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专栏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沈学善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2期
【原文出处】《南京史志》1995年06期第44-4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发展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它毕竟发生在20世纪中叶,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世界上出现了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世界上已有了社会主义国家,它成为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由于这些因素,就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情况。那就是各种被侵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资本主义力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从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规模的过程。这场战争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按照各自的战略,分别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法发动的。因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1940年5至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的成功,助长了纳粹德国的气焰,鼓励了日本和意大利的侵略野心。在法国投降前夕的6月10日,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日本则在7月29日通过《基本国策纲要》, 确定南进夺取法英在南洋的势力范围。随后于1940年9月27 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
法国的败降和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震动了整个世界。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 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决定加紧援助英国,在美国未完成扩军备战之前,把英国作为对付德国的“第一道防线”。1940年9月, 美英达成驱逐舰与基地交换协议,美国提供英国为保护其海上航运所急需的50艘驱逐舰,英国则将其大西洋八大海军基地以99年为期租与美国。在罗斯福的努力下,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通过, 是美英在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开始结盟的标志,也是美国开始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的标志,它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跨出了重要一步。尽管此时美国还未对德意宣战,但是通过租借物质和武器给英国,它实际上已经在进行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了。与此同时,英美两国参谋人员从1940年8月起就开始磋商拟订联合的军事计划。1941年1月29日~3月27 日,两国在华盛顿秘密举行正式的参谋会议。这是美英协调全球战略的第一次重要军事会议,拟出并被称为“ABC—1 ”的联合战略计划。“ ABC—1”计划所商定的主要战略原则,后来也成为指导英美实际作战的原则,提供了整个战争时期英美军事合作的基础。
1941年6月22日, 希特勒德国对社会主义苏联悍然发动了突然袭击。欧洲、亚洲、美洲人民和各国共产党及进步力量,纷纷声援苏联人民正义的卫国战争。6月23日, 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中国和世界人民指出:“苏联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战争,不仅是保卫苏联的,而且也是保卫正在进行反对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争的一切民族的。”“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这些言论正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愿望。
德国入侵苏联,扩大了世界大战的规模,引起了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威胁,从而也使他们产生了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这就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人民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与英国格格不入,长期以来,英苏之间存在种种矛盾和分歧。但当苏德战争爆发后,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加速了两国的合作。丘吉尔得知苏德战争爆发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十分坦诚的演说。他说:“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的对照之下,却已黯然失色了。”他接着说:现在“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我们将在可能的范围内给苏联以援助”。6月23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德作战。 24日,罗斯福总统表示:美国将尽一切可能援助苏联。当时保卫丘吉尔的汤普森描述了丘吉尔获悉德国进攻苏联消息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轻松,出乎意料的如释重负之感”,这是因为“我们再也不孤单了”,德国的兵力终于从不列颠群岛转向东方。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演说中表示:“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1941年7月12日, 苏英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的协定》,协定指出:“两国政府相互承允在这次对希特勒德国作战中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这一协定的签订表明了苏英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承担了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
1941年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普拉森夏湾(纽芬兰)美国战列舰“奥古斯塔号”和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上,秘密举行了自二战爆发以来的首次两国首脑会谈。1941年8月14日, 英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明确提出“摧毁纳粹暴政和解除侵略国武装,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
在大西洋会议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莫斯科举行苏美英三国会议,讨论共同对德作战和有关美英援苏问题。斯大林欣然同意。同年9月29日~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二战期间的首次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议定书:《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美英向苏提供援助的协定》。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同时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参战,中国也正式向德意日宣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的代号为“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倡议由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倡议得到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广泛响应。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对《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表示赞同,并庄严宣告,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保证进行合作和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站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斗争的前列。中国是最早遭受侵略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早在1933年1 月发表宣言,提出建立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和朝鲜、蒙古、日本人民大众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苏联结成友谊联盟。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明确提出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二)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前后,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经济上互相支援;在政治上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政府首脑会晤互相协商,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在军事上通过盟军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战区联合司令部和高级军事长官会议等形式在战略上互相配合,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它合作的高峰。