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委内瑞拉独立战争探析
乔明顺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09期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石家庄)1995年02期第71-81,87页


    委内瑞拉是拉丁美洲大国之一,西属拉美的独立战争是从这里开始的,并且影响了南美大陆不少地区。本文试图对其中的重大问题予以剖析,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19世纪初委内瑞拉概况及其对独立的追求
    委内瑞拉独立战争是西班牙殖民掠夺和委内瑞拉人民反宗主国斗争发展的结果,也是委内瑞拉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委内瑞拉于16世纪中叶被西班牙侵占为殖民地,属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由于英、法、荷兰等国觊觎南美,为了加强海防,1777年,这里设立都督区,首府为加拉加斯,全境分为六个行省。19世纪初人口为80万人,其中有名为半岛人的西班牙人一万二千,称为克列奥人的土生白人二十万、黑人奴隶六万、梅斯提左人(白人和印第安人混血人)和穆拉托人(白人和黑人的混血人)四十万,其余为印第安人。
    三百年的殖民统治造成委内瑞拉的落后局面。半岛人盘踞着都督府各个要职,下级地方政府往往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少有联系。人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遭到殖民官吏肆意迫害。专横的殖民统治使委内瑞拉人民的心身受到严重的摧残。所以推翻西班牙殖民政府,摆脱蛮横的宗主国统治,建立共和民主政体,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成为当时委内瑞拉人民斗争的鹄的。①
    在经济方面,西班牙殖民政府除横征暴敛外,还垄断对外贸易,实行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专卖制与限制工、农业生产等政策,从而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宗主国还在委内瑞拉推行封建剥削制度,如委托监护制、债役奴制、农奴制等,②强制劳动人民在农田、矿、场作繁重劳动,此外,还实行奴隶制。野蛮的剥削制度,把劳动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殖民统治拖延了委内瑞拉经济的发展,但不能阻止其前进。19世纪初,农牧业生产日益商品化。可可、咖啡、牲畜和皮革的出口大量增加,种植园和牧场经济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③作坊和手工工场逐渐发展起来,但还没有发展到统一市场的水平。经济愈兴旺,愈要求粉碎阻碍其前进的殖民主义枷锁,因为这是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思想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随着反殖民统治斗争的发展,反殖民主义的学说也传播起来。西蒙·罗德里格斯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的学说以及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介绍进来。知识分子利用以上学说作为精神武器,攻击专横暴戾的殖民制度,启发民众的革命意识,激励他们反宗主国的斗志。
    和其他西属拉美殖民地一样,委内瑞拉的阶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以种族的形式表现出来。居于最上层的是半岛人。他们任都督府和检审庭的主要官吏,又是大商人和天主教会的最高僧侣。他们是宗主国殖民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殖民地人民的最高压榨者,他们从宗主国和个人的权益出发,竭力维护殖民统治,残酷地镇压任何反殖民行动,所以成为委内瑞拉独立战争的打击对象。
    委内瑞拉的地主、牧场主和资产阶级主要由克列奥人构成。大地主多数集中在西部省份,以生产可可、咖啡为主要经济支柱。他们只有参与市政的权利,不能弃当高级官吏和上层僧侣,但他们控制着民兵,可以担任民兵军官。他们在剥削黑人奴隶、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的基础上经营种植园,有的兼营农、牧产品加工场。他是剥削者,但又受着宗主国的压榨,如在生产上受限制,在买卖过程中受盘剥。宗主国分割他们的剥削果实,所以他们要求驱逐西班牙殖民势力,希望在政治上成为委内瑞拉的主宰,在经济上剔除前进中的种种障碍,独享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④他们在独立战争的过程中,不愿触动大地产制,反对解放黑奴,拒绝采取革命手段发动群众,而寄希望于外国的援助。革命一旦遇到艰难险阻,他们往往妥协动摇,甚而倒戈投敌。
    委内瑞拉的牧场主散居于奥里诺克河流域,这是西属拉美主要皮革产地之一。他们依靠被称为良诺人的梅斯提左人放牧牛群,生产牲畜、皮革,每年出口大量牛皮和皮制品。⑤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地主基本相同。
