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朝鲜实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李秀东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10期
【原文出处】《东北亚论坛》(长春)1995年03期第79-84页
【作者简介】李秀东 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朝鲜实学是在中国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在朝鲜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朝鲜实学反映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为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改革要求。他们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性理学,不断地吸取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坚持把实事求是作为研究学问的方法,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的弊端,主张改革现实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设一个富国强兵的国家。这些进步思想起到了朝鲜从传统文化通向近代思想的桥梁作用,成为朝鲜近代启蒙思想的源泉之一。但是,由于朝鲜实学学者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他们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强化殖民统治,尚没有发展到近代思想的高度,也没有把朝鲜引向资本主义社会。
    朝鲜实学是自从17世纪开始大约三百年间给予朝鲜半岛以重大影响的朝鲜朝后期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多年来世界很多朝鲜学学者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了朝鲜实学思想并发表了不少论著和论文,但至今对于什么是实学、怎样概括朝鲜实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等问题尚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必要再深入探讨。
      一、什么是朝鲜实学?
    当前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各国学术界对实学的理解很不一致。如有的学者把实学等同于程朱理学①;有的学者把实学理解成明末清初反对程朱学学风的一种派别②;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就是实事求是的学风③;还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就是坚持用实事求是为研究学问的方法,以实用之学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经世致用为研究目的的一种学问④;还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就是以实证性合理性为根据,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学问⑤。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就是实事求是考证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就是革新儒学等。对朝鲜实学的理解尚有很大的分歧。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深入地进行研究,给朝鲜实学以全面的科学的解释。
    自古以来,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和学风的影响。实学这个概念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早期儒家的经典中常常强调实学。在《孟子》中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实,在《礼记》中记载了义之实,指出“礼也者义之实也。在荀子的《正名篇》中指出“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等。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实事、实功、实用、实效等用语,实学早已成为儒家经典中的熟语。在《韩非子》中依据儒家经典在理论上加以展开,王充《论衡》对《韩非子》评论的《实知篇》和《知实篇》也根据古代故事详细的记载了实字的含义,清代章学诚(1783-1811)的《文史通义》中也经常论及实字,说明实字在中国儒家那里具有传统的重要意义。在《孟子》中论述了名实,指出“淳于髡曰,先名实字,为人也,后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也,仁者固如此乎”。赵歧在上述《孟子》的注中指出“名者有道德之名,实者治国惠民之功实也”“名(明也,明事实分明也)指明了实就是治国惠民之功实,即经世治国之实迹而言。在《孟子》中还记载了善、信、大、圣、神”,指出“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宋代的孙爽疏也指出“所谓善,即仁,义、礼、智也,是为可欲者善矣。”即自己具有仁义礼智叫善,把它充实起来叫美。在赵歧的注中也指出“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仁。”
    如上所述,我们在《孟子》中可以看出,儒家的政治观是获取治国惠民之功实,其人生观是充实仁、义、礼、智、信。这就是说,所谓实学就是以经世治国为目标,以自身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学问,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其实现治国惠民的具体目标和评价,充实仁、义、礼、智、信的实际目标及方法,是随着每一个人的政治观和人生观的个性不同总会有些不同。回顾中国历史可以看出,当人们对其所处时代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不满意的时候,当现存的价值体系发生动摇的时候,总是打着和现存的思想观点及价值观相反的旗帜,强调自己学问的实,主张自己学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究竟什么是实,什么是虚或伪,其评价标准随着每个人的行动目标及他所追求的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当一定的历史时期,把一种学问叫实学的时候,他人可能在下一代否定为虚学或伪学,而且很可能主张新的实学。