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力量的划分,社会主义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英之间的政治军事同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联盟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典型反映在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地点和战后世界安排上。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首先是苏联提出来的。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处境艰险。1941年7月18日, 斯大林致函丘吉尔首次正式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或北非两线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7月21日, 丘吉尔复电斯大林,断然加以拒绝,理由是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小规模袭击只能遭致惨败。9月初,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斯大林再次要求英国开辟第二战场,复遭拒绝。
1941年11月6日, 斯大林在被德军围困的莫斯科发表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纪念》报告中首次公开向全世界提出第二战场问题。他指出苏军“暂时失利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在欧洲没有反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第二战场”,这使围绕第二战场问题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1年12月6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动秋季攻势, 粉碎了德国的闪击战,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威望及其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而英美军队在战争中又尚无作为,同时,在各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下,1942年初,美国当局开始酝酿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
1942年5月,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往华盛顿和美国具体讨论第二战场问题。在会谈公报中写进这样一句话:“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达成了全面的谅解。”丘吉尔对此虽表同意,但拒绝作出任何保证。1942年7月,美国在英国策动下决定进攻北非, 使当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化为泡影。
1943年,英美不仅具备了实施进攻的强有力的物质手段,而且德国的实力已有一定的削弱,这是盟国军队横渡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与苏联红军进行军事配合的良好时机。可是,由于丘吉尔和英国政府的阻挠,英美军队按兵不动,并在1943年5月华盛顿会议上, 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把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春天。
英国长期拒绝和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根本原因是他希望苏德两军长期厮杀,两败俱伤,以便英国保存实力,左右战后欧洲。丘吉尔曾说过,希望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德军葬于坟墓之中,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战略主动权已完全转入苏联手中。此时“即使不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也顶不住俄国的进攻了”。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认为必须开辟第二战场,这样可以“减少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和尽快赢得战争”,同时可以在战胜德国以后换取苏联在远东对日宣战。罗斯福迫切地要同斯大林会晤,以便就开辟第二战场、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关于战后安排等问题,同苏联达成协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战时首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特别是斯大林的抗争,会议最终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第二战场的代号“霸王”战役将在1944年5月进行,地点在法国北部, 同时在法国南部海岸发动一个配合性的进攻。
1944年6月6日凌晨,以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远征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当天就有15万6千人在5个滩头登陆。到7月25日,在法国的盟军总数已达145万,盟军胜利地完成了登陆任务。该战役盟军歼灭德军45万,击毁坦克1500辆、野战炮3500门。德军节节败退,一直退至德国境线以东325英里处方才重新站住脚跟。
第二战场的开辟,牵制了法西斯德军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也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争,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从此之后,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1944年6月13日,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诺曼底登陆的巨大意义, 他指出:“不能不承认,这次行动按其计划之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它)将作为头等业绩载入史册。”
(三)
第二战场开辟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盟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围绕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1944年下半年,苏军已挺进巴尔干,10月9日~17日, 急不可耐的丘吉尔前往莫斯科提出了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问题。根据斯大林和丘吉尔口头协议,苏联在罗马尼亚占90%,在保加利亚占75%,英美在希腊占90%,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双方各占50%。这就是巴尔干“百分比”协议。这是丘吉尔面对苏军已进入东南欧的现实所作出的决断,协议至少可对苏联的影响有一个限制。
规划战后世界安排的斗争集中表现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1945年2月4日~12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并通过了相应决议。会议围绕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进行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有利于谁控制波兰。
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单独会见时还讨论了远东问题,就苏联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2月11日,罗斯福、 斯大林二人邀请丘吉尔共同在协定书上签了字。协定规定: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二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大连港“须予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中东、南满两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公司以共同经营之”;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须交予苏联”。
关于建立联合国组织是雅尔塔会议上又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最为关心的是战后成立一个新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以便借此控制世界。当时,尽管美、英、苏三国对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各有不同的意图和信念,但都同意战后应该继续维持反法西斯同盟大国之间的合作。苏联担心在未来的国际组织中会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而失去保障,故提出安理会的大国拥有否决权问题,雅尔塔会议讨论并通过此方案,即在一切实质性的决定上大国有否决权。