    资产阶级有的经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的从事贸易活动。委内瑞拉的工业在经济领域中不占重要地位。作坊和手工工场多设在加拉加斯等濒临加勒比海城市,资产阶级利用混血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劳动,除经营食品加工外,还生产皮革、肥皂、腊烛等生活用品。他们同样不能充任政府和教会中的高级职位,而且还须交纳苛捐杂税。由于宗主国规定殖民地的对外贸易由宗主国商人所垄断,委内瑞拉商人只能在拉美区域内从事皮革、烟草、棉花和工业品等贸易,而且捐税异常繁重。委内瑞拉的工商业者要求推翻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政权,废除宗主国的种种限制和盘剥,进而改变生产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导致他们往往希望依靠外国的援助来进行独立战争。
    委内瑞拉的混血人和少数贫穷土生白人构成零售商、手工业者和牧人。他们多数以制鞋、作腊烛和放牧为生,属于社会的低层,受到克列奥人的蔑视,当然没有政治权利可言。他们要求实现国家独立,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脱离生活上风雨飘摆的处境,因而在反宗主国的战争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印第安人是委内瑞拉的基本劳动群众。政治上的压迫和农奴、债役奴方式的劳动以及交纳贡税等捐税,置他们于饥饿的绝境。⑥他们仇恨殖民者,对于克列奥剥削者也同样恶深痛绝。他们要求推翻殖民统治的目的,不只局限于提高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根除一切剥削制度。所以他们构成独立军的坚强战士。
    黑人奴隶属于社会的最低层,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作为奴隶当然迫切地渴望获得彻底解放,粉碎套在身上的枷锁,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因而他们奋不顾身地参加了独立战争。
    虽然克列奥人、混血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各不相同,但都是受压迫者、被剥削者,因而是宗主国殖统治的坚决反对者。自委内瑞拉沦为殖民地之日起,各个种族就以不同的形式和殖民者展开了前仆后继的斗争。其中最高级的就是武装起义,在独立战争以前的一系列的起义中,不少次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如1555年,黑人奴隶米格尔领导黑人在巴基西梅托曾经举行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入侵队;1693年,玛格丽塔的黑人举行暴动;1711年,委内瑞拉的梅斯提左人和墨拉托人为了推翻殖民统治,曾经共推一个墨拉托人为国王,宣布建立了自由王国;1730-1732年,黑人安德列斯·洛佩斯·安德雷索特掀起了大规模的起义,与殖民地政府展开长期的英勇斗争;1749年,委内瑞拉殖民政府支持吉斯夸公司勒索民财,致使怨声载道,民情沸腾,克列奥人德·莱昂领导八千人在加拉加斯举行抗议示威,全省各地群起响应,迫使省长让步;⑦1795年,科罗的印黑混血人何塞·奇里诺领导奴隶起义,要求解放所有的奴隶;1797年,退休民兵尉官曼努力埃尔·瓜尔和法官何塞·埃斯帕尔密谋举行起义,推翻殖民政府,成立共和国。委内瑞拉人民的反殖民统治斗争,虽然因为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所激发起来的革命意识和积累的革命经验,对以后的独立运动都起了鼓舞作用。
    19世纪初,随着欧洲形势的发展以及宗主国情况的变化,拉丁美洲终于出现了有利于人民开展独立战争的革命形势。1808年3月,法国拿破仑派兵侵入西班牙,把其兄约瑟夫·波拿巴置于西班牙的王位,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七世被囚禁起来。各省议会为了统一抗敌,建立了“中央议会”作为中央政权。无可置疑,这个临时中央政府在大敌入境的情况下,控制殖民地的力量大大削弱,拉丁美洲殖民地政府势难维持其统治。在拉美殖民地方面,由于战争切断了拉美和欧洲的贸易,委内瑞拉出口的农牧产品大幅度降价,进口的工业品价格飞涨,给人民生活造成空前的灾难。更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殖民政府官吏感到末日的来临,便变本加厉地搜刮,更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唯一的生路就是拿起武器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根据委内瑞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各阶级的具体要求,委内瑞拉的独立战争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不仅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独立国家,还要摧毁旧的生产关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但各阶级由于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对于完成革命任务的态度也因之而异。结果,在战争进程中就出现了反复曲折,从而延长了战争结束的时日。
      二 米兰达的失败与克列奥人的软弱
    事实证明,一个殖民地的独立主要是由该殖民地人民坚决斗争,摧毁了宗主国的反动武装取得的,外国的援助只能在缩短战争进程上起一定的作用,对于战争的胜利不能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完全依赖外国援助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又不可避免的被置于援助国的统治之下,逃脱不了再度沦为殖民地的命运。委内瑞拉独立战争的先驱者塞瓦斯蒂安·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1750-1816年)在争取独立斗争中,就违背了以上的事实,把完成独立的希望主要寄托于外国的援助之上。