我们知道中国儒学范围及分支是极其广泛的,其变化过程也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其变化过程多么复杂,其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种儒学变成别的分支的儒学的时候,都强调自己学问的实,即原来的儒学已陷入虚和伪,为使儒学变得更加实,而提出新的儒学。中国程朱理学的产生就是如此,宋代性理学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因为当时老庄的学问已陷入虚无状态,佛教思想泛滥,为扭转这一局面而产生的。明末清初儒学一分支考证学也正因为性理学空谈性理,因而创建了实事求是之学,即证实学。实际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特别是主张证实学的顾炎武和颜元等在批判宋明理学修己治人这一点上没有实质性区别。但他们之间在方法上、其政治观点上可能有一定区别。如果说宋代、明代理学者们把性理理解成普遍性内容来解决问题的形而上的道的方法的话,那么清初实学与此相反,他们要用政治和社会面临的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形而下的器的方法;如果说宋代理学是以理为中心构成的话,明末清初的实学是以事本位构成的;如果说宋明程朱学派侧重修己的话、那么明末清初在政体交替的混乱时期治人比修己更为突出。换言之,无论是宋代性理学还是明末清初证实学,都认为以原来的儒学不实为理由而产生的学问就是实学。从这个视角看,上述世界朝鲜学学者对实学的表述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不能认为是全面的、科学的表述。我们不能认为儒学强调了实字,由此而得出所有的儒学都是实学的结论,也不能认为程朱理学提出过实学概念,而把程朱理学也当成实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每一个时代哲学都反映其时代特色。如先奏的子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明清的实学、近代的新学等。中国的实学就是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学术特点而概括出来的社会思潮。即16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末至鸦片战争以前,随着封建社会后期总危机的暴发和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崇实黜虚”的一种社会思潮。“崇实黜虚”是明清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实学概念早在北宋的理学家们曾较多的使用过,但和明清时期实学是不同的。明清实学是反对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崇实,提出实体、实言、实情、实风、实功、实心、实事、实行等主张。尤其是明末清初政治体制混乱时期强调治人比修己更为需要,因而明末清初的实学是以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以上我们考察了中国实学概念的历史渊源和根本含义,那么怎样理解朝鲜的实学呢?朝鲜实学是在中国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在朝鲜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有,是其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朝鲜实学反映了17世纪初朝鲜朝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一部分进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批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性理学,不断地吸取历史上各种优秀文化遗产,坚持以实事求是为研究学问的方法,为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张渐进的社会改革要求的一种社会思潮。我们所以把朝鲜实学当作社会思潮,是因为当时在性理学成为意识形态主流情况下,很多实学家们并不是有意识的组织起来的,也没有发表过共同宣言,只是自发的不自觉的提出自己的主张。尽管每一个实学家们的表现方式、学术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依据现实意识和实用要求,不断地反省过去以把握经验的现实。这种时代精神是从多方面而构成的:即批判现实的意识;经世致用意识;提倡科学的精神;以民为主的利用厚生的精神;强调民主的自主精神等。
      二、朝鲜实学思潮的内容和特点
    朝鲜实学反映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为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进步地主阶级渐进的社会改革要求。这种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这种时代精神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性理学,在儒家的经典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批判现实的学问。
    朝鲜实学家们不论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改革派还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尽管他们的主张有某些差异或矛盾,但他们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和僵化的传统文化,形成一股巨大的批判潮流。这种批判现实的时代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思想上全面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和腐败性,其内容涉及到哲学、经济、历史、伦理、文学、艺术、军事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思想闪耀着时代光辉。其二是在社会领域里无情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腐败的礼仪道德观,提出了很多为解决社会各种弊端的反封建的社会改革方案。
