中产阶级也恰在这个过程中发育成熟。
刚刚实行了革命的英国,掌权的有土地贵族和商业金融资本家及工业资本家三部分。最重要职位如政府、军队中的要职,大多仍为全国约5千贵族掌握,最上层只200人。由于地主贵族出租土地、自办农场、兼营工商业,已经逐步资产阶级化了,所以,他们支持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但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地租上,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格格不入。商业金融资产阶级推行国债制度,尽力发展商业,权势日增,地位提高,然而,其偏重流通、垄断贸易、坚持特许证制度、反对自由竞争,这同样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相容。要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必须由工业资产阶级登上统治的最高层,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历史时机到来了。
工业资产阶级是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逐步实现接管国家权力的,以往政权的交接却都采取了激烈动荡的流血冲突。这个政权平稳交接过程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议会改革。议会是英国自近代以来分配权力的机关。1832年首先把破落衰败的旧工业区的代表名额让给新兴工业城市,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下院参政。接着1867年重划选区,城市工人得到选举权,当时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只能选出工业资本家当议员,使工业资产阶级在下院代表增加、地位升高,处于优势。1884年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下院完全为工业资产阶级所控制,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代表进入议会,进入内阁,掌握国家执政权。1860年时,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代表数大致平衡,到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从而全英实现普选后,中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约占2/3, 此后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二战后以1000万英镑作为大资产阶级代表的财富起限的话,中产阶级所占比例则达80%左右。〔15〕中产阶级人多势众,接近社会实际和下层人民,懂得经营管理,比较熟练地处理与工人的矛盾,又极想利用参政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以利于中产阶级地位的巩固提高。中产阶级想往上爬,担心向下滑,是个最盼望稳定的社会集团,由这个集团来代表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对于资本主义政权和制度的稳定,的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伴随议会制度改革而逐渐形成的两党制,只不过是可以互相攻讦、监督、竞争的资产阶级的两派每过若干年决定由资产阶级的哪一派来具体掌权的形式罢了。两党制本身不会发生流血战争,相反,热闹的争吵给人以和平、民主、平等、公正的假象,更容易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两党制排挤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没有机会进入议会,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当选议员的比例从未突破1 %大关〔16〕,保证了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长久维持。
其二,文官制度。议会改革解决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决策权力的分配问题,是上层权力交接。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进则解决中下层权力分配问题,更多的是解决管理权的分配问题。1710年英国只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1853年《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调查论证了文官制的状况,1855年帕麦斯顿发布《录用王国文官的第一个正式法令》。1870年格来斯顿发布第二个这类法令,确立文官制的基本内容是除极少数高级官员外一切文官均考试录用,分高低两级分别负责执行政策和办理日常事务,按考试成绩分配到相应机关工作。此后又经历过1890年、1918年、1945年和1968年4次改革,使文官制内容更丰富、 分级更合理、管理更完善。
1890年将第一等级细分成三个级别,从20—24岁的从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中考试择用。1918年文官正式分五等即行政级(大学)、一等书记级(高中)、二等书记级(初中)、女书记级(初中)和速记打字级。工资灵活,级差较多,一般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工资5—10%, 适应物价的变化而保持稳定或上调,男女基本上同工同酬。晋升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考评成绩突出,另一依据是实绩。1945年—1968年,文官分两大类即行政类、专业类,合并成6个等级。1968 年专设文官事务部由首相兼部长,打乱6级编制,分成10个职业类,上下层文官合二为一, 下级升迁机会变多。成立文官学院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修宏观管理理论。1968年文官中专家有2万余人,1978年达4.05万人,1988年逾10万。 高级官员大都具有大学毕业学历。1989年非工业文官中科技专家已达13.5万人。〔17〕这个发展势头还在继续,说明文官制具有相当活力,文官在中产阶级中是最稳定的一个大集团,一般经济政治地位只升不降。