    米兰达为克列奥人,出身于加拉加斯一个富商家庭,在故里受完高等教育后,前往西班牙通过购买军衔加入军队,曾经参加过对非洲的侵略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后因经营非法贸易被捕入狱,不久,越狱逃亡美国,在那里结识了亚历山大·汉米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等政界人物,又到欧洲、埃及、土耳其等地游览考察。1792年,他参加了法国革命军,获得将军军衔。1798年,他在英国与拉丁美洲的独立派建立了联系。从此,他在英国朝野开展了活动,广泛宣传拉美独立的必要性,号召各界解囊相助。⑧
    米兰达虽然见多识广,但他在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问题上,还缺乏当时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真知灼见。他不了解解放殖民地的无穷力量蕴藏在殖民地民众之中,认识不到调动殖民地各种革命因素去和宗主国进行战斗的必要性,而把实现独立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的人力物力的援助之上。他曾经设想在美国组织队伍,先攻下墨西哥,再向南推进,解放西属中南美殖民地。他这样的计划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想像。这时,反拿破仑战争正在进行中,英国不可能抽出兵力再开辟拉美战场;美国赢得独立不久,也无力干预拉美事务,退而言之,如果拉美依靠英美获得独立,也势必沦为两国的殖民地,达不到真正独立的目的。
    米兰达为了落实自己的计划,奔波于英美之间,乞求帮助。最后在美国总统杰斐逊的默许下在纽约活动起来。他以授予军衔和分给土地为诱饵,纠集二百个冒险分子成立了一支“志愿军”。1806年2月,米兰达采取直接向委内瑞拉进军的战略,率军乘船出发,到达圣多明哥后,英国舰队司令科克兰以将来享受最惠国待遇为条件,派10艘兵船相助。8月2日,占领了委内瑞拉的科罗城。就战术而论,这时他必须号召民众参军,扩充队伍,以便向内地进军,但米兰达心目中没有群众,事前与民众毫无联系,当地人民对于“志愿军”处之淡然,不予理采,有人甚而还怀疑他们是英美的侵略部队,抱着敌视态度。米兰达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12月被西班牙殖民军驱逐出去,撤到特立尼达岛。他解散了“志愿军”后,逃到英国,再去寻求援助。
    米兰达虽然失败,但对委内瑞拉独立运动也起了推动作用,加拉加斯的克列奥人开始行动起来,地主、牧场主、商人、工场主和知识分子、民兵军官密秘集会,探讨独立问题。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相同,他们和米兰达采取了异曲同工的策略,他们虽然没有向外国求援,但也不准备用革命的武装去驱逐宗主国的殖民军。他们幻想不用武力成立自己的独立政府,因而在独立的路途上便走了弯路,出现曲折。
    他们的行动始之于若瑟·波拿巴着手于向拉美发展。1808年7月14日,波拿巴遣使前来,要求委内瑞拉承认他在西班牙的王位,实际上就是要委内瑞拉承认对他的隶属关系,结果被委内瑞拉人民驱逐出去。当时波拿巴并无力出兵拉美;“中央议会”也难以控制拉美的局势;被波拿巴囚禁的费迪南德七世已成为一个虚无的幽灵,对拉美不能起任何作用;都督已经丧失了统治的力量。这样的形势正是拉美人民举起独立旗帜,痛击殖民势力的良好时机。
    但是克列奥上层在争取独立问题上却不敢采取果断的态度,没有大义凛然地去宣布独立。而声称效忠于费迪南德七世,又向都督请愿,要求成立委内瑞拉议会,不受宗主国“中央议会”的辖制。不言而喻,他们这样的手法是企图用承认宗主国的虚无政权作掩护,不费一兵一卒达到独立的目的。这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幻想,也暴露出他们在独立运动上的怯懦。
    虽然克列奥人缺乏革命的魄力,但形势的变化终于把独立运动推向纵深发展。1809年新任都督维森特·德·埃穆皮兰不识时务,横征暴敛,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殖民政府的搜刮使加拉加斯的克列奥人意识到推翻殖民政府已经迫在眉睫,必须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否则,前途将不堪设想。他们为了得到胜利的保障,1810年4月首先把部分民兵争取过来,接着召开市民大会,罢免了以都督为首的所有殖民政府官吏,宣布市议会代替都督府是在费迪南德七世统治下的委内瑞拉最高权力机关。⑨不久,议会改编了民兵,成立了行政、司法等下属机关,宣布废除生活必需品的营业税和印第安人贡税,实行自由贸易,减少出口税,禁止奴隶贸易。以上的法令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革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市议会又任命米兰达为军队司令,扩充了军队。
    加拉加斯市议会虽然符合民意,但必须得到其他省份的认可,才能在全国行使主权,于是派代表到各省联系,争取全国的正式承认。结果,除大地主控制的马拉开波、科罗两市和圭那亚省外,其它诸省都承认加拉加斯议会为委内瑞拉临时政府。
    从筹建正式中央政府出发,1810年6月各地进行国会选举,由于选举资格有高额的财产限制,所选的42个代表都是富有的克列奥人,而且其中不少是反对独立的顽固分子。他们仍然希望与西班牙维持着隶属关系。1811年3月2日,国会开幕,28日选出三个执政作为行政的负责人,又成立了最高法院和宪法起草委员会。国会在保守派的控制下,迟迟不宣布独立。它的妥协态度引起激进分子的不满。他们发表演说,撰写文章,甚而发动游行示威,要求享有民主权利和与宗主国脱离关系。
