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论泰国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贡献
陈小二/陈宇锋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10期
【原文出处】《云南教育学院学报》(昆明)1995年04期第77-84页


      一、
    泰国有以自己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仅七百多年,而在中国史籍中,中南半岛上,汉代就有扶南、真腊、金邻几个古国。扶南,又作夫南、跋南,意为“山岳”。辖境约当今柬埔寨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扶南建国于公元一世纪。三国时(公元220年至280年),扶南国王范旃(zhan,同“毡”)遣使至吴,吴也派康泰、朱应出使其国,此后两国来往频繁。真腊,中国古籍称它为吉蔑,原是扶南北部属国。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中国唐朝时代),真腊的国势强大,吞并扶南,在中南半岛上称雄。金邻是在今泰国疆土上所成立的古国。北宋宋太宗时成书的《太平御览·异物志》中说,金邻一名金陈(邻与陈均义为地。金邻,是泰文译音,意为红土。今泰京曼谷尚有金邻路的街名,华人称为红土路,此乃金邻古国的遗名),该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则骑乘,死则取其牙齿。八世纪初,真腊分裂为陆真腊(北)和水真腊(南)两国。吴哥王朝时代(九至十五世纪)重新统一,定都吴哥,国势强威,文化昌荣,建造了著名的吴哥寺。后真腊国势逐渐衰微,吴哥王朝没落,中南半岛上出现许多小国。因真腊主要民族是吉蔑(即高棉)人,所以称为吉蔑或高棉。真腊一向和中国友好来往。真腊开始有华人足迹,可以从元朝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一书中得到证实。元贞元年(元1295年)周达观随元使赴真腊访问,至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回国,《真腊风土记》就是记载此行所见所闻。此书记载真腊于十三世纪时自称甘孛智,《明史·真腊传》则载此国于明万历(公元1573-1679)之后改称柬埔寨。其实二者乃同名异译。
    泰族发祥于中国西南的云南、四川等地,于唐宋间开始南迁(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即为泰族中的一支),逐渐沿着湄公河及怒江(在缅甸境内称萨尔温江),向湄南河流或移动。在泰族进入现在泰境之前,泰境之内已有过一些小古国。到了中国的宋朝时代,泰族在现今泰国的版图内建立了几个古国:八百媳妇国、暹国、罗斛(hu音胡)。八百媳妇国,位于今泰国北部。现清迈府的邻府南奔府,公元七世纪时有一位名叫占末旦维的猛族公主建立了哈利奔猜国,唐朝樊绰的《蛮书》中称它为女王国。约于那时开始,这一带一直是女王统治,公元1296年,清莱城的孟莱王并吞了女王国,建都于昌威(今清莱府内),后在今清迈建城并迁都于清迈城,称八百媳妇国,又叫兰那泰(兰那:意为百万稻田),有的史书上即称为清迈王国。这是公元十三世纪的古国。
    泰国北部与清迈王国为界的暹国,其故地在宋家洛一带,为泰族素可泰王朝所建(公元1238年——1438年),以素可泰(今宋家洛)为国都。
    罗斛国,又叫拉窝,故地在今泰国中部华富里一带。
    暹国与罗斛国都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元史·外夷传三·暹》记载:“暹国,当成宗元贞元年,进字金表,欲朝廷遗使至其国。”成宗元贞元年是公元1295年。罗斛国自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至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往来。
    公元1438年,素可泰皇朝被阿瑜他耶皇朝所灭,暹与罗斛两国合并,成为由阿瑜他耶皇朝统辖的“暹罗国”。“暹罗”这个叫法,在中国史籍中首见于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阿瑜他耶皇朝因建都于阿瑜他耶而得名。暹罗华人称此城为“大城”,所以也称阿瑜他耶皇朝为大城皇朝。
    在素可泰皇朝之前,在现在泰国的版图内就已经有华侨,罗斛国国都华富里已有华侨居住。华侨称自己的祖国为“唐山”,自称“唐人”。到宋代时,素可泰地区已有华侨。华侨到泰国,由陆路和海路入境。陆路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经缅甸进入泰国的夜柿,或由广西过安南(越南),再从安南渡湄公河到泰国。海路则多乘“红头船”从海上飘泊而至。有随商贸帆船,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春逢、素叻、洛坤、北大年进行贸易活动而留在泰国。