      (二)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们都批判传统性理学的空谈性理,主张把实用、实证的时代精神落实到现实中,表现为献身于社会改革的经世主义。朝鲜实学思潮在近三百年间自发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方式和反映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但其中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主张社会改革。只不过这种改革要求和内容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性理学顽固的排他性和保守性所掩盖,他们的社会改革主张,往往用性理学的用语,以追求儒学理想的方式表现罢了。但他们主张的变革内容主要在于国家富强。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他们都重视田制改革,认为富国强兵是一切改革的中心环节。他们提出的田制改革,主要从美化古代田制出发,以复古方式改革现实复杂的田制。如柳馨远的科田制、李瀷的均田制、洪大容、朴趾源的限田制以及丁若镛的闾田制等。他们都憧憬周代的井田制,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了田制改革方案。在政治改革方面,他们都美化古代社会的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实现政治改革目标。如柳馨远的贡举制、李瀷的科荐合一制,崔汉琦的公选制等等,他们都紧紧抓住儒家的举贤才,提出了科举的改革方案,要改革不合理的科举制度。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军事、教育、税务、商业等多方面的改革方案,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当然,李朝后期的经世思想仅仅是渐进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是比起当时处在统治地位的性理学安于现状、莫不关心现实的作法不能不说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三)对民生有利的利用厚生的学问。
    朝鲜实学家们从一切有利于民众生活安定、保护民众的利益出发,为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提出了多方面的有利于民生安定的改革方案。李瀷先从“民者君之天也”的民本思想出发,明确地提出富国强兵的根本在于解决民生问题。指出要养兵必先以养民为本,离开养民,兵也无法养。柳馨远认为富国安民的根本在于改革田制,主张实行以均田制为内容的科田制,李瀷继承了李珥、柳馨远的民本思想,指出国家的命运在于民的思想,提出了限田制为内容的永业田,解决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在此基础上取消大官僚的专制,主张施行下级官吏的合议制等一系列均权、均民的平等思想。朴趾源也把解决土地问题当作解决民本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的限田法,以防止兼并土地,最终要消灭贫富差别。朴齐家认为“当今之大弊曰贫,何以捄贫,曰通中国而矣”。他从国家和百姓必须从贫困中解放出来,从对经济的关心出发,主张从中国引进技术,通过产品交易,让国家富起来,指明了生产和商业的重要性。朴齐家还在《汰儒论》中指出必须陶汰那些只重视科举而轻视生产的儒子,主张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丁若镛进一步充实了民本思想,他在解释牧民概念的时候指出“牧为民有乎、民为牧生乎……牧为民有也”,揭示了民为本,治民者是为民所设的道理。他还对封建身份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表示建立没有阶级的平等社会制度的愿望。他说“若馀所望则有之,使通一国而为两班,即通一国而无两班矣”。他的《牧民心书》中的爱民精神,救剂百姓的具体方法和制度进一步体系化了。他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出闾田制,提出了制定一种为生民保护百姓利益的政策,主张让游食的官僚们必须从事生产。崔汉琦在19世纪上半期,把民本的民主平等思想发展到资产阶级初期民主主义思想。他反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和权力统治,提出了由百姓选举国家官吏的社会公选制。认为凡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尽管形态和长相不同,但都是在是自然界运化过程中诞生的,因此必须顺应自然法则,每一个人应该都平等,其利益关系也是均等的。他还反对任何特权和王权,认为国家的事也就是百姓的事,绝不能以个人的欲望来治理国家,必须按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实行为民治安的主张。他还主张建立国家的官吏应由百姓选举的公治制度。他还强调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指出人们生活的社会绝不是封闭的家庭和国家构成的,而是通向人类和世界的开放社会。因此要建立与人类融合的和平的理想的世界。
    朝鲜实学的为民思想总体来说尽管并没有超出儒家的重民思想,但他们提出的均权平等思想,从客观上微弱的反映了工商资本主义利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强调民主的自主精神的学问。
    朝鲜实学思潮是在17世纪初受欧洲先进科学文化影响而觉醒的两班阶层进步学者中形成的。他们为了挽救祖国的衰亡,要建立一个富国强兵的国家,主张克服盲目崇拜外国的事大主义和盲目接受外国文化的模仿主义,提倡独立自主的研究本国的文化遗产,在创作新的文化作品的同时还不断地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李晬光在朝鲜第一次报道了西欧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和西欧的文化遗物。李瀷坚决反对盲目相信和接受儒家经典的朱子学派的做法,主张创造性的利用和发挥儒家经典。他不但注意研究朝鲜的历史、地理、语言、风俗、艺术,而且还研究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朴趾源也极力反对盲目吸收外国文化的做法,主张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他提倡“法古创新”,即继承古代文化推陈出新的原则。丁若镛主张文化主体论,主张充分利用自己的事实和文献作诗写文章。
    总之,他们都强调自主精神,为建设富国强兵的国家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五)提倡科学的学问。
    朝鲜从17世纪开始经中国传入西方科学技术和有关天主教信仰方面的知识、对此做出最敏感反应的就是朝鲜实学思潮。朝鲜的道学派站在传统主义立场上,对不同思想和文化形态,采取极其保守和排斥的态度。与此相反,朝鲜实学不断地探索新的秩序,对于西方科学采取积极吸取的态度。李晬光的《芒峰类说》里包含了天问、地理、君道、官职、儒道、经书、文章、人物、技艺、宫室、服用、食物、卉木、兽虫等25部内容,其内容有3435条,涉及广泛领域的问题,而且还记录了348种文献和2265个人名的广博知识的集大成。他指出“夫学如射,射者志于鹄者也,苟志于鹄,虽不中远矣,故学莫先于立志,尤莫贵於所向”⑥。柳馨远也主张研究以实用为主的学问,把解决土地问题当成实学的中心问题来看待。李瀷批判朱子学的文牍主义恶习,把实用之学从土地问题扩大到天文、地理、历史、数学、医学、农学、文学、语言等广泛领域。安鼎福的《万物类聚》两册,是以天地、动植物、医道、秋官、冬官为体系,整理了从自然现象到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杂同散异》35册,以庞大的规模集名物度数和经诗、诗文等知识大成。朴趾源和朴齐家等北学派学者们,不但把解决土地问题看成是实学的中心,而且还认为只要是对生产和生活有用的学问都是实学,他们都公开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丁若镛把实用之学范围扩大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广泛领域,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争取整个社会的幸福。
