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日本战后的复兴与发展
宋仕胜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2期
【原文出处】《日本研究》(沈阳)1995年02期第52-56页
【作者简介】宋仕胜 汕头市友协


      一、战后的复兴
    1.战败后的基本情况。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没有石油,主要的资源仅有开采条件恶劣的煤炭,可发电的河水,可烧水泥的石灰石以及生产水稻的农田和四周海洋的海产资源而已。战前掠夺的资源以及所“苦心”建起的大工业,特别是军工工业,在第二段世界大战末期已全部被夷为瓦砾。整个战争使国家财产损失达1,057 亿日元,占国民资产的36%。战争结束时国民资产仅存1,889亿日元。 (经济安定本部:太平洋战争中我国损失状况报告)。就货币发行量而言,1931年(昭和六年)为13亿日元。到了战争结束的1945年8 月(昭和20年)发行量已是302亿日元。隔年1946年初日币发行量多达614亿日元,相当于半年前的两倍。日本政府即于当年2月16 日发表了“经济危机紧急对策”。冻结了国民的存款、采取了用新币换旧币的措施,旧币使用到当年3月2日止。还有,对工薪阶层的工资每月控制只发500 日元现金,其余强行全部冻结为存款。上述措施并未奏效。因为物资、粮食等人民的基本生活品非常贫乏,战时的配给制取消了。一时间黑市横行、物价飞涨,人们非常不满。而且,从东南亚前线回来的士兵加上从殖民地朝鲜、台湾、中国的东北(满州)等地遣返回日本的共有600 多万人,使这个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的岛国更加难堪了。所以一时间人心浮动,而战时军部的思想统治、高压手段也土崩瓦解了。因此,各政党纷纷成立。从当年的11月2日社会党成立开始,到1948年3月15日民主自由党成立时已经有13个政党(共产党是恢复)和十多个派别。同时还有全劳连、国铁、日教、农民等拥有668万多人的数十个工会组织。(1945 年战败前仅有御用工会会员38万多人)。从战败的1945年8月17 日第一届东久迩宫稔彦内阁成立,不过只维持了48天。接着四天后10月9 日币原喜重郎内阁成立至1949年2月11日止,前后经历了七届政府,其中, 吉田茂三次组阁。
    2.“冷战”使日本得以喘息,美国的庇护使日本得以复苏。自从美、苏1945年5月9日战胜德国和在易比河会师之日就结束了美、苏二战期间的“蜜月”,德国一分为二。1945年8月16日, 斯大林向美国总统提出了占领导日本北海道共管日本的意见,立即遭到杜鲁门总统的立即拒绝。当年8月30日麦克阿瑟美军司令官到达日本神奈川的厚木基地。 而此时的朝鲜也一分为二。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当时的中国国共两党的谈谈打打之后,炮火连天的内战开始了。1945年9月27日、 日本天皇亲自拜访了GHQ(驻日盟军总部)的麦克阿瑟司令。 表示愿意承担战争责任、接受处理。但麦氏当时的态度报道极少。事后以GHQ 或以麦克阿瑟元帅名义发表了一系列的诸如消除封建、修改宪法的命令。问题是日本将推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以及天皇的位置,这才是关键。经美、英私下协商一致定下调子。1946年1月1日由天皇自己发表了“人的宣言”否定把自己神化。当年2月3日麦克阿瑟和GHQ向日本提出修宪三原则。 日方虽提出所谓“松本”修正案,但GHQ和麦帅不同意,日方只得按着GHQ的原则在3月2日完成宪法案。3月4日送交GHQ,5日通过,6 日麦帅在日政府公布的同时发表支持声明。4月5日在东京举行的联合国第一次对日理事会上,麦帅尽力为其泡制的日本宪法代表民意辩解。但是天皇不作为战犯审判,引起世人及各国舆论的哗然。英国首相阿德礼代表工党内阁,于6月17日全面支持,赞扬麦帅“保留天皇的象征地位。 是支配日本的最大财富”。这样日本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就定了。正象日本一些人士所说:“日本已无条件投降,领土也被美军占领,只好听从盟国的命令”。就这样于1946年11月3日,战后的日本国宪法正式公布。于19-47年5月3日实施并确定该日为“宪法纪念日”。当时,东、西两大阵营已经对立。英、美等西方国家那里肯放弃日本这个“阵地”。一方面在政治上支持拥护“盟军”政策的政党,一方面于1947年12月1 日以妨碍恢复经济为由,发出停止总罢工的命令。早在1946年8月14日GHQ又借款五亿美元,给日本作为进出口基金使用。 1947年10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全美国人民每人节约一片面包,援助日本”的口号。当年12月27日GHQ 发出通知称“新年可挂国旗(太阳旗)”。这无疑是对日本国民的感情“投资”。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芦揶伊迩公开发表演说“日本应成为防止共产主义的一堵墙”。接着美国政府2月16日宣布对岸信介等20名甲级战犯不予审判。(不 顾世人反对于当年12月24日释放)给这些人重新上台开了绿灯。 5月18日美国陆军部发表了“得利波”报告书,向其政府建议“缓和对日赔偿,进行经济援助”等。1949年1月1日麦帅发表新年贺词并允许今后对日本“国旗”不限制使用。同年2月25 日美国陆军部长芦伊揶迩在日本发表声明“如日本受到攻击,美国将给于保护”。还鼓励日本建立警察武装。3月7日美国道奇公使到日并公布了经济安定政策,即;所谓“道奇”路线。 3月23日GHQ规定360日元对1美元的比率。(黑市当时为1美元兑5—600日元之间,官方兑换率一直执行到1971年12月止。 1973年2月起兑换率才改为自由浮动)。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成立(NATO)。5月23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7月4日麦帅在美国独立纪念日上发表演说宣称:“日本是阻止共产主义东进的墙壁”。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接着10月7日,德国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成立了, 两大阵营拉开了架势。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加速了日本的复兴,这一时期粮食、邮电、铁道得到了恢复,以电力而言,到1950年发电量是463亿KWH,已超过战前的最高377KWH。(1945年战败时只有219KWH)。1946—1949年四年里,生产总值恢复到战前(1934—1936)年的水平。(但因人口增长因素实际上到1954年人均收入才恢复到1934—1936年的水平)。就产业而言,纺织等轻工业很快地从军备转换过来。可是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转产就难以实现了。
