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早期东北亚文化圈中的朝鲜
全春元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1期
【原文出处】《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04期第75-79页
【作者简介】全春元 延边大学历史系
古代东北亚文化圈主要是由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三个邻近地区,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就其共同文化内容而言,主要为源渊于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以水稻栽培为主的农业经济、汉字、儒教及佛教。佛教当然起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便同道教、玄学融合为中国化的宗教再流传至东北亚各地。因此,东北亚文化圈,堪称为中国文化圈。
东北亚文化圈并非是由古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零散的自然传播而形成。它主要依着以朝鲜为焦点的古代中、朝、日三国政权之间历经数世纪的政治、外交关系而形成。此可谓古代东北亚文化圈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圈的首要特征。
至公元4世纪初, 朝鲜半岛东西南部部落联盟先后发展为独立王国。公元314年,北方高句丽南下,攻占中国封建王朝所设置的乐浪、 带方郡,结束长达4百余年的中国王朝郡县统治起,至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为止,朝鲜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混战状态。在长达4个世纪的漫长的历史时代,朝鲜三国分裂混战的局势, 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及其变化发展的焦点。中国早期几代封建王朝和日本大和王国,均以不同形式卷入朝鲜三国争战的漩涡中。这种国际局势不仅促使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发展,也引起作为介入国的中国封建王朝和日本大和国政局对外方针的重大变化。朝鲜三国角逐时期,为了孤立对方,壮大自己势力,三国均争先恐后地积极开展外交战,以获取国际援助。
公元369年百济近肖古王粉碎高句丽入侵后, 进而率兵北上攻略带方地区,两年后又攻入高句丽战略重地平壤,使高句丽遭到惨重损失。此时,中国大陆也处于“五胡十六国”、东晋分立混战局面。 公元351年中国北方崛起新的强国前秦,自公元370年至376年之间,前秦攻占河北、河南、辽东地区的前燕及其他北方三国,统一北方,隔辽河同高句丽相对峙。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全力挫败百济,高句丽便主动遣使向前秦朝贡,以图建立友好联盟。公元370 年高句丽宿敌前燕被前秦所灭,其大傅慕容评逃至高句丽时,高句丽故国原王将其缚送至前秦,以获取前秦信任。为此,公元372 年前秦王符坚特意遣使和僧侣顺道至高句丽,致谢并赠送佛像经文。为报答前秦,高句丽小兽林王又重遣使回谢并献贡物。〔1〕不久,百济又以3万重兵大举侵攻高句丽平壤城,于是高句丽再一次遣使至前秦朝贡,以求其声援。〔2〕此时, 前秦也以同高句丽的友好关系,安抚这一中国王朝东部边陲的劲敌高句丽,解除东部之患之后,在短时期内,顺利灭掉周边政权,统一北方了。
同前秦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为了从东南方向牵制百济,高句丽便同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结了盟。从此新罗也依着高句丽的引见与前秦通好。新罗奈勿王22年(公元377年), 新罗遣使跟随高句丽使臣至前秦。公元381年新罗又随同高句丽使者前往前秦朝贡并献美女。 〔3〕同高句丽、新罗的争战中,百济所开展的外交战, 比起高句丽更积极,效益更大,百济不仅取得与前秦相抗争的中国大陆南方传统王朝东晋的鼎力支持,还同日本大和国结成联盟,取得其直接的武力援助。
早在公元372年近肖古王执政时期, 百济曾多次“遣使人晋朝贡”,为此,近肖古王被东晋王封为《镇东将军乐浪太守》〔4〕, 通过册封,百济从东晋获取对高句丽与百济之争夺地—带方所有权的承认,公元369年起百济派兵征服半岛西南部的马韩残部, 但因当时百济正在将主要兵力用于西北,与强敌高句丽争夺带方地区,对西南部攻略中,无法动用重兵,故便采取了拉进日本大和国武力的策略。经百济同大和国联合作战,朝鲜半岛西南部终于全部归属于百济所有。〔5〕