大量吸收中产阶级成员进入中下层管理机构充任文官,并从中吸收部分优秀分子进入高层决策机构,中产阶级的求稳心理得到更大的满足,1990年11月27日,出身平民的约翰·梅杰成为保守党领袖并在28日任英国首相是明显的例证。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也更稳固。文官制的实行,使大量中下层人民甚至部分工人也有了较多合法机会不必通过暴力或其他形式的政治斗争来获取自己参政的权力,减少了因中下层升迁缺乏有效的机会而爆发社会对抗的危险,相应的稳定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最突出的例子是1905—1908年坎贝尔一班纳曼出任首相后,中等阶级一居直于支配地位,但不是垄断地位,他们控制工会,而完全得罪工会的人哪怕是首相也得下台,英国历史上就有三位首相因与工会不和而被赶下台,相反,出身工人的拉姆齐·麦克唐纳却由于受到中产阶级把持的工会支持,出任1929—1935年的首相。〔18〕可见。文官制度对稳定管理中下层各级政权甚至上层政权有重大作用。中产阶级的壮大,造成了权力改革的必然性,正是有了和平改革和文官制度的建立,才使中产阶级大展才华,也才有英国近270年的历史上没有流血政变、 没有政权交接危机。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化使阶级结构更加稳定
自19世纪中叶起,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巨大悬殊,在外观上有趋于淡化的势头,除了占有财富上仍然有极大悬殊外,在衣着、整洁乃至体格、生活习惯、文化方面,差别较原始积累时大大缩小了。〔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于劳动力锐减,工人的地位相应提高,普通工人,甚至妇女也赢得了选举权,1921—1922年大量中产阶级人士加入工党、社会党,才使激昂的工人情绪有所镇定,没有发生类似德国、匈牙利那样的无产阶级革命,由此也可见中产阶级的老道深沉。这时正好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干净、轻快、新颖、知识化的新技术工作,取代了以煤、铁生产为主导的时代,产品正向汽车、飞机、合成产品、无线电产品发展。那种厂矿成堆、烟囱林立、马达轰鸣、工人在肮脏、吵闹、烟尘飞扬中浑汗如雨地去干繁重体力活的状况越来越少。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化和产品的高精尖化,操作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及服务的社会化,迫使资本家改善工人的生活、教育与生产劳动条件,以第三产业冲淡体力支出的重要性,准备就业、设计创新、销售服务、管理技术、转业培训占用了更多的人财物,生产靠体力支出已不占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农村产品价格提高,农民也有钱有技术搞集约生产,有文化有知识的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蓝领工人白领化”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处于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威胁下,必须尽最大努力进行全民总动员,才有可能经受住考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此,英国实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按全民“公平分享”原则维持战时经济,取缔黑市投机,把贫富生活差距缩到最小点,全国实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大资产阶级出钱,工人阶级出人出力,在社会生活上都向中产阶级靠拢,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克制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相互仇视和破坏心理,为取得胜利积蓄尽可能多的力量。
这种战争的特殊环境造成的两头朝中间靠的阶级变迁状况,可以称之为英国全社会的中产阶级化,它的直接结果是使英国国家脊梁部分变得更加粗壮,国家阶级结构更加稳定。
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国社会阶级结构是极少数富人高高在上,少数人是中等收入,绝大多数人为无产阶级的三角形结构的话,那么一旦人口占多数的无产阶级闹起革命来,就会动摇资本主义大厦的根基,颠覆资本主义国家,推翻这个不合理的阶级结构。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中产阶级化的加强,使这一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大资产阶级人数未变,但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减少,中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造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阶级结构。
