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一次有益的尝试——尼翁会议述评
高自省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11期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郑州)1995年05期第90-96页
【作者简介】高自省,1954年生,河南鹤壁教育学院讲师
尼翁会议是1937年9月10日至14日英、法、苏等九国在瑞士小城尼翁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当时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的海盗行径进行制裁。由于与会各国的合作精神和强硬态度,使这次会议基本获得成功。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建立集体安全的一次有益尝试,对3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德、意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但为什么在1937年间它们在尼翁会议上却要联合包括社会主义苏联在内的力量来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海盗行径进行制裁呢?在国外,有人认为:尼翁会议仅“是一个偶然事件”①。但历史证明,尼翁会议是当时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尼翁会议是英国帝国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30年代中叶,由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地位不断加强,直接威胁了地中海航道的安全,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上的利益。于是,英意双方在地中海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斗争。意埃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又在多德卡斯群岛设置要塞,并宣称要打破地中海上的力量均势②。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使地中海上的局势更趋复杂和紧张。墨索里尼说:“意大利是地中海中的一个岛……如果说地中海对于其他国家是一条通道,那么对我们则是生命。”③英国则反驳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说明我们的利益。”“我们申明,在这些水域(指地中海——引者注)的自由通航,对英联邦各国也是有名符其实的重大利害关系的。”④为了加强在地中海上的力量,英国决定“毫不拖延继续把塞浦路斯发展成一个新的海空军基地”⑤。随着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武装干涉的不断加强,英国在地中海西部及直布罗陀海峡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特别害怕德意夺取距直布罗陀海峡只有250哩的巴利阿群岛并在此建立军事基地。为此,1937年1月2日,英意签订了地中海协定。在这个所谓“君子协定”中,双方除了“保证”在地中海地区尊重相互的权力和利益外,还特别强调双方“无意变更或期待变更地中海区域内关于国家领土主权方面的现状”⑥。但协定签订仅两天后,意大利法西斯就派遣大批军队进入西班牙,使“君子协定”遭到破产⑦。
尼翁会议前,由于英国拒绝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再加上德、意对西班牙武装干涉的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地中海上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墨索里尼多次在电台和报刊上叫嚣:“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业绩。”⑧意大利法西斯威胁英国:“如果墨索里尼的所谓不满没有得到平息”,那么就“不止是报界的运动了”⑨。在这期间,意大利法西斯以英国准备进攻意大利为借口,积极在地中海沿岸部署军队和进行军事演习。到1937年8月,意大利法西斯仅在利比亚的驻军就达六万人,其中四万人是摩托化部队⑩;扬言对英国要“先下手为强”(11)。
在意大利的强硬攻势面前,英国总是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直到1937年7月,英国首相张伯伦还写了一封“调子十分友好”的私人函件给墨索里尼,“表示愿意进行会谈”(12)。英国的妥协退让被意大利看成是软弱可欺。于是,地中海上就出现了英、法、苏等国商船被意大利潜艇袭击的海盗行为。意大利法西斯妄图以此迫使英国作出更大的让步,断绝西班牙共和国与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从而尽快结束西班牙内战,控制西班牙这个地中海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1937年8月,意大利向本国潜艇发布命令,攻击驶往西班牙政府控制的港口的任何国籍的油船。8月10日,英国油船“英国下士”号在西班牙海岸附近遭到袭击。于是,英国根据自己掌握的确凿证据向意大利提出警告,意大利竭力推卸责任,企图混水摸鱼。此后几天中,其他国家的船只也都先后遭到潜水艇的袭击。这时,英国政府连忙发表声明:“如有潜艇不发出警告便袭击任何英国商船,英国军舰有权对该潜艇进行还击。”(13)接着,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保护海上运输的措施。但英法各自的单独行动并没有奏效。到8月底,各国商船在地中海上遭到袭击的次数仍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终于被迫对意大利采取更为强硬的抵御方策”(14),英法开始商谈共同对付这种海盗行径的办法。
当时,促使英国对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斗争采取强硬态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是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英国在对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的争夺中不得不采取更积极的态度。1937年的经济危机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日本已经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已把它们的经济转向战时轨道、其余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大都开始按战时规范来改造自己的经济的时候爆发的。因此,英国垄断资本借以摆脱危机的资源和方法要比前一次经济危机期间更少。这样,地中海这个通向中近东、印度洋沿岸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咽喉要道作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比平常更加显得重要。当然,它也就更加不能容忍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1937年7月19日的议会发言中“重申了我们捍卫我们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反复强调“地中海是我们的交通干线”,声明“任何大国均不应独占红海东岸”,更不允许独占地中海(15)。