    国会在民众的压力下,1811年7月1日宣布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享有自由、安全和拥有财产的权利,又声明只有有产者才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经过民众的强烈要求,国会终于在7月5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颁了宪法。国名定为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⑩宪法规定各省在内政上独立,联邦政府负责外交和国防,具有宣战和缔结条约的权力。联邦行政由三个执政负责。国会分为参众两院,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定天主教为国教。这是一部以美、法宪法为兰本的资产阶级宪法。但委内瑞拉与美、法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这部宪法所规定的政体制度就难以贯彻实行;宪法要求实行复选制,限制了民众的选举权,又以天主教为国教是明显地继承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政策,剥夺了人民的信仰自由。所以这部宪法并没有起到调动人民参加独立战争积极性的作用。
    第一共和国成立不久,便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首先大地主控制下的西部诸省对中央政府仍然坚持敌对态度,政府既没有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其他地区也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巴伦西亚发生黑人起义,加拉加斯、西克西克也爆发叛乱。西班牙殖民军乘机对共和国发动了进攻。
    1812年2月,西班牙海军在多明戈·德·蒙特维尔德上校的指挥下,到达科罗。3月他在西部大地主的支持下向南进犯,先后占领了西基西克和特鲁希略。正在这支殖民军猖狂进攻的时候,又发生了天灾。在独立军作为根据地的加拉加斯、拉瓜伊拉和巴基西梅托等地发生的严重地震,给独立军造成惨重的灾难,兵源和给养的补充都成了问题。天主教的反动教士还造谣惑众,胡诌地震是上帝对独立派的惩罚,煽动民众对独立派的仇视,致使不少人离开了独立军。
    在独立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蒙特维尔德更加疯狂进攻,5月攻下巴基西梅托和巴伦西亚,7月初又占领贝略港,切断了共和国与海外的联系,蒙特维尔德军到处烧杀抢掠,许多革命者牺牲在屠刀之下。殖民军之所以胜利,主要在于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民众对独立军的背离,独立派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危难向来是对革命志士的考验,是迎难而上?还是遇难而退?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在这危机时刻,米兰达再次暴露出克列奥人在革命中的缺点。他不去总结经验,筹划策略,发动群众,争取胜利,而竟于1812年7月25日向敌人投降,从而第一共和国瓦解。他的投敌遭到人民的普遍谴责。独立军把他扣押在拉瓜伊拉。不久,蒙特维尔德攻下此城,押送他到西班牙,1816年死于加的斯狱中。
    当时对于米兰达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痛斥他是个机会主义者,是懦夫;有人推崇他是个爱国主义者,一生献身于西属拉美的独立事业的志士。姑且不论对他的褒与贬,他的独立活动客观上终究形成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的前奏。(11)
      三 独立战争走向胜利与玻利瓦尔的主要功绩
    委内瑞拉的独立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任何正义战争即便有时受到严重的挫折,甚而在长期内陷于低潮,但必定能克服种种困难获得胜利。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在委内瑞拉独立战争的转败为胜的过程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玻利瓦尔的生活历程培育了他的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他出生在加拉加斯一个克列奥人家庭。二百多年来,这个家庭拥有广袤的良田沃野,种植可可、咖啡、靛兰和甘蔗,还经营牧场、铜矿和一家呢绒商店,所奴役的劳动者只奴隶一项就在千人以上。他父亲曾任民兵上校,称得上当地的显贵豪门。(12)但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这个家庭仍然摆脱不了在政治上受歧视,在经济上被榨取的地位。(13)所以对宗主国怀有宿怨深仇。另外,过去克列奥人的反西班牙斗争也激励了他的斗志。革命思想的传播者西蒙·罗德里格斯曾经是他的家庭教师,玻利瓦尔在他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理论。他坚信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是拉丁美洲人遭受一切灾难的根源。西班牙人的压榨违犯了“主权在民”和“所有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法则,剥夺了人的基本权利”。拉丁美洲人民必须与之展开坚决斗争,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然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普选、权利法案和三权分立制,以保障人权和民主制度。