雅尔塔会议是西方国家同苏联在二次大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在规划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达到了三大盟国最大程度的妥协,然而也包含着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英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美、英、 苏在柏林附近波茨坦举行战时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基本格局,对战后安排作出具体协议,并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各同盟国订立的协议解决了战争中的若干问题,也为战后埋下了国际冲突和危机的根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由联盟转为战后的两大阵营冷战,国际风云就是这样地变幻莫测。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2期
【原文出处】《南京史志》1995年06期第44-46页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从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规模的过程。这场战争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按照各自的战略,分别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法发动的。因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1940年5至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的成功,助长了纳粹德国的气焰,鼓励了日本和意大利的侵略野心。在法国投降前夕的6月10日,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日本则在7月29日通过《基本国策纲要》, 确定南进夺取法英在南洋的势力范围。随后于1940年9月27 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
法国的败降和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震动了整个世界。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 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决定加紧援助英国,在美国未完成扩军备战之前,把英国作为对付德国的“第一道防线”。1940年9月, 美英达成驱逐舰与基地交换协议,美国提供英国为保护其海上航运所急需的50艘驱逐舰,英国则将其大西洋八大海军基地以99年为期租与美国。在罗斯福的努力下,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通过, 是美英在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开始结盟的标志,也是美国开始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的标志,它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跨出了重要一步。尽管此时美国还未对德意宣战,但是通过租借物质和武器给英国,它实际上已经在进行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了。与此同时,英美两国参谋人员从1940年8月起就开始磋商拟订联合的军事计划。1941年1月29日~3月27 日,两国在华盛顿秘密举行正式的参谋会议。这是美英协调全球战略的第一次重要军事会议,拟出并被称为“ABC—1 ”的联合战略计划。“ ABC—1”计划所商定的主要战略原则,后来也成为指导英美实际作战的原则,提供了整个战争时期英美军事合作的基础。
1941年6月22日, 希特勒德国对社会主义苏联悍然发动了突然袭击。欧洲、亚洲、美洲人民和各国共产党及进步力量,纷纷声援苏联人民正义的卫国战争。6月23日, 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中国和世界人民指出:“苏联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战争,不仅是保卫苏联的,而且也是保卫正在进行反对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争的一切民族的。”“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这些言论正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愿望。
德国入侵苏联,扩大了世界大战的规模,引起了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威胁,从而也使他们产生了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这就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人民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与英国格格不入,长期以来,英苏之间存在种种矛盾和分歧。但当苏德战争爆发后,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加速了两国的合作。丘吉尔得知苏德战争爆发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十分坦诚的演说。他说:“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的对照之下,却已黯然失色了。”他接着说:现在“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我们将在可能的范围内给苏联以援助”。6月23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德作战。 24日,罗斯福总统表示:美国将尽一切可能援助苏联。当时保卫丘吉尔的汤普森描述了丘吉尔获悉德国进攻苏联消息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轻松,出乎意料的如释重负之感”,这是因为“我们再也不孤单了”,德国的兵力终于从不列颠群岛转向东方。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演说中表示:“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1941年7月12日, 苏英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的协定》,协定指出:“两国政府相互承允在这次对希特勒德国作战中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这一协定的签订表明了苏英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承担了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
1941年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普拉森夏湾(纽芬兰)美国战列舰“奥古斯塔号”和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上,秘密举行了自二战爆发以来的首次两国首脑会谈。1941年8月14日, 英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明确提出“摧毁纳粹暴政和解除侵略国武装,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
在大西洋会议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莫斯科举行苏美英三国会议,讨论共同对德作战和有关美英援苏问题。斯大林欣然同意。同年9月29日~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二战期间的首次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议定书:《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美英向苏提供援助的协定》。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同时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参战,中国也正式向德意日宣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的代号为“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倡议由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倡议得到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广泛响应。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对《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表示赞同,并庄严宣告,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保证进行合作和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站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斗争的前列。中国是最早遭受侵略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早在1933年1 月发表宣言,提出建立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和朝鲜、蒙古、日本人民大众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苏联结成友谊联盟。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明确提出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二)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前后,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经济上互相支援;在政治上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政府首脑会晤互相协商,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在军事上通过盟军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战区联合司令部和高级军事长官会议等形式在战略上互相配合,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它合作的高峰。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力量的划分,社会主义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英之间的政治军事同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联盟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典型反映在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地点和战后世界安排上。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首先是苏联提出来的。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处境艰险。1941年7月18日, 斯大林致函丘吉尔首次正式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或北非两线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7月21日, 丘吉尔复电斯大林,断然加以拒绝,理由是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小规模袭击只能遭致惨败。9月初,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斯大林再次要求英国开辟第二战场,复遭拒绝。