其次,尼翁会议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作用的结果。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揭穿了法西斯的实质,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各国共产党和各进步组织推动下,世界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斗争。1936年1月,法国“人民阵线”公布了自己的纲领,在对外政策方面呼吁与苏联及其他一切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联合,“建立集体安全制度”(16)。“人民阵线”在4月和5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组织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人民阵线”政府。1937年6月,社会党领袖勃鲁诺辞职,由右派激进党人沙丹组织政府。他慑于广大群众的巨大压力和法西斯的战争威胁,不得不一再发誓效忠于“人民阵线”的纲领(17)。因此,当时的法国政府在尼翁会议召开前后一直扮演着比较激进的角色。首先提议召开尼翁会议的是法国,坚持邀请苏联参加会议的也是法国。
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不但严重地打击了英法在地中海的利益,也严重阻碍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支持。从1936年10月到1937年7月间,法西斯舰队共拦阻苏联援助西班牙船只96艘,其中击沉3艘。1937年8月以后,苏联由黑海港口运往西班牙的技术装备大大减少(18)。因此,给地中海上的法西斯海盗行径以有力的打击,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个共同愿望和要求。
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还严重威胁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据统计,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在地中海上共击沉船只53艘,俘获了总排水量达65万吨的348艘船只,此外还拦阻了近千艘船只(19)。这些船只当然包括属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船只。因此,在尼翁会议期间和会议以后,它们也都能够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这也是尼翁会议之所以能够获得基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社会主义苏联的参加,使得尼翁会议的反法西斯性质和作用大大加强了。起初,英国企图将这次会议作为双方会谈、和平解决英意在地中海上争端的“良好开端”。所以,英国明知地中海上的一系列海盗行径都是意大利法西斯干的,并曾向意大利提出过抗议,但它仍准备打着同“不明国籍的”“汪洋大盗”作斗争的旗号,拉德、意法西斯来一起参加会议。为此,英、法不但向德、意发出了邀请,还把会议地点由日内瓦改在邻近的一个小城尼翁(20)。1937年9月6日,即英法向各国发出邀请的第二天,苏联向意大利发出照会,对意大利潜水艇击沉苏联船只“季米良采夫”号和“布拉哥耶夫”号提出强烈抗议,并以确凿的材料证明这两艘船只的确是被意大利潜水艇击沉的(21)。这样,“蒙面汪洋大盗”的面纱被撕下,即将召开的尼翁会议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意大利法西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便拒绝了英、法的邀请。苏联的照会为英、法对德、意作的妥协和让步造成困难,从而促进了尼翁会议参加国对意大利法西斯采取强硬方针。
二
如前所述,1937年的尼翁会议是由深刻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在会议整个进程中打上各自的烙印。
1937年8月底,法国政府向英国政府发出照会,建议英法合作筹备一次在日内瓦举行的地中海国家会议,共同研究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的最好办法。英国接受了法国的建议,并于9月2日召开大臣会议,具体研究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问题。在英国大臣会议召开前夕,传来了英国驱逐舰“哈沃克”号遭到潜水艇攻击,油船“伍德福德”号被鱼雷击沉,1人死亡、6人受伤的消息。英国对此无比愤慨,促使其最后下定决心对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进行制裁。
9月2日以后,英、法迅速着手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当时,法国坚持排斥意大利、而让苏联参加会议,英国则坚持让德、意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参加。双方经过妥协,于9月5日向德、意及地中海沿岸其他国家:南斯拉夫、希腊、埃及、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国家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均发出了会议邀请,并最后确定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由于苏联9月7日的强硬照会,9月9日意大利表示拒绝参加会议,并希望将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问题提交“不干涉”委员会解决,遭到英、法拒绝。9月10日上午,英、法代表在日内瓦给意大利发了一封急电,告知其会议正在准备着手进行工作。这实际上是最后通知意大利:不管它是否到会,会议都将按时召开。
9月10日下午,会议在距日内瓦24公里的小城尼翁开幕。除意大利和德国外,所有被邀请的国家都按期参加。英国代表艾登提议:由倡议召开会议国家的首席代表、法国外长德尔博斯担任会议主席。在会议开幕式上,德尔博斯致开幕辞,苏联等国代表作了发言。德尔博斯在开幕辞中表示了对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的义愤及同这种海盗行为作斗争的决心。他说:“我们不能听任当前在地中海存在的不安全状态继续下去,那样将会引起严重的危险。”(22)苏联代表李维诺夫在发言中谴责“一个欧洲国家的政府”进行有组织的海盗活动。他说:“所有的地中海国家一定会希望参加这个会议。除了那些认为自己已得到保证不会受到海盗袭击的国家,这或者因为他们自己就组织过海盗活动,或者因为他们同海盗们关系亲密无间。”(23)对李维诺夫的发言英国代表表示担心,说:“会议无疑是愿意将所有的情况通知德国和意大利的。”(24)
接着,会议将英、法预先拟定的计划草案告诉各国代表。在讨论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土耳其和苏联的联合巡逻问题上产生困难,使会议陷入僵局。9月11日上午的会议上,法国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的驱逐舰,以便在地中海上共同担负巡逻任务。由于法国的积极态度,会议对英、法原来的计划草案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修改:变英、法协助较小国家巡逻为较小国家帮助英法巡逻;英、法获得了巡逻海军的指挥权;保留请求苏联在爱琴海帮助巡逻的权力。修改过的计划虽然将苏联排斥在爱琴海巡逻之外,但为了顾全大局,苏联作了让步。会议于9月11日晚达成了全面协议。英国宣布愿意提供35艘驱逐舰,法国宣布愿意提供28艘驱逐舰,其他国家总共提供25艘驱逐舰。同时,会议发表了九国决定向巡逻人员发出的命令,授权他们开火打击任何袭击非西班牙船只的潜水艇,及其他在地中海上活动的潜水艇。
9月12日,会议将达成的协议全文交给意大利,想在协定正式签订之前征得意大利同意。到9月14日,意大利方面仍没有任何表示,与会各国代表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当天,各国代表便在协定上签了字,会议到此结束。
