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
马瑞映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2期
【原文出处】《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西安)1995年04期第138-142页
【作者简介】马瑞映,1963年生。历史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
摘 要 民族主义成为20世纪的三大思潮之一,在战后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范畴,呈现出多性质、多类型。民族主义在概念上不仅涵盖了独立、自由、统一和发展的观念,追求民族外部独立性和内部凝聚性;而且,其现实表现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仍起作用,在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重大影响,三种类型下的五种形态构成了战后民族主义的现实。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泛拉美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义 发达国家民族主义 次发达国家民族主义
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席卷了战后国际舞台。它既促成独立国家的增长,又使纷争突起;它既非西方,又非东方所独有,而是整个战后的主要现象之一;它有时被看作是落后、危险和威胁和平的反动现象,有时又被看作是独立和统一的进步象征,其发展过程带来了国际秩序的更动与变化。尽管战后东西方的意识形态之争构成国际关系中一个新的因素,甚至一度超越了民族主义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领域内却无时不显现出民族主义的幽灵。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民族主义,本文就此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和现实作一探索。
1
民族主义的定义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同。企图把民族主义的所有特征汇集起来是不可能的。“‘民族主义’概念本身是空洞的外壳,所有历史时代和阶级关系都把其特殊的物质内容往里倾倒。”〔1 〕它的非确定性和摇摆性造成中外学者对其定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国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和层次进行研究,表现出民族主义定义的巨大差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 )“民族主义是把民族推崇于中心位置的思想体系和人生观。”〔2〕(2)“民族主义是一种基于现代化社会内聚力,以这种社会权力合法化要求的政治信条,民族主义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现存或要求建立中国家的极度忠诚。”〔3〕(3)“民族主义是期望或加强一个民族的或文化的同一性,而当其受到威胁时;或者期望改变或创造这种同一性,而当其感到不足或缺乏时。”〔4〕(4)“民族主义指建立在共同语言、文化、血缘——有时也包括共同宗教和领土等等之上而胜过其他个人忠诚要求的一组亲和力。”〔5〕(5)“民族主义是民族和爱国主义两种古老的现象——现代感情上的融合和夸大。”〔6 〕在国内,民族主义则被看作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7〕或者认为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 民族关系原则、纲领和政策,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前就已存在,至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故亦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8〕这些定义虽对我们从不同侧面理解民族主义有所裨益, 但具有显而易见的缺陷。国内学者只强调了民族主义的阶级特征而忽略了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而国外学者使用一些抽象、模糊的术语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文化与宗教因素以及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等,但又忽略了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经济、政治因素。因此,这些定义不能正确阐述与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的各个民族在全面发展中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维护、捍卫、实现本民族利益的权利等。由于不能说明民族主义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和宗教的相互关系,当然不可能找到民族主义的实质和特征。
在民族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意识是一种活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傲慢地把自己与他民族相区分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不但现在有,远古就已存在,将来还会继续存在。民族意识是组成民族最原始的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即在一般的生活环境中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没有民族意识,一个民族的生存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民族形成和觉醒阶段,民族意识起着一种巨大的历史性作用。但是民族意识并不是决定民族存在的唯一要素,它本身是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反映;它是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适度理论概括形成的思想意识力量。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民族意识受着民族的经济现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制约。而民族主义不同于仅仅的民族意识,它还包含有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推进着民族取得成就及与他民族进行竞争。也即是说,民族意识是民族自身的独特感受以及对民族特性的认同,它还没有超越自己,还没有立足于民族相互关系的立场;它还有待升华,提升到追求民族目标和完成民族使命的阶段;它是民族主义最基本的感性思想来源。没有它,民族主义思想也就不会产生。