为了纪念日本大和国的军事援助和增进两国友谊,当年百济王世子特意制造“七支刀”,赠送大和国王,“七支刀”中嵌入“泰和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阴造百练钢七支刀生辟百兵宜供候王□□□□作生世以来未有此刀百济世子奇生圣音故为倭王旨造传示后世”这些文字。此刀现仍保存于日本。大和国出兵朝鲜半岛,增强了百济势力,但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同地处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之间的矛盾。据《日本书纪》神攻皇后纪记载,大和国兵力登陆朝鲜半岛南端后,曾同新罗发生过大规模的激战。
至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广开土王和长寿王当政时期,高句丽国力空前强盛,连续进行了南征北战。为了击退高句丽的大规模南侵,百济不断加强同大和国的结盟。同时,继续引进大和国援兵。应百济的战略需要,公元391年大和国再次出兵朝鲜半岛。 著名的广开土王碑第一面的一段铭文:“倭以辛卯年来渡□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便是当年大和国对百济的武力支援的夸张记述。
为了打击百济及同其勾结出兵的大和国,公元391年7月高句丽广开王便亲自率四万大军攻破百济北境北鄙、石岘、关弥等众多城邑。而为了夺回失陷的城邑,公元394年百济阿辛王派兵围攻关弥城, 但被高句丽大军败退。第二年8月百济军又败于水谷城下,11月大溃于洪水。 大军的节节败退,大片领土的攻陷,迫使百济进一步投靠大和国。《三国史记》阿莘王纪中记述“六年(公元394)夏王月,王与倭结好, 以太子腆支为质,秋大阅于汉水之南。”
在这百济元气大伤,但仍企图伙同大和国重振其鼓,两国间新的大角逐正在酝酿之机,高句丽广开土王便决意先发制人。公元396 年高句丽广开土王率大军,以破竹之势攻占了壹八城等48个城邑,接之渡汉水逼近百济首都南汉山城。在这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百济阿莘王不得不被迫向高句丽献上男女生口(奴隶)一千人、细布千匹求和,并发誓从今后永为高句丽“奴客”。然而,只过3年即至公元369年,百济却“违誓与倭和”,将大和兵力引进朝鲜半岛,攻占新罗众多城。于是,新罗向广开土王告急求援,应新罗王之恳求,翌年,广开土王派五万重兵击退大和军,收复新罗失地。但这后大和国更为猖獗,竟然攻到高句丽南境带方郡,公元407年又大举攻入朝鲜半岛, 然而均被高句丽彻底击溃。
到公元5世纪,高句丽势力已扩大到朝鲜半岛中西部, 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半岛西部出海口,畅通于中国大陆南北王朝,公元394 年中国大陆可靠的盟友前秦崩溃之后,为了制约百济,高句丽便与中国大陆南朝东晋、宋通好、同百济展开针锋相对的外交战。公元413 年高句丽遣使向东晋安帝朝贡,并被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此时百济也被东晋王封为“使持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公元420年宋取代晋后, 高句丽被其加封为“督平州诸军事”、“散骑常侍”〔6〕百济被封为镇东大将军, 由此看随着朝鲜三国对立局面的变化发展,中国王朝对朝方针,也由双边的一元外交,转变为多边多元外交,与中国南朝通交同时,高句丽又同北朝强国北魏结好关系,两者关系后来发展到姻亲外交,北魏如此重视同高句丽关系,其目的在于同南朝的争战中,借助于同远东霸国高句丽的友谊,增强其国际威望。
随着高句丽势力的迅速扩大,朝鲜半岛三国争战的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自从公元427年三高句丽迁都平壤, 其势力深入朝鲜半岛中西北部起,高句丽同其盟友新罗之间关系开始恶化了。新罗讷祗麻立干执政时期(公元417—458)两国间发生了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新罗杀死了高句丽边将,从此,两国同盟关系便破裂了。面百济趁机和通新罗,与其结成联盟。公元475年高句丽大军南下攻占百济首都汉城, 逼使百济迁都南方熊津,后又转至泗城。至此汉江以南半边河山尽被高句丽占有。高句丽势力迅猛膨涨,振憾东北亚,使其国际威望大大升高。因此,高句丽竟以东亚霸主姿态,公然称“高句丽王教日本”。〔7〕
为了牵制高句丽继续南进,以从危机中解脱出来,从公元6 世纪起,百济便同高句丽展开针相对的外交战。以图争取中国大陆南、北王朝的全方位声援,公元521年百济王余隆遣使至南朝梁呈上表文, 并被其封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接之,百济又与中国北朝北交通交。公元576年百济向北齐朝贡,为此, 百济王余昌被北齐封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带方郡公。”〔8 〕在此之前,高句丽被中国北方王朝东魏封为“散骑常侍、东骑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而东魏被北齐取代后,北齐王加进高句丽王为“使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9〕