80年代后期,英国有百万英镑财产的人只占全国人口不到2%约120万人,无产阶级化的工人占全国人口4%约240万人,财产低于百万英镑,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上即人均年收入达24550 美元的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94%约近6000万人。〔20〕到90年代初,英国常年失业人口大致维持在60—240万人之间,大致相当于无产阶级的人数。〔21〕
这样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无论对英国国内的投资、消费、支撑国债、应付战争或决定国家的性质、前途,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产阶级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阶级结构中,中产阶级起着平衡作用,中产阶级的稳定就预示着英国社会的稳定。80年代英国与阿根廷之间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远征特混舰队中,1/2 的后援供应船只是从民间临时征召来的,这些船主即非国家或垄断大资本家,也非贫穷的无产阶级,都是中产阶级人士。1990年英国工人反对撒切尔政府的人头税,举行大罢工,1992年梅杰政府下令关闭31个煤矿矿井,15万工人到伦敦抗议示威,其基本原因都是政府事先没与中产阶级把持的行业工会打好协商,最后又都是政府与中产阶级代表谈判达成妥协,使问题不了了之。〔22〕
从上面几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比较平衡,这得益于英国中产阶级人口众多,其中最关键的是下层人民可以不必借助罢工、游行、示威甚至武装斗争就可争取到较高一些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或名利权势,从而减少了社会动荡,实现了稳定发展的目标。
注释:
〔1 〕参见西德尼和比阿特丽丝·韦伯夫妇所著《工业民主》1897。
〔2〕〔9〕《1815—1870年的英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页、 51页。
〔3〕〔4〕《宪章运动史》(英)R·G甘米奇,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3页和112页。
〔5〕〔19〕《欧洲现代史·1914—1980年》(美)H·斯图尔特·休斯,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8页、12页。
〔6〕〔7〕〔8〕〔10〕〔11〕〔12〕〔13〕同〔3〕37页、37页、21页、97页、23页、97页、278页。
〔14〕〔18〕《英国历届首相小传》(英)乔治·马尔科姆·汤姆森,新华出版社1986年4月版封3、8页、12页。
〔15〕〔16〕参见安东尼·塞尔顿《1954年以来的英国政党》23—25页,菲力·阿兰公司1990年版。
〔17〕《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2期25—26页。
〔20〕参见《半月谈》1993年5期61页。
〔21〕〔22〕参见《世界知识》1992年22期13页。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3期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南昌)1995年11期第63-68页
【作者简介】顾兴斌 南昌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究竟以什么模式发展,却不以哪个单独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往往是各阶级相互斗争的合力造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由在社会占压倒优势的阶级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社会性质的演化。纵观英国200多年来的历史可以知道, 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壮大,足以影响整个英国社会的性质与前途,正是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英国中产阶级是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中逐渐形成的
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初期,资产阶级是利用暴力,推行“圈地运动”和饥饿政策,迫使小私有者的农民失去土地、离开世代居住的乡村、流亡到工业城镇而成为无产者的。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由捣毁机器发展到组织工会、政治罢工、筹建国际工人组织,两大阶级的斗争加剧。资本家只是极少数人,却统治着绝大多数的无产者。按照马克思分析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越是发展致富,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也越加剧,经济利益的直接对立,反差的极度明显,无产阶级难以求得温饱的生存状况,迫使他们想方设法组织起来反抗资本的统治,从而造成鲜明的阶级鸿沟和政治对立。生产和资本越是集中与垄断,需要投资于工业的资金、劳力、土地越多,无产阶级队伍越庞大,无产阶级的独立意志越分明,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越发不可调和,直至发展到向武装对立的革命准备条件从而动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
资产阶级为了其长远的经济利益,在渡过了产业革命最野蛮的公开掠夺阶段后,从19世纪中叶开始采取“糖饼加大棒”的政策,在继续加强对无产阶级的超强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前提下,从高额垄断利润中分割出两部分,从不同侧面加强自己的阶级统治。
第一部分用于培植工人贵族,分化无产阶级队伍。