近代民族和近代国家伴随法国革命的诞生而来。这个革命把民族概念同资产阶级民主、同国家主权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民族概念成了政治思想的中心,也使得民族和国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从语言学上讲,民族(Nation)一词也代表国家之意,甚至为了说明民族与国家在历史上的密切结合,出现了惯用词民族国家(Nation—state)。 民族和国家最为接近和相通,他们都具有鲜明的内部统一性和外在独立性。可以说,民族与国家互为载体:“民族为了保卫文化共同体的边界……需要成为国家,而为了建立统一的基础,国家也需要成为民族”。〔9 〕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成为民族主义追求的目标。从历史上看,现代国家是民族表现的直接后果,法国革命本身及后来的德意志统一无不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是民族和国家又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着重于文化因素,后者着重于政治因素。把爱国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是不对的,因为前者表达的是对共同疆域下所属共同体的忠诚;后者则更为复杂,包含着对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共同命运的认同。在现象上,两者往往衍为一体,掩盖了民族主义的深层结构。
民族主义的实际表现证明,宗教与民族主义具有某种内在的同质性。宗教具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结作用。在世界一些地区所表现出的宗教狂热并不只是简单的暂时的思想意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教义和仪式内容已深深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价值观念的底蕴。故此,霍梅尼式的人物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民族的世俗代表就不足为奇了。
据此,我们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基于对共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认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努力保持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情感和思想体系。它包含着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观念;追求民族外部独立性和内部凝聚性。这一定义中,我们没有使用“原则”、“政策”、“纲领”、“亲和力”和“人生观”等狭隘而又模糊的术语以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在定义中,既强调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客观事实,又强调沉淀在其中的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观念,这样就不会使读者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民族主义还包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在语言方式上,我们使用中性表达,避免对民族主义进行是否评价。因此,面对民族主义的种种表现,如民族反抗和民族扩张;文化抗拒和文化吸收;国家统一和民族分裂;全民动员和阶级对立等等,都可以在这一定义中找到立足点。而且,定义用情感、思想体系和观念表达民族主义的主观性,把它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为民族主义可能在某一时段成为超越一切的力量找到依据,解决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指导思路。
2
战后的民族主义现实正好反映了这一民族主义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从民族的实践来看,它既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的主题,又有维护民族价值观的抗争。在战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一个主权独立、完整和民族自由、发展的无形障碍,尽管有的是缘于经济、政治的因素,有的是缘于文化、传统的因素。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的民族运动的表现形态与追求的目标也就各异。整体而言,民族主义在战后具有3种类型:第1类型:缘于民族自决、民族存在的合法合理性的思想意识,争取民族的政治独立与捍卫这种独立。第2类型:迫于民族生存的压力, 要求向更高阶段和完全主权的发展的思想意识。第3类型:由于民族特殊的文化、 传统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维护民族价值本身就成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前提。这3种类型所追求的中心目标尽管具有差异性,但独立、自由、 统一和发展的观念都深深融于它们追求的目标之中。通过对全球民族主义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运动的考察,这3种类型的5种表现形态构成了战后民族主义的现实。
1.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主义。它属于民族主义的第1类型, 表现在亚非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之中。这种民族主义产生于二战后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作为反对民族奴役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出现。其现实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造成60年代国际关系的大变动、大震荡、大改组,改变了国际政治的力量结构;它使过去的受奴役者恢复了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它在民族运动中,一方面表现为对共同文化、历史、传统的认同,在民族共同体内各阶级、阶层抛开彼此的成见与对立、共同反对阻碍民族自决的外国剥削者,独立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愿望与目标;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多种族、多部落的民族共同体,其渴求独立的愿望促使各种族、各部落能够紧密团结,超越种族利益、部落利益和集团利益,在新的条件和层面上达成组成民族国家的共识。在非洲,它表现为民族性和泛非主义相结合,使数百年受奴役的非洲民族在战后50~60年代掀起声势浩大的独立浪潮。在亚洲,它表现为多样性和各具特色,有苏加诺的“纳沙贡”,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道路以及印度的尼赫鲁主义等等。这种民族主义既具有“一般地民族发展”〔10〕原则,把“自己民族要求提到第一位,而且是无条件地提出来的”。〔11〕同时又具有开放性,不拒绝外来的先进思想、经济制度等,愿向其他文明开放,从别人的成就中汲取营养。因此这种民族主义的内质表现为独立自强、团结合作、集体意识、平等协商、和平对话等等;它追求的最主要目标是民族的最高愿望——独立以及捍卫这种成果。