与高句丽相反,日本大和政权对朝鲜半岛的多次武装干涉的失败的,致使其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国内政局的动乱,导致政权的交替即以往佐纪势力所控制的王权,被河内势力取代。〔10〕为了挽回败局,在国际地位上超越朝鲜三国,尤其是高句丽,新的大和政权便破例尽全力展开了外交攻势。
古代东亚各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一般由中国封建王朝的册封爵位中体现出来的。截止公元450年,就封号而言, 日本大和在东北亚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低于高句丽、百济。当时高句丽封位是“征东大将军”,百济是“镇东将军”,而日本只是“安东将军”。因此,为了在国际地位序列中占有高于高句丽、百济的位置,于公元423 年大和国王珍便遣使向中国在陆南朝宁王请求将自己封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郡、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但宋文帝并不答应。
至451年初大和国王济再次遣使至宋求封时, 宋文帝竟然破例满足了包括济在内的大和国王的宿愿,将封济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郡、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同年七月又进济为“征东大将军”。〔11〕此封号的确比高句丽所受的封号高一些。宋文帝所以满足大和国王的愿望,是因为当时正值宋与北魏之间所进行的争霸战中,宋不断失利时候,故宋文帝企图以满足大和国王的恳切意愿为手段。在同北魏争战中取得大和国的声援,以提高其本身的国际声望。
过了10年即至公元460年宋孝武帝继位后, 考虑到东北亚各国间实际力量对比,尤其,考虑到同远东强国高句丽保持和亲关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便收回文帝援与大和国的封位,重新将日本大和国贬封为“安东将军”。
进入6世纪中期,朝鲜半岛形成了新的力量组合, 这时高句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而趁此机会,百济、新罗联合北伐收复了汉江流域。百济攻占汉江下流,新罗占领上流。但不久新罗违盟约,突袭百济,攻占了汉江下流,为此,两者同盟便告终了。在此之前,于公元532 年新罗攻取了其西部洛束江下流金官伽,公元562 年新罗攻取了其西部洛束江下流大伽。为此,百济东进政策遭到失败。
新罗夺取洛江流域,对日本大和国来说也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此地历来是日本输入大陆文化的要冲地。所以应百济要求, 于556 年、 562年大和国曾二次出兵攻打新罗,但均遭失败。〔12〕
由于新罗占有半岛中西部和中南部,使高句丽、百济都成为敌人,新罗处于孤立状态。因此,为了获取国际支援,从公元6 世纪中期开始,新罗便独立自主地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图争取中国南北两个王朝的支持。真兴王(公元540-576)25年,新罗首先遣使向中国北朝北齐朝贡,为此,翌年北齐武成皇帝下诏将其封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而中国南朝南陈得知此事后,也破例主动向新罗派使赠送佛经一千工百余卷。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日本大和国的武力介入,固然使朝鲜三国争半变得更为激化,复杂化。然而,大和国朝廷却以对百济的接连不断的军事援助为代价,直接通过百济朝庭,获取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迅速促进了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
早在日本列岛尚处于原始共同体末期时起,中国大陆先进文明已经通守朝鲜半岛农业居民即“渡来人”的集团移民,在日本传播、开花了的。由于成千上万的朝鲜半岛“渡来人”在日本列岛上进行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从公元前1、2世纪起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便迅速地扩大到日本列岛的广大地区,从而使日本列岛由原始采集经济一跃而入农耕社会,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社会,进而开始迈入东北亚文化圈。