9月14日在尼翁最后签署的协定除前言外共分九款。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谴责法西斯潜水艇在地中海上袭击商船,“构成违反最基本人道原则的行为,应恰当地以海盗行为来对待。”第二,缔约各国决定对这种海盗行径采取集体行动,给予严惩。但“协定”拒绝给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船只以保证。在尼翁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坚持西班牙共和国的船只也应在保护之列,但遭到会议否决,理由是如果给西班牙的船只以保证,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第三,对各国在地中海上的巡逻区域作了规定。但协议又规定“除第勒尼安海的监视须另作特殊规定”,给意大利保留了巡逻的区域,为以后将意大利拉入尼翁协定创造了条件。第四,缔约各国同意不派遣本国潜水艇在地中海上活动(除非有一只水面船只陪同)。这一规定是实施尼翁协定的一个重要保证,它使得意大利法西斯失去任何混水摸鱼的机会(25)。
此外,当时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各国船只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尼翁会议筹备期间,英、法曾商定会议首先集中精力解决潜水艇袭击船只的问题;关于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船只的问题,则到以后国联大会开会时再研究。在1937年9月间的“国联”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尼翁会议的各国代表就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船只问题交换了意见,于9月17日签订了“尼翁”协定的补充协定。该补充协定作为尼翁协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尼翁协定的原则规定了对袭击船只的水面舰艇和飞机的制裁措施(26)。
三
参加尼翁会议各国的合作态度及会议采取的一系列集体安全措施,使尼翁会议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首先,尼翁会议暂时遏制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尼翁会议以后,英、法在其他地中海、黑海国家的协助下,在地中海各主航道上进行巡逻。地中海上的所谓海盗潜水艇袭击船只的事件不再发生了。1937年10月15日,即《协定》签订一个月后,艾登在群众集会上曾宣布:“会议通过的措施证明是有效的,在公海的海盗行为停止了。”(27)
尼翁会议召开之前,意大利认为没有它的参加,会议注定要失败。尼翁协定的签订使意大利法西斯“十分惊讶、怀疑和愤慨”(28)。墨索里尼“在最初24小时内不知说什么是好”(29)。“意国当局对于地中海协定(指尼翁协定——引者)的愤慨以及意国报纸的恶毒评论,正是墨索里尼遭受了打击后抑制不住愤怒的表示。”(30)起初,意大利提出修改“协定”,但遭到拒绝。德尔博斯坚持意大利方面“不能提出什么要求”(31)。到1937年9月底,根据尼翁协定的规定,意大利才分到了巡逻任务,参加了尼翁协定。尼翁协定打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凶焰,以至于在1937年9月间的国联会议上,没有一个国家赞成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
这种局势使得意大利法西斯惶惶不安。尼翁协定生效仅两天后,意大利政府向法国作出保证:不再向西班牙派遣军队,接着又向英国作出同样的保证(32)。1937年10月,意大利驻英国大使格兰迪通知“不干涉”委员会说,他已授权接受英、法等国提出的关于从西班牙撤退外国军队的建议(33)。面对尼翁会议后的这种局势,德国也建议意大利:“凡同西班牙冲突有关的措施都要谨慎对待。”意大利表示接受,保证以后“将更加慎重”(34)。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尼翁会议“是一年来英、法各国对于西班牙战事的处置中一个值得赞助的事件,因为它使德、意向西班牙公开运输军火与军队的行动更加困难了”(35)。尼翁会议“无疑地对于侵略狂的意大利是一个重大打击。消灭了墨索里尼在地中海上的凶焰”(36)。
其次,尼翁会议在当时也增强了英、法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英、法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合作。
自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由于英国继续推行对欧洲大陆传统的“均衡”政策,法国也置英国利益于不顾来保全自己在欧洲的地位,两国始终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1933年2月,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抛出“麦克唐纳计划”,其目的是以裁减法国陆军来满足叫嚣“军备平等”的希特勒的要求。1935年3月,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关于建立一支50万人军队的方案,这意味着德国将拥有比法国更为强大的武装部队。而英国实际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1935年6月,英国背着法国与德国共同破坏凡尔赛协定,签定了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拥有与法国相等的舰队。如果说在怂恿德国方面英国一马当先的话,那么,在地中海上怂恿意大利方面法国则是走在前面的。1935年1月,赖伐尔与墨索里尼签订了关于合作和消除争端的协定,使意大利在地中海及红海沿岸的势力得到加强。意埃战争爆发后,法国则“不做任何损害现存法意关系或使法意关系疏远的事”(37)。只是迫于英国的压力法国才参加了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制裁活动。赖伐尔承认:“我把这个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指墨索里尼——引者)了。”并说:“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38)法国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地中海——红海这一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拯救了法国”,却损害了英国的切身利益。艾登在评论这一时期时认为:“自从30年前结为‘协约国’以来,英法关系没有比目前更糟了。”“我们已离心离德,互相攻击起来了。”(39)德、意法西斯正是利用这种局势在准备世界战争的过程中步步得手,使英、法在国际事务中的信誉日益低落,并对两国本身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1936年1月,继霍尔后艾登任外交大臣,英法关系开始有了某些改善。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能够采取基本一致的立场。例如,在英、法共同促使德、意法西斯“确实”履行“不干涉”协定,不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特别是最后在对付地中海上的所谓“海盗”问题上,双方在尼翁会议期间采取了合作和对意大利的强硬态度,以至当时人们感到,好象“英国当局终于醒悟到对意妥协让步之失策了”(40)。尼翁会议闭幕后,英、法海军参谋部继续保持联系,双方商定在尼翁协定有效期内,两国军队能够访问对方的港口,在彼此的领土上飞行或着陆,而不需经事先通知和例行的外交许可(41)。至此,英、法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在反对德、意法西斯的合作方面达到了高峰。正像艾登所说:“它(指尼翁会议——引者)已经鼓励了法国人和我们自己,去同心协力处理我们非常艰巨的工作。”(42)