    如上所述,他们都主张吸取西洋学的科学成果,按现实意识的要求,不断地反省、实验,要把握经验的具体现实。
      三、朝鲜实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朝鲜实学是在朝鲜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朝鲜人民的伟大精神遗产。对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肯定它的历史贡献,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朝鲜实学作为反映进步地主阶级、市民阶层要求和愿望的社会思潮,在朝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从哲学史方面的贡献看,对传统的朱子学给予决定性打击,他们坚决反对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抽象的、空淡性理的传统朱子学,揭露和批判了朱子学的虚伪性和腐朽性,主张积极引进对人民生活有利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思想,为朝鲜的自然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们把研究学问的中心从伦理道德问题转向了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向了为改善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他们深入研究了自然科学,并以此为基础,继承了朝鲜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传统,把无神论和唯物论思想推到新的更高阶段。第二,从理论贡献方面看,朝鲜实学家们由于受传统朱子学的排他性的影响,尽管他们所使用的概念、范畴、命题在很多方面和传统的性理学相似,但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不同范畴、概念、命题给予了新的解释和说明。如理、气、理欲、义利等一系列范畴赋予新的含义,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范畴和命题,在朝鲜哲学史的发展上做出了新贡献。第三,从社会贡献方面看,朝鲜实学家们深刻批判了传统朱子学,是朝鲜哲学史上一次巨大的批判潮流。朝鲜实学的兴起冲破了性理学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摆脱封建的旧礼教、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导致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朝鲜朝后期出现的开化运动、甲申改革运动、独立会运动、三·一运动等从其思想渊源方面看都和实学思潮是分不开的。第四,从社会政治贡献方面看,朝鲜实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主张。如在田制方面,限制地主的土地,均等所有土地;在人才录用制方面,主张废除封建世袭等级制,按每一个人的才能来录用人才;反对封建的不平等的社会身份制度,主张解放人的个性等很多宝贵思想。特别是丁若镛把朝鲜实学思潮的社会政治思想引到了最高峰,具有农民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些进步思想起到了朝鲜从传统文化通向近代思想的桥梁作用,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源泉之一。
    总之,朝鲜实学为改革封建社会的弊端、为建设一个富国强兵的国家,主张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尚没有发展到近代思想的高度,尚没有把朝鲜引向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封建社会母体中成长起来的进步地主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力量非常微弱,尚不具备实学思想发展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社会基础,不成熟的社会阶级决定着实学思想的不彻底性。第二,实学思想家们尽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性理学的虚伪性,但仍然保留着旧思想的痕迹,同传统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保持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往往局限于经学、子学的范围。他们虽然反对传统的朱子学,从实践的视角上解释儒学,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完全摆脱儒学的圈子,内含着唯心主义因素。第三,李朝后期虽然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总危机,但封建势力和占统治地位的的意识形态仍然很强大,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手段复兴性理学,排斥西洋学,甚至于阻碍、压制、扼杀实学思想的发展。第四,朝鲜实学家们虽然反映了人民的志向和要求,并为此而进行斗争,但他们从来没有直接参与到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在这一点上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决定,是不可能办到的。另外,从客观上看由于日本帝国入侵朝鲜,强化殖民政策,最后他连自己的使命也没有完成,不得不陷入终止状态。所以,我们对朝鲜实学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不能和近代启蒙思想等同起来。
    注释:
    ①镇坛学报 第19号 汉城1958年 引自“关于实学概念”一文。
    ②东洋通史 第4卷 东京1955年 第308页。
    ③好岩全集 第2卷。
    ④朝鲜哲学史 中国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
    ⑤哲学译丛 中国 作者日本源了园。
    ⑥《芝峰集》24卷 采薪杂录。



返回1995年10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