由于实行海外垄断贸易和对农民的掠夺,使资本家可以抽出部分资金养活工人贵族,收买工人上流少数阶级立场不坚定的分子,从工人运动内部分化瓦解无产阶级的力量。许多工会领导人在这样的收买政策下,自己也成了小资本家老板。如工人出身的英国皮鞋匠联合会的主席波克1868年被推为议员,还开了皮鞋店。这些人执掌了工会领导权,在工人阶级中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又在议会有发言权,他们在工人运动中为资产阶级帮腔,宣扬资本主义优越,号召工人只搞合作、拥护政府,不搞暴动,成为工人运动的蛀虫,其作用是资产阶级的军警与金钱不能代替的。
第二部分用于实际的改善普通工人的生活、生产条件,以适应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的需要。
18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由于当时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全社会还腾不出余钱剩米来办社会福利,故工人阶级争取起码生存权的斗争意识极强,破坏力也极大。
随着资本家财富积累的增加,资产阶级国家财政的增大,加上工人阶级持续150年的斗争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家再也不能照旧的方式统治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的方式生活下去了。
在战争中,前后方的概念越来越不明显,战争和死亡的危险程度对富人与对穷人逐渐接近。战后英国大资本家和贵族再也不象19世纪那么喜欢炫耀自己的门第与血统了,他们常常穿便服,步行出入高雅的剧院和豪华的商场,有钱的人在剧院、医院或商场摆架子,工人们很可能会拒绝为其服务,管理人员甚至会将这些“大人们”撵走。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失业和复员人员在英国达100万人以上,不安定这些人, 就没有战后英国的安定、恢复与发展。所以,1918年英国政府开始发放临时救济金,主要对象即战时失业和复员人员(军人), 这种政策持续到1920年。此后各种形式的失业救济相继推出。甚至出现这种情况,非熟练工人拿救济金所得与从事笨重体力劳动所得相差无几。到1925年英国工人收到政府、资本家和各类慈善团体的救济总额超过5500 万英磅, 1935年达9100万英镑。尽管许多史学家包括E·P·汤普森这类英国的英国史专家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都认为“平均”生活水平没什么意义,要重视质的比较研究,但我仍然认为“量”毕竟可以证明工人实际生活状况确有改善。
1917年英国政府开始实行奖学金制度,使工人阶级子女有了合法的、较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1920年增设200 多个享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名额。工农子弟上大学的人数逐渐增加,到1930年已超过资本家出身的子弟人数。
1919年政府专门成立卫生、住宅管理机关——卫生部,开始研究在英国实行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区间医生巡诊制度,着手开发价格低廉的新套房,以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迅猛增加的趋势,1915年英国一幢普通的效区住房价值450英镑,1918年达到2000英镑, 这使一般工人很难买得起,经过5年的努力,到1924年工党执政时, 这类住房的售价多在800—1200英镑一套, 满足了大部分工农等中低收入阶层人民的实际需要。
经过这两方面的改良,客观上的确缓和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这样做并非对工人发善心,而是资本家在无产阶级世代抗争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统治,长期获得稳定的剥削收入,被迫采取的一种先予投资。生产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奴隶式地剥削工人行不通了,保证工人阶级最起码的经济生活条件和政治民主自由,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维系下去的必要条件。这种给工人以适合工业发展水平的生活待遇的做法的持续贯彻执行,在英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二、英国中产阶级缓冲了两大阶级的对抗
所谓中产阶级,从传统和字面理解是指拥有中等产业的资产阶级。英国中产阶级在1870年占全国人口15%左右。随着时代的变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往往将那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收入稳定、有一定文化和存款的“白领阶层”统称为中产阶级。按照“白领阶层”中产阶级化的标准,到1970年,英国人口中已约有55%的人属于这个阶级,发展很快。中产阶级在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缓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防止贵族与大资本阶级过分垄断经济政治权力。