尼翁会议以后,“80舰英、法驱逐舰再加上强有力的大队飞机,在地中海巡逻的壮观,无疑使欧洲的舆论发生了一种深刻的印象”(43)。“大大提高了我们(指英法——引者)在各国中的威信,……有助于我们重振国威。”(44)当时,英、法的合作不能不是德、意法西斯在准备世界战争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这方面,丘吉尔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尼翁会议“证明英法的联合势力,如果表现时具有信心和准备不辞使用武力,对于独裁者的心理和政策可以发生何等强烈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诚然不能说这种政策一定可以阻止战争发生,也许它可以很容易使战争延迟发生。事实证明: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绥靖政策’,只鼓励了侵略,和增加了独裁者对他们本国人民的权威,而另一方面,每当西方国家有任何兵来将挡的强硬表示,紧张了的时局立刻缓和化。”(45)
此外,尼翁会议由于是在德、意法西斯拒绝到会的情况下,由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功的,法西斯是会议的矛头所向。这样,尼翁会议就为这个时期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可能的进一步的接近、从而实现集体安全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因为当时德、日法西斯已经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法西斯也正在准备加入。它们在“对付苏联威胁”的口号下进行着发动世界大战的最后准备工作。尼翁会议向人们表明:法西斯不但是苏联的敌人,也是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的敌人,是整个人类的公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是整个先进和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虽然后来英、法没能循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但在当时,由于尼翁会议的成功,的确出现了可以作为西方民主国家与苏联合作,对法西斯采取强硬政策,从而阻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起点。基于此,当时人们有理由认为:尼翁会议“不能不是西欧政局的转机”(46)。
尼翁会议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不能否认英、法的帝国主义目的使尼翁会议具有不彻底性。这些不彻底性直接限制了尼翁会议在当时有可能产生的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是造成地中海上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地中海上所谓的“海盗”问题的根本原因。英、法实行的“不干涉”政策,怂恿了德、意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在尼翁会议期间,英、法的立场并没有跳出“不干涉”的圈子,“对意大利还存在着‘可以和平合作’的幻想”(47)。例如:英、法拒绝西班牙共和国——地中海沿岸的一个重要国家的合法政府参加会议,拒绝给他们的船只以保证。英、法(主要是英)还作了种种准备,试图让意大利参加尼翁会议和将意拉入尼翁协定,如更改开会地点,为意划留巡逻区域等。这就使尼翁会议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法西斯对地中海航行船只的威胁,更“不能制止墨索里尼的战争,还不能澄清笼罩着地中海的黑漫漫的战云”(48)。至于尼翁会议以后不久,英、法不但没有沿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相反却极力全面推行对德、意的“绥靖”政策,更使得尼翁会议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丧失殆尽。
1938年初,主张集体安全与合作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张伯伦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由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得力助手哈里法克斯接任外交大臣。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魁首达拉第也于4月上台。4月16日英意签订协定。英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及其在西班牙的“特殊利益”。英国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使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立场。这标志着英、法在地中海问题上对意大利的彻底妥协。到此,尼翁协定就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步步退让,使自己丧失了盟友,丧失了战略要地,丧失了阻止德、意走向世界战争的一切机会,最后,不得不自食其果。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注释:
①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33页。
②③④⑤⑦ 参见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20、425、422、422、433页。
⑥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20页。
⑧⑨⑩(11)(12)(13)(15) 艾登:前引书,第448、449、452、449-450、452、457、449页。
(14) 徐冰:《地中海——又一新的火药库》、见《〈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16) 参见《世界现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8页。
(17)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译本,第460页。
(18)(19) 参见〔苏〕F·A·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84-85页。
(20) 因为德国已退出国联,国联未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日内瓦是国联总部所在地,故德、意都不会到日内瓦开会。
(21) 参见〔苏〕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中译本,第403页。
(22)(23)(24) 艾登:前引书,第465、466、466页。
(25)(26) 《国际条约集》(1934-1944),第149-154页。
(27)(28)(29)(31)(32)(33) 艾登:前引书,第473、468、469、470、474、474页。
(30)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34) 〔苏〕F·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42页。
(35)(36)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7期,第2、2页。
(37)(39)(41)(44) 艾登:前引书,第233、317、469、468页。
(38) 〔苏〕列·库达科夫:前引书,第381页。