2.泛拉美主义。它属于民族主义的第2类型。 由泛美主义转向泛拉美主义是战后拉美民族主义的显著特征。拉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政治独立,而是主权完整和经济独立。面对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拉美各民族在关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的形态有:泛西班牙主义、拉丁主义、庇隆主义、大陆民族主义、军人民族主义、教会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民族主义。这些民族主义的表现与内质尽管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倾向是继承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团结联合对敌的思想,举起拉美民族主义旗帜,维护拉美各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主张拉丁美洲的拉美化以抵抗美国的侵略、控制和掠夺。政治上,主张多元化政治,各阶级参政,反对美国支持的军人独裁统治,民族平等。经济上,把争取经济独立作为其主要目标,反对外来资本控制经济,强调由国家控制自然资源,对石油、铁路和银行等部门实行国有化;外交上奉行反帝反殖的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文化上,强调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势,创造新的、更加符合人性的文明。自由和发展是拉美民族主义的核心,它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主权完整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实现经济的完整、独立以消除沦为附庸的国际障碍;它包含着不受外来干涉,自由地组织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在合理的公平的秩序下把本民族向前推进。这种自由、发展的愿望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影响,它表现在美国对拉美各民族政策的变化以及拉美为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首肯。泛拉美主义这种以经济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反映了民族运动过程与民族发展水平的自然逻辑,正好符合民族发展各阶段的规律。
3.阿拉伯民族主义,也指泛阿拉伯主义,属于民族主义的第3 类型。它的最大特征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构成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底蕴。阿拉伯民族主义自产生后,其内容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战后,它主要经过要求平等、自治、独立和团结统一等发展阶段。它既是一种地区的思想意识,又是一种政治文化。其思想渊源缘于同伊斯兰改革主义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上与阿拉伯团结、统一运动车辙相依;在经济基础上同民族经济一同成长;在文化上协调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阿拉伯民族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为相互支持阿拉伯世界的独立运动,共同实现阿拉伯民族精神;获得独立后,反对世界霸权和前殖民者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干预;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步调一致以保证阿拉伯民族在国际事务中的份量。另一方面,阿以冲突也构成阿拉伯人团结的一个要素,使其成为阿拉伯地区民族间和谐、稳定与安全的基轴之一。阿拉伯民族主义是阿拉伯人维护其价值观和尊严的动力,它是民族意识与宗教的混合物。这种独特的现实形态反映了中小民族迫于生存的压力,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契合于共同发展的道路。
4.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属于民族主义的第2类型, 但它不同于泛拉美主义,是第2类型的另一种形态。 随着冷战的出现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西方各国充分认识到它们国际地位的衰落,其民族主义逐步摆脱旧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困扰和历史阴影,以一种新的思想力量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概括地讲,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要求政府采取维护本国利益的对外政策,从而使国家不再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外在力量,使其实际上成为民族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它的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把民族的独立与共同维护民族的国际尊严相统一,把民族文化意识与国家对外政策的现实利益相结合,形成为发达国家民族主义的独特意识。这就既为日益僵化的冷战秩序注入了转机的活力因素,又保证了西方的团结,以至在欧洲统一运动中不偏离民族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它体现在对欧洲一体化、北大西洋联盟和其他国际合作事业都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又不愿充当大国制定政策的工具,提倡建立西方国际关系内的均势。它提倡“非美主义”以维护欧洲价值观。这种民族主义是面临压力与利益失落的自然反映,如果条件变化,冲突与征服的精神有可能又在民族主义思想中复活。
5.次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它以巴西、埃及、韩国和南斯拉夫等为代表。应该说,这种形态既具有第1类型的某些特征,又具有第2类型的某些特征,对这些民族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独立国家的建立或完成民族的完全独立与主权完整的任务。其次,这些民族在获得独立的条件下,经过不断努力,成为地区的重要力量,因而在民族气质或民族特性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在新的条件下寻找阳光下的新位置。我们发现,在韩国,根植于古老价值观念的儒教社会同新的要求达成妥协,它以重新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奋争。埃及自独立后,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和力量所在,它也因此而运用这种影响去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树立民族的尊严。南美的巴西,利用其大国地位,一直企图在联合国代表拉美说话,进入世界政治舞台。