英国中产阶级与旧式地主、贵族及大资产阶级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天天幻想着爬上大资产阶级的地位,又天天担心会滑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居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居中的政治态度。19世纪初英国工人就认为自己有能力选出自己的代表送入议会参与管理国家。〔1〕从1832年到1885年半个世纪中,进行了长期、广泛的议会改革运动,被自由派史学家哈蒙德用《乡村工人》、《城市工人》和《技术工人》劳工三部曲所代表的三次议会改革,使中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权渐渐扩大。基本达到“使每个缴纳直接税的人都有权参加选举”,〔2〕中产阶级保证支持贵族和大资本,但要求与他们分权,工商业的发展也迫使贵族、大资本让步,〔3〕19世纪末,“下院绝大多数议员是中产阶级及其附庸们选出来的”。〔4〕富裕的中产阶级支配下院,掌握政治经济实权,出头露面的荣典之事让与上院贵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贵族彻底从政权中退出。〔5〕这从客观上削弱了部分大资产阶级的专权,有利于扩大民主,限制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超强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防止无产阶级进入议会、进行社会革命。
就在中产阶级极力争取进入议会的同时,却又怕无产阶级也随之涌入议会。他们极力排挤工人阶级,这在议会改革高潮时的“宪章运动”中表现最为集中、清晰。当时的政论家詹姆斯·威廉斯评论道:“中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帮助下取得了参政权却不反过来支持工人阶级夺权。”〔6 〕“人民无权的原因是因为下院的中产阶级独揽权力的欲望所致”。〔7〕在整个宪章运动中, 真正积极支持工人游行示威争取普选权活动的中产阶级人士只有一两名。〔8 〕另一政论家威廉·卡本特则认为:由于中产阶级人口占多数,反对进一步变革,因此,下层劳动人民无论要求多合理,他们也只能是等待缓慢的变革,而无力指望彻底的变革。〔9 〕工人阶级在第一份请愿书中报怨“权力从一个统治集团手里移交给另一个统治集团,而人民仍象以前一样无依无靠”。〔10〕但他们从未认识到运动的真正障碍是刚刚获得选举权与参政权的中产阶级。〔11〕每当无产阶级感到愤怒、忍无可忍,“必将严重地危害王室的稳定和王国的安宁”〔12〕时,中产阶级总是倾向于把总罢工看成是革命的预兆,看成是反对传统的议会议事程序的,因而坚决反对,中产阶级动员自己的党工党来教育、引诱工人阶级离开政治斗争的轨道,并从工人中大量吸收党员,以便减少敌对情绪,增加谅解气氛,最终消弥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13〕这样做的结果,压制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客观上缓和了阶级对立的激烈程度,延缓了矛盾的集中爆发,对稳定和巩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作用。
三、英国中产阶级造成了政权平稳交接的阶级条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历经50任首相至今〔14〕,政权基本平稳交接。平稳的原因就在于政权是通过自上而下、逐步和平的改革而转到中产阶级手中的,中产阶级也恰在这个过程中发育成熟。
刚刚实行了革命的英国,掌权的有土地贵族和商业金融资本家及工业资本家三部分。最重要职位如政府、军队中的要职,大多仍为全国约5千贵族掌握,最上层只200人。由于地主贵族出租土地、自办农场、兼营工商业,已经逐步资产阶级化了,所以,他们支持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但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地租上,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格格不入。商业金融资产阶级推行国债制度,尽力发展商业,权势日增,地位提高,然而,其偏重流通、垄断贸易、坚持特许证制度、反对自由竞争,这同样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相容。要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必须由工业资产阶级登上统治的最高层,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历史时机到来了。
工业资产阶级是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逐步实现接管国家权力的,以往政权的交接却都采取了激烈动荡的流血冲突。这个政权平稳交接过程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议会改革。议会是英国自近代以来分配权力的机关。1832年首先把破落衰败的旧工业区的代表名额让给新兴工业城市,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下院参政。接着1867年重划选区,城市工人得到选举权,当时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只能选出工业资本家当议员,使工业资产阶级在下院代表增加、地位升高,处于优势。1884年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下院完全为工业资产阶级所控制,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代表进入议会,进入内阁,掌握国家执政权。1860年时,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代表数大致平衡,到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从而全英实现普选后,中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约占2/3, 此后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二战后以1000万英镑作为大资产阶级代表的财富起限的话,中产阶级所占比例则达80%左右。〔15〕中产阶级人多势众,接近社会实际和下层人民,懂得经营管理,比较熟练地处理与工人的矛盾,又极想利用参政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以利于中产阶级地位的巩固提高。