(40)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42)(43)(45) 见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中译本,第180、181页。
(46)(47)(48)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18、18页。^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11期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郑州)1995年05期第90-96页
【作者简介】高自省,1954年生,河南鹤壁教育学院讲师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德、意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但为什么在1937年间它们在尼翁会议上却要联合包括社会主义苏联在内的力量来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海盗行径进行制裁呢?在国外,有人认为:尼翁会议仅“是一个偶然事件”①。但历史证明,尼翁会议是当时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尼翁会议是英国帝国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30年代中叶,由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地位不断加强,直接威胁了地中海航道的安全,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上的利益。于是,英意双方在地中海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斗争。意埃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又在多德卡斯群岛设置要塞,并宣称要打破地中海上的力量均势②。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使地中海上的局势更趋复杂和紧张。墨索里尼说:“意大利是地中海中的一个岛……如果说地中海对于其他国家是一条通道,那么对我们则是生命。”③英国则反驳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说明我们的利益。”“我们申明,在这些水域(指地中海——引者注)的自由通航,对英联邦各国也是有名符其实的重大利害关系的。”④为了加强在地中海上的力量,英国决定“毫不拖延继续把塞浦路斯发展成一个新的海空军基地”⑤。随着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武装干涉的不断加强,英国在地中海西部及直布罗陀海峡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特别害怕德意夺取距直布罗陀海峡只有250哩的巴利阿群岛并在此建立军事基地。为此,1937年1月2日,英意签订了地中海协定。在这个所谓“君子协定”中,双方除了“保证”在地中海地区尊重相互的权力和利益外,还特别强调双方“无意变更或期待变更地中海区域内关于国家领土主权方面的现状”⑥。但协定签订仅两天后,意大利法西斯就派遣大批军队进入西班牙,使“君子协定”遭到破产⑦。
尼翁会议前,由于英国拒绝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再加上德、意对西班牙武装干涉的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地中海上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墨索里尼多次在电台和报刊上叫嚣:“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业绩。”⑧意大利法西斯威胁英国:“如果墨索里尼的所谓不满没有得到平息”,那么就“不止是报界的运动了”⑨。在这期间,意大利法西斯以英国准备进攻意大利为借口,积极在地中海沿岸部署军队和进行军事演习。到1937年8月,意大利法西斯仅在利比亚的驻军就达六万人,其中四万人是摩托化部队⑩;扬言对英国要“先下手为强”(11)。
在意大利的强硬攻势面前,英国总是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直到1937年7月,英国首相张伯伦还写了一封“调子十分友好”的私人函件给墨索里尼,“表示愿意进行会谈”(12)。英国的妥协退让被意大利看成是软弱可欺。于是,地中海上就出现了英、法、苏等国商船被意大利潜艇袭击的海盗行为。意大利法西斯妄图以此迫使英国作出更大的让步,断绝西班牙共和国与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从而尽快结束西班牙内战,控制西班牙这个地中海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1937年8月,意大利向本国潜艇发布命令,攻击驶往西班牙政府控制的港口的任何国籍的油船。8月10日,英国油船“英国下士”号在西班牙海岸附近遭到袭击。于是,英国根据自己掌握的确凿证据向意大利提出警告,意大利竭力推卸责任,企图混水摸鱼。此后几天中,其他国家的船只也都先后遭到潜水艇的袭击。这时,英国政府连忙发表声明:“如有潜艇不发出警告便袭击任何英国商船,英国军舰有权对该潜艇进行还击。”(13)接着,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保护海上运输的措施。但英法各自的单独行动并没有奏效。到8月底,各国商船在地中海上遭到袭击的次数仍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终于被迫对意大利采取更为强硬的抵御方策”(14),英法开始商谈共同对付这种海盗行径的办法。
当时,促使英国对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斗争采取强硬态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是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英国在对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的争夺中不得不采取更积极的态度。1937年的经济危机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日本已经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已把它们的经济转向战时轨道、其余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大都开始按战时规范来改造自己的经济的时候爆发的。因此,英国垄断资本借以摆脱危机的资源和方法要比前一次经济危机期间更少。这样,地中海这个通向中近东、印度洋沿岸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咽喉要道作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比平常更加显得重要。当然,它也就更加不能容忍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1937年7月19日的议会发言中“重申了我们捍卫我们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反复强调“地中海是我们的交通干线”,声明“任何大国均不应独占红海东岸”,更不允许独占地中海(15)。