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多民族集体,一直在寻求把统一的南斯拉夫推向世界,所倡导的不结盟运动获得广泛影响,在世界民族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这些民族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寻找新位置并且定位一直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历史表明,民族主义在战后的表现和发展所具有的趋势与呈现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现状。这种现状不仅具有其内部的特征,而且也反映了战后世界政治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民族主义积极、进步的现实,显然是不够的。在民族主义上升过程中,还有许多与以上现实相反的形态,诸如原教旨主义、地区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分裂主义等等,表现出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如波黑冲突的民族主义表现不但对当地民族,而且对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带来不利影响。对单个民族的发展而言,某种民族观念与追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它必须符合世界民族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否则将受到其他民族的排斥,延宕民族自身的进步。现实已经证明,伊拉克不只是伤害了科威特,它还伤害了自己。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民族主义的内质变化又提供了另一种潜在可能,赤裸裸的政治压迫让位于经济与价值观(如人权)等一些新的参数。在新的环境下,“独立”、“自由”和“发展”的观念包含着新的意义:摆脱政治隶属交织于经济独立和维护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如果把民族主义的种种趋势外化,可以想像,在将来,世界的民族性将更加多样化,同时某些民族问题集中的地区有可能成为高度危险的冲突爆发区。因此,为保证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必须对民族主义给予巨大的注意。我们认为,由于民族主义包含的复杂意义,实行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的民主化和尊重每个民族的价值观是克服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唯一条件。新的非意识形态的民族交往既能消除民族的隔阂,又能增进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沙文主义只能加深民族自身的危机和世界的灾难。
收稿日期:1994—11—08
注释:
〔1〕〔4〕马克·威廉姆斯主编:《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文选》,麦克米伦教育出版公司1989年香港版,第57页,第45页。
〔2〕T·U ·撒塞亚麦斯·阿兰勒德:《当代世界的民族主义:政治与社会学观点》,欧芒斯出版社,第3页。
〔3〕《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民族主义”条,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2年版。
〔5〕M·利夫主编:《现代政治观念词典》“民族主义”条,圣马丁出版公司1987年版。
〔6〕〔美〕威廉·奥尔森主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页。
〔7〕《简明政治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8〕《辞海》“民族主义”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9〕《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10〕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页。
〔11〕列宁:《论民族自决》,《列宁全集》第2卷,第525页。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2期
【原文出处】《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西安)1995年04期第138-142页
【作者简介】马瑞映,1963年生。历史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泛拉美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义 发达国家民族主义 次发达国家民族主义
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席卷了战后国际舞台。它既促成独立国家的增长,又使纷争突起;它既非西方,又非东方所独有,而是整个战后的主要现象之一;它有时被看作是落后、危险和威胁和平的反动现象,有时又被看作是独立和统一的进步象征,其发展过程带来了国际秩序的更动与变化。尽管战后东西方的意识形态之争构成国际关系中一个新的因素,甚至一度超越了民族主义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领域内却无时不显现出民族主义的幽灵。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民族主义,本文就此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和现实作一探索。
1
民族主义的定义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同。企图把民族主义的所有特征汇集起来是不可能的。“‘民族主义’概念本身是空洞的外壳,所有历史时代和阶级关系都把其特殊的物质内容往里倾倒。”〔1 〕它的非确定性和摇摆性造成中外学者对其定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国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和层次进行研究,表现出民族主义定义的巨大差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 )“民族主义是把民族推崇于中心位置的思想体系和人生观。”〔2〕(2)“民族主义是一种基于现代化社会内聚力,以这种社会权力合法化要求的政治信条,民族主义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现存或要求建立中国家的极度忠诚。”〔3〕(3)“民族主义是期望或加强一个民族的或文化的同一性,而当其受到威胁时;或者期望改变或创造这种同一性,而当其感到不足或缺乏时。”〔4〕(4)“民族主义指建立在共同语言、文化、血缘——有时也包括共同宗教和领土等等之上而胜过其他个人忠诚要求的一组亲和力。”〔5〕(5)“民族主义是民族和爱国主义两种古老的现象——现代感情上的融合和夸大。”〔6 〕在国内,民族主义则被看作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7〕或者认为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 民族关系原则、纲领和政策,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前就已存在,至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故亦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8〕这些定义虽对我们从不同侧面理解民族主义有所裨益, 但具有显而易见的缺陷。国内学者只强调了民族主义的阶级特征而忽略了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而国外学者使用一些抽象、模糊的术语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文化与宗教因素以及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等,但又忽略了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经济、政治因素。因此,这些定义不能正确阐述与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的各个民族在全面发展中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维护、捍卫、实现本民族利益的权利等。由于不能说明民族主义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和宗教的相互关系,当然不可能找到民族主义的实质和特征。