1941年11月6日, 斯大林在被德军围困的莫斯科发表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纪念》报告中首次公开向全世界提出第二战场问题。他指出苏军“暂时失利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在欧洲没有反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第二战场”,这使围绕第二战场问题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1年12月6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动秋季攻势, 粉碎了德国的闪击战,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威望及其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而英美军队在战争中又尚无作为,同时,在各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下,1942年初,美国当局开始酝酿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
1942年5月,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往华盛顿和美国具体讨论第二战场问题。在会谈公报中写进这样一句话:“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达成了全面的谅解。”丘吉尔对此虽表同意,但拒绝作出任何保证。1942年7月,美国在英国策动下决定进攻北非, 使当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化为泡影。
1943年,英美不仅具备了实施进攻的强有力的物质手段,而且德国的实力已有一定的削弱,这是盟国军队横渡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与苏联红军进行军事配合的良好时机。可是,由于丘吉尔和英国政府的阻挠,英美军队按兵不动,并在1943年5月华盛顿会议上, 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把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春天。
英国长期拒绝和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根本原因是他希望苏德两军长期厮杀,两败俱伤,以便英国保存实力,左右战后欧洲。丘吉尔曾说过,希望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德军葬于坟墓之中,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战略主动权已完全转入苏联手中。此时“即使不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也顶不住俄国的进攻了”。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认为必须开辟第二战场,这样可以“减少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和尽快赢得战争”,同时可以在战胜德国以后换取苏联在远东对日宣战。罗斯福迫切地要同斯大林会晤,以便就开辟第二战场、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关于战后安排等问题,同苏联达成协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战时首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特别是斯大林的抗争,会议最终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第二战场的代号“霸王”战役将在1944年5月进行,地点在法国北部, 同时在法国南部海岸发动一个配合性的进攻。
1944年6月6日凌晨,以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远征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当天就有15万6千人在5个滩头登陆。到7月25日,在法国的盟军总数已达145万,盟军胜利地完成了登陆任务。该战役盟军歼灭德军45万,击毁坦克1500辆、野战炮3500门。德军节节败退,一直退至德国境线以东325英里处方才重新站住脚跟。
第二战场的开辟,牵制了法西斯德军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也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争,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从此之后,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1944年6月13日,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诺曼底登陆的巨大意义, 他指出:“不能不承认,这次行动按其计划之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它)将作为头等业绩载入史册。”
(三)
第二战场开辟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盟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围绕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1944年下半年,苏军已挺进巴尔干,10月9日~17日, 急不可耐的丘吉尔前往莫斯科提出了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问题。根据斯大林和丘吉尔口头协议,苏联在罗马尼亚占90%,在保加利亚占75%,英美在希腊占90%,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双方各占50%。这就是巴尔干“百分比”协议。这是丘吉尔面对苏军已进入东南欧的现实所作出的决断,协议至少可对苏联的影响有一个限制。
规划战后世界安排的斗争集中表现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1945年2月4日~12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并通过了相应决议。会议围绕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进行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有利于谁控制波兰。
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单独会见时还讨论了远东问题,就苏联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2月11日,罗斯福、 斯大林二人邀请丘吉尔共同在协定书上签了字。协定规定: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二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大连港“须予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中东、南满两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公司以共同经营之”;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须交予苏联”。
关于建立联合国组织是雅尔塔会议上又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最为关心的是战后成立一个新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以便借此控制世界。当时,尽管美、英、苏三国对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各有不同的意图和信念,但都同意战后应该继续维持反法西斯同盟大国之间的合作。苏联担心在未来的国际组织中会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而失去保障,故提出安理会的大国拥有否决权问题,雅尔塔会议讨论并通过此方案,即在一切实质性的决定上大国有否决权。
雅尔塔会议是西方国家同苏联在二次大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在规划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达到了三大盟国最大程度的妥协,然而也包含着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英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美、英、 苏在柏林附近波茨坦举行战时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基本格局,对战后安排作出具体协议,并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各同盟国订立的协议解决了战争中的若干问题,也为战后埋下了国际冲突和危机的根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由联盟转为战后的两大阵营冷战,国际风云就是这样地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