    素可泰皇朝建立时,正值中国元朝初期(元朝:公元1279-1368年)。元朝时是蒙古族统治中国,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飘流异国的人数大为增加,到东南亚谋生的华侨在元朝统治的89年中形成一个高潮。素可泰皇朝初期,旅居泰国的华侨人数也大为增加。素可泰皇朝第三位君主南甘杏(《元史》称他为敢木丁)在位时(公元1277-1317年),华侨很受南甘杏重视,甚至雇用华人充任某些职务。当时在泰国居住的外国侨民,有华人、缅甸人、印度人、吉蔑族人等,欧洲人尚未到泰国。在这些外国侨民中,华人的生产技术、手工工艺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这是华人在泰国谋生的有利条件。华人出国主要被环境所迫,谋求生存,而且都是劳动群众。这一点,与西方移民多属殖民主义侵略性质,殊然有别。
    南甘杏是泰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被谥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帝。他在位时,泰族国家已逐渐向中央集权过渡。他重视中泰关系,与元朝来往关系密切。于公元1292年、1295年、1300年和1314年先后数度 派使臣入贡中国。元朝朝廷曾先后分别赐鞍辔白马及金缕衣,让暹国来使带回。南甘杏在位期间,中国文物逐渐输入泰国,成为珍品。元朝曾应南甘杏的要求,派遣制造陶瓷器工匠到暹罗,在素可泰皇朝的古都宋家洛设窑制造陶瓷器,这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宋家洛陶瓷,现有当时遗物珍藏于泰国曼谷皇家田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宝。南甘杏还曾礼聘中国学者到素可泰,对设置官制、制定律令和发展农业、手工业方面进行谘询。
    14世纪中叶,阿瑜他耶皇朝时期,阿瑜他耶城是中南半岛上的大都城,人口约二十万左右。此时虽已有欧洲人到此,但华人在阿瑜他耶城有显著的地位:一、居住在阿瑜他耶城的华人数量相当多,他们在城中经营商贸,城内大马路两旁销售布匹绸缎、碗碟、猪肉、鱼类、禽类、糖果以及饮食业。二、城中建筑工匠、造船工匠、出海贸易的大帆船船员中、华人所占数量相当大,且系技术水平较高者。阿瑜他耶城的宫殿、佛庙等建筑、雕刻、绘画、漆金等技术,不少是华人工匠所操作。明朝航海家郑和(三保太监)自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在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其中他的船队曾两次访问暹罗;公元1408年访问阿瑜他耶城;公元1413年年访问泰南洛坤府(这一次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在阿瑜他耶城访问时,受到阿瑜他耶皇朝的优待和城内华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华侨尊称郑和为“三保太公”,并建“三保公寺”纪念,数百年香火不断。阿瑜他耶城中的外侨各有聚居处,而华侨则住于三蒲一带当日的市区地,以及后来所建的三保公寺一带。在这里,还创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所华文学堂,足见当时城中的华侨在经济活动中处于的重要地位。
    大城皇朝是泰国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皇朝,共416年。从素可泰皇朝至大城皇朝六百多年问,华人的足迹几乎已遍布现在泰国版图内七十二府。公元1767年,阿瑜他耶城被入侵的缅甸军队攻陷,阿瑜他耶皇朝灭亡,当时任哒府侯王的华裔郑信(其父郑镛,从广东澄海来到泰国)在泰国东部起义,招集中泰民众五千余人,令华侨造船并征用民船共三百艘,奋勇进攻被缅甸人占领的京城,收复京城之后,又把缅甸侵略军驱逐出泰境。因京城已被战争彻底破坏,皇宫只剩下一片废墟,郑信乃下令迁都到湄南河西岸离出海处不远的吞武里府,于公元1767年建立吞武里王朝。此后,郑信统一了泰国,泰国现今版图,是在吞武里王朝时基本奠定的。