    3.“热战”加速了日本的复兴。1950年1月1日,麦帅在日本发表了很长的新年贺词,明确指出::“日本国宪法,没有否定其自卫权”并鼓励其重整军备。吉田首相立刻表示:“放弃战争,不意味放弃自卫权”。明显的“一边倒”开始追随美国。一时间世上又充满了危险的“火药味”。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并于1950年2月14日中、 苏发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议,我们也“一边倒”,推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路线,针锋相对。5月3日麦帅以GHQ 司令的身分发表声明:指责“日本共产党是侵略工具”。视日共是推行其占领政策的“眼中钉”。对日共中央领导德田球一、野坂参三、志贺义雄、宫本显治等24名干部全部革除公职。5月7日以“不法分子的喉舌”为由,查封了日共机关报(赤旗报)。又革职了17名工作人员。并给予无限期停刊的处分。遭此打击,使战后的日共发生首次分裂。(六十年代又因中、苏分岐以及对中国(文革)、世界共运中一系列问题的分岐再度分裂)。当年的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麦帅及GHQ加紧了对日本国内左翼分子的清洗。从机关、团体到民间企业支持反共组织,一下子就又清除各界活动家12,000多名,接着利用报纸、广播等手段广泛宣传“赤色分子”的危险。7月8日麦帅指示:“建立警察预备队,加强海上保安厅”。吉田产相未经国会讨论,就于8月10日以政令206号公布成立警察预备队,预算200亿日元。23日就召募到队员7,000人。因为驻日美军四个师团已开赴朝鲜前线,因此预备队实际上都住进美军营地,用的是美国装备。为加速日本武装力量,10月13日解除战犯10,900人。11月10日美国向苏联提出对日媾和七原则。12月7日芦田均前首相进一步向GHQ提出反共,“增强自卫力量,实行日美安全保障”的意见书。从此,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完全走向反共亲美的西方。
    “热战”使日本经济活起来了,特别是重工业。因此,1950年被称为“特需景气年”。因朝鲜战争,美国向日本定购军用汽车、炮弹等军需物资。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就为生产军用汽车而发了大财。同时,又以全力研究民用轿车。今日的丰田汽车公司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还有小松制造公司为美军维修坦克、推土机和生产炮弹。朝鲜战争一结束,马上就转向生产推土机为主要的建筑机械等。从而为日本国内的道路、水库等基础工程建设发挥了作用。日本重工业之首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军舰、战斗机的公司也在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和日本的重新武装中又振兴起来了。
      二、日本经济的崛起之路
    如上所述,日本经济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恢复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腾飞了。从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中,每年的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都在11%左右,等于战前的二倍以上,虽然在1965年略有减少,但整个六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11.8%。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上升,到了1968年日本在国际经济中,国民经济总产值已达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经济活动上表现有以下之特点:
    1、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 增长的收入和需求促进了对现代化工业的投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必然促使经济的进一步的成长。朝鲜战争的“特需景气”成为恢复日本大资本的一个创时代的标志,经团联、日经联和经济同友会等财界团体不仅有财力,政治上的发言权也强大了。在日本的内外政策制定中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2、战后百业待兴,资金是最大的问题。战后那几年中日本政府、 银行、企业及个人都没有资金。而且,世界各国都差不多,唯有美国是真正的“胜利者。当时在欧洲正积极推行所谓“马歇尔计划”。可是对日本由于敌对情绪很重,如果不是上述所说有“冷战”加“热战”的“机遇”的话,美国绝不会轻易对日进行经济援助的。正因如此,美国改变了对日态度,而积极帮助日本振兴经济,“要将日本扶植成为有助于亚州安定的势力。”
    于是,美国的银行和主要资金由美国负担的世界银行,开始积极地向原敌对国日本提供资金。首先,美国银行向日本的佐久间水库,世界银行向关西电力公司的黑部第四发电所(俗称“黑四”)经木兽川向知多半岛的“爱知引水”工程等先后提供了大量资金。“爱知引水”工程不仅解决了民用水,也解决了名古屋重化学工业区的供水问题。
    号称世界第一长距离高速铁道的东海道新干线(日本国有铁道、现为东海旅客株式会社;JR东海)及日本最早的高速道路“名神”(名古屋——神户)也是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修建的。