其次,尼翁会议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作用的结果。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揭穿了法西斯的实质,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各国共产党和各进步组织推动下,世界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斗争。1936年1月,法国“人民阵线”公布了自己的纲领,在对外政策方面呼吁与苏联及其他一切受法西斯威胁的国家联合,“建立集体安全制度”(16)。“人民阵线”在4月和5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组织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人民阵线”政府。1937年6月,社会党领袖勃鲁诺辞职,由右派激进党人沙丹组织政府。他慑于广大群众的巨大压力和法西斯的战争威胁,不得不一再发誓效忠于“人民阵线”的纲领(17)。因此,当时的法国政府在尼翁会议召开前后一直扮演着比较激进的角色。首先提议召开尼翁会议的是法国,坚持邀请苏联参加会议的也是法国。
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不但严重地打击了英法在地中海的利益,也严重阻碍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支持。从1936年10月到1937年7月间,法西斯舰队共拦阻苏联援助西班牙船只96艘,其中击沉3艘。1937年8月以后,苏联由黑海港口运往西班牙的技术装备大大减少(18)。因此,给地中海上的法西斯海盗行径以有力的打击,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个共同愿望和要求。
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径,还严重威胁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据统计,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在地中海上共击沉船只53艘,俘获了总排水量达65万吨的348艘船只,此外还拦阻了近千艘船只(19)。这些船只当然包括属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船只。因此,在尼翁会议期间和会议以后,它们也都能够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这也是尼翁会议之所以能够获得基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社会主义苏联的参加,使得尼翁会议的反法西斯性质和作用大大加强了。起初,英国企图将这次会议作为双方会谈、和平解决英意在地中海上争端的“良好开端”。所以,英国明知地中海上的一系列海盗行径都是意大利法西斯干的,并曾向意大利提出过抗议,但它仍准备打着同“不明国籍的”“汪洋大盗”作斗争的旗号,拉德、意法西斯来一起参加会议。为此,英、法不但向德、意发出了邀请,还把会议地点由日内瓦改在邻近的一个小城尼翁(20)。1937年9月6日,即英法向各国发出邀请的第二天,苏联向意大利发出照会,对意大利潜水艇击沉苏联船只“季米良采夫”号和“布拉哥耶夫”号提出强烈抗议,并以确凿的材料证明这两艘船只的确是被意大利潜水艇击沉的(21)。这样,“蒙面汪洋大盗”的面纱被撕下,即将召开的尼翁会议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意大利法西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便拒绝了英、法的邀请。苏联的照会为英、法对德、意作的妥协和让步造成困难,从而促进了尼翁会议参加国对意大利法西斯采取强硬方针。
二
如前所述,1937年的尼翁会议是由深刻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在会议整个进程中打上各自的烙印。
1937年8月底,法国政府向英国政府发出照会,建议英法合作筹备一次在日内瓦举行的地中海国家会议,共同研究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的最好办法。英国接受了法国的建议,并于9月2日召开大臣会议,具体研究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问题。在英国大臣会议召开前夕,传来了英国驱逐舰“哈沃克”号遭到潜水艇攻击,油船“伍德福德”号被鱼雷击沉,1人死亡、6人受伤的消息。英国对此无比愤慨,促使其最后下定决心对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进行制裁。
9月2日以后,英、法迅速着手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当时,法国坚持排斥意大利、而让苏联参加会议,英国则坚持让德、意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参加。双方经过妥协,于9月5日向德、意及地中海沿岸其他国家:南斯拉夫、希腊、埃及、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国家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均发出了会议邀请,并最后确定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由于苏联9月7日的强硬照会,9月9日意大利表示拒绝参加会议,并希望将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问题提交“不干涉”委员会解决,遭到英、法拒绝。9月10日上午,英、法代表在日内瓦给意大利发了一封急电,告知其会议正在准备着手进行工作。这实际上是最后通知意大利:不管它是否到会,会议都将按时召开。
9月10日下午,会议在距日内瓦24公里的小城尼翁开幕。除意大利和德国外,所有被邀请的国家都按期参加。英国代表艾登提议:由倡议召开会议国家的首席代表、法国外长德尔博斯担任会议主席。在会议开幕式上,德尔博斯致开幕辞,苏联等国代表作了发言。德尔博斯在开幕辞中表示了对地中海上的海盗行为的义愤及同这种海盗行为作斗争的决心。他说:“我们不能听任当前在地中海存在的不安全状态继续下去,那样将会引起严重的危险。”(22)苏联代表李维诺夫在发言中谴责“一个欧洲国家的政府”进行有组织的海盗活动。他说:“所有的地中海国家一定会希望参加这个会议。除了那些认为自己已得到保证不会受到海盗袭击的国家,这或者因为他们自己就组织过海盗活动,或者因为他们同海盗们关系亲密无间。”(23)对李维诺夫的发言英国代表表示担心,说:“会议无疑是愿意将所有的情况通知德国和意大利的。”(24)
接着,会议将英、法预先拟定的计划草案告诉各国代表。在讨论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土耳其和苏联的联合巡逻问题上产生困难,使会议陷入僵局。9月11日上午的会议上,法国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的驱逐舰,以便在地中海上共同担负巡逻任务。由于法国的积极态度,会议对英、法原来的计划草案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修改:变英、法协助较小国家巡逻为较小国家帮助英法巡逻;英、法获得了巡逻海军的指挥权;保留请求苏联在爱琴海帮助巡逻的权力。修改过的计划虽然将苏联排斥在爱琴海巡逻之外,但为了顾全大局,苏联作了让步。会议于9月11日晚达成了全面协议。英国宣布愿意提供35艘驱逐舰,法国宣布愿意提供28艘驱逐舰,其他国家总共提供25艘驱逐舰。同时,会议发表了九国决定向巡逻人员发出的命令,授权他们开火打击任何袭击非西班牙船只的潜水艇,及其他在地中海上活动的潜水艇。
9月12日,会议将达成的协议全文交给意大利,想在协定正式签订之前征得意大利同意。到9月14日,意大利方面仍没有任何表示,与会各国代表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当天,各国代表便在协定上签了字,会议到此结束。