    吞武里王朝建立时,以吞武里府为中心的湄南河东西两岸已聚居数量众多的华人。吞武里王朝历时十五年(公元1767-1782年),接着是节基皇朝。当节基皇朝决定建都曼谷时,建造皇宫所选中的地址,当时是一大片华人聚居区,乃由皇家划出一片种植果树的园林令华人迁移。这新划出的地方,后来发展成现在长达三公里的曼谷著名的唐人街——三聘街。当时曼谷的柴珍,也是华人密集的聚居区。节基皇朝因建都曼谷,故又称曼谷王朝。节基皇朝自公元1782年至今,已有三百一十多年。这三百多年中,华侨移居泰国有过几次高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志士和老百姓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因生活所逼纷纷背井离乡,飘泊海外寻求活路;1927年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革命志士的大规模迫害和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又迫使大批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流落海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又挑起内战,中国社会又一次大动荡,东南沿海更多百姓到海外谋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以及这十多年来的“出国热”,以上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数量相当的华人移居泰国。
    1928年以前,华侨到泰国定居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入境。一九二八年泰国节基皇朝七世皇访问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巴城,了解到荷兰人在荷属东印度设立移民局,对入境的华侨新客征收入口税,并对居留在荷属东印度的华侨每年征收人头税(所得税)。七世皇回到泰国后,就仿照此办法,设移民局,并对华侨新客征收入口税。据泰国有关部门及华文报界的估计,认为在泰华人(华侨及泰籍华人)共占泰国总人口约百分之十四。泰国现有总人口五千五百万,即有华人七百七十万。这个数字是绝对不会夸大的。据已故泰华资深老报人吴继岳(1905-1992)对于泰国华人的人数估计:“据最低估计,即从一七八二到一九三二这一百五十年间,以每年平均一万人算,一百五十年就有一百五十万人,加上华人来泰后在本地娶妻生子传孙,所以,第二次大战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泰国华侨已号称三百万人,那时泰国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万左右,平均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华人。”(《六十年海外见闻录》第205页,一九八三年香港南奥出版社出版)吴继岳还说泰国华商人数“起码五百万人以上”,“说一千万也不会夸张。”
    在这些华人中,绝大部分已成为泰籍公民。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公元1913年(佛历2456年)泰国六世皇颁布泰国第一份国籍法,规定凡在泰国出生者均被认为泰人,属于泰籍。二是銮披汶两度执政期间,对华侨实行“保留职业”等一系列限制,广大华人为了谋生纷纷改入泰籍。根据一九八八年泰国内务部公布:在泰国取得永久住权的中国籍侨民(即已发给持有随身证的华侨)为数仅有二十五万(见泰国一九九三年五月八日《星暹日报》)
    据1985年统计数字,在泰国总人口中,泰族占40%,老挝族(寮族或佬族)占35%,马来族占3.5%,高棉族占2%,还有克伦、苗、瑶、掸、僳僳等族与华人。这就是说,克伦、苗、瑶、掸、僳僳等族与华人共占总人口19.9%。
      二、
    泰国华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他们在整个泰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泰国境内的所有民族一道,为泰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泰国的城镇和大部分农村中,都有华人的存在。他们和泰国各民族的人民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在泰国各府的开发和经济建设中,华人和泰国各族人民一起洒下了自己的血汗。清末维新派、外交家、诗人黄遵宪(1848-1905,黄东梅县人)曾任清朝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他在诗中记述老一辈华侨在东南亚各地披荆折棘、开辟荒山野林的艰辛历程:“华人渡海初,无异凿空凿(比喻前途茫茫,此去凶吉未卜,犹如凿子没有途径目标地凿下去)。团焦始娲庐(团焦:圆形草屋。意为;才开始在象蜗牛的壳子一样的圆形草屋住下来),周防渐虎落(在草屋的周围都是荒山野林,要防备虎豹等猛兽的袭击),蓝缕启山林,丘墟变城郭。”这是对华人在当地艰辛开拓的真实写照。在泰华人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华人”。