    玻利瓦尔的政治主张属于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范畴,体现了19世纪初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政治愿望,从而受到民众的拥护,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803年,他在西班牙亲身受到西班牙人的歧视和敲诈,更增加了他对宗主国暴政的感性认识,他于是组织秘密团体,展开独立活动。1810年,加拉加斯市议会曾派他为赴英使团团长,争取英国的帮助。第一共和国成立前,玻利瓦尔组织革命俱乐部,督促早日宣布独立。米兰达投降后,他逃到国外。玻利瓦尔意志坚强,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不气馁、不动摇,始终积极组织力量,与敌人拚搏。1812年12月,他历尽艰苦,来到卡塔赫纳,拿起武器,踏上征途。
    卡塔赫纳位于现今哥伦比亚的北海岸,自16世纪以来便是南美的重要港口,也是新格拉纳达的革命策源地之一。它是支持1811年革命的“新格拉纳达联邦政府”的主要城市。玻利瓦尔在这里受到热烈的欢迎。他在各派爱国力量的支持下,招募士兵,组建军队,先攻克奥卡尼亚和库库塔。1813年5月指挥一千多军队进入委内瑞拉,首先收复梅里达,接着攻下特鲁希略。许多民众在独立军连战连胜的鼓舞下,踊跃参军,独立军迅速壮大起来。8月6日,玻利瓦尔指挥军队攻入加拉加斯,8日召开市政会,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市政会任命他为爱国武装司令,掌握军政大权,并授予“解放者”的称号。与此同时,另一支独立军在圣地亚哥·马里尼奥的指挥下解放了库马纳和其它沿海城市。玻利瓦尔委任他为“东部总司令”。两支军队统一起来,把革命推向空前的强大阶段。
    从另一方面考虑,战争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委内瑞拉独立战争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民众生活。但是,自独立战争开始以来,共和国政权由于被剥削阶级的保守派所掌握以及紧张的战事,从来没有把经济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所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因而奥里诺克流域的良诺人和印第安牧民与其他劳动人民一样,都对革命政府怀有不满。冒险分子何塞·托马斯·博维斯(1782-1814年)便利用牧民的这种气愤情绪,组织一支与独立派为敌的军队,给独立军造成不小损失。
    博维斯是个出生在西班牙的梅斯提左人。革命爆发时,他在奥里诺克平原搞走私活动,曾数次被捕入狱。他为了使兵士为他效命,便满足他们的要求,允许任意抢占克列奥地主、牧场主的财产和土地,以发财致富。博维斯用这样的蛊惑手法纠集了一支七、八千人与独立军对立的队伍,以草原为基地,不断出击,致使独立军屡次受挫。1814年6月15日蒙特维尔德与博维斯勾结,在拉波埃尔塔一役击溃玻利瓦尔军,攻陷加拉加斯。第二共和国随之瓦解。玻利瓦尔被迫返回卡达赫纳,12月博维斯在东部作战时丧命。
    玻利瓦尔在谈到拉波埃尔塔失败的原因时说:“不是无政府主义,不是贫困,也不是人们的恐惧,是博维斯!博维斯!”(14)其实,波利瓦尔只道出了失败的表面现象,没有说明其根本原因。即使一支正义的军队如果不采取革命措施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可以发生为丛驱雀的后果,把革命的人民推到反动派的一边,由革命的主力军变为反动军的走卒。革命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委内瑞拉独立军受到重创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更使其处于不利的困境。欧洲反拿破仑战争基本结束,给西班牙提供了调动大军去镇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机会。1815年4月,费迪南德七世派巴勃罗·莫里略率领16000军队到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被形势所迫,偕同部分爱国志士前往牙买加求援。莫里略于8月22日派大军进攻卡塔赫纳,城内军民奋勇抗敌,但由于食粮告罄,伤亡惨重,不得已撤出,仅有600人逃到海地。12月6日,莫里略进入卡塔赫纳,以后又攻占了首府波哥大,恢复了各级殖民政府。(15)
    莫里略是个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在所到之处都残暴杀戮,数以千计的革命者牺牲在他的屠刀之下。他尤其仇恨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借助于书刊文献,更能洞察殖民统治的罪恶实质。他们的传播独立思想,鼓励民众推翻殖民统治,使他不能容忍坐视。他认为如不把这些“罪魁祸首”剪除殆尽便无宁日,于是下令:“不论男女,所有能阅读和书写的人,都要处死!”从而许多知识分子为拉美的独立而壮烈牺牲。但是,革命的火种一旦燃起,任何反动势力是扑灭不了的。这个地区的人民在弗朗西斯科·德·桑坦德的领导下,仍然坚持斗争。此外,在奥里诺科流域,何塞·安东尼奥·派斯(1790-1873年)成立了一支勇敢善战的反殖民统治部队,与桑坦德东西呼应,对殖民军形成夹攻之势,有力地痛击敌人。