在民族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意识是一种活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傲慢地把自己与他民族相区分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不但现在有,远古就已存在,将来还会继续存在。民族意识是组成民族最原始的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即在一般的生活环境中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没有民族意识,一个民族的生存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民族形成和觉醒阶段,民族意识起着一种巨大的历史性作用。但是民族意识并不是决定民族存在的唯一要素,它本身是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反映;它是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适度理论概括形成的思想意识力量。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民族意识受着民族的经济现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制约。而民族主义不同于仅仅的民族意识,它还包含有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推进着民族取得成就及与他民族进行竞争。也即是说,民族意识是民族自身的独特感受以及对民族特性的认同,它还没有超越自己,还没有立足于民族相互关系的立场;它还有待升华,提升到追求民族目标和完成民族使命的阶段;它是民族主义最基本的感性思想来源。没有它,民族主义思想也就不会产生。
近代民族和近代国家伴随法国革命的诞生而来。这个革命把民族概念同资产阶级民主、同国家主权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民族概念成了政治思想的中心,也使得民族和国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从语言学上讲,民族(Nation)一词也代表国家之意,甚至为了说明民族与国家在历史上的密切结合,出现了惯用词民族国家(Nation—state)。 民族和国家最为接近和相通,他们都具有鲜明的内部统一性和外在独立性。可以说,民族与国家互为载体:“民族为了保卫文化共同体的边界……需要成为国家,而为了建立统一的基础,国家也需要成为民族”。〔9 〕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成为民族主义追求的目标。从历史上看,现代国家是民族表现的直接后果,法国革命本身及后来的德意志统一无不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是民族和国家又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着重于文化因素,后者着重于政治因素。把爱国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是不对的,因为前者表达的是对共同疆域下所属共同体的忠诚;后者则更为复杂,包含着对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共同命运的认同。在现象上,两者往往衍为一体,掩盖了民族主义的深层结构。
民族主义的实际表现证明,宗教与民族主义具有某种内在的同质性。宗教具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结作用。在世界一些地区所表现出的宗教狂热并不只是简单的暂时的思想意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教义和仪式内容已深深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价值观念的底蕴。故此,霍梅尼式的人物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民族的世俗代表就不足为奇了。
据此,我们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基于对共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认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努力保持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情感和思想体系。它包含着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观念;追求民族外部独立性和内部凝聚性。这一定义中,我们没有使用“原则”、“政策”、“纲领”、“亲和力”和“人生观”等狭隘而又模糊的术语以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在定义中,既强调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客观事实,又强调沉淀在其中的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观念,这样就不会使读者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民族主义还包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在语言方式上,我们使用中性表达,避免对民族主义进行是否评价。因此,面对民族主义的种种表现,如民族反抗和民族扩张;文化抗拒和文化吸收;国家统一和民族分裂;全民动员和阶级对立等等,都可以在这一定义中找到立足点。而且,定义用情感、思想体系和观念表达民族主义的主观性,把它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为民族主义可能在某一时段成为超越一切的力量找到依据,解决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指导思路。
2