    华人由于在泰国的艰辛劳动,勤俭拼搏,待人友善,成绩斐然,所以与泰国各族人民的感情很融洽,而且历代的泰国皇朝皇家贵族或官员都挑选一些在经济上有突出成就或有管理能力的华人,委以重任,成为经济或管理某一方面的首领人物。阿瑜他耶皇朝时期任哒府侯王的华商郑信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郑信在危难中挽救了泰国,成为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值得注意的是,郑信是作为暹罗(泰国)的华人起来保卫自己的祖国,他所建立的是暹罗(泰国)人的皇朝。现今,郑(信)皇的骑马铜像英姿勃发地屹立在吞武里府,让后世瞻仰。
    华人从中国带去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经验,对泰国的农业、手工业、商品和服务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华人许泗漳是泰国拉郎府的第一个拓荒者,也是泰国锡矿业开发的大功臣,曾被泰国现皇朝(节基皇朝)第四世皇拍钟告昭裕华任命为拉郎府府尹。泰国的橡胶种植业的创始人就是许泗漳的第六个儿子许心美,他亲自从马来亚引进橡胶种子,种植培育,传播栽培技术,开创了暹罗种植橡胶业的历史。许心美当过甲咪府府尹,因政绩优异,晋升为普吉省省长。当时董里城属普吉省管辖,许心美任内,在董里建府署、法庭、官员住宅,筑甘冬码头,设立邮局、建关卡、建医院,开辟全府公路,兴建学校,建筑佛寺,促进商业,大力推广种植橡胶,发展农业,整饬吏治,使董里的经济繁荣,农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突飞猛进。许心美虽识字不多,但能说八种语言,被誉为优秀的政治家、建筑家、农业家和商业家。他于公元1913年(佛历2456年)逝世,时年五十七。泰国政府于公元1950年铸造许心美铜像立于董里府之东郊,以纪念和表彰他对泰国的贡献。
    自素可泰皇朝开始,华人就在泰国的商贸方面起重要作用,从皇家和大臣贵族需要的中国货物,到市场的需要,以及对泰国境内各种土产等产品的推销,沟通有无,华人以其经营贸易的才能,对整个泰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八百多年来一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曼谷繁华的华人商业区是泰国经济繁荣的主要象征。
    华人在语言文化方面对泰国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泰语中,有大量的华语语汇。泰语数词中三、四、六、七、八、九、十,纯是华语潮语语音、泰语中的“一”作为单个数词时虽与华语语音不同,但读“十一”、“二十一”等数词时,则与华语潮语语音相同。泰语“二”的读音与华语“双”的读音近似。在泰语的生活用词中,华语语汇特别多,而且其中以潮州、海南、福建、广州等语为读音。据中泰文翻译专家研究,泰语从华语借用的词汇估计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见《星暹日报》,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从现存素可泰皇朝的碑铭可以证明,当时泰人曾经使用五种方法纪年(大历即公元、小历、佛历、十二生肖年纪、干支),其中十二生肖年纪和干支为华人纪年方法。直到现今,在泰国人民中,十二生肖年纪还普遍使用。
    中医中药在泰国普遍流行。在阿瑜他耶皇朝时代,最受尊敬的医师是中医,皇家的御医中有中医。泰医使用的药物中,有百分之三十是中药,而且也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治方法。
    节基皇朝时代开始,华文文学古典作品在泰国有很大影响,早在现皇朝一世皇柏佛陀约华在位的公元1802年,他就指示当时负责贸易和对外联系部的本隆大臣主持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翻译成泰文。一世皇很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笔,并认为书中的斗智艺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一部华文古典小说《西汉通俗演义》(明朝甄伟撰著)也由一世皇御令由内宫皇侄主持翻译泰文。这两部华文古典文学作品泰译本的问世,对泰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形成泰文的“三国文体”。《三国演义》被泰国皇朝列为军事将领学习战略战术的必读物,也被当作历史教科书和学生写作的范本。二世皇(柏佛陀律哈拉纳帕莱,公元1809—1824年在位)时御令翻译的华文文学作品有《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说岳全传》、《东汉通俗演义》、《封神榜》等。从三世皇到六世皇时期,又翻主译了大批华文小说和史学著作。这些作品的翻译,与在泰的华人分不开。泰华文化渊源之深,对泰文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