从公元4世纪中期起, 随着日本社会进入统一王国—大和政权时代起,大和朝廷便向集中统管对外事务,以国家间的外交途径,由百济朝廷引进各类技工,尤其是对大和国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制铁技术工匠和儒教、佛教大师及杰出的政治家。
据日本古文献记载,古代日本最早的铁器生产是由百济朝廷选派的百济工匠承担的。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应神天皇纪记述,公元4世纪末,百济朝廷应大和国应神天皇的“如有贤人, 则“贡”上的要求,便向大和国派出名谓卓素的“韩铁”技术工匠。此古书中提到的“韩铁”乃是指由百济渡来的铁匠,在古代日语中有称“踏鞴”词语。“踏鞴”的古日语音是dadala,意为制铁,而“踏鞴”的语源来自古代朝鲜南部“多多罗”国的国名,朝语读为dadala。可见,在日本列岛上的制铁生产是由来自朝鲜的渡来人开创的。
作为古代东北亚文化圈精神支柱的儒教,最早也是由百济朝庭派出的王仁博士带入日本的。公元5世纪中期,应日本大和国王的请求, 百济王向大和朝庭“贡上”名叫和迩(王仁)吉师的儒学者,并随同此人一起“贡上”《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卷。〔13〕日本另一部早期古书《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五、十六年条中亦有同样记载。如应神天皇同由百济派来担任太子菟道稚郎子学问导师的阿直伎交谈时,“天皇问阿伎日,如胜汝博士亦有。对日,有王仁者,是秀也。于是天皇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徵王仁也。”日本国形成之初即大和王权初期(公元5世纪初), 王仁的后裔担任大和朝廷的文书、外交官,为儒教的传播和日本早期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公元6世纪后,百济朝庭仍陆续向大和国选送段杨尔、高安茂等大批五经博士。这些百济渡来学者大多数在大和宫廷讲授儒教经典,以使儒学在日本更为深入传播。
佛教也是公元538年“百济圣明王、 更名圣王遣西部姬氏达率怒斯致等”至大和国朝廷“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盖若干、经论若干卷”开始传入日本。随着佛教的东移,大批朝鲜半岛佛僧渡入日本列岛。于是,按着百济渡来佛僧的建议和设计,大和朝庭便聘用朝鲜渡来工匠,建造了日本古代史上最早的佛教寺庙。如有名的法兴寺便是百济佛僧、寺工、瓦博士、画工建成的。又如建筑艺术上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东大寺和安置于寺仙的大佛,也是主要依靠百济渡来人建造的。另外,涂于寺庙内大佛的大量黄金,又是当时任大和国陆奥守的百济王敬福献上的。〔14〕
自6世纪中期至7世纪中期的一百年间是古代日本统一国家最终形成日期。这一百年间,在大和朝庭中掌握实权的是苏氏家族的四代人即苏我稻目、苏我马子、苏我虾夷、苏我入鹿,这四代人独揽国家大权,极力推行集权政治,为日本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苏我家族也是百济渡来人氏族,这一点已被日本史学界多数学者经考证断定〔15〕。
为了确保大和朝廷的物质基础,历代苏我氏便统率朝鲜半岛渡来人集团,大力经营王室庄院屯仓。在屯仓经营中,苏我氏曾试图将屯仓的土地和农民编入户籍和田籍。而首次制定户田籍,以法治农的是朝鲜渡来人胆津。此举可谓日本律令制形成史止的第一次尝试。〔16〕据《日本书纪》雄略天皇纪和钦明天皇纪记载,从5世纪中期起, 大和朝庭通过百济王室征来大批新的技术工匠,日本史书称之为“今来才伎”。日本大和朝庭将他们组成陶部、画部、锦部、金作部、衣缝部等一系列技术集团从事生产。这些王室部民和屯仓便成为大和政权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作为日本早期统一王国经济体制和主要物质基础的部民制,是5 世纪以后以谷部、肉部、马部、刀部、药部等组成的百济内官制为原型建立起来的。
以上记述表明,后进的古代日本所以能够较迅束加入统一的文化圈,赶上周边先进国,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积极大胆地介入朝鲜半岛内政为途径,国家政权直接把管文化引进,尤其是从朝鲜半岛征用大批技工和各类文人,以大大缩短文化传播和移植的时间。
注释:
〔1〕《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小兽林王纪》。
〔2〕同上。
〔3〕《三国史记·新罗本经、奈勿王纪》。
〔4〕《晋书·简文帝纪、咸安二条》、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近肖古王纪》。
〔5〕《日本书记·神攻皇后纪》第47、49年。
〔6〕《宋书·高句丽传、百济传》。
〔7〕《日本书纪·应神天皇纪》。
〔8〕《北齐书·后主纪》。
〔9〕《北齐书·文宣帝纪》。