    3、技术引进、消化和提高。日本人并非单纯的引进资本和借款, 更重要的是他们引进先进的技术。日本人所采取的是两手战略。一方面花钱买技术专利,同时把引进的外国技术改良,投入生产。最后比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更优良,更便宜。著名的日本东立合成纤维株式会社,看准了尼龙有前景。就花了很大力气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了生产化学纤维专利。其结果,成为世界一流的生产合成纤维的大公司。日本在化学、钢铁、电机、运输机械和有色金属等部门,不仅产品优良而且“物美价廉”。一改战前那种“价廉质差”的不良影响。
    日本在引进外国技术方面是肯花大钱的。以1977年会计年度为例,日本引进专利权共支出10.3亿美元。以进带出,同年技术出口总金额为2.33亿美元,技术出口是同年技术进口的23%。而美国为10.57%, 法国(1976)为1.24%,英国(1975)为1.02%,当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则是0.42%。由于成功的引进技术,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出口大增。1967年到1977年的十年中,出口增加7.7倍(平均每年增加13.7 %)。1977年出口总值为805亿美元。占当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1.6%。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提高,不仅提高了日本的技术水平,而且提高了其新技术开发能力,正因日本有了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特别在电子技术领域,日本很快的成了美国的对手而又超过了美国。电子学对于尖端技术来说,可以说是导向性的先导科学。欧洲所以经济势力一直不能和美、日抗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电子技术落后于日本和美国。
    4、国民储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财源, 日本国民原来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平均储蓄率一直略高于20%。这些储蓄的钱通过银行以“间接贷款方式”借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也使日本工业的投资可以不太多地依赖外国的借款。
    以后由于日本证券市场的发展,个人购买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贷款方式”的比率加大了。但是,成为发达国家之后的日本人依然积极储蓄。仅以1989年为例,日本的家庭储蓄率仍达14.2%,美国和英国的家庭储蓄率分别为7.1%和2.4%。
    5、提高国民素质是增强国力的源泉。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制度,1886年实行普及三、四年教育,1980年规定教育为六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并没有因战败而影响教育和出现“断层”现象。而且,延长普及教育为九年。
    现在的教育结构和原则,是根据1947年制定的两个法律而设定的,即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日本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除了公立学校以外,还有教育制度非常完善的私立学校。到七十年代后期,儿童入学率已达99.9%。到1977年5月1日止,全国有幼儿园13,854所,在校学生2,453,687人。 小学校24,777所,初中10,727所,高中5,028所,残疾人学校635所,各种大学1011所。 在校学生2,260,369人。
    到1978年,除国立综合大学有62所自然科学研究机关以外,日本全国还有专门科学技术研究所915个,还有依法建立的私立科研所。 除了这些独立的研究机关以外,各大公司和公共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研究部门。从事课题研究并有二年以上经验的专家,当时就有26万多人。日本每一万人中就有23人是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同一时期美国是25人,西德是19人,法国是11人,当时的苏联为37人。
    科技教育是教学课程中的重点。综合大学学生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是专攻自然科学的。
    在物理学科方面,就在战后仅四年的1949年,汤川秀树博士首先为日本获得诺贝尔奖金。接着朝永振一郎博士于1965年,江崎玲于奈博士也于1973年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科技实力的增强,也增加了国际科技活动的内容。
    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劳动大军,对接受新技术以及改革工艺等方面是比较容易的。再加上强烈的竞争,企业不断进行所谓“合理化”改造,为了不断的刷新技术队伍,加强了岗位培训和业余的自我提高(上夜大学)等。
    综上所述,战后日本的复兴及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特定的外部环境,较好地把握了特定历史背景所赋予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较高的国民素质、高储蓄率下的高投资,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及独特的民族性等内在因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今日的日本》,日本外务省。
    ②《日本近现代史》藤原彰著。
    ③《日本滕飞的奥密,经验和教训》,原《朝日新闻》编委大谷健著。
    ④《日本人的集团心理》,人谷敏男著。^

返回1996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