    在泰国华人的发展过程中,泰国政府执行使华人同化于泰人的政策,五世皇昭华朱拉隆功,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泰国劳动力需求大增,此时正值中国社会大动荡,华人移居泰国人数大为增加。五世皇对来泰华人采取优待政策,允许自由居住谋生,而且对华人中开办矿业、经营土产出口成绩突出者,常有鼓励。对著名华人企业主封爵赐衔,使其成为上层社会人物,其后裔成为泰人。这是一种使华人同化于泰人的政策。
    公元1913年,泰六世皇颁布泰国第一份国籍法,规定凡在泰国出生者均为泰籍,这是泰国政府实行同化政策的一个新举措。公元1816年,六世皇颁施民校条例,规定民校必须学习泰文,教育学生爱护泰国。当时华校林立,民校条例公布之后,华校自然必须依照条例规定设置泰文课程,减少华文授课时间。这是泰国政府对华文学校控制的开始。但此时泰国政府的同化政策仍然是比较温和的。
    1938年,銮披汶执政后,采取亲日排华策,强力推行同化政策。1948年至1957年,銮披汶再度执政,这一次他实行的是亲美排华政策,封闭所有泰国的华文中学和大多数华文小学,对继续开办的华文小学限华文授课时间,封闭所有进步的泰华报刊,提高随身证例费,对华人新移居泰国的人数大加限制,由每年一万人减至每年二百人。銮披汶政府之后的沙立政府和他侬政府均继续执行銮披汶的排华政策。
    数十年来,由于泰国政府实行温和的或强力的使华人同化于泰国人的政策,使泰国的华人绝大部分入了泰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关心海外华侨的切身利益,为了有利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赞成和鼓励居住在国外的华侨按自愿的原则选择加入居住国国籍。
    目前,在泰国十六家商业银行中,由华人开办的有八家,占泰国商业银行数的50%,其中最大的商业银行为华人所拥有。泰国现有的十五个主要财团中,六个属于华人,占40%,其中,泰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为华人所拥有。
    在现有泰国的商业贸中,由华人经营的占70%以上(有的泰国学者所写的文章说占80%)。
    在曼谷的六百万居民中,华人人数占三分之一,在曼谷的各行各业,包括政府机构中的政务人员和公务人员,都有华侨。一九九四年九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国现代人物辞典》,收集了现代泰国政务(包括政、党、军、警界)、闻人、文化教育、体育、金融、企业、科技、艺术各方面著名人物共654人,其中有华人姓氏者392个,占59.7%。这虽不能说是完整的反映了现状,但主要的著名人物基本上是收集了,由此可见华侨在现代泰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在泰国七十二府中的各个城镇,都有华商居民,他们在商贸活动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华人居民除了小部分人经营大型和中型企业外,百分之七十以上从事家庭式小型零售或批发商业式工业。也就是说,华人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属于中下层,小商小贩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还有不少华人是劳工。现在,他们的子女的文化程度已大为提高,从事苦力的比数少。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长期以来的艰辛经历,使泰国华人的谋生能力得到很好的锤炼,政治风暴中,泰国华人各阶级、阶层也经历了种种惊涛骇浪的锻炼和考验。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泰国华人从维护民族切身利益(主要是生存和合理的发展)方面,由于他们的泰籍公民地位,从事合法的政治活动是他们的公民权利。华人不但在政府各级机关公务人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在政务人员的领导层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上述《泰国现代人物辞典》收入政务人员191人中,华商36人,占18.8%。在这华商36人中,有华文姓名者25人(另11人有华文姓氏,未列出华文名字),占191人中的13.19%。这个情况表明,一批华人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不断涌现。