    派斯是奥里诺科平原的梅斯提左人,曾在牧场放牧,只有脱盲的文化水平。第二共和国解散后,他招募饶勇能战的良诺人组成了一支反宗主国的军队,他从战胜敌人考虑,汲取了博维斯的带兵经验,每收复一地,便把西班牙人的土地分给士兵。他这一举措大大鼓舞了士气,而且吸引更多的牧人投在他的麾下。这部分军队愈战愈强,终于在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15年5月,玻利瓦尔到达牙买加后,曾经通过英国友人请求英国政府的帮助,并保证成功后使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但遭到拒绝。12月他又前往海地。海地总统阿莱抗德罗·佩蒂翁热情支持拉美的独立事业。他给玻利瓦尔提供了枪支弹药。玻利瓦尔召集了250名新格拉纳达和委内瑞拉人,于1816年5月在玛加丽塔岛登陆,6月占领了卡鲁帕诺。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固然使革命受到损失,但又可使革命者总结经验,受到教育,为转败为胜创造条件。委内瑞拉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失败深刻地教育了玻利瓦尔。他认识到独立战争成败的关键,伏根于人民群众是否积极参加。过去之所以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未曾实行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没有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甚而有的地区还对独立军抱敌对态度。玻利瓦尔从失败中接受了教训,他为了博得黑人奴隶的支持,在玛加丽达岛声称解放委内瑞拉所有的黑奴,到卡鲁帕诺又正式颁布“解放法令”,并要求所有被解放的14岁到60岁的男人,必须在24小时内参军。否则,他们及其14岁以下的子女、妻室和双亲将失所获得的自由。(16)这是他第一次在奴隶问题上的表态。从玻利瓦尔的经济状况来说,他是个奴隶主,解放奴隶将有损他的经济收益。但他为了调动人民参军的积极性,争取人民的拥护,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也采取这一措施。他曾对桑坦德说过:“为了使我们有些忠实的拥护者,必须使奴隶获得自由。”(17)其次,他的解放黑奴也是为了履行对佩蒂翁的诺言,他从酬谢佩蒂翁的援助出发,曾经答应将来解放委内瑞拉的奴隶。
    需要指出: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保障,如果不解决被解放黑奴的经济问题,不制定解决他们生活的具体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必然重新再沦为奴隶。所以,玻利瓦尔的法令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此后虽然玻利瓦尔数次提出解放黑奴,但由于地主阶级的反对,这个残酷的剥削制度在委内瑞拉一直延续到19世纪50年代。
    殖民军乘玻利瓦尔立足未稳,发动攻势,玻利瓦尔被迫再次前往海地。1816年12月返回委内瑞拉。这时,他和派斯领导的独立军联合起来,建立起一支四千三百人的革命武装。玻利瓦尔再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于是深入奥里诺科流域,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从而有了赖以执行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消灭和驱逐殖民军目的的战略基地。这就为独立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玻利瓦尔为了加强独立军的战斗力,又派人到英国去招募志愿军。当时拿破仑战争已经结束,英国退役军人流浪街头,1500个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立即应招,组成所谓的志愿军来到委内瑞拉,加入了独立军的行列。
    派斯从给士兵土地的经验体会出为士兵解决实际问题是激扬士气的必要手段,于是建议玻利瓦尔把一部分没收土地分给士兵,以鼓舞他们的斗志。玻利瓦尔审时度势,接受了他的建议。1817年10月10日,玻利瓦尔颁布了分给士兵土地的法令。但后来由于地主们的阻挠未得认真贯彻实行。(18)
    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组建正式的中央政府便成为当务之急,因为没有统一的最高政治机关来领导全国的斗争,便难以部署统一的战略战术,不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与敌人斗争,致使政治与经济的实力都会受到削弱。再者,也不易争取外援,因为任何地方政府都担负不起偿还外债的责任。所以玻利瓦尔于1819年2月15日在安戈斯图拉(现在的玻利瓦尔城)召开了国民代表大会,成立正式政府。
    关于国家的政体,他认为联邦制易于导致无政府主义,主张建立英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将政权集中于总统一身。参议院效仿英国的贵族院,议员也是世袭的,其主要任务是调节人民同政府之间的矛盾。人民应当享有自由,但需有一定的限制。政府也不可实行专制,总统应对议会负责。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自由派地主的要求,受到了主要由地主、牧场主组成的国会的拥护,于是根据他的意图通过了宪法,玻利瓦尔被选为总统。
    玻利瓦尔从战略上考虑,新格纳达总督区的各地区必须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政权,才能歼灭西班牙殖民军。所以解放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的西部地区便成迫切任务。1819年春,玻利瓦尔作了西征的充分准备,安排派斯在委内瑞拉与殖民军周旋,牵制敌军于委内瑞拉东部。1819年5月27日,他率领二千五百人的队伍,开始穿过奥里诺科沼泽地带,横越安第斯山,7月6日到达通哈省境内,与桑坦德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共同向波哥大挺进。1819年8月7日波亚加一役,独立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俘虏了当地殖民军司令巴雷罗和大部分军官以及1600名士兵。10日,玻利瓦尔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波哥大城,势将实现解放全部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的愿望。