9月14日在尼翁最后签署的协定除前言外共分九款。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谴责法西斯潜水艇在地中海上袭击商船,“构成违反最基本人道原则的行为,应恰当地以海盗行为来对待。”第二,缔约各国决定对这种海盗行径采取集体行动,给予严惩。但“协定”拒绝给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船只以保证。在尼翁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坚持西班牙共和国的船只也应在保护之列,但遭到会议否决,理由是如果给西班牙的船只以保证,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第三,对各国在地中海上的巡逻区域作了规定。但协议又规定“除第勒尼安海的监视须另作特殊规定”,给意大利保留了巡逻的区域,为以后将意大利拉入尼翁协定创造了条件。第四,缔约各国同意不派遣本国潜水艇在地中海上活动(除非有一只水面船只陪同)。这一规定是实施尼翁协定的一个重要保证,它使得意大利法西斯失去任何混水摸鱼的机会(25)。
此外,当时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各国船只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尼翁会议筹备期间,英、法曾商定会议首先集中精力解决潜水艇袭击船只的问题;关于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船只的问题,则到以后国联大会开会时再研究。在1937年9月间的“国联”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尼翁会议的各国代表就水面舰艇和飞机袭击船只问题交换了意见,于9月17日签订了“尼翁”协定的补充协定。该补充协定作为尼翁协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尼翁协定的原则规定了对袭击船只的水面舰艇和飞机的制裁措施(26)。
三
参加尼翁会议各国的合作态度及会议采取的一系列集体安全措施,使尼翁会议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首先,尼翁会议暂时遏制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尼翁会议以后,英、法在其他地中海、黑海国家的协助下,在地中海各主航道上进行巡逻。地中海上的所谓海盗潜水艇袭击船只的事件不再发生了。1937年10月15日,即《协定》签订一个月后,艾登在群众集会上曾宣布:“会议通过的措施证明是有效的,在公海的海盗行为停止了。”(27)
尼翁会议召开之前,意大利认为没有它的参加,会议注定要失败。尼翁协定的签订使意大利法西斯“十分惊讶、怀疑和愤慨”(28)。墨索里尼“在最初24小时内不知说什么是好”(29)。“意国当局对于地中海协定(指尼翁协定——引者)的愤慨以及意国报纸的恶毒评论,正是墨索里尼遭受了打击后抑制不住愤怒的表示。”(30)起初,意大利提出修改“协定”,但遭到拒绝。德尔博斯坚持意大利方面“不能提出什么要求”(31)。到1937年9月底,根据尼翁协定的规定,意大利才分到了巡逻任务,参加了尼翁协定。尼翁协定打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凶焰,以至于在1937年9月间的国联会议上,没有一个国家赞成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
这种局势使得意大利法西斯惶惶不安。尼翁协定生效仅两天后,意大利政府向法国作出保证:不再向西班牙派遣军队,接着又向英国作出同样的保证(32)。1937年10月,意大利驻英国大使格兰迪通知“不干涉”委员会说,他已授权接受英、法等国提出的关于从西班牙撤退外国军队的建议(33)。面对尼翁会议后的这种局势,德国也建议意大利:“凡同西班牙冲突有关的措施都要谨慎对待。”意大利表示接受,保证以后“将更加慎重”(34)。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尼翁会议“是一年来英、法各国对于西班牙战事的处置中一个值得赞助的事件,因为它使德、意向西班牙公开运输军火与军队的行动更加困难了”(35)。尼翁会议“无疑地对于侵略狂的意大利是一个重大打击。消灭了墨索里尼在地中海上的凶焰”(36)。
其次,尼翁会议在当时也增强了英、法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英、法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合作。
自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由于英国继续推行对欧洲大陆传统的“均衡”政策,法国也置英国利益于不顾来保全自己在欧洲的地位,两国始终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1933年2月,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抛出“麦克唐纳计划”,其目的是以裁减法国陆军来满足叫嚣“军备平等”的希特勒的要求。1935年3月,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关于建立一支50万人军队的方案,这意味着德国将拥有比法国更为强大的武装部队。而英国实际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1935年6月,英国背着法国与德国共同破坏凡尔赛协定,签定了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拥有与法国相等的舰队。如果说在怂恿德国方面英国一马当先的话,那么,在地中海上怂恿意大利方面法国则是走在前面的。1935年1月,赖伐尔与墨索里尼签订了关于合作和消除争端的协定,使意大利在地中海及红海沿岸的势力得到加强。意埃战争爆发后,法国则“不做任何损害现存法意关系或使法意关系疏远的事”(37)。只是迫于英国的压力法国才参加了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制裁活动。赖伐尔承认:“我把这个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指墨索里尼——引者)了。”并说:“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38)法国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地中海——红海这一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拯救了法国”,却损害了英国的切身利益。艾登在评论这一时期时认为:“自从30年前结为‘协约国’以来,英法关系没有比目前更糟了。”“我们已离心离德,互相攻击起来了。”(39)德、意法西斯正是利用这种局势在准备世界战争的过程中步步得手,使英、法在国际事务中的信誉日益低落,并对两国本身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1936年1月,继霍尔后艾登任外交大臣,英法关系开始有了某些改善。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能够采取基本一致的立场。例如,在英、法共同促使德、意法西斯“确实”履行“不干涉”协定,不从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特别是最后在对付地中海上的所谓“海盗”问题上,双方在尼翁会议期间采取了合作和对意大利的强硬态度,以至当时人们感到,好象“英国当局终于醒悟到对意妥协让步之失策了”(40)。尼翁会议闭幕后,英、法海军参谋部继续保持联系,双方商定在尼翁协定有效期内,两国军队能够访问对方的港口,在彼此的领土上飞行或着陆,而不需经事先通知和例行的外交许可(41)。至此,英、法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在反对德、意法西斯的合作方面达到了高峰。正像艾登所说:“它(指尼翁会议——引者)已经鼓励了法国人和我们自己,去同心协力处理我们非常艰巨的工作。”(42)