    泰华血统关系密切。现皇朝第七世皇帕木颂弥帕朴告(五世皇正宫骚哇帕皇后所生五子中年纪最幼者)在世时,就曾公开承认他身上“有中国人的血液”。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后,担任过国务院长(总理)的华裔就有比里·拍侬荣(陈家乐),曾担任泰国摄政王、总理、銮探重(姓郑)、他宁(姓马)、担任过副国务院长的他纳、柯满,亦是道地的客家人后裔(姓柯)。(参见吴继岳:《六十年海外见闻录》第205-206页)还有:担任过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总理,现任泰中友好团体协会会长的察猜·春哈旺(其外祖父姓林);副总理披猜·拉达军(陈裕财);现任泰国总理川·立派(吕基文);在1985年和1990年两次竞选中获胜担任曼谷市市长、现泰国正义力量党主席针隆重·西蒙少将(卢·河);现任泰国正义力量党秘书长(医生,华文名施兆熊);现任泰国副总理挽若(林书清);现任泰国副总理汶趋·洛乍那沙天(黄闻波);曾任泰国下议院议长、国会副议长汶廷·通沙瓦(黄文廷)。还有数量不少的华人担任泰国部级、副部级以及各府行政长官、军警界各级长官。
    由于泰人华人都信仰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使他们之间思想和伦理道德容易相通。加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贯穿儒家仁爱礼义思想,儒佛之间也有相通之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泰国有重大影响,因而中华文化传统与泰族文化传统也易相通,这是泰华人民能够融洽相处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根源。
    在近代和现代,在泰国华人中涌现一批批在文化教育事业上造诣较高、成就卓著的著名人物,他们对泰华文化教育交流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就现代泰华文化而言,萧佛成·西汶良(华文姓名萧佛成)在早年就曾重译《三国演义》成泰文本,受到泰国朝野政要和泰国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堂待·洛乍那珊(陈棠花)和巴实·差瓦立探隆(萧元川)都是著名的泰华翻译家,他们出版了多本暹华(汉)辞典和历史著作,对泰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泰国华文学界已拥有一大批作家,且已成立泰华作家协会,产生了不少很富有生活气息和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在世界性的海外华人文学界中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目前,泰国有《中华日报》、《星暹日报》、《新中原报》、《京华中原联合报》、《世界日报》及《工商日报》六家主要华文报社。
    泰国华文教育,在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以后有了新的起色。九十年代以来,经泰国政府的批准,已开办了一批华文中学,1993年由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办的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正式开办,招生对象主要是泰国华人子女。在曼谷和泰国各府,在原有的华文小学基础上,又陆续新设立一批华文小学。泰国华人各团体对举办华文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很高,华人各界人士为举办华文学校勇跃捐资出力,成绩斐然。
    随着中泰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各方面交往的日益广泛,泰国已感到华文人才奇缺,已有不少华人家长重新重视子女学习华文的问题,送子女到华文学校就读的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更多的华人聘请华文家庭教师,让子女和其他家人学习华文;业余华文学校和华文补习班数量也大为增加,既懂得泰文、英文、又懂得中文的人才,在就业或经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供不应求。
    以上情况表明:泰华文化交流融合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但华人的文化教育事业仍然会继续保存下去。更令人感到喜悦和鼓舞的是,现皇朝受泰国各族人民尊敬的诗琳通公主率先垂范,对泰华文化交流积极支持。诗琳通公主学习华文颇有成绩,她多次访问中国,且有华文著作问世。这对于泰华文化的发展是很大的鼓励和促进。