〔10〕《日本历史讲座》第202页(日文)。
〔11〕《宋书·夷蛮传倭国条》。
〔12〕《日本书纪·钦明天皇纪》。
〔13〕《古事记·应神天皇纪》。
〔14〕《日本文化与朝鲜》第一集(日文),新人物往来社出版。
〔15〕门胁祯二著:《关于苏我氏出身》,见《见日本与朝鲜文化》第一集,新人物往来社出版,第79-91页(日文)。
〔16〕《日本书记·钦明天皇记》。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6年01期
【原文出处】《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04期第75-79页
【作者简介】全春元 延边大学历史系
东北亚文化圈并非是由古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零散的自然传播而形成。它主要依着以朝鲜为焦点的古代中、朝、日三国政权之间历经数世纪的政治、外交关系而形成。此可谓古代东北亚文化圈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圈的首要特征。
至公元4世纪初, 朝鲜半岛东西南部部落联盟先后发展为独立王国。公元314年,北方高句丽南下,攻占中国封建王朝所设置的乐浪、 带方郡,结束长达4百余年的中国王朝郡县统治起,至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为止,朝鲜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混战状态。在长达4个世纪的漫长的历史时代,朝鲜三国分裂混战的局势, 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及其变化发展的焦点。中国早期几代封建王朝和日本大和王国,均以不同形式卷入朝鲜三国争战的漩涡中。这种国际局势不仅促使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发展,也引起作为介入国的中国封建王朝和日本大和国政局对外方针的重大变化。朝鲜三国角逐时期,为了孤立对方,壮大自己势力,三国均争先恐后地积极开展外交战,以获取国际援助。
公元369年百济近肖古王粉碎高句丽入侵后, 进而率兵北上攻略带方地区,两年后又攻入高句丽战略重地平壤,使高句丽遭到惨重损失。此时,中国大陆也处于“五胡十六国”、东晋分立混战局面。 公元351年中国北方崛起新的强国前秦,自公元370年至376年之间,前秦攻占河北、河南、辽东地区的前燕及其他北方三国,统一北方,隔辽河同高句丽相对峙。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全力挫败百济,高句丽便主动遣使向前秦朝贡,以图建立友好联盟。公元370 年高句丽宿敌前燕被前秦所灭,其大傅慕容评逃至高句丽时,高句丽故国原王将其缚送至前秦,以获取前秦信任。为此,公元372 年前秦王符坚特意遣使和僧侣顺道至高句丽,致谢并赠送佛像经文。为报答前秦,高句丽小兽林王又重遣使回谢并献贡物。〔1〕不久,百济又以3万重兵大举侵攻高句丽平壤城,于是高句丽再一次遣使至前秦朝贡,以求其声援。〔2〕此时, 前秦也以同高句丽的友好关系,安抚这一中国王朝东部边陲的劲敌高句丽,解除东部之患之后,在短时期内,顺利灭掉周边政权,统一北方了。
同前秦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为了从东南方向牵制百济,高句丽便同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结了盟。从此新罗也依着高句丽的引见与前秦通好。新罗奈勿王22年(公元377年), 新罗遣使跟随高句丽使臣至前秦。公元381年新罗又随同高句丽使者前往前秦朝贡并献美女。 〔3〕同高句丽、新罗的争战中,百济所开展的外交战, 比起高句丽更积极,效益更大,百济不仅取得与前秦相抗争的中国大陆南方传统王朝东晋的鼎力支持,还同日本大和国结成联盟,取得其直接的武力援助。
早在公元372年近肖古王执政时期, 百济曾多次“遣使人晋朝贡”,为此,近肖古王被东晋王封为《镇东将军乐浪太守》〔4〕, 通过册封,百济从东晋获取对高句丽与百济之争夺地—带方所有权的承认,公元369年起百济派兵征服半岛西南部的马韩残部, 但因当时百济正在将主要兵力用于西北,与强敌高句丽争夺带方地区,对西南部攻略中,无法动用重兵,故便采取了拉进日本大和国武力的策略。经百济同大和国联合作战,朝鲜半岛西南部终于全部归属于百济所有。〔5〕
为了纪念日本大和国的军事援助和增进两国友谊,当年百济王世子特意制造“七支刀”,赠送大和国王,“七支刀”中嵌入“泰和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阴造百练钢七支刀生辟百兵宜供候王□□□□作生世以来未有此刀百济世子奇生圣音故为倭王旨造传示后世”这些文字。此刀现仍保存于日本。大和国出兵朝鲜半岛,增强了百济势力,但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同地处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之间的矛盾。据《日本书纪》神攻皇后纪记载,大和国兵力登陆朝鲜半岛南端后,曾同新罗发生过大规模的激战。