    委内瑞拉的独立战争经过胜败曲折道路,终于越过边界,解放了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的首府波哥大。独立军之所以取得这样的辉煌战果,是与玻利瓦尔的领导分不开的。他作为一个革命的领导人无论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不悲观,不动摇,不妥协,并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取得胜利,所以受到世人的颂扬。
      四 哥伦比亚共和国的成立与解体
    攻克波哥大是委内瑞拉独立军由劣势转向优势的转折点。此后,独立派在新格拉纳达总督区便由弱变强,殖民主义者开始衰落。1819年12月11日,安戈斯图拉国会为了加强革命力量,把委内瑞拉和波哥大地区合并起来,成立了“哥伦比亚共和国”(史称大哥伦比亚),推选玻利瓦尔为总统,桑坦德等三人为副总统,首都定为波哥大。玻利瓦尔在国会宣布废除等级制,重申取消奴隶制,声明尊重公民的自由。以上声明的内容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措施,对于激发广大群众的革命精神,起了一定的作用。
    1820年1月,西班牙发生的革命运动,也有助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发展。宗主国政府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命令滞留在委内瑞拉的殖民军司令莫里略与独立派谈判,商讨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11月25日,双方达成协议,议定休战半年。停战给独立军提供了休整机会。玻利瓦尔派人到美国等地购买武器,扩充军队,同时又派人到敌占区与爱国志士联系,准备作为内应。
    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玻利瓦尔又宣布废除印第安人的贡税和委托监护制,退还被侵占的印第安人的土地,但是所归还的只限于公地,而且必须以地契为凭据。在当时一般印第安人没有地契的情况下,许多人失去了获得土地的资格。再者,各地地主与官吏狼狈为奸,百般阻挠,使土地法令不得执行,并借机攫取大量土地。(19)
    独立军和殖民军在委内瑞拉的决战是1821年6月24日在卡拉博进行的,殖民军调动了9000人,独立军包括派斯部队、英国志愿军在内,人数在敌军之上。玻利瓦尔和派斯分别自西和南方进攻敌人。战争从早晨开始到下午结束,大部分殖民军伤亡,残余部队逃到加贝略港,从这里撤走。加拉加斯从此又得解放。这次胜利为委内瑞拉的独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0)
    哥伦比亚共和国既然成立,就需要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实现全国团结的目的。1821年5月在委内瑞拉和哥伦化比亚接壤的库库塔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反复讨论,8月30日颁布了宪法,规定成立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全国分为六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下设行省。总统和副总统均由间接选出。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议员人数每行政区选出四名,下院代表人数按各省人口比例决定,议员和代表也都按间接选举法选出。选举权有严格的限制,选举人必须是21岁以上,有文化的男性公民,如无正式职业,必须有100比索以上的财产。行政区的首长、行省省长和法院法官,均由总统任命,宪法没有规定天主教为国教。这部宪法明显地限制了民众的选举权利,也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的中央集权制和宗教自由。从而遭到了地主阶级和代表他们利益的高级僧侣的反对。他们提出地方分治和以天主教为国教的主张,与以玻利瓦尔为首的集权派对抗。所以,宪法对于团结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推动了两派的斗争。
    1821年,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的独立战争已经取得赫赫战果。在比较重要的地区中,除厄瓜多尔外,其他地区基本上都已被解放。厄瓜多尔经济比较发达,在农牧业兴旺的基础上,呢绒、皮革、麻布和棉织等工场几乎在各地发展起来。宗主国的巧取豪夺,同样侵犯了厄瓜多尔各阶级的利益,19世纪初也开始了独立运动。1810年反殖民统治的民众还曾占领了基多城,成立了政府,但不久被镇压下去。 
    玻利瓦尔为了解放整个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就必须结束厄瓜多尔的殖民统治。1821年5月,他派安东尼奥·何塞·德·苏克雷指挥海军封锁住厄瓜多尔湾,防止秘鲁殖民军从海上增援。然后在陆地发动进攻,1822年5月22日皮钦查一战,彻底击溃殖民军,使厄瓜多尔获得解放。6月,玻利瓦尔来到基多,把厄瓜多尔并入大哥伦比亚。