中产阶级想往上爬,担心向下滑,是个最盼望稳定的社会集团,由这个集团来代表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对于资本主义政权和制度的稳定,的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伴随议会制度改革而逐渐形成的两党制,只不过是可以互相攻讦、监督、竞争的资产阶级的两派每过若干年决定由资产阶级的哪一派来具体掌权的形式罢了。两党制本身不会发生流血战争,相反,热闹的争吵给人以和平、民主、平等、公正的假象,更容易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两党制排挤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没有机会进入议会,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当选议员的比例从未突破1 %大关〔16〕,保证了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长久维持。
其二,文官制度。议会改革解决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决策权力的分配问题,是上层权力交接。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进则解决中下层权力分配问题,更多的是解决管理权的分配问题。1710年英国只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1853年《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调查论证了文官制的状况,1855年帕麦斯顿发布《录用王国文官的第一个正式法令》。1870年格来斯顿发布第二个这类法令,确立文官制的基本内容是除极少数高级官员外一切文官均考试录用,分高低两级分别负责执行政策和办理日常事务,按考试成绩分配到相应机关工作。此后又经历过1890年、1918年、1945年和1968年4次改革,使文官制内容更丰富、 分级更合理、管理更完善。
1890年将第一等级细分成三个级别,从20—24岁的从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中考试择用。1918年文官正式分五等即行政级(大学)、一等书记级(高中)、二等书记级(初中)、女书记级(初中)和速记打字级。工资灵活,级差较多,一般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工资5—10%, 适应物价的变化而保持稳定或上调,男女基本上同工同酬。晋升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考评成绩突出,另一依据是实绩。1945年—1968年,文官分两大类即行政类、专业类,合并成6个等级。1968 年专设文官事务部由首相兼部长,打乱6级编制,分成10个职业类,上下层文官合二为一, 下级升迁机会变多。成立文官学院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修宏观管理理论。1968年文官中专家有2万余人,1978年达4.05万人,1988年逾10万。 高级官员大都具有大学毕业学历。1989年非工业文官中科技专家已达13.5万人。〔17〕这个发展势头还在继续,说明文官制具有相当活力,文官在中产阶级中是最稳定的一个大集团,一般经济政治地位只升不降。
大量吸收中产阶级成员进入中下层管理机构充任文官,并从中吸收部分优秀分子进入高层决策机构,中产阶级的求稳心理得到更大的满足,1990年11月27日,出身平民的约翰·梅杰成为保守党领袖并在28日任英国首相是明显的例证。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也更稳固。文官制的实行,使大量中下层人民甚至部分工人也有了较多合法机会不必通过暴力或其他形式的政治斗争来获取自己参政的权力,减少了因中下层升迁缺乏有效的机会而爆发社会对抗的危险,相应的稳定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最突出的例子是1905—1908年坎贝尔一班纳曼出任首相后,中等阶级一居直于支配地位,但不是垄断地位,他们控制工会,而完全得罪工会的人哪怕是首相也得下台,英国历史上就有三位首相因与工会不和而被赶下台,相反,出身工人的拉姆齐·麦克唐纳却由于受到中产阶级把持的工会支持,出任1929—1935年的首相。〔18〕可见。文官制度对稳定管理中下层各级政权甚至上层政权有重大作用。中产阶级的壮大,造成了权力改革的必然性,正是有了和平改革和文官制度的建立,才使中产阶级大展才华,也才有英国近270年的历史上没有流血政变、 没有政权交接危机。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化使阶级结构更加稳定
自19世纪中叶起,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巨大悬殊,在外观上有趋于淡化的势头,除了占有财富上仍然有极大悬殊外,在衣着、整洁乃至体格、生活习惯、文化方面,差别较原始积累时大大缩小了。〔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于劳动力锐减,工人的地位相应提高,普通工人,甚至妇女也赢得了选举权,1921—1922年大量中产阶级人士加入工党、社会党,才使激昂的工人情绪有所镇定,没有发生类似德国、匈牙利那样的无产阶级革命,由此也可见中产阶级的老道深沉。这时正好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干净、轻快、新颖、知识化的新技术工作,取代了以煤、铁生产为主导的时代,产品正向汽车、飞机、合成产品、无线电产品发展。那种厂矿成堆、烟囱林立、马达轰鸣、工人在肮脏、吵闹、烟尘飞扬中浑汗如雨地去干繁重体力活的状况越来越少。