    泰国华人自十九世纪末就开始有创办慈善社会团体、举办公益事业的活动。如: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创办于公元1897年(开始时称大峰祖师庙),为贫苦罹难者收殓并埋葬。近百年来,华侨报德善堂一贯得到华人的热情资助,成为不但是泰国华人最大的社会团体,而且也是全泰最大的慈善社会团体,得到泰国皇家和历届政府的支持。在泰国的华人社团,都是经政府批准正式注册成立的,社团负责人为泰籍华人,社团成员绝大部分是泰籍华人。
    泰国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0年,泰国中华会馆成立于1907年(初期称为中华会所,1912年改为现名)。以上两个团体,是泰国华人不分原籍区域的社会团体。
    除上述两个最高社团外,还有以原籍区域区别而设立的华人社团: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于1938年)、泰国客属总会(成立于1910年,初期称为暹罗客属会所)、泰京广肇会馆(成立于1879年,初期为广肇别墅、广肇总办事处,1936年改为现名)、泰国海南会馆(成立于1898年,初期称琼州公所、琼岛会所,1946年改为现名)、泰国福建会馆(成立于1872年,初期称福建公所,1912年改为现名)、泰国江浙会馆(成立于1923年)、泰国台湾会馆(成立于1935年,初期称台湾公会、台湾同乡会,1947年改为现名)、泰国云南会馆(成立于1967年)、泰国广西会馆(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上九个会馆,泰国华人统称为九属会馆。各属会馆之下,有设在各府的分会,各属还有一大批同乡会。还有以同姓氏而不分原籍区域的宗亲会,加上慈善、宗教、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华人社会团体,林林总总,共有数百个单位。各华人社团的宗旨在于加强联络,增进族情乡谊,共同捐资出力举办公益事业,沟通政府与华人的关系,维护华人正当权益,保卫泰国疆土、建设社会经济,对泰国社会做出贡献。
    泰国华人社团一贯遵守政府法令,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当地社会每有火灾、水灾、各华人社团均尽力发动华人捐款赠物救助泰华灾民,充分体现华人团结互助坚持正义的民族性格。
    近代及现代,泰华社团涌现一批批热心社团工作和公益事业的领袖人物,他们在泰国华人中有高度的威望。已故的对泰华社会有重大贡献的闻名人物中有:萧佛成、马立群、蚁光炎、郑智勇、陈立梅、陈景川、廖公圃、郑子彬、赖渠岱、王慕能、张兰臣、余子亮、陈振敬、苏君谦、黄作明、陈弼臣、许兴桐、陈泽如、谢易初、张世明、谢枢泗、伍东白、伍竹林、刘汉华、熊均灵、周俊发、伍班超、云竹亭、黄有鸾、云昌任等。
    在泰华文化界享有盛名的已故人物有:李一新、郑开修、黄病佛、张亦铮、李其雄、方修、吴继岳、陈棠花等。
    泰国华人的宗教信仰与泰国国教一样都是佛教,泰国华人所尊崇的儒家思想传统深入泰国人民思想生活领域,对泰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和民间风俗都有深远影响,泰华伦理道德相类,生活习俗相近,相处历史悠久,血缘关系源远流长,因而华人与泰国各兄弟民族已形成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这种状况,在海外各国的华人中,是比较突出的。
    近二十年来,泰国在东南亚乃至亚洲范围内的各国中,经济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过去国际上称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年,已有亚洲“五小龙”之称,即增加了泰国。而泰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泰国华人是分不开的。泰国朝野与广大泰国人民都承认“泰华一家亲”。
    可以肯定,在二十一世纪中,泰国华人对泰国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泰国华人与海外华人以及欧美、日本各国在经济贸易活动中已有广泛的联系。今后,这种联系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近二十年来,泰国华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友好往来,随着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日益增进。所有这些,对泰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返回1995年10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