    幅员广阔的哥伦比亚共和国虽然已经成立,但缺乏真正统一的基础。在政治上,中央集权派和地方分治派勾心斗角,严重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于是各地出现地方割据的对抗局面。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形成统一的障碍。在经济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统一市场还没有形成,各地分别与外国进行贸易,彼此竞争,互相倾轧。总之,政治和经济状况所引发出来的地方主义,使国家陷于分崩离析的窘境。派斯代表委内瑞拉地主的要求,竟公开扬言实行自治。
    玻利瓦尔面临大哥伦比亚解体的严峻局面,力图挽狂澜于既倒。1828年4月9日在奥卡尼亚召开宪法会议,希望通过修改宪法,达到全国统一的目的。会上,属于少数的中央集权派拥护玻利瓦尔实行独裁制,遭到占多数的地方分治派的反对。前者鉴于处于劣势,不易取胜,愤然离开会场,会议只得中止。(21)
    奥卡尼亚会议失败以后,中央政府的威信骤然降低,几乎完全丧失控制地方政府的能力,许多地方发生反政府暴乱;1829年,哥伦比亚的安提奥基亚省的军队叛变;派斯在瓦伦西亚召开会议,正式宣布委内瑞拉脱离哥伦比亚共和国独立。不久,厄瓜多尔在胡安·何塞·弗洛雷斯的领导下,也从大哥伦比亚分离出去。玻利瓦尔鉴于统一的局势难维持,不得已于1830年4月辞职,12月17日悒郁而死。
    玻利瓦尔为委内瑞拉的独立事业奋斗了二十余载,除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三国外,还在解放秘鲁、玻利维亚的斗争中立下不朽功勋。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以及他本人的阶级局限性,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而他慨叹自己是“空中楼阁的建筑师”、“海上的犁地人”。他给自己起的以上称号,倒也勾画出他惨淡一生的一个侧面。
    注释:
    ①伍德罗·鲍拉(Woodrow Borah):《殖民制度与现代拉丁美洲》Colonial Institution and Contemporary Lation America)见《拉丁美洲历史评论》(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63年8月,第371-379页。
    ②参考:路易斯·韩克(Lewis Hanke):《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中为正义而斗争》(The Spanish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the Conquest of America),波士顿,1965年,有关部分。
    ③复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室:《拉丁美洲经济》,上海,1986年,第296页。
    ④R·A·汉费莱斯(Robin A.Humphres):《近代拉丁美洲的发展》The Evolution of Modern Latin America),剑桥大学,1946年,第30-31页。
    ⑤哈罗德·布莱克莫尔和克利福德·T·史密斯(Herold Blackemore and Clifford T.Smith):《拉美洲:地理透视》(Latin America,Geographical Perspaectives),伦敦,1971年,第198-201页。
    ⑥阿尔诺德·η·保尔(Aronld J.Bauer);《西班牙美洲的农村劳动者:债役奴和所谓压榨的问题》(Rural Workers in Spanish America:problem of Peonage and Oppression),《拉丁美洲历史评论》第59卷,第1期,第35-36页。
    ⑦吉利尔莫·莫隆著:吉林大学外语系译:《委内瑞拉史》长春,1973年,111-114页。
    ⑧约翰·弗兰西斯·班农和彼得·马斯顿·邓恩(John Francis Bannon and Peter Masten Dune):《拉丁美洲:历史概论》(Latin America,An Historical Survey),米尔瓦基,1967年,第222页。
    ⑨莫隆:前引书,第151-152页。
    ⑩班农和邓恩:前引书,第238页。
    (11)休迫特·赫林(Hubert Herring):《拉丁美洲通史》(A History of Lation Americe form the Beginninge to the Present),纽约,1969年,第244-245页。
    (12)萨尔塞多-巴斯塔多著,杨思瑞、赵铭贤译:《玻利瓦尔,一个大陆和一个前途》,北京,1983年,第68页。
    (13)西蒙·玻利瓦尔(Bolivar)著,维森·特·莱库纳编注:《西蒙·玻利瓦尔全身》,(Simon Bolivar,obras Conpletas,Compilaciony Notas de Vicente Lecurie),哈瓦那,1950年,第1卷,第164-165页。
    (14)阿·鲁波索·岗萨雷斯著,乔毅译:《西蒙·玻利瓦尔》,北京,1982年,第131页。
    (15)陆国俊、郝名玮主编:《新世界的震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上海,1991年,第115页。
    (16)莫隆:前引书,第196-197页。
    (17)《西蒙·玻利瓦尔全集》,第1卷,第397页。
    (18)萨尔塞多——巴斯塔多罗:前引书,第271页。
    (19)肯尼斯·H·帕尔逊、瑞蒙德·J·宾、菲利普·M·饶普(Kenneth H.Parson,Raymond J.Penn and Philip M.Roup):《土地所有权问题》(Land Tenure),麦迪逊,1956年,第298页。
    (20)班农和邓恩:前引书,第245页。
    (21)唐纳德·E·武斯特和温德尔·G·谢费(Donald E.Worcester and Wendell G.Schaeffer):《拉丁美洲的发展和文化》(The Growth and Culture of Latin America),纽约,1956年,第473页。^



返回1995年09期目录