至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广开土王和长寿王当政时期,高句丽国力空前强盛,连续进行了南征北战。为了击退高句丽的大规模南侵,百济不断加强同大和国的结盟。同时,继续引进大和国援兵。应百济的战略需要,公元391年大和国再次出兵朝鲜半岛。 著名的广开土王碑第一面的一段铭文:“倭以辛卯年来渡□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便是当年大和国对百济的武力支援的夸张记述。
为了打击百济及同其勾结出兵的大和国,公元391年7月高句丽广开王便亲自率四万大军攻破百济北境北鄙、石岘、关弥等众多城邑。而为了夺回失陷的城邑,公元394年百济阿辛王派兵围攻关弥城, 但被高句丽大军败退。第二年8月百济军又败于水谷城下,11月大溃于洪水。 大军的节节败退,大片领土的攻陷,迫使百济进一步投靠大和国。《三国史记》阿莘王纪中记述“六年(公元394)夏王月,王与倭结好, 以太子腆支为质,秋大阅于汉水之南。”
在这百济元气大伤,但仍企图伙同大和国重振其鼓,两国间新的大角逐正在酝酿之机,高句丽广开土王便决意先发制人。公元396 年高句丽广开土王率大军,以破竹之势攻占了壹八城等48个城邑,接之渡汉水逼近百济首都南汉山城。在这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百济阿莘王不得不被迫向高句丽献上男女生口(奴隶)一千人、细布千匹求和,并发誓从今后永为高句丽“奴客”。然而,只过3年即至公元369年,百济却“违誓与倭和”,将大和兵力引进朝鲜半岛,攻占新罗众多城。于是,新罗向广开土王告急求援,应新罗王之恳求,翌年,广开土王派五万重兵击退大和军,收复新罗失地。但这后大和国更为猖獗,竟然攻到高句丽南境带方郡,公元407年又大举攻入朝鲜半岛, 然而均被高句丽彻底击溃。
到公元5世纪,高句丽势力已扩大到朝鲜半岛中西部, 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半岛西部出海口,畅通于中国大陆南北王朝,公元394 年中国大陆可靠的盟友前秦崩溃之后,为了制约百济,高句丽便与中国大陆南朝东晋、宋通好、同百济展开针锋相对的外交战。公元413 年高句丽遣使向东晋安帝朝贡,并被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此时百济也被东晋王封为“使持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公元420年宋取代晋后, 高句丽被其加封为“督平州诸军事”、“散骑常侍”〔6〕百济被封为镇东大将军, 由此看随着朝鲜三国对立局面的变化发展,中国王朝对朝方针,也由双边的一元外交,转变为多边多元外交,与中国南朝通交同时,高句丽又同北朝强国北魏结好关系,两者关系后来发展到姻亲外交,北魏如此重视同高句丽关系,其目的在于同南朝的争战中,借助于同远东霸国高句丽的友谊,增强其国际威望。
随着高句丽势力的迅速扩大,朝鲜半岛三国争战的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自从公元427年三高句丽迁都平壤, 其势力深入朝鲜半岛中西北部起,高句丽同其盟友新罗之间关系开始恶化了。新罗讷祗麻立干执政时期(公元417—458)两国间发生了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新罗杀死了高句丽边将,从此,两国同盟关系便破裂了。面百济趁机和通新罗,与其结成联盟。公元475年高句丽大军南下攻占百济首都汉城, 逼使百济迁都南方熊津,后又转至泗城。至此汉江以南半边河山尽被高句丽占有。高句丽势力迅猛膨涨,振憾东北亚,使其国际威望大大升高。因此,高句丽竟以东亚霸主姿态,公然称“高句丽王教日本”。〔7〕
为了牵制高句丽继续南进,以从危机中解脱出来,从公元6 世纪起,百济便同高句丽展开针相对的外交战。以图争取中国大陆南、北王朝的全方位声援,公元521年百济王余隆遣使至南朝梁呈上表文, 并被其封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接之,百济又与中国北朝北交通交。公元576年百济向北齐朝贡,为此, 百济王余昌被北齐封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带方郡公。”〔8 〕在此之前,高句丽被中国北方王朝东魏封为“散骑常侍、东骑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而东魏被北齐取代后,北齐王加进高句丽王为“使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9〕
与高句丽相反,日本大和政权对朝鲜半岛的多次武装干涉的失败的,致使其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国内政局的动乱,导致政权的交替即以往佐纪势力所控制的王权,被河内势力取代。〔10〕为了挽回败局,在国际地位上超越朝鲜三国,尤其是高句丽,新的大和政权便破例尽全力展开了外交攻势。