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化和产品的高精尖化,操作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及服务的社会化,迫使资本家改善工人的生活、教育与生产劳动条件,以第三产业冲淡体力支出的重要性,准备就业、设计创新、销售服务、管理技术、转业培训占用了更多的人财物,生产靠体力支出已不占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农村产品价格提高,农民也有钱有技术搞集约生产,有文化有知识的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蓝领工人白领化”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处于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威胁下,必须尽最大努力进行全民总动员,才有可能经受住考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此,英国实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按全民“公平分享”原则维持战时经济,取缔黑市投机,把贫富生活差距缩到最小点,全国实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大资产阶级出钱,工人阶级出人出力,在社会生活上都向中产阶级靠拢,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克制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相互仇视和破坏心理,为取得胜利积蓄尽可能多的力量。
这种战争的特殊环境造成的两头朝中间靠的阶级变迁状况,可以称之为英国全社会的中产阶级化,它的直接结果是使英国国家脊梁部分变得更加粗壮,国家阶级结构更加稳定。
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国社会阶级结构是极少数富人高高在上,少数人是中等收入,绝大多数人为无产阶级的三角形结构的话,那么一旦人口占多数的无产阶级闹起革命来,就会动摇资本主义大厦的根基,颠覆资本主义国家,推翻这个不合理的阶级结构。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中产阶级化的加强,使这一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大资产阶级人数未变,但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减少,中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造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阶级结构。
80年代后期,英国有百万英镑财产的人只占全国人口不到2%约120万人,无产阶级化的工人占全国人口4%约240万人,财产低于百万英镑,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上即人均年收入达24550 美元的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94%约近6000万人。〔20〕到90年代初,英国常年失业人口大致维持在60—240万人之间,大致相当于无产阶级的人数。〔21〕
这样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无论对英国国内的投资、消费、支撑国债、应付战争或决定国家的性质、前途,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产阶级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阶级结构中,中产阶级起着平衡作用,中产阶级的稳定就预示着英国社会的稳定。80年代英国与阿根廷之间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远征特混舰队中,1/2 的后援供应船只是从民间临时征召来的,这些船主即非国家或垄断大资本家,也非贫穷的无产阶级,都是中产阶级人士。1990年英国工人反对撒切尔政府的人头税,举行大罢工,1992年梅杰政府下令关闭31个煤矿矿井,15万工人到伦敦抗议示威,其基本原因都是政府事先没与中产阶级把持的行业工会打好协商,最后又都是政府与中产阶级代表谈判达成妥协,使问题不了了之。〔22〕
从上面几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比较平衡,这得益于英国中产阶级人口众多,其中最关键的是下层人民可以不必借助罢工、游行、示威甚至武装斗争就可争取到较高一些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或名利权势,从而减少了社会动荡,实现了稳定发展的目标。
注释:
〔1 〕参见西德尼和比阿特丽丝·韦伯夫妇所著《工业民主》1897。
〔2〕〔9〕《1815—1870年的英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页、 51页。
〔3〕〔4〕《宪章运动史》(英)R·G甘米奇,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3页和112页。
〔5〕〔19〕《欧洲现代史·1914—1980年》(美)H·斯图尔特·休斯,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8页、12页。
〔6〕〔7〕〔8〕〔10〕〔11〕〔12〕〔13〕同〔3〕37页、37页、21页、97页、23页、97页、278页。
〔14〕〔18〕《英国历届首相小传》(英)乔治·马尔科姆·汤姆森,新华出版社1986年4月版封3、8页、12页。
〔15〕〔16〕参见安东尼·塞尔顿《1954年以来的英国政党》23—25页,菲力·阿兰公司1990年版。
〔17〕《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2期25—26页。
〔20〕参见《半月谈》1993年5期61页。
〔21〕〔22〕参见《世界知识》1992年22期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