尼翁会议以后,“80舰英、法驱逐舰再加上强有力的大队飞机,在地中海巡逻的壮观,无疑使欧洲的舆论发生了一种深刻的印象”(43)。“大大提高了我们(指英法——引者)在各国中的威信,……有助于我们重振国威。”(44)当时,英、法的合作不能不是德、意法西斯在准备世界战争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这方面,丘吉尔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尼翁会议“证明英法的联合势力,如果表现时具有信心和准备不辞使用武力,对于独裁者的心理和政策可以发生何等强烈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诚然不能说这种政策一定可以阻止战争发生,也许它可以很容易使战争延迟发生。事实证明: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绥靖政策’,只鼓励了侵略,和增加了独裁者对他们本国人民的权威,而另一方面,每当西方国家有任何兵来将挡的强硬表示,紧张了的时局立刻缓和化。”(45)
此外,尼翁会议由于是在德、意法西斯拒绝到会的情况下,由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功的,法西斯是会议的矛头所向。这样,尼翁会议就为这个时期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可能的进一步的接近、从而实现集体安全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因为当时德、日法西斯已经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法西斯也正在准备加入。它们在“对付苏联威胁”的口号下进行着发动世界大战的最后准备工作。尼翁会议向人们表明:法西斯不但是苏联的敌人,也是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的敌人,是整个人类的公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是整个先进和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虽然后来英、法没能循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但在当时,由于尼翁会议的成功,的确出现了可以作为西方民主国家与苏联合作,对法西斯采取强硬政策,从而阻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起点。基于此,当时人们有理由认为:尼翁会议“不能不是西欧政局的转机”(46)。
尼翁会议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不能否认英、法的帝国主义目的使尼翁会议具有不彻底性。这些不彻底性直接限制了尼翁会议在当时有可能产生的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是造成地中海上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地中海上所谓的“海盗”问题的根本原因。英、法实行的“不干涉”政策,怂恿了德、意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在尼翁会议期间,英、法的立场并没有跳出“不干涉”的圈子,“对意大利还存在着‘可以和平合作’的幻想”(47)。例如:英、法拒绝西班牙共和国——地中海沿岸的一个重要国家的合法政府参加会议,拒绝给他们的船只以保证。英、法(主要是英)还作了种种准备,试图让意大利参加尼翁会议和将意拉入尼翁协定,如更改开会地点,为意划留巡逻区域等。这就使尼翁会议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法西斯对地中海航行船只的威胁,更“不能制止墨索里尼的战争,还不能澄清笼罩着地中海的黑漫漫的战云”(48)。至于尼翁会议以后不久,英、法不但没有沿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相反却极力全面推行对德、意的“绥靖”政策,更使得尼翁会议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丧失殆尽。
1938年初,主张集体安全与合作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张伯伦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由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得力助手哈里法克斯接任外交大臣。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魁首达拉第也于4月上台。4月16日英意签订协定。英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及其在西班牙的“特殊利益”。英国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使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立场。这标志着英、法在地中海问题上对意大利的彻底妥协。到此,尼翁协定就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步步退让,使自己丧失了盟友,丧失了战略要地,丧失了阻止德、意走向世界战争的一切机会,最后,不得不自食其果。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注释:
①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33页。
②③④⑤⑦ 参见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20、425、422、422、433页。
⑥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20页。
⑧⑨⑩(11)(12)(13)(15) 艾登:前引书,第448、449、452、449-450、452、457、449页。
(14) 徐冰:《地中海——又一新的火药库》、见《〈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16) 参见《世界现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8页。
(17)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译本,第460页。
(18)(19) 参见〔苏〕F·A·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84-85页。
(20) 因为德国已退出国联,国联未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日内瓦是国联总部所在地,故德、意都不会到日内瓦开会。
(21) 参见〔苏〕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中译本,第403页。
(22)(23)(24) 艾登:前引书,第465、466、466页。
(25)(26) 《国际条约集》(1934-1944),第149-154页。
(27)(28)(29)(31)(32)(33) 艾登:前引书,第473、468、469、470、474、474页。
(30)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34) 〔苏〕F·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42页。
(35)(36)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7期,第2、2页。
(37)(39)(41)(44) 艾登:前引书,第233、317、469、468页。
(38) 〔苏〕列·库达科夫:前引书,第381页。
(40)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42)(43)(45) 见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中译本,第180、181页。
(46)(47)(48) 《〈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18、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