古代东亚各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一般由中国封建王朝的册封爵位中体现出来的。截止公元450年,就封号而言, 日本大和在东北亚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低于高句丽、百济。当时高句丽封位是“征东大将军”,百济是“镇东将军”,而日本只是“安东将军”。因此,为了在国际地位序列中占有高于高句丽、百济的位置,于公元423 年大和国王珍便遣使向中国在陆南朝宁王请求将自己封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郡、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但宋文帝并不答应。
至451年初大和国王济再次遣使至宋求封时, 宋文帝竟然破例满足了包括济在内的大和国王的宿愿,将封济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郡、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同年七月又进济为“征东大将军”。〔11〕此封号的确比高句丽所受的封号高一些。宋文帝所以满足大和国王的愿望,是因为当时正值宋与北魏之间所进行的争霸战中,宋不断失利时候,故宋文帝企图以满足大和国王的恳切意愿为手段。在同北魏争战中取得大和国的声援,以提高其本身的国际声望。
过了10年即至公元460年宋孝武帝继位后, 考虑到东北亚各国间实际力量对比,尤其,考虑到同远东强国高句丽保持和亲关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便收回文帝援与大和国的封位,重新将日本大和国贬封为“安东将军”。
进入6世纪中期,朝鲜半岛形成了新的力量组合, 这时高句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而趁此机会,百济、新罗联合北伐收复了汉江流域。百济攻占汉江下流,新罗占领上流。但不久新罗违盟约,突袭百济,攻占了汉江下流,为此,两者同盟便告终了。在此之前,于公元532 年新罗攻取了其西部洛束江下流金官伽,公元562 年新罗攻取了其西部洛束江下流大伽。为此,百济东进政策遭到失败。
新罗夺取洛江流域,对日本大和国来说也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此地历来是日本输入大陆文化的要冲地。所以应百济要求, 于556 年、 562年大和国曾二次出兵攻打新罗,但均遭失败。〔12〕
由于新罗占有半岛中西部和中南部,使高句丽、百济都成为敌人,新罗处于孤立状态。因此,为了获取国际支援,从公元6 世纪中期开始,新罗便独立自主地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图争取中国南北两个王朝的支持。真兴王(公元540-576)25年,新罗首先遣使向中国北朝北齐朝贡,为此,翌年北齐武成皇帝下诏将其封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而中国南朝南陈得知此事后,也破例主动向新罗派使赠送佛经一千工百余卷。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日本大和国的武力介入,固然使朝鲜三国争半变得更为激化,复杂化。然而,大和国朝廷却以对百济的接连不断的军事援助为代价,直接通过百济朝庭,获取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迅速促进了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
早在日本列岛尚处于原始共同体末期时起,中国大陆先进文明已经通守朝鲜半岛农业居民即“渡来人”的集团移民,在日本传播、开花了的。由于成千上万的朝鲜半岛“渡来人”在日本列岛上进行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从公元前1、2世纪起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便迅速地扩大到日本列岛的广大地区,从而使日本列岛由原始采集经济一跃而入农耕社会,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社会,进而开始迈入东北亚文化圈。
从公元4世纪中期起, 随着日本社会进入统一王国—大和政权时代起,大和朝廷便向集中统管对外事务,以国家间的外交途径,由百济朝廷引进各类技工,尤其是对大和国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制铁技术工匠和儒教、佛教大师及杰出的政治家。
据日本古文献记载,古代日本最早的铁器生产是由百济朝廷选派的百济工匠承担的。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应神天皇纪记述,公元4世纪末,百济朝廷应大和国应神天皇的“如有贤人, 则“贡”上的要求,便向大和国派出名谓卓素的“韩铁”技术工匠。此古书中提到的“韩铁”乃是指由百济渡来的铁匠,在古代日语中有称“踏鞴”词语。“踏鞴”的古日语音是dadala,意为制铁,而“踏鞴”的语源来自古代朝鲜南部“多多罗”国的国名,朝语读为dadala。可见,在日本列岛上的制铁生产是由来自朝鲜的渡来人开创的。
作为古代东北亚文化圈精神支柱的儒教,最早也是由百济朝庭派出的王仁博士带入日本的。公元5世纪中期,应日本大和国王的请求, 百济王向大和朝庭“贡上”名叫和迩(王仁)吉师的儒学者,并随同此人一起“贡上”《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卷。〔13〕日本另一部早期古书《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五、十六年条中亦有同样记载。如应神天皇同由百济派来担任太子菟道稚郎子学问导师的阿直伎交谈时,“天皇问阿伎日,如胜汝博士亦有。对日,有王仁者,是秀也。于是天皇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徵王仁也。”日本国形成之初即大和王权初期(公元5世纪初), 王仁的后裔担任大和朝廷的文书、外交官,为儒教的传播和日本早期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公元6世纪后,百济朝庭仍陆续向大和国选送段杨尔、高安茂等大批五经博士。这些百济渡来学者大多数在大和宫廷讲授儒教经典,以使儒学在日本更为深入传播。
佛教也是公元538年“百济圣明王、 更名圣王遣西部姬氏达率怒斯致等”至大和国朝廷“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盖若干、经论若干卷”开始传入日本。随着佛教的东移,大批朝鲜半岛佛僧渡入日本列岛。于是,按着百济渡来佛僧的建议和设计,大和朝庭便聘用朝鲜渡来工匠,建造了日本古代史上最早的佛教寺庙。如有名的法兴寺便是百济佛僧、寺工、瓦博士、画工建成的。又如建筑艺术上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东大寺和安置于寺仙的大佛,也是主要依靠百济渡来人建造的。另外,涂于寺庙内大佛的大量黄金,又是当时任大和国陆奥守的百济王敬福献上的。〔14〕
自6世纪中期至7世纪中期的一百年间是古代日本统一国家最终形成日期。这一百年间,在大和朝庭中掌握实权的是苏氏家族的四代人即苏我稻目、苏我马子、苏我虾夷、苏我入鹿,这四代人独揽国家大权,极力推行集权政治,为日本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苏我家族也是百济渡来人氏族,这一点已被日本史学界多数学者经考证断定〔15〕。
为了确保大和朝廷的物质基础,历代苏我氏便统率朝鲜半岛渡来人集团,大力经营王室庄院屯仓。在屯仓经营中,苏我氏曾试图将屯仓的土地和农民编入户籍和田籍。而首次制定户田籍,以法治农的是朝鲜渡来人胆津。此举可谓日本律令制形成史止的第一次尝试。〔16〕据《日本书纪》雄略天皇纪和钦明天皇纪记载,从5世纪中期起, 大和朝庭通过百济王室征来大批新的技术工匠,日本史书称之为“今来才伎”。日本大和朝庭将他们组成陶部、画部、锦部、金作部、衣缝部等一系列技术集团从事生产。这些王室部民和屯仓便成为大和政权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作为日本早期统一王国经济体制和主要物质基础的部民制,是5 世纪以后以谷部、肉部、马部、刀部、药部等组成的百济内官制为原型建立起来的。
以上记述表明,后进的古代日本所以能够较迅束加入统一的文化圈,赶上周边先进国,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积极大胆地介入朝鲜半岛内政为途径,国家政权直接把管文化引进,尤其是从朝鲜半岛征用大批技工和各类文人,以大大缩短文化传播和移植的时间。
注释:
〔1〕《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小兽林王纪》。
〔2〕同上。
〔3〕《三国史记·新罗本经、奈勿王纪》。
〔4〕《晋书·简文帝纪、咸安二条》、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近肖古王纪》。
〔5〕《日本书记·神攻皇后纪》第47、49年。
〔6〕《宋书·高句丽传、百济传》。
〔7〕《日本书纪·应神天皇纪》。
〔8〕《北齐书·后主纪》。
〔9〕《北齐书·文宣帝纪》。
〔10〕《日本历史讲座》第202页(日文)。
〔11〕《宋书·夷蛮传倭国条》。
〔12〕《日本书纪·钦明天皇纪》。
〔13〕《古事记·应神天皇纪》。
〔14〕《日本文化与朝鲜》第一集(日文),新人物往来社出版。
〔15〕门胁祯二著:《关于苏我氏出身》,见《见日本与朝鲜文化》第一集,新人物往来社出版,第79-91页(日文)。
〔16〕《日本书记·钦明天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