战后的民族主义现实正好反映了这一民族主义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从民族的实践来看,它既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的主题,又有维护民族价值观的抗争。在战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一个主权独立、完整和民族自由、发展的无形障碍,尽管有的是缘于经济、政治的因素,有的是缘于文化、传统的因素。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的民族运动的表现形态与追求的目标也就各异。整体而言,民族主义在战后具有3种类型:第1类型:缘于民族自决、民族存在的合法合理性的思想意识,争取民族的政治独立与捍卫这种独立。第2类型:迫于民族生存的压力, 要求向更高阶段和完全主权的发展的思想意识。第3类型:由于民族特殊的文化、 传统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维护民族价值本身就成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前提。这3种类型所追求的中心目标尽管具有差异性,但独立、自由、 统一和发展的观念都深深融于它们追求的目标之中。通过对全球民族主义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运动的考察,这3种类型的5种表现形态构成了战后民族主义的现实。
1.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主义。它属于民族主义的第1类型, 表现在亚非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之中。这种民族主义产生于二战后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作为反对民族奴役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出现。其现实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造成60年代国际关系的大变动、大震荡、大改组,改变了国际政治的力量结构;它使过去的受奴役者恢复了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它在民族运动中,一方面表现为对共同文化、历史、传统的认同,在民族共同体内各阶级、阶层抛开彼此的成见与对立、共同反对阻碍民族自决的外国剥削者,独立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愿望与目标;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多种族、多部落的民族共同体,其渴求独立的愿望促使各种族、各部落能够紧密团结,超越种族利益、部落利益和集团利益,在新的条件和层面上达成组成民族国家的共识。在非洲,它表现为民族性和泛非主义相结合,使数百年受奴役的非洲民族在战后50~60年代掀起声势浩大的独立浪潮。在亚洲,它表现为多样性和各具特色,有苏加诺的“纳沙贡”,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道路以及印度的尼赫鲁主义等等。这种民族主义既具有“一般地民族发展”〔10〕原则,把“自己民族要求提到第一位,而且是无条件地提出来的”。〔11〕同时又具有开放性,不拒绝外来的先进思想、经济制度等,愿向其他文明开放,从别人的成就中汲取营养。因此这种民族主义的内质表现为独立自强、团结合作、集体意识、平等协商、和平对话等等;它追求的最主要目标是民族的最高愿望——独立以及捍卫这种成果。
2.泛拉美主义。它属于民族主义的第2类型。 由泛美主义转向泛拉美主义是战后拉美民族主义的显著特征。拉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政治独立,而是主权完整和经济独立。面对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拉美各民族在关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的形态有:泛西班牙主义、拉丁主义、庇隆主义、大陆民族主义、军人民族主义、教会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民族主义。这些民族主义的表现与内质尽管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倾向是继承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团结联合对敌的思想,举起拉美民族主义旗帜,维护拉美各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主张拉丁美洲的拉美化以抵抗美国的侵略、控制和掠夺。政治上,主张多元化政治,各阶级参政,反对美国支持的军人独裁统治,民族平等。经济上,把争取经济独立作为其主要目标,反对外来资本控制经济,强调由国家控制自然资源,对石油、铁路和银行等部门实行国有化;外交上奉行反帝反殖的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文化上,强调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势,创造新的、更加符合人性的文明。自由和发展是拉美民族主义的核心,它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主权完整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实现经济的完整、独立以消除沦为附庸的国际障碍;它包含着不受外来干涉,自由地组织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在合理的公平的秩序下把本民族向前推进。这种自由、发展的愿望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影响,它表现在美国对拉美各民族政策的变化以及拉美为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首肯。泛拉美主义这种以经济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反映了民族运动过程与民族发展水平的自然逻辑,正好符合民族发展各阶段的规律。
3.阿拉伯民族主义,也指泛阿拉伯主义,属于民族主义的第3 类型。它的最大特征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构成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底蕴。阿拉伯民族主义自产生后,其内容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战后,它主要经过要求平等、自治、独立和团结统一等发展阶段。它既是一种地区的思想意识,又是一种政治文化。其思想渊源缘于同伊斯兰改革主义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上与阿拉伯团结、统一运动车辙相依;在经济基础上同民族经济一同成长;在文化上协调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阿拉伯民族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为相互支持阿拉伯世界的独立运动,共同实现阿拉伯民族精神;获得独立后,反对世界霸权和前殖民者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干预;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步调一致以保证阿拉伯民族在国际事务中的份量。另一方面,阿以冲突也构成阿拉伯人团结的一个要素,使其成为阿拉伯地区民族间和谐、稳定与安全的基轴之一。阿拉伯民族主义是阿拉伯人维护其价值观和尊严的动力,它是民族意识与宗教的混合物。这种独特的现实形态反映了中小民族迫于生存的压力,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契合于共同发展的道路。
4.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属于民族主义的第2类型, 但它不同于泛拉美主义,是第2类型的另一种形态。 随着冷战的出现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西方各国充分认识到它们国际地位的衰落,其民族主义逐步摆脱旧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困扰和历史阴影,以一种新的思想力量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概括地讲,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要求政府采取维护本国利益的对外政策,从而使国家不再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外在力量,使其实际上成为民族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它的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把民族的独立与共同维护民族的国际尊严相统一,把民族文化意识与国家对外政策的现实利益相结合,形成为发达国家民族主义的独特意识。这就既为日益僵化的冷战秩序注入了转机的活力因素,又保证了西方的团结,以至在欧洲统一运动中不偏离民族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它体现在对欧洲一体化、北大西洋联盟和其他国际合作事业都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又不愿充当大国制定政策的工具,提倡建立西方国际关系内的均势。它提倡“非美主义”以维护欧洲价值观。这种民族主义是面临压力与利益失落的自然反映,如果条件变化,冲突与征服的精神有可能又在民族主义思想中复活。
5.次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它以巴西、埃及、韩国和南斯拉夫等为代表。应该说,这种形态既具有第1类型的某些特征,又具有第2类型的某些特征,对这些民族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独立国家的建立或完成民族的完全独立与主权完整的任务。其次,这些民族在获得独立的条件下,经过不断努力,成为地区的重要力量,因而在民族气质或民族特性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在新的条件下寻找阳光下的新位置。我们发现,在韩国,根植于古老价值观念的儒教社会同新的要求达成妥协,它以重新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奋争。埃及自独立后,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和力量所在,它也因此而运用这种影响去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树立民族的尊严。南美的巴西,利用其大国地位,一直企图在联合国代表拉美说话,进入世界政治舞台。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多民族集体,一直在寻求把统一的南斯拉夫推向世界,所倡导的不结盟运动获得广泛影响,在世界民族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这些民族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寻找新位置并且定位一直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历史表明,民族主义在战后的表现和发展所具有的趋势与呈现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现状。这种现状不仅具有其内部的特征,而且也反映了战后世界政治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民族主义积极、进步的现实,显然是不够的。在民族主义上升过程中,还有许多与以上现实相反的形态,诸如原教旨主义、地区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分裂主义等等,表现出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如波黑冲突的民族主义表现不但对当地民族,而且对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带来不利影响。对单个民族的发展而言,某种民族观念与追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它必须符合世界民族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否则将受到其他民族的排斥,延宕民族自身的进步。现实已经证明,伊拉克不只是伤害了科威特,它还伤害了自己。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民族主义的内质变化又提供了另一种潜在可能,赤裸裸的政治压迫让位于经济与价值观(如人权)等一些新的参数。在新的环境下,“独立”、“自由”和“发展”的观念包含着新的意义:摆脱政治隶属交织于经济独立和维护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如果把民族主义的种种趋势外化,可以想像,在将来,世界的民族性将更加多样化,同时某些民族问题集中的地区有可能成为高度危险的冲突爆发区。因此,为保证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必须对民族主义给予巨大的注意。我们认为,由于民族主义包含的复杂意义,实行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的民主化和尊重每个民族的价值观是克服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唯一条件。新的非意识形态的民族交往既能消除民族的隔阂,又能增进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沙文主义只能加深民族自身的危机和世界的灾难。
收稿日期:1994—11—08
注释:
〔1〕〔4〕马克·威廉姆斯主编:《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文选》,麦克米伦教育出版公司1989年香港版,第57页,第45页。
〔2〕T·U ·撒塞亚麦斯·阿兰勒德:《当代世界的民族主义:政治与社会学观点》,欧芒斯出版社,第3页。
〔3〕《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民族主义”条,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2年版。
〔5〕M·利夫主编:《现代政治观念词典》“民族主义”条,圣马丁出版公司1987年版。
〔6〕〔美〕威廉·奥尔森主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页。
〔7〕《简明政治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8〕《辞海》“民族主义”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9〕《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10〕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页。
〔11〕列宁:《论民族自决》,《列